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工作思路
1、企业对于知识产权应该怎么
一、知识产权战略是企业战略的重要构架
在现代管理中,企业战略是企业基于未来内外部条件变化作出的预先安排。不同企业,战略层次不同,一般分为公司战略、竞争战略和运营战略三个层次。公司战略是公司高层指导和控制公司行为的纲领,解决公司经营理念、产业范围、资源分配和国际化等问题。竞争战略是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市场竞争。运营战略指上述两大战略的贯彻或流程。因此公司战略和竞争战略构成企业战略的框架。
公司战略是总战略,可表现为:稳定性战略,指企业持续性地向同类型顾客提供产品或服务。增长战略,指提高销售额,扩大顾主和市场份额等。收缩战略,是减少经营规模或范围。组合战略,是指同时实行上述若干战略。以上战略由企业利用已掌握的资源,分析优劣而确立。
竞争战略由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ichaelPorter提出,他认为,管理的成功取决于选择正确的战略,而正确的战略与组织和产业的形势相适应,也就是能建立起保持高于产业平均生产水平的竞争优势。他总结道:管理必须选择一种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战略,诸如成本优先、别具一格或专一化战略。成本优先必须是成本的领导者;别具一格战略强调高超的质量、非凡的服务、创新的设计技术专长或不同凡响的商标形象;而专一战略则集中在成本专一化和差别化的空间。不管采用何种战略,要保持竞争优势,一方面要跟上产业演变的步伐,另一方面必须阻挡来自竞争对手的侵蚀。企业建立某些障碍使仿制者难以得手,可利用专利或版权减少仿制机会,或与供应商订立专供合同来限制其向竞争对手供应渠道等。因此,竞争战略体现了公司战略的动态变化,也是公司战略确立和调整的核心。知识经济条件下,拥有知识产权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知识产权战略是21世纪企业战略的先导,是企业立足市场的利器。
二、
知识产权战略要求企业考虑知识产权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并将其上升为战略来设计,建立相应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知识产权对经济的增长不会自然产生,它要通过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创造热情,保持竞争力来实现。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是知识产权特有属性在管理行为中的具体化,成为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管理的新形态。
通常,知识产权管理可从下列几方面展开:制定战略。根据不同的知识产权类型制定相应的知识产权战略,如专利战略要求确立专利开发、调查、申请或实施等制度;商标战略要求商标设计、注册、使用和保护常规化;版权战略把握版权的使用和保护。设立管理部门。在组织构成上按不同知识产权类型进行分组,并将其归属相关的部门,如将其隶属于研发部门或法务部门等。管理制度的建立。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可细化成几个部分:新员工的知识产权背景调查制度;知识产权资料管理制度;知识产权奖励制度;知识产权培训制度;知识产权审检制度,包括产品、合同等的审查和检验;保密制度,如与员工订立保密协议,在规章制度内确立保密条款等;评估制度,主要指知识产权评估的标准和程序。知识产权战略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构架,是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经营的要义。
三、知识产权战略的迫切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经济是用更先进的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创造出更多的产品。谁掌握最新的技术、知识,谁就具有更强的竞争力,集中表现为知识产权的掌握量和先进度。其特征是创新导致价格倍增,资本追逐知识,知识对价值的贡献比重增加。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创新的产生和成长依赖知识的滋养和孵化。企业为追逐利润在此表现的更为突出和迫切。知识产权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世界五百强企业发展的进程是对此最好的诠释。在国内,且看各跨国集团在我国的跑马圈地,占山为王,多半凭借知识产权优势占领市场。如,早在1994年,百事可乐与四川天府可乐合资,百事以参股60%控股,并停用“天府可乐”,使被认为民族饮料象征的天府可乐悄然退出市场,而百事可乐行销市场。1999年,北京亚都科技集团被微软以侵犯软件著作权为由起诉;继而思科公司对我国著名软件企业华为公司提出侵犯知识产权指控。微软则利用其技术优势,形成在我国软件行业的高端市场。2004年初,德国汉高公司收购上海轻工集团“熊猫”品牌,启用汉高牌并停用“熊猫”。这些案例凝聚了我国自有品牌痛失市场的教训,也是跨国企业成功发展的惯用模式。这种模式的背后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支撑。在知识产权战略的引领下,这些企业在新兴市场的开发上循序渐进,先是放水养鱼,继而步步为营,最后达到市场通吃的目的。
我国企业要立足于市场,不断提升竞争力,必须确立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战略是知识经济对企业管理的新要求,是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发展的必然。就国内企业而言,海尔集团不断发展之路就是很好的证明。海尔借助自有知名品牌和不断创新的技术,研发不同市场的产品,将市场拓展于全球不同的地区,使其成为中国知名品牌的一面旗帜。相反,急功近利的模仿与复制,除了遭受侵权之诉之外,永远只能给别人做嫁衣,替他人打工。
此外,确立知识产权战略,也是市场的呼唤。“入世”以来,国际知名品牌大举进入我国。2001年,世界五百强企业对我国投资达468.8亿美元,其中已有400多家进入中国。世界五百强是代表了全球先进生产力水平及企业组织管理水平和经营理念的强势企业群体。这些企业在对我国进行投资的同时,大量申请取得知识产权,企图建立和维持对相关领域的独占。但是,近年
为跨国企业的有力竞争对手。跨国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采用综合战略措施,用商标、专利、版权及商业秘密立体交叉地展开对我国市场的争夺攻势,使我国企业面临诸多跨国企业的知识产权争讼。我国企业要在此环境下生存,必须寻求包括知识产权战略在内的各种途径,确保市场地位。在国内外企业云集的我国市场,市场呼唤企业尽快建立自身的知识产权战略,保护我国经济良性发展,更为企业赢得一份竞争的席位。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定位
在纷繁复杂的知识产权纷争面前,我国企业只有建立多方位、立体化的知识产权战略系统,才可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化被动为主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持企业的持续发展,实现利润最大化。为此,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着力定位于知识产权的研发、取得、合法有效的利用和保护若干方面。具体概括如下:
品牌战略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品牌战略要求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确立全面的品牌意识,打造自有品牌,制订和采取保护品牌的制度与有效措施。
首先,强化商标意识,着力打造民族品牌,争取市场;同时,落实自有品牌的合法使用和法律保障制度,建立一套商标开发设计、申请和保护机制。将品牌的开发和利用列入企业目标管理的项目之中,并由企业研发部门、法务部门等职能机构将其制度化进而监督实施。
