巩子路专利
1、直销的朋友请进
要以真诚对待别人,更要有宽大的胸怀。
(我不希望我们这一代学生养成斤斤计较的小鸡肚肠的性格。)
2、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勇往直前,就能踏上一条光明大道。
(勇敢,勇往直前,是我们取得一切成功的基础。)
3、只有靠自己的双手,才能创造出一切幸福。
(世界上没有一件幸福的事会从天而降,我们只有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才能不断创造出财富,创造出一切幸福的生活。)
4、不管成功还是失败,只要尽力就行。
(我们的目光应重视做事情的经过,而不是盯着成功还是失败。)
5、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抓住这唯一的机会。
(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6、没有信心,哪能成才?
(信心是成才的基石。没有信心的人,将一事无成。)
7、只有从小刻苦勤奋,长大才能接受种种挑战。
(一个人小时候打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是长大后能更好地踏入社会的前提条件。)
8、世界上没有不学习的人,知识是无边无际的,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
(我们生活在这个竞争社会,必须热爱学习,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9、明天,明天,明天还有明天!我们应把握住今天,让每一个今天大于24小时!
(时间对每个人是公平的。我们应抓紧时间,努力把握住每一个今天,在今天尽量多做实事,使今天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10、思考,思考,天天思考;一天不思考,脑筋就不动了。
(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一天不动脑,脑筋也会生锈的,还怎么动得起来?)
11、大部分人的聪明不是先天有的,而是后天“培养”出来的。
(妈妈是教中学的,我经常去他们班级玩,经常听妈妈说,有的学生在小时侯并不怎么样,但是只要自己很努力,也会变得越来越聪明。)
12、只有不满足,才会有进步。
(在原来的学校我是班长,一直觉得自己是最好的,有点骄傲,成绩下降。到了我们这个新的学校,发现自己还不是最好的,只有不断努力,才能不断进步。)
13、摔倒了,爬起来,我还是我自己。
(我参加了体育训练,在踢足球的过程中我受到了启发,觉得在学习上、生活上也是这个道理。)
14、勤奋是开启知识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原来我一直害怕写作文,后来我多看看课外书,平时多写写日记,发现自己的作文水平提高得很快。)
15、永远不要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别人的身上。
(自己不会的题目,去看了别人的一会儿就会忘记,但如果是自己思考出来的,就会记得很牢)
16、人生只不过有三万多个日夜,不要到最后一天才后悔自己曾浪费那么多时光。
(自己浪费在看电视上的时间太多了,眼睛也变得近视了,现在我才明白时间就像流水,一去就不会复返。)
17、一时的失败不是永远的失败。
(原来考试考得不理想,总是对自己很失望,对自己缺乏信心,成绩也就越来越不理想。后来,我重新鼓起勇气,发愤努力,发现成功离我并不遥远。)
18、诚实是最值得培养的品质。
(有一次,我考试考得不好,我对妈妈撒谎了,妈妈教育了我。后来,每次我撒谎了,我的心里就会觉得别扭。)
19、没有爱心的人慢慢就会一无所有。
(有的同学经常要欺负别人,慢慢地同学都不跟他玩,都害怕跟他在一起。)
20、学习不要害怕吃苦,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冲到终点。
(我是个田径运动员,刚开始在长跑时,我很害怕,觉得很难受。但几次坚持下来,我都能顺利地到达终点,而且越来越有进步。后来我把这个体会运用在学习上,发现也很管用。)
21、学好英语,沟通世界。
(张海迪她身残志坚,竟会德、日、法、英、俄五种不同的外语,使她在这个世界不再寂寞。我发现现在的社会只有从小学会了外语,才能与世界各地的人交流、沟通。要让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我们一定要从小学好外语。)
22、爱祖国高于一切。
(作为一个青少年,我们应热爱祖国,为祖国的将来而努力学习,这就是我一个高于一切的理想。)
23、跌倒了再爬起来,你就永远不会失败。
(我之所以要选这条格言,是因为我曾经真切地感受到这句话的恩惠。学习上,每当考得不好时,我就会想起这句话。这句话使我树起信心,永不气馁。)
24、生活中没有弱者,只有不愿努力的人。
(小时侯,每当碰到一点点的困难,我便会以眼泪示弱。等到长大后,我才发现:一切的困难只要我稍微努力一下,困难就能迎刃而解。我相信:这句话一定会永远激励我走向成功!)
25、一天一个新开始,永远都是快快乐乐轻轻松松。
(我们每天都会抱怨时间太少,要做的事太多。但我们一定要“今日事,今日毕”。)
26、这样,我们才会觉得轻松、快乐。
(无论什么事情,只要你撒下汗水,就一定会有收获。)
27、只有播下种子,才能结出果实。
(大科学家爱迪生一生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权,为人类做出了他应有的贡献。这个故事使我知道:撒下汗水才能有收获。)
28、劳动是世界上最令人快乐的事。
(每次,当我帮妈妈洗好碗、扫好地时,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快乐感。一个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既为人们带来了快乐,也为自己带了快乐。使我知道:有劳动才有快乐。)
29、求知是一座通向成功的桥梁。
(“学问学问,要学要问。”在生活中会碰到许多自己不懂的事情,只有不断地提问,要求知道答案才会积累更多知识。大天文学家哥白尼,从小就爱问父母为什么,因此,哥白尼就得到许多天文知识,这些知识让哥白尼成为了一名大天文学家。你看,哥白尼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与他小时侯渴望求知是分不开的。同学们,这条格言使我知道了:只有勤学好问,才能取得成就。)
30、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有恒心,一定成功。
(大家知道斯帕拉捷吗?他是一位科学家,他就是为了知道蝙蝠为什么能在夜间自由自在地飞翔,他就反复实验,终于成功地研究出了超声波,给了人们巨大的恩惠。我敬佩斯帕拉捷,我一定要像他那样做个做事有恒心的人,做一个对社会、人类有贡献的人。)
31、帮助别人,不仅能使别人快乐,还能让自己快乐。
(别人有困难,应该尽自己的力帮助别人。我有一个邻居她的名字叫吴玲,她是一个残疾人,两脚在一次车祸里撞断了。可是她并没有灰心,还是像平常人一样活得很开心。这件事被我知道后,也为吴玲这种惨剧悲痛,我每次都空出时间来帮助她。比如帮她扫地、烧饭、陪她一起玩……这件事不仅让吴玲开心,也令我高兴。)
32、心动不如行动,说到不如做到。
(想到的或说到的就一定要做到。)
33、只要让别人快乐,让我哭泣都可以。
(人应具有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34、世间本有路,只怕不去走。
(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其规律,只有敢于尝试,不怕艰险、勇于探索的人才能获得成功。)
35、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做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座。
(不怕失败,才能取得成功,失败乃成功之母。)
36、信心是自己制造的。
(每个人对自己都要有信心,自己对自己有信心,就能克服任何困难。)
37、我得到书,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
