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产品认证体系存在的问题
1、绿色农产品认证,有机农产品认证
目前官方认定的是: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其中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一定是官方认证,有机食品认证可以是官方中绿华夏认证,也可以是其它公司认证。但官方认证的比较有权威。绿色农产品认证以及有机农产品认证都是属于上面的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是说法不一样。
2、如何看待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我国农产品与发达国家相比,产品外观品质、内在营养、安全卫生质量以及加工包装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农产品因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超标造成的餐桌污染和由此引发的中毒事件每年都有发生,由于农药、兽药残留及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超过国际通行的食品质量安全标准,被拒收、扣留、退货、销毁、索赔和中止合同的现象时有发生,许多传统大宗出口创汇农产品被迫退出国际市场,结我国外贸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影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原因有如下五个方面:
1、产地环境污染 是指农产品产地环境中的污染物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的危害。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不合理地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农田、水源和大气。由于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致使农业生态环境恶化,重金属及有害物质在水、土、气中超标,进而在食物中残留、聚积,影响农产品质量,最终影响人体健康。
2、物理性污染 是指由物理性因素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在农产品收获或加工过程中操作不规范,不慎在农产品中混入有害物质,导致农产品受到污染。
3、生物性污染 是指自然界中各类生物因子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如致病性细菌、病毒、毒素污染以及收获、屠宰、捕捞后的加工、贮藏、销售过程中的病原生物污染。
4、化学性污染 是指生产、加工过程中农业投入品使用不合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食品加工中滥加化学添加剂,为了争取瓜果、蔬菜早上市,不恰当地使用激素,滥施化学药剂,不但造成农产品口感不好,还可能夹杂有毒有害成份。
5、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不完善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环境保护法规、技术标准、质量认证以及对绿色包装、标志、标签使用和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生产者缺乏标准意识,“无标准生产”、“无标准上市”现象普遍,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不适应“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的要求。
3、针对我国农产品竞争力存在的主要问题,应采取哪些对策进行解决?
进一步整合农村一、二、三产业。推进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不能简单地增加,而要把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和组织方式引入农业,建立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现代产业体系。简单的产业整合不会自动增加农民收入。要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和保障机制,让农民分享发展红利。
强化绿色生态导向,创新完善政策工具,完善支持和保护新型农业的政策体系。一是完善农产品定价机制和市场化收购补贴机制,“抢占先机”,提前将农副产品推向市场,始终遵循“稀即贵”的经营理念。同时,我们应该为高质量的原则打下基础,这样我们才能获得高额利润。在控制合理产量和健康作物的基础上,通过精心管理和科学使用医用肥料,可以实现优质高产。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农业多功能特征明显,承载着粮食保障、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农村发展等多种非商品功能。在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具有比较优势,通过适度规模经营、社会服务、科技进步等措施提升农业竞争力仍有一定范围,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特别是在农产品行业,与世界领先的出口国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基于竞争力的差距,难以改变。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的增加,这一差距将进一步扩大,中国农业基础竞争力不足和生产成本高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整个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农业是关系到民生稳定的基础产业,但同时也面临着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双重风险。单纯依靠市场调节不利于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保护。
中国农业产业整体缺乏基本竞争力,尤其是大宗农产品,土地规模决定了种植业的基本竞争力,近年来,随着劳动力、土地、环保、质量和安全成本的日益明显,我国农业基础设施竞争力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农业负担的生计成本高,农业成本难以降低。中国的生产成本高于美国,主要是因为劳动力和土地成本高。土地租金和劳动力成本实际上转化为农民收入,这是支撑中国农民生计的重要来源。
4、绿色农产品的绿色农产品前景及问题
以江苏省洪泽县为例
