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新创业 » 创新求变建议

创新求变建议

发布时间: 2022-07-19 10:39:28

1、技术创新方面的建议

建议
(一)加大对地市重点科技项目的支持。作为边远城市,我市科技资源和资金都有限。但是我们也有一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优秀科技项目,希望这些项目能够得到省里的重点支持,通过项目的组织实施带动主导产业的发展。
(二)帮助引进产业亟需的高端技术人才。我市特色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对高端人才有较强的需求,由于我们的视野有限,层次不高,与产业高端人才很难建立联系。希望省里在这方面给予我们帮助和支持。
(三)组织开展高端技术交流合作。为了产业和企业的发展,我们也经常联合一些院校、科研机构组织开展一些技术交流合作,但是层次低、影响小,效果不理想。希望省里能针对全省各地市的情况,进行分类组合,组织开展一些专题性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高层次的技术交流合作,帮助我们引进一些优势项目和技术,促进产业的发展。
问题
一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上步伐不快,全市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企业院士工作站数量不少,但是机构的专业化程度低,参与市场竞争、带动产业发展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二是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科技人才引进、科技成果转化等优惠政策落实不够,还没有形成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为辅助的投入体系。近年来,全市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远远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投入不足成为本埠企业后续研发匮乏、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
三是科技成果转化运用不足。大多本埠企业对市场变化趋势缺乏深入研究,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研发推广力度不大,创新要素和生产要素不能有效组合,尤其是缺少自主技术和核心技术。新兴产业技术多数还处于追踪、模仿阶段,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新业态培育滞后,技术集成化、经营信息化、质量标准化等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整体滞后。
四是产业融合支撑不足。科技与文化、教育、旅游、生态、城市管理和服务业的渗透融合不够,科技投入、研发创新和推广应用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产业之间融合度不强、集聚度不高。自主研发创新、支持团队创业创新的体制机制不完善、氛围不浓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还没有真正形成。

2、什么是与时俱进,创新求变?

每一天人都在成长,每一分钟世界都在发展和变化。生活在当代就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不然只会被无情地淘汰。

每一天人都在成长,每一分钟世界都在发展和变化。生活在当代就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不然只会被无情地淘汰。在曾国藩所处的年代,他学习西方近代科技,虽力不从心,却大开风气之先,如开翻译局、送幼童出国,都是千古未有之举,表现出了其超人的远见卓识,也是他自立自强精神的反映。

曾国藩被称为中国近代化之父,实非过誉。而他对西方科技之所以发达的探究,没有停在表面,而是追寻其中的文化精神,这便是高人一筹。

曾国藩说西方人的技艺所以妙绝,是因为他们每办一事都集中精力,专注守一,越钻越深,因此逐渐达到极致。可以说他认识到了近代西方科学发展的根本规律。西方的学科划分较早,在古希腊时期,大学者亚里士多德就对世界上的各种学科进行了划分,按照不同的门类,对不同的领域和对象进行钻研,以探求其中的规律。西方近代学科基本上是在亚里士多德的基础上逐渐深入的。以分类的方式来规范不同的学科范围,有助于集中精力,取得成果。

在担任京官的青年时期,曾国藩就认识到术有专攻的道理,他把必须掌握、关系到治国安邦大计的学问归为14类。在他的《绵绵穆穆斋日记》中留下了这样一段话:

天下之大事宜考究者几十四:日官制,日财用,日盐政,日漕务,日钱法,日冠礼,日昏礼,日丧礼,日祭礼,日兵制,日兵法,日刑律,日地舆,日河渠。皆以本朝为主而历溯前代之沿革本未,表之以仁义,归之于易简。

前世所袭谈者可以自我更之,前世所未及者可以自我创之。其苟且者知将来之必敞,其至当者知将来之必因。所谓虽百世可知也。

尽管上述14种学问并非完全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但却是当时最关键的知识技能,其范围涉及政治、军事、水利、财政、运输、税收、法律、地理等各个方面。而曾国藩“自我更之”、“自我创之”的精神,正与现代科学的创新精神吻合。他已经意识到,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就要接纳与提倡创新精神,这在他的年代是很难想象的。