其次,洞悉市场竞争动向,尤其是竞争对手的发展状况,掌握跨国企业在华的商标战略,修正自己的商标战略。利用国内外市场资源,进行跨国经营,使品牌向全球发展,以商标的国际化带动知识产权战略。品牌战略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容是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在我国,长期对知识产权缺乏了解,对商标的保护往往被忽略。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数百年来历炼了众多的民族品牌、字号,成为赢得市场的金字招牌,如“五粮液”、“同仁堂”、“吴良材”等等。其中一些是未经注册的驰名商标。一些投机取巧者在国内、外抢先注册,使这些品牌本应有的市场受到限制,甚至被扼杀。企业对驰名商标管理,一是形成制度化的使用机制;其二在遭遇被抢注时,快速反应,熟练运用驰名商标保护制度。
技术创新战略
创新才有发展。企业若要长远发展,首先要培养创新能力,鼓励开发研制自己的核心技术。在思路上,将跟踪和模仿为主的初级模式调整为以自主创新为主的发展模式;在资源分配上,加大技术投入,提高开发费用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完善研发机制,突出研发与技术升级的地位。
另外,在专利已经划地为牢条件下,企业可以通过对引进、消化、吸收及再创新,开发围绕核心专利的应用性专利技术,形成对原核心专利的包围,利用交叉许可,谋求自身的发展空间。企业还可以采取企业跟随战略,把握市场技术动向,注意新技术对市场的潜在影响,分析新技术与企业产品的延伸可行性,认为有市场价值时跟随开发。
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公有技术,结合企业特点进行技术改造,特别是注意追踪了解新近失效的专利技术,发现有应用价值的及时利用加以开发。总之,技术创新可以有多种途径,但确定创新战略是第一步。
专利、商业秘密保护战略
“入世”以来,美、日等技术大国屡屡利用知识产权大棒对我国提起专利侵权之诉。据报道,近三年来我国企业因知识产权纠纷引发的经济赔偿累计超过10亿美圆。面对跨国企业来势凶猛的知识产权策略,实施专利保护成为企业发展的护身符。
在企业内部设立专门的知识管理机构,构建知识产权保护网络。开通专利文献检索渠道,了解最新专利信息;对相似技术由专业人员进行侵权分析,避开侵权技术;了解本行业技术发展趋势,确保企业技术研发的方向和合法性。
普及知识产权常识,增强员工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遵守列入员工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项目,使之成为日常的工作规程。
加大专利申请力度,对专利及早申请,并在基本专利四周设置大量技术原理基本相同的不同权利要求范围的权利,以增加专利申请的数量,扩大专利保护的权利范围。一些企业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就2003年,华为公司申请专利达1551件,中兴通讯达640件,占了我国IT行业专利申请的半数;在数字电视行业,康佳和创维也突破跨国企业的专利围困,申请一批核心和外围专利。
商业秘密往往不被重视,一般只在发生损失时,才仓促应对。事实上,商业秘密的分布非常广泛,不仅指技术秘密、技术诀窍,更大范围地存在于企业商业运作中的各种经营信息,如客户名单、货源渠道等;而且,在创新过程中形成的大量初级技术尚不足以专利来保护的,往往成为商业秘密保护对象。如软件企业的源代码等。
近年来,因企业员工流动而造成商业秘密泄露案件时有发生,显示出企业的战略盲区。首先,企业应加强内部管理,制定严密的保密制度,订立保密协议;并将商业秘密保护作为企业保卫工作的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项目之一。其次,强化对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落实泄密后的处置方案,构建企业安全防范网络。同时,在引进人才时,除了解其教育、技术等背景外,还应审查其带有的技术或秘密的知识产权状况,在掌握其合法性的条件下再决定是否引入,也是商业秘密战略的内容之一。商业秘密保护战略更大限度的构筑起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网。
总之,知识产权战略成为21世纪企业的鲜明特征,是知识经济对企业提出的客观要求。知识产权战略要求企业加强知识产权战略管理,树立品牌意识,洞悉发展趋势,立足技术创新,健全保护机制,构建起立体化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2、2021年天津市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要点
2
3、写一篇关于知识产权的作文的思路
一、题目:专利思路纠正
二、概述:
1.专利是高科技产业的事情,我们传统行业,专利跟我们没有关系
2.中国不注重专利保护,申报专利只会泄露技术机密,根本得不到保护
3.我们行业里习惯了“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相互间没有专利保护可言,不要需要专利保护
4.现在新产品还没有生产出成品,不能申报专利,等新产品卖的好我们再申报专利
5.我们在行业里首屈一指,不怕别人竞争,让别人仿造去吧,没有必要用申请专利保护
6.我们有技术机密,别人根本仿冒不了我们的产品,没有必要申请专利保护
7.我们不要申报专利,我们设计的东西大家用好了,算是为社会做贡献,我们更注重市场竞争
4、张伯友作者
创新驱动和知识产权战略运用基本导向探析
发布时间:2015-06-25
张伯友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这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可以说是耳熟能详。所谓导向就是引导的方向。要想谋划好、运筹好、推动好一个事业和一项工作,坚持正确的导向至关重要。只有按照预先规划、确定和引导的方向前行,才能避免南辕北辙、偏离主线,以顺利到达预定目的地,实现预期目标。无论做什么事,都应当事先想明白,都应当有正确的导向,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把事情做到位,取得理想的效果。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战略运筹这样的重要工作领域尤其如此。坚持正确的导向,对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驱动和知识产权战略效能,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升级,支撑和服务好健康向上的经济发展新常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以知识产权为保障的创新成为经济发展原动力
在全新的开放式思维模式、新一轮高技术密集阵式的突破以及产业巨头跨界重组浪潮的推动下,全球经济发展态势和国际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以新思维、新轿蔽迅知识、新理论、新技术为核心支撑力,以知识资产及其支配权为强有力保障的知识经济发展形态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以高技术多层级掘进式叠合创新、知识资产优化组合配置、战略资源集成统合运筹,势必成为知识密集型产业初创、成长与衍生发展的有力依托和长效手段,关键领域的基础科学理论里程碑式的演进必然带来一系列应用技术的重大突破,这就越发需要居于核心支配地位的一系列基础专利的集群组合布局和国际化的战略运作,正是这些智慧要素主导着全球经济结构的全新构架和产业层级的设定,牵引着全球经济竞争新格局的形成。
在这样的经济发展新格局下,全球关键产业领域的高技术竞争日益加剧,而且越来越体现在对相应的核心专利组群的获取、支配与战略运筹上,以此来实现对关键产业领域技术制高点的占据和掌控。由此可见,关键产业领域高技术的创新与技术制高点的巩固越加重要,对专利等知识产权核心资产的国际化全盘战略布局与高效能运筹就越加显示出超乎寻常的重要,知识产权制度成为激发创新活力、实现创新驱动成效不可替代的制度保障,以知识产权为保障的自主创新、协同创新或联合创新,则将成为塑造以集约发展、协调发展、精细发展、优质发展、持续发展、绿色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新形态的原动力。以激活创新动力、集聚创新资源、保护创新成果、实现创新价值为目的的知识产权制度,将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由低端制造向高端创造转变,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粗放经济向智慧经济转变,由低效产业向高能产业转变的进程中,发挥着牵动发展全局的战略性支撑和保障作用。坚持正闭此确的导向,将专利等知识产权资源整体布局、知识产权综合价值有效转化、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和攻防策略合理运用等直接嵌入、融入创新驱动和产业提质增效升级全过程,融入国家和区域经济深化发展的主战场和最前沿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在国家经济转型升级需要知识产权战略性跟进的新阶段,我们必须善于在全球视野下思考问题,具有在基底层面解决源头问题、实现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必须更加注重将创新驱动和知识产权挖掘布局、协同保护及战略运用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使创新和知识产权效能得以充分释放,以保持创新驱动更加持续有力,更加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实际要求和客观规律。