(我把书看作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因为书给了我知识,给了我前进的动力。)
38、努力地学习,就是在挖金矿。
(知识很宝贵,就好像是金矿。学好知识,掌握好本领,会对我终身有益。)
39、只要全力以赴,尽了百分之一百的努力,输赢都无所谓。
(做事不能太注重结果,因为做事的过程也是一个增智长能的过程,只要努力了,就会有收获的。)
40、骄傲是关闭大门,让学问出去;虚心是敞开大门,让学问进来。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41、战胜别人,先要战胜自己。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挑战,面对挑战必须首先给自己信心与力量。)
42、付出终有回报。
(只要你付出汗水,你就会有收获。)
43、永不言输。
(第一层:不断地努力;第二层:知错就改;第三层:坚持下去,迎头赶上,争当第一。)
44、不断努力,不断拼搏,不轻易放弃,是取得成功的捷径。
(一个人要取得成功,就要努力加拼搏,更重要的是不轻易气馁,才能取得成功。)
45、不要认为自己做的事很渺小,也许那件事只有你才能办到。
(一个人不要小看自己,要相信自己的实力。)
46、相信自己,你是最棒的。
(做事情最重要的是自信,超越自我,才能取得成功。)
47、想要成功,就要大胆尝试,勇于创新。
(一个人要想成功,就必须有胆量尝试,有勇气去创新。)
48、好像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他对自己的估量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分数值就越小。
(人不能骄傲自大,要虚心求学,这样,你的“分数值”才会越来越大。)
49、勤奋是知识大门的钥匙:自信是成功路上的伴侣:理想是通向光明的目标。所以,勤奋+自信+理想=成功。
(一个人想要成功,就必须相信自己的实力,一步一个脚印,辛勤奋斗,再加上自己的美好理想。相信,这样就能取得成功。)
50、光学不问好似无源之水,光问不学好似漏斗盛水,两者需兼得,才能得“果”。
(一个人在学习时候要多学好问,不能只偏一方。)
51、发明在于发现,发现在于实践。
(要想有所发明,必须细心观察,善于发现,从而在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52、即使你的潜力无限大,但如果没有努力来激发,这无限的潜力就等于零。
(一个人即使很聪明,但如果不努力,不脚踏实地地学习,是不会取得成功的。)
53、既然时间如东流水不可挽留,那么最好的选择就是不停地和时间一起走。
(既然时间像东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那么最明智的选择就是要珍惜时间,永不停歇。)
54、相信自己,就能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做什么事,都要相信自己,才能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55、传播知识就是传播幸福,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知识就是幸福,学习知识,就能得到幸福,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
56、顽强的毅力征服一切。
(只要自己有信心和毅力,最终能克服困难,征服一切事物。)
57、如果你完全进入写作状态,就像泡进牛奶里的饼干一样,幸福奇妙。
(我们写作文,就应该多读、多看、多想,作文一定能写好。)
58、学习靠努力,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
(要学习就要努力,只要努力学习,就一定会得到自己理想的成绩。)
59、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的导师,书是知识的海洋,书是饥饿人的点心,书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只有书才能使人进步,书是人类的老师,只有书才能满足爱读书人的要求,书就像大海一样,藏着许多知识,只有书才能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60、做任何事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样就能取得成功。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一个准确的目标,这样才能把事做好。)
61、意志是永远具备的力量,永远不会消耗竭的的力量。
(意志是我们要时时刻刻具备的,是时刻不会耗竭的力量。)
62、只有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别人。
(只要能够战胜自己,就能战胜更多人,成为胜者。
63、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
(天生的聪明只占全部的十分之三,其余的十分之七要靠自己拼搏,喜欢拼搏才会胜利。)
64、对搞学习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
(对于学习新知识的人来说,只要勤奋努力,奋发向上,做什么事都会成功。)
65、与其苦苦等待,不如主动争取。
66、与其等到明天,不如让今天更充实。
67、自信是成功的秘诀。
68、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明。
69、努力的人才会有更多的收获,懒惰的人只好一辈子后悔。
70、做任何事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
71、知识像无边的海洋,永远学不完。
72、没有天生的聪明,只有靠勤奋和努力。
73、知识犹如人体的血液一样宝贵。
74、书籍是我们最忠实的朋友,任何时候向它求助,都不会背弃你。
75、昙花虽然只有一现,却放射出迷人的光彩;生命不论长短,奉献和闪光才是生命价值的标尺。
(人们一直对小草生命的持久给予很高的评价,而对一现的昙花却嗤之以鼻。可我总感受不出小草生命长久的伟大,对一现的昙花却情有独钟。因为,如果以生命的长久来衡量人生的价值,那么那种一生平庸而生命持久的人岂非应该怀恋,而生命短暂的雷锋却无丝毫价值?小草生命虽长,但每年都没有变化,这样的日子就算50年,100年又与1天、2天有什么区别呢?而昙花虽然短暂,却放射出迷人的光彩,给人美的享受。所以,我认为昙花远远强于小草默默无闻而又漫长的一生。青色的小草世界是单调乏味的,只有无数奇花异卉的装点才能生机盎然,流光溢彩;平平庸庸的人生是暗淡无趣的,只有闪光的人生才是壮丽的人生。朋友,让我们做一朵昙花吧,尽管是一现,也要发出迷人的闪光!)
76、有一种爱很小,那就是友谊,我们要小心地珍藏。
(曾经看过一个故事,在一个外国孤儿院里,一个小女孩被炮弹击伤,急需输血手术。一个小男孩以为给人输血后自己就会死去,但却仍然将自己的血献给了那个小女孩,问他为什么:“因为她是我的朋友。”这就是友情的力量,所以我们要珍惜朋友之间淡淡的友情。)
77、学习路上,艰难重重;只要有心,万难成易。
(学习的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当你遇到挫折的时候,不要灰心丧气。只要你是一个有心人,去努力,那么,你就会克服一件件难事。)
78、我爱书就像农民爱自己丰收的成果。
(我爱看书就像农民伯伯爱自己种出的庄稼一样。农民伯伯下雨时也不愿让庄稼“受伤”,我也一样,就算有人来烦我也不会影响我看书。)
79、口言之,身必行之。
(这是墨子说的,是我最喜欢的格言。因为我觉得一个人要就信用,不能吹牛,要说到做到,言出必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曾子杀猪”的故事,它给我人生的启迪,是我一生做人的准则。)
80、快快乐乐成长,开开心心学习。
(我写这条格言是因为有些人只知道学习是最重要的,有些人认为成长是最关键的。我想告诉自己,每天都应该开开心心地学习功课,快快乐乐地成长。)
81、世界上最快乐的是无私奉献!
