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社会创新
1、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什么方面的创新?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顺了、和谐了,社会才能安定有序,才能和谐稳定。因此,社会治理要紧紧抓住人这个核心。
(1)全国社会创新扩展资料
体制创新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一是建立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这是提高市场化程度的主要内容。
二是合理的所有制结构体制。现在所有制单一,国有资产比重太大,要大力推进调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一般竞争性的待业国有资产尽快退出,让市场去选择投资者,在市场中实行优胜劣汰。
三是营造非公有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在市场准入、审批办照、待遇、服务等方面,都要创造宽松、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快非公有经济的发展。
四是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程序,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各类市场主体服务和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制、政策、法律环境上,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法规,改善市场环境,加强市场硬件建设,拓展市场运作领域,营造有竞争力的投资、创业和发展环境。
2、全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做的好的城市和地区有哪些?
哈尔滨道里区抚顺社区、哈尔滨市通河县
3、宁波“新老市民共建共享融合模式”荣获由中央党校、民政部等有关部门组织评选的首届“中国社会创新奖”。
(1)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称呼要与客观的社会现实相适应。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人们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认识也必须与时俱进。
(3)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决定了人们对外来务工人员称呼的转变。(每点4分)
4、如何加强创新社会治理
创新
社会
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
人民
根本利益
,充分发挥多元
主体
在社会治理中的
主导
、协同、自治、自律、互律作用,整合社会治理
资源
,形成多元治理结构;要把德治和
法治
有机结合
起来,让法治在规范社会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让各种有利于社会稳定、
和谐社会
生长的
力量
竞相迸发,全面推进
平安中国
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国家安全
和谐。社会治理主要是党委政府和各种
社会组织
为促进
社会系统
协调运转,以
法律
、
行政
、
道德
等
手段
,对
社会成员
的
行为
进行规范,对社会
公共事务
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
过程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1.创新社会治理
理念
,
重点
解决治理为了谁的问题。2.强化
政府
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和服务功能,解决过度治理与治理空白的问题。3.建好社会组织
平台
,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解决社会治理无资源的问题。4.建好
社区
平台,健全
新型社区
治理和服务体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基层
社会治理和
服务体系
。5.广泛动员吸引
民众
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广泛动员和组织
公民
依法
理性
有序参与社会治理,引导公民认识在享有
权利
的
同时
所应承担的
责任
和
义务
,把权利、责任与义务统一起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根本的就是要建立以社会为
本位
、居民
需求
为
导向
的服务
新理念
,要创造
活力
与稳定之间的新平衡,构建
政府与社会
合作共治的新
关系
。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
全民
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
格局
。
5、我国目前采取的社会救助创新新方式有哪些?
政府当然是社会住房救助的主要力量,但是政府失灵理论表明政府并没有很强的动力去提供廉租房这类公共物品,并且会造成效率低下和寻租的问题。公民社会参与越来越多的和重要的公共事务是一种趋势,也是达到“善治”的必然要求。公民社会是介于政府与企业的“第三部门”,包括非政府组织(NGO)、非营利组织(NPO)、社区组织等。“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管理过程,而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社会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随着全球化和政治民主化以及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公民社会逐渐崛起,并参与更多的社会管理活动与公共事务,从而形成与政府合作管理的局面,这就必然要求在社会住房救助领域实现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从而提高住房救助水平,增进公共利益,让更多的贫困和特殊群体安居乐业。 而具有非营利性、自愿性、自治性、民主性等特征的第三部门也确实具有政府和市场都不具有的独特优势。 1、慈善组织参与住房救助能够很好的吸纳民间资本,补充政府资金的不足,提供更多的廉租房,满足低收入群体差异化的需求,扩大救助对象范围,把“夹心层”和务工的的流动人口纳入保障范围内。而且一些针对老弱病残这些特殊群体的慈善组织,如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扶贫基金会等,这些专门针对特殊群体和贫困人口的慈善组织参与提供住房救助具有专业优势。 2、规范独立的中介组织能够为救助对象提供相关廉住房的信息,有利于建设有效的房源信息交流机制,降低廉租住户的市场交易成本。 3、第三部门具有优势的根本原因在于它受到了“非分配约束”。也就是说非营利组织不能把获得的净收入分配给组织成员、管理成员和理事等。组织内的成员是怀着一颗志愿的心,肩负着扶贫救济的使命进行服务的,大大减少了权钱交易和以权谋私的机会。□
