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年版权
1、图书俱乐部组织结构
1 图书俱乐部,新概念销售方式
喜宏:90年代,新华书店的连锁经营体制并未形成,条块分割、壁垒 阻隔继续存在,而出版社自办发行和二渠道售书都难担解决读者买书难的重任,这就使得新兴的销售方式前景看好,当前,新兴销售方式主要包括读书俱乐部、网上书店、邮购、书吧、直销五种形式。据估计,新兴销售形式的兴起与国内出版发行环节上的瓶颈顽疾以及书价上扬关系重大。我们的话题也许可以从新兴销售方式与市场的关系来切入,因为现在是一个商家普遍叫卖难的买方市场时代。我想您从新手段开始图书事业,一定对市场有深刻的认识。
席殊:深刻谈不上,但通过这些年的摸索,切身体会还是有的。在介入书业之前,我当然做了些调查,我判断大陆图书业虽然经过在改革开放后的七年超常规增长,图书市场从此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但是作为正常增长,即由于经济水平的快速增长带来的图书消费的快速增长预示着大陆图书市场的巨大潜力。1997年,大陆图书纯销售总额为313亿人民币,1998年预计为343亿人民币。业内专家分析,大陆图书市场如排除发行渠道和信息渠道不畅等因素,其潜在纯销售总额应为每年600亿人民币。
但是在图书发行的操作层面,作为主渠道、市场份额达90%以上的新华书店虽然有遍布城乡的10000多个零售店,但如扣除教材、学习文件,所谓社会图书销售份额只有50%左右,而且其真正的连锁经营体制并没有形成,条块分割弊端日甚,信息阻隔横生,图书销售仍是一个繁冗低效的过程,尤其是远离大城市的地方,在客观上阻碍了读者对图书的最大限度的满足。而被称为“二渠道”的非国有书店,虽前景看好,经营手段灵活,但目前仍处在经营规模小,资金短缺的境地。大陆图书市场信息量极大,变更速度极快,而目前图书媒体少,形态单一,根本无法及时传播。大陆图书批发商规模小,网点分散,运营水准低,国内最大的批发商可供书目亦不足年出书品种的2/3,很多市场前景看好的图书短缺严重。
喜宏:是不是可以说,图书业的这种瓶颈现状正是图书俱乐部生存与发展的有利时机,因而,图书俱乐部这种建立在现行邮政网络基础上的无店铺零售方式,一经问世便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
席殊:是的,我们可以把眼光放在海外找些参照。在欧美国家,图书俱乐部占图书零售总额的8%~12%,平均在10%,按照这个比例,大陆图书俱乐部销售所占市场份额应有30亿~60亿人民币,而目前,图书俱乐部销售,还不到一亿元。巨大的市场空间正是大陆图书俱乐部蓬勃发展的原动力。我还可以说得更具体一些。作为现代出版业的一种先进的流通方式——图书俱乐部在西方国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欧美一些书业发达的国家都拥有相当数量与规模的图书俱乐部。截止目前,德国已有30余家俱乐部,法国有20多家,意大 利有10余家,英国近40家,丹麦有近20家,瑞典40多家,美国则已超过166家。像德国的贝塔斯曼集团的图书俱乐部,在18个国家有30多个俱乐部,全球会员近3000万人。
喜宏:图书俱乐部的好处究竟在哪里?是不是靠虚套子蒙人?