随着认识的深入,曾国藩日益认识到分类的重要性。咸丰十一年(1861年)九月初四,他在给曾纪泽的信中说:

大抵有一种学问,即有一种分类之法,有一人嗜好,即有一人摘抄之法。

他认为科学的研究分类很重要,这种研究的时代意义也很重要。

曾国藩对“专精”的认识并未局限在学科划分的表象上。对他而言,方法与精神更为重要,这也更是他推崇西方人的主要目的。他认为,西方人“处心积虑,不臻绝诣不止”的精神是中国人所缺乏的,也正是中国最急需的。

儒家的教育本身就是一种“通才”教育,从修身到治家到治国,几乎各个方面都要涉猎,力图培养全面的素质。在入仕以后,一个儒家出身的知识分子变成了治国理政的官员,更要凡事都能拿得起。一个封建官员所掌管的职务,包括了行政、军事、司法、财政、社会福利、学校教育,几乎各个方面。要想仕途通畅,在哪方面都要过关。这种“全才”的要求导致的结果就是“专才”被埋没。

事实上,即使是全部涉猎的全才也不多,大多是半斤八两的水准。这就是封建时代缺乏专门人才的主要原因,而这恰恰是近代科学发展的致命障碍。

有鉴于此,曾国藩极力推崇专精,这一方面表现在他与时俱进,直接倡导西方科技上,另一方面还具体地表现在他的用人行政中。曾国藩用人从不求全责备,他的原则是扬长避短,尽量发挥每个人的专长。所以,他手下吸收了大量的专门人才,其中包括了一些近代科学家,如徐寿、华蘅芳、李善兰、邹汉勋等。事实证明这些人才对他后来的洋务运动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

经过曾国藩的教导,他的儿子选了一条专精之路。曾纪鸿天分不高,又不够勤奋,在作八股文、写诗、练书法方面毫无所长,曾国藩曾对人说,他肯定考不中,因此引导他在自己擅长的方面发展。于是曾纪鸿选择了最感兴趣的数学,经过苦心钻研,终于成了一代数学家。《清史稿》将他专门列入《畴人传》中。

曾国藩对专精的提倡,给沉闷的传统社会注入了科学精神,反映了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人才‘的新的要求。从此,中国知识界开始踏上了近代科学的旅程。正因为不断随时变化,使得曾国藩由一个迂腐的传统儒家知识分子转变为治繁理乱、再造“盛世”的豪杰,实现了由“内圣”而“外王”,由“修身”到“平天下”的重大跨跃。“天道五十年一变,国之运数从之。”这句话是曾国藩变化观的浓缩。“天道”都五十年一变,国家、家庭、个人更要随之变化。洞察变化,感受变化,因为变化而改进自己才是明智之选。

曾国藩明辨大势,在事关国家、个人命运的大事上,具有远见卓识,这是成大事者必备的素质。曾国藩的思想一生三变:早年在京城时信奉儒家,治理湘军、镇压太平天国时采用法家,晚年功成名就后转向了道家,可以说,这三次变化,都是曾国藩未变知变,及时调整人生策略的表现。这也印证了与时俱进者俱进的道理。

要想在某一领域有所创见,则须专致以求。但事物间往往都有联系,如果在不该专的地方专,或者过于专一,则会大大限制自己腾挪应变的余地。

因此,在专精与广博之间应该找到一个平衡点。由博返约、触类旁通,才更容易立足,这也是适应多种变化之后的均衡之选。这个平衡点意味着人生的相对平衡与正常。

大起大落的人生是辛苦的,劳神伤心。要做到与时俱进又要保留元气,就要善于动脑寻找结合点。

兰、邹汉勋等。事实证明这些人才对他后来的洋务运动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

经过曾国藩的教导,他的儿子选了一条专精之路。曾纪鸿天分不高,又不够勤奋,在作八股文、写诗、练书法方面毫无所长,曾国藩曾对人说,他肯定考不中,因此引导他在自己擅长的方面发展。于是曾纪鸿选择了最感兴趣的数学,经过苦心钻研,终于成了一代数学家。《清史稿》将他专门列入《畴人传》中。

