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创业故事
1、肆拾玖坊的CEO张传宗是如何创业的?
张传宗的经历很励志,他在联想工作做了十五年,然后就想跳出回来效仿联想的创始人柳答传志40岁创业,在五年前,他发出了一个号召,叫别人临渊羡鱼,我们退而结网,与其吹别人的牛,不如讲自己的故事。很快就聚集了49位商界朋友,一起相约大干49年,做49样好东西,乃至破局重构49个产业。最先选择的就是白酒,所以才会有了肆拾玖坊的出现。您的采纳是对我成长的鞭策
2、良年酒是怎么火起来的?
是好运文化那个点吧,“一夜暴富”“年年十八”那些包装挺有意思的。
3、习酒的酿酒历史
茅台与习酒一衣带水,相距不到50公里。据有关文献资料记载,自秦汉以来,在这一带,赤水河沿岸,就有民间酿酒历史,当地的汉、彝、苗等民族嗜酒成风,盛行家酿坛坛酒、呷酒、醪糟酒之俗。凡有婚丧嫁娶、打猎扎山、岁令节庆等活动都离不开酒。据司马迁《史记》载:西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唐蒙出使南越,经过该地区而见“枸酱”,将其献武帝,获得武帝“甘美之”的赞叹。诗人陈熙晋曾有“尤物移人付酒杯,荔枝滩上瘴烟开。汉家枸酱知何物,赚得唐蒙习部来”的诗句,就是对茅台、习酒酿酒历史的佐证。
据《贵州古代史》载,隋唐五代时期,贵州粮食产量有所增加,当地居民除日常食用外,还有少量余粮用以酿酒。《旧唐书·南蛮西南蛮传》载:“东谢蛮婚姻之礼,以牛、酒为聘……宴聚则击铜鼓。”宋代张能臣所撰的《名酒记》中亦有“风曲法酒”的记载。这些史料表明,古代贵州酿酒之风盛行。
1915年,茅台酒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牌奖后,对贵州、四川一带,尤其是仁怀、习水两县的酿酒业影响很大,酿酒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1952年,习酒的先辈们在黄金坪建国营郎庙酒厂,生产酱香型白酒。1966年,试制成功浓香型白酒。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习水大曲、习酒为主的产品畅销大江南北,产品多次被评为行业和贵州名优白酒,成为地方纳税大户。生产能力方面,通过“七五”、“八五”技改,形成年产浓香型白酒8000吨,酱香型白酒5000吨的规模,并建立较为完善的配套设施。1992年,习水酒厂职工4000多人,总资产5.8亿元,一跃成为国家二级企业。1998年,茅台集团兼并习酒总公司,开启习酒新的历史篇章。2010年以来,习酒公司销售、税利等指标创历史新高,习酒品牌张力进一步释放,企业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在贵州白酒工业企业排名第二位。
至此,习酒公司从建厂国营至今,经历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创业发展历程。
4、我有酒,谁有比较励志的创业故事?求分享
你可知道阿里巴巴创始人曾经经历过过3次创业
第一次:创办海博翻译社
马云之所以要办翻译社,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1、当时杭州很多的外贸公司,需要大量专职或兼职的外语翻译人才;2、他自己这方面的订单太多,实在忙不过来;3、当时杭州还没有一家专业的翻译机构。
很多人光有想法,从来都不会有行动。但是马云一有想法,却是马上行动。当时是1992年,马云是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的青年教师,28岁,工作4年,每个月的工资还不到100元。但没钱,不是问题,他找了几个合作伙伴一起创业,风风火火地把杭州第一家专业的翻译机构成立起来了。创业开始,也是举步维艰,第一个月,翻译社的全部收入才700元,而当时每个月的房租就是2400元。于是好心的同事朋友就劝马云别瞎折腾了,就连几个合作伙伴的信心都发生了动摇。但是马云没有想过放弃。
为了维持翻译社的生存,马云开始贩卖内衣、礼品、医药等等小商品,跟许许多多的业务员一样四处推销,受尽了屈辱,受尽了白眼。整整三年,翻译社就靠着马云推销这些杂货来维持生存。1995年,翻译社开始实现赢利。
现在,海博翻译社已经成为杭州最大的专业翻译机构。虽然不能跟如今的阿里巴巴[18.740.32%]相提并论,但是海博翻译社在马云的创业经历中也划下了重重的一笔。海博翻译社给马云最大的启示就是:永不放弃。没有钱,只要你永不放弃,你就可以取得成功。
第二次:创办中国黄页
中国黄页是中国第一家网站,虽然是极其粗糙的一个网站。
网站的建立缘于马云到美国的一次经历。1995年初,马云参观了西雅图一个朋友的网络公司,亲眼见识了互联网的神奇,他马上意识到互联网在未来的巨大发展前景,马上决定回国做互联网。创业开始,马云仍然没有什么钱,所有的家当也只有6000元。于是又变卖了海博翻译社的办公家具,跟亲戚朋友四处借钱,这才凑够了80000元。再加上两个朋友的投资,一共才10万元。对于一家网络公司来说,区区10万元,实在是太寒酸了。
很多人都说,做网络公司,没个几百万上千万是玩不转的。又有人说,如今的环境跟马云创办中国黄页的时候截然不同了,那时10万可以,现在肯定不行。我说,这全都是借口。说这样的话的人,这辈子也不可能有什么大的成就,因为他们眼里看到的都是困难。对于中国黄页来说,创办初期,资金也的确是最大的问题。由于开支大,业务又少,最凄惨的时候,公司银行帐户上只有200元现金。但是马云以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把营业额从0做到了几百万。
当然,后来中国黄页被杭州电信收购了。但是我以为,中国黄页在马云手里,依然是成功的。
第三次:创办阿里巴巴
马云三次创业励志故事故事
阿里巴巴无疑是中国互联网史上的一次奇迹,这次奇迹是由马云和他的团队创造的。但是阿里巴巴创业开始,钱也不多,50万,是18个人东拼西凑凑起来的。 50万,是他们全部的家底。然而,就是这50万,马云却喊出了这样的宣言:我们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要进入全球网站排名前十位!
