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亚社专利
1、求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研究的参考文献
<时代财贸> 是本很有用的杂志,你可以带图书馆去借来复印
或者去www.gotoread.com 这个网站,基本上杂志上的文章都能查到,用全文搜索就行
李立志.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特点的演变 20031003.
杨蕙璇.会计电算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20031003.
鲜军.互联网下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研究20031103.
张辉.建立顺应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20040204.
朱建国.试论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20020620
艾文国,会计电算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王定迅,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的再认识[J]。经济经纬,2004
董付君,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J]。经济师,2003
徐冰,王华民,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温凯婷,周宁,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下的内部控制[J]。内蒙古财会2002
龚小君,计算机引入后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2
史迎春,会计电算化及其对财会业务内部控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
黎克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板
李红,贾英,试论电算化会计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其对策[J],商业研究,2001
2、郑州红元帅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怎么样?
郑州红元帅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是2008-02-18注册成立的普通合伙企业,注册地址位于郑州市金水区红专路63号华荣商务大厦4层4D。
郑州红元帅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410105671681310F,企业法人杨妙琴,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郑州红元帅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的经营范围是:商务信息咨询;专利转让与代理服务。(以上范围,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禁止的项目及应经审批方可经营的项目除外)(涉及许可经营项目,应取得相关部门许可后方可经营)。
通过爱企查查看郑州红元帅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更多信息和资讯。
3、北京鸿悦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怎么样?
北京鸿悦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是2016-10-24在北京市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北京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地盛北街1号院19号楼3层1单元301-03。
北京鸿悦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110115MA0090QJ7L,企业法人杨海龙,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北京鸿悦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知识产权代理(专利技术除外);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不含演出);产品设计;企业形象策划;承办展览展示;翻译服务;会议服务(不含食宿);企业管理咨询;设计、制作广告;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服务;销售五金、建筑材料、装饰材料、化工产品(不含危险化学品及一类易制毒化学品)、机械设备、电子产品、家庭用品、体育用品、计算机、软件及辅助设备。(企业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北京鸿悦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4、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的补充
附:1948年中央研究院人文组院士正式候选人分组名单(55人)
哲学:吴敬恒、陈垣、金岳霖、汤用彤、冯友兰、陈康。中国文学:余嘉锡、胡适、张元济、杨树达、刘文典、唐兰。史学:陈寅恪、傅斯年、顾颉刚、徐炳昶、徐中舒、陈受颐、李剑农、柳诒徵、蒋廷黻。语言学:赵元任、李方桂、罗常培、王力。考古学及艺术史:郭沫若、李济、董作宾、梁思成、梁思永、徐鸿宝。法律学:王宠惠、王世杰、燕树棠、郭云观、李浩培、吴经熊。政治学:周鲠生、萧公权、钱端升、张奚若,张忠绂。经济学:马寅初、刘大钧、何康、杨端六、陈岱孙、方显廷、巫宝三、杨西孟。社会学:陈达、陶孟和、潘光旦、凌纯声、吴景超。
生物组院士正式候选人分组名单(46)
动物学:王家楫、伍献文、朱冼、贝时璋、秉志、陈桢、童第周。
植物学:胡先骕、段宏章、张景钺、刘慎谔、钱崇澍、戴芳澜、罗宗洛。
医学:李宗恩、胡正详、袁贻瑾、马文昭、张孝骞、汤飞凡。、
药理学:陈克恢。
人类学:吴定良。
心理学:汪敬熙、陆志伟。
生理学:林可胜、汤佩松、冯德培、蔡翘。
农学:李先闻、俞大绂、冯泽芳、赵连芳、邓叔群。
胡经甫、刘崇乐、洪式闾、冯兰洲、刘士豪、徐丰彦、陈世骧、饶钦止、藏玉淦、秦仁昌、黄鸣龙、刘承钊、裴鉴。
数理组院士正式候选人分组名单(49)
姜立夫、许宝蘅、陈省身、华罗庚、苏步青、吴大猷、吴有训、李书华、叶企孙、赵忠尧、严济慈、饶毓泰、吴宪、吴学周、庄长恭、曾昭抡、朱家骅、李四光、翁文灏、杨钟建、谢家荣、竺可桢、周仁、侯德榜、茅以升、凌鸿勋、萨本栋、江泽菡、陈建功、熊庆来、周培源、桂质廷、朱汝华、纪育沣、孙学悟、黄子卿、尹赞勋、王竹泉、李善邦、孟宪民、俞建章、孙云铸、王宠佑、汪胡桢、施嘉炀、程孝刚、蔡方荫、罗忠枕。
、
