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八大创新
1、甘肃为中国发展到底做了多大贡献??
1999年,党中央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兰州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根据兰州在西部大开发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市委、市政府在重新审视市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基本思路和奋斗目标。总的构想是:实施“全省创一流、西部争上游”的争先进位战略,大力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市场化进程,逐步把兰州建成山川秀美、经济繁荣、社会文明、人民富裕的现代化城市,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和经济、科技、信息、商贸和金融中心。实施西部大开发三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突出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结构调整、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市等重点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各项开发建设事业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显著成效。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年突破300亿元的基础上,连续两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2年达到386.78亿元;工业增加值由1999年的108亿元增加到154.6亿元,年均增长9.6%;财政收入由26.77亿元增加到38.89亿元,年均增长13.2%;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139.1亿元增加到194.54亿元,年均增长1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47.47亿元增加到190.56亿元,年均增长8.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888元增加到655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23元增加到2268元,分别净增1667元和345元。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三年累计投入近40亿元,拓建改造了南北滨河路等20多条市区主次干道,建成银滩黄河大桥、解放门立交桥和7座人行过街天桥(地道),开工建设了小西湖等3座黄河大桥。特别是依托黄河穿城而过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精心规划建设百里黄河风情线,融丝绸之路文化、黄河文化、民族文化为一体,目前已建成18.2公里,新增10多处景点,成为具有兰州特色和代表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国家西气东输工程重要组成部分的涩宁兰天然气管道及穿越黄河工程完成并安全送气,2002年底全市天然气用户已发展到18.6万户。�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实施了以南北两山环境绿化为重点的大绿化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由1999年的7.5%提高到8.8%,城市绿化覆盖率由12%提高到17.7%。总投资6.6亿元的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全面完成并通过国家验收,新增造林绿化面积33.3万亩,相当于解放50年造林绿化保存总面积的2.4倍。新增城市公共绿地266公顷,是过去近十年的总和。加大实施“蓝天计划”和防治城区冬季大气污染特殊工程的力度,2002年大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1999年下降25.9%,城区空气质量三级和好于三级的天数占到全年总天数的83%。在对外开放方面,市委、市政府以改善发展环境为突破口,先后开展了“改善投资环境年”和“发展环境年”活动,致力解决影响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为招商引资、开发建设和加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三年来,通过“兰洽会”和多种形式的招商活动,促成了金川科技园、韩国工业园、肯德基等一批重大项目和知名品牌落户兰州。进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16.6%,2002年达到5.1亿美元,其中出口3.5亿美元,创历史最好水平。同时,在科技创新、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和城市精神文明创建等方面也取得了新的成绩。党的十六大描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为向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指明了方向。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甘肃段建设的要求,把西部大开发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结合起来,对加快兰州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作了综合分析,2002年底召开的市委十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了分三步走,提前五年左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一步到2005年,全面超额完成“十五”计划,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00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50亿元;第二步到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年的基础上提前三年实现翻一番,达到620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60亿元;第三步到2015年,力争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年的基础上提前五年实现翻两番,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到1250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20亿元。在此基础上,向基本实现现代化新的目标迈进。全力构筑西北金融中心
西站将建成亚洲最大的客运站。
兰州冲刺国际型物流中心
兰州航天城在雁滩破土
兰州黄河风情线向东西延伸
建设部首肯兰州快速轨道建设
重离子治癌中心“生根兰州”
天庆国际商务大厦缔造兰州6E写字楼新地标
国内首个廉价航空公司空降兰州,飞上海机票299元
兰铁首列“廉价火车”1182/1次普快旅客列车驶离兰州站,踏上票价“破冰之旅”。从兰州新开行至深圳的火车硬座票价只有154元
亚洲最大薰衣草基地三年内将现兰州
国内最高级别住宅莱茵小镇雁滩落成,兰州首个3A级住宅小区,全国3A住宅项目总数不足20个。
2、甘肃省在支持大学生创业创新方面有哪些政策?