6、如何加强社会建设 创新社会管理
我们国家全国社会大局是稳定的,同时,由于我们正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经济飞速发展,也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矛盾,社会建设相对于经济发展现在处于滞后状态。毫无疑义,发展经济是解决我们一切问题的关键,但是仅仅有经济的发展是不够的,在确保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要拿出更多的精力、下更大的决心来搞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
如何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创新,最根本的是要把老百姓的民生问题解决好。比如,要切实认真地解决教育、就业、住房、医疗卫生以及社会保险等最基本的民生,这也是全国维护大局稳定最重要的课题。同时,作为我们政法机关来讲,一定要把老百姓最关心的、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突出治安问题解决好,为每家每户都创造一个平安的社会环境。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件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事情。我们希望在社会建设过程中,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一起形成一个共建共享的好局面。
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社会管理方法,加强社会管理,逐渐形成管理科学化、沟通信息化和服务社会化的高效社会管理体系,对于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意义重大。
●注重改善民生 拓展政府自身服务的能力
一是认真落实国家优先发展教育的政策措施,促进教育公平。
二是实施积极就业政策,采取多种措施鼓励自主创业。
三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公共设施建设,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把更多精力用于解决各类社会矛盾。
●培育民间组织 发挥社会组织协同运作的合力
一是实行政社分开,逐步建立法制健全、管理规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民间组织管理体系。
二是加强民间组织的内部制度建设,注重其生存、发展和服务能力的提高。
●完善沟通渠道 激发公众参与建设的激情
从创新社会管理的角度来看,各级政府应加强内在机制的建设,增强各项社会工作的透明度和群众的满意度,完善群众办事的便民通道和服务体系,形成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的高效运转系统,要加强社会综合治理,通过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重大任务,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
第一, 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第二,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凝聚人心、服务群众的作用。
第三,要充分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
第四,要充分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7、社会管理创新是党的几大提出来的?
2004年6月我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社会管理被纳入更完备的体系性框架之中,社会管理创新也就成为2009年底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所强调的“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指导我们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纲领。
8、创新社会治理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创新社会治理的主要措施共有以下4点:
(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
(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
(3)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
(4)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
(8)全国社会创新扩展资料: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深入研究社会治理规律,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方法,增强社会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充分把握我国社会运行条件和机制发生的变化,深刻分析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活力的因素,寻找相应的治理对策和方式方法。
从基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治理转变为面向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治理,从封闭的区域性社会治理转向开放的系统性社会治理,从人口低流动性的社会治理转向人口大规模快速不均衡流动的社会治理,从面对低风险的社会治理转向应对高风险的社会治理,我们党不断深入研究社会治理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方法,取得了明显成效。
把专项治理与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治理实践的深刻总结,体现了标本兼治、远近结合、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现代社会治理辩证思维。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与时俱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9、创新社会治理的原则和措施有哪些
1、原则
在创新社会治理的方面,最基本的原则,是法治。世界各国在处理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时候,最终没有其他选择,就只有法律的途径。尽管法律也有缺点,因为法律更多的是强调程序公正,强调依法申诉的程序。
法律是必须有终审的,它强调一个事物最终要遵从规则,不管是申诉方还是被诉方,最终法律都会给出一个裁决。所以法治的途径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出路。
2、措施