那是1999年。1999年,中国的互联网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状态,国外风险投资商疯狂给中国网络公司投钱,网络公司也是疯狂地烧钱。50万,只不过是像新浪、搜狐、网易这样大型的门户网站一笔小小的广告费而已。阿里巴巴创业开始是相当艰难,每个人工资只有500元,公司的开支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来用。外出办事,发扬“出门基本靠走”的精神,很少打车。据说有一次,大伙出去买东西,东西很多,实在没办法了,只好打的。大家在马路上向的士招手,来了一辆桑塔纳,他们就摆手不坐,一直等到来了一辆夏利,他们才坐上去,因为夏利每公里的费用比桑塔纳便宜2元钱。阿里巴巴曾经因为资金的问题,到了几乎维持不下去的地步。
8年过去了。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市值200亿美金,成为中国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马云和他的创业团队,由此缔造了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的奇迹。
5、大学生创业的成功事例有哪些啊
呵呵..我从杂志上看到过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人数不是太多,而且创业成功率只有3%.不过不要灰心,因为发达国家每千人企业数有50左右,发展中国家有20-30,而我国每千人企业数只有11,所以说现在大学生创业还是蛮有前途的.
呵呵!赠你句话吧.不要做企业家的孙子,要做企业家的祖先(修改某人的)
6、茅台前董事长袁仁国经历了怎样的人生路?
袁仁国1956年出生于贵州仁怀市,1975年19岁进入茅台集团工作。
进了茅台酒厂,小城青年的第一份工作就是酿酒工和制曲工,车间里温度高,尘土飞扬,环境艰苦。
从1951年建厂到现在,他是唯一一位从一线工人到黄金塔尖的工人。
不久就吸引了老领导人季克良的注意,得到了“聪明伶俐,文笔好”的高度评价。
一九七八年恢复高考后,袁仁国未能考入贵州工学院(今贵州大学),只能留在酒厂。但是由于被季克良欣赏,1983年,袁仁国还是如愿到贵州工学院继续深造。
弹指间,由于领导的赏识,袁仁国坐上了升职的小火箭,工人们、办公室秘书、办公室副主任、三车间主任、支部书记、厂长助理……步调一致,步调一致。
1989年,发生了一件事,最突出地反映了青少年的能力。
当时茅台顶着“国酒”的光环,参加了国家级企业评选的意外落选。三十三岁的袁仁国毛遂自荐说:“我要去北京一趟。
袁仁国在北京向评委作了三个多小时的演讲。”在日本,欧洲的技术先进大家都知道,但没有人能模仿茅台。所以过去、现在、将来,全世界只有一个茅台酒。”
在国家一级企业中,他为茅台获得荣誉称号。回到工厂后,担任“上等办公室”主任。
一九九一年,茅台酒厂大门上挂有国家一级企业的牌子。同一年,袁仁国升为副厂长,党委委员,被提拔为书记。
经销商是袁仁国的“国”中的关键因素。
亚洲金融风暴于1998年爆发,山西酒案重演,白酒行业危机四伏,袁仁国被任命为茅台总经理。江山从此确立。
这一年,茅台头两个季度的销售额合计不足700吨,仅完成全年销售额的30%。
就职之后,袁仁国就广发“英雄帖”,组织18个营销“敢死队”,其中包括他。
敢死队在各地举办酒类研讨会,订货会和名家诗会。
袁仁国做了一件令人无比悲痛的事情:他豪爽地将30、50、80年代陈酿的茅台拿出来,一杯敬天地,一杯敬明天,一杯敬经销商。
茅台酒征服了经销商的味蕾,库存去化快,任务如期完成,年销售额同比增长13%。此外,袁仁国还借此发展与经销商的关系。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也把经销商请到家里,亲自做客,品尝几十年的陈酿茅台:
我今天请大家喝的是一杯苦酒,希望大家能帮茅台度过难关,够得着朋友的干杯。
一位店主说:“袁仁国对店主很热心,我们到茅台镇基本上都能看到他,他招待我们喝酒吃饭,还不错。”
一位邻居说:“袁仁国常常流连于各式各样的饭局中,很少在家,即使回家也很晚,有时碰巧碰上就会闻到他身上的酒气。
袁仁国说:“1978年以来,我每餐都要喝三两茅台酒,每天都是这样,喝过的茅台酒恐怕也有两吨。”
因此,他说自己血流成河,这句话不假。
2001年至2017年是茅台发展最快的一年,袁仁国在全国建立了庞大的销售网络。恩而施之,让经销商的大军与茅台的利益紧密相连,与“国”的利益紧密相连。经销商数量最多的茅台为3300家。
7、谁知道些蔡宏柱的创业故事