5、唐山知文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怎么样?
唐山知文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是2018-04-28在河北省唐山市迁安市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迁安市杨店子镇王庄子村。
唐山知文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130283MA0A31FM0E,企业法人秦亚欣,目前企业处于注销状态。
唐山知文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专利服务;商标服务;版权服务;软件服务;科技信息咨询服务;科技成果鉴定服务;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企业管理咨询服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唐山知文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6、短裙在世界上是不是女性的专利?
炎炎夏日,正是女士们穿着各种裙装闪亮登场的时候。很多人或许不知道,男性穿裙子的历史也非常悠长。在人类漫长发展史的绝大部分时间里,男性的夏装主体是裙子而非裤子,而且男性穿裙的历史从未真正中断。不过,女人凭借着对美的执着追求,将这种服装演绎出更多风情。
1 男人穿裙历史悠久
裙子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在远古时代,我们先祖为御寒冷,将树叶或者兽皮连在一起,便成了裙子的雏形。据东汉末年刘熙撰写的《释名·释衣服》上说:“裙”,“群”也,即把许多小片树叶和兽皮连接起来。西方遗存的岩洞壁画显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男性已经开始穿着草裙,并且广泛流行。此后,史上有记载的法国克鲁玛农人、北京山顶洞人等原始人类的服饰中也都有裙的存在。因此,裙子也是从原始社会起影响范围最广的服饰。
根据记载,商朝时期,中原华夏族男子的服饰是上衣下裳。上衣衣领开向右边,衣长到膝盖;下身穿裳,裳长到足踝,在腰部束一条宽边的腰带,腹前加了一条上窄下宽、像斧子形状的装饰物“齻”(音:diān),用来遮蔽膝盖,所以又叫“蔽膝”。最初,下裳是两片布,后来逐渐合成了一个圆筒,类似于现在的裙。河南安阳出土的石雕奴隶主雕像,头戴扁帽,身穿右衽交领衣,下着裙,腰束大带,扎裹腿,穿翘尖鞋。这大体反映了商代服饰的情况。
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普遍着深衣,上衣与下裳相连,变成了上下一体,看起来颇有点儿连衣裙的味道。
从汉代开始,裙子的样式逐渐接近现在的样式,当时比较流行由素绢拼制而成的无缘裙。普通男子中也有穿着短襦裙的。穿襦裙的人在劳动时将裙撩起来塞在腰间,以便于劳动。
束裙着屐是六朝时富贵子弟盛行的装束。《北史·邢峦传》载:“萧深藻是裙屐少年,未治政务”。后来,裙屐少年被泛指大家子弟。
明朝成化年间,京城时兴一种“马尾裙”。马尾裙又叫做发裙,是一种衬裙。当时,人们上着大襟短袄,下穿马尾裙,穿着方法是把它系在腰间,外面再穿衬衣及外袍。马尾裙硬撅撅的,就像一把撑张开来的伞。于是,穿衣人的外袍长襟自腰部以下都被伞形的马尾裙托起来。这种裙子据说是从朝鲜国传到京城的。刚开始穿马尾裙的,只有富商、贵公子、歌妓等人,之后武臣也加入了这个行列,北京才开始有织卖者,服者日盛。弘治初,一给事中建言:“京中士人好著马尾衬裙,因此官马被人偷拔鬃尾,有误军国大计。乞要禁革。”由此可见当时马尾裙之流行。
不过,中国古代男人所穿的裙子,无论是礼服还是日常服,一般都是在长上衣基础上围一条裙子,而不是像女性一样短衣加裙子的造型,所以男女的裙装还是有区别的。
但是到了清代,几千年来世代相传的汉族“上衣下裳”制度被破坏,历时数千年的宽袍大袖拖裙盛冠,过渡到了衣身修长、衣袖短窄的满装形式,裙子基本退出男装领域。
而在世界范围内,裙子在各文明发展过程中也呈现了相似的演化过程。公元前3000年,世界多地域男性的服装就是裙子。在伊拉克博物馆里有一个小雕像,显示了公元前3000年的男性着装,下身就是非常典型的裙子形制。
在西亚两河流域文明和北非尼罗河文明中,裙子都在男性服装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古代埃及,因为气候炎热,简单又透气的裙子就成为当地人的着装首选。在古埃及早期,男子无论地位高低都是上身赤裸,下身穿着短腰亚麻布裙,叫做腰衣、缠腰布或者胯裙。现存的古代埃及壁画、雕塑和一些影视作品中,还能看到这种裙子的身影,比如法老和贵族就穿着有彩色纵向条纹的亚麻布裙。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男子服饰渐渐发展为一体式裙衣。男人减少了身体的袒露,着宽松的套头连衣裙。
后来随着游牧民族对欧洲腹地一次次的入侵,地中海沿岸的居民们开始觉得穿裙子不适合骑马打仗,于是服装从宽衣逐渐向窄衣过渡,又渐渐上下分体,下身服装不再以裙装为主,出现了类似紧身裤和筒袜的服饰。此时,女装收紧腰身、加长裙长,男女服装开始向不同的方向发展。
到了法国大革命的时候,战争使男人们完全抛弃了裙子,改穿长到脚踝的宽松裤。后来,为军队制作的马甲、上衣、裤子的三件式套装逐渐在欧洲各国流行,男人们的穿衣风格彻底改变。
2 女装裙演绎万种风情
女人穿裙穿出了不少经典的裙式,也留下不少典故。
中国古代就有非常著名的三种裙子。
其一为留仙裙。汉人刘歆著《西京杂记》等书中就记载了汉成帝皇后赵飞燕的故事:赵飞燕爱穿裙装,一天她穿了一件云英紫裙来到太液池边,在笙歌鼓乐中翩翩起舞,突然间狂风大作,她像风筝一样飘起来,宫女慌忙追赶,抓住了她的裙角。赵飞燕得救了,但裙子被拽出了很多褶皱。可是,起了皱的裙子却比先前更好看了。从此,宫女们竞相效仿,开始盛行穿着故意折叠出褶皱的裙子,美其名曰留仙裙。关于留仙裙的典故,常入诗词中。例如,张炎的《疏影》:“回首当年汉舞,怕飞去、谩皱留仙裙折。”又如朱彝尊的《风怀二百韵》:“留仙裙易皱,堕马鬓交鬤。”
其二为石榴裙。石榴裙上窄底宽,色如石榴之红,不染其它颜色,女子穿上后非常抢眼。此裙南朝时期已经出现,唐朝时很盛行。很多唐诗中都可以见到石榴裙的影子。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就有对石榴裙的记载,称之为“血色罗裙”,其在《小曲新词》中也提到了石榴裙——“红裙明月夜,碧殿早秋时。”杜审言的《戏赠赵使君美人》中则是另一番情景,“红粉青娥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相传杨贵妃很爱“石榴裙”,还有了“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典故。
最后一条为“百鸟裙”。这种裙子是唐中宗之女安乐公主所穿。“百鸟裙”又称为“毛裙”,成本高昂,是宫廷师傅专门使用很多种鸟的羽毛制成的。为了保持羽毛的鲜活、颜色的艳丽,这些羽毛都是直接从鸟类身上活活拔下来的。据史书记载,这百鸟裙“日中影中,各为一色,百鸟之状”。就是说,百鸟裙从正面看是一种颜色,从侧面看是另一种颜色,在阳光下呈现一种颜色,在阴影中又是另一种颜色,而且裙上闪烁着百鸟图案。当时,这条裙子制作了两条,安乐公主把另外一条赠给了母亲韦后。很快,“贵臣富家多效之,江、岭奇禽异兽毛羽采之殆尽。”
3 最大裙撑宽5米多
