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大学生怎样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大学生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和素质
我的第一个建议是,在学习中,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持续积累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根本。良好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是创新成果诞生的良好基点,开阔的视野是大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条件。优秀的创新成果都是饱含科技含量的,没有坚实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知识底蕴,是不可能孕育出优良发明的。在大学期间,同学们一定要学好基础知识,以及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其原因是创新成果大都来源于基础知识的深层次组合。另外,如果没有打下好的基础,大学生们也很难真正理解高深的应用技术。另外一个方面,学习的方法、开阔的视野也至关重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要培养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我们应该通过学术讲座等方
式,使学生开拓视野,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第二个建议是,遇到问题试着从不同角度来思考。两个推销鞋子的推销员,来到非洲。结果发现这里的人都不穿鞋子的。其中一个叫苦连天,这么个地方怎么会卖得出鞋子呢?于是打包回去了。另一个却喜出望外,他喜出望外,多么大的一个市场啊。如果所有的人都穿鞋子,那么我的市场该有多大啊。看看,当我们思考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时,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差别很大?
第三个建议是,多问问题才能更深理解。我想这一点大家在高中的学习生活中的感悟是最深的!
第四个建议是动手实践。大学里面有很多实验,那些都是书本上的知识,但是每当我做完实验后,感觉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就上了一个层次,真正实践后就会对其有很深刻的影响,这些只有通过不断的动手实践练习才能得到的!
2、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更新周期不断加快的当代社会,各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不仅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结构,更取决于人才的质量。而人才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与创新能力紧密相关。目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十一五”时期引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而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着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造就一支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新世纪赋予高等教育的重任。
那么,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
首先,大学生要明确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树立培养创新的思想。物质是意识赖以产生的基础,意识则是人形成思想、观念并进而升华到精神的前提。而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人们的行动总是在一定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只有正确的观念才能产生正确的行动。因此,培育创新思想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并应注重大学生创新观念的更新。
其次,持续积累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根本。良好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是创新成果诞生的良好基点,开阔的视野是大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条件,优秀的创新成果都是饱含科技含量的,没有坚实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知识底蕴,亦是不可能孕育出优良发明的。在大学期间,大学生一定要学好基础知识,以及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否则很难真正理解高深的应用技术,提高创新能力。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学术讲座等方式,开拓视野,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也不仅仅依靠教材上的知识,更要敢于问“为什么”,敢于打破陈规,敢于在别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新的观点、新的思路、新的方法。
第三,大学生要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即提出新的看法、观点,也就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创造心理活动的起点和必经的过程,是完善其创造心理品质的重要环节。想象力对于创造的作用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说的:“想象力是一股强大的创造力量,它能够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因此,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对于大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来说十分必要。
第四, 要自觉营造活跃的创新校园文化氛围。马克思主义环境理论认为,人类在改造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在深刻地影响着人类。体现创新教育要求的新型校园文化建设本身就是一项重大的创新实践活动,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有平等、信任、宽容、进取的氛围,这些都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在课外活动安排、物质和精神的校园环境、学生社会实践中,并透过这些方面对学生的创新人格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有意识的或潜移默化的持久影响。创新氛围的营造能为创新行为提供环境支持,积极热烈的创新场景可以使大学生本身产生创新的意识和灵感。一方面,大学生可以营建自己的创新团体,以社团和学生宿舍、班级为组织, 重点开拓和深入提高开阔视野、培养兴趣、实际动手等方面能力。另一方面,大学生也要主动参与创新活动中,要积极利用好大学里的各种硬软件方面的环境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等,这些场所通常是培育和激发创新灵感的绝佳环境;同时,还应主动走出校门,参加社会调研,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实际活动中及时反馈,形成最后的成果。
最后,大学生要自觉探讨有效的教学模式,并加强与老师的交流。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灌输式的,有碍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有碍于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大学应当努力探讨新的教学方法,以积极的态度、运用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自身潜力,来吸收已有文化成果、探索某些未知问题,并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发掘自身潜力。同时,大学生要积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使自身兴趣获得优先培养,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人性得以彻底解放。此外,师生间的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大学生应不断加强与老师的交流,陈述自己对教育模式的看法,以及提出改革的建议。
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民族的希望在创新,创新的希望在青年。着眼未来,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提高青年大学生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3、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表现在哪些方面?