曾国藩对专精的提倡,给沉闷的传统社会注入了科学精神,反映了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人才‘的新的要求。从此,中国知识界开始踏上了近代科学的旅程。正因为不断随时变化,使得曾国藩由一个迂腐的传统儒家知识分子转变为治繁理乱、再造“盛世”的豪杰,实现了由“内圣”而“外王”,由“修身”到“平天下”的重大跨跃。“天道五十年一变,国之运数从之。”这句话是曾国藩变化观的浓缩。“天道”都五十年一变,国家、家庭、个人更要随之变化。洞察变化,感受变化,因为变化而改进自己才是明智之选。

曾国藩明辨大势,在事关国家、个人命运的大事上,具有远见卓识,这是成大事者必备的素质。曾国藩的思想一生三变:早年在京城时信奉儒家,治理湘军、镇压太平天国时采用法家,晚年功成名就后转向了道家,可以说,这三次变化,都是曾国藩未变知变,及时调整人生策略的表现。这也印证了与时俱进者俱进的道理。

要想在某一领域有所创见,则须专致以求。但事物间往往都有联系,如果在不该专的地方专,或者过于专一,则会大大限制自己腾挪应变的余地。

因此,在专精与广博之间应该找到一个平衡点。由博返约、触类旁通,才更容易立足,这也是适应多种变化之后的均衡之选。这个平衡点意味着人生的相对平衡与正常。

大起大落的人生是辛苦的,劳神伤心。要做到与时俱进又要保留元气,就要善于动脑寻找结合点。

3、如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1、用“求异”的思维去看待和思考事物

在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多去有意识的关注客观事物的不同性与特殊性。不拘泥于常规,不轻信权威,以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对待一切事物和现象。

2、有意识从常规思维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

如果把传统观念、常规经验、权威言论当作金科玉律,常常会阻碍我们创新思维活动的展开。因此,面对新的问题或长期解决不了的问题,不要习惯于沿着前辈或自己长久形成的、固有的思路去思考问题,而应从相反的方向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3、用发散性的思维看待和分析问题

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其过程是从某一点出发,任意发散,既无一定方向,也无一定范围。

发散性思维能够产生众多的可供选择的方案、办法及建议,能提出一些独出心裁、出乎意料的见解,使一些似乎无法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

4、主动地、有效地运用联想

联想是在创新思考时经常使用的方法,也比较容易见到成效。我们常说的“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联想中的“经验联想”。

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这是人们能够采用联想的客观基础,因此联想的最主要方法是积极寻找事物之间的关系,主动的、积极地、有意识的去思考他们之间联系。

5、学会整合,宏观的去看待

我们很多人擅长的是“就事论事”,或者说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思维往往会被局限在某个片区内。整合就是把对事物各个侧面、部分和属性的认识统一为一个整体,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方法。

4、为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出几条建议?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能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事关国家的战略利益和安全,事关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事关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后劲。目前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成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缓解资源供应紧张压力的关键,成为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自主创新,集全党智慧谋划自主创新,举全国之力推动自主创新,尽快实现发展战略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从依靠国外技术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转变。

一、创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

1、通过重大工程建设带动重大技术创新

从国际经验看,国家重大工程是技术运用、技术集成和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是围绕国家需求、体现国家意志和实现国家目标的主战场。国家直接兴办重大工程不仅能够带动一批战略性产业发展,而且能够在关键领域实现重大技术创新。如美国,通过政府兴办曼哈顿工程,带动了核技术的发展;通过实施星球大战计划,实现了航天航空技术的重大突破;通过推动信息高速公路工程,带动了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最近正在抓紧实施的TMD、NMD计划,对完善卫星定位、精确制导、快速反应系统将产生重要带动作用。我国要紧跟世界科技发展趋势,选准一批重大工程,集中全国主要的科技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研发和系统集成,攻破和掌握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进而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2、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创新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军民自成体系,互相分割,不仅浪费了大量的科技资源,也不利于从总体上统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因此,要从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全局出发,统筹国防资源和经济资源,注重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军队人才和地方人才的兼容发展,形成军民两大系统资源共享、协同配合、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创新机制。除特殊需求外,军品科研及生产项目一般应实行全社会的公开招标制度,其成果除了军用外,要直接转化为民用技术,用民用产品利润支持军工产业的再发展,形成以军促民、以民养军、军民结合的良性发展格局。