(因为我们要学习雷锋,他不管什么时候只要看见谁有麻烦,他就去帮助他。虽然我不是雷锋,可我愿意做一个像雷锋那样的人。记得一首歌中唱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更加美好。”我决心从我做起,从小做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82、知识不是上帝恩赐的,而是靠自己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
(我看到我们班上有许多同学了解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许多知识,我知道这是与他们平时多学习,多看书分不开的,我很羡慕,我也要像他们一样多多积累知识。)
83、知识很多,就像茫茫无边的大海,只有坚持不懈,不断获取知识,才会成为有学问的人。
(人类有无穷无尽的知识,穷我的一生也可能学不完,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我只有努力学习,才会有学问。)
84、看书犹如补营养,让人飘飘入仙。
(说明:书的内容是丰富的,里面的知识如无边的海洋,进入其中,体会到无比的神奇奥妙,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85、虚心好学,勇攀高峰。
(说明:伟大领袖毛主席说过:“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要虚心向别人讨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个不怕困难、勇敢坚强的人,努力地向科学的高峰攀登。)
86、祖国的未来属于我们。
(说明:现在,我们是祖国的小主人,我们在学校里认真学习,汲取知识;将来,我们是祖国的大主人,我们要用学到的知识回报祖国,建设祖国。)
87、坚强的意志是克服困难的动力。
(说明:我参加了校足球队,早晚训练,一开始老是拖作业,我下定决心克服这一困难,一个月下来,我不再拖作业了,困难与我再见了,这全靠意志的帮忙。)
88、只要肯努力,人事终会有大丰收。
(说明:在学习上,我曾努力过,学习成绩获得了丰收;我也曾不努力过,结果学习成绩一下子退了许多。现在我十分相信“努力”这个词。)
89、聪明来自百分之百的勤奋。
(说明:世界上没有天生聪明的人,要想变聪明,就要用勤奋和努力去换取。)
90、无竞争,无上进。
(说明:一个人如果原地踏步,就永远不会知道前方的路有多远。只有经常跟周围的同学比较,不断挑战心目中的榜样,才能明确自己现在所处的位置,而后方能不断进步,脱颖而出。)
91、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
(说明:一次就成功的事情的确有,可大多数事情要经历失败。朋友,当你失败时千万不要灰心,“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
92、你必须时常运用力量,力量才会源源不绝。
(说明:当你想起床时,你就拥有起床的力量;当你想做作业时,你就拥有做作业的力量。当你想努力的时候,你就会拥有努力的力量,你就会拥有成功。)
93、没有人能在上学的第一天便成为博士。
(说明:知识就像无边的海洋,我们每天所学的只不过是沧海一粟,点滴积累也只不过是汇聚成溪,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向大海靠近。)
94、空谈思想,慷慨激昂,结果只会愚弄自己。
(说明:一个人不能老是说自己要怎么怎么样,看似雄心壮志,若无实际行动,纯属浪费口沫,虚度年华。)
95、一个替自己找借口的人,无形中是承认自己的失败。
(说明:亲自做过,哪怕失败,也是光明磊落。不曾做过,找个借口说为什么没做,等于自欺欺人。)
96、生命中的黄金时间,我永远觉得是现在。
(说明:我喜欢读书,喜欢画画,喜欢唱歌,喜欢弹琵琶,喜欢打乒乓,喜欢……当我在做这些事的时候,我觉得这是我生命中的黄金时间,多么美妙,多么快乐!)
97、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我愿每个人都快乐,也希望人人都分享我的快乐)
98、读自己尚未读过的书,走自己尚未走过的路。
(读书,做人,成长都是在探索中前进的)
99、把时间倾注在学习上,就是自己一生的幸福
(爱学习比什么都强)
100、人生好比一场梦,有好梦,有噩梦,想要有好梦,就得多做事。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嘛,梦也反映人的品行)
101、向着一个目标踏踏实实地去努力。
(有了目标,然后朝着它努力,就不会迷失方向,人就应该如此)
102、我要多做好事,做好事就是做贡献。
(我认为这一点已很明确)
103、人生是时而有趣,时而无聊的电影,但是无论如何,你都要耐心而认真地看下去。
(在遇到困难时这样鼓励自己)
104、世界上最好的孩子,莫过于诚实,它既是世上最高尚的,也是我追求的理想。
(有时,我希望自己是最好的,但我常犯言不由衷的毛病,以此话提高警惕)
105、想数一百,先数一、二、三;想学跳舞,先学会走路;想要取得成功,就得经得起失败。
106、想要超越自我,就从现在开始!
(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去努力才会成功)
107、不到最后一刻,就决不放弃。
(尽管我的成绩暂时还不如别人,但我决不会灰心的)
108、爱人生,爱这个世界,这就是我。
( 因为一个人有了爱心,才能更好地去生活 。)
109、认准一个方向,立刻出发,永不气馁,永不放弃,永不停息。
(只有不断努力,才会成功。)
110、快船迟开早入港,笨鸟先飞早入林 。
(比别人慢不要紧,只要你先行动起来,也可以成功。)
111、永远开心,永远快乐!
(因为我是一个快乐的女孩。)
112、相信自己是天才,胜利将会属于你。
(自信是成功的动力。)
113、只要努力,没有办不好的事,只要奋斗,没有完成不了我心愿。
(因为我已经尝试过了。)
114、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可能的 更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相信自己,一切都是要靠自己! 世界是公平的,有付出就有回报。
(爸爸时常教育我,让它作为我的座右铭。)
115、写字是一门艺术,一要让人认识;二要让人舒服。
(老师说过:让自己的每一次作业都成为一幅作品。)
116、每一次的降落都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起飞 !
(这是妈妈写在我日记本上,鼓励我。)
117、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
(只有勤奋才有成功。)
118、开心是人类最大的幸福,幸福是人类最大的财富。
(妈妈常对我说:“你们开心了,我就幸福了,我一生中就希望看到你们姐妹三个开开心心,平平安安。)
119、人不是完美的,都有长处和短处。聪明的人喜欢拿别人的长处与自己的短处比,愚笨的人则喜欢拿别人的短处与自己的长处比。
(人是不可能十全十美的,只有不断取长补短,改正缺点,才能越来越完美。)
120、日记是每个人生命中最真实的照片。
(我喜欢把自己的开心或不开心,忧愁或烦恼,遇到的各种事都写在日记里。我想:等我老了,再翻开日记看看,就能回忆起我的整个人生。)
121、辛勤的人儿永远没有时间悲哀自己遇到的一切困难和挫折。
(这是从一本童话书领悟到的。故事中有一只蜜蜂叫玛利,十分勤劳。她和好朋友一起去采蜜。可花很少,要飞行许多地方才能采到蜜。她的朋友飞了一会儿就伤心地哭了,并放弃了飞行,结果饿死了。玛利飞行了几万里路后,找到了一大片花,自己吃得饱饱的,还带会了许多蜜。)
122、天是蓝的,路是宽的,人是活的,走出去,就会找到真我。
(我爸爸以前在横林镇上的厂里干活,后来去青岛做生意。他常对我说:“只有走出去了,独自闯天下,你才真正认识了自己,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123、自满的人做事,做十件坏九件;虚心的人做事,做百件九十九件成功。
(我奶奶常对我唠叨:只有虚心的人做事,才会有百分之百的成功率,自以为了不起的人做事常常碰钉子,保管做不成。从这句话中我得到了启发。)
124、友情在交往中产生,在寂寞时体会。
(每个人都生活在人群中,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都会碰到特别谈得来的朋友,大家在一起非常愉快。当你一个人独处时,你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他们以及和他们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
125、书籍是人们成功道路上的垫脚石,是人类腾飞的翅膀。