二、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运筹应发挥更大作用
创新驱动和知识产权战略运用是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必然需要。随着政府部门、社会组织、服务机构和经济实体的共同努力,创新主体、市场竞争主体的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与并滚创新和知识产权相关的举措逐步实施,新一轮的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运用成为企业市场运营的重要选项和大趋势。与创新不同的是,对于知识产权这样一个素来被人们称之为新生事物的概念和竞争工具,企业和产业界正在从缺乏了解到逐渐了解,从无所作为到开始投入,从不受重视到逐步重视,有些先知先行的国际化运营企业已在全球知识产权战略布局与运作上做出了鲜有的深入实践。但不容乐观的是,国内不少企业在开创性的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运筹上准备仍显不足,仍然不知做什么和怎么做。相当一部分创新主体的知识产权管理和运用仍然停留在具体的点上或战术层面,缺乏战略设计和总体谋划,做短线而缺乏长线考量,缺少综合性的较为明确的分层运筹和战略导向。具体表现在创新主体贯穿创新与市场竞争全过程的知识产权资源管理及战略运作的整体设计还很欠缺;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指向、意图及发展路径不够明确清晰;全球视野下的知识产权超前布局理念缺失,整体实力相对羸弱;知识产权获权、维权、用权以及风险防范等工作流程的精细化程度尚且不够等。在产业层面,专利等知识产权嵌入经济领域的广度、深度、力度和频度还不够,一些工作的推动尚停滞在浅表层面,专利等知识产权核心战略在创新驱动和产业提质增效升级中的运用相对离散,系统性、全局性、综合性、专业性的集成化运筹显得不足。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势下,就要求创新驱动和知识产权战略运筹发挥出更大作用,实现创新和知识产权潜存的隐性价值的外在化和最大化,为经济转型升级挖掘出更多的智慧源泉,激发出巨大的创造力,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市场打造出我国支柱型产业国际化、高端化发展的新优势和核心竞争力。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有着眼于长远发展和全球竞争格局的知识产权战略思维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就需要有应对各种挑战尤其是外来知识产权挑战的必要准备,就需要有一整套进可攻、退可守的市场运行和知识产权攻防策略。归根结底,就需要有适应国际竞争新环境、新规律、新情况的战略导向。
三、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运筹的基本导向
在多年的知识产权工作实践中,笔者基于系统性地解决创新实体遇到的实际问题,致力于对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运用基本导向的思考,并以知识产权在创新驱动和市场竞争全过程中各个环节所应发挥的不同作用为切入点,深入探析创新和知识产权工作导向这一关键性和超前性问题,提出了基于解决创新和市场竞争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前沿导向、安全导向、科学导向和价值导向”的工作构想、基本导向和具体思路,并且有选择地、分层次地、渐次付诸实践。下面笔者就对创新驱动和知识产权战略运用的上述四个基本导向进行简要诠释和解析,以供从事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运用的企业界、产业界、知识产权界或其他领域的一线实践者参考。
所谓前沿导向,就是要实时关注、跟踪、了解、掌握、解析世界各国在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和知识产权战略运作方面的最前沿、最领先的做法和动向,以此为重要参照和方向引导,推动自身基于知识产权制度有效运用的技术创新、产业变革与演化、新业态的初创与成长以及国际竞争优势的形成等。更具体地说,就是要时刻跟踪世界前沿技术最新研究动向和产业更迭与最新发展动向,知道最先进者所处方位、领先位置及其下一步可能采取的战略性举动,由此引导自己的跟随方向以及努力超越的方向和目标;就是要跟踪、掌握全球范围内主要竞争对手的关键技术产品最前沿的专利布局动态,由此了解其国际市场主要走向、产品或产业上下游专利分布的密集度,做到知己知彼,为自己规避相应的专利风险以及进行自身的专利部署做好必要准备;就是要全面深入了解国际、国内知识产权保护最新发展趋势,以顺应新形势,做好新准备,破解新问题,寻求新发展;就是要解析跨国公司知识产权战略运作的最新理念、最新模式、最新方法和最新成效,并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加以借鉴,为提升自身的创新及知识产权战略运作层级和水平打好基础,真正实现借他山之石,攻自家之玉。对于世界最前沿的高技术领域创新和专利等知识产权战略运用,只有进行实时性的前沿跟踪,才能看准最先进者的位置,给自己以准确定位,才能实现由跟随式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布局向超越式创新思维和知识产权战略运作转变,才能在国际化、前沿性的创新、产业变革和知识产权超前布局的进程中,把准关键技术、重点产业和国际市场瞬息万变的脉动,跟上其变迁的步伐,而不被全球创新发展大浪淘沙的大势所淘汰。
所谓安全导向,是指在创新和市场运营的全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安全创新与安全发展问题。确保安全运行,是企业等市场主体生存与发展的第一要务,失去了安全意识和安全保障就难以安身立命,一旦失去了立足之地,实现后续发展便如空中楼阁而无从谈起。因此,在创新和知识产权领域,注意防范、控制和规避各种各样的外来风险和内生风险不是企业要不要做的工作,而是不容回避、必须直面的紧要事项。纵观创新驱动与市场运营的全过程,笔者认为,作为创新主体和市场主体的企业等经济体,首先要注重创新产品或项目的立项安全性,确保创新项目立项决策的稳妥合理,防止低起点重复研发和投入,避免与在先专利等知识产权的冲突导致的侵权行为发生,以免创新投入付诸东流;再者要特别注意国际市场扩展的安全性,在产品投放市场特别是走向海外市场之前,要对市场目标国家的相关专利等知识产权的布局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精确的分析,做好高关联性专利及其他知识产权的风险排查与预警,制定必要的风险防范与应对预案,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此外,应当注意技术合作中的安全性问题,加强对其中知识产权隐患的预前发现和合作规则的把控,避免在后续的技术合作中出现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权属纠纷或其他对己方制约性的不利局面出现。同时,企业等市场主体还要注意海外企业并购的安全性问题,以知识产权战略视角综合分析问题,看看处于核心或重点层面的知识产权是否完全掌控得住,或者完全可以自由使用而不附加任何不合理的约束条件等。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技术引进、技术转移、技术入股、投融资、创意创业、海外参展、海外投资等其他创新与经济活动中的知识产权安全性问题,在此笔者就不一一论述了。