绿色农产品是绿色农业的产物,是一种无污染、安全、优质食品,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融入了保护环境、崇尚自然、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目前,绿色农产品以其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有许多制约因素,如产品缺乏深加工,认证成本较高,技术人员匮乏,销售渠道不健全,品牌力量薄弱,消费意愿低等,影响了绿色农产品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对此,前人已有诸多研究,例如:杨剑英(2008)、张太海(2008)分别从市场营销组合4P策略、加强政府扶持和监管等方面探讨我国农产品绿色营销方案。Eastwood, D B;Brooker, J R;Smith, J D(2005),靳明,赵昶(2007),Heinz Welsch, Jan Kuehling(2009),分别研究销售环境、农产品定价、群体行为、习惯做法等因素对绿色农产品消费心理的影响。以上学者的研究为后人提供了众多借鉴,也对绿色农产品发展实践有指导作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苏北生态县洪泽为例,分析制约绿色农产品发展的因素,总结经验教训,探讨对策,这些对于加快洪泽从农业大县到农业强县的华丽转身,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二、洪泽县绿色农产品发展的现状及特点,洪泽积极挖掘本县的特色资源,做足特色农产品品牌内涵,农产品品牌活力得到提升,努力培育了有机米、大闸蟹等一批特色产品主导产业,无论是种植规模、品质、加工能力等都走在全省前列,特色品牌效应得到显现;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禀赋,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经济优势,并已初见成效。到2010年底,洪泽县绿色农产品数为91个,涉及企业或单位32个,绿色农产品数居全市第二位。
(一)绿色农产品认证不断增多,品牌建设不断加强近几年来,洪泽县着重发展优质稻米产业、蔬菜种植业、水产养殖业和水禽养殖业。
在水稻方面,有机、绿色和无公害优质稻米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的80% 以上。全县年生产有机稻米、绿色稻米、无公害稻米分别为350吨、1.8万吨、11万吨。据2009年3月公布的数据,全县共有十多家企业申报了12个优质稻米品牌,其中:“九牛”、“白马湖”获有机食品认证,“苏星”、“雪粘”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标志,“洪泽湖”等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九牛”、“洪泽湖”及“苏星”等稻米品牌还在历届中国(淮安)优质稻米博览交易会上分获金奖或优质产品奖称号。
在蔬菜种植方面,到2007年底,高效种植面积达8.5万亩。洪泽县通过国家、省有关部门认定的无公害蔬菜类产品24个,主要有“洪泽湖”牌荷藕。目前,全县无公害荷藕种植面积达8万亩,年产优质荷藕10万余吨。“洪泽湖”牌荷藕在2001年(上海)农产品展销会上,被淮安市政府评为名优产品。
在水产养殖方面,2008年,洪泽县高效渔业面积5.3万亩。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24个、无公害水产品30个;有机水产品养殖基地2个、有机水产品7个;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1个;省级现代渔业科技园1个;国家级水产良种场1个;省级特种水产良种场1个;国家级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个和1个苏北地区最大的中国洪泽湖水产品批发大市场。其中比较着名的洪泽湖牌大闸蟹2005年被中国渔业协会授予中国十大名蟹称号。2009年,洪泽被授予“中国蟹都”、“中国洪泽湖大闸蟹之乡”等荣誉称号。2010年,洪泽湖大闸蟹入选CCTV4《走进中国》地理标志栏目。并于2010年底获得国家工商局地理标志的授权许可。
在水禽方面,全县重点发展以洪泽湖鹅为养殖重点的畜禽生产,全年家禽饲养量 1600万只,其中洪泽湖鹅850万只,跨入了全省养鹅重点县行列。全县已建成年保种6万只的蒋坝灰天鹅养殖场,三河、东双沟、黄集等8个四季鹅养殖园区,沿湖、沿河、沿堤8条养殖带,9个养鹅80万只以上的基地镇,养鹅农户已占全县总农户的40%。
(二)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不断增加产地的环境质量标准是绿色农产品标准体系中最基础的部分,是选择绿色农产品基地的根本依据。自2001年起,洪泽县已建成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共60个。其中无公害粮油产地、园艺产地46个,共38.41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91%;无公害水产品产地8个,占地6.7万亩,占全县水产品养殖总面积的50%以上;无公害畜禽产地6个,肉鹅、肉鸭、生猪等年出栏量占全县畜禽年总出栏量的55%。2007年洪泽县有机稻米科技示范区被认定为首批“江苏省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据2009年3月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县共有19个有机、绿色、无公害优质稻米基地通过产地认证,合计面积达33.96万亩,占全县水稻总面积的95%以上,其中获得OFDC有机颁证0.15万亩;获准使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标志粳米基地面积6万亩;通过省级无公害产地认定面积27.81万亩,全县通过有机、绿色、无公害认定农产品达67个 。
(三)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行业协会不断发展壮大,产品认证不断增多截至2009年,全县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37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个,市级龙头企业11个。较好地发挥了外连市场、内连农户的作用,全县农副产品加工的比率达30%以上。“白马湖”牌大米、“老子山”牌荷藕、“西顺河”牌洄鱼等共计91个农产品(水产品)已经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其中有机产品8个。同时,新建了岔河大米批发市场、朱坝木材交易市场、黄集四季鹅批发市场等。按照市场化原则分别组建了县大米加工协会、洪泽湖农产品协会、蔬菜协会、食用菌协会,吸纳会员800余人。
三、洪泽县绿色农产品发展存在的问题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在洪泽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绿色农业建设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与日本、德国、瑞典等发达国家的绿色农业相比,洪泽县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市场化程度不高;绿色农业的发展还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政府的制度安排、组织管理和支持政策体系对绿色农业的影响力亟待加强;民间组织的作用还有待挖掘。
(一)绿色农产品品种相对较少,产品附加值少,对农民增收的贡献有限洪泽县绿色农产品品种相对于生物品种总量所占的比例极少。在渔业生产中,洪泽县拥有鱼、蟹、虾、鳖、蚌、蚬等水产品90多种,然而绿色产品的认证仅限于螃蟹、青虾等少数几个品种;在水禽的生产上,野生水禽有獐鸡、野鸡、野鸭等近20种,年产量150万只,但绿色产品的认证只局限在四季鹅;在农作物种植方面,则集中在稻米等少数几个品种。