(我从书上看到,犹太人的家庭教育对知识极其重视的,当幼儿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反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让孩子去吻,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书本是甜的。犹太人家里的书柜都要放在床头,而不是放在床尾,否则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所以在世界上,许多犹太人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126、从小不努力,长大有何为。
(一个人要想长大有所作为,有出息,那就必须从小的时候抓起,努力学好各种知识。)
127、人人都会努力,只有聪明人才会借力。
(学习上不光要有恒心,更要有巧劲。)
128、只要多学多问,知识就会越来越多。
(知识的积累,要靠勤学好问,每天问问自己学到了什么,什么还没有学会。)
129、只有勤奋好学,才会有收获。
(开学初,我的英语总是背不出来,后来经过反复听收音机,每天早晨出来练习背,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很流利地背诵了出来,而且老师夸我的发音很标准。)
130、父母恩情似海,人生莫忘父母恩。
(我每天在爸爸妈妈的精心呵护下成长,父母给我的爱就像大海里的水一点一点汇集起来的,我们应该学会孝敬父母。)
131、善用人者能成事,能成事者善用人。有能用人的长处,便是自己的短处。
(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要学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132、“O”里面有许多知识,“O”外面是浩瀚世界。
(数学知识也是无边无际的,别小看小小的“0”,它的里面包含的内容就十分丰富。)
133、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读书不能死读书,读死书,只有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知识才能牢牢地掌握。)
134、只有辛勤地劳动,才有丰收的果实。
(经常看到农民伯伯在地里辛勤地耕种,到了秋天就收到了沉甸甸的果实,我们小学生的学习也是一样,要付出劳动才会有优异的学习成绩。)
135、有收获就要有付出。
(常听妈妈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世界上是没有不劳而获的。)
2、如何理解《论语.子路》中的“正名”思想
如何理解《论语.子路》中的“正名”思想
~~~~~~~~~~~~~~~~~~~~~~~~~~~~~~
人在社会上一定会有代表身份地位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名”;而既然有此名,则必具备与之相符的要件,亦即当尽的义务和应享的权利,而这些与其“名”相符的权利义务,就是“分”。
因此,所谓“正名分”,就是要人安分守己;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以及“君子思不出其位”,就是守名分的最佳表现。
孔子“正名”思想的起源与含义
《左传·桓公二年》云:“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
上述此言出自师服,他把名和义、礼、体、政层层联系起来,说明名的重要性,这也启发了孔子的“正名”思想。
所谓“名以制义”,就是名是用以制定义理的。师服在此所谓的“名”,乃名实之“名”,指世间万物的称号。对于物,“名”务求名副其实,即“名物如其真,不失秋毫之末”;对于人,则依其身份地位,示以应享的权利与当尽的义务,亦即孔子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义以出礼”则说明义是用以制定礼法的,亦即《礼记》所云:“礼也,义之实也”,这便是以义制定礼的标准。人一旦得到某名,在社会上便有了定位,也就有了当守的本分,而如果做事时能谨守本分,居心方正平直,一举一动都合乎事理之宜,该怎么做就怎么做,那么这就叫做“义”。
“礼以体政”则指礼是用以组成政令的要素,也就是说政令是依据礼法组成的;“政以正民”则指政令是用以辅导或纠正人民的依据。合乎礼仪的政令形成,人民自然听从,人民只要依礼行事,就可以不违政令;反之,政令若与礼、义相违背,人民动不动就要犯禁,势必无法忍受,终起而叛乱。
师服之言,虽然针对君主命名而发,最初只关系到一人,然而影响所及,确实牵涉到人民的生活与福祉,因此不可大意。
《东周列国·春秋篇》孔子剧照
我们从《论语·子路》所载的孔子“正名”说中,不难看出师服言论的影子。孔子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即是依据师服的“名以制义”而说的;“事不成,则礼乐不兴”,则是根据师服“义以出礼”而论的。其后,孔子之所以并言乐,乃因礼和乐实乃体之两面,密不可分。
孔子这番言论是将师服的意思从反面加以阐述,这也成为他“正名”论的基础。据《史记》所载,孔子发表此番言论之时,正值卫国父子争国、名分紊乱之际。因此,孔子之“正名”虽然源自于师服之语,但其主要目的并非如同师服之强调命名的重要性,而是要使世人明白人伦之道理,希望人人都明理知义,恪守本分。
孔子“正名”之说根源于师服之言,但其含义究竟为何,旧解林林总总,异说纷纭。在玲珑看来,论孔子“正名”的含义,当将《春秋》的褒贬正名大义,列入讨论范畴,其含义为“正名字”、“正名分”以及“辩是非、寓褒贬”。
“正名字”是“正名分”的手段,“正名分”是“正名字”的目的。是以《春秋》对于僭越称王的吴、楚、两位诸侯,只称“子”;齐、晋之君无论权势有多大,只称“侯”;宋、鲁虽然弱,仍旧称“公”;周天子即便已经没有号令天下之实权,仍称“天王”。以上均是由“正名字”来彰明“正名分”之旨。《春秋》以人物之言行能否如其名分而加以褒贬,故有“辩是非、寓褒贬”的含义在内。
综上所述,孔子“正名”虽然有以上三种含义,但“正名分”才是孔子“正名”的主旨所在。是以孔子“正名”主要关切的对象,当是“人伦名分”,这也是《春秋》之焦点。
孔子主张“正名”之原因
那么,孔子为什么如此重视“正名”?实乃源于当时之时代背景。
孟子清晰地指出:“孔子惧,作《春秋》”,是时征伐不由天子之命,号令出自权臣之门,世衰道微到如此地步,导致天下各阶层的人们都开始不守本分,逐渐“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是以孔子以“正名”为治国的首要工作。
春秋之世正是天下无道,诸侯妄为的时代,孔子用一句“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道破了春秋世局的演变。我们都知道,自平王东迁之后,周天子虽然名义上为共主,却已丧失对天下的统治权。王畿起初尚有数百里的土地,后来因为赏赐有功,以及晋、郑、秦等国的侵夺,仅余雒邑附近而已。
正因如此,王室经济困窘,已经无法维持足够的军队,甚至得向诸侯“求金”、“求车”。周王室既然没有实力作后盾,那么在诸侯的心中,自然也就无足轻重。
最终,周天子的威严丧失,名存实亡。平王东迁后,历来借以安定社会、巩固政权的封建制度也逐渐崩溃,导致诸侯多有僭越之举,国与国之间更是征伐不断,因此春秋二百四十年之间,“弑君事件”就多达三十六次。
《东周列国·春秋篇》孔子剧照
春秋时代,礼乐制度全面崩坏,“亲亲、尊尊”之义亦不复存在。政治环境由原来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转变为霸主迭起;礼乐征伐自诸侯处,甚而转变为“陪臣执国命”。社会环境也因封建制度的瓦解,以及诸侯争霸后的动荡不安,导致礼崩乐坏。
即便是继承周礼较为完善的鲁国,不守名分之事亦是屡见不鲜,尤以季孙、叔孙、孟孙三家为最。如季氏僭用天子礼乐,舞八佾于庭,孔子为之气结。孔子“正名”的主张,就是针对此种逆乱行为而提出的。
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他生当天下无道之时,是时主张独善其身之厌世者比比皆是,然而孔子却对此喟然自叹:“鸟兽不可以同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他虽知不可为而为之,提出“正名”学说针砭时弊,他终生栖栖遑遑,其目的即在拨乱反正,希望有朝一日能实现其“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理想。
孔子虽然明白正名定分是拨乱反正的最好方针,然其说并不被当时各诸侯所采纳,从而撰作《春秋》,将“正名”思想寄寓其中,用以“惩恶”、“劝善”,期待能够使乱臣贼子恐惧,还社会以应有的和谐与秩序。
电影《孔子》剧照
3、什么是丝绸子路?