席殊:现在全世界都流行俱乐部会员制的销售方式,有租车的,有住旅 店的,还有玩的,娱乐的等等。的确也有蒙人的。但从书业角度看,一个好的图书俱乐部具备下面的功能:
一、图书俱乐部常聘请一些专家为读者挑选图书,确保推荐图书的品质。并将所选书目编印成册,定期向会员寄送,为会员们提供最新的购书信息。
二、有一本好的会员刊物。图书俱乐部类似于会员制的邮购公司,会员刊物相当于邮购目标。会员刊物几乎成为会员与俱乐部之间唯一的通道,俱乐部通过会员刊物——或者说就是一个“纸上书店”——实现销售,会员刊物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图书俱乐部的命运。
三、出版俱乐部图书,为会员提供低廉的好书。凡俱乐部成员向俱乐部购书,往往能得到优惠。会员不仅能够优惠买到书业界的图书,而且还能买到书价较低的俱乐部版图书。一种图书,一旦被选为俱乐部版图书,其订数往往会大幅度上升,由于印量较大,俱乐部版图书的书价通常比普通版的书价便宜40%,有些俱乐部甚至声称,他们出售的图书是全国最便宜的。
四、通过全员书店送书上门、邮寄等方式提供购书方便。如贝塔斯曼在德国境内就有300多家会员书店;在瑞典,会员工资往往存在邮局里,当他们接到俱乐部寄来的图书后,即写信通知邮局代为付款,购书十分方便。
五、重要的图书销售渠道。当今欧美各类图书俱乐部在年度图书销售总额占全国图书年度销售总额的比例约为10%至20%,俱乐部不仅能为出版公司的图书做强有力的宣传,而且能把图书推至书店无法涉及的边远地区。
六、为出版提供依据。图书俱乐部掌握着读者反馈来的大量信息,可以预测图书出版动向,及时为出版公司制定或调整、修改出书计划提供可靠的依据。
喜宏:是不是可以说,现代图书俱乐部的经营之道在于:通过各种方式扩大会员规模,降低运营成本,以服务的多样化、规范化、现代化满足会员需要,刺激会员消费。
席殊:大致可以这样说,但是这是现在的看法。在大陆,对图书俱乐部的认识与实践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八十年代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后的以向读者办理图书邮购为主的读者服务部,这种“读者服务部”一般依附于出版社、杂志社、书店等机构 ,带有更多的公益性和社会性,并没有大的商业计划,规模很小,一般仅限于邮购本社(店) 的图书。第二阶段是于1995年前后形成第一次高潮的“读者俱乐部”,其间中华青年读者俱乐部、中国职工读书网络、东方书林图书俱乐部相继成立,大都有着宏大的畅想和商业野心 ,但这期间的众多的图书俱乐部组织结构比较随意、松散,还没完全按照商业运作模式来进 行操作,它们资金投入小,会员规模小,生存艰难,绝大多数已关张。1998年,受“席殊” 、“贝塔斯曼”的鼓舞,大陆图书俱乐部又掀起一个高潮,外研社、少儿社、三联书店、河南省新华书店等都依托自己或是出版单位或图书发行机构的优势,办起了俱乐部,大陆到目前已有大大小小的图书俱乐部不少于百家。
喜宏:大陆图书俱乐部如雨后春笋纷纷建立,市场潜力巨大,但竞争也一定很激烈吧。
席殊:竞争是产业由混沌走向净化的必由之路。目前全国稍具规模的有20余家,会员均在数千至万余人,大多数都在勉力支撑,那些最初打着“倡导读书风气”、“营造书香社会”等以公益大旗为特征的读书俱乐部发起人都发现,有了显见的市场空间和美好愿望,并不意味着经营的成功。图书俱乐部作为一个产业,它对于规模和资金的要求,胃口都很大,但规模和资金,又恰是制约大陆俱乐部发展的障碍。
喜宏:报上披露席殊好书俱乐部扩张资金吃紧,是否是真的?
席殊:是真的。图书俱乐部必须形成规模效应,即拥有足够多的会员人 数才有可能正常运转,否则,很多正常的服务都无法正常开展。而想达到一定的规模,则要有大资金进行先期投入。我们席殊好书俱乐部每吸收一会员,要花费25元人民币的成本。因此,要扩张规模,就要输血。这就是最近有人写文章登在《中国经营报》的头版上,说我们前景看好,钱袋吃紧。顺便说一下,明白这个事理的投资家大有人在,找我们谈合作、谈融资的不少,关键是看条件。
2 运作:两翼启动—— 俱乐部与连琐店
喜宏:我知道1998年7月25日“全国图书俱乐部研讨会”在席殊公司紫竹院会议厅召开。会上提出大陆图书俱乐部还处在摸索阶段,面临着如何适应国情、行情,如何进行规范,如何培育市场的问题。您的看法如何?
