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书籍著作权
1、网上买盗版书算侵犯著作权吗
购买盗版书侵犯著作权,但是对一般个人购买盗版图书阅读是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因为个人购买盗版书的行为没有对著作权人造成损害,所以只能对卖盗版书的人进行处罚。
【法律依据】
《著作权法》第五十二条
有下列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的;
(二)未经合作作者许可,将与他人合作创作的作品当作自己单独创作的作品发表的;
(三)没有参加创作,为谋取个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的;
(四)歪曲、篡改他人作品的;
(五)剽窃他人作品的;
(六)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以展览、摄制视听作品的方法使用作品,或者以改编、翻译、注释等方式使用作品的,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七)使用他人作品,应当支付报酬而未支付的
2、电子书版权
法律分析:版权即指的著作权,是作者对书的内容的所有权。电子书被侵犯版权的做法:
1、与侵权者协商,要求其停止损害行为以及赔偿;
2、申请版权行政管理机关进行调解;
3、直接向法院起诉;
4、书面合同中有仲裁条款,可申请仲裁机构仲裁。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第四十八条 有下列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同时损害公共利益的,可以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侵权行为,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销毁侵权复制品,并可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还可以没收主要用于制作侵权复制品的材料、工具、设备等;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表演、放映、广播、汇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作品的,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出版他人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图书的;
(三)未经表演者许可,复制、发行录有其表演的录音录像制品,或者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表演的,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四)未经录音录像制作者许可,复制、发行、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制作的录音录像制品的,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五)未经许可,播放或者复制广播、电视的,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六)未经著作权人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许可,故意避开或者破坏权利人为其作品、录音录像制品等采取的保护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技术措施的,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七)未经著作权人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许可,故意删除或者改变作品、录音录像制品等的权利管理电子信息的,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八)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作品的。
3、关于书籍著作权侵权的几个问题,请高手详解!!
第一个问题,拍摄或者输入,都是侵犯了著作权人的复制权。以营利为目的,说明,不存在免责事由,要承担侵权责任。
第二个问题,书店的出售行为是发行权控制的行为,书店如果未尽到注意义务,而销售盗版图书,要承担责任。如果尽到注意义务,则不承担责任(但依旧侵权)。
第三个问题,“咖啡店提供书籍给客人看不构成侵权,只要你是购买正版的书籍,你有权有偿或无偿给别人看。《著作权法》没有把这一行为规定为侵权行为。”楼上的这个回答,我觉得并不妥。出租正版书籍,如果未经许可,也算是侵犯著作权,但纵然是购买了盗版的书籍,借给同学看,也不构成侵权。而这个问题中之所以不侵权,还要从中国著作权法的规定中来看。免费提供书籍阅读,虽然转移了图书的占有,但是中国的发行,是指向公众提供作品原件或者复制件的权利,目的是转移原件或者复制件的所有权(但并不需要转移,只要有转移所有权的可能就可以),所以咖啡店的这个行为并不符合这个要件,而出租的行为要以营利为目的,这个行为中只存在间接的营利行为,所以会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难以出租定性这个行为。但可能会构成其他国家广义发行权调整的范围之内。
4、在网上分享电子书资源会涉及到法律版权问题吗
无形的颠覆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为6.18亿,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45.8%。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直接带动了数字化出版的发展,2012年国内数字出版总产出达到1935.49亿元,比2011年整体增长40.47%,其中电子书(含数字化报纸)均保持了高速增长势头,增长幅度均超过30%以上。传统的纸质图书正在逐渐演变为各种形式的电子书,阅读方式也不断推陈出新,包括kindle阅读器、iPad、iPhone或是其他形式的电子书,当当网也相继发布了“都看”阅读器。
电子书商们还在不断创新电子书的阅读体现,当用户看到好看的书籍,只需要用阅读器扫描书籍上的二维码,就可以直接下载电子书,这一过程中甚至省略了电子商务中的“物流”环节。
在电子书产业持续升级的过程中,电子书的版权问题一直困扰着电子书商们。谷歌公司自2004年开始对图书进行大规模数字化,在未获授权的情况下,将全球尚存著作权的近千万种图书收入其数字图书馆。2005年,谷歌因涉嫌侵权被美国出版商和美国作家协会告上法庭,经过3年诉讼,双方达成和解协议,但仍因涉及中国等其他国家版权人的利益,遭到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及欧洲出版商联盟等其他国家相关组织的反对,2011年美国纽约法院否决了谷歌的这份和解协议。在中国,2010年6月,中华书局和汉王科技因版权之争对簿公堂,中华书局指责汉王电纸书(国学版)预装的点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侵权。汉王科技则称,自己通过国学公司获得作品授权,并已经为这些内容支付了版权使用费。因此,如何有效解决电子书的版权问题,也成为电子书运营商们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电子书产业的产生以及持续升级,颠覆了传统的“书籍”概念,信息在“无形”被阅读、传播。传统版权法的各种法律模型在电子书时代一次又一次被重新塑造,“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互联网络传播权”这些对于普通公众相对生疏的版权法概念,一次又一次走入人们的视野。留给我们思索的是,电子书产业升级给版权制度到底带来了什么?