(二)绿色产品认证程序复杂,标准繁多,增加了农民负担在发展绿色农产品的初期,绿色产品认证程序复杂,标准繁多,将产生巨大的前期投入。以绿色食品为例,绿色食品的标准涉及产地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包装储运标准和其他相关标准,农民如果缺乏专业的指导将会难以应对。在申报绿色食品的过程中,单是环境检测就需要5万-6万元,再加上生产过程中的检测,一个农产品申请绿色食品认证花费至少需十多万元。而且即使申报成功,该标志的使用期限也只有3年,新标准虽然大幅度下调绿色食品的收费标准,但对年人均纯收入六七千的农民来讲仍是不小的负担。
(三)农业从业人员受教育水平偏低,农业技术人员较少根据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收益理论,人力资源是最有价值的资源,对人的投资所带来的收益率是最高的。当前我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35%,而发达国家约为75%。与发达国家相比,洪泽县农业从业人员受教育水平偏低。依据2008年颁布的淮安市第二次农业普查公报(第二号):洪泽县高、中、初级农业技术人员分别为48人、183人、331人,是淮安市技术培训工作相对较好的县。
(四)营销方面,品牌发展有待进一步整合洪泽县的一些绿色农产品已有了自己的品牌和注册商标,但除了稻米类品牌,其他绿色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还不高。不少申报主体企业规模偏小,技术含量较低,对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带动能力还不高,影响了产品的销售及利润的实现。例如,洪泽湖区的大闸蟹生产,湖区两市六县区基本上都是各自规划,独立发展,每个县区都有各自的自主品牌。洪泽县的“洪泽湖”、“老子山”牌大闸蟹;泗洪县的“金水”、“绿康”牌大闸蟹等。虽然有些品牌经各地政府的宣传,在市场上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因品牌杂乱,推广局限性大。
四、洪泽县绿色农产品发展的对策建议(一)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扶持,推动农业科技和管理体系的创新龙头企业是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力军,技术创新是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竭源泉。政府要对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决不动摇,并努力提高龙头企业扶持的政策效率。鼓励科技实力强的龙头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有针对性地研究绿色农产品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不断培育新的品种;通过在示范园内试验、总结,逐步把农业科学技术向基地推广,推进洪泽绿色农产品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提高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激励水平科学的激励机制设计是提高农技推广体系运转效率的关键。建立科学的薪酬体制,将推广人员的劳动绩效与利益分配挂钩。以政府为主导,因地制宜地推行联产定额的综合技术承包、联质联效的单项技术承包以及指导性技术承包等多种形式的技术承包制;引入民主机制,强化对基层推广机构工作的监督。在农技推广机构的工作考评价中,更多地吸收和采纳农户的意见。推广项目的制订也应当采取需求导向制,加强对推广项目经济可行性的研究 。
(三)强化对生产者,主要是农民的科技教育根据“分级负责、分层管理、分级教学、明确责任、互相协作”原则,构建一个由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开放运行,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相互协调、功能齐全的科教体系,及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将科技培训落到实处。形式上可以是举办培训班、发放技术资料、在电台或电视台制作专题节目等。同时要积极总结推广其他地区的有益做法和先进经验,在农村基础教育阶段,增设职业教育培训课,对完成文化课的初、高中学生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未来合格农民。
(四)彰显品牌特色,推进地理标志在农产品品牌推广中的应用地理标志效应的存在是一种客观现象,而绿色农产品的地理标志效应更加明显,对农产品消费者的产品品质评价和购买行为的影响很大。因此,挖掘、弘扬绿色农产品地理标志,对于特定区域内产业和企业的市场开拓和营销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洪泽县绿色农产品地理标志建设应继续明确政府、工商主管部门以及行业协会主体地位,促进产业集群并完善集群内部的市场服务体系,引导集群内部企业之间依据价值链形成有效的分工协作,扶持绿色农产品龙头企业。此外,必须在绿色农产品地理标志建设中,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和品牌的使用管理。
5、农业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中国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内容 中国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充分利用太阳能,努力实现农业生产的物质转化。也就是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不断提高太阳能的转化率,加速物流和能流在生态系统中的运动过程,以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
第二,提高生物能的利用率和废物的循环转化。这里所说的废物主要是指作物秸秆、人畜粪便、杂草、菜屑等。对于这些废物,传统的处理方法是直接烧掉或作为肥料直接肥田,这实际上是一种浪费。如果把作物秸秆等用来发展畜牧业,用牲畜粪便制沼气,就既为农村提供了饲料和能源,又为农业生产增加了肥源。
第三,开发农村能源。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应当因地制宜,采取多种途径,除采用供电、供煤等途径外,还可以兴建沼气池,推广节柴灶,利用风能、水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改变靠砍树来解决烧饭燃料问题的做法。
第四,保护、合理利用和增殖自然资源。要保护森林,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土壤,保护各种生物种群。
第五,防治污染,使农业生产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第六,建立农业环境自净体系,主要措施有扩大绿色植被覆盖面积,修建大型氧化塘,保护天敌等有益野生生物,推广生物防治。
生态农业建设的设计方式 进行生态农业的设计和布局时可以从生态农业的平面设计、垂直设计、时间设计、食物链设计等方面着手。
生态农业的平面设计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确定各种作物的种类和各种农业产业所占比例及分布区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农业区划或农业规划布局。