3、制定鼓励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

自主创新往往伴随着风险。自主创新不仅需要资金投入,更需要国家的优惠政策支持。例如,日本企业研发投入最高可享受20%的税收抵扣和100%的折旧率;美国企业每年用于技术开发新增投入的30%―50%可以抵扣企业所得税,大大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因此,要借鉴国际经验,尽快建立健全我国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一是制定优惠的财税政策。各级财政要建立稳定的研发投入增长机制,集中用于共性、关键性和前沿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对企业研发投入允许以较大比例直接抵扣税收;对社会力量资助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研发经费,也可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二是实施金融扶持政策。金融机构要建立授权授信制度,增加信贷品种,扩大科技信贷投入。要完善中小型科技企业的贷款担保体系,包括降低商业银行担保比例、建立贷款风险担保准备金、加大财政贴息力度等。要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发展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基金等。

4、通过政府采购促进自主创新

随着政府采购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国家都注重运用政府采购手段来促进自主创新,扶持本国产业发展。如《购买美国产品法》规定,凡是使用纳税人的钱采购商品,必须优先购买纳税人所办企业生产的产品,只有当本国企业不能满足需要时才允许进口。在日本,对社会公众有利害关系的招投标项目,一定要有行业协会的推荐,其用意在于支持和鼓励采购本国产品。但在我国,目前对使用进口设备实行减免税,而对购买国产设备缺乏激励政策,这是一种逆向调节,不利于国内自主品牌的发展,必须完善相关措施。一是尽快出台《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我国《政府采购法》规定:“政府采购应当采购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目前,要尽快出台《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增加这一规定的可操作性。要有目的地增加技术创新的引导,给予自主品牌产品优先采购权,通过前采购对企业的研发投入进行宏观导向,通过后采购为企业研发成果创造稳定的市场空间。要以适当形式对积极购买和使用政府采购的重点产品及服务的单位给予一定的奖励。二是加强对政府采购的监督管理。要建立健全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和披露制度,加强对政府采购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规范招投标行为,对应采购自主品牌而未采购的,要严厉处分相关责任人,并取消该单位一定期限的采购权。

5、培养和吸引各类创新人才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人才是关键。目前我国人才十分缺乏,必须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加快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有效机制。一是制定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根据国家自主创新的总体需要制定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战略和政策,明确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及措施,尽快建成一支规模宏大、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二是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机制。实行优先投资于提高人的素质的战略,加大教育投入,调整国民教育体系,注重能力和素质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使我国尽快从人口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尽快建立市场主导、政府指导的人才资源配置机制;加大人力资本要素在分配中的比重,完善激励和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以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培养和凝聚高层次人才。国家重大科技计划不仅要出高质量的成果,更要出高水平的人才。要以培养战略型科学家、学术带头人和科学家团队为重点,将国家重大科技计划与人才培养计划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要通过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带动,为优秀科技人才提供施展才干的舞台。四是大力吸引国际优秀人才。首先,要建立全球人才信息网和人才储备制度。及时收集全球人才信息,分析人才流动趋势及各国人才政策,在此基础上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其次,要采用多种形式引进人才。要以重要岗位公开招聘国际一流人才,以科技项目和人才计划吸引优秀人才。建立“海外咨询专家”制度,邀请他们参与我国重大项目、工程和课题的立项、评估。研究制定技术移民法,鼓励海外优秀人才来华创业或工作。

6、把知识产权战略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是鼓励自主创新的重要保障。因此,要把知识产权战略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以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一是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把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提到科技、经济、文化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引导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充分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增强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二是建立日常监督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机制。大力加强对知识产权法律实施的监督、检查工作,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机关和科技、经济、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公安等有关部门,对各地区、各部门贯彻实施知识产权法律的情况进行联合大检查,重点查处一些重要的、有影响的知识产权侵权大案,督促解决一些地方存在的执法不严和对侵权行为处罚不力的现象,坚决查处和制裁各种侵权行为,及时有效地处理知识产权侵权和纠纷案件。