版权授权现新模式
与传统纸质图书不同,电子书“以有线或者无线的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用户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这在著作权法上被称为“信息网络传播权”。传统的版权法并没有这一项权利,它完全是基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催生的版权法内容。我国是在2001年10月修订版权法时才增加关于“信息网络传播权”内容。虽然传统纸质图书的出版、发行一般不涉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但出版商在与作者的协议中往往会约定,“信息网络传播权”归出版社所有,之后出版商就可以合法对外销售“信息网络传播权”,这也成为电子书商们获取“信息网络传播权”的重要方式。
电子书商们总是试图提升电子书版权授权的效率,然而他们在与出版商或者与作者“一对一”的谈判中,总是感到成本太高、效率太低。于是,他们在想尽办法试图提高授权的效率。“自助版权协议”模式、“授权要约”模式以及“稿酬通知”模式应运而生。
其中,“稿酬通知”模式最具争议,按照我国著作权法规定,未经作者授权对作品进行网络传播,即使事后向作者支付报酬也属于侵权。为了在版权法上为“稿酬通知”模式找到合法的依据,有学者支持用“法定许可制度”来解释此种模式,即电子书运营商“先使用后付费”的行为,属于“法定许可”,即法律所规定的许可方式,而不属于侵权行为。然而,这种“法定许可”情形又纯属于学者们杜撰出来的一种情况,在各国著作权法找不到现成的规定。当然,未来社会著作权法是否会吸收这种观点,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一定会受到来自作者方面的强烈反对,因为“法定许可”的补偿标准系法律强行规定,是“一刀切”的范式,这等于在根本上剥夺了作者与书商们讨价还价的自由。
“自助版权协议”模式是由国家数字版权研究基地推出的,该种协议模式构造了多种可供选择的数字版权授权模式,旨在为互联网版权保护和版权交易提供范本。其本质是将授权协议格式化,它的本质是“格式合同”,即事先制定规范版权,尽可能减少签约各方的谈判空间。事实上,格式合同只会在签约时减少谈判成本,但它仍需要“一对一”谈判环节,因此无法从根本上提升电子书授权效率的问题。
相比之下,“授权要约”模式更受推崇,著作权人在图书出版的同时,根据其意愿,随书刊发出一个“授权声明”,明确该书的著作权授权范围、授权费用及其支付方式等。“授权要约”本身就属于批量授权,但它需要出版者的积极参与才能完成。对于普通作者,由于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很难在出版时独立设计出“授权要约”模式,因此就需要出版者的积极推动,问题在于“授权要约”模式下最终受益者又是作者或电子书运营商,如何让出版者也从中“分一杯羹”,这是推动“授权要约”模式走向成功的关键。
“发行权”将被重新诠释
我国著作权法对“发行权”的界定强调采用出售或者赠与方式向公众提供“原件”或“复制件”。然而,对于电子书而言,从一开始就完全是以数字化的方式出现的,完全不存在“有形载体”,何为原件,何为复制件,在电子书的世界里并没有清晰的界定,那么又如何来诠释电子书的发行权呢?
