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寡妇开店小白玉霜
1、关于评剧的知识 速求!!!
评剧是流传于我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产生于河北省东部,系由流行于滦县、迁安、玉田、三河及宝坻(今属天津)一带农村的曲艺莲花落发展而成。1910左右形成于唐山。习称"蹦蹦戏"或"落子戏",又有"平腔梆子戏"、"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平戏"、"评戏"等称谓。1935年蹦蹦戏在上海演出时,因为上演剧目多有"惩恶扬善"、"评古论今"的新意,采纳名宿吕海寰的建议,改称"评剧"。1936年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片《海棠红》时,新闻界首次把"评剧"的名称刊载于《大公报》,从此,评剧的名字广泛传播于全国[1]。
评剧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
评剧在现代戏的创作演出方面,影响很大。其中如解放初期小白玉霜演出的《九尾狐》《小女婿》,新凤霞演出的《刘巧儿》《祥林嫂》《小二黑结婚》《艺海深仇》,东北韩少云演出的《小女婿》,都受到普遍的欢迎。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评剧有东路、西路之分,而以东路评剧为主。
韩少云《小女婿》剧照评剧来历
评剧是在我国有较大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早在19世纪末,河北唐山一带的贫苦农民于农闲时以唱莲花落谋生,一八九零年前后就逐渐出现了专业的莲花落艺人。莲花落即称“落子”,是一种长期流行在民间的说唱艺术,评剧就是在莲花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后,东北民间歌舞“蹦蹦”传进关内,于是河北的莲花落艺人便迅速地吸收了这种艺术,开始演唱如《王二小赶脚》、《王二姐思夫》、《杨二舍化缘》、《王大娘锯大缸》、《丁香割肉》、《安安送米》等一类剧目,深受当地地农民喜爱。这些艺人随后又由农村进入到工业城市唐山:唐山地工人,特别时煤矿和钢铁工人成了这个剧种早期地热心观众及积极支持者。但是,它形成为较完整地戏曲艺术则在辛亥革命前后。但是舞台上已有文明戏和话剧地演出,他们都拥有自己的剧作者,同时,进步的民主思想已传播到了文艺圈子,这就促使评剧这个新兴的剧种也产生了第一代的剧作家成兆才等。成氏原系莲花落艺人,他受到新的时代思潮的影响,在艺术上具有革新创造的精神,于是就以他的剧作把莲花落演变成了蹦蹦戏,又从蹦蹦戏演进为评剧。其早期剧目有《马寡妇开店》《老妈开嗙》《花为媒》《卖油郎独占花魁》等,这些都是评剧的奠基戏。这位剧作家对时代的变革相当敏感,他吸收文明戏的表现手法,编演了一批很受群众欢迎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时装戏,如《枪毙小老妈》《黑猫告状》《安重根刺伊藤博文》等,尤以一九一九年编写的《杨三姐告状》最为著名,久演不衰,成为评剧的代表剧目之一。
当成兆才等人把莲花落演变成“唐山落子”时,吸收了河北梆子的全套乐器,他们给这个新剧种命名为“京东第一平腔梆子戏”,简称“平剧”,演唱时用本嗓。当时的代表性演员有月明珠、金开芳等。辛亥革命后,北京改称北平,京剧也随之称为平剧。以成兆才为首的“平剧”此时已经发展到了天津等地,和由京剧改称的平剧成对歭之势。于是就定名为评剧,寓“评古论今”之意。
东路评剧
东路评剧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一、对口莲花落阶段
清嘉庆(1796-1820)以后流行于东滦县、宝坻、迁安、三河等地农村的莲花落已发展为彩扮(对口莲花落)形式。当地农民于逢年过节或上集、赶庙、外出卖针和香面时,往往组织起来演唱。形式有“单板”和“对口”两种。“单板”是一人打竹板(一手拿五块竹板,一手拿七块竹板)自打自唱,一个曲调,来回反覆。一般是唱小段,有时也唱成本故事,如《杨二舍化缘》等。“对口”就是彩扮,由二人演唱,分上、下装(也叫上、下串)。上装为旦,包半头,脑后留假辫,手持手帕或扇子;下装为丑(多为主角),以舞霸王鞭(花鞭为主,也有打竹板的)。上下装均由男性扮演。伴奏除按拍外,有时也用弦、笛、锣、鼓等,或有用“一幅架”(也叫“双跨”)的。即一人打击架上所有的锣、鼓、镲等,表演者同时扮演几个角色,且说且唱,亦歌亦舞,有时有一人或几个帮腔。当时,人们称这种艺术活动为“双玩意儿”、“落子”、“唱花灯”。又因在演出前总要先演一段“什么不闲”,故又称为“什么不闲”。演出剧目多为民间故事,如《思夫》《十绣门帘》,也有少量整本故事,如《杨二舍化缘》、《小借年》《小姑贤》《西厢》《摔镜架》等。
光绪七年(1881)前后,唐山地区开平矿务局建筑铁路、厂矿相继出现,莲花落开始进入乡镇、码头卖艺,并建立了班社。光绪十七年(1891)前后,东北二人转传入关内,最先入关的是锦州汪荣,后有大碗粥(周)、梁半截夫妇等,他们加入莲花落班社一同演出。此时冀东已有十几个莲花落班社,如乐亭的崔八班,演员有张来、张根、石凤等;丰润的孟光武班,演员有东发红、东发白等;滦县魏庄子的赵家班,演员有东发红、东发亮、东发白等;滦县魏庄子的赵家班,演员有成兆才、白菜心、山老鸹、佛动心、汪荣等。此外还有东三省的杨发班;三姑娘、李顺的王大包子班;梁半截夫妇的大碗粥班等班社。随着班社的建立,莲花落由原来三、五人分散的撂地演出,发展成八、九人有组织的专业演出。演出形式也趋丰富多样,每场演出均需由四个击鼓者“报四喜”(也有用“一幅架”唱“什不闲”的),然后唱莲花落,最后由对口莲花落压轴。演出已有“出场”和“入场”之分。这一时期主要演员有金菊花(杜之意)、杨柳青(余勇)和石榴花(刘永泰)等。清朝中叶,冀东一带习武之内盛行,莲花落亦受其影响,产生武戏。到清末,习武中有许多人参加对口莲花落“跑棚”。每次演出前先来一段“把式”,讲究硬功夫,多用真刀真枪,进而创造了“耍镰刀”、“耍锄头”、“耍铲子”等武艺。
二、“拆出”阶段
对口莲花落因受东北二人转影响,特别是接受了它的“拉场戏”这一表演形式,将“对口”的唱、白拆开,将故事分成场次,并改原来第三人称的叙述为第一人称的表演,称为“拆出”。在音乐方面也吸收了二人转的唱腔。如喇叭牌子、文咳咳、武咳咳等,使尾音缩短,行腔放慢。乐器方面增加了河北梆子的大弦、笛子、唢呐、锣鼓、梆子等,但锣鼓点未变,竹板仍然保存。拆出时期的剧目主要是来自唱本子和子弟书曲目,并将《小姑贤》《借女吊孝》《蓝桥会》《刘金定观星》等拆出演唱,从而推动了对口莲花落向对戏曲方面的发展。