蔡宏柱:缔造传奇“稻花香”
【人物档案】
蔡宏柱,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稻花香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白酒分会副理事长,湖北省工商业联合会副会长。曾荣获中国经济百名杰出人物、中国八大最具价值民营企业家、改革开放30年中国酒业之经典人物、湖北省2008年度经济人物等荣誉称号。
文/刘末 (中国@联@合@商@报@驻@湖@北@首@席@记@者)
肖成厚 (湖北省酒@业@公@司@广#告#部@部长)
从最初的3个人、3口缸、3000元起价,到如今年产值50亿元的现代化大型白酒生产企业,蔡宏柱为我们演绎了一段精彩的传奇故事。20多年来,商海搏击,潮起潮落,他准确地把握着去特运行的脉搏,以创新的精神推进企业发展,其产品先后冲出湖北,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的300多个大中城市,并一跃成为“中南最大优质白酒 ”、“全国白酒十强”、“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
白手之作:“稻花香”横空出世
1951年,蔡宏柱出生在湖北宜昌镇一户普通农民家里。小时候吃不饱饭,他也和其他孩子一样嚼过野菜、花椒树叶。
高中毕业后,蔡宏柱先后当过生产队会计、小学教员,之后打过铁,拉过板车,赶过驴车,干过林场炊事员、供货员、技术员,还贩过柑橘,养过蜂。十几年的草间求活,使他认准一个理:外面的世界固然精彩,但农民一旦离开了土地,就如同秧苗掐了根儿,绝非长久活路。于是,当同伴们纷纷背井离乡寻找 新生活时,他毅然将脚跟稳稳扎定在世代躬耕的青龙山村。
18岁那年,生产队交给他50元钱,说:这是队里一半的家当,你拿去做本钱,想办法赚点钱回来分给大家过年。
他在一家骡马店住下,靠一辆板车一头牛,起五更,睡半夜,连个月给生产队挣回了1700元。蔡宏柱说,他忘不了乡亲们分到钱时的笑脸,这让他自豪,也让他沉重。
蛰伏于心底的热情与智慧一旦觉醒,就会迸发无限可能。
3个人,3口缸。1982年冬天,31岁的蔡宏柱带上“全部家当”,走上一条全新的道路,办起了当地第一家企业——青龙酱油厂。
酱油从水缸中透出,没人知道这股香味会带来什么,蔡宏柱也不知道。祖祖辈辈未离开过田地的他,知识隐约觉得:泥腿子要改变命运,就不能总守着一亩三分地。
蔡宏柱甩开膀子,拼命地干,酱油厂很快就能赚钱了。
1986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在国家“关、停、并、转”政策下,一些规模小、效益不好的企业,纷纷改弦易辙,另谋生路。这时,已经有了5年办厂经验的蔡宏柱,慧眼独具,再次做出大胆决定:整合小厂,扩大规模。
在龙泉镇党委、镇政府的支持下,蔡宏柱以宜昌县小溪塔厂为主体,将双龙饮料厂、土门酒厂两家村协办企业与酱油厂合并,并将企业更名为“宜昌县柏临酒厂”,既做酱油,又酿酒,还生产香槟、汽水。三厂合一,四马归槽,不仅企业规模扩大了,从酱油厂到“老字号”掌门人,对于一直渴望实现更大梦想的蔡宏柱来说,无疑有了一个更大的舞台。
1992年,蔡宏柱再次作出选择:关闭酱油厂,转战白酒业。当年9月,带着峡江山野额芬芳,带着乡间农民的梦想,第一股酒香飘过古老的龙泉镇。
蔡宏柱嘴里尝着酒,眼角噙着泪。他第一次觉得,稻花的香味如此醉人。
该给自己酿出的美酒起个响亮的名字,他把这事交给尊敬的老师姜秉彝。姜老师翻了一夜的书,给蔡宏柱写下了三个字——“稻花香”。蔡宏柱轻轻吟罢,连声叫好。这三个字,从此扎进了企业的根。
东方风来满眼春。从此,“稻花香”挺进了大江南北。1994年年产值2142万元、1996年2.15亿元、2003年6亿元、2006年18亿元、2009年50亿元……18年间,稻花香以每年赚一个厂的速度跳跃式发展,当年的小酒厂最终“破茧成蝶”,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优质白酒生产基地。
惊人之举:一座酒城崛起
蔡宏柱深知,要打造“中国白酒航母”、带领企业顺利完成升级蜕变,决不能只满足于眼前的“一城一池”。
2005年年初,大病初愈的蔡宏柱左手握笔,在纸上歪歪斜斜写下了一串数字:15555511111。他的解读是:抓好一个主业(白酒)、新增5万吨商品酒,做大做强五个品牌,带动一批配套企业发展;‘十一五’期间集团人员工达到1万人,实现年销售100亿元、利税10亿元,带动城乡100万人致富……
此言一出,业界震惊。新增5万吨商品酒,意味着年增销售收入15亿元。对一个刚从市场阵痛中复苏、年销售收入不过10亿元的酒厂而言,这一步是否太大?