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更新周期加快的当代社会,各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不仅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结构,也取决于人才的质量。人才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与创新能力密切相关。当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十一五”期间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技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迎接未来的挑战,是新世纪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那么,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首先,大学生要明确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树立培养创新能力的思想。是物质意识的基础,意识是人形成思想观念进而升华为精神的前提。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人的行动总是在一定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只有正确的观念才能产生正确的行动。因此,培养创新观念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前提,应重视大学生创新观念的更新。其次,不断积累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基础。良好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是创新成果诞生的良好基础,开阔的视野是大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条件。优秀的创新成果充满科技含量,没有扎实的知识积累和渊博的知识是不可能孕育出优秀的发明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学好专业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和基础课程,否则很难真正了解先进的应用技术,提高创新能力。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学术讲座开阔视野,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不仅要依靠课本上的知识,还要敢于问“为什么”,敢于打破陈规,敢于在别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第三,大学生要丰富想象力。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提出新的观点和看法,也就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是创造性心理活动的起点和必经过程,是提高其创造性心理素质的重要环节。想象力在创造中的作用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说:“想象力是一种强大的创造力量,它能从实际自然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因此,大学生有必要丰富自己的想象力,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意识。第四,要有意识地营造积极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马克思主义环境理论认为,人类在改造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在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新校园文化建设体现了创新教育的要求,其本身就是一项重大的创新实践活动。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平等、信任、包容、进取的氛围。这些都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在课外活动的安排、物质和精神的校园环境以及学生的社会实践中,并通过这些方面对学生创新人格的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有意识或潜移默化的持久影响。创新氛围的营造可以为创新行为提供环境支持,积极热情的创新场景可以使大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灵感。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建立自己的创新群体,以社团、学生宿舍、班级为单位组织,注重在开拓视野、培养兴趣、做实际工作中发展和深化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大学生应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并积极利用好大学中的各种环境资源,如图书馆和实验室,这些通常是培养和激发创新灵感的绝佳环境。同时,要主动走出校门,参与社会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在社会实践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并在实践活动中及时反馈,形成最终成果。最后,大学生应自觉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加强与教师的交流。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的,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大学应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吸收已有的文化成果,探索一些未知的问题并以积极的态度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运用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从而发掘自身的潜力。