所谓科学导向,就是指运用科学的思想、科学的理论、科学的方法推动产业和企业依靠创新驱动和知识产权制度、资源、政策、环境、战略的运用实现科学化、持续化、国际化稳健、有序发展。首先要以专利等知识产权信息资源为依托,进行科学化的技术创新、产品品质提升和产业升级的路径设计,借助专利文献中载入的众多人类最新创新成果,以最优化的创新路线和创新方法,以最少的时间和最小的投入实现预期创新目标;其次要科学化地进行知识产权的权利空间布局,具体地说就是要注重知识产权的多权种、多地域、多时段、多层级、多区位、多用向、多成员、多形式等协同布局。知识产权主要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和植物新品种权等,知识产权多权种布局可以使关联度较高的专利权、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等不同种类知识产权之间实现相互协同和交叉保护,以此形成协同布防较为严密的立体保护体系;知识产权多地域布局可以形成以市场目标国家为重点范围的多地域覆盖防护体系,为后续海外市场拓展进行专利等知识产权布局先行准备,做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知识产权多时段布局是指根据专利等知识产权的保护期限进行分时间段的梯次布局,达到依时间需要的知识产权长线逐次跟进、效能分段释放的持续性效果,以此延长对产品或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时间;知识产权多区位布局是指根据实际需求,在产业上下游的不同区位进行知识产权合理布局,以此实现对整个产业链的有效保护;知识产权的多用向是指知识产权具有多种不同用途或者多种不同使用方向,其主要使用方向包括以下几种情形,即最为关键的核心知识产权一定要自行掌控,可用于自身产业化应用,进行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与营销;有些知识产权则用于转让或许可他人使用,直接获取经济收益;有的知识产权专门用作抑制或牵制竞争对手,将竞争对手拒止于市场大门之外,确保自己的市场份额和战略利益最大化;有的知识产权就是要用来迷惑竞争对手,起到“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作用,为自己的市场突破赢得时间和空间;而有些专利等知识产权则可用于与他人进行利益交换,如以权利换市场,或权利换权利等。知识产权多用向布局是指以知识产权的不同使用方向为基点,进行的多种用途的差别化布局,实现知识产权“各尽所能,各尽其用”;知识产权多成员布局是指就特定产业知识产权联盟而言,联盟成员之间知识产权布局相互协同,以此形成多成员各尽其力,合力构建利益共享的知识产权组合集群,以扩大知识产权集成效应,实现利益最大化;知识产权多形式协同布局,是指根据各方协商意见和约定,以一方、两方、甚至多方名义进行知识产权布局,形成基于利益分配意见认同的知识产权权利独有、共有等形式,以此形成力量集聚、利益依约有序共享的知识产权集合保护形态。再则是构架企业科学化的创新驱动和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推动程序清晰、方法合理、制度完善、管理有序、把控严格的企业内外部知识产权管理规程,建立职责明确、分工精细、协同运作、专业高效、保障有力的知识产权管理队伍,实现知识产权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和专业化,着力将知识产权科学化管理贯穿于企业创新和市场运营的全过程,融入到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之中,使企业在创新和市场运营中,少出纰漏,不受或少受损失,成为知识产权创造活跃、管理规范、保护有力、运用有效、抵御知识产权风险等综合能力较强的高水准企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等创新主体需要特别注重科学化地利用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和政策环境,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结合实际,超前谋划,科学化地制定和施行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国际化的知识产权战略与规划,利用一切有利因素,摒弃一切障碍因素,使企业自身乃至整个产业在全球视野下真正走上一条依靠创新驱动和知识产权战略资源及国际规则的有效运用,实现国际化、高端化、科学化、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之路。此外,坚持科学导向的内容还包括科学化地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科学化地配置创新资源、科学化地进行海外参展、科学化地应对知识产权纷争、科学化地整合利用各种知识产权资源促进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等,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所谓价值导向就是要以多元化的途径挖掘、聚集、扩大和释放知识产权能量,以实现知识产权的战略价值和经济价值为指针,充分体现创新驱动和知识产权制度在现代经济运行体系中的支撑保障作用。建立和推行知识产权制度的目的就是要保护智力劳动成果,促进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而只有将专利等知识产权真正利用和运转起来,才能展现其应有的战略价值和经济价值,只有坚持创新和知识产权的价值导向,最大限度地显现其应有价值,建立和施行知识产权制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具有实际意义。笔者认为,知识产权是一种基于新的知识或智力成果的财产权,它以知识为内容,以法律为保障,以利益为目的。坚持价值导向,就要求我们既注重知识产权转让、许可使用等形式获得经济收益这样的直接价值,也要注重专利等知识产权的产业化、投资入股、证券化等形式获得经济收益的间接价值,既要善于根据实际需要通过专利等知识产权转让形式获得转让费,或者通过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销售产品而获得利润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价值,又要长于通过专利等知识产权全球合理布局、攻防策略运用、权利体系重组与转换、知识产权拒止战略运用、风险预先排查与警示、障碍定向排除等方式,有力地确保自身产品及相应产业的市场主导地位,实现市场份额和战略空间最大化这样的看不见、摸不着的隐性价值;既要着力于知识产权当前价值的取得,更要有瞄准未来发展的长远眼光和战略意识,善于发现和挖掘知识产权的未来价值,储备和积聚能量,以此在国际市场竞争格局和全球视野下,将知识产权转换为自身所需要的实际价值,激发出创新和知识产权的强大驱动力,实现企业和战略性产业国际化、高端化、持续化发展,为注重质量效益、强化内生动力、健康协调持续的经济发展新常态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四、结束语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新格局下,在国家经济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运用已经成为企业和产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和有效保障。基于解决实际问题,坚持“前沿导向,安全导向,科学导向,价值导向”这样的创新驱动和知识产权战略运用基本导向,更加有利于促使创新驱动和知识产权战略运用在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中取得更大实效。只有紧盯关键产业领域世界前沿技术的最新发展动向和新兴业态展露的端倪,实时跟踪全球市场的前沿性专利布局新趋向、新态势、新形式、新格局,准确把握引领型跨国企业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运作的最新模式和最新变化,引领企业紧跟其发展步伐,筑基固本,寻求超越;只有时刻注意创新发展中的知识产权等风险的防范和规避,实现企业和产业安全创新、安全运行;只有加快推进创新全过程的知识产权科学化管理,科学构建创新驱动和知识产权战略攻防体系,做到攻防有序,进退有据;只有从国际市场需求和自身发展实际出发,有效运用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和策略,多元化地促进和聚焦知识产权价值转化,实现创新驱动和知识产权收益的最大化,才能更好地发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的作用,更好地顺应、融入和支撑经济发展新常态。
注:作者张伯友,系北京市知识产权局产业促进处处长;全国知识产权领军人才。
5、有关中小企业自主知识产权论文怎么写,大纲思路该怎么缕?