二、充分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1、确立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

从世界经验看,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100多年来,世界上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技术几乎全部源自企业。发达国家80%的科研工作是在大企业中完成的。而在我国,企业尚未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没有把技术创新作为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因此,要从战略上尽快确立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一是逐步使我国科技体制由政府研究机构主导型转变为企业研究机构主导型。在制定国家科技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企业需求,在科技投入、研究计划和人员配置上向企业倾斜,逐步使我国科技体制由政府研究机构主导型转变为企业研究机构主导型。将企业的重大技术课题列入国家科技计划,对课题所需的基础研究、开发性研究、共性技术、关键性技术等进行统筹安排,并给予政策、经费支持。二是改进国家财政的科研投资方向。国家财政科研投资的方向,应从主要投向科研机构转为主要投向企业,促进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除重大基础研究、战略研究外,凡是没有企业种子资金参与的科研项目,就认为其产业前景没有落实,国家就不资助科研经费,迫使科研机构和院校积极与企业结合,促进产学研一体化。三是推进形成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不同的企业可以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从多元化、多渠道的社会资金市场上寻求创新支持。健全和完善风险资本与证券市场,实现企业科技与风险投资、企业科技与社会资金的良性结合。对技术创新的风险投资应给予信贷和税收优惠,引导风险资本和证券市场向科技开发产业增加投资。四是创建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政府要通过诱导性和鼓励性的财政、税收和信贷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开展自主创新。对高新技术企业可实行一定的税收返还或税收减免,将科研经费全部计入成本。可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促进技术成果产业化。进一步实施火炬计划,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扩大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规模,支持中小企业开展自主创新。

2、建立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

由于缺乏创新机制,目前我国企业创新动力严重不足。2003年,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的只占25%,开展研发活动的仅为30%;企业用于产品和技术研发的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75%,而发达国家的这个比例通常在3%以上。因此,要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建立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一是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调整企业股权结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尽快建立起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层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并把建立创新机制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二是把自主创新规划纳入企业发展战略。把自主创新规划与企业发展战略一起制定、一起落实、一起考核。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制定切实可行的自主创新规划,并把规划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要建立动态评估和调整机制,不断跟踪、调整、充实企业自主创新规划。三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构建有效的报酬与风险相对称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把经营者的个人收入与企业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有效避免经营者的短期行为。

3、建立高水平的企业研发机构

要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切实把提高经济效益转到依靠技术进步的轨道上来。一是加大资金支持。对技术创新的财力投入力度,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要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幅度,尽快实现研发费用与GDP同步增长。加快培育科技创新的资金市场,调动和引导社会资金,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对企业研发活动的投入。二是完善相关制度。建立健全技术开发准备金制度,技术及人才开发费税金减免制度,以及新技术推广投资税金减免制度等,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重点支持对行业科技进步贡献大的研发机构建设。加强对研发机构的运行机制、资金投入、人员结构及开发成果等方面的建设和管理。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企业用于研发的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一般不能低于3%,高新技术企业的这一比例要在8%以上。三是鼓励联合研发。完善相关机制,加强不同企业研发机构的交流与合作,鼓励联合开发与创新,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和运行效率。

三、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校在自主创新中的中坚作用

1、继续推进科研院所体制改革

1999年以来,我国对科研院所进行了市场化改革,有效解决了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的问题,也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但也应该看到,这次改革对不同行业的特点要求考虑得不够充分,改革后的科研院所注重应用性技术的研发,而对产业共性技术重视不够。一些科研院所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忽视了长远的技术储备与社会效益。要区分不同情况,继续推进科研院所体制改革,提高它们从事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一是明确划分各科研院所的主要职能和次要职能,并确定发展方向和目标。对于公益类、基础类科研院所的大部分拨款一般要通过与科研任务捆绑方式、以招标形式下达,提高事关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使它们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识创新基地。对于面向市场的开发类科研院所,要坚持向企业化转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其成为技术创新的先导力量。二是引入竞争机制。科研院所负责人从任命制改为社会公开招聘,不拘一格地选拔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担任。采用合同和阶段目标管理责任制,通过由技术专家组成的评价机构,定期对科研院所工作进行考察和评价,把结果反映到负责人任免和经费支持上。在政府资助的科研院所中逐步推广“研究开发课题中心制”,将以定员数为依据向科研院所划拨资助金的传统做法,改为以研究开发课题为依据,激发了科研院所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加强科研院所对外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开放条件下科技全球化提供的机会,加强科研院所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科研院所整合全球技术资源、科技资源的知识和能力,及参与国际科技活动的能力与水平。