蔡宏柱不这么想。曾造访过茅台酒厂、五粮液酒厂的他,心底还存有一个梦想:让稻花香跻身中国白酒前五强,把龙泉镇建成中国的酒城。
他认为,在竞争激烈的白酒行业,如果不选择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迟早面临“大浪淘沙”的困境。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理性地逐一分析,蔡宏柱的胆略与眼光得到了集团董事会的认可。
为了这个梦想,他要加快步伐。击鼓三通,笙磬同声。当年,这个被称为“151”惠民工程的首期项目大盘敲定:总投资4.19亿元,建成稻花香工业园区。
2006年5月,“151:”工程首期项目全面竣工投产,中南五省最大的白酒基地在龙泉镇诞生。同月,工程二期项目建设启动,关公坊百亩万吨基酒项目正式奠基;随后,昭君酱香型百亩万吨酿造车间项目立项……
短短一年间,这个年产3万吨白酒的酒厂,就变成了一个年产8万吨、销售收入18亿元的大型酒业集团。旗下品牌稻花香、关公坊、楚瓶贡、昭君、屈原,如五朵金花般次第绽放。
酒厂变成了酒城。在这个占地3000亩、总资产18亿元的园区里,有食品工业区、住宅小区、酒店、广场,1万多常住及流动人口、500多辆运输车、1000多个体工商户穿梭其间,每年带来的第三产业营业收入就高达3亿多元。
长效之路:产业链条在拉长
每天清早,朱德生都会骑着摩托车,与妻子陈必芬一道,驶进稻花香的大门。老朱是酿酒车间的工人,陈必芬在包装车间上班。几年前,两口子告别耕作了几十年的田地,双双成为稻花香员工,收入也由去年不足5000元,增至3万多元。
在龙泉镇,有成千上万个朱德生。在稻花香不断拉长的产业链中,他们离开土地,当上了工人、职员,甚至老板,从贫穷走向富裕。
回报这片土地,就是要把农民带出土地。
蔡宏柱甚至提出,农民进厂,哪怕年龄大一点,身体弱一点,只要能为企业做点事,就欢迎他来。
数字最具有说服力。7年前,围绕发展8万吨白酒,镇上涌现出19家配套企业,形成了以白酒生产为龙头,纸品包装、彩色印刷、金塑制品、玻璃制品、陶土产业、太阳能及种养殖等为一体的产业链。
眼下,在这个产业链上,8000多农民直接或间接成了稻花香的员工。他们享受着企业提供的医疗、失业、和养老保险,不少农民“洗脚”上岸,住进了厂区的楼房。每年,稻花香为周边农民提供工资性收入8000多万元。
20多年来,稻花香累计上缴税收6亿多元,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用于集镇建设。2006年,稻花香为周边4万多农民和三峡移民直接增加收入8000多万元,所在龙泉镇的年财政收入由过去几百万元猛增到近亿元……
面对这些成就,蔡宏柱说:“其实,无论最初创业,还是当前的新一轮大发展,成就我们辉煌之路的,始终是三大基石:全面、和谐、可持续。稻花香人的发展观是经济,我们的收益是诉求,是在又好又快速地发展企业的同事,繁荣地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
百亿之梦:打造循环经济链
2006年,稻花香投资1.9亿元启动甜玉米产业化种植项目,并同夷陵区7个乡镇的2万农户签订了6.4万亩甜玉米种植合同;投资1.3亿元新建5万吨橘汁开发项目;生产15万吨的利民生化项目也紧锣密鼓地筹划开工。
2007年,蔡宏柱又有大动作——发展非粮燃料乙醇项目,为当地农民和三峡库区移民增收。目前,该项目正式纳入湖北省“十一五”发展规划。
这些人并不了解,蔡宏柱有心打造一条全新的循化产业链,让白酒业与生态农业对接,农民不离地,也能致富。蔡宏柱向我们如此描述心中的理想——
粮食酿酒,玉米酿浆,下脚料就是酒糟、玉米糟。用其生产饲料,用饲料发展养猪、养牛。猪牛的粪便经过发酵,是最好的有机肥。用这种有机肥种出的粮食、茶、玉米及柑橘水果,又是酿酒、生产茶饮料、玉米浆和橘汁的上好原料。“这样,就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绿色循环链。”他的兴奋溢于言表。
这条绿色循环产业链,会给农民带来什么?