深入推进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整合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资金。引导和支持省内普通高等学校统筹资源,抓紧落实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机构、人员、场地、经费等。完善大学生创业辅导制度,为大学生提供包括创业方案、创业渠道在内的全方位、体系化创业辅导。建立健全弹性学制管理办法,允许和支持大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业,休学时间可视为其参加实践教育时间。研究出台在校大学生和毕业5年内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创业补贴政策,对在校大学生和毕业5年内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在我省初次创办小微型科技企业的,按相关政策给予3年的社会保险补贴。
3、甘肃省在积极推进“互联网+”创业创新服务有哪些举措?
加快构建“互联网+”创业服务网络体系,着力创建一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促进创业与创新、创业与就业、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有效降低全社会创业创新门槛和成本。大力推进政府部门数据开放共享,推动大型互联网和基础电信服务商向创业者开放计算、存储和数据资源。积极推广众包、用户参与设计、云设计等新型研发组织模式和创业创新模式。
4、甘肃省在创业创新文化方面有哪些举措?
加强各类媒体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挖掘报道一批创业创新先进事迹,树立推广一批创业创新典型人物,积极倡导锐意进取、勇于创造、不怕风险的创新意识,大力弘扬敢为人先、追求创新、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广泛开展以“创意改变生活、创业成就人生、创新引领未来”为主题的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机关文化、社区文化、城市文化建设活动。深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特别是商业信用建设,着力塑造崇尚创新、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引导各类媒体加大对四众的宣传力度,普及四众知识,发掘典型案例,推广成功经验。支持各类创业创新大赛和创业创新论坛、“创业创新俊杰开讲啦”、“创业青年说”等活动。继续办好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甘肃赛区)、甘肃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甘肃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甘肃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研究举办甘肃农牧民创业创新大赛,鼓励众创空间等孵化机构开展各具特色的创业创新竞赛和交流活动,积极组织省内创业创新个人或团队参加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和创新挑战大赛、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全国性、国际性赛事,获奖项目择优纳入省级创业扶持计划或科技计划,促使创业创新真正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习惯,促进奇思妙想、创新创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创业活动。
5、甘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虽然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滞后于沿海,但甘肃人的精神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
(1)“甘肃精神”和“陇人品格”是甘肃人民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所形成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甘肃精神的核心“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蕴意、陇人品格中的“执着坚韧”、铁人精神、庄浪精神、会宁“三苦两乐”教育精神等,无不诠释和体现着“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精神。(4分)
(2)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发扬“甘肃精神”,塑造“陇人品格”对于实现甘肃跨越式发展是非常必要的。①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省份,自然条件差,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甘肃精神,塑造陇人品格对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甘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3分)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甘肃教育文化相对落后,人口的综合文化素质不高,这是制约甘肃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发扬甘肃精神,塑造陇人品格,是全面提高甘肃人民的综合文化素质的必然要求。(3分)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甘肃作为西部落后省份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发扬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具体表现的甘肃精神和陇人品格,集聚全省各民族的力量,激荡每一个甘肃人的创造活力,点燃每一个甘肃人为加快甘肃发展奉献进取的巨大热情,这是提升甘肃竞争实力,实现甘肃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证。(3分)
6、甘肃如何构建十大生态产业体系?