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模式研究
[摘 要]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微观主体。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自主创新以集成创新和引进基础上的再创新为主要实现形式。即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思想融合机制、风险投资机制、行业战略联盟,开创自主品牌的中国特色的中小企业创新之路。
[关键词] 知识产权 中小企业 自主创新 跨越式发展
一、自主创新的主体及其自我定位
1.企业是自主创新的微观主体
企业创新伴随着企业发展的全过程。创新是每一个企业对自己内部和外部资源的整合过程,企业创新过程是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组织过程与不断调动社会资源的社会过程的有机结合,完全可以认为,企业创新就是将货币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有机整合的过程。在其中知识和资本得以对接,既为企业也为社会创造出新的价值。
作为微观主体,企业的自主创新主要可以分为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对而言,管理创新比技术创新成本低、风险小,为企业家所常用。技术创新因其成功的不确定性、风险的不可控性多为企业家望而却步。但正是这种机遇与风险、超额利润和市场竞争的铁律诱发着企业执着于技术创新的竞技舞台。
2.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定位
我国中小企业应该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主要创新实现形式。原始创新成本高、成功概率低,对于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我国来说可以适度尝试原始创新,但不宜把发展机会主要寄托于原始创新。事实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可以在较高起点上实现科技与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它既缩短了创新时间又相对降低了创新风险。战后的日本依靠消化吸收创新为主的技术政策,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仅用30年就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韩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同样走的是消化吸收创新的技术进步路线,目前其科技创新能力已跃居世界第五位。日本和韩国都是在充分消化吸收国外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创新缩短与发达国家技术及产业上的差距,使得本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迅速提升。我国的IT、家电、通讯技术等领域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和集成创新效果明显。涌现了联想、TCL、康佳、美的、华为、中兴等一大批典型。常州黑牡丹集团也是通过做好消化吸收创新和集成创新,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该公司20世纪90年代从德国引进的纺织设备,经由邓建军科研小组的集体攻关,先后攻克了牛仔布染色自动控制、缩水率稳定等多项技术难题,并获国家专利,引起了国际牛仔布生产行业的广泛关注,该公司已经成为美国牛仔布市场的三大品牌之一。
二、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具体模式
日韩企业发挥技术后发优势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成功经验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可以建立在引进别人知识产权基础之上进行消化吸收后的二次创新,引进也不仅是硬件设备,同时包括软件在内全方位的引进,尤其注重对他人技术的消化吸收,提高自己核心技术,引进和创新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在引进先进技术时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成果也要善于使用知识产权机制进行有效有力的保护。
1.引进、消化、吸收
根据宏观经济理论,生产能力取决于生产要素投人量,以及技术水平,要素投人量增加,以及技术进步都可以使生产能力提高。其中技术进步有两个来源:技术模仿和技术创新。先进国家的技术进步只能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后进国家除了技术创新,还可以利用与先进国家的技术差异,通过技术模仿和技术引进实现。与自主创新相比,技术模仿和引进的成本要低得多,购买专利的成本只相当于新技术发明费用的三分之一。而且超过专利保护期的技术引进根本不需要购买,后进国家可以利用这一优势,通过模仿和引进技术,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技术模仿这一后发优势。技术引进的目的是引进后的借鉴与再创新,使引进的技术经过创新后转化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产品和品牌。
2.再创新
技术引进中自主创新的重点应突出核心技术的创新。战后的日本和20世纪80年代后的韩国,他们消化吸收和创新国外先进技术取得成就的经验,告诉我们今天必须依靠自主创新,突出核心技术的创新。由于核心技术蕴含着独占的知识产权及国内外市场,我们只有在核心技术上取得创新突破,才能打破跨国公司的技术封锁,使创新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为达次目的,一方面要就建立政府、社会、企业多方的投入保障和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对技术引进中的再创新成果要及时有效地进行知识产权保护。从法律上划分我国企业获得的创新成果与引进技术之间权属的界限,这样既免除了跨国公司出于技术封锁引发的恶意侵权起诉;也有利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成果迅速实现产业化,占领国际市场制高点。
三、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路径选择
企业创新是在思想、资本以及产品和服务这三重市场联动下的一个开放的社会化过程。企业通过利用来自外部的思想资源和风险资本资源实现其在企业内部的延伸和对接,最终产生出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成果,这样的创新在产品和服务市场中就赢得了超额利润和竞争优势。为此,企业要想实现自主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市场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思想融合之路
企业是创新“生态环境”的塑造者和创新人文理念的倡导者。为了造就思想独立、善于反思、理性批判、懂得宽容的超越所在人文传统的创新者及创新团队,企业要营造一种让创新思想不断涌流、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即不预设权威的平等环境,给思想以独立空间的自由环境,允许新思想充分交流的开放环境,宽容失败的试错环境。
2.通过风险投资机制,解决创新投融资难题
风险投资是指向主要属于科技型的高成长性创业企业提供股权资本,并为其提供经营管理和咨询服务,以期在被投资企业发展成熟后,通过股权转让获取中长期资本增值收益的投资行为。投融资问题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中小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因其发展的不确定和信息不对称性,与银行的集中资金管理模式和审慎经营原则不相符合,这使它们很难直接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而科技开发周期长、投资较大、风险较大、政府也不能承受财政巨额投入之重。根据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轨迹看,创业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在每一次大规模的技术创新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依托和支撑作用,中小企业在关键项目的研发创新时要善于并勇于借助风险资本市场融集资本,以弥补企业内部资金不足的缺陷。
3.建立行业战略联盟,化解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风险
市场机制本身具有化解风险的内在优势,针对将要推出的创新产品和服务,可以建立产业战略联盟,共担风险共享受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中小企业要独立完成一项复杂的技术创新,无论从开发周期还是投入成本看,都将面临很大的市场风险。中小企业要想缩短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分散创新风险,建立技术创新策略联盟是一个重要方面。联盟既可以是产业领域内的纵向一体化,跨行业的同盟,也可以是同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联合与合作,以及与大企业的协作。尤其是在一些产业相对集中的地区同行业中小企业间可以针对彼此共同的研究开发需要,共同出资组建研究开发同盟或联合开发中心,集聚技术资源,进行联合攻关,共享研究成果;或者共同组建人才培训中心和技术信息中心,实现资源共享。中小企业可以利用自身专业化和经营灵活的特点,积极开展产品创新寻找细分市场的空白点,建立自己在细分市场上的品牌优势,从而掌握该细分市场上的定价权。中小企业之间的联合,争取定价权。不仅可以在与大型企业的竞争中处于同等地位,同时也能够在价格竞争中取得相当的定价权,有助于其在直接层面上与大型企业展开竞争。因此,加入产业链,形成产业群,为之配套,这样才能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从而形成集群优势,这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要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确立起企业作为技术投资、研究、开发的中心和利益分配的主体地位。中小企业实行改制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有形资产的评估和管理,更要重视知识资本在企业的核心地位和作用。承认企业经营者和科技人员的超额贡献,允许其知识及其创新产品与项目在企业资本中拥有相应的股权收益。二要大胆尝试共生营销。共生营销是以契约为纽带通过两家或更多家相互独立的企业在资源与项目上进行合作。第一种方式是竞争企业的联合,第二种方式是互补企业之间的联合。三要推动产业集群。通过对中小企业状况研究发现,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大多集中于两种类型:一类是分散型产业,其基本存在包括服务业、零售业、批发业、木料加工和金属组装业、农产品、风险型企业等。另一类是新兴产业,包括IT、NT、新材料、新能源企业。通过企业内部分工外部化,大量的中小企业聚集在某个地区,在某一产品的上下生产链条上进行分工,形成企业集群的形式。在集群中企业之间共享资源,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提高了集群整体和单个企业的竞争力。四要加强信用互助。中小企业在进行优势互补,建立起相互信任、长期合作的机制,相互之间可以联盟整合信用资源,形成信用互动,联手治理失信,规范信用行为,塑造信用形象。