蔡宏柱举例说明:6.4万亩地,生产甜玉米5亿吨(含棒芯),稻花香酒业以高于市场5%的价格收购,通过深加工,获玉米浆1.5万吨、玉米青饲料2..1万吨,年产值5亿元,利税5000万元,为农民增收3840万元。
还有养殖基地,计划5年内,实现年销售收入9500万元,带动3000农户,人均增收2000元;两年后资产的有机肥料,年产值预计4亿元,惠及农民6万户……围绕循环产业链,一个更大的战略构想正在蔡宏柱脑海里铺开:以白酒为龙头,以农业产业化的循环经济为方向,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载体,向饮料产业延伸、向饲料产业拓展、向有养殖和有机肥料产业扩大、向生物化工产业推进;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利税10亿元、带动100万人致富。
“百亿”之路,究竟该怎么走?蔡宏柱有自己的想法:“总体讲就是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创新思维、提升品牌,走的是一条一主多铺式产业发展的路子。当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树立‘敢冒风险,自我加压,创造机遇,超常发展’的精神。”
蔡宏柱对稻花香“十六字”精神的诠释是:敢冒风险,是指任何时候都要有“第一个吃螃蟹”的胆识;自我加压,是指自2004年以来,稻花香每年都以50%以上的增幅在发展着,保持这个速度,百亿元目标很快就能达到;而创造机遇,是指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审时度势,有机遇及时抓牢,没机遇创造机遇上,处处抢占先机,时时主动出击,绝不可坐在公司里等着机遇来叩门;超常发展,就是说2007年稻花香集团销售收入要要确保25亿元,力争达到30亿元;2008年确保35亿元,力争达到45亿元;2009确保50亿元,力争达到65亿元;2010年稻花香集团销售收入确保75亿元,力争达到85亿元;2011年企业总产值达到100个亿。利税10个亿。
此外,稻花香还有一个更大的优势,即“天时、地利、人和”。稻花香崛起于改革开放,振兴于世纪之交,发展壮大于新千年,跨越腾飞于新农村建设,可谓天时;植根于三峡沃土,立足于城镇乡村,致力于农业产业化循环经济,可谓得地利;省、市、区各级领导多次专题办公,地方各职能部门鼎力支持,人名群众深情厚爱,可谓得人和。
面对“百亿”之梦,蔡宏柱充满了信心:“‘百亿’实际上还只是我们的一个五年规划,一个阶段性任务。即便是这个‘阶段性任务’,我们的目标也不仅仅是‘百亿’,实际上我们是‘确保100亿,力争140亿’。因为从我们现有的基础和实力说,实现‘确保’与‘力争’两个目标都是有把握的。”
随后,蔡宏柱又对稻花香的“百亿目标”进行了完善和扩充,提出新的奋斗目标——“三百”工程,即打造百亿企业、创立百年品牌、带动百万农民致富。
万事具备,东风强劲。
稻花香打造百亿企业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8、水井坊的创业小故事。哪位可以给提供?高分。。。
水井坊市场表现的成功,与全兴集团开始就坚持的四大差异化是分不开的∶品质的差异化、历史的差异化、营销的差异化和传播的差异化。
在全兴看来,品质的差异化分为两部分∶本身产品的品质和外延的服务品质。对于本身产品来说,水井坊非常重视质量的提高,并在研发上每年投入近一个亿;此外还重视各地导购的反应,要求他们每个月都必须汇报,将消费者的意见反馈到总部。对外强调,是在考古现场的酒窖酒槽中,科研人员提取了存活至今的古老而神秘的生物菌群,并以此为源,研制出新酒“水井坊”。
在服务上,更是强调为客人提供24小时专送,为vip客户提供易登机、节日问候等贴近客户的小花样,这些在竞争不甚激烈的2000年,都是颇为新鲜的“差异化手段”。
当水井坊刚刚面世的时候,面对600元的天价,很多经销商不约而同问过同一个问题,“你们又不是茅台,五粮液,凭啥能卖这么贵?”
对此,水井坊打出的是“故事牌”,也就是在历史上,把自己与茅台、五粮液区分开—虽然后者更有名气,但是我们更有悠久的历史!