在中部地区,围绕兰州新区、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培育壮大节能环保、先进制造、数据信息等重点产业,大力发展马铃薯、高原夏菜、草食畜牧等特色农业,加快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传统产业清洁化改造,强化黄河流域甘肃段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
在陇东南地区,强化生态环境监测和科学技术支撑,突出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流失防治、流域综合治理和防灾减灾;在河西地区,加快祁连山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坚持节约优先、以水定产,大力发展节水型绿色产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和以核能循环利用为主的军民融合等特色优势产业。
(6)甘肃八大创新扩展资料
围绕落实省委的《关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决定》,省政府制定出台了《甘肃省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共确定了265个、总投资8200多亿元的绿色生态产业重点项目。随后,又逐个制定印发了十大生态产业专项行动计划,谋划设立了绿色生态产业发展母子基金;
梳理形成了系统完善的十大生态产业政策汇编,从而搭建起了一个“1+1+10+X”的政策框架体系,明确了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作战图和施工图,以此作为我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和奋斗目标。
7、兰州密集出台深化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政策
原标题:兰州密集出台深化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政策
本报兰州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刘健)兰州市近期编制出台了《兰州市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2020-2022年)》《兰州市新型智慧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兰州市数据信息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等3个政策性文件,从规划蓝图、发展框架,到重点行动、重点工程和重点任务等方面对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作出了明确要求。这是记者近日从兰州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相关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
近年来,兰州市积极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各领域深度融合,不断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
据兰州市大数据局负责人介绍,《兰州市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2020-2022年)》主要包括新型智慧城市发展现状与基本形势、总体要求、架构设计、主要任务、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等6个章节。以推动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为主线,以优化数据要素配置为核心,强化理念、制度、模式三大创新,实施“兰州一朵云”和“城市一智脑”双轮驱动战略,持续提升数字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城市运行科学决策能力、智慧应用融合创新能力、利企便民综合服务能力和网络数据安全保障能力,打造“底座扎实、运行有序、服务普惠、治理精准、产业先进、开放合作”的“都会城市、智慧兰州”。
《行动计划》以智“夯”基础行动、智“育”中枢行动、智“惠”民生行动、智“理”城市行动、智“创”产业行动、智“联”区域行动、智“破”藩篱行动、智“盾”构筑行动等“八大”行动三十八项重点工程为抓手,落实、落地《顶层设计》的重点任务。《数据信息产业行动计划》则对兰州市数据信息产业的发展进行了重点规划、布局,通过新一代基础设施升级行动、数据信息产业强链补链行动、数据信息产业能级提升行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行动、数据信息应用创新扩展行动、数据要素市场服务创新行动等6大行动,打造基础坚实、产业进步、应用繁荣、市场有序的数据信息产业体系。
8、甘肃2022年计划重大项目是什么?
甘肃2022年计划重大项目是以下内容:
1、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等6个农业水利项目。
2、兰州新区南部片区黄河上游生态修复示范项目一期工程等2个生态环保项目,兰州至永靖至临夏高速公路等8个交通物流项目。
3、兰张三四线牵引站供电工程及330千伏网架优化工程等26个能源项目,兰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三期)项目等25个产业转型升级及科技创新项目。
4、兰州大学“双一流”建设支撑项目(三期)等9个社会民生项目,兰州石佛沟生态旅游示范区一期项目等2个文化旅游项目。
5、兰州市润兰之城住宅小区项目等2个城市基础设施项目。
6、在续建项目中,包括引洮供水二期配套城乡供水工程等9个农业水利项目,榆中县污水处理厂新建工程等7个生态环保项目,兰州至张掖三四线铁路中川机场至武威段等37个交通物流项目,甘肃中部750千伏电网主网架完善工程等21个能源项目。
7、兰州生物所新建多糖蛋白结合疫苗车间项目等20个产业转型升级及科技创新项目,兰州新区承接灾后重建移民搬迁安置农村住房配套设施项目等21个社会民生项目,兰州市“读者印象”精品街区项目等8个文化旅游项目,兰州市冬季清洁取暖项目等15个城市基础设施项目。
9、如何深入贯彻落实 视察甘肃"八个着力"的指示精神
第一,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第二,着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第三,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第四,着力推进扶贫开发,尽快改变贫困地区面貌;
第五,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第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第七,着力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八,着力改进干部作风,提高党和政府公信力。
10、甘肃省在科研人员创业创新方面有哪些政策?
落实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业政策,省内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要求离岗创业的,经原单位同意,3年内保留原有人事关系和基本待遇,档案工资正常晋升,并与原单位其他在岗人员同等享有参加职称评聘、岗位等级晋升和社会保险等方面权利。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高级科研人员、领军人才带领团队参与企业协同创新,并给予生活津贴补助。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研发团队在我省实施各类科技成果转化、转让获得的收益,其所得不低于50%。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按照有关规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科研人员创业创新积极性。完善科研人员在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流动时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