4.加大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力度,开创自己的品牌
自主创新不仅包括观念创新和技术创新,它的内容还应当包括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在企业的基本价值活动中,包括材料供应、产品开发、生产运行、成品储运、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公司内部如果对价值链各环节进行有效管理,提高效率,同样可以提高自己的国际竞争力。沃尔玛就是典型的案例,它的成功不是靠创造了核心技术,靠的是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在1969年租用了IBM360型计算机进行货物配送管理,20世纪80年代初,又花费2400万美元发射了一颗人造卫星,专门用于自己企业信息系统的管理,在信息化上的投入和出色的管理为沃尔玛带来了巨大的回报。我国的出口企业应尽快摒弃惯用的价格竞争策略,学会运用管理、品牌、包装、公关、广告等各种非价格竞争的手段,通过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
综上所述,企业是自主创新的微观主体。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自主创新以集成创新和引进基础上的再创新为主要实现形式。在借鉴已有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借鉴的同时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形成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再引进—再创新的良性循环,从而使自主创新成为一个系统、持续和动态的过程。最终实现企业对行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核心技术的开发和掌控,对产品和服务的自主定价权,以及市场价值分配过程中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在路径选择上,企业将货币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实现思想和资本在企业内部的延伸和对接,最终产生出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成果。即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思想融合机制、风险投资机制、行业战略联盟,开创拥有自主品牌的中国特色的中小企业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李敏华 张 晓.出口企业应向创新驱动型转变[J].对外经贸实务,2007(3)
[2]董敏杰:从后发优势到后发劣势:战后日本的经历[J].日本问题研究,2007(1)
[3]黄金汉:对技术引进中自主创新的思考[J].中国检验检疫,2006(10)
[4]葛良骥 张庆洪:寡头垄断市场下中小企业价格竞争策略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6)
[5]王士恒:从市场主体角度谈创意创造创新[J].当代经济,2008(10)
6、加快构建线上线下结合什么的知识产权交易运营体系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
国发〔2015〕3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是稳增长、扩就业、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公平正义的重大举措。根据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为改革完善相关体制机制,构建普惠性政策扶持体系,推动资金链引导创业创新链、创业创新链支持产业链、产业链带动就业链,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意义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要素的规模驱动力逐步减弱,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粗放式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通过结构性改革、体制机制创新,消除不利于创业创新发展的各种制度束缚和桎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不断开办新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培育新兴产业,形成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的发展格局,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打造新引擎、形成新动力。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扩大就业、实现富民之道的根本举措。我国有13亿多人口、9亿多劳动力,每年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数量较大,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潜力巨大,但就业总量压力较大,结构性矛盾凸显。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营造公平竞争的创业环境,使有梦想、有意愿、有能力的科技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失业人员等各类市场创业主体“如鱼得水”,通过创业增加收入,让更多的人富起来,促进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实现创新支持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互动发展。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创业创新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创业教育培训体系还不健全,善于创造、勇于创业的能力不足,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尚未形成。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通过加强全社会以创新为核心的创业教育,弘扬“敢为人先、追求创新、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厚植创新文化,不断增强创业创新意识,使创业创新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习惯。
二、总体思路
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改革推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放宽政策、放开市场、放活主体,形成有利于创业创新的良好氛围,让千千万万创业者活跃起来,汇聚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能。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健全普惠性政策措施,加强统筹协调,构建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以创业带动就业、创新促进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营造创业环境。通过结构性改革和创新,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增强创业创新制度供给,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营造均等普惠环境,推动社会纵向流动。
――坚持需求导向,释放创业活力。尊重创业创新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创业者面临的资金需求、市场信息、政策扶持、技术支撑、公共服务等瓶颈问题,最大限度释放各类市场主体创业创新活力,开辟就业新空间,拓展发展新天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坚持政策协同,实现落地生根。加强创业、创新、就业等各类政策统筹,部门与地方政策联动,确保创业扶持政策可操作、能落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创业创新经验。
――坚持开放共享,推动模式创新。加强创业创新公共服务资源开放共享,整合利用全球创业创新资源,实现人才等创业创新要素跨地区、跨行业自由流动。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推动各行业创新商业模式,建立和完善线上与线下、境内与境外、政府与市场开放合作等创业创新机制。
三、创新体制机制,实现创业便利化