之所以要讨论电子书的发行权问题,还主要是基于“发行权”所奉行的“一次用尽原则”,纸质图书在首次合法销售后,针对该书的发行权便已用尽,即针对该书的二次及再次销售行为均无需再征得作者的授权。
我国著作权法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发行权“一次用尽原则”,但司法实践中却奉行该原则。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18条还专门规定,“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行了作品的复制件后,著作权人对该批作品复制件的出售权便一次用尽,不能再行使了。他人购买著作权人许可发行的作品复制件后再次出售的,不用经著作权人同意。”这里涉及到问题是,用户购买电子书后,是否有权依据“一次用尽原则”而将作品再次转发给其他用户呢?基于对利益的考量,针对这一问题,电子书运营商与用户形成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用户一方会坚决捍卫“一次用尽原则”,而争取转发的自由;然而,电子书商则会想尽办法阻止这种用户与用户之间的转发。
纵观世界各国电子书“发行权”的立法,主要有两种立法例: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立法例,扩大了发行权的解释,将电子书这样的无形载体也纳入发行权的范畴,但同时规定“如果将来出现一种控制技术,可以保证作品复制件的原始所有人在传输作品后无法保有复制件,而且接收方也无法擅自制作复制件时,那么发行权用尽原则也可以适用”。二是以欧盟为代表的立法例主张,发行权仅指“有形载体”(原件或复制件)的发行,像电子书的发行则由其他版权内容来规范,不适应“一次用尽原则”。显然,各国立法大都站在电子书商的立场,不允许电子书的发行权“一次用尽”。
新业务模式重唤“出租权”
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电子书的业务模式也在不断创新,传统的书籍租赁业务也在这一过程中被重新唤醒。亚马逊公司Ki″d1“电子书继在教科书领域推出租赁服务后又将这一服务扩展到一般书籍,如《有效思维的5个习惯》在Ki″d1“的销售价为9.99美元,而该书的Ki″d1“租书服务底价为5.5美元,每过一天就增加几美分,直至租价升至与销售价相同。
电子书让“租赁”变得更加容易而且“特别”。“租书”与“买书”不同,在租赁的情况下,用户只是根据其租赁的时间支付费用,而非永久阅读;电子书商也会通过技术手段在“租期”届满时收回电子书。这里要关注的是,电子租书服务与作者版权之间的关系,或者说,书籍租赁是否也属于作者版权范畴?如果说在“买书”的情况下,电子书商及作者收费的依据是“复制权”、“信息网络传播权”,那么在“租书”的情况下,电子书商及作者收费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确认作者出租权的首个国际条约《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即TRIPS协议)第11条规定,对于计算机软件和电影作品,成员应授予作者享有出租权。关于“出租权”的立法例,大致也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种立法例主张“出租权”仅适用于电影作品、计算机软件作品等特定作品。美国1976年《版权法》及其1990年修正案规定的出租权只支持计算机软件和录音制品。法国1992年《知识产权法典》将计算软件、录音制品、录像制品、传播企业节目作为出租权客体。我国著作权法也奉行这一立法例。第二种立法例则主张“出租权”适用于所有作品,德国、日本、俄罗斯以及我国台湾地区著作权法采用此种立法例。
其实,采用哪一种立法例,完全是利益平衡的结果。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著作权法之所以关注电影、计算机软件等作品的出租权,是由于上述作品出租产业大发展所导致,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出租电影、音像制品一度成为电影、音像产业的主流形式。为充分保护电影、音像制品作者的利益,相关国家才在著作权法上特别针对电影、计算机软件、音像制品规定了出租权。随着阅读器的推出,电子书籍的租赁业务势必成为一种新的业务形式,那么,电子书产业升级是否会重唤版权法上关于“出租权”的扩张呢?
而到底是采用“出租权”还是“互联网络传播权”来调整“电子出租”行为,核心还在于在作者与电子书运营商之间建立利益平衡机制。若是将“电子租赁”纳入“租赁权”的范畴,作者自然有权基于“租赁权”向电子书运营商主张报酬;即便是未将“电子租赁”纳入“租赁权”的范畴,作者同样也可以基于“互联网络传播权”向电子书运营商主张报酬。我国著作权法所规定的“出租权”不适用于图书作品,作者只能基于“互联网络传播权”向电子书运营商主张报酬。至于未来社会是否专门针对图书的“电子租赁”设立专门的“出租权”,还完全取决于产业发展的需要。
不可回避的挑战
我国著作权法正面临第三次修订,电子书产业升级势必会对法律修订产生重要影响,与此相伴随的是作者、出版商、读者之间利益格局的重大变化。电子书产业升级对信息网络传播权、发行权、出租权等制度带来了严峻挑战,其实,还远不止这些。
5、互联网上公开图书是否违法或侵权?