“如果告诉我们顾客,你享用的是中国最古老的酒坊酿出的美酒,里面有最独特的古菌群,客人会不会感兴趣?”这是当时水井坊给经销商的答案,同时,几乎百分之百的经销商都立刻充满了兴趣。
水井坊是一个偶然发现的古烧酒制坊,经考古挖掘,始重见天日。据专家考证,水井坊上起元末明初,下至当今,经过历朝历代不断增修重建,前后已连续使用600余年。所以,水井坊被誉为中国浓香型白酒酿造工艺的源头,并先后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被国家文物局授予 “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创造故事,用历史巧妙地抬升自己的身价,为品牌建立联想的有效方式,这就是水井坊的第二招。
在营销层面上,水井坊特别重视“窗口效应”,在上市之初,谨慎地选择了广东市场。水井坊认为广东市场本身就很大,开放程度高,对外来事物接受 能力快,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而且先试点,万一事实证明高档白酒当时没市场,可以及时退出,企业损失不大。
其次,水井坊在还没有铺货前就做了非常显眼的户外广告,试图在进入酒店前,树立高档的形象。正是因为有了品牌的拉动力,从而造成当时一些酒店出现了没有货,却有顾客点名消费的现象。能消费超高档白酒的顾客一般都有比较重要的身份,饭店也不愿意得罪和失去这些重要顾客,因此就有了高档饭店主动进水井坊的现象。
再其次,与许多高档新品牌一开始就以大量的终端费用为依托,进行了大规模的铺市相反,水井坊认为,铺市率只是产品销售应该具备的因素之一,不代表产品一定能畅销,所以它并不看重铺货率。水井坊首先在店面装潢、菜品价格、服务上将酒店分了等级,只有高档的酒店才有资格进水井坊。当时水井坊也严格执行投放策略,在广东先期推广的时候,即有大批来自其他地区的客户登门求访,要求提货,但水井坊也抵制住诱惑,坚决不给,吊足了市场的胃口。
最后,价格与其他高档白酒拉开距离。当时水井坊定价600元,一方面试图要突出自己是“高端品牌”的身价,保持价格第一的位置;另一方面,也保持了市场销售价格与出厂价1.5~2倍的关系,从整个价格体系来看,对经销商很有诱惑。
在传播上,水井坊突出有选择的户外广告。比方,对于公共汽车车身这一类的广告,水井坊认为有损自身高端形象,必须严密封杀。此外,还注重对平面媒体的广告投放,一般白酒广告在电视上投放广告,要占到总预算的90%以上,但是水井坊对电视广告的投放比例只有50%,确保了其他广告投放渠道、公关事件、活动的预算充足。
一系列举措下来,水井坊在推出的当年,即达到了盈亏平衡。
文化破局
粗粗一看,“水井坊”具备独一无二的资源,它是上起元末明初,发展至今,连绵600年而不绝的“中华白酒第一坊”,但是,市场永远是不可测的。
如果在成功塑造自身的高端品牌形象后,水井坊仍然继续将主要的卖点放在悠久的“600年”,有朝一日其他著名酒厂万一发现自己具有700年,800年,甚至更早的中国白酒源头,水井坊将轻易地被竞争对手“埋葬”。
水井坊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寻找下一个品牌落脚点就成了当务之急。所以,这些年来它也一直在默默做出调整。
中国茫茫几千个白酒品牌,究竟如何占领制高点,彻底将水井坊与其他品牌区隔开来,如何告诉消费者,这就是与众不同的水井坊?
全兴酒厂找到的答案是“文化”二字。
“资源是会枯竭的,惟有文化才会生生不息。”这是华为基本法的第六条。
像无数优秀企业认识到文化的作用一样,水井坊在面临挑战的时候,也选择了让文化来营销自己。
水井坊的市场人员分析了大量的调研材料,最后发现对自身非常有利的一点,高档白酒的消费群体,固然具备大部分相同的消费特征∶中年男子、收入丰厚、社会地位较高、有炫耀心理,但是,水井坊的消费者还有一个细微的差别—大多比较儒雅,有内涵,注重仪态,简而言之,水井坊的消费者“更有文化,更像高级知识分子。”
对于文化一词,许多企业存在误解∶白酒在中国源远流长,无论是庆典、祭祀、抒怀咏志,还是悲欢离合,在历代文人骚客眼中,中国文化就是一部部酒文化,白酒占据着特殊的地位。这种理解导致了不少白酒企业对文化的曲解,于是,文化成了比拼谁家的历史更悠久、谁家的包装更古朴、谁家的广告更 “文化”。
在一个好的分众化产品承载上“文化”二字,就必须要在产品核心价值上创造独特的主张,必须最大限度的满足细分市场消费者,必须在工业设计上独具匠心,迎合分众顾客的消费需求。
文化营销∶由虚做到实
如何将虚无的文化概念注入在产品,品牌上,加入一些真材实料,由虚做到实,水井坊着实下了一番功夫。水井坊的做法可圈可点之处颇多。
首先是统一思想。在水井坊内部,先集体讨论,用白描的手法,描绘出心目中典型的消费者形象。