(一)完善公平竞争市场环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为创业者提供更多机会。逐步清理并废除妨碍创业发展的制度和规定,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加快出台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建立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依法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消除不利于创业创新发展的垄断协议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以及其他不正当竞争行为。清理规范涉企收费项目,完善收费目录管理制度,制定事中事后监管办法。建立和规范企业信用信息发布制度,制定严重违法企业名单管理办法,把创业主体信用与市场准入、享受优惠政策挂钩,完善以信用管理为基础的创业创新监管模式。
(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快实施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一照一码”,落实“先照后证”改革,推进全程电子化登记和电子营业执照应用。支持各地结合实际放宽新注册企业场所登记条件限制,推动“一址多照”、集群注册等住所登记改革,为创业创新提供便利的工商登记服务。建立市场准入等负面清单,破除不合理的行业准入限制。开展企业简易注销试点,建立便捷的市场退出机制。依托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立小微企业名录,增强创业企业信息透明度。
(三)加强创业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商业模式等新形态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办法。积极推进知识产权交易,加快建立全国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与维权援助机制,缩短确权审查、侵权处理周期。集中查处一批侵犯知识产权的大案要案,加大对反复侵权、恶意侵权等行为的处罚力度,探索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完善权利人维权机制,合理划分权利人举证责任,完善行政调解等非诉讼纠纷解决途径。
(四)健全创业人才培养与流动机制。把创业精神培育和创业素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实现全社会创业教育和培训制度化、体系化。加快完善创业课程设置,加强创业实训体系建设。加强创业创新知识普及教育,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人心。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创业服务水平。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破除人才自由流动制度障碍,实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顺畅流动。加快建立创业创新绩效评价机制,让一批富有创业精神、勇于承担风险的人才脱颖而出。
四、优化财税政策,强化创业扶持
(五)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和统筹力度。各级财政要根据创业创新需要,统筹安排各类支持小微企业和创业创新的资金,加大对创业创新支持力度,强化资金预算执行和监管,加强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设立创业基金,扶持创业创新发展。在确保公平竞争前提下,鼓励对众创空间等孵化机构的办公用房、用水、用能、网络等软硬件设施给予适当优惠,减轻创业者负担。
(六)完善普惠性税收措施。落实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落实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机构适用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优惠政策。按照税制改革方向和要求,对包括天使投资在内的投向种子期、初创期等创新活动的投资,统筹研究相关税收支持政策。修订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完善创业投资企业享受70%应纳税所得额税收抵免政策。抓紧推广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税收试点政策,将企业转增股本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试点政策、股权奖励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试点政策推广至全国范围。落实促进高校毕业生、残疾人、退役军人、登记失业人员等创业就业税收政策。
(七)发挥政府采购支持作用。完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加强对采购单位的政策指导和监督检查,督促采购单位改进采购计划编制和项目预留管理,增强政策对小微企业发展的支持效果。加大创新产品和服务的采购力度,把政府采购与支持创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五、搞活金融市场,实现便捷融资
(八)优化资本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创业企业上市或发行票据融资,并鼓励创业企业通过债券市场筹集资金。积极研究尚未盈利的互联网和高新技术企业到创业板发行上市制度,推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建立战略新兴产业板。加快推进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向创业板转板试点。研究解决特殊股权结构类创业企业在境内上市的制度性障碍,完善资本市场规则。规范发展服务于中小微企业的区域性股权市场,推动建立工商登记部门与区域性股权市场的股权登记对接机制,支持股权质押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发行主体发行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等企业债券创新品种。
(九)创新银行支持方式。鼓励银行提高针对创业创新企业的金融服务专业化水平,不断创新组织架构、管理方式和金融产品。推动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加强合作,对创业创新活动给予有针对性的股权和债权融资支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向创业企业提供结算、融资、理财、咨询等一站式系统化的金融服务。
(十)丰富创业融资新模式。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引导和鼓励众筹融资平台规范发展,开展公开、小额股权众筹融资试点,加强风险控制和规范管理。丰富完善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支持保险资金参与创业创新,发展相互保险等新业务。完善知识产权估值、质押和流转体系,依法合规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专利许可费收益权证券化、专利保险等服务常态化、规模化发展,支持知识产权金融发展。
六、扩大创业投资,支持创业起步成长
(十一)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引导机制。不断扩大社会资本参与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参股基金规模,做大直接融资平台,引导创业投资更多向创业企业起步成长的前端延伸。不断完善新兴产业创业投资政策体系、制度体系、融资体系、监管和预警体系,加快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加快设立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逐步建立支持创业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市场化长效运行机制。发展联合投资等新模式,探索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鼓励各地方政府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加强创业投资立法,完善促进天使投资的政策法规。促进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协同联动。推进创业投资行业协会建设,加强行业自律。
(十二)拓宽创业投资资金供给渠道。加快实施新兴产业“双创”三年行动计划,建立一批新兴产业“双创”示范基地,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大众创业。推动商业银行在依法合规、风险隔离的前提下,与创业投资机构建立市场化长期性合作。进一步降低商业保险资金进入创业投资的门槛。推动发展投贷联动、投保联动、投债联动等新模式,不断加大对创业创新企业的融资支持。
(十三)发展国有资本创业投资。研究制定鼓励国有资本参与创业投资的系统性政策措施,完善国有创业投资机构激励约束机制、监督管理机制。引导和鼓励中央企业和其他国有企业参与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设立国有资本创业投资基金等,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在创业创新中的作用。研究完善国有创业投资机构国有股转持豁免政策。
(十四)推动创业投资“引进来”与“走出去”。抓紧修订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相关管理规定,按照内外资一致的管理原则,放宽外商投资准入,完善外资创业投资机构管理制度,简化管理流程,鼓励外资开展创业投资业务。放宽对外资创业投资基金投资限制,鼓励中外合资创业投资机构发展。引导和鼓励创业投资机构加大对境外高端研发项目的投资,积极分享境外高端技术成果。按投资领域、用途、募集资金规模,完善创业投资境外投资管理。
七、发展创业服务,构建创业生态
(十五)加快发展创业孵化服务。大力发展创新工场、车库咖啡等新型孵化器,做大做强众创空间,完善创业孵化服务。引导和鼓励各类创业孵化器与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相结合,完善投融资模式。引导和推动创业孵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技术成果转移相结合,完善技术支撑服务。引导和鼓励国内资本与境外合作设立新型创业孵化平台,引进境外先进创业孵化模式,提升孵化能力。
(十六)大力发展第三方专业服务。加快发展企业管理、财务咨询、市场营销、人力资源、法律顾问、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现代物流等第三方专业化服务,不断丰富和完善创业服务。