生态农业的垂直设计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将各种不同的生物种群组合成合理的复合生产系统,达到最充分、最合理地利用环境资源的目的。垂直结构包括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上部分包括复合群体茎、叶的层次分布以及不同生物种群在不同层次空间上的配置,目的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光、热、水、气等。地下部分是指复合群体根系在土壤中不同层次的分布,合理的地下垂直设计能够有效地利用不同层次土壤中的水分和矿质元素。
生态农业的时间设计就是根据各种农业资源的时间节律,设计出有效利用农业资源的生产格局,使资源转化率达到最高。生态农业的时间设计包括种群嵌合设计(如套种)、育苗移栽的设计、改变作物生长期的调控型设计等。
生态农业的食物链设计是指根据当地实际和生态学原理,合理设计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结构,以实现对物质和能量的多层次利用,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食物链设计的重点之一是在原有的食物链中引入或增加新的环节。例如,引进捕食性动物控制有害昆虫的数量,增加新的生产环节将人们不能直接利用的有机物转化为可以直接利用的农副产品,等等。
以虫治虫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天敌防治有害生物的国家,早在公元300年左右,我国就开展了生物防治工作。在我国晋代和唐代典籍中,就记载了在广州附近利用“黄蚁”防治柑橘害虫的事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利用天敌防治害虫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迅猛发展,产生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灭虫模式。
我国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的做法有许多种,如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用七星瓢虫防治棉蚜,用红蚂蚁防治甘蔗螟等。
自1951年起,我国广东省进行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的研究,经过试验后,于1958年在顺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赤眼蜂站,在湛江、顺德等地近7 000 hm2甘蔗田防治甘蔗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接着在广西、福建、四川、湖南等省区相继推广了这一技术。1972年,广东省大面积释放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广东省四会县大沙区应用拟澳洲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放蜂面积从1973年的8 hm2增加到1976年的396 hm2,稻纵卷叶螟卵有67%~83%被寄生。在东北、华北地区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也获得成功,基本上代替了化学防治,从而有效地防止了农药污染。
以菌治虫 以菌治虫是生物防治的重要内容。我国目前用于生物防治的细菌制剂主要是苏云金杆菌类的青虫菌、杀螟杆菌、松毛虫杆菌、武汉杆菌等。广东省四会县施用杀螟杆菌防治稻纵卷叶螟和稻苞虫幼虫,杀虫效果达到了70%~90%。
我国还广泛利用白僵菌防治玉米螟、大豆食心虫、松毛虫等害虫。例如,辽宁省昌图县于1983年用白僵菌防治玉米螟,施用面积达50 000 hm2,增产玉米1.45×107 kg。
http://www.pep.com.cn/200406/ca455600.htm
==============================================
农业生态系统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农业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的农业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人多地少、土壤肥力下降和环境污染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认真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按照自身的需要,用一定的手段来调节农业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合理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进行农产品生产的生态系统。它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点。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突出。种植哪些农作物,饲养哪些家禽和家畜,都是由人来决定的。人们还要不断地从事喂养、播种、施肥、灌溉、除草、治虫和收割等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使农业生态系统朝着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如图)。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成分是人工种养的生物,抗逆性(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较差。除按人们的意愿种养的优势物种外,其他物种通常要予以抑制或排除,导致生物种类大大减少,营养结构简单。因此,农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较低,容易受到旱涝灾害和病虫害的影响,需要人为的管理调节。
人类从外界向农业生态系统输入的物质还有哪些?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与自然生态系统有明显的区别。自然生态系统生产的有机物基本上都保持在系统内部,许多矿质元素的循环可以在系统内保持动态平衡,基本上实现自给自足。农业生态系统生产的农副产品,往往被大量地输出到农业生态系统以外,因此,必须经常输入大量的物质,如肥料、种子等,才能使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正常进行。此外,现代农业还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电力等能源。
随着工业的高度发展,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工具已经实现了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农业生产技术日益先进,人类对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能力大大增强,农产品的产量迅速提高。由于这样的农业需要由工业提供大量的物质和能量,如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电力、燃油等,而这些物质和能量又大都与石油等化石能源有关,因此又称为石油农业。石油农业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另一方面也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并且会造成环境污染。
如何防止塑料薄膜造成的白色污染?