光绪二十年(1894),二合、庆顺、义顺等八、九个班社首先进入天津。二十七年,成兆才、佛动心、东发亮等又带着“对口”和“拆出”剧目《小姑贤》《小借年》等进入天津。但不久,天津当局以“有伤风化,永予力禁”的禁令,将这些班社全部逐出,艺人们被迫返回乡里,加之军阀混战,两次“国丧”(光绪和慈禧太后死),禁止响器,莲花落班社大部分解体,拆出亦到此结束。
三、唐山落子(即平腔梆子戏)阶段
1908年,成兆才、张化文、金菊花等人重整班社,带着莲花落子《开店》,拆出戏《乌龙院》《鬼扯腿》,闯入“北平禁地”,并一度唱红,从此定名为“平腔梆子戏”。1909年,月明珠(任善峰)代替金菊花,成为平腔梆子戏主角,与成兆才、张化文等另组庆春班社,二次进入唐山。当时,唐山是冀东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京剧、梆子在戏剧界很有地位。初到唐山的平腔梆子戏艺人,不得不先学几出河北梆子戏,如《杀庙》《武家坡》《桑园会》等,以站稳脚跟。这种艺术上的交流,促进了平腔戏艺术的革新,并产生了专职编剧,如成兆才(艺名东来顺),一生编写了近百个剧本,有《开店》《占花魁》等。乐队去掉竹板,改用鼓(底鼓)和梆子按拍,增加了板胡和笛子,并采用河北梆子锣鼓经。同时吸收皮影、乐亭大鼓、京剧等的唱腔、过门和身段,从而提高了艺术表现力。此时的平腔戏演唱因用真声,高弦低唱,故而得名“平戏”,至此评剧作为一个剧种已基本形成。1912年,唐山小山西坡的王永富、王凤亭父子筹建永盛茶园,为评剧的第一个剧场。该剧场可容纳近千观众,因其在唐山地区,故剧种又称作“唐山落子”。
1915年,庆春班社以月明珠为主演,在天津的奥、意、法“租界”演出了《小姑贤》《刘云打母》等,颇受欢迎。当时李大钊观看了《花为媒》后,题词“似戏非戏,比戏出奇,改良平戏!”1917年,天津大水,庆春班回唐山,改名永盛合班。1915年,永盛合班经天津到山海关,在兴业茶园首演《珍珠衫》《樊梨花骂城》《百年长恨》等,赢得了部分文化人的欣赏,乡绅奎旭东赠送“唐山首创警世戏社”的匾额,永盛合班由此改名警世戏社,即后人盛称的“警世头班”。这个班底由成家(兆才为代表)、任家(月明珠为代表)、张家(金开芳、张德礼为代表)三家组成。他们制定了严格规矩,在艺术上讲究准纲准词,同时也编演了一些新剧目。
四、奉天落子阶段
1919年春,警世戏社部分艺人应邀赴营口、长春、哈尔滨等地演出,受到东北观众欢迎,尤其是在哈尔滨首演成兆才编写的《杨三姐告状》《黑猫告状》等,影响更大。其时又被称为“奉天落子”。1922年,主要演员月明珠因劳累过度,在沈阳去世,警世戏社也因人员变故而解体。同年秋天,原班社的一些艺人重新组织,先后去唐山、天津、哈尔滨、吉林、长春等地演出,剧目有《枪毙驼龙》等。
1923年,李子祥和莲花落老艺人李春盛在唐山组织警世戏社二班,经常在东北铁路沿线活动。班主先是王凤亭,后为高景山,编剧是窦宝安和张连成,演员有盖月珠(王东海)、金灵芝、李义廷、芙蓉花和金菊花等。不久,又分出另建复盛戏社,主要演员有芙蓉花、花云舫、李小霞、花小仙等,这个别社曾到北京演出,一时很有影响。
与警世戏社二班成立同时,天津又成立了警世戏社三班,编剧有杨树森、温东山,主演是盖王珠(王庆昌,旦)、周济(凤鸣,生)、花莲舫、筱桂花(张丽云)、筱荷花等,其中影响最大的女演员为筱桂花。这一时期的班社还有“二孙班”(南孙班和北孙班)、元顺剧社等。南孙班(歧山剧社前身),1912年成立于天津。领班是孙凤鸣(东发白),主演是孙凤令(艺名开花炮)。南孙班是招收、培养女演员最早的班社,著名女演员花莲舫、李金顺、白玉霜、筱桂花、小麻红等都出自该社。北孙班(洪顺剧社前身),1918年成立于河北,由孙洪奎(亦名孙恩,艺名丁香花)主持,演员有碧月珠(邓海)、天下红、葡萄红(孙凤楼)、倪俊声等。此班培养了一批落于演员。
元顺剧社成立于1924年。郭子元和李金顺为班主,演员有李金顺、喜彩春等。他们在天津演出时,第一次用“评戏”一词。1929年,评剧第一部剧作汇编《评戏大观》由魏茂、李小舫编辑出版。奉天落子时期,主要的评剧班社大多在东北活动,唱腔激越高昂,热情奔放,素有“大口落子”之称。特别是女演员的出现,标志着评剧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很多班社回到关内,在天津、北京一带演出,形成了众多的流派,其中著名的有“天津三杰”:刘派(刘翠霞)、白派(白玉霜)、爱派(爱连君)。此外,还有喜彩莲、筱桂花、芙蓉花、筱麻红等,也都各具特色。
五、评剧阶段
1935年起落子艺人大量涌向南方,到上海、杭州、南京等地演出,以后又到重庆、成都、贵阳等地,并在这些地区扎下根。此年年初,上海报纸戏目广告出现“评剧”名称。1939年,白玉霜南下演出,轰动了上海,主演的《海棠红》还搬上银幕,并为此而获“评剧皇后”称誉。继之,“时代艺人”喜彩莲在上海演出,亦受好评,并得到著名戏剧家阿英、洪深、欧阳予倩的支持和称赞。但在当时社会风尚的影响下,也有些艺人为迎合某些小市民的情趣:演出一些低级庸俗的节目;有的演员则因吸毒不能演出,许多班社被迫解散,评剧一度衰落下来。
西路评剧
评剧的另一支派西路评剧,是20世纪初由西路莲落花演变而来,初名“北京蹦蹦”,后改称西路评剧。1893年,宝坻(今属天津)以莲花落艺人金叶子(来凤仪,小生)、韩九令(花旦)、人人乐(彩旦)、柳叶红(青衣)为主的班社,首先进入北京演出。后有河北香河的王殿佐(青衣)、侯德山(须生),蓟州(今天津蓟县)的挑帘红(花旦)等相继进入北京,为西路评剧的创始人。西路评剧进京后,吸收了河北梆子、老调、哈哈腔等地方剧种的剧目、音乐和舞蹈,初具小戏形式,常与河北梆子同台演出,名为“两下锅”。西路评剧以河北民歌为基础,唱腔高,甩腔长,多用“依哟嗬,依呀哈”为装饰音和衬字,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唱腔和唱法。西路评剧兴起时,以“打地摊”或在茶园演出为主要形式。1912年左右,在艺术上有了提高,曾去上海演出。 著名演员挑帘红即为当时赴沪演出的主角。但后来由于一些客观原因:曾一度消沉。建国后,经过挖掘、改革,艺术上又有新的发展。如过去由男演员饰旦角,生、旦音域同度,改革以后,转由女演员演旦角,唱腔、表演、对白等方面均有较大变化。1958年后,中国评剧院曾先后演出了《花亭会》《杨二舍化缘》《卖水》《顶锅》《三女除霸》, 长春评剧团也演出了《刘伶醉酒》等西路评剧剧目。70年代以来,中国评剧院演出的《吹鼓手告状》《甜蜜的事业》等,也运用了西路评剧的唱腔。