(十七)发展“互联网+”创业服务。加快发展“互联网+”创业网络体系,建设一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促进创业与创新、创业与就业、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降低全社会创业门槛和成本。加强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推动大型互联网企业和基础电信企业向创业者开放计算、存储和数据资源。积极推广众包、用户参与设计、云设计等新型研发组织模式和创业创新模式。
(十八)研究探索创业券、创新券等公共服务新模式。有条件的地方继续探索通过创业券、创新券等方式对创业者和创新企业提供社会培训、管理咨询、检验检测、软件开发、研发设计等服务,建立和规范相关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逐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八、建设创业创新平台,增强支撑作用
(十九)打造创业创新公共平台。加强创业创新信息资源整合,建立创业政策集中发布平台,完善专业化、网络化服务体系,增强创业创新信息透明度。鼓励开展各类公益讲坛、创业论坛、创业培训等活动,丰富创业平台形式和内容。支持各类创业创新大赛,定期办好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和创新挑战大赛等赛事。加强和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发展创业平台、投资并购小微企业等,支持企业内外部创业者创业,增强企业创业创新活力。为创业失败者再创业建立必要的指导和援助机制,不断增强创业信心和创业能力。加快建立创业企业、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统计指标体系,规范统计口径和调查方法,加强监测和分析。
(二十)用好创业创新技术平台。建立科技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和专利信息资源向全社会开放的长效机制。完善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基地)向社会开放机制,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有力支撑。鼓励企业建立一批专业化、市场化的技术转移平台。鼓励依托三维(3D)打印、网络制造等先进技术和发展模式,开展面向创业者的社会化服务。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领军企业创建特色服务平台,面向企业内部和外部创业者提供资金、技术和服务支撑。加快建立军民两用技术项目实施、信息交互和标准化协调机制,促进军民创新资源融合。
(二十一)发展创业创新区域平台。支持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省(区、市)、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依托改革试验平台在创业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积极探索,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为创业创新制度体系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等创业创新资源密集区域,打造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业创新中心。引导和鼓励创业创新型城市完善环境,推动区域集聚发展。推动实施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城市示范。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出台各具特色的支持政策,积极盘活闲置的商业用房、工业厂房、企业库房、物流设施和家庭住所、租赁房等资源,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办公场所和居住条件。
九、激发创造活力,发展创新型创业
(二十二)支持科研人员创业。加快落实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政策,对经同意离岗的可在3年内保留人事关系,建立健全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进一步完善创新型中小企业上市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计划制度规则。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按照有关规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科研人员创业积极性。支持鼓励学会、协会、研究会等科技社团为科技人员和创业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二十三)支持大学生创业。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整合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引导和鼓励高校统筹资源,抓紧落实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机构、人员、场地、经费等。引导和鼓励成功创业者、知名企业家、天使和创业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创业导师,提供包括创业方案、创业渠道等创业辅导。建立健全弹性学制管理办法,支持大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业。
(二十四)支持境外人才来华创业。发挥留学回国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高端人才的创业引领带动作用。继续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对外开放,建立和完善境外高端创业创新人才引进机制。进一步放宽外籍高端人才来华创业办理签证、永久居留证等条件,简化开办企业审批流程,探索由事前审批调整为事后备案。引导和鼓励地方对回国创业高端人才和境外高端人才来华创办高科技企业给予一次性创业启动资金,在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完善相关措施。加强海外科技人才离岸创业基地建设,把更多的国外创业创新资源引入国内。
十、拓展城乡创业渠道,实现创业带动就业
(二十五)支持电子商务向基层延伸。引导和鼓励集办公服务、投融资支持、创业辅导、渠道开拓于一体的市场化网商创业平台发展。鼓励龙头企业结合乡村特点建立电子商务交易服务平台、商品集散平台和物流中心,推动农村依托互联网创业。鼓励电子商务第三方交易平台渠道下沉,带动城乡基层创业人员依托其平台和经营网络开展创业。完善有利于中小网商发展的相关措施,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支持发展面向中小网商的融资贷款业务。
(二十六)支持返乡创业集聚发展。结合城乡区域特点,建立有市场竞争力的协作创业模式,形成各具特色的返乡人员创业联盟。引导返乡创业人员融入特色专业市场,打造具有区域特点的创业集群和优势产业集群。深入实施农村青年创业富民行动,支持返乡创业人员因地制宜围绕休闲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农村服务业等开展创业,完善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环境。
(二十七)完善基层创业支撑服务。加强城乡基层创业人员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跨区域创业转移接续制度。健全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加强远程公益创业培训,提升基层创业人员创业能力。引导和鼓励中小金融机构开展面向基层创业创新的金融产品创新,发挥社区地理和软环境优势,支持社区创业者创业。引导和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大型物流企业发挥优势,拓展乡村信息资源、物流仓储等技术和服务网络,为基层创业提供支撑。
十一、加强统筹协调,完善协同机制
(二十八)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发展改革委牵头的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各地区、各部门要立足改革创新,坚持需求导向,从根本上解决创业创新中面临的各种体制机制问题,共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重大事项要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二十九)加强政策协调联动。建立部门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政策协调联动机制,形成强大合力。各地区、各部门要系统梳理已发布的有关支持创业创新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抓紧推进“立、改、废”工作,将对初创企业的扶持方式从选拔式、分配式向普惠式、引领式转变。建立健全创业创新政策协调审查制度,增强政策普惠性、连贯性和协同性。
(三十)加强政策落实情况督查。加快建立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关普惠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督查督导机制,建立和完善政策执行评估体系和通报制度,全力打通决策部署的“最先一公里”和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
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高度重视、认真落实本意见的各项要求,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明确任务分工、落实工作责任,主动作为、敢于担当,积极研究解决新问题,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做法,加大宣传力度,加强舆论引导,推动本意见确定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不断拓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空间,汇聚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促进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