http://www.sw-sj.com/rwdata/upload/zjm/dzkb/gzsw-3/651.htm
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农业生产工具正在逐步实现机械化,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电力和燃油的投入越来越多,农产品的产量不断提高。但是,大量使用化肥导致水体污染、富营养化、土壤板结等问题;不合理使用农药导致土壤、水体和农产品受到污染,害虫产生抗药性后再度猖獗;塑料薄膜的大量使用造成白色污染,破坏了土壤的结构,使农作物减产。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开始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就是目前正在全国推广的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的概念和原理生态农业
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 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是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理论基础。我们知道,生态系统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是生态学的一条基本原理。食物链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的主渠道,它既是一条能量转换链,也是一条物质传递链,从经济上看还是一条价值增值链。因此,遵循这一原理,就可以合理设计食物链,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被分层次多级利用,使生产一种产品时产生的有机废弃物,成为生产另一种产品的投入,也就是使废物资源化,以便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例如,南京古泉生态农场将养猪、养鱼、沼气工程、养鸭、养蚯蚓、养蘑菇和种植果树等生产过程合理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如图)。农场将鸡粪作为猪的部分饲料,猪粪投入沼气池作为沼气的发酵原料,产出的沼气用来烧饭、照明,沼液和沼渣用来喂鱼、培养食用菌、养殖蚯蚓和作为果园的肥料;鱼塘为鸭提
赤眼蜂是一种寄生虫。雌蜂找到寄主卵后,将产卵器刺入寄主卵中产卵,其幼虫吃寄主卵里的物质长大,使寄主卵死亡。赤眼蜂的寄主有甘蔗螟、稻螟、棉铃虫、松毛虫等农林害虫。
供活动场所,鸭粪下塘作为鱼的饵料;塘泥作为果园的肥料;果园内养殖蚯蚓;猪粪、鸡粪、菌渣作为蚯蚓饵料;蚯蚓改良果园土壤,蚓粪为果园提供肥料,蚯蚓作为鸡的饲料。农场内各种农产品的生产互相协调,互惠互利,实现了对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
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在农业生态系统中,人们可以利用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对生物种群进行人为调节。在生态系统中增加有害生物的天敌种群,可以减轻有害生物的危害。例如,我国广东省某地利用放养赤眼蜂来防治稻纵卷叶螟,基本上代替了化学防治,从而防止了农药的污染。
我国生态农业取得的成就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农业的建设。1984年我国政府提出:“要认真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推广生态农业,防止农业环境污染和破坏”。1992年,国务院将发展生态农业列为我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之一,发展生态农业已经成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措施。自1984年以来,我国先后有七个生态农业建设单位被授予环境保护“全球500佳”称号。到1995年底,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国家级的有50个,省级的有近100个,并且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我国部分地区生态农业试点的调查,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后,粮食总产量增长幅度一般都在15%以上,当地生态环境也得到一定的改善。目前,我国的生态农业正在由试点阶段逐步向常规发展阶段转化,基因工程和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将广泛地应用在生态农业中。生态农业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6、绿色农产品认证指标体系是确保绿色农业生产的重要规范,例如现在的农
以绿色食品引领农业品牌化,以品牌化带动农业标准化,以标准化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推动绿色食品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7、我国农产品出口中遇到过那些绿色壁垒
冲破绿色贸易壁垒,实现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傅尔林(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系)副教授,广东 )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尽管绿色壁垒带有很大的主观性,有的绿色壁垒也违背了WTO的规则,但总的来说,绿色壁垒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它起到了保护人类、动植物健康及环境的作用,因而是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我们一方面要运用WTO的有关规则,解决因绿色壁垒引起的贸易争端。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改善我国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这既是冲破绿色贸易壁垒的需要,也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 键 词]绿色壁垒;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249(2002)07-0031-04