在外国的女装裙子发展历史中,裙撑的地位不可不提。看过电影《茜茜公主》的人大多对裙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样穿裙子虽然费时费力,但蜂腰配上庞大的裙撑,突出了女性的美,成为时代经典。
裙撑的雏形出现在16世纪的西班牙,被称为“撑箍裙”,由从上到下递增的圆箍组成,可以支撑起裙子。撑箍裙最初的支撑材料多为木质、藤条、金属丝。据说最初发明这种裙子并不是为了美,而是为了将裙子撑开可以凉快一点,还方便干农活。这种裙子很快就风行宫廷,西班牙上层阶级女性在晚会或者正式宴会上都会穿着裙撑。渐渐地,裙撑流行到了西班牙之外的地区。英国伊丽莎白一世就曾是这种裙撑的忠实“代言人”。
后来,法式环形裙撑出现。法式裙撑是一种轮形的支撑架,从腰部直接开始膨胀到底部。裙撑还曾发展出来双袋式和笼式。双袋式是挂在腰部两侧,而笼式则是整体架子。虽然现在看来,这样挎在腰部两侧的裙撑未免有点可笑,但奈何当时的审美就是如此。
到了18世纪的洛可可时代,裙撑开始广泛流行并且变得更为精美,裙撑的宽度也不断加大,已经到了非常夸张的程度,出现了椭圆形裙撑和半篮式裙撑。这种庞大的椭圆结构很难找到合适的材质来制作,全金属太沉了,其他材质又很难支撑。随着捕鲸热潮的掀起,女性内衣的材质已经开始广泛使用鲸须。然而,想把鲸须用于制作裙撑却很困难,因为鲸须也撑不起这样庞大的结构。于是鲸鱼骨登场了。为了能用上更轻便更夸张的裙撑,有钱人家的姑娘们不惜花重金定制全鲸鱼骨的裙撑。
当时的裙撑到底有多宽呢?“不侧着身子根本进不去门”的说法绝对不是夸张。
18世纪末,田园风格走上了时尚巅峰,之前夸张的鲸鱼骨裙撑都被打入冷宫。姑娘们更喜欢由多层衬裙垫高臀部的轻便裙子,或者臀部多层褶皱的拖地长裙。
不过,到了19世纪中期,女人们认为厚厚的衬裙太热了,而且容易引发妇科病,于是干脆用回透气又凉爽的裙撑。
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支撑力超强的裙撑技术出现了。1856年,一种名为克里诺林的新式裙撑取得了专利权。这种裙撑同样用金属材料制成,其特别之处在于它是由有多个灵活的金属钢圈绑在骨架上纵横相交组成的,相对而言较为方便灵活,且价格比较便宜,一时之间大为风行。而且,有了这种新技术支撑,裙撑可以越做越大,现存记录的最大裙撑宽5米多。这样的裙子根本没办法一个人穿,需要有很多人帮忙。
穿着这样夸张的裙撑,不仅在生活中非常不便,甚至有很多安全隐患。当时新闻中经常出现贵族少女因为裙子而葬身火海的事件。裙子太过庞大,不利于控制,布料是易燃物,裙撑下的空间又有利于空气流通,所以一旦起火,非常危险。甚至,因为大裙子堵住出口,还出现过整个会堂里的人全都无法逃脱的惨剧。1858年,一位波士顿姑娘因离壁炉太近导致裙子起火,几分钟后就被烧死。1861年,一位芭蕾舞女演员的裙摆打翻了照明灯而引发了火灾,她和八个舞伴都在火灾中去世。
正是因为裙撑极不方便又具危险性,社会上反对声越来越强,裙撑的热度渐渐退去。到了20世纪,裙撑基本上从女性的常服中消失了,只是在礼服中还会出现。
延伸阅读
为穿裙而战的苏格兰男人
提起男人穿裙子,很多人首先会想到苏格兰男人与格子裙。苏格兰人至今仍然穿着古老的基尔特格子裙民族服饰。苏格兰格子裙和苏格兰风笛就如同名片,向世人讲述着苏格兰悠远的历史岁月。
基尔特是古斯堪的那维亚语,意思是折起来包裹身体的衣服。最初的基尔特只是一段大约有1.5米宽、6米长,未经剪裁的布料,穿的时候折叠着裹在上身,腰间用皮带固定。这种装束非常适合高地的气候和地形。下半身类似于短裙,比裤子舒服,行动自如;上半身可做斗篷御寒,打开腰带就是毯子。
在电影《勇敢的心》里,我们看到华莱士率领一群穿着格纹连衣裙的苏格兰男人英勇战斗,他们穿的正是基尔特。
现在的格子裙应该算是基尔特的改良版。1715年,英国政府开始允许英格兰与苏格兰两地的人们互通贸易,一个名叫汤姆·罗琳逊的英格兰人北上淘金,在苏格兰北部开了一家木炭画加工厂。连身的基尔特不方便工人砍树,汤姆·罗琳逊便向裁缝提出将原来的服装一剪为二,苏格兰短裙由此诞生。这种穿着很快流行开来。
苏格兰人之所以能很快接受,是因为约在100年前,他们的军队就已经做了相同的改良。历史记载,1624年,苏格兰军队就开始以苏格兰短裙为军队制服了。
1707年,苏格兰与英格兰合并后,“基尔特”作为苏格兰的民族服装被保留下来。1745年,英国汉诺威王朝镇压了苏格兰人的武装起义后,颁布了著名的“禁裙令”,规定除了加入英国军队的苏格兰士兵之外,其他苏格兰人只能以英格兰装束为标准,禁止穿着他们的民族服装即基尔特格子裙,违反者初犯会被处以六个月监禁,再犯将判处七年流放。“禁裙令”引发了苏格兰人的强烈不满,他们为此抗争了30多年,最后于1782年迫使汉诺威王朝取消了“禁裙令”,苏格兰男人穿裙子的传统才得以延续。到了今天,苏格兰基尔特格子裙已经成了代表苏格兰文化的一个典型符号,每到传统节日聚会庆典,就会出现男人们穿着格子裙的场面。
此后,英格兰人也慢慢放下了对格子裙的偏见。现在每逢英国有什么重要公众活动,苏格兰格子裙都会隆重登场。
现在穿着苏格兰裙的礼仪已经非常讲究。一套正式的苏格兰裙及配饰包括:长度及膝的方格呢裙、背心和花呢夹克、长筒针织厚袜、皮带、帽子、毛皮带、匕首。有时肩上还会斜披一条花格呢毯,用别针在左肩处固定。
苏格兰裙的格子在外人看来都差不多,但其实这些格子是十分讲究的,不同的颜色、格子间宽窄粗细的搭配变化,代表着不同的家族、群落、地区、学校、社团、企业等等,仿佛是一张穿在身上的身份证。黑灰格被称为“政府格”,也有特别为皇室成员定制的格子图案,贵族穿的格子图案,则被称为“贵族格”。用不同的格子来区分不同地区,在苏格兰也有着十分悠久的传统。1700年左右,在苏格兰行医的一位医生第一次写道,苏格兰的格子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同一地域的人穿着相同的格子服装。外来人可以通过苏格兰人身上的格子来辨别他来自于哪个地区。苏格兰高地部落之间的战争曾经终年不休,战场上的男人们便以所穿的格子图案来辨认敌我。
有此一说
裙子长短反映经济形势?
19世纪20年代,宾州大学华盛顿商学院经济学家乔治·泰勒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经济增长时,女人会穿短裙,因为她们要炫耀里面的长丝袜;当经济不景气时,女人买不起丝袜,只好把裙边放长,来掩饰没有穿长丝袜的窘迫。这就是著名的“裙长理论”。
果真是女人裙子越短经济越繁荣,裙子越长经济越萧条吗?在美国,这种对应关系似乎真的存在过。在1900年,美国股市低迷,那时候女士的裙子也非常长,显得死板而无趣。1930年的大萧条也伴随着长裙的流行。最神奇的事发生在1987年,本来当年的流行款式是超短裙,但是当10月来到的时候,短裙忽然不流行了,而当年秋天正是美国股市迎来巨幅下跌的时候。
但也有人认为,所谓的“裙长理论”纯属无稽之谈。因为有人按照更长的时间跨度和更广泛的范围统计了裙子流行趋势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发现两者的相关性很差,这表明经济衰退和较长的裙子之间根本没有必然关联。虽然“裙长理论”有正向案例,但同样可以举出反向案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裙长理论”不成立,毕竟丝袜已不属于昂贵消费品,现代人裙子的长短,不是靠经济来衡量,而是要看个人喜好和心情。
7、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的供水简史