在陆上丝绸之路之前,已有了海上丝绸之路。它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
东海丝路
东海起航线最晚始自周武王灭纣,建立周王朝(公元前1112年)时,他封箕子到朝鲜,从山东半岛的渤海湾海港出发,到达朝鲜,教其民田蚕织作。中国的养蚕、缫丝、织绸技术由此通过黄海最早传到了朝鲜。
南海丝路
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是唐宋以后中外交流的主要通道,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广州,所以称南海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从3世纪30年代起,广州已取代徐闻、合浦而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期,广州成为中国的第一大港、世界著名的东方港市。由广州经南海、印度洋,到达波斯湾各国的航线,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元代时,广州的中国第一大港的位置被泉州替代,但广州仍然是中国第二大港,依然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明初、清初海禁,广州长时间处于“一口通商”局面。自古以来,以广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已经有多条航线。1784年,美国“中国皇后”号访粤,标志着美国直达广州的航线的开通。海上丝绸之路因运送其他货物而又有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药之路之称。
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两条主线路,比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更为悠久。东海起航线始自周王朝(公元前1112年)建立之初,武王派遣箕子到朝鲜传授田蚕织作技术。箕子于是从山东半岛的渤海湾海港出发,走水陆抵达朝鲜。这样,中国的养蚕、缫丝、织绸技术通过黄海最先传到了朝鲜。秦始皇(公元前221年)兵吞六国时,齐、燕、赵等国人民为逃避苦役而携带蚕种和随身养蚕技术不断泛海赴朝,更加速了丝织业在朝鲜的传播。
中日两国之间一衣带水,通过朝鲜半岛或经由日本海环流水路,交往十分方便。日本自古以来就有关于蚕业的传说。传说在公元前219~210年,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丹,曾派徐福率领童男、童女、船员、百工、数千人东渡日本,传播养蚕技术,日本人民后尊祀徐福为“蚕神”。也有记载说,公元前三世纪,江浙一带的吴地有兄弟二人,东渡黄海至日本,传授蚕织和缝制吴服的技艺。其后,内地人士或经由朝鲜、或从山东出发,三三两两地到日本定居,交往十分密切,并促进了日本蚕业的发展。
据日本古史记载,西汉哀帝年间(公元前6年),中国的罗织物和罗织技术已传到日本。公元三世纪,中国丝织提花技术和刻版印花技术传入日本。隋代,中国的镂空版印花技术再次传到了日本。隋唐时期,日本使节和僧侣往来中国频繁,他们在浙江台州获得青色绫,带回日本作样板,仿制彩色锦、绫、夹缬等,日本至今仍沿用中国唐代的名称,如:绞缬、腊缬、罗、绸、绫、羽等。
唐代,江浙出产的丝绸直接从海上运往日本,丝织品已开始由礼物转为正式的商品。奈良是当时日本的首都,可以说是中国丝绸之路的终点,正仓院则是贮藏官府文物的场所。今日的正仓院已成了日本保存中国唐代丝织品的宝库,其中的很多丝织品即使在大陆也很难见到,诸如彩色印花锦缎、狮子唐草奏乐纹锦、莲花大纹锦、狩猎纹锦、鹿唐草纹锦、莲花纹锦等,还有不少中国工匠当时在日本制作的、兼具唐代风格与日本民族特色的丝织品。
宋代也有很多的中国丝绸被运往日本。元代,政府在宁波、泉州、广州、上海、澉浦、温州、杭州设置市舶司,多口岸向日本出口龙缎、苏杭五色缎、花宣缎、杂色绢、丹山锦、水绫丝布等。明代则是日本大量进口中国丝绸的时期,这一时期,日本从中国输入的生丝、绢、缎、金锦等不计其数。
清初(1644年),统治者担心国内人民出海与明末抗清志士勾结,于是采取海禁政策,后由于国内外的强烈反对而继续开放。此时,日本仍继续大量进口中国生丝。1633~1672年间,日本每年进口的中国丝仍在20万斤以上,这是由于日本人民服用丝绸十分普遍,而当时的日本国战乱连连、蚕业衰退,国内生产的生丝数量锐减、品质不良的缘故。此时还有山东、陕西、安徽、浙江等地的商人直接从事海上贸易活动,远航至日本等国,以中国的绸绫等换取椒、檀、铜、藤等货物。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中国政府为了换取日本出产的铜,允许中日官方往来,进行丝绸贸易。此后,中国的丝绸更源源不断地被运往日本。
日本在大量进口中国丝绸的同时,积极引进中国的桑种、蚕种和先进技术,并于1868年前后确立了振兴蚕丝业的基本国策,积极学习欧洲的蚕丝实验科学,订立奖励专利政策,兴办科教机构,蚕丝业从此欣欣向荣。1909年,日本出口的生丝已达到8372吨,超过了中国(7480吨),位居国际首位,其后并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直到1977年产丝量才重又超过了日本。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广州,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海上丝绸之路开辟后,在隋唐以前,它只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一种补充形式。但到隋唐时期,由于西域战火不断,陆上丝绸之路被战争所阻断,代之而兴的便是海上丝绸之路。到唐宋代,伴随着我国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我国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及至非洲大陆航路的纷纷开通与延伸,海上丝绸之路终于替代了陆上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当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往外输出的商品主要有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四大宗,往国内运的主要是香料、花草及一些供宫廷赏玩的奇珍异宝,于是海上丝绸之路又有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药之路之称。明初郑和下西洋时,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巅峰。郑和之后的明清两代,由于实施海禁政策,我国的航海业开始衰败,这条曾为东西方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海上丝绸之路也逐渐消亡了
4、谁是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英文译名:Confucius.
【孔子经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 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
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72岁时,突然得知子仲由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7日,赍志而殁。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论语》全文 http://www.cnread.net/cnread1/gdwx/k/kongzi/001/001.htm
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弟子:子贡、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 曾参 、子夏、子张.........