随着我国加入WTO,关税壁垒对我国的贸易出口的阻碍作用将愈来愈少,但非关税壁垒,特别是绿色壁垒已经对我国的农产品出口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且这一障碍还呈发展的势头。我们应以什么心态来面对来势凶猛的“狼”?今后的战略对策是什么?本文认为,只要存在国际贸易就免不了国际贸易战,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趋势,注定了国际贸易战存在的长期性。但是,绿色贸易战不仅仅表现在贸易的层面上,且更深层次地反映一个国家生态环境状况与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强弱。绿色贸易壁垒出现和强化既是为保护本国利益人为作用形成的,也是人类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绿色壁垒的形成,既带有主观的色彩,但总体上又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因此,我们应主动应战绿色壁垒,一方面利用国际贸易的游戏规则,应对挑战,保护自己。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环境质量,这不仅是冲破绿色贸易壁垒的需要,更是改善我国12亿多人口生活质量、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带来的危机
绿色壁垒的形成虽然只是近10年的事,但目前已日趋全球化,并呈加快发展的态势。特别是1999年11月30日,在美国西雅图召开的世贸组织第3届部长会议上,各成员国就环境与贸易问题展开广泛的讨论,从此绿色贸易壁垒就成为世界贸易中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随着我国加入WTO,关税壁垒的作用将愈来愈小,但非关税壁垒的作用将逐渐凸显出来。它对我国影响最深刻的是农产品贸易。绿色壁垒主要表现为对农产品本身的质量要求和生产环境的质量要求两个方面。
(一)对农产品本身的包装、检验、安全、卫生等要求愈来愈高,从而形成阻碍贸易的绿色非关税壁垒。我国长期以来重视农产品的数量,忽视农产品的质量。对农产品中农药化肥残留、放射性残留、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突如其来的绿色贸易壁垒,给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出现了农产品出口的危机。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最近几年中国农产品出口因农药超标而被退回的事件每年都有五、六百起,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70亿元,农药残留超标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一个瓶颈。前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官员、联合国粮农组织顾问鲁宾透露:2000年8月到2001年1月,仅数月间,美国FDA扣留了634批从中国进口的食品,主要原因是农药残留、食物添加剂和杂质的含量过高。从2002年1月25日至2002年3月15日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整个欧盟、挪威及俄罗斯先后宣布全面禁止进口中国动物源性食品。2002年2月19日,英国食品标准局建议英国商店停售所有产自中国的蜂蜜以及混合蜂蜜。此后,欧盟各成员国对其市场上的中国蜂蜜进行强制检查,对不合格货物予以查封、退货或销毁。随后,挪威、沙特等国也纷纷效仿。日本、加拿大、美国以及香港等市场也加强了对来自中国大陆的蜂蜜的检验。在茶叶贸易方面,欧盟一方面成百倍地提高了茶叶的农药残留标准,同时,把限制禁止使用的农药从原来的29种增至62种,这使得中国去年对欧盟的茶叶出口减少了37%,很多无法达标的中国茶出口企业面临着被赶出欧洲市场的尴尬局面。欧盟甚至提出要检验包括生产、加工各个环节的环境条件。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底前,仅中国出口日本的蔬菜就有96批次被日本海关检出农药残留超标。在全球有机产品市场以年20%-30%的速度增长的同时,我国农产品出口却累累受阻。这一问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可喜的是我国的绿色食品目前还没有一宗出口受阻的记录,但我国去年绿色食品的出口额仅3亿美元。
(二)绿色壁垒也体现在生产环境或生产过程方面。有些产品即使其质量符合国际或地方性的标准,但在生产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环境,这类产品也往往被某些国家的绿色壁垒所封杀。这类绿色壁垒有的也是WTO规则所不允许的,但如果一个国家的消费者因环境意识的提高自觉抵制这类产品,产品即使进入了这些国家的国门也没有市场。
二、我国农产品生产的客观现实环境
为应对绿色壁垒的挑战,有必要了解我国农产品生产的客观现实环境,因为农产品的生产直接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我国总体生态环境还在进一步恶化,如果这一恶化势头得不到彻底扭转,在国际贸易舞台上再高明的谈判能手也将会愈来愈被动。直接影响我国农产品质量的原因是土壤污染。由于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及滞后性的特点,其危害要通过食物链影响动植物和人的健康才显现出来,所以土壤污染往往被忽视。造成土壤污染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农药化肥,二是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出的“三废”。
(一)我国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的污染。据近年来统计,我国单位耕地面积农田的化肥使用量为世界平均用量的219倍。早在1990年我国受农药污染的土壤面积就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5。在以后的10多年中,我国的环境状况总体上在进一步恶化,土壤污染也更为严重。一般地讲,农药的有效利用率仅为20%-30%,大部分飘浮在空气中或降落在地面,后者又大部分进入土壤、水体、生物体内,通过食物链形成危害。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最新调查结果显示,珠江三角洲某市所产的叶菜,因施用氮肥过多,几乎都受到一定程度的硝酸盐污染,相当比例的蔬菜仍可检出六六六与滴滴涕。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蔬菜的硝酸盐污染超标现象也十分普遍。硝酸盐在人体内转化成亚硝酸盐,成为致癌物质。
(二)生产生活的“三废”导致土壤的污染。全国85%的工业废水及8”%的工业废渣未经处理直接排入环境,城市污水处理率不到5%,大部分废气亦未经处理而随意排放。特别是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而环保措施不力,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致使土壤遭受重金属、病原菌及放射性等污染。据报道,目前我国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5;其中工业“三废”污染耕地1000万公顷,污水灌溉的农田面积已达330多万公顷。我国每年生产的镉米1亿多斤,受汞污染的面积达48万亩,每年的汞米约有319亿斤。