建国后,相继成立了中国评剧院、沈阳评剧院,天津、唐山、北京、河北、长春、哈尔滨等地也先后成立了评剧团。并涌观出一批著名演员,如小白玉霜、新凤霞、筱俊亭、韩少云、花淑兰、鲜灵霞、李亿兰、喜彩苓等。同时,在剧目和表演艺术上进行改革。至1985年全国有百余个评剧团体。其中较有影响的有中国评剧院,著名演员有花月仙、赵丽蓉、马泰、张德福、刘萍、谷文月等;沈阳评剧院,著名演员有筱俊亭、花淑兰、韩少云等,以及天津评剧院、河北省评剧团、唐山市评剧团、长春市评剧团、哈尔滨市评剧团、石家庄市评剧团等。
[编辑本段]【艺术特点】
评剧的艺术特点是: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评剧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解放后,评剧音乐,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显着成就,特别是改变了男角唱腔过于贫乏的弊病,男声唱腔有了新的创造。
早期评剧只有男、女角色之分,后发展为生、旦、丑的“三小戏”。以后又受梆子和京剧的影响,逐渐发展为青衣、花旦、彩旦、小生、小丑、老生、花脸等行当。其表演艺术虽吸收了梆子、京剧的身段、程式,一度出现京剧化的倾向,但仍保持着民间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郁的特点。在唱、做、念、打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上,评剧的唱功最为突出,早期的男旦演员月明珠和女演员李金顺等,都曾以唱功称绝一时。30年代初,奉天落子时期,又产生了著名评剧声腔革新家白玉霜。她大胆运用低腔,发展了评剧的中音唱法,形成“白派”。与白玉霜同时,刘翠霞创造了高亢脆亮的“刘派”唱法,爱莲君创造了“爱派”的疙瘩腔唱法,此外,还有在北京与白玉霜相对峙的喜彩莲创造了华丽而清新的“喜派”唱法。四名女演员在建国前被称为评剧“四大名旦”。继之而起的是筱白玉霜,她继承和发展了“白派”唱腔。建国后,新凤霞在演出《小二黑结婚》《艺海深仇》《祥林嫂》《刘巧儿》等新戏过程中,创造了不少新的唱腔,人称“新派”。她的唱腔清新甜润,玲珑婉转,富于华彩,塑造了一批新型妇女形象。她还与新文艺工作者合作,创造了蜻蜒调、凡字调、送子调等新板式,为丰富和发展评剧女声唱腔作出了贡献。
善于表观现实生活是评剧的一个传统。辛亥革命后,成兆才依据当地的时事新闻创作和改编了《杨三姐告状》《黑猫告状》《枪毙骆龙》《枪毙骆虎》《安重根刺伊藤博文》等,基本上奠定了评剧以演现代剧目为主的特长。以后,不少文明戏演员加入评剧队伍,带来了编演现代戏经验,对评剧多方面地反映现实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建国后,评剧演出的大量现代戏,从不同侧面展示了社会主义建设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面貌。讴歌了社会主义新人,提出或试图解决群众普遍关注的一些问题。这些剧目的出观,为评剧以后更好地反映观实生活,积累了可贵的经验。
[编辑本段]【角色行当】
评剧的行当是随着评剧的发展历史,经过不断丰富和完善而逐渐形成的。评剧的前身“蹦蹦戏”曾经历了“对口戏”、“拆出戏”两个阶段,那时的行当也不象现今这样分明。经过1909年至1921年的重大改革,评剧成为一个大剧种。评剧的行当,也依据表演的需要吸取京、梆等剧种的行当分类经验,逐渐形成现在生、旦、净、丑门类齐全的规模。
“对口戏”的行当是一旦一丑,旦脚称“上装”,丑脚称“下装”。这种形式系由冀东大秧歌中民歌小调对口唱衍变而来;“上装”、“下装”是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并分别表演剧中人物(如《西厢记》,“上装”要表演红娘、莺莺、老夫人三个角色)。由于这种表演的局限,表演者不能以剧中人物来固定着装和勾画脸谱,因此他们的最初装扮是“上装”(旦脚)彩扮,身着裙袄或彩裤褂,手持折扇、手帕;“下装”(丑脚)头戴毡帽或头巾,身着茶衣、腰包,手持竹板或霸王鞭。
“拆出戏”亦称“三小戏”。系由“对口戏”演变而来,以代言体、单折式、分场式为其戏剧结构基本体制。上演的剧目虽短小,但首尾相接,故事连贯,具有中心人物和配角。至此演员便依据角色人物性格,有了明确的分工,逐步由“上装”、“下装”形成“三小”行当,即:小生、小旦、小花脸(丑)。“三小戏”,初以小生、小旦戏为主,丑脚居于次要位置(《回杯记》的王计(家人)为丑扮)。随着“拆出戏”的剧目不断增多,所表现生活内容不断丰富,相应的也出现了老生、老旦、彩旦、打旦等行当。1909至1912年,“拆出戏”经过改革创新,形成了大型地方剧种——评剧(初名平腔梆子戏)。随着剧目种类的增多,题材范围的扩展,评剧的表演行当仿效京、梆大剧种行当门类的模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并积累了各行当的代表剧目,发展了各行当的表演艺术。
评剧由于历史较短,又受剧目题材的局限,所以没有像京、梆大剧种那样具有驾驭反映帝王将相生活和政治斗争、军事斗争重大内容的能力,多以反映下层官吏、市民阶层、农民阶层的生活为主,因此各行当的表演艺术(声腔、技巧),特别是老生、净、刀马旦、武生行的表演手段,仍有待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新编历史故事戏不断增多,各行当,特别是小生、老生、净行的表演艺术有了较大的发展。
早期评剧只有男、女脚色之分,后逐渐发展成为生、旦、丑三小戏,受梆子和京剧影响,增添行当,有了青衣、花旦、老旦、小生、老生、小丑之分,但仍保留了民间小戏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厚的特点。唱腔为板式变化体,板胡为主奏乐器。
[编辑本段]【显著特征】
评剧的显著特征是贴近生活,剧目以反映现实社会生活题材为主。评剧的第一个剧作家成兆才,1919年编写的《杨三姐告状》,即以真人真事为素材,久演不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评剧进入了新的繁荣发展时期,演出了一批受群众欢迎的现代戏,如小白玉霜主演的《小女婿》、新凤霞主演的《刘巧儿》、《祥林嫂》、《小二黑结婚》以及《金沙江畔》、《夺印》、《野火春风斗古城》等。评剧除在东北、华北地区流布外,中南、西北、西南的一些城市也有演出团体。
[编辑本段]【评剧流派】