【政治生涯】
孔子和李白一样,有着不顺畅的政治经历,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有一腔报国之热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最高统治者对于他始终是采取一种若即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他真正参与政治的时间只有四年多, 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干了不少事,职务提升也很快。但终究因为与当权者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了。此时他已50多岁,迫于形势,他离开了鲁国,开始了被后人称之为周游列国的政治游说,14年中,东奔西走,多次遇到危险,险些丧命。后虽被鲁国迎回,但鲁终不用孔子。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 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 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做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卒。
【孔子其人】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孔子家世】
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孔子生了孔鲤,字伯鱼,活了50岁。
孔鲤生了孔及,字子思,活了62岁,著作有中庸,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依次下传是:
孔白,字子上,活了47岁。
孔求,字子家,活了45岁
孔箕,字子京,活了46岁
孔穿,字子高,活了51岁
孔慎,活了57岁,曾当过魏相
孔鲋,活了57岁,曾当过陈涉博士
侄儿孔襄,活了57岁,曾当过汉孝惠帝的博士
孔忠,活了57岁
孔忠生了孔武
孔武生了孔延年和孔安国
孔安国是汉武帝的博士
孔安国的儿子叫孔昂
孔昂的儿子叫孔驩
【曲阜“三孔”】
孔庙、孔府、孔林举世闻名。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初建于公元前478年,当年规模很小,仅就孔子故居为庙,“岁时奉祀”。西汉后,随着历代帝王对孔子的不断加封,孔庙规模也随之扩大。孔府是个庞大的院落,其实并非孔子之家,而是其子孙后人的居所。孔林是孔子和他的家族的墓地,占地200公顷。
孔府:是孔子世袭“衍圣公”的世代嫡裔子孙居住的地方,是我国仅次于明、清皇帝宫室的最大府第。现在,孔府占地240多亩,有厅、堂、楼、轩等各式建筑463间,分为中、东、西三路。东路为家庙,西路为学院,中路为主体建筑。中路以内宅为界,前为官衙,设三堂六厅(大堂、二堂、三堂,管勾厅、百户厅、知印厅、掌书厅、典籍厅、司乐厅);后为内宅,设前上房、前堂楼、后堂楼、后五间。最后是孔府的花园,是历代衍圣公及其家属游赏之所。
孔庙:建筑规模宏大、雄伟壮丽、金碧辉煌,为我国最大的祭孔要地。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其故宅改建为庙。此后历代帝王不断加封孔子,扩建庙宇,到清代,雍正下令大修,扩建成现代规模。庙内共有九进院落,以南北为中轴,分左、中、右三路,纵长630米,横宽140米,有殿、堂、坛、阁460多间,门坊54座,“御碑亭”13座。孔庙内的圣迹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东西两庑,陈列着大量碑碣石刻,特别是这里保存的汉碑,在全国是数量最多的,历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国第二碑林之称。
大成殿是孔庙的正殿,也是孔庙的核心。唐代时称文宣王殿,共有五间。宋天禧五年(公元 102年)大修时,移今址并扩为七间。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赵佶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义,下诏更名为“大成殿”,清雍正二年(公元 1724年)重建,九脊重檐,黄瓦覆顶,雕梁画栋,八斗藻井饰以金龙和玺彩图,双重飞檐正中竖匾上刻清雍正皇帝御书“大成殿”三个贴金大字。殿高 24.8米,长45.69米,宽24.85米,座落在2.1米高的殿基上,为全庙最高建筑,也是中国三大古殿之一。
杏坛位于大成殿前甬道正中,传为孔子讲学之处,坛旁有一株古桧,称“先师手植桧”。杏坛周围朱栏,四面歇山,十字结脊,二层黄瓦飞檐,双重半拱。亭内细雕藻井,彩绘金色盘龙,其中还有清乾隆“杏坛赞”御碑。亭前的石香炉,高约1米,形制古朴,为金代遗物。
孔林:位于曲阜城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孔子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四月乙丑,葬鲁城北泗上。其后代从冢而葬,形成今天的孔林。从子贡为孔子庐墓植树起,孔林内古树已达万余株。自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对孔林重修、增修过13次,以至开成现在规模,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周围林墙 5.6公里,墙高3米多,厚1米。郭沫若曾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自然博物馆,也是孔氏家族的一部编年史”。
曲阜孔庙、孔林、孔府(英文名称:Temple and Cemetery of Confucius and the Kong Family Mansion in Qufu)于1994年12月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V)(VI)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编号: 200-012)。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孔子是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中国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夫子的庙宇、墓地和府邸位于山东的曲阜。孔庙是公元前478年为纪念孔夫子而兴建的,千百年来屡毁屡建,到今天已经发展成超过100座殿堂的建筑群。孔林里不仅容纳了孔夫子的坟墓,而且他的后裔中,有超过10万人也葬在这里。当初小小的孔宅如今已经扩建成一个庞大显赫的府邸,整个宅院包括了152座殿堂。曲阜的古建筑群之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和历史特色,应归功于2000多年来中国历代帝王对孔夫子的大力推崇。孔庙, 孔府, 孔林,世界遗产
孔子年谱
1岁: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
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
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关于孔子出生年月有两种记载,相差一年,今从《史记·孔子世家》说。
3岁:公元前549年(鲁襄公二十四年)
其父叔梁纥卒,葬于防山(今曲阜东25里处)。孔母颜征在携子移居曲阜
阙里,生活艰难。
5岁:公元前547年(鲁襄公二十六年)
孔子弟子秦商生,商字不慈,鲁国人。
6岁:公元前546年(鲁襄公二十七年)
弟子曾点生,点字皙,曾参之父。
7岁:公元前545年(鲁襄公二十八年)
弟子颜繇生,繇又名无繇,字季路,颜渊之父。
8岁:公元前544年(鲁襄公二十九年)
弟子冉耕生,字伯牛,鲁国人。
10岁:公元前542年(鲁襄公三十一年〕
弟子仲由生,字子路,卞人。
是年鲁襄公死,其子躌继位,是为昭公。
12岁:公元前540年(鲁昭公二年)
弟子漆雕开生,字子若,蔡人。
15岁:公元前537年(鲁昭公五年〕
孔子日见其长,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故曰:“吾十
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
16岁,公元前536年(鲁昭公六年)
郑铸刑鼎。
弟子闽损生,字子骞,鲁国人。
17岁:公元前535年(鲁昭公六年〕
孔母颜征在卒。
是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19岁:公元前533年(鲁昭公九年)
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
20岁:公元前532年(鲁昭公十年)
亓官氏生子。据传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
鲤,字伯鱼。
是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
21岁:公元前531年(鲁昭公十一年)
是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论语·子罕》) 此“鄙事”当包括“委吏”、”乘田”。
27岁,公元前525年(鲁昭公十七年〕
郯子朝鲁,孔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
孔子开办私人学校,当在此前后。
30岁:公元前522年(鲁昭公二十年〕
自十五岁有志于学至此时已逾15年,孔子经过努力在社会上已站住脚,
故云”三十而立”。(《论语·为政》)
是年齐景公与晏婴来鲁国访问。齐景公会见孔子,与孔子讨论秦穆公
何以称霸的问题。
弟子颜回、冉雍、冉求、商瞿、梁鴷生。回字渊,雍字仲弓,求字子有,
瞿字子木,皆鲁国人;鴷字叔鱼,齐国人。
31岁:公元前521年(鲁昭公二十一年)
弟子巫马施、高柴、宓不齐生。施字子期,陈国人;柴字子高,齐国人;
不齐字子贱,鲁国人。
32岁:公元前520年(鲁昭公二十二年)
弟子端木赐生,赐字子贡,卫国人。
34岁:公元前518年(鲁昭公二十四年)
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学礼于孔子。
相传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于老聘,问乐于苌弘。