席殊:怎样制定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图书俱乐部运作模式,是业内人士长期思考的问题,也是国外成熟的图书俱乐部的运作模式的基础,中国并不完全的具备。大陆图书市场一般读者购买力相对较弱,邮购不发达,老百姓不习惯于邮购等直销方式购物,俱乐部赖以生存的“俱乐部版图书”在大陆还行不通,对读者让利方面往往捉襟见肘,没有明显的优势。另外支付手段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限制大陆图书俱乐部的发展。信用卡是国外交易的通行证,俱乐部可以放心地把书主发过去,向读者推介,诱惑读者购书,成交后的 支付也很方便,对中国读者来说,要邮购一本图书,还得到邮局去汇款,加上邮路不畅,使俱乐部图书交易缺乏有效的信用保证机制。以上情况表明大陆图书俱乐部在吸收会员,锁定读者方面需要花费很高的代价,运营成本也非常高。
喜宏:尽管您谈了许多负面信息,可是在实际上您已经推出了一套有影响的模式。我听说不仅是书业,其他业界的专业人士也在研究这套俱乐部运作模式。我在北京商品经济学院策划系的高级研修班讲课时,不少学员提出这方面的问题。您是否可以详细讲解一下,我相信业务内外的朋友都会感兴趣研究您在此方面的“经营秘诀”的。
席殊:这的确是个经营秘诀。我一般是不太详细对外讲的。但今年两岸书业高峰会议和中国社科院世经所与日本方面合办的中日经济论坛都邀请我到会讲解这个经营模式。我也就想通了。这套模式经过公司的运作虽然效益彰显,但也肯定存在许多问题,公开出来也可以博得专家的评价,提高我们的工作。简要的说,我们推广的并不是单纯的俱乐部会员制,而是俱乐部会员制与连锁店互动的经营模式。
即以图书俱乐部在连锁书店内开设会员书店,形成固定消费群体,连锁书店为俱乐部发展会员并提供无地域差别的社区服务和会员延伸服务。当会员消费达到一定规模时,开始经营俱乐部版图书,所谓俱乐部版图书,即俱乐部向出版社购买俱乐部版权,自己直接印刷,只向会员销售,从而获取较大的利润空间,同时涉足出版业,形成出版和零售之间的直接互动。一旦建立了出版和零售直接互动的模式,利润和规模将产生互动,席殊书业的经营蓝图自然实现。现在受资金所限,蓝图实现的速度较慢,但还是在稳步向目标迈进。到目前,我们的图书俱乐部已在全国发展了6万会员,同时在北京、上海、武汉、广州、南昌、南京等城市,湖北、江西、河南、山东、浙江、天津、辽宁、江苏、甘肃等省市开设了20家带有试点意义和地区幅射意义的连锁店。同时网上书店的工作也正式启动,不远的将来是三驾马车的良性互动。
喜宏:既然是俱乐部、连锁店、网上书店的三驾马车互动模式,我们是否可以更细化地谈,这样使其他业界的朋友也能充分理解并有所借鉴。首先,我想许多朋友会关心您是什么时间萌发了“互动”模式想法的?