北京历史上在没有建成城市自来水设施之前,主要通过打井用浅层地下水作为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据记载,东周时期就有大量瓦井,多分布在城西南广安外至和平门一带;至汉、唐、辽、金又建有砖井,与瓦井交错;元大都时期,十万户居民、军队、宫廷用水主要靠井水;清代北京各街巷水井普及,光绪十一年(1885年),北京内外城有土井1245眼,但水质多数咸苦且不符合卫生标准。
进入二十世纪,我国一些受维新思想和洋务运动影响的人士,以及部分商人多次向清政府农工商部建议,在京师兴建自来水厂。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3月,由于当时火灾迭起,无水扑救,清农工商部大臣溥頲、熙彦、杨士琦上书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建议兴建自来水设施,并迅即获得批准,同时任命周学熙为总理组织筹建。同年4月,经“招商集股”、委托德商天津瑞记洋行承包工程设计施工,历时22个月,全部工程完工,于1910年3月20日正式向北京城区供水。自此,北京自来水近百年的供水历程撩开了其神秘的面纱。 1908年4月,清政府成立了“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开始筹建京城第一座水厂――东直门水厂,1910年1月水厂工程全部完工,同年3月正式投入生产,日供水能力1.87万立方米,供水管线147公里,供水范围“内以禁城为止,外以关厢为限”。在此后的四十年里,虽然经历了晚清、北洋、日伪统治、国民政府等时期,但北京的供水事业却一直发展缓慢,至1949年北平解放前夕,北京供水设施仅东直门1座水厂、29口补压井、364公里供水管线,日供水能力5万立方米,供水范围仅市区繁华地区,用水人口60余万,城区供水普及率29.5%,大都居民则是通过自挖土井或用压水机取用浅层地下水,少部分赤贫之家则是取用住地附近池塘、河流等地表水。
一、首座水厂施工颇费周折
创办自来水行业是前所未有的新生事物,当时清政府愚昧落后,一切均需依赖进口,负责器材供应的瑞记洋行除不按时供货外,还常常以次充好,提供大量德国制造的不合格器材。1909年11月3日,东直门水厂试车送水上水塔时,刚一开车,水塔旁边的铸铁水管突然爆裂一尺有余,原来这根水管是早有裂纹的残品。像水龙头的橡皮垫用纸垫代替、提供生锈的自来水管等现象,更是不胜枚举。可当时中国无力生产,供货方又无理抵赖,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购买德国制造的供水器材设备,这不仅给施工带来困难,而且也给日后运营带来许多麻烦。
供水管道铺设也屡有意外发生。安装自来水管道肯定要刨沟,由于当时风气不开化,封建迷信思想盛行,有不少人认为刨沟会破坏当地主人家的风水,给他们带来不祥的灾难,因此就横加阻拦,特别是一些有权势的人家表现尤为突出。如当初供水管道安装到清摄政王府(今宋庆龄故居)北后墙时,王府的家人出来制止刨沟,这家在当时是炙手可热的豪门,工人们只好停工,并向上级报告。不一会儿,负责的司事人员便驾着马车,手捧圣旨,一路紧行来到工地,并高呼圣旨到,只见阻挡施工的家人们一下跪倒在地,此时司事人员手捧圣旨念了一遍,大致意思是此工程系奉圣旨施工,有利民生,途经之地所有官员不得阻拦等。此后王府家人对刨沟不再阻拦,工程得以继续干下去。诸如此类的事还有很多。
二、初期卖水困难重重
在自来水公司正式营业时,受到一些人的怀疑和反对,甚至造谣中伤,说自来水是“洋胰子水”,不能使用,造成了初期自来水销售十分困难。为了消除许多人顾虑,京师自来水公司颇费苦心的在《白话报》上,用文言文和白话文分别刊登广告,详细声明,请报社指导舆论,开导社会,使人人皆知自来水的好处,同时,还以科学说理的方式启蒙市民并驳斥那些谣言,广告中说到“……但有一宗须向大家声明的,就是这龙头乍放出的水,带一点白色儿,这个白色,并不算什么毛病,拿着显微镜细细的瞧,全是极小的白水泡儿……不过一分钟的时候,那水泡就化得干干净净,这个水就全变清了。有不知道的,以为是管子洗不净,又说跟洋胰子水一样,殊不知这个道理,一说就明白了,大家就不致误会啦。”
为了广招顾客,自来水公司刊登广告时说到“……往后拿一个铜子儿,就可买两张票,拿一张票就可取一挑水,实在很便宜了。二月初十至五月初十,三个月呢,本公司更是价格优待,把水价减去一半。列位拿着一个铜子儿,更可以买四张票,取四挑水了……”虽经大力宣传,但营业状况仍然不佳,靠着四百二十个街市龙头卖水和极少量的专管用户用水,1910年平均每天的供水量仅1613立方米。
三、过去喝自来水是富人们的专利
在20世纪初期,除皇宫内苑用水,御茶房专设水车从玉泉山取用泉水外,一般居民主要依靠简陋浅井取水供生活使用。至今,市区之内尚有不少街巷以井的所有者、以井的水质好坏、以井的所在地点或以井的数量命名。如王府井、姚家井、大甜水井、小甜水井、苦水井、二眼井、三眼井、七井胡同等等。据1945年的记载,北京尚存浅井4500眼。
东直门水厂的建成,当时主要考虑的是皇宫大内和市区内的豪门巨贾、达官显贵。可当初宫内并不喝自来水,他们喝的是玉泉山的水,至于自来水管安入皇宫主要是为了消防,不过当时只从东华门引入一段DN200mm的管道,安装到文昌阁就止住了,全长不过300米,在上面安装了几个消火栓,但纯属象征性的。不光皇宫,初期许多达官显宦也不喝自来水,原因是他们害怕水中被洋鬼子下毒。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满清政府被推翻,民国成立,一些达官显宦由于风气的逐渐开化,才敢饮用自来水。而普通百姓由于生活贫困,根本就喝不起自来水,虽然水厂近在咫尺,却只能“望梅止渴”。当时有一位老者感慨地说:这个水楼子(水塔),我看了40多年了,直到今天(解放后)才吃上它装的水。
四、兴建新水厂困难重重
1942年,原日伪北京特别市公用管理总局自来水管理局为了扩充水源,增加供水能力,减少东直门水厂的负荷,准备在安定门外黄寺兵营南部建设安定门水厂。水厂建设因经济困窘,工程进展缓慢,至1947年底只完成水源井9口,配水机房1座,变电室1座,配水管道1条,吸扬井1座,容积1000立方米。由于工程质量低劣,在1948年底试运转中存在许多问题,不具备供水条件,尚需修建,修建费用需当时金圆券1000亿元。由于国民党政府已危在旦夕,最终修建化为泡影。
北平和平解放后,自来水公司第一件大事就是迅速恢复修建第二水厂(安定门水厂),为京城200万人解决用水问题。当时自来水公司任命陶倬、徐慨民、胡熙峰为指挥,组成了30余人的修建队,对初建的所有供水设施、设备进行全面检修,修复了被炮击的9口水源井动力线路,对送、配水机泵进行了大修,并冲洗了输配水管道等,仅用了三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全部修建工程。1949年5月1日正式投产供水,向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五一”劳动节奉献了一份大礼。
五、首座水塔立“战功”
京城首座自来水水塔是东直门水厂水塔,它由德国设计师设计,建成于1910年,塔高54米,容积750立方米。该水塔属钢结构水塔,塔身下面有一个非常坚固,内嵌三合土,外包粉红色花岗石,边缘处磨成圆形线脚的高台;塔身分为六层,每层均为六角形,六面共镶有装饰龙12条(每面2条,意为二龙戏珠);每层外廊平台上备有可折叠座椅,登塔至此可籍以小憩,不但可以乘凉,还可以观赏风景;水塔每层装饰了12个铜铃,每个塔角挂有2个,一层至五层为小铃铛,六层为大铃铛,每值微风吹来,悬铃叮当做响,不但十分动听,还可惊动雀鸟,使其不敢在此做巢,免除鸟粪污染塔身之弊,用意非常周到;储水部分直径约14米,高约5米,下面由8根支柱承托,塔身自重加上水重超过千吨以上,但支座处只有64条Φ1.5″的螺栓,就把整个塔身固定在埋在地下的钢板上,屹立50余年岿然不动,其设计和施工技术令人叹服!