(1)是传统治理主体单一化到多样化。要坚持依法治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保护群众的根本利益,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社会诚信体制建设、信息化管理、舆论引导、心理疏导、人民调解、基层社会自治等多种方式进行有效的社会治理。
(2)是转变政府职能,注重从源头上治理。社会管理不等于“维稳”。“维稳”只是社会运行出现失序状态之后的应急管理。创新社会治理强调常规性的、基础性的服务和管理。这就需要政府要尽快转变职能,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3)是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发挥其协同作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不断调整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过程。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协同作用,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意义重大。
(4)是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要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包括政府的服务体系建设、市场的服务体系和社区公益服务体系。在当前,特别要加强以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组成的社区公益服务体系建设,来满足社区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兴趣居民的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
(5)是积极动员公民的广泛参与。社会治理的理念是“善治”。“善治”强调赋予公民更多机会和权利参与政府公共政策,通过沟通、协商使公共利益最大化。
因此,政府要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提高决策水平,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体制和机制,问政于民,问需于民,让公众参与社会公共政策的讨论,保证民意能够进入到公共政策中去。
(6)是健全治理的体制和机制。社会治理创新,需要我们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事先预防社会矛盾的发生。
需要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及时反映、矛盾能及时化解;同时,改革行政复议体制和改革信访工作制度,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有效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保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9)全国社会创新扩展资料
在社会治理的方面,如果我们问到究竟什么是最基本的原则,我认为是法治。当改革碰到很大的利益问题时,就常常会出现各种利益群体的不协调、矛盾或冲突,这样整个社会方面的问题就凸显出来。针对这些问题,政府过去曾经出台过一些制度来化解矛盾,比如说信访制度等。
但是最终我们发现,这里有一个误区,光靠信访还不行,如果这些制度最后不能纳入到法治的轨道上来,反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比如,有些“上访户”最后就成了老上访户,而这些老上访户的问题长期拖着不能解决,社会就更加不和谐。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针对社会治理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就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作了全面部署,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我们要适应新形势,增强风险意识,深化对社会治理规律的认识,以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创新为动力,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引领,以基层基础建设为支撑,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10、如何理解当今中国社会提倡的“全民创业 万众创新”概念
我认为这只是一个很宏观的政策方向,对我们个人没有直接影响,甚至连间接影响也很少。
说好听点这是政策,说白了就是一颗糖丸,一场作秀。
“创业”与“创新”从来都不是大多数人能做的事情,把这两个概念和“全民”掺合起来既不搭调,也不可能。
从世界其它国家到国内,创业的成功率从来都很低,大部分人的能力并不适合创业,尤其不适合管理大中型企业。让“大部分人”去创业纯粹赶鸭子上架管赶不管摔。也许从宏观角度来说这个政策可以让一部分创业失败者转换为中低层管理人员,但对个人来说,创业带来的损失与伤痛多半得不偿失。
当然在创业方面,我们国家确实做出过一些努力,比如降低公司创办门槛,简化审批流程,推行小微企业贷款、规划具有政策倾斜的产业基地等。这些政策与措施对经济发展无疑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我更希望这些政策能有所针对,而不是把大量缺乏创业能力与经验的“全民”生拉硬扯进来。
尤其是大学生创业,在这个阶段的人不但缺乏创业能力,就连基本的工作能力都成问题。所以针对这个群体更应当以培育社会经验为主,将这些创业公司作为一个区域性的仿真模型来运营,避免直面残酷的社会竞争,做好后备缓冲措施,不要指望孩子们一下子作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来。也不要指望大部分孩子一上手就去当老板,更多学生应当从职员做起,从某一个工作环节开始,然后在这个模型中逐步升级为老板,为以后的社会历炼做好准备。
下面再看看“创新”。
这个老生常谈已经快把人们的耳根磨烂了,可是现在的创新景象依然惨淡,山寨产业反倒异军突起,为毛!?
我认为主要原因就是这个:为什么很多创业公司缺乏创业精神和产品意识?
创新没能带来收益,还会遭遇损失,甚至追责过程繁琐昂贵,傻子才会去创新!
在文艺领域,文学、美术、音乐作品都是一经推出自动获得版权,包括我在这里写的这些文字,不需要任何手续,只需要有撰写时间证明,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去法院寻求公正。可是一到发明创新领域,需要被保护还需要掏钱买专利!掏钱也就罢了,打官司还要另外掏钱!打官司另外掏钱也就罢了,赔偿还资不抵债!
即使你有些发明天分,你在这样的环境下还会去“创新”么?
中国有一大堆写手、作曲家、画家,但却没有一个能进入公众视野中的“发明家”!为什么?
就五个字:出力不讨好!
这五个字不解决,所有的创新愿景都是胡说八道,“全民创新”更是无稽之谈。我们“鼓励”了那么多年创新,出台了那么多“政策”,开了那么多次会议,却没有一次能触及到问题的核心与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