评剧原分为东路和西路两派。今天盛行的是东路,流行于河北和东三省,在南方也有广大观众。西路评剧又叫“北京蹦蹦”,是在东路评剧梆子、老调的影响下形成的。它的腔调高亢,板头丰富,别具风格。辛革命前后在北京及京西各地演出,很受观众欢迎,以后濒于绝迹。1958经中国评剧院发掘整理,始重现于舞台。《花亭会》就是经过整理并由青年演员继承下来的一出好戏。
评剧流派划分
月明珠(调):花莲舫、
倪(俊声)派:桂宝芬、成国祯、刘子熙、马连成、张润时、泰海贵、刘凤杨、李月楼、杨振邦、艾景全、贾兰亭、刘小楼(后学桂派)、侯德山、王喜瑞、李义廷、王凤池、窦龄童、郑伯范、孙连芳、呼勋卿、倪伟、杜宝宇等。
李(金顺)派:朱宝霞(兼刘派)、花玉兰、筱麻红、筱桂花、鲜灵霞(兼刘派)、六岁红(兼刘派)、李宝顺、羊兰芬、小花玉兰 小玉霜(退休后改为白派)、宋玉文(后改鲜派)等。
金(开芳)派:李小舫(李岱)、韩少云、夏青、于筱芳、于筱芬、张晖、宫静等。
王(金香)派:喜彩苓、小王金香、小王银香等。
张(凤楼)派:张丽华、碧燕燕等。
碧(莲花)派:花月仙等。
刘(翠霞)派:朱宝霞(兼李派)、新翠霞、鲜灵霞(兼李派)、六岁红(兼李派)、郭砚芳(兼喜派)、李玉芬、花艳玲、筱紫玉,花淑兰(兼爱派)、董瑞海、张淑敏、小灵霞、筱佩茹(后学筱俊亭)、董美珠、筱美荣(兼爱派)、马淑华、吴博莉(兼白派)、郭美美(后改新派)等。
白(玉霜)派:碧月珠、筱玉凤、筱月珠、李兰舫、筱白玉霜、菊桂笙、李文芳(兼爱派)、高艳敏、吴博莉(兼刘派)、刘萍、林慧欣、小玉霜、王冠丽等。
爱(莲君)派:莲少君、莲幼君、莲小君、莲雅君、小摩登(钱玉舫)、李文芳(兼白派)、筱玉芳、花淑兰(兼刘派)、筱美英(兼刘派)、王曼玲(拜新凤霞)、王冠丽(已改白派)、张砺云等。
喜(彩莲)派:郭砚芳(兼刘派)、喜少莲、小喜彩莲、邢韶瑛、李忆兰、申增丽、张秀琴、孟素洁等。
花(莲舫)派:筱月珠(兼白派)、花秦楼、花楚馆、文金舫等。
筱(桂花)派:唐淑兰,王彩云
桂(宝芬)派:袁凤霞、刘小楼、李金铭等。
花(玉兰)派:小花玉兰(后转李派) 小幼兰 汪玖 (谷文月也曾向花玉兰学习了 杜十娘 三勘蝴蝶梦)
新(凤霞)派:张金秋、李晓梅、李忆霞(兼刘派)、李红霞、谷文月、王曼玲、刘淑琴、戴月琴、刘秀荣、高闯、赵三凤、王瑾、郭美美等。
鲜(灵霞)派:小鲜灵霞、李秀云、孙桂荣、宋玉文等。
花(月仙)派:刘淑萍、张淑桂、刘珊、恒红等。
李(忆兰)派:刘晓勤、张红琴、赵丹红、孔庆玉、刘惠欣等。
魏(荣元)派:韩学门、李维铨(兼马派)、王文有(兼马派)、高金元、王杰、孙路阳等。
张(德福)派:张彦生、崔英杰、徐培成、李志华、陈胜利、齐建波、赵立华(兼马派)等。
马(泰)派:李维铨(兼魏派)、张彦春、王文有(兼魏派)、赵立华、张文鹏、马惠民等。
韩(少云)派:胡桂秋、宋丽等。
筱(俊亭)派:筱佩茹、新少敏、小筱俊亭(郑小娣)、李冬梅、王晓萍等。
花(淑兰)派:解郁文、徐广琴、王镇芝、郑桂芳、张丽华、赵俊芝、冯玉萍、曾昭娟、田敬阳、李娟娟、吴丹阳、艾丽珍、赵继兰、张秀云等。
谷(文月)派:张秀云、王丽京等。
洪(影)派:孙振宇、陈立行、李焕双、包连伟、杨继勉、张俊玲、石文明等。
2、评剧 马寡妇开店 谱子~
马寡妇开店
《马寡妇开店》一剧除评剧外,鲜见其它剧种演出,此剧亦是成兆才名作之一,首演者是评剧第一代演员月明珠,后来的花莲舫、李金顺、芙蓉花、白玉霜等都擅此剧,小白玉霜的演出做了许多更动,扮相素雅,大幅度删减了不恰当的动作和词句。解放后此剧曾一度被禁演,1956年小白玉霜参加文化部在京举行的全国戏曲演员第二期讲习班,结业时的内部观摩演出,她应邀与评剧著名小生刘小楼合作演出一场,反响强烈。
剧情是:唐太宗时,马寡妇李氏因其夫马如虎早故,一人育子抚婆,开店为生。山西狄仁杰赴京应试,途中住在李氏店中。李氏见狄仁杰风流潇洒,心生爱慕,让之雅室,倍献殷勤,却遭狄的拒绝。后李氏一心教子。其子赴京高中,娶狄仁杰之女为妻,马寡妇与狄仁杰重逢……之后的处理有不同的版本。
http://www.aeeboo.com/original/106945.html
这里有谱子~~!!!!
3、介绍一下白玉霜
评剧白派是由白玉霜创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扬光大的却是其养女小白玉霜。
小白玉霜,评剧表演艺术家,白派的继承和发展者。生于1922年,卒于1967年,时年45岁。原名李再雯,小名福子,祖籍山东,自小被卖给著名评剧演员白玉霜作养女,由彩旦李文质为她启蒙,后随白玉霜演出,16岁挂出“小白玉霜”的头牌。1942年起,她先后组班阳秋社、玉海社、再雯社。1953年加入中国评剧院。
小白玉霜音色纯正,音域宽广,行腔柔润平稳,深沉流畅,形成了韵味醇厚、朴素大方的演唱特色。无论是演唱技巧的运用,还是唱腔的设计安排,她都能从刻画人物出发,细腻而真切地表达人物感情,树立好人物的音乐形象。
代表剧目:《朱痕记》、《闹严府》、《杜十娘》、《秦香莲》、《桃花庵》、《小借年》、《劝爱宝》、《玉堂春》、《临江驿》、《打狗劝夫》、《珍珠衫》和现代戏《兄妹开荒》、《九尾狐》、《农民泪》、《千年冰河开了冻》、《小女婿》、《苦菜花》、《金沙江畔》、《李双双》等。
小白玉霜曾任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北京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委员、中国评剧院艺委会主任等职。
白派传人有刘萍、王冠丽等,恒红、宋丽等的演唱也有适当借鉴。
4、推荐几个评戏
小白玉霜演出的《九尾狐》《小女婿》,新凤霞演出的《刘巧儿》《祥林嫂》《小二黑结婚》《艺海深仇》,东北韩少云演出的《小女婿》,都受到普遍的欢迎。
《王二小赶脚》、《王二姐思夫》、《杨二舍化缘》、《王大娘锯大缸》、《丁香割肉》、《安安送米》等一类剧目,深受当地的农民喜爱。这些艺人随后又由农村进入到工业城市唐山:唐山的工人,特别是煤矿和钢铁工人成了这个剧种早期的热心观众及积极支持者。但是,它形成为较完整地戏曲艺术则在辛亥革命前后。当时舞台上已有文明戏和话剧演出,他们都拥有自己的剧作者,同时,进步的民主思想已传播到了文艺圈子,这就促使评剧这个新兴的剧种也产生了第一代的剧作家成兆才等。成氏原系莲花落艺人,他受到新的时代思潮的影响,在艺术上具有革新创造的精神,于是就以他的剧作把莲花落演变成了蹦蹦戏,又从蹦蹦戏演进为评剧。其早期剧目有《马寡妇开店》《老妈开嗙》《花为媒》《卖油郎独占花魁》等,这些都是评剧的奠基戏。这位剧作家对时代的变革相当敏感,他吸收文明戏的表现手法,编演了一批很受群众欢迎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时装戏,如《枪毙小老妈》《黑猫告状》《安重根刺伊藤博文》等,尤以一九一九年编写的《杨三姐告状》最为著名,久演不衰,成为评剧的代表剧目之一。
5、都有哪些评剧?