席殊:三驾马车之前是两翼启动。飞机都有两个翅膀,对不对?早在1994年,在席殊企业打算介入图书业时,办图书俱乐部的设想就已萌生了。当时有两个目标,第一是把连锁经营的机制引入图书零售业,通过若干年的努力,让席殊书屋遍布大陆的主要大、中城市,规模在500家以上,以此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图书零售网络。第二个目标则是为分散的、广大的读者着想,办一个大规模的图书俱乐部,建立一个以邮购直销为主的零售网络,凭借传媒、专家和规模的现代化的服务,让那些不能直接到席殊书屋连锁店购书的读 者,也能尽快地买到自己所需要的图书。经过两年多的酝酿,在借鉴西方近百年的图书俱乐部运作经验基础上,结合中国图书业实际,我们研究制定出席殊好书俱乐部的发展战略和一整套推介计划。我们的目标是设计、完善并实施先进的俱乐部服务功能,让国人拥有一个后来居上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图书俱乐部。至于网上书店加入后的三方互动等下再谈。
3 六大好处是实打实的吗?
喜宏:那么请先说说图书俱乐部的特点,它有什么地方吸引会员入会?
席殊:我们的席殊好书俱乐部为读书人设计了六大好处:1
2、谁有怀念祖国的文章和季羡林与他的母亲的文章?
①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
去了。
②我瞪大了眼睛看着黑暗,一直看到只觉得自己的眼睛在发亮。眼前飞动着梦的碎片,但当我想到把这些梦的碎片捉起来凑成一个整个的时候,连碎片也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眼前剩下的就只有母亲依稀的面影……
③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当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儿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④我是在什么地方呢?这连我自己也有点儿弄不清楚。最初我觉得自己是在现在住的屋子里。母亲就这样一推屋角上的小门,走了进来,橘黄色的电灯罩的穗子就罩在母亲头上。于是我又想了开去,想到哥廷根的全城:我每天去上课走过的两旁有惊人的粗的橡树的古旧的城墙,斑驳陆离的灰黑色的老教堂,教堂顶上的高得有点儿古怪的尖塔,尖塔上面的晴空。
⑤然而,我的眼前一闪,立刻闪出一片芦苇。芦苇的稀薄处还隐隐约约地射出了水的清光。这是故乡里屋后面的大苇坑。于是我立刻感觉到,不但我自己是在这苇坑的边上,连母亲的面影也是在这苇坑的边上向我走来了。我又想到,当我童年还没有离开故乡的时候,每个夏天的早晨,天还没亮,我就起来,沿了这苇坑走去,很小心地向水里面看着。当我看到暗黑的水面下有什么东西在发着白亮的时候,我伸下手去一摸,是一只白而且大的鸭蛋。我写不出当时快乐的心情。这时再抬头看,往往可以看到对岸空地里的大杨树顶上正有一抹淡红的朝阳———两年前的一个秋天,母亲就静卧在这杨树的下面,永远地,永远地。现在又在靠近杨树的坑旁看到她生前八年没见面的儿子了。
⑥但随了这苇坑闪出的却是一枝白色灯笼似的小花,而且就在母亲的手里。我真想不出故乡里什么地方有过这样的花。我终于又想了回来,想到哥廷根,想到现在住的屋子。屋子正中的桌子上两天前房东曾给摆上这样一瓶花。那么,母亲毕竟是到哥廷根来过了,梦里的我也毕竟在哥廷根见过母亲了。
⑦想来想去,眼前的影子渐渐乱了起来。教堂尖塔的影子套上了故乡的大苇坑,在这不远的后面又现出一朵朵灯笼似的白花,在这一些的前面若隐若现的是母亲的面影。我终于也不知道究竟在什么地方看到母亲了。我努力压住思绪,使自己的心静了下来,窗外立刻传来chán chán的雨声,枕上也觉得微微有寒意。我起来拉开窗幔,一缕清光透进来。我向外怅望,希望发现母亲的足迹。但看到的却是每天看到的那一排窗户,现在都沉浸在静寂中,里面的梦该是甜蜜的吧!
⑧但我的梦却早飞得连影都没有了,只在心头有一线白色的微痕,蜿蜒出去,从这异域的小城一直到故乡大杨树下母亲的墓边,还在暗暗地替母亲担着心A( )这样的雨夜怎能跋涉这样长的路来看自己的儿子呢B( )此外,眼前只是一片空,什么东西也看不到了。
⑨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 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