水井坊对它的典型消费者作了一番素描∶张先生是一位35岁至55岁,儒雅的中年男子。每天勤奋的他早早起床,第一件事就
是打开收音机,看看有没有重大新闻。在吃过早餐后,他边欣赏着古典音乐,边开着自己的帕萨特上班,进入自己的办公室后,他首先打开自己的e-mail, 那里有一些重要的邮件等待着回复,然后再翻看秘书送来的当天报纸,查看重大的财经要闻,手边就是当天需要批复的文件……到了下午,他离开了办公室,忙碌地开始拜访客户。终于到了晚上,等待着他的是与生意伙伴的一顿饭局,在饭桌上,大家谈笑着商量何时有空,相约去打一场高尔夫……
其次,根据这个消费者形象去研究消费者心理。文化不会做作,不是生搬硬套、扭捏作态,它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于生活的细节之中,所以水井坊就“对症下药”。这位“张先生”平时喜爱高雅的音乐,因此,水井坊倡导的是“大雅文化”,通过一系列市场活动,将自己的品牌与高雅艺术紧密联系在一起。
比方,2002年12月,水井坊从成都、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组织了一个“水井坊中法酒文化交流团”。此后,水井坊又不断赞助“新年音乐会”、“艺术之旅”等文化活动。
此外,这位“张先生”显然非常关心社会时事,所以,当2003年北京发生了“非典”,市民们显得人心惶惶,水井坊马上就做了一个“让北京快乐起来”征文活动;湖南发现了一个里耶战国文化遗址,缺乏保护经费,水井坊马上就挺身而出,作为第一个赞助企业,并号召“保护里耶,保护水井坊”;在政经类期刊《南风窗》上,水井坊也赞助了一个栏目,让“张先生”看到水井坊也在对三峡工程之类的国家大事“评头论足”。
“张先生”还可能是消费能力极强的广东人—这可是水井坊的市场重镇,所以当广东省政府提出要“打造文化强省”时,水井坊的市场人员马上决定联合当地的强势媒体,共同呼吁“发现广东精神”……
就这样,先明确定位消费者,为了将自身与“中华文化的代表”紧密相扣,水井坊不断抽取其中元素,作为自身品牌的专属活动,把文化加进去,将“中华白酒第一坊”与国粹相匹配起来,对中国高尚生活元素加以诠释,让消费者感受到在品尝白酒的同时,也是在享受中国传统的、优秀的文
化。
文化有时体现在名称的差异性上,所以水井坊处处在暗示,它是具有600年历史的“中华白酒第一坊”。文化有时又体现在包装的差异性上,所以水井坊在外壳包装、基座、瓶体设计做足文章,绞尽脑汁把文化加进去,包装采用纸木结构,多菱形立柱纸盒和木质底座,酒瓶底是一个形如井台的内凸的六边形,运用国内首创的瓶底内烧花工艺把武侯祠、杜甫草堂等锦官城六景分别烧制在内凹井台的六个面,整个包装高贵别致,传统至极,时尚至极。然后,水井坊又借助传播的力量把文化这一概念进一步放大,宣扬其个性差异,形成坚实的品牌屏障,从而让品牌彻底脱离低层次通路竞争、广告竞争和促销竞争。
文化是财富,一旦音乐会、博物馆、中华历史与水井坊紧密联系在一起,与消费者的日常生活贴近,这就不是一个空洞的品牌。水井坊把消费者心目中沉淀的文化从潜意识中唤醒,形成共振,品牌就自然走进人心,经销商、消费者才会形成品牌忠诚,最终为产品买单。
文化营销是在向消费者推销一种生活方式,水井坊无疑就是这些消费者生活方式的重要一分子。
高盛认为,随着中国中等收入阶层和富人阶层的快速崛起,中国将成为全球奢侈品消费发展最快的市场。高盛公司预测,未来10年,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品市场规模将位居世界第二位,并拥有全球最大的客户群,因为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在逐渐提高,居民购买力水平也同时在逐渐提高。
9、十大名人艰辛的创业故事!鲜为大众知晓的过往!你是否可以找到共同点?
大家都知道创业非常艰苦,很多年轻人想到创业也有自己的一份事业,但是那些能在创业的过程中坚持下来的人往往会成为名人。以下是十大名人的硬创业故事。
1.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的故事:
18岁的马云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高考年。他毫不犹豫地写下:北京大学。但是高考野心很大,数学只考了一分。为了生计,他去应聘酒店服务员,因“歪瓜裂枣”被委婉拒绝。我别无选择,只能当搬运工,踩着踏板车。大学毕业后,一次讨债经历让他对互联网着迷。创业刚开始的时候他背着包到处乱搞,经常被人说疯了。骗子。他连续四次失败创业200元是银行里唯一一个他最尴尬的时候。现在,谁不知道阿里巴巴,谁不知道马云?