中国评剧院剧目
一:音配像
1 白玉霜音配像:《白玉霜唱段选》(马寡妇开店;花为媒;可怜秋香;苏小小;棒打薄情郎;锔碗丁;杨三姐告状;双蝴蝶;潇湘夜雨;玉堂春;绿珠坠楼)
2筱白玉霜音配像:(1)《秦香莲》;(2)《杜十娘》;(3)《闹严府》;(4)《朱痕记》;(5)《玉堂春》;(6)《搬窑》;(7)《桃花庵》;(8)《金沙江畔》;(9)《包公三勘蝴蝶梦》;(10)《马寡妇开店》;(11)《李双双》选场;(12)《打狗劝夫》;(13)《临江驿》;(14)《小女婿》;(15)《王少安赶船》;(16)《锔碗丁》;(17)《珍珠衫》选场;(18)《劝爱宝》;(19)《小借年》;(20)《家》选场;(21)《苦菜花》(选场);(22)《筱白玉霜经典唱腔选(卡拉OK刘萍配像)》;(23)《小白玉霜唱腔精选(卡拉OK王冠丽配像)》
3新凤霞音配像:(1)《无双传》(2)《凤还巢》(3)《春香传》(4)《小二黑结婚》
(5)《新凤霞唱腔精选(卡拉OK王丽京配像)》;
4魏荣元 马泰音配像:(1)《夺印》;(2)《向阳商店》(3)《魏荣元唱腔精选(卡拉OK孙路阳配像)》;(4)《马泰唱腔精选(卡拉OK张文鹏配像)》;
二:名家电影 电视剧
1《秦香莲》(小白玉霜电影) 2《花为媒》(新凤霞电影) 3《啼笑皆非》(李忆兰电影)4《抢状元》(张淑桂电影) 5《杨三姐告状》(谷文月电影) 5《丝绒计》(刘萍电影)6《红白喜事》(马泰赵丽蓉电视剧) 7《马寡妇开店》(筱玉霜电视剧)
8《闹严府》(刘萍电视剧) 9《花街》(刘萍电视剧) 10《驼龙传奇》(谷文月电视剧) 11《凤冠梦》(张淑桂电视剧)
三:名家舞台剧
1《祥林嫂》(李忆兰赵丽蓉刚立民) 2《高山下的花环》(李忆兰张德福花月仙谷文月)
3《帝女花》(张淑桂) 4《花为媒》(谷文月赵丽蓉筱玉霜)
5《花为媒》(谷文月戴月琴高闯朱怀旭) 6《杨三姐告状》(谷文月赵丽蓉刘萍绝版)
7《杨三姐告状》(谷文月赵丽蓉张秀兰) 8《秦香莲》(刘萍谷文月李惟铨绝版)
9《大脚夫人》(筱玉霜) 10《刘萍演唱会》 11《朱痕记》(刘萍马泰)
12《评剧皇后》(刘萍马泰) 13《二楞妈》(刘萍李惟铨) 14《牡丹仙子》(谷文月) 15《离宫怨》(谷文月刘淑萍) 16《香妃》(谷文月) 17《田嫂》( 谷文月齐建波) 18《祥林嫂选场》(谷文月) 19《谷文月演唱会》 20《包公赔情》(李惟铨朱怀旭) 21《风雨聚财人》(李维铨) 22《大路情话》(李维铨) 23《凤仪亭》(戴月琴齐建波)24《黑头与四大名蛋》(李维铨李金铭) 25《凤仪亭》(戴月琴齐建波)
26《杨乃武与小白菜》(马惠民高闯) 24《山花》(宋丽) 25《金沙江畔》(齐建波宋丽) 26《宋丽专辑》 27《玉堂春》(宋丽齐建波) 28《祥子与虎妞》(宋丽)
29《贬官记》(齐建波韩剑光) 30《血溅乌纱》(马惠民王平) 31《闹严府》(恒红)
32《卷席筒》(恒红王景为) 33《恩与仇》(恒红) 34《张羽煮海》(刘惠欣齐建波)
35《李三娘》(刘惠欣) 36《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韩剑光于文华)
37《桃花庵》(孟素洁恒红) 38《情恋万家》 39《大脚皇后》(恒红张文鹏)
40《劝爱宝》(王冠丽) 41《秦香莲》(王冠丽邹海群)
42《评剧名家折子戏集锦(劝爱宝十五贯凤还巢)》(花月仙李忆兰花砚茹傅嘉祥)
43《评剧名家折子戏二(顶锅杨三姐告状包公赔情)》(花砚茹王景明李惟铨朱怀旭)
44《评剧名家荟萃》(筱俊亭花淑兰刘秀荣李秀云羊兰芬六岁红崔莲润李忆兰花月仙谷文月刘萍李惟铨刘立明莲小君马淑华)
45《纪念新凤霞评剧名家演唱会》(谷文月刘秀荣戴月琴高闯崔莲润李红霞宋丽于文华等)
天津评剧院剧目
1《包公三勘蝴蝶梦》(鲜灵霞电影) 2《牛郎织女》(小花玉兰小鲜灵霞)
3《拜月记》(小花玉兰) 4《哑女告状》(崔莲润) 5《花木兰》(崔莲润)
6评剧《狗不理传奇》(崔莲润王友才) 7《卖油郎独占花魁》(崔莲润王友才)
8《回杯记》(崔莲润) 9《半把剪刀》(曾昭娟) 10《宝马圆情》(曾昭娟)
11《牧羊卷》(曾昭娟) 12《卖妙郎》(曾昭娟) 13《夫人令》(曾昭娟)
14《谢瑶环》(曾昭娟) 15《费姐》(郭美美赵茹意) 16《卖妙郎》(李秀云)
17《村南柳》(李秀云马淑华) 18《祥林嫂》(马淑华) 19《杜十娘》(马淑华)
20《妇女代表》(新翠霞六岁红) 21《周仁献嫂》(赵斌)
沈阳评剧院剧目
1《打金枝》(筱俊亭) 2《对花枪》(筱俊亭) 3《杨八姐游春》(筱俊亭)
4《穆桂英挂帅》(筱俊亭) 5《小院风波》(筱俊亭) 6《包公审太后》(筱俊亭)
7《茶瓶记》(花淑兰) 8《谢瑶环》(花淑兰) 9《相思树》(花淑兰)
10《梅香》(花淑兰) 11《人面桃花》(韩少云) 12《小女婿》(韩少云)
13《小姑贤》(韩少云电影) 14《梁山伯与祝英台》(韩少云)
15《姊妹易嫁》(宫静) 16《女秀才》(宫静) 17《王熙凤大闹宁国府》(宫静)
18《小寡妇上坟 朱买臣休妻》(宫静) 19《王少安赶船 夜宿花亭》(宫静)
20《小二黑结婚》(宫静) 21《劈山救母》(宫静) 22《珍珠塔》(艳铭杰宫静)
23《红楼梦》(宋丽) 24《雪花飘飘》(冯玉萍) 25《风流寡妇》(冯玉萍)
26《山里人家》 27《牛郎织女》(周丹牛一波) 28《打神告庙》(周丹)
29《玉堂春》(何欣) 30《武松与潘金莲》 31《莲花庵》
32《哑女告状》(李懿 柏坤) 33《杨二舍化缘 小姑贤》 34《柜中缘》(尹敬红)
长春评剧院剧目
1《半把剪刀》(筱王金香)
2《密建游宫》(王曼苓周连生)
3《奇冤义胆》(刘立明)
4《徐九经升官记》(刘立明)