该水塔在1942年已停止使用,但在1948年北平解放前夕,解放军北平航空司令部在此驻扎了半年,利用水塔的高度观测计算国民党航空投弹数量,为北平和平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2003年,一位曾在北平航空司令部战斗过的老同志专程来到水塔旧址,想重忆当年战斗时的情景,只可惜这座水塔早在1957年就被拆除了。值得庆幸的是,在2003年9月,该水塔设计图纸由德国大使馆赠给自来水集团,总算是弥补了水塔被拆除的缺憾。
关于水塔的拆留,解放后有关部门曾组织过多次讨论,主要意见有三种:其一是如果作为文物保留,因其钢铁结构建筑要进行维修养护,每隔5-8年就要维修一次,光油漆粉刷当时就需3万元,对一座已经停用的水塔,仅供人观看或引人怀古幽思之凭吊是否值得;其二是水塔本身能否够上文物档次;其三是水塔应该作为文物保留。最后因考虑维修费用过高,国家钢材供应紧张,该塔还是被拆除了,拆下229吨钢材,作为钢材指标支援国家经济建设。 北京自来水事业徘徊了四十年也等待了四十年,带着战争的创伤,北京自来水事业迎来了新中国的发展曙光。在1949年“五一”节,叶剑英市长还亲自参加了华北电力、北京市自来水公司庆祝“五一”节大会。
从新中国建立以后的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的20年,北京供水事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供水能力五十年增长了六十倍。先后新建了第三、四、五、六、七、八水厂、长辛店水厂、城子水厂、南口水厂、田村山净水厂、丰台水厂,特别是第九水厂的建成投产,标志着首都的供水事业在工艺、技术、管理、水质检测等诸多方面达到了国际现代化水平。截止到1999年8月,北京已有水厂14座,市区日供水能力300万立方米,年供水量达7亿多立方米,供水管线总长度达6042公里,供水服务面积540平方公里,服务人口800多万,市区用水市普及率达100%。
一、公用水站进院
老北京可能还记得,在解放初期,北京的胡同里不时能看到吱扭作响的独轮水车。推车人肩挎绳绊,两个水槽分搭在车轮的左右,上面架着两个木水筲。这就是“水车子”送水的情景。水车子里的水是从“井窝子”里打上来的,那是一种简陋的用压水机取水的浅土井。
1949年,北京南城龙须沟地区作为第一批实验地区安装了公用水站,拉开了全市普及供水的序幕。到1967年,北京城区就安装了大大小小的水站2677处,城区用水普及率达到99.96%。水站建成了,百姓吃水还是用肩挑手提,有的甚至到百米之外的街巷站去接水,冬季取水更为困难。
1973年,为了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自来水公司陆续将公用水站分期分批改装接入到各户院内。到了1984年,三环路以内的公用水站全部进入院内,京城百姓从此不出院就可以喝上甘甜的自来水。现如今,自来水管道已经接入千家万户,居民足不出户,拧开龙头就能流出自来水,年轻人肯定很难想象当初使用自来水时的艰难情景了。
二、七、八十年代闹“水荒”
在七、八十年代,北京的水资源面临了极为尴尬的局面,市民用水出现危机。由于超量开采使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浅井干涸、深井出水量减少,加之未经处理的工业、生活污水排放,使得永定河冲积扇上的井不少都因受到污染而报废。70年代,市区内已形成1000平方公里的漏斗区;到1981年夏季,市区降压供水面积高达212平方公里,占市区供水面积的55.5%。
尽管市里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日供水能力50万立方米的第八水厂和日供水能力为17万立方米田村山净水厂,但仍满足不了需求,以至70年代未、80年代初市区内出现了较为严重“水荒”。当时,市区内一半以上的地区降压供水或限时限量供水,竣工的楼房30%因没水而无法使用;居住在清河、半壁店、十里堡、龙爪树等地的居民都半夜起来接水。用水危机一直持续到1990年第九水厂一期工程通水后,自来水的供需矛盾才得以缓解,安全稳定的供水才有了保证。
三、亚洲最大的地表水厂第九水厂
为解决北京用水难的问题,1984年北京市政府决定建设日供水能力百万立方米的第九水厂。1986年5月工程正式动工,总投资约60亿元,工程分三期建设,每期设计日供水能力均为50万立方米,到1999年6月三期工程全部完成,日供水能力达150万立方米,占北京市区供水能力的“半壁江山”。它的建成通水从根本上缓解了北京缺水的紧张状况,目前已成为亚洲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水质最优良的现代化大型饮用水水厂之一,在首都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九水厂以密云水库为水源,分别在密云水库和怀柔水库建取水厂。通过一条DN2600mm×33Km的球墨铸铁管和三条DN2200mm×42Km的钢管相连接,将原水送至第九水厂净配水厂。在自来水的处理工艺上,第九水厂除采用了加药-混凝—澄清—过滤常规水处理工艺处理,还采用了活性炭吸附,再经氯化消毒的深度净化工艺,进一步将水中的涩、嗅、味以及各种有机质去除掉,最后将生产出来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清水送入城市配水管网。
四、树状管网变环状
自新中国成立后,自来水公司在增加市区供水能力的同时,还加大城市供水管线的铺设力度,不断地增大供水管网密度。从解放前夕364公里,迅速上升到1999年的6042公里,平均每年增长110多公里,相当于新中国建立前40年每年平均铺设的12倍;供水范围从新中国建立前仅限于城区的中心地带,发展到城近郊区500余平方公里的范围。
解放前,北京自来水管网呈树枝状布局,自来水管网东密西疏、水压东高西低、流向由东向南和向西单向供水、服务压力极不均衡。随着第三、第四水厂的兴建和主要供水干管的铺设,1958年,市区三环路以内的环状供水管网已大体形成;到1989年,直径1米以上的环状管网已经基本完善;到现在,四环路供水管线已全线贯通,市区内所有供水管网都已连成蜘蛛状的环状管网。环环相通的供水管网,不仅均衡了地区服务压力,而且使市区的所有水厂缩小了供水半径,可以有效的实施对置互补供水,提高了安全供水的可靠性。
五、水表生产国产化
初时水表以管理和维修为主。京师自来水有限公司从1910年开始供水,但售水无表计量,采取向用户预售水票,日后凭票售水的办法。此后取消水票改为用户包月计算水费,每月每户1.2银圆。1940年,北平特别市自来水管理局开始实行租水表售水计量,故1942年成立了水表课,负责水表的试验和管理工作,当时使用的水表为日本、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八个国家的30余种水表。1949年成立水表股开始修理水表,当时只有21名职工,修表设备简陋,仅有机床、落表机、验表机各一台。1953年成立用户课水表工段,月修水表数量达到700块。直到1958年,随着修表工艺改为流水作业,修表数量大大提高。
1958年,水表工段派李文成等有关人员赴上海、广州自来水公司参观学习制造水表技术。同年5月,自来水公司党委书记高深作关于总路线大跃进的动员报告后,全段职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自力更生,苦干巧干,终于在1958年6月11日生产出第一块国产口径为15毫米东风牌水表,该水表为湿式表,最高累计计量为1000立方米,最低刻度为1公升,水表质量超过国内同类产品水平。水表研制成功后,就小批量生产了10块,作为向1958年7月1日党的生日献礼,并且当年就完成了1000块水表的生产。
从70年代京水牌水表研制并注册成功以来,京城国产水表得以迅猛发展,已研制开发了15~200mm全系列冷、热民用及工业用水表、自动记录压力表、IC卡水表、远传水表等20多个品种、上百种规格的京水牌水表,年产量60多万块,在北京水表市场占有70%左右的份额,并远销全国28个省市及出口南美国家及地区。 1999年8月26日,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组建挂牌,开始了机制和体制的彻底变革,由过去计划经济靠政府补贴向市场经济自负盈亏转变。改革给首都供水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市自来水集团提出了“确保首都供水,争创服务一流”的口号,一方面加快供水基础设施的建设。五年多来,共完成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投资近50亿元,新增供水管线1000余公里;另一方面依靠科技的力量,不断提高对外服务水平,在让市民喝上放心水的同时,享受到更高标准的服务。截止到2004年,市自来水集团拥有水厂18座,日供水能力268万立方米(受水资源紧缺的影响,供水能力有所下降),管网总长度7065公里,供水服务面积600多平方公里,市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了100%。