35岁:公元前517年(鲁昭公二十五年)
鲁国发生内乱。《史记·孔子世家》云:“昭公率师击(季)平子,平子
与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齐。”孔子在这一年也到
了齐国。
36岁,公元前516年(鲁昭公二十六年)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得到
齐景公的赏识,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于,被晏子阻止。
孔子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37岁:公元前515年(鲁昭公二十七年)
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由齐返鲁。
吴公子季札聘齐,其子死,葬于瀛、博之间。孔子往,观其葬礼。
弟于樊须、原宪生。须字子迟,鲁国入;宪字子思,宋国人。
38岁:公元前514年(鲁昭公二十八年)
晋魏献子(名舒)执政,举贤才不论亲疏。孔子认为这是义举,
云:“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矣。”
39岁,公元前513年(鲁昭公二十九年)
是年冬天晋铸刑鼎,孔子曰“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40岁:公元前512年(鲁昭公三十年)
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故自云
“四十而不惑”。
弟子澹台灭明生。灭明字子羽,鲁国人。
41岁:公元前511年(鲁昭公三十一年)
弟子陈亢生。亢字子禽,陈国人。
42岁:公元前510年(鲁昭公三十二年)
昭公卒,定公立。
43岁:公元前509年(鲁定公元年)
弟公西赤生。赤字华,鲁国人。
45岁:公元前507年(鲁定公三年)
弟子卜商生。商字子夏,卫国人。
46岁:公元前506年(鲁定公四年)
弟子言偃生。偃字子游,吴国人。
47岁:公元前505年(鲁定公五年)
弟子曾参、颜幸生。参字子舆,鲁国人。幸字子柳,鲁国人。
48岁:公元前504年(鲁定公六年〕
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孔子称之为“陪臣执国命”。(《论语·季氏》)
《史记·孔子世家》云:“陪臣执国政。......故孔子不仕,退而修
《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阳虎欲见孔子,孔子不想见阳虎、后二人在路上相遇。阳虎劝孔子出仕,
孔子没有明确表态。此事当在鲁定公五年或鲁定公六年。
49岁:公元前503年(鲁定公七年)
弟子颛孙师生。师字子张,陈国人。
50岁:公元前502年(鲁定公八年)
自谓”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
公山不狃以费叛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被子路阻拦。
51岁: 公元前501年(鲁定公九年)
孔子为中都宰,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四方则之。
弟子冉鲁、曹坅、伯虔、颜高,叔仲会生。鲁字子鲁,鲁国人:坅字子循,
蔡国人:虔字子析,鲁国人;高字子骄,鲁国人:会字子期。鲁国人。
52岁: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
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后升大司寇,摄相事。夏天随定公与齐侯相会于
夹谷。孔子事先对齐国邀鲁君会于夹谷有所警惕和准备,故不仅使齐国劫
持定公的阴谋未能得逞,而且逼迫齐国答应归还侵占鲁国的郓、鄵、龟阴
等土地。
53岁:公元前499年(鲁定公十一年)
孔子为鲁司寇,鲁国大治。
54岁:公元前498年(鲁定公十二年)
孔子为鲁司寇。为削弱三桓,采取堕三都的措施。叔孙氏与季孙氏为削弱家
臣的势力,支持孔子的这一主张,但此一行动受孟孙氏家臣公敛处父的抵制,
孟孙氏暗中支持公敛处父。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
弟子公孙龙生。龙字子石,楚国人。
55岁:公元前497年(鲁定公十三年)
春,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
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到了卫国。
十月,孔子受谗言之害,离开卫国前往陈国。路经匡地,被围困。后经蒲
地,遇公叔氏叛卫, 孔子与弟子又被围困。后又返回卫都。
56岁,公元前496年(鲁定公十四年)
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
子路对孔子见南子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
郑国子产去世孔子听到消息后,十分难过,称赞子产是“古之遗爱”。
57岁:公元前495年(鲁定公十五年)
孔子去卫居鲁。夏五月鲁定公卒,鲁哀公立。
58岁:公元前494年(鲁哀公元年〕
孔子居鲁,吴国使人聘鲁,就“骨节专车”一事问于孔子。
59岁:公元前493年(鲁哀公二年)
孔子由鲁至卫。卫灵公问陈(阵)于孔子,孔子婉言拒绝了卫灵公。孔子
在卫国住不下去,去卫西行。经过曹国到宋国。宋司马桓�(左鬼右隹)
讨厌孔子,扬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
60岁:公元前492年(鲁哀公三年)
孔子自谓”六十而耳顺”。
孔子过郑到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
被人嘲笑,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犬”。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
61岁:公元前491年(鲁哀公四年〕
孔子离陈往蔡。
62岁:公元前490年(鲁哀公五年)
孔子自蔡到叶。叶公问政于孔子,并与孔子讨论有关正直的道德问题。
在去叶返蔡的途中,孔子遇隐者。
63岁:公元前489年(鲁哀公六年〕
孔子与弟子在陈蔡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后被楚人相救。
由楚返卫,途中又遇隐者。
64岁:公元前488年(鲁哀公七年)
孔子在卫。主张在卫国为政先要正名。
65岁:公元前487年(鲁哀公八年)
孔子在卫。是年吴伐鲁,战败。孔子的弟子有若参战有功。
66岁:公元前486年(鲁哀公九年)
孔子在卫。
67岁:公元前485年(鲁哀公十年)
孔子在卫。
孔子夫人亓官氏卒。
68岁: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
是年齐师伐鲁,孔子弟子冉有帅鲁师与齐战,获胜。季康子问冉有指挥
才能从何而来?冉有答曰“学之于孔子”。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于归鲁。
孔于周游列国14年,至此结束。
季康子欲行“田赋”,孔子反对。孔子对冉有说:“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丘亦足矣”。
69岁:公元前483年(鲁哀公十二年)
孔子仍有心从政,然不被用。孔子继续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
孔子的儿子孔鲤卒。
70岁:公元前482年(鲁哀公十三年〕
孔子自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颜回卒,孔子十分悲伤。
71岁: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
是年春,狩猎获麟。孔了认为这不是好征兆,说:“吾道穷矣”。于是停止
修《春秋》。
六月齐国陈恒弑齐简公,孔子见鲁哀公及三桓,请求鲁国出兵讨伐陈桓,
没有得到支持。
72岁:公元前480年(鲁哀公十五年〕
孔子闻卫国政变,预感到子路有生命危险。子路果然被害。孔子十分难过。
73岁: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
四月,孔子患病,不愈而卒。葬于鲁城北。鲁哀公诔之曰:“?天不吊,
不潎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
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子贡为之守墓六年。弟子及鲁人从墓而家者上百家,
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为庙堂,孔子受到人们的奉祀。
漫谈孔子——他对教育事业的贡献
文化巨人——孔子,自“而立”之年即以《诗》、《书》、《礼》、《乐》为教,更以他至伟人格中的一言一行,一动一静而示范为教。是他开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讲学的先河,将以前学在官府,文化知识是贵族们的专利的现象,移植到民间。他首先提出“有教无类”的方针,不分贫贱富贵,均可以在他那里受教。在弟子中,贫如颜回,富如子贡,贵如孟懿子,然绝大多数是平民子弟,有来自卫、齐、陈、吴……等国的,真可谓桃李满天下。其教学目的,是传他
5、两道历史题
1、秦始皇
【正面评价】
秦始皇在位之时,吞并六国,并发兵南征北讨,史载“百越之地,尽皆俯首”、“北扩千里”“秦王扫六合”。按战国地图看,领土几乎比战国七雄控制范围扩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设置郡县”,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如马其顿的亚力山大,或罗马的恺撒只重征服,不重制度建设;因此使统一的土地统治稳固,这才为中国现在的版图奠定了基础。后人认为,“功莫大过秦皇汉武”。意指秦始皇在功绩方面,排在汉武帝之前,历史上无出其右。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重视以法治国,秦始皇继承了这个传统,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韩非,曾自叹“若与其同游,则无恨矣”。对将领赏功罚罪,皆依法。秦始皇虽专制,认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国。陈胜、吴广起义,其理由也是“秦法严苛”,其罪当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并非如后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般因严重腐败,而官逼民反。后世儒家倡导人治,治国不依法,由君主一言而决,而至今日人治之风,马屁之风犹在。