5《牢狱产子》(郑桂芳)
哈尔滨评剧院剧目
1《风流小狐仙》(赵三凤)
2《天雨花》(刘小楼赵三凤史双寅)
3《伯虎吟》(赵三凤史双寅)
石家庄评剧院剧目
1《刘巧儿》(刘秀荣) 2《梦断萧墙》(刘秀荣) 3《乾坤带》(刘秀荣)
4《胡风汉月》(刘秀荣赵立华) 5《宝玉与黛玉》(刘秀荣) 6《花为媒》(刘秀荣)
7《刘秀荣专辑(卡拉OK)》 8《珍珠衫》(徐金仙剧文林)
6《杨乃武与小白菜》(刘淑琴) 7《五彩水晶山》(尚丽华) 8《张海迪》(尚丽华)
9《花魁女与卖油郎》(尚丽华) 10《凤落梧桐》(尚丽华) 11《状元与丐乞》(靳玲展)
12《冷月香魂》(徐金仙) 13《喜脉案》(刘凤芝赵立华)
14《张羽煮海》(袁淑梅) 15《窦娥冤》(袁淑梅) 16《牧羊圈》 17《五女拜寿》
唐山评剧团剧目
1评剧小生《洪影专辑》 2评剧小生《石文明专辑》 3《太白进宫》(洪影筱俊亭)
4《御河桥》(刘淑琴洪影) 5《三看御妹》(李忆霞) 6《打金枝》(李忆霞)
7《姐妹皇后》(李忆霞) 8《成兆才与杨三姐》(罗惠琴) 9《包公审太后》(小筱俊亭)10《红龙泉》(罗惠琴张俊玲)11《王二姐思夫》(王英) 12《状元打更》
13《红丝错》(罗惠琴)
其他评剧团剧目
1《秦香莲后传》(邢韶瑛 北京燕京评剧团)
2《海棠红》(邢韶瑛 北京燕京评剧团 )
3《啼笑因缘》(邢韶瑛 北京燕京评剧团 )
4《桃李梅》(邢韶瑛 北京燕京评剧团 )
5《生死情》(邢韶瑛 北京燕京评剧团 )
6《嫁不出去的姑娘》(李淑珍何广敏陈振之 电影)
7《赌婚记》(张素娟骆丽娜 辽宁建昌县评剧团)
8《深宫孽海》(青皇岛小海燕评剧团)
9《鸳鸯胆》(天津溏沽评剧团)
10《王妈买驴》(天津宝坻评剧团)
11《包公三勘蝴蝶梦》(营口评剧团) 12《砸銮驾 冯奎卖妻》(营口评剧团)
13《状元与丐乞》(宋小霞 刘玉萍 营口评剧团)
14《蝴蝶杯》《屠夫状元》(营口评剧团) 15《孟姜女哭长城》(丰润评剧团)
16《保龙山》(丰润评剧团) 17《曹雪芹》(丰润评剧团)
18《清风亭》(李鹏念 丰润评剧团) 19《盗金砖》(曹华 鞍山戏曲剧院)
20《三娘教子》(蒿城评剧团) 21《狸猫换太子(8碟)》
22《李三娘打水》 23《打狗劝夫 刘云打母》
24《李彦贵卖水 刘翠屏哭井》
6、评剧的经典代表作
传统戏:
白蛇传 拜月记 包公赔情 包公三勘蝴蝶梦 茶瓶计 春香传 打金枝 打狗劝夫 窦娥冤 杜十娘 对花枪 疙瘩屯 庚娘传 樊梨花斩子 凤还巢 凤阳情 胡风汉月 蝴蝶杯 花亭会 花为媒 回杯记 寄印传奇金玉奴(豆汁记) 金印记(六国封相) 井台会(李三娘)孔雀东南飞 空谷兰 梁山伯与祝英台(双蝴蝶) 李香莲卖画 刘伶醉酒 马寡妇开店 卖妙郎 卖油郎独占花魁 穆桂英挂帅 朱痕记(牧羊卷)闹严府乾坤带 秦香莲 劝爱宝 人面桃花 三看御妹 孙庞斗智 桃花庵 王少安赶船 无双传 相思树 潇湘夜雨 小姑贤 小借年 谢瑶环 雪玉冰霜 绣鞋记(三节烈) 杨八姐游春 杨门女将 于公案(刘翠屏哭井) 玉堂春 御河桥 张羽煮海 赵五娘 珍珠衫 珍珠塔 周仁献嫂 钟离剑
现代戏:
半把剪刀 黛诺 夺印 高山下的花环 红白喜事 红岩诗魂 家 江姐 金沙江畔 锔碗丁 刘巧儿
苦菜花 李双双 霓虹灯下的哨兵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阮文追 啼笑姻缘 琼花 向阳商店 祥林嫂 祥子与虎妞 小二黑结婚 小女婿 小院风波 杨乃武与小白菜 杨三姐告状 野火春风斗古城
7、评剧mp3版下载的网站
到有500G戏曲资料免费下载的学知网找找:
www.downknow.com
├—[剧目]
│ ├—三看御妹
│ │ 1.rm
│ │ 2.rm
│ │ 3.rm
│ │ 三看御妹
│ │
│ ├—刘巧儿
│ │ 刘巧儿1.rm
│ │ 刘巧儿2.rm
│ │ 刘巧儿3.rm
│ │
│ ├—白玉霜 马寡妇开店 音配像
│ │ AVSEQ01.DAT
│ │
│ ├—花为媒(新凤霞)
│ │ 花为媒1.rm
│ │ 花为媒2.rm
│ │
│ └—花为媒(谷月文 赵丽蓉)
│ 谷文月 赵丽蓉 《花为媒·上》.rm
│ 谷文月 赵丽蓉 《花为媒·下》.rm
│
├—[宋士方]
│ 宋士方 傍妆台.mp3
│ 宋士方 八板.mp3
│ 宋士方 变调哭皇天.mp3
│ 宋士方 变调小开门.mp3
│ 宋士方 哪吒令.mp3
│ 宋士方 回回曲.mp3
│ 宋士方 夜深沉.mp3
│ 宋士方 山坡羊.mp3
│ 宋士方 新玉芙蓉.mp3
│ 宋士方 春日景和.mp3
│ 宋士方 柳摇金.mp3
│ 宋士方 梨园情.mp3
│ 宋士方 汉东山.mp3
│
├—[小白玉霜]
│ 小白玉霜 临江驿(听谯楼打罢了一更时分).mp3
│ 小白玉霜 杜十娘(一闻此言大吃一惊).mp3
│ 小白玉霜 秦香莲(三年前你为赶考奔京路).mp3
│ 小白玉霜 秦香莲(华堂上夫君豪饮妻卖唱).mp3
│ 小白玉霜 秦香莲(相爷与我作了主).mp3
│ 小白玉霜 金沙江畔(烈日高悬万重山).mp3
│
├—[新凤霞]
│ 新凤霞 会计姑娘(黑大爷情深意厚说了一番话).mp3
│ 新凤霞 凤还巢(洞房中蜡烛双烧奴心欲碎).mp3
│ 新凤霞 花为媒(叫一声王俊卿你来得正好).mp3
│ 新凤霞 花为媒(张五可用目瞅).mp3
│ 新凤霞 花为媒(慢闪秋波仔细观瞧).mp3
│ 新凤霞 花为媒(春季里风吹万物生).mp3
│
├—[谷文月]
│ 谷文月 三看御妹(天晴气爽红日上).mp3
│ 谷文月 杨三姐告状(一见哥哥上锁条).mp3
│ 谷文月 杨三姐告状(尊厅长休要怒气发).mp3
│ 谷文月 筱玉霜 花为媒(张五可用目瞅).mp3