一、水质检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10年,水质检测只设化验员1名,其职责只是“每日分早、中、晚三次化验其成份清浊,巡视水池,预防污秽”;1935年,添购了化验细菌仪器,开始了细菌检验;1937年,开始聘请化验技师,但检测项目只有6项,且全部是手工操作,检测手段和设施水平极为落后;50年代,北京自来水公司提出了“水质是灵魂”的口号,同时设立了水质科,各水厂设立了化验室,在供水水质、水质检验、水源防护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和发展。
截止到目前,自来水集团对供水水质检测形成了一套完整而严格的管理制度,全面、系统地对制水工艺提出严格的要求,建立了由水质监测中心、水厂化验室和运转班组三级水质化验保证体系,拥有1000人水处理技术专业人员队伍,100多名水质化验专业人员。他们昼夜三班运转,认真、仔细、严格地监控水质情况,以确保出厂水水质的合格。在检测手段方面,水质监测中心配备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包括气相色谱、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离子色谱、液相色谱、放射性测定仪、电子显微镜等各种现代化仪器。1999年水质监测中心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认可委员会的认可,取得了国家级实验室的资格。目前,自来水集团水质检测项目已经增至117项,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35项检测标准,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二、高新技术解决户内供水管线二次污染
北京城市从水厂的出厂水到供水主干管的自来水都能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而一些建筑时间较长的楼内供水管线由于老化锈蚀,使自来水受到了二次污染。改造户内自来水管线以解决自来水二次污染,是困扰国内同行业的一个难点问题。自来水集团本着为民办实事的精神,为了能尽快找到解决办法,2002年,自来水集团开始研制开发户内供水管线改造技术。
2003年,自来水集团经过多方市场调研、论证和反复试验的基础上,决定采用“旋风”技术,对城市建筑中现有的户内管线进行除锈和喷涂内衬工艺改造,避免了自来水在输送过程中的二次污染。该技术在不破坏墙面、路面和建筑装潢情况下,就能清除管道内壁的水垢、水锈,对于难以寻找到的“针眼”渗漏也有自行修复功能,不仅保证了自来水的水质,而且也解决了一些用户因供水管道堵塞、内径变小出现的无水或水微现象。此外,为了保证改造后的管线符合国家饮用水发生标准,自来水集团所采用的涂料,经国家卫生部审核,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达到了国家食品级标准。
2003年底,左家庄西街6号楼72户居民成为全市第一家受益者;2004年,市自来水集团继续大力推进户内供水管线改造的进程,相继完成了草桥小区、洋桥福海小区、玉泉路兆丰园、慧谷阳光住宅小区、和义西区、垡头等48个小区275栋居民楼的户内管线改造工程,4万余户居民饮用水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三、“查表不出户,缴费不出门”
过去,每家每户用水交费由住户轮流查表收费,不少居民对此颇有微词。为了提高服务水平,北京自来水集团从2000年8月开始,至2001年6月,全市实现了130万户楼房居民的“查表入户”工作。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现代人对居住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查表入户也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入户扰民、不安全问题等,而且人工查表难免出现“错抄、漏抄、少抄、估抄”的情况。
2003年,市自来水集团开始使用有线远传水表、无线远传水表、电力载波远传水表和IC卡水表取代传统水表,用高科技手段取代传统的查表方式,逐步实现 “查表不入户”。到2004年底,全年已安装IC卡水表5万余支,远传水表2万余支。
为了方便居民交水费,2003年,市自来水集团相继与9家金融机构签订委托代收水费协议,至此,北京共有11家银行、1家企业(北京邮政局)的2664个网点代收水费,极大的方便了用户。2004年2月,市自来水集团与光大银行在三里河一区小区实现了POS机自助缴水费,500户居民不用到银行因交水费而排长队;到2004年年底,已有80个小区安装了POS机。此外,市自来水集团还将完成营销缴费账务处理系统升级改造,与银行搭建信息平台,通过网上划拨、电话交费,逐步实现用户“交费不出门”。目前,北京市自来水集团缙阳水业公司(延庆)已经率先实现了居民“缴水费不出门”。
四、供水服务一线通
为了不断提高首都供水服务水平,为市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2002年9月28日,在原报修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北京自来水集团正式组建成立了为“供水服务热线”,其职能由过去单一报修抢修业务拓展为自来水报修、抢修调度指挥中心、供水业务咨询中心、用户投诉中心和用户举报中心,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对各维修所、闸门班进行远程管理、时限控制和动态追踪,为社会提供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供水服务,是自来水集团与广大用户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只要拨通供水服务热线电话,你所反映自来水供水方面的问题,在这都能得到满意地答复。供水服务热线成立两年多时间里,供水服务热线共接到各种信息28万多条,其中报修8万多条、咨询17万多条、投诉4000余条、举报800多条、其它信息2万多条,所接到的信息超过了过去三年的一倍;报修抢修、用户咨询、投诉和举报信息处理及时率达到100%,实现了北京自来水集团“有呼必应,有难必帮”的社会承诺。
为了鼓励广大市民积极参与报漏和举报违章用水行为,自来水集团还设立了供水服务热线百万元奖励专项基金,对提供管网漏水信息、私自改变用水性质、转供水、窃水信息经核实属实的第一人,予以一定比例的奖励。到目前为止已有1900多人得到了奖励,奖励金额达到10多万元。一市民举报某单位窃水,经查属实,追缴水费50多万元,该居民获奖11449元;一市民举报某工地偷水,获奖金1840元……通过广大市民举报,两年来为集团挽回经济损失约120多万元。
五、管网抢修用上GPS
查找漏点是否快速准确,是减少管网漏水损失的重要因素。1988年,北京自来水集团开始着手研制“城市自来水配水管网管理系统”;1991年,此套系统通过北京市科委的技术鉴定,并正式投入运行;1995年,管网的基础数据全部输入微机。这套系统的应用,使绘制管线图、统计各种数据由过去的人工变为微机管理,其工效分别提高8倍和200倍以上,并能代替人工制订事故关闸方案,使关闸更加及时,每年减少漏水损失达68万立方米。
2004年,北京自来水集团在“城市自来水配水管网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对此系统进行升级改造,研制开发出“城市给水管网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即GIS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它的研制成功,实现供水管网信息资料与其它系统资源共享。同时,为配合此系统,还建立一套GPS卫星测量和定位系统,为快速进行闸门定位,查找被掩埋或无明显参照物的管网设备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快速及时抢修赢得宝贵时间。