2、全面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

高校主要从事基础理论研究,是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始性创新的重要源泉。要加强高校建设,全面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加强学科建设。高校尤其是研究型高校要根据比较优势,突出特点,选准主攻方向,有针对性地加强重点专业和重点学科建设,构建一批能够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提供重要知识和技术支撑的学科群。二是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大对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支持力度,鼓励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积极探索成立多学科交叉的科研中心,寻求多侧面、多角度的思考,产生创新性思维。三是完善高校科研人员评价与奖励制度。尊重学科性质和工作性质的差异,尊重基础研究的自身发展规律,进一步改革高校科研人员评价与奖励制度,从根本上杜绝急于求成的短期行为。

3、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

打破我国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自我封闭的结构系统,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高校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一是探索多种合作形式。通过共同研究、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科研器材的共同使用、关键技术信息的服务、专利使用等兼职、培训等形式,整合、优化现有资源,建立以实现共享为核心的合作机制。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建立技术中心、中试基地,或通过联营、投资、参股等多种方式实现与企业的联合,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二是企业研发要注重和高校、科研机构有机集合。企业研发经费要有一定比例用于产学研合作,以强化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有效衔接,提高技术配套和自主开发能力。

四、要把引进技术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相结合

1、增加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的投入

引进技术是实现技术进步的捷径。引进技术只有与消化、吸收和创新相结合,才能很快形成自主创新能力,摆脱对技术引进的依赖。因此,一些国家都大幅度增加这方面的投入。如日本、韩国等国家引进技术和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的投入之比是1