│ 谷文月 金沙江畔(穿丛林越峻岭疾如飞鸟).mp3
│
├—[马泰]
│ 马泰 夺印(我良言苦口将你劝).mp3
│ 马泰 朱痕记(望坟台望不见慈母的面).mp3
│ 马泰 野火春风斗古城(承你们好意要我把话讲).mp3
│
├—[魏荣元]
│ 魏荣元 一杯茶(这水碗是我们翻身的碗).mp3
│ 魏荣元 包公三勘蝴蝶梦(我包拯坐开封万民称颂).mp3
│ 魏荣元 夺印(冷风习习湖水寒).mp3
│ 魏荣元 席宝昆 秦香莲(与驸马打坐开封堂上).mp3
│ 魏荣元 朱痕记(望坟台望不见慈母的面).mp3
│
├—其他未归类
│ 三节烈·跪至在大堂上连连把头叩 花淑兰.mp3
│ 三节烈(曾昭娟).avi
│ 井台会(4)·在当中闪出一员小将 筱俊亭.mp3
│ 六岁红 独占花魁.mp3
│ 刘秀荣 刘巧儿.mp3
│ 刘立明 徐九经升官记.mp3
│ 刘萍 小女婿(鸟入林鸡上窝黑了天).mp3
│ 刘萍 小女婿.mp3
│ 刘萍 秦香莲(观只见两旁站的本是宫娥太监).mp3
│ 周连生 刘伶醉酒.mp3
│ 喜彩莲 打狗劝夫(二弟你重财轻义).mp3
│ 宋 丽秦香莲.rm
│ 对花枪·老身居住南阳地 筱俊亭.mp3
│ 崔连润 花木兰.mp3
│ 新凤霞 赵丽蓉 刘巧儿(大婶说柱儿就是赵振华).mp3
│ 李忆兰 樊梨花斩子.mp3
│ 李忆兰 花砚茹 花为媒(绣罢了绿线绣红线).mp3
│ 李惟铨 金沙江畔.mp3
│ 李福安 王少安赶船.mp3
│ 李秀云 卖妙郎.mp3
│ 杨三姐告状·尊厅长(刘秀荣).rm
│ 杨三姐告状·杨三姐上大堂从容回话.mp3
│ 相思树·恨昏王 花淑兰.mp3
│ 穿针引线刘姥姥.mp3
│ 筱俊亭 小院风波.mp3
│ 筱玉霜 付嘉祥 马寡妇开店.mp3
│ 筱玉霜 秦香莲(观只见两旁站的本是宫娥太监).mp3
│ 筱玉霜 马寡妇开店(又来了店妇李秀茹).mp3
│ 红楼梦(评剧).rm
│ 羊兰芬 借罗衣.mp3
│ 花为媒·报花名(刘秀荣视频).rm
│ 花为媒·报花名(刘秀荣).rm
│ 花月仙 桃花庵.mp3
│ 花淑兰 茶瓶记.mp3
│ 花淑兰 谢瑶环(忽听得堂上一声喊).mp3
│ 花淑兰 黛诺(人常说景颇山上云雾深).mp3
│ 茶瓶计·窥婿 花淑兰、鑫艳玲.mp3
│ 莲小君 李香莲卖画.mp3
│ 评剧-刘巧儿-小桥送线.mp3
│ 评剧-小女婿-鸟入林.mp3
│ 评剧-报花名.mp3
│ 谷文月 三看御妹.mp3
│ 赵丽蓉 小二黑结婚(树老皮厚叶儿稀).mp3
│ 赵丽蓉 弄假成真(山沟里头这个娃娃长得可真俊).mp3
│ 赵丽蓉 张德福 刘巧儿(退婚的那个柱儿她不爱).mp3
│ 赵丽蓉 花为媒(正月里开迎春十四五六).mp3
│ 这样的女人·人逢喜事精神爽 筱俊亭.mp3
│ 陈胜利 无双传.mp3
│ 韩少云 凤还巢(洞房中蜡烛双烧奴心欲碎).mp3
│ 韩少云 小女婿(小河流水还是哗啦啦地响).mp3
│ 马淑华 杜十娘.mp3
│
├—小白玉霜
│ 小白玉霜 临江驿(听谯楼打罢了一更时分).mp3
│ 小白玉霜 临江驿(谯楼上打罢了三更鼓尽).mp3
│ 小白玉霜 小女婿(鸟入林鸡上窝黑了天).mp3
│ 小白玉霜 杜十娘(几年来受尽了你的欺凌).mp3
│ 小白玉霜 杜十娘(闻听此言大吃一惊).mp3
│ 小白玉霜 杜十娘(阵阵寒风透骨).mp3
│ 小白玉霜 玉堂春(听说是要起解一阵心酸).mp3
│ 小白玉霜 玉堂春(苏三离了洪洞县).mp3
│ 小白玉霜 秦香莲(三年前你为赶考奔京路).mp3
│ 小白玉霜 秦香莲(华堂上夫君豪饮妻卖唱).mp3
│ 小白玉霜 秦香莲(我与你一无仇来二无恨).mp3
│ 小白玉霜 秦香莲(我们二人成亲整十年).mp3
│ 小白玉霜 秦香莲(相爷与我作了主).mp3
│ 小白玉霜 金沙江畔(烈日高悬万重山).mp3
│
└—魏荣元
魏荣元 一杯茶(这水碗是我们翻身的碗).mp3
魏荣元 包公三勘蝴蝶梦(我包拯坐开封万民称颂).mp3
魏荣元 包公赔情(蒙嫂娘十八年将弟来抚养).mp3
魏荣元 夺印(冷风习习湖水寒).mp3
魏荣元 席宝昆 秦香莲(与驸马打坐开封堂上).mp3
魏荣元 朱痕记(望坟台望不见慈母的面).mp3
魏荣元 秦香莲(一见国太把脸变).mp3
魏荣元 秦香莲(与驸马打坐开封堂上).mp3
魏荣元 钟离剑(一语警心心明亮).mp3
魏荣元 钟离剑(匹夫之志不可夺).mp3
魏荣元 钟离剑(小小心灵胜精金).mp3
魏荣元 钟离剑(拜君王王珍重).mp3
魏荣元 钟离剑(明月团圆到中天).mp3
8、我想找《王二嫂过年》那首歌曲,应该是评剧吧
网上评剧资料不多。可以到有500G免费戏曲资料下载的学知网看看:
www.downknow.com
├—[剧目]
│ ├—三看御妹
│ │ 1.rm
│ │ 2.rm
│ │ 3.rm
│ │ 三看御妹
│ │
│ ├—刘巧儿
│ │ 刘巧儿1.rm
│ │ 刘巧儿2.rm
│ │ 刘巧儿3.rm
│ │
│ ├—白玉霜 马寡妇开店 音配像
│ │ AVSEQ01.DAT
│ │
│ ├—花为媒(新凤霞)
│ │ 花为媒1.rm
│ │ 花为媒2.rm
│ │
│ └—花为媒(谷月文 赵丽蓉)
│ 谷文月 赵丽蓉 《花为媒·上》.rm
│ 谷文月 赵丽蓉 《花为媒·下》.rm
│
├—[宋士方]
│ 宋士方 傍妆台.mp3
│ 宋士方 八板.mp3
│ 宋士方 变调哭皇天.mp3
│ 宋士方 变调小开门.mp3
│ 宋士方 哪吒令.mp3
│ 宋士方 回回曲.mp3
│ 宋士方 夜深沉.mp3
│ 宋士方 山坡羊.mp3
│ 宋士方 新玉芙蓉.mp3
│ 宋士方 春日景和.mp3
│ 宋士方 柳摇金.mp3
│ 宋士方 梨园情.mp3