秦始皇首创驿站制度,并修驿道。为庞大帝国的政令通达以及由此而来的郡县制皇权国家奠定了技术基础。“修驿道,设郡县”,这是中国能够采用郡县制这种先进制度,而非类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个必要条件。同时期的罗马不能有效控制占领区,只能设权利极大的总督(总督总揽一地的军政大权,都是贵族,基层组织都依靠当地的原有组织),仍旧类似于分封制,这是罗马帝国后来分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郡县制是一种平民制度,其军政首脑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绩军功可上可下,可平职调动,这就导致了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的出现。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都可以来自平民,郡县官僚制有效的保证了平民(布衣)参政议政的权利(如李斯,蒙骜等等都是布衣,依军功政绩才出将入相),相比分封制这种贵族政治,无疑是一大历史进步。现代国家的文官制度和军队制度就是起源于此。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之后近一千七百年的时间,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先进于西方,从而比西方发达奠定了基础。所谓“汉承秦制”,“自秦以来,其制未变”,“百代都行秦政法”。两千年的皇权时代的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制度。
李白的诗《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桑弘羊的论著中肯定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
近代的章太炎在1913年撰写的《秦政记》也赞扬秦始皇。
【负面评价】
因为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而其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推行以仁爱,中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因此,秦始皇常作为负面典型出现在各种散文、史籍中。如贾谊的《过秦论》等。
《史记·秦始皇本纪》引贾谊《过秦论》:
⒈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⒉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始皇被很多史学家看作是一个暴君,为了权力可以不择手段。
万里长城、秦驰道、灵渠、阿房宫及秦始皇陵等的规模均极为庞大,劳动举国的人口兴修,不少文献均斥责在工程进行时造成不少人命死伤,但另一方面却使各地的交通进一步发展,有助日后交通、经贸、以及各民族之融合。故此,一直成为史学家对于秦始皇功大还是过大的争论点。
2、毋庸置疑,当今社会出现了种种问题,生态危机、精神危机、道德危机和价值危机正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人类命运、地球的命运又一次受到严峻的挑战。孔子研究院院长傅永聚教授指出,儒家思想资源可以为治疗化解这些问题提供宝贵的智慧理念。斯洛伐克共和国黑山博士说,为了创造一个没有任何无端冲突的德馨社会,人类伟大导师孔子所设立的道德原则和进行的不懈努力直至今日仍无人超越。现在,为了我们自身,为了我们的后代子孙,我们要尽最大努力去改善生存条件,只有孔子倡议的伦理原则才能帮助我们这样做。
一些专家认为,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两次百家争鸣,一次是在先秦,一次是在近代。21世纪很可能将有第三次百家争鸣。它将带来中华文化的繁荣,同时也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做出贡献。在第三次百家争鸣中,古老的儒家思想将再一次受到审视、洗礼、发展和创新。在与其他不同思潮的交融中,共同创造出更适合时代要求的新思想、新文化。安徽大学沈素珍教授指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历来崇尚“和谐”,追求“和睦”,坚持“和平”,在当今新的历史时期里,这种民族精神必将在全人类的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仿佛是为“儒学是当今社会的济世良药”提供实例,20世纪中后期,受儒家文化圈影响的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一跃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这些国家的成功引发了学者的普遍关注,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儒家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此,在小组讨论中,新加坡在20世纪80到90年代进行的儒学实践成为一个重要话题,特别是儒学在抗拒西方个人主义,强调社会意识、勤劳、容忍、节俭等方面可以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新途径受到肯定。
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启示一:在教育目的方面——培养怎么样的人才
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一书中 ,“从政”是孔教的任务,即“学而优则仕”。因此在孔子教育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教育体制均以培养安邦
治国之人材为目的。用现代术语来说,专业是一致的,不存在专业对口的问题。
启示二:在教育原则方面——如何倡导“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是孔子对传统教学的一大挑战和突破,也是其对教育事业的伟大贡献。向民间开放教育,是打破世卿世禄制、得以“举贤才”的基础。有教无类的“类”, 一是指社会阶层的各个等级,二是指学生个人素质的优劣。孔子以 前,学在官府,教育为贵族之专利。孔子开出了“有教无类”的先例,开启了教育被贵族所设置的禁锢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 孔子 收授学生,无任何限制,只要达到拜师求学的最基本的礼数,孔子决不舍弃一个求学者。其三千弟子们的出身,论籍贯: 有鲁、楚、秦、晋、陈、宋、吴、卫等国;论年龄:颜路、仲由等人与孔子年龄相仿,年龄小的比如公孙龙比孔子小五十三岁;论身世:孟熬子是世卿子弟,仲弓父为贱人,子路为野人,公冶长曾为罪犯,颜添聚当过强盗,子贡为巨贾,颜回、原宪为贫民,樊迟为农民……总之 ,学生形形色色,但除了樊迟请学稼圃被孔子斥为小人外,孔子均能一视同仁。
孔子的有教无类,一是倡导教育的平民化,二是主张教育的公平性。以“六艺”教人,并非始于孔子,但使六艺大众化则从孔子开始。孔子以为人的天性都是善良的,人的本质都是好的。虽然人的品行气质各有不同,但要使所有的人去恶从善,只能依靠教育。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蕴含了教育公平的先进教育思想 ,能在奴隶社会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念,实在是一种飞跃。联系我们当前的教育 ,真正达到有教无类了吗? 城乡差别越来越明显,城乡教育的差别也越来越大。在城市里各个级别的重点校更是把教育人为地分成了若干等弟,教育的不公平性比比皆是。社会特权阶层开创的择校问题,苦了学生,穷了家长,丢了公正,失了公平,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的盛行。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在社区中平等对待每一所 学校,在学校中平等对待每一个年级,在各年级中平等对等每一个班级,在班级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教育理念,不正是有教无类的思想吗? 但在以选择和现别为教育的基本手段的时代,所有的平等只能是一种理念,难以真正地落实到教育实践中。社会投资与师资力量在社区中集中到重点学校,在学校中集中到重点班级,在班级中集中到优秀学生群体,这就是当今教育的有教无类吗? 重点学校、重点班级、分层次教学,美其名曰因材施教,其实是分类施教的典型代表。用形似正确的公众理论掩盖自己错误的行径成了当今社会的拿手好戏,相比奴隶社会时期孔子的有教无类,处于社会主义的当代教育还如此体现“有教无类”, 作为教育的相关部门,作为教育者,我们能不汗颜? 真的是该醒醒了!
启示三:在治学理念方面——“身正不倦”、“学而不厌”
孔子被尊称为万代师表,自然有其可敬之处。《论语》只是记录了孔子的部分言行,但在《论语》所记录的孔子言行中我们依然可以清楚地看到孔子的教育观念,可以感受到孔子为人师表的典范形象。其“身正不倦”、“学而不厌”的治学理念至今仍对我们从事教育的人有着积极的警醒意义。
6、南京仲子路公司相对有哪些优势?
什么事最好不要道听途说,自己亲自去了解一下就清楚了,看看他们的工人休息状况,是不是周末周日都在上班?加班很晚,这样就1200
7、便于四方,不能专利,虽多,亦莫以为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应该是如下一句,语出论语·子路第十三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16];使于四方,不能专对[17];虽多,亦奚以为[18]?」
好像最近的有些考试跟搞成了:便于四方,不能专利,虽多,亦莫以为,不知道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