将图书中的内容在互联网上公开,不做商业用途也必须给著作权人报酬。
除非符合第六条之规定,规定如下:
1.为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向公众提供的作品中适当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2.为报道时事新闻,在公众提供的作品中不可避免的再现或者引用已发表的作品
3.为学校课堂或者科学研究,向少数教学、科研人员提供少量已经发表的作品
4.国家机关为执行公务,在合理范围内向公众提供已发表的作品
5.将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已经发表的、以汉字文字创作的作品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品,向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提供的
6.不以营利为目的,以盲人能够感知的独特方式向盲人提供已经发表的文学作品
7.向公众提供已经在互联网上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问题的事实性文章
8.向公众提和毁供在公众集会上的讲话
根据本条例第二条的规定:
权利人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受著作权法及本条例保护。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将他人的作品、表演、录音录象制品通过信轿侍息网络向公众提供,应当取得权利人的许可,并支付报酬。
根据以上规定,现在在网上流行的各种文学作品,图书内容,大多数都构成了侵犯了权利人的网络传播权。
文字作品应该也算是他人作唤帆备品的一种吧。
文字作品也构成侵权。
当然这些作品是否还受著作权保护另说。
6、网络上卖盗版书多少会被判刑
法律主观:印刷盗版书构成 侵犯著作权 罪。根据《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条规定,以营利为目的,有下列侵犯著作权情形之一,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处 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违法所得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其文字作品、音乐、电影、电视、录像作品、 计算机软件 及其他作品的; (二)出版他人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图书的; (三)未经录音录像制作者许可消稿,复制发行其制作的录音录像的; (四)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术作品的。
法律客观:《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条,以营利为目的,有下列侵犯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情形迹桥者之一,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或者单处姿薯罚金;违法所得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文字作品、音乐、美术、视听作品、计算机软件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的; (二)出版他人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图书的; (三)未经录音录像制作者许可,复制发行、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制作的录音录像的; (四)未经表演者许可,复制发行录有其表演的录音录像制品,或者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表演的。
7、在网上出售一本电子书,如何能让版权得到最大的保护,以什么方式获得最好的效益。谢谢
提供电子书出售服务的网站有很多,比较正规的网络小说网站像是起点、晋江之类,豆瓣有豆瓣阅读器。还有卓越有一种销售模式就是直接卖电子书,有个kindle电子书店。
不同的网站出售的电子书可能有各自不同的模式。我没有买过,也不是业内人士,所以不是很清楚。但是给我的感觉无非就是几种模式,第一,付费之后可以下载普通格式的电子书,如果是这种的版权保护方面可能会有点问题,因为不能阻止购买了电子书的用户再次将电子书上传至网络;第二种就是特定格式的电子书,采取了一定的版权保护措施,比如下载的电子书是图片模式,或者是只有该网站特定的阅读器才能浏览该电子书,这样做之后就能很大程度上防止购买了电子书的用户复制传播电子书。
所以你在选择出版电子书的网站时要注意他们的版权声明之类的文件,沟通的时候也要问清楚他们电子书的运营模式。
至于获益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按购买量然后分成,这种适合销量前景比较好的书,购买量越多,作者分的成也越多;另一种的统一价,合同签订后一次性支付一笔费用,以后书不管卖的如何都只有这么钱。一般这样的电子书网站肯定都是格式合同,报价通常按照他们常规的合作模式来。
像前面第一段提到的这些正规的做很久的网站对于著作权保护还是做的不错的,谈合同的时候肯定会说明哪些权利授权或者转让给这些网站,如果出现侵权,往往是由这些网站本身去处理这些侵权事由,作者只要等着拿赔偿金就可以了。
另外补充,个人觉得现在电子书的市场并不是很大,在网上大家更愿意看免费的书,所以在网上发表图书,一般会找起点、晋江之类的网站,免费贴网上,然后作者按照点击率来分成。个人觉得还是这种赚的比较多。
等到免费的文章积攒到一定人气之后,再进行付费阅读,或者制作成电子书的模式,销售电子书。
再然后就是涉及书的改编问题了,如果有人觉得你的书不错,就会来联系你改编成电视或电影或游戏之类。这是后话,但这是现在通常的一种网络书籍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