│ 宋士方 汉东山.mp3
│
├—[小白玉霜]
│ 小白玉霜 临江驿(听谯楼打罢了一更时分).mp3
│ 小白玉霜 杜十娘(一闻此言大吃一惊).mp3
│ 小白玉霜 秦香莲(三年前你为赶考奔京路).mp3
│ 小白玉霜 秦香莲(华堂上夫君豪饮妻卖唱).mp3
│ 小白玉霜 秦香莲(相爷与我作了主).mp3
│ 小白玉霜 金沙江畔(烈日高悬万重山).mp3
│
├—[新凤霞]
│ 新凤霞 会计姑娘(黑大爷情深意厚说了一番话).mp3
│ 新凤霞 凤还巢(洞房中蜡烛双烧奴心欲碎).mp3
│ 新凤霞 花为媒(叫一声王俊卿你来得正好).mp3
│ 新凤霞 花为媒(张五可用目瞅).mp3
│ 新凤霞 花为媒(慢闪秋波仔细观瞧).mp3
│ 新凤霞 花为媒(春季里风吹万物生).mp3
│
├—[谷文月]
│ 谷文月 三看御妹(天晴气爽红日上).mp3
│ 谷文月 杨三姐告状(一见哥哥上锁条).mp3
│ 谷文月 杨三姐告状(尊厅长休要怒气发).mp3
│ 谷文月 筱玉霜 花为媒(张五可用目瞅).mp3
│ 谷文月 金沙江畔(穿丛林越峻岭疾如飞鸟).mp3
│
├—[马泰]
│ 马泰 夺印(我良言苦口将你劝).mp3
│ 马泰 朱痕记(望坟台望不见慈母的面).mp3
│ 马泰 野火春风斗古城(承你们好意要我把话讲).mp3
│
├—[魏荣元]
│ 魏荣元 一杯茶(这水碗是我们翻身的碗).mp3
│ 魏荣元 包公三勘蝴蝶梦(我包拯坐开封万民称颂).mp3
│ 魏荣元 夺印(冷风习习湖水寒).mp3
│ 魏荣元 席宝昆 秦香莲(与驸马打坐开封堂上).mp3
│ 魏荣元 朱痕记(望坟台望不见慈母的面).mp3
│
├—其他未归类
│ 三节烈·跪至在大堂上连连把头叩 花淑兰.mp3
│ 三节烈(曾昭娟).avi
│ 井台会(4)·在当中闪出一员小将 筱俊亭.mp3
│ 六岁红 独占花魁.mp3
│ 刘秀荣 刘巧儿.mp3
│ 刘立明 徐九经升官记.mp3
│ 刘萍 小女婿(鸟入林鸡上窝黑了天).mp3
│ 刘萍 小女婿.mp3
│ 刘萍 秦香莲(观只见两旁站的本是宫娥太监).mp3
│ 周连生 刘伶醉酒.mp3
│ 喜彩莲 打狗劝夫(二弟你重财轻义).mp3
│ 宋 丽秦香莲.rm
│ 对花枪·老身居住南阳地 筱俊亭.mp3
│ 崔连润 花木兰.mp3
│ 新凤霞 赵丽蓉 刘巧儿(大婶说柱儿就是赵振华).mp3
│ 李忆兰 樊梨花斩子.mp3
│ 李忆兰 花砚茹 花为媒(绣罢了绿线绣红线).mp3
│ 李惟铨 金沙江畔.mp3
│ 李福安 王少安赶船.mp3
│ 李秀云 卖妙郎.mp3
│ 杨三姐告状·尊厅长(刘秀荣).rm
│ 杨三姐告状·杨三姐上大堂从容回话.mp3
│ 相思树·恨昏王 花淑兰.mp3
│ 穿针引线刘姥姥.mp3
│ 筱俊亭 小院风波.mp3
│ 筱玉霜 付嘉祥 马寡妇开店.mp3
│ 筱玉霜 秦香莲(观只见两旁站的本是宫娥太监).mp3
│ 筱玉霜 马寡妇开店(又来了店妇李秀茹).mp3
│ 红楼梦(评剧).rm
│ 羊兰芬 借罗衣.mp3
│ 花为媒·报花名(刘秀荣视频).rm
│ 花为媒·报花名(刘秀荣).rm
│ 花月仙 桃花庵.mp3
│ 花淑兰 茶瓶记.mp3
│ 花淑兰 谢瑶环(忽听得堂上一声喊).mp3
│ 花淑兰 黛诺(人常说景颇山上云雾深).mp3
│ 茶瓶计·窥婿 花淑兰、鑫艳玲.mp3
│ 莲小君 李香莲卖画.mp3
│ 评剧-刘巧儿-小桥送线.mp3
│ 评剧-小女婿-鸟入林.mp3
│ 评剧-报花名.mp3
│ 谷文月 三看御妹.mp3
│ 赵丽蓉 小二黑结婚(树老皮厚叶儿稀).mp3
│ 赵丽蓉 弄假成真(山沟里头这个娃娃长得可真俊).mp3
│ 赵丽蓉 张德福 刘巧儿(退婚的那个柱儿她不爱).mp3
│ 赵丽蓉 花为媒(正月里开迎春十四五六).mp3
│ 这样的女人·人逢喜事精神爽 筱俊亭.mp3
│ 陈胜利 无双传.mp3
│ 韩少云 凤还巢(洞房中蜡烛双烧奴心欲碎).mp3
│ 韩少云 小女婿(小河流水还是哗啦啦地响).mp3
│ 马淑华 杜十娘.mp3
│
├—小白玉霜
│ 小白玉霜 临江驿(听谯楼打罢了一更时分).mp3
│ 小白玉霜 临江驿(谯楼上打罢了三更鼓尽).mp3
│ 小白玉霜 小女婿(鸟入林鸡上窝黑了天).mp3
│ 小白玉霜 杜十娘(几年来受尽了你的欺凌).mp3
│ 小白玉霜 杜十娘(闻听此言大吃一惊).mp3
│ 小白玉霜 杜十娘(阵阵寒风透骨).mp3
│ 小白玉霜 玉堂春(听说是要起解一阵心酸).mp3
│ 小白玉霜 玉堂春(苏三离了洪洞县).mp3
│ 小白玉霜 秦香莲(三年前你为赶考奔京路).mp3
│ 小白玉霜 秦香莲(华堂上夫君豪饮妻卖唱).mp3
│ 小白玉霜 秦香莲(我与你一无仇来二无恨).mp3
│ 小白玉霜 秦香莲(我们二人成亲整十年).mp3
│ 小白玉霜 秦香莲(相爷与我作了主).mp3
│ 小白玉霜 金沙江畔(烈日高悬万重山).mp3
│
└—魏荣元
魏荣元 一杯茶(这水碗是我们翻身的碗).mp3
魏荣元 包公三勘蝴蝶梦(我包拯坐开封万民称颂).mp3
魏荣元 包公赔情(蒙嫂娘十八年将弟来抚养).mp3
魏荣元 夺印(冷风习习湖水寒).mp3
魏荣元 席宝昆 秦香莲(与驸马打坐开封堂上).mp3
魏荣元 朱痕记(望坟台望不见慈母的面).mp3
魏荣元 秦香莲(一见国太把脸变).mp3
魏荣元 秦香莲(与驸马打坐开封堂上).mp3
魏荣元 钟离剑(一语警心心明亮).mp3
魏荣元 钟离剑(匹夫之志不可夺).mp3
魏荣元 钟离剑(小小心灵胜精金).mp3
魏荣元 钟离剑(拜君王王珍重).mp3
魏荣元 钟离剑(明月团圆到中天).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