早在1980-1988年,对珠三角发达地区的调查发现,该地区土壤污染问题已十分严重,如某地产“镉米”地区的青少年头发中镉的含量竟是正常地区的30多倍。随着畜牧业的迅速发展,畜禽废弃物的污染也不容忽视,尤其在大城市的郊区,问题更为严重。仅在上海郊区,最近几年畜禽粪便的年排放量已超过12000000t。由于畜禽粪便的长期排放和土壤的N、P和生物污染,造成郊区的蔬菜、果树和草坪死亡事件多有发生。畜禽粪肥的过多使用,还引起了水体的富营养化。目前,在北京、武汉、沈阳、广州、杭州等大中城市的郊区,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南京市郊菜园供试土样中约50%以上的样点,不再适宜种植蔬菜作物而只宜作林业用地或城建、道路及工矿用地。
三、我国农产品应对绿色壁垒的战略对策
(一)以积极的心态迎接贸易壁垒的挑战
目前,有一种片面的观点,认为绿色贸易壁垒只是为了限制进口,保护贸易,所谓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只是一个借口,所以,对付贸易壁垒的手段也就是如何走借口的问题。
应该看到,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特别是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大会之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一个国家或地区,若不热衷于可持续发展,就势必给国际社会留下愚昧、目光短浅、对人类社会不负责任的形象,从而可能在国际合作和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反之,则有利于开展国际合作和竞争。绿色壁垒是在这种国际背景条件下形成的。因此绿色壁垒的出现符合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趋势,是客观的和必要的。根据WTO规则,制定绿色壁垒是合理合法的。如在5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6中指出,不应妨碍任何国家采取必要措施保护人类、动植物的健康以及环境。因此,贸易绿色壁垒是不可回避的,我们应积极应对绿色壁垒的挑战。其实,绿色壁垒也不仅仅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通过迎战绿色壁垒挑战,改善我国的农业环境及提高农产品质量。而且,改善优化我国的生态环境,也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我国“九五”制定的未来50年生态环境建设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改变环境恶化的状况,使城乡环境有比较明显的改善,从2010年到2030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从2030年到2050年,全国建立起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经济系统。因此,迎战贸易绿色壁垒与我们自身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
当然,在认识贸易绿色壁垒是客观性和必要性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如何设定绿色壁垒以及绿色壁垒的高低等,却带有很大的主观色彩。因此,我们必须熟悉WTO的有关规则,充分运用这些规则,保护自己,冲破他人的壁垒。
(二)及时掌握国际农产品质量标准,并迅速作出反应
中国农产品要想顺利进入发达国家市场,除了质量要达到国际通用的食品卫生标准,还要满足发达国家各自制定的更为苛刻的技术标准,而且这些标准还在不断提高。所以,我们必须及时全面掌握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及其变化情况,以便尽快调整我们的对策。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十分重视农产品的数量,而忽视对食品安全的需求,直到2001年9月18日,农业部才出台了无公害农产品的行业标准。我们所说的“无公害农产品”,一般是指农产品中的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量和硝酸盐含量不超过规定标准。但是我国的这些标准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对于有毒有机物指标和标准则根本没有考虑。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中共涉及62种化学污染物,主要包括化学农药以及诸如砷、汞、氰化物等污染物。然而,联合国食物与农业组织迄今已公布了有关农业在食品中的最大限制标准共2522项,美国则多达4”””多项,其他发达国家也有数百项至上千项。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差距是明显的。而且,我国农产品某些控制标准太松以及管理不力等缺陷,使其安全品质更无保证。
此外,我国大量的出口企业在“绿色”方面反应十分迟钝,对“绿色壁垒”视而不见。如欧盟茶叶委员会早在1993年便提出了茶叶农药残留新标准,并于1996年实施,后应产茶国要求给了一个“缓冲期”,然而就在此期间中国进入欧盟的茶叶农药残留超标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例如氰戊菊酯的超标率,1997年红茶为16.4%,绿茶为27.5%;1998年红茶为42.7%,绿茶为37.9%。目前,我国许多地方负责贸易的政府部门,不清楚国际标准认证,许多企业更不知ISO是何物,或者只知道ISO9000,却不知道ISO14000。因此,有必要加强政府、行业协会、行业性中介组织等相关部门的工作,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企业朝外向型农业健康发展。
(三)规范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公认的质量认证标准
我国绿色产品、绿色营销、绿色消费可谓是“生机勃勃”。有人曾统计,近年来报刊上频频出现有关产品和企业的“绿色”词汇竟达318个之多。但是,包括农产品在内,我国的许多所谓“绿色产业”或“绿色产品”,没有统一的标准,各企业或地方不断推出“绿色”大旗,推销产品,形形色色披着“绿色”的外衣的假冒伪劣产品在市场上泛滥成灾。西方发达国家,主要农产品都已经建立了健全的质量标准。虽然我国也颁布实施了一些食品安全质量标准及法规,但我国农产品的质量标准还很不规范,且许多产品的质量标准低于国际标准规定的水平。为了使我国的农产品达到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质量标准,拿到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应该制定统一的、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标准体系技术条例和标准,使产中、产后的质量监督、管理都能与国际接轨。并在质量认证及实施过程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非政府机构的工作必须统一。使我国农产品安全生产走向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同时,给予绿色产品生产以优惠的鼓励政策,从信息、技术、税收、贷款等各方面,支持绿色农业基地的建设。WTO规则规定,当补贴不具有“专向性”时,补贴是被允许的。如政府对绿色农产品生产环境方面的补贴,不仅不对贸易造成直接影响,而且还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因而这种绿色补贴称为正常补贴,是被允许的。同时,应逐渐改变我国目前普遍使用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手段的做法,充分利用WTO守则中列入“不可起诉”范围的3项专向补贴,即RLD活动()、地区扶贫和环保项目,通过立法将其归入WTO守则中“不可起诉”范围。目前,中国政府建立了唯一授权的绿色和有机食品的认证机构)))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这家机构已先后与美国、德国及日本等国鉴定了认证合作协议,这为我国绿色农产品顺利进入对方市场打通了渠道。