5、对做好创新工作有何建议

脚踏实地
改变以往的观念
尝试新的事物

6、如何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创新求变

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内涵和创新
供给、需求、价格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所谓“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总需求由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驾马车”组成。所谓“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时期某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或劳务,总供给可近似用总量生产函数来表示,由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共同决定。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
“供给侧”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生产要素投入,如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土地等资源投入、企业家才能投入、政府管理投入,分别对应着收入法计算的GDP中的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税收;另一方面,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由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等“三大发动机”决定。隐含在其中的还有三个重要的供给侧因素:一是主体发展,包含劳动力或创业者、企业和企业家、投资者、政府管理者等主体素质的提高,及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二是产业发展,含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新兴产业成长等;三是区域发展,包含区域创新、区域结构优化、区域新增长点的形成等。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问题、消费结构问题、区域结构问题、要素投入结构问题、排放结构问题、增长动力结构问题、收入分配结构问题等。
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不妨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一个公式来理解,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几乎包括所有重要的改革,如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财税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价格制度改革、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生态制度改革等。可以说,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相当于从“政府调控侧”转向“全面改革侧”。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很多国家和政府求助于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强调需求侧管理,它因有效应对上世纪30年代美国的大萧条而成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核心流派,但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后刺激需求政策未能达到预想的效果,且造成了增长的持续低迷,各国复苏乏力,证明凯恩斯主义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这一现象在我国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这表明,中国经济中的矛盾已经不仅仅是短期的、周期性的、外部的冲击,而且是中长期的、结构性的、内生性的问题。对总需求进行管理的刺激性政策对前一种情形短期内有效,但对后者尤其是长期的结构性矛盾却束手无策。因此,应该及时转变思路,从总需求管理转为对供给侧调整与需求侧管理相结合的结构性改革,才能重新激发创新的活力。
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着力点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住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是制胜要诀。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
一去产能。产能过剩的载体主要是僵尸企业。所谓僵尸企业,一般存在于国企中,它们长期受到政府保护,缺少市场竞争,尽管已经无法产生效益,但在得到政府背书后它们仍能继续得到贷款,用贷款来发放工资、偿还利息,久而久之这些企业便形成僵尸状态。僵尸企业的存在一方面吞噬了太多的流动性,挤占了市场信用,另一方面拖累了整个产业,造成“几个人没饭吃,大家都没饭吃”。对此,政府要主动从市场干预中退出来,要利用市场的力量强行去杠杆,让“僵尸企业”破产的破产,关门的关门,重组的重组。
二去库存。一提到去库存,很多人认为,现在水泥、钢材等原材料太多,要去库存。水泥、钢铁等原材料库存是很多,但通过经济周期变动,是可以释放出需求的,此外开拓其他新的用途、用替代方式也可以消化这些库存。比如、钢铁、水泥多了,造路、造桥可能不需要那么多,但我们要建设海绵城市、地下管廊等,都是需要水泥、钢材的。还可以开辟新的、有真正社会需求的投资渠道,包括环保、教育、养老领域的投资,都可以带动原来库存的消化。现在最大的库存是房地产;去库存,主要是化解房地产库存。要按照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
三去杠杆。经济学意义上的杠杆,即通过借债,以较小规模的自有资金撬动大量资金、扩大经营规模。在结构性矛盾中,如虚拟经济、房地产的膨胀,都是杠杆在起作用。适度加杠杆有利于盈利,但如果杠杆率过高,债务增长过快,还债的压力就会反过来拖累发展。所谓去杠杆,具体来说,就是在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经济增长中改善债务结构,通过行政力量与市场手段并举,以可控方式和可控节奏逐步消化泡沫和杠杆。经济运行中,杠杆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问题是要规范,要有监管,要把握“度”。
四降成本。高成本是供给侧最致命的硬伤。在经济下行压力大、需求潜力有限的大背景下,唯有减轻成本负担才能改善企业盈利,提升资本回报率。为此,要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打出“组合拳”。要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进一步清理规范中介服务。要降低企业税费负担,进一步正税清费,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营造公平的税负环境,研究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要降低社会保险费,研究精简归并“五险一金”。要降低企业财务成本,金融部门要创造利率正常化的政策环境,为实体经济让利。要降低电力价格,推进电价市场化改革,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要降低物流成本,推进流通体制改革。
五补短板。现在经济结构中的短缺是层次性短缺,主要是高层次短缺。要弥补这种短缺可能需要整个产业链一起补短板,而不是过去那种某个产业部门补短板就可以解决。近年来,我国居民境外旅游中出现的“海淘”等境外购物现象,就是当前层次性短缺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境外购买的日用品,其层次与品质高,不仅是工艺精湛,而且也与所用材料有关。因此我们要补这个短板,就不仅是生产这类日用品的部门,而是与提供原材的上游产业部门都有关系。因此补短板,要提高上游部门产品的层次与质量,改进生产部门生产工艺等等,整个产业链有系统、有关联地进行科技创新,最终将整个产业链的品质提升上去。此外,除了商品的短缺,当前服务的短缺更加严重。“互联网+”更多是解决消费者服务问题,就是扩大了消费者的需求、增加了消费者服务的供给,但涉及生产者的服务短缺还很大。
以上五大重点任务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配合;在实践中,要正确把握,按照中央提出的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要求,制定实施适合本地实际的政策措施,努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热点内容
我要开店淘宝 发布:2020-09-09 12:06:51 浏览:854
十大相机品牌 发布:2020-08-29 10:57:46 浏览:788
淋浴器十大品牌 发布:2020-08-29 01:52:31 浏览:627
开店宝支付 发布:2020-09-15 10:25:50 浏览:560
技术专利申请 发布:2020-08-27 21:42:43 浏览:545
怎么扫条形码 发布:2020-08-29 10:28:31 浏览:538
怎么保护知识产权 发布:2020-08-29 01:30:26 浏览:535
济南创新谷 发布:2020-09-10 04:19:14 浏览:533
淘宝开店照片要求 发布:2020-09-09 12:08:29 浏览:532
开店美发 发布:2020-09-02 20:04:55 浏览: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