2.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的故事:
刚满15岁的王健林,从四川绵阳来到东北,当了一名儿童兵。每天背着10多公斤的装备,在齐膝深的雪地里走40公里,每次旅游总距离甚至上千公里。在部队待了18年,成了团级干部,却遭遇了“百万裁军”。创业刚开始的时候,他没有什么资历和实力,但是银行放他鸽子,让他好好贷款。他为公司项目借高利贷,甚至熬了9天9夜。大家都不想碰旧城改造。他敢于接受。他刚开始做商业地产的时候,因为不懂,三年有222起诉讼。就是这样一根筋的人,但是现在大家都知道了亚洲首富。
3.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的故事:
20万,11个人,一个破消息室。柳传志不知道为什么要成立公司,随波逐流创业。为了发工资,他带领所有员工做“坏人”,拉着滑板车,把地摊安置在中关村。他销售的产品范围很广,包括运动服、电子表、旱冰鞋和冰箱。他因投机倒把被罚款100万,因走私被罚款300万。40多岁的他,依然没有找到人生的方向。如今,联想已经成为民族计算机行业的象征。柳传志说:我想不到我和我的同事能把公司搞成今天这个样子。
4.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余的故事:
被北大开除后,余没有任何收入来源。为了养活妻子和孩子,他不得不去海边开办培训班。开始上课的时候,学生很少。为了招生,余经常一个人骑自行车,提着糊桶,满大街张贴招聘广告。冬天,余手里的浆糊经常被冻住。没有贴广告的时候,他和妻子就待在“教室”里,虔诚地等待前来报名的同学。为了上学,余曾经一口气喝了两斤白酒,送到医院6个小时才获救。正是有了余的坚持和不懈的努力,才有了现在的新东方教育帝国。
5.巨人网络CEO史玉柱的故事:
脑金产品在史玉柱成功后,整个团队所有人头脑发热,一口气推出12种保健品,却以彻底失败告终。另外巨人大厦的营销失策让史玉柱打造了巨人帝国面临危机。一夜之间,史玉柱负债2.5亿,跌入人生低谷。这期间史玉柱并没有因此倒下。他一直在说自己的问题和不足/KLOC-9。为了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他让当时报纸上一篇篇关于他的负面文章让人看别人对他失败的“诊断”。越骂文章越看,甚至组织“内部批评会”,让身边的人对他“开炮”。多亏了反思,务实和自信,史玉柱在全国县城市场的火花终于变成了燎原之火。脑白金让他重回一线商人的俱乐部,史玉柱创造了中国乃至全世界经济史上独一无二的传奇故事的成绩。
6.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的故事:
在“唯生论”的时代,宗作为“老官僚的后代”的出生使他尝到了生活的艰辛。16岁时,宗后卿被“安排”到浙江舟山填平沙滩,并在那里呆了15年。1987年,42岁的宗开着一辆“黄鱼车”在杭州街头卖冰棍。他发现制作儿童营养液有很大的市场。然而此时他已经错过了创业的最佳年龄,宗面对众多朋友的好劝导显得异常固执:你能理解一个40多岁的中年人面对人生最后一次机会的心情吗?十几年后,他创办的娃哈哈集团成为中国最大的饮料企业。
7.商城创始人刘的故事:
1992年,刘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因为他家里很穷,只有500元。当时他对自己说:希望大学四年不要再向家里要钱了。高三的时候,学校附近的一家餐厅碰巧转手了。刘用前三年赚的24万元把店关了。我一周只去两次商店,因为我要上课。谁知道,之前接手盈利酒店,不到一年赚的第一桶金就丢了。无奈之下,只好关门。他向亲戚借了十几万,还清了餐厅欠的债,给每个员工发了两份工资。他走的时候连碗都没带。餐厅倒闭的时候,他欠债20多万,但他的创业信念和激情从未消退。毕业两年后,他还清了所有的债务。1998年,刘再次离开了外资企业创业。他把自己的公司命名为“JD”。COM”。
8.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的故事:
在国企工作两年后,想做“万元户”的梁稳根递交了辞呈。没有了“干部”身份,连城市户口都没了。父亲怒不可遏,用杆子追着梁稳根,把他赶回宏远机械厂。但是杆子没能把“倔驴”赶回来。梁稳根后来回忆说,当时他已经做好了失败的准备:如果生意失败了,我会做两件事:第一,写一本书——《这条路是遥不可及的》,告诫和我们一样冲动的年轻人;二是在落后的山村当老师,教书育人。在卖羊、营销白酒、生产玻璃纤维等一系列失败后,梁稳根凭借自己的专业特长,赢得了“第一桶金”。2011年,作为三一集团董事长,他在胡润研究院出品的《2011中国富豪榜》中,以700亿元的身家赢得“中国新首富”。
9.通用电气公司创始人之一爱迪生的故事:
84年,爱迪生比普通人遭受的苦难越来越多。爱迪生上小学的时候,因为“太笨了,接受不了老师教的东西”,不得不辍学。十几岁的时候被陌生人扇了一巴掌,导致耳膜破裂。从那以后,我就半聋了。在工作期间,他几次被公司开除,他的许多特长
利润不能被市场认可。37岁时,妻子去世,爱迪生独自生活,有三个孩子,分别是13岁、8岁和6岁。一场大火毁了他的大部分发明。正是这个不幸的爱迪生创建了伟大的通用电气公司。在他的全盛时期,他控制了13家大公司。
10.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的故事:
4岁时,父亲在大米期货生意上破产,10口之家陷入赤贫。因为缺少食物,孩子们开始死去。他五岁时失去了一个兄弟姐妹,六岁时失去了两个,九岁时被迫离开母亲...1917年Kloc-0/开始的时候,他全身只有100日元,加上不到四年的正规教育。1927年,创业10年,事业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他满脑子都是不怕任何打击的想法,却经历了独子死亡的噩梦。这个有着辛酸家族历史的男人,创立了享誉全球的松下电器。人们称他为“管理之神”松下幸之助。
看了以上十位名人的硬创业故事,对你有影响吗?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一定有别人没有的东西。我们应该更多地了解他们是如何克服创业过程中的挫折,从而取得成功的。如果你有更多的硬创业名人的故事,请与我们分享。总会有人在你未来的生活中影响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