“清泉悠悠鉴古今”,书写了历史的沧桑。首都供水事业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它经历了旧中国的荣辱兴衰,也沐浴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蒸蒸日上的灿烂阳光,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了历史的见证。如今,首都自来水集团按照中央和北京市的有关政策,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在做强供水主业的同时,积极涉足污水处理和中水生产领域,使集团的产业范围得到进一步延伸。集团先后投入巨资收购了延庆、怀柔、密云、房山自来水公司,现有自来水厂18座,日供水能力268万立方米;收购了延庆、密云污水处理厂,投资建成了门城污水处理厂,污水日处理总能力已达11.5万立方米;组建成立了北京最大的中水公司,日供中水能力17万立方米。与此同时,集团发挥专业咨询机构的作用,聘请专门人员,帮助集团公司进行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的系统策划,为集团公司勾划更为清晰明确的发展蓝图,提出了要“实现主辅分离,精干主业,放开搞活辅业,依靠核心技术,延伸相关产品和服务,面向市场,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的工作思路,这样就使集团公司的改革重点更加明确,发展目标更加清晰,为集团将来可持续协调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世界一流水厂、高科技的管网管理、优质的供水服务,在给京城人民送去优质、清纯自来水的同时,也为北京城市建设带来新的勃勃生机。
8、上海微创软件的管理团队
微创的管理团队具有深厚的国际化教育背景与丰富的跨国公司工作经验,其中多数成员拥有美国或日本学位,并在顶级IT公司工作十年以上。
微创的管理者们悉心听取客户需求,调配各方面资源,提供客户所需的优质服务,并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凭借在各种外包环境中积累的多年开拓经验,公司管理团队具有总览全球的视野,对客户的战略业务需求有着全面透彻的理解。与微创其他所有员工一样,公司管理团队的每名成员都将自己视为客户取得长久成功必不可少的一员。
张河涛总裁 张河涛先生现任上海微创软件有限公司总裁,全面负责微创公司日常运营工作。张先生拥有CAD/CAM、软件开发、质量管理、项目管理和培训领域近15年的专业经验,擅长软件公司内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及测试队伍的管理。
张先生于 1998年加入Microsoft后,担任微软中国研发中心移动设备部经理,主要负责微软移动产品的质量控制、本地化与软件测试等,同时负责微软移动软件的外包测试,并在信息产业部与微软公司合办的软件高级研讨班中主讲软件质量及测试。
离开工作7年的微软后,张先生历任北京衡准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总监和晶世科技有限公司COO等职,于2008年加入微创。
张先生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获得CAD/CAM专业硕士学位,并在清华大学获得EMBA学位。
刘越首席运营官 刘越先生现任上海微创软件公司首席运营官,是公司高级决策层与执行管理团队的成员,负责公司外包业务的运营以及全球信息服务事业部的业务拓展与交付。
加入微创之前,刘先生在微软工作了近十年,先后担任MSN Internet Access事业部软件设计工程师与项目经理,Windows Security事业部项目经理,Live Search事业部主管项目经理,以及微软中国战略合作伙伴事业部部门经理。他在微软美国总部全程参与了MSN 2.0、Windows XP、Windows Server 2003、Windows Vista、Live Academic/Book Search 1.0等大项目的研发工作,在微软中国管理超过一亿美元的微软对华外包项目,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
刘先生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拥有12项美国专利申请,包括数字版权管理、搜索引擎等尖端技术。
周京平资深副总裁 - 行业解决方案与IT基础设施服务 周京平先生现任上海微创软件公司资深副总裁,是公司高级决策层与执行管理团队的成员,负责解决方案事业部以及IT基础设施服务事业部的业务拓展与交付。周先生目前还担任中国传媒经济和管理学会的常务理事和重庆工商大学的客座教授,研究信息与文化产业价值链构成与优化管理。
周先生加入微创软件之前,曾就职于多家研究机构、媒体和跨国公司;早年就职于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任测量标准仪器的软硬件开发和计量检定工程师8年,后考入成都市广播电视局担任编辑、记者7年。1996年前往美国深造,期间学习了价值链的构成与优化。回国后曾出任多家IT公司的市场营销管理职务,其中在著名的供应链解决方案提供商美国i2科技公司中国区任联盟总监、TOP集团全球高级副总裁、中国化工集团电子公司副总经理、华商报业集团信息技术部副部长和重庆时报、重庆网通、天柏集团总裁特别助理。多次参与中国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的平台规划和建设,在中国特色的高端软件分销渠道开拓与管理、国际跨国公司在中国的联盟与业务拓展、电子商务结构设计和现代企业管理、营销管理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
周先生2000年毕业于中国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班主修管理科学与工程方向。
蔡锫 资深副总裁 - 收购兼并业务 蔡锫先生现任上海微创软件有限公司资深副总裁,负责公司的收购兼并业务,以及海外Staffing业务。蔡先生倡导通过全球资源整合和创新振兴软件服务业,强调业务模式差异化。
蔡先生曾先后任职于Lotus Development、Microsoft等公司。1995年加入Microsoft后,他参与了Excel 97,Word 2000的开发工作,并领导MSN Communities开发团队。
2002年微创公司创始之初,蔡先生负责组建软件开发事业部,开拓企业应用市场,随后基于IT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转型进行软件开发外包。在他的带领下,2004年启动的软件开发外包业务抓住了离岸外包的市场机遇,两年半时间里事业部迅速达到300人规模,积累了一批优质客户,并实现合理盈利,成为公司业务主要增长点之一。同时内部流程建设不断完善,并于2007年获得CMMI-4级认证。他曾为公司建立了一套挑选与培养技术人员的模式,成为业务持续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蔡先生于1990年从清华大学赴美留学,并在Hobart & William Smith Colleges获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双学位,后于Boston University获得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
罗骅 副总裁 - 业务流程外包运营 罗骅先生现任上海微创软件有限公司副总裁,是公司高级决策层和执行管理团队的一员,全面负责公司业务流程外包(BPO)事业部的工作。
在加入微创软件前,罗先生先后任职于世界领先的商用软件解决方案公司Remedy,BMC近10年。在美国多年从事BSM解决方案的技术支持和培训工作,于2004年授公司委派在中国筹建全球第六个技术支持中心,从而完成了公司覆盖全球不同时区产品技术支持的战略布局。凭借其在工作中积累的丰富IT领域市场开拓和渠道管理经验,深厚的技术功底以及扎实的团队领导能力,在公司中历任ITSM技术支持经理,大中国区渠道及合作伙伴管理总监,华东区分公司总经理等职,承担了大量的业务拓展和战略决策工作。