(四)全面整治农业环境,逐步规范绿色基地的建设中国经历了五千年的文明,给我们留下的最宝贵财富是祖祖辈辈精耕细作没有被污染的耕地。然而,目前我国的环境污染破坏已从城市扩散到农村。为了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提高我国农产品环境质量水平,必须加强对农业环境、草原牧区、渔业水域等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充实基础环保队伍,利用法规、行政及经济等手段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特别是对大中城市郊区、工矿企业周围等重点区域的土壤环境,开展常规性监测,及时掌握环境污染、损失状况,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同时,严格按照绿色产品的标准,逐步完善我国绿色基地的建设。各地区应有计划、分区域、分步骤、有重点地开展绿色农产品示范基地的建设。在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树立农产品品牌意识,利用许可证、质量认证等手段,创立农产品优质品牌,通过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以经济杠杆调整优化农产品结构。
(五)加大科技投入,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
1.加大科技投入。
科技投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绿色产品的开发,二是农药化肥的生产和使用,三是土壤污染的治理。
(1)应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社会、生态、经济效益为中心,开发和生产更多的绿色产品。(2)要调整农药化肥结构。我国缺乏高效低毒的新农药,在不足200种农药中,产量最高的21种大多是高毒农药。应积极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和化肥,淘汰对人体危害很大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推广有机肥工程,减少无机肥的用量。逐步引导和发展准确农业,改变偏施、重施化肥的习惯。(3)研究开发并引进农药降解技术。有些技术如利用臭氧消毒降解技术,在国外运用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我国用于解决农药残留问题才是最近几年的事。
2.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要充分利用世界银行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建立的“全球环境基金”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环保领域的优惠贷款的条件,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我国农业环境保护及绿色农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过程中。积极参与国际性及区域性的环境技术合作,通过环保技术的转让,促进我国绿色农产品的发展。(责编:斌)
http://lunwen.zhupao.com/Article/2005-1-4/1280.shtml
http://www.xmems.org.cn/cgi-bin/ut/threaded_show.cgi?tid=13444&bpg=22&age=0
http://www.ntem.com.cn/kjjx1/1121_zsc_1.htm
http://www.51paper.net/free/2004629175659.htm
http://www.lsjmw.com/csdh/qyltbjb/dnlmbq/t20051219_126064.htm
http://www.forumcn.com/inews/html/cjxxcp_3/hgjj_24/2005-05/1116057272.php
8、简述产生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主要环节有那些?
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涉及多方面,有生产、收获、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问题。有产地环境受污染、病原微生物及寄生虫污染、动植物疫病、农产品自身毒素等客观因素,也有农业投入品残毒、生产及加工过程违法违规的添加物、甚至制假售假,也有收贮运过程中原料、产品、包装、设备污染。主要是产地环境污染、农业投入品的残毒。
(一)产地环境污染包括污水、废渣、有毒有害气体、化学物品、重金属等污染。
由于农产品产地环境受污染,使得在受污染的环境中生长的动植物及微生物被动吸收各类有毒有害物质,造成了农产品中含有毒有害物质成分。
(二)农业投入品残留的污染。
农业投入品残留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农药、兽药、鱼药、化肥、饲料、添加剂、激素和抗生素等投入品后,有一部分投入品直接或间接残存于谷物、蔬菜、果品、肉类、水产品等农产品中的现象。
(8)绿色农产品认证体系存在的问题扩展资料: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源头,事关大家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农产品质量必须符合人民群众幸福生活与身心健康的最基本需求。
现在农产品的药物残留、肥料、饲料残留已成为损害人类身体健康的隐形杀手,引发了人体的诸多疾病,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共性问题。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保障人们身体健康的前提条件和迫切需要。
农产品生产者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使用安全间隔期或者休药期的规定,防止危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禁止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业投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