罗先生1999年获得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MBA学位,并取得包括COPC注册协调员在内的多项IT领域的专业证书。
刘律兴 副总裁 - 欧洲业务运营 刘律兴先生现任上海微创软件有限公司副总裁,是公司高级决策层与执行管理团队的成员,负责欧洲业务拓展。
刘先生在加入微创之前,在瑞典卡诺尔计算机公司工作了十多年,负责欧洲区的计算机软件开发管理以及IT外包业务。期间,刘先生领导开发的TID2000报刊管理软件成为了瑞典市场上的主导系统。刘先生于1997年在瑞典哥德堡创立了LLPS有限公司,全面进入北欧商务及IT咨询领域。从1999年起刘先生与国内多家IT外包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承接大量欧洲软件外包工程,领导开发的Creditsafe系统成为了欧洲最大的信用及商业信息平台之一。刘先生于2005年进入中国企业信用平台开发领域,随后投资杭州赛孚,成为浙江省政府指定招投标征信公司之一,并在2009年投资上海慧众网络有限公司,开发中国第一个专线物流网络平台。
刘先生毕业于天津大学,获得计算机系应用专业,管理系工业企业管理专业双学位。
李恒副总裁 - 人才招聘/培训 以及国内业务开拓 李恒先生现任上海微创软件有限公司副总裁,是公司高级决策层与执行管理团队的成员,负责人员招聘、人才培训和国内业务开拓。
李先生加入微创之前,在浙大网新工作了7年,担任网新国际副总经理、网新培训总经理,负责软件外包业务开拓、管理,以及人才培训工作,对于软件外包领域中的业务开拓、团队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人员招聘和培训等关键领域有着丰富的行业经验。李先生还在浙大网新负责过软件产品研发、行业解决方案等方面工作。
在浙大网新之前,李先生先后就职于国家研究机构和Arcsoft。在这十一年期间,李先生先后从事前沿通信技术研究、软件架构设计工作,以及OEM软件产品的设计、开发团队的组建和管理工作。
李先生1992年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得计算机应用学士学位。
黄弘总经理 - 日本业务运营 黄弘先生现任上海微创软件公司对日外包事业部总经理并兼任日本微创社长,是公司高级决策层与执行管理团队的成员,负责对日外包业务的运营管理与交付。
加入微创之前,黄先生一直在日本从事日本软件外包业务。并在2002年回国后,开始致力于日企进驻中国的咨询业务,在对日企业运营和管理有着丰富的经验。黄先生于2004年加入上海微创软件,全面接管上海微创的对日外包事业部运营工作,并一举拿下如日立情报、NTTDATA等日本重量级客户。2008年黄先生出任日本微创社长,进行微创软件在日本的本土化运营和交付,在黄先生的努力下,微创软件赢得了众多大型日企的青睐和信任,并保持着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黄先生毕业于东京工业学院并获得情报系统学位。
杨云遐 副总裁 - 战略及业务拓展 杨云遐女士现任上海微创软件有限公司副总裁,是公司高级决策与管理团队的成员,负责公司的商业战略及重大客户客户开发。杨云遐女士在美国、亚太及中国IT领域从事战略发展合作与项目管理拥有超过13年的资深经验。杨云遐女士自2008年加入微创以来,将公司的服务领域拓展到电信、移动通信、互联网、以及银行服务等行业,为公司赢得多家全球财富500强的大型客户。
杨女士曾是微软美国总部及中国公司的资深管理人员。杨女士先后加入微软MSN/Expedia和Windows Server Group,负责产品设计与推广。2002年,杨女士从微软美国总部回到中国,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负责中国及亚太区战略合作与学术投资,管理包括日本、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及大中华区的政府及学术合作伙伴,并参与创立了投资总额超过一亿美金,覆盖网络、图形、互联网和移动等领域80多个的合作项目。她与领先的研究机构、政府部门以及行业合作伙伴一直保有紧密的联系。
杨女士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并获得美国华盛顿大学学位。
9、杭州中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杭州中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授权的专业代理机构,专业从事国内外知识产权代理服务,公司拥有资深律师、知识产权专业人士组成的优秀团队,他们均在知识产权领域工作多年,部分代理人2003年即开始从事商标代理工作,他们代理过大量复杂、疑难案件,积累了丰富经验,并与国家相关部门保持了良好、融洽的工作关系,能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优质高效的商标代理服务。杭州中桥知识产权公司已为省内外大批知名企业担任商标顾问、代理商标事务并赢得客户的广泛赞誉。真诚期待合作,服务见证品质!专业承办:商标侵权、不正当竞争案件;商标注册、变更、转让、续展;商标异议、异议答辩、异议复审、驳回复审;欧美亚、港澳台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注册、商标注册;商标争议、许可合同备案;省、市著名商标及中国驰名商标评定;外观设计、实用新型、发明等专利咨询申请 商标保护找中桥中国桥通天下!中桥---中国品牌走向海外的桥梁!
法定代表人:杨富丹
成立时间:2008-06-26
注册资本:5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30198000008368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杭州市江干区瑞晶国际商务中心1402室
10、《阳光下的法庭》杨振华结局如何?
宁佳怡关心鹿鸣父亲案子的进展,鹿鸣告诉她当年审判的法官已经移民国外,王主任建议自己向佳怡父亲了解当年的情况,但他认为这不可行。宁佳怡主动提出帮忙做父亲的思想工作,这也是为了他们将来的美好生活而努力。鹿鸣打算下午就去当年的案发现场看看,佳怡要求同往,二人来到当年的案发现场,发现经过十七年时间此地早已沧桑巨变,真相也早已被时间湮没。
曲晓曼提着礼物来到东方大学再次试图说服杨振华,让他把关键证据交给宁致远向最高法申请再审,曲晓曼称自己真的是输不起,杨振华内心的痛苦并不亚于曲晓曼,自从此事发生后他就几乎没有闭眼过,学校也没脸来,总觉得抬不起头。
鹿鸣带着宁佳怡来到当年的受害人许敏家,佳怡奇怪鹿鸣怎么会认识许家,鹿鸣痛苦地告诉她这里曾经是自己的家,看着熟悉的小区环境,鹿鸣又回忆起儿时的一切。宁佳怡以省电视台记者的身份敲开了许敏的家门,却从许敏母亲口中得知许敏已在三个月前去世了。许敏母亲回忆起当年的情形悲痛欲绝,宁佳怡和鹿鸣都十分难过和内疚。老人的叙述中多次提起案发当天有跟女儿通电话的细节,这引起了鹿鸣的注意,他回去翻阅卷宗,但卷宗里却没有任何关于手机的记载,这让鹿鸣心中生疑,这有可能是许敏妈妈描述错误,另一种可能就是卷宗材料记录疏漏,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案发现场根本没有出现过手机。佳怡提议去问宁致远,也许他会知道手机的事,鹿鸣觉得宁致远根本就不愿意跟自己谈这件事。
阳光平台马上就要上线了,白雪梅建议举办一个上线仪式,向全社会做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使用它。
宁佳怡在父亲那儿软磨硬泡终于成功为鹿鸣争取到一次能向当年案件的公诉人了解案情的机会。
丛海天状告省政府的行政案即将开庭,白雪梅动员李省长,希望他出庭应诉,以提高行政部门一把手对依法行政的重视程度。
杨振华意识到案子二审败诉责任在自己,主动找到宁致远表示真诚的道歉并提供一切OW项目的核心机密,他告诉告诉宁致远自己之前把这些机密看得比命还重,但现在明白了,如果官司输了,这些机密保护得再好,所有的这一切就好比竹篮打水,他表示一定要向最高法申请再审。
宁佳怡邀请鹿鸣晚上去自己家里找父亲讨论张大年的案情,鹿鸣生怕太唐突,但佳怡不以为忤,在她看来鹿鸣可以借此机会也算是正式见家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