同时,大学生要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让自己的兴趣得到先培养,让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让自己的人性得到彻底解放。此外,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大学生要不断加强与老师的沟通,陈述自己对教育模式的看法,提出改革建议。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民族的希望在于创新,创新的希望在于青年。着眼未来,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提高青年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4、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江总书记于1999年6月15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说:“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创新就是对现存的事和物进行改造,使之变成新的事和物,使其功能及性质达到更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现谈几点肤浅的见解。
一、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意识及观念。表现为对知识的渴望及追求;不因陈守旧,有锐意改革的意识;自我价值的取向即自我认识;灵活有序的思维;及个人的意志毅力等等方面。这些因素构成了人们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抓住各要素,通过学校的各种活动,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牢固的意识及观念,达到邓颖超同志所说的:“人小志气高,立志去创造。今天准备好,明天立功劳。”
1、教育学生确立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创造的基础思想
知识是创造的基础,基础知识越扎实,知识面越宽,创造能力就越强。印度宰相西萨·班·达尔发明了国际象棋,国王要奖赏他,问他要什么,他说第一格放1粒麦子,第二格放2粒,以后每格都是前一格2倍,共64格放满就可以了。国王以为一个宰相竟只想实现如此渺小的愿望,十分生气地下令奖他。结果一计算:1+2+22+23+34+……+261+262+363+=18,446,744,073,719,511,615粒麦子,等于全世界生产两千年麦子的总和。这下吓坏了国王。有一教师知道了,献计给国王说:“打开仓库让他一粒一粒去数取吧!”为什么?这位教师说:“取1粒麦子要1秒钟,那么宰相取齐赏给他的麦子要5800亿年。难道你5800亿年生产不了这么多麦子?他也没有这样的长寿吧!”国王听后大喜。宰相知道了,也认为国王是个圣明君子,于是不要国王赏赐了。
大家熟知的三国故事孔明借箭,三天内做十万支箭,还立生死状,孔明靠什么力量来完成这十万支箭?是靠人力吗?不是,是靠知识,靠他对天文气象的知识!靠他军事上的知识。
如何教育学生使自己知识丰富呢?首先要积累知识,要发挥大脑记忆功能及青少年记忆力强的特点,尽量多读多积累知识;其次要树立不断学习的观念,社会不断发展,科技在进步,知识不断更新,要跟上时代步伐就应不断学习,永远当学生;再次要培养自己的兴趣,在接受人类基本文化遗产之后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充分发挥。历史上有不少的科学家由于种种原因,在校学习期间并不是科科都学得很好,但他有兴趣的这一科却学得特别好,后来就在这方面有成就。
在教育活动中还应创造让学生运用知识的机会,体会到知识的作用。有一所小学的学生要去一个山坡植树,老师先让学生量出长宽,规定每隔5米种一棵,让学生计算要种多少棵,还让学生去分树穴位,最后才去挖穴植树。有的学生计对了,也有的计错了,让他们到实地去验证,这体现了知识的作用。
2、鼓励学生站在名人的肩膀上
人对待自己的工作,不管做了多久,多熟悉都应把它作陌生的来看待,永远把它当作一种研究的对象,不要安于现状,因陈守旧,不满足前人的结论和成果,而应站在前人和名人的肩膀上,继续开拓。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伽利略不迷信古希腊权威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论断:重量不同的物体从空中落地,快慢与其重量成正比,重者下落快,轻者下落慢,发明了自由落体定律。达尔文不迷信“上帝造人”的胡说,创立了进化论;哥白尼不信千年铁律“地心说”而创立了“日心说”。数学中的运算都是从左至右,为什么一定要这样算呢?还有其它方法吗?史丰收从小学二年级起就提出这个问题,能不能从右至左算?后来潜心研究,终于总结出史丰收快速算法。
我们在教学中应积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由过去的教师只做教学的“裁判员”改变为“导演”。把过去对一些答案、结论或学生的意见,只问“对不对呀”的提问方式改为“大家还有什么意见呀?”。这虽然是一个简单的变问,但会激发学生的热情。有个老师组织学生学习寓言《愚公移山》后问大家有什么感想。有学生说:“我们应该学习愚公大无畏精神及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一干到底直至取得成功的毅力。”这时老师不问对不对,如果问这个同学答得对不对呀?学生的思维就停顿了。而这位老师却征求大家还有什么意见。学生活跃了,有的说:“愚公的精神虽是好,但方法不好,应移民,搬家不比搬山省时、节钱吗?”有的说:“修条公路都比移山易得多呀。”……这样教学就是培养学生不固守前人的结论而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的好例子。
3、引导学生形成天生我必有才,有才必有用的意识
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的观察分析,人有千分之三为弱智的,而绝大多数的人的智力都是差不多的,也就是说天生我必有才,问题在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和个人的努力不同,其发展的方向就不同而矣。不管做哪一行都有其创造的机会,也就是说行行出状元。唐代书法家王羲之一日在长安大街步行,见到一个姑娘,搓面拉面,双手灵巧,叹息这样的巧手不去学书法真可惜。旁边一个老太婆听了说:“人人都去写字,全城人不都饿死了吗?”这个故事说明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而且每做一行都有自己创造的对象,都可象这姑娘一样巧手拉金丝。荷兰生物学家列文克,出身贫贱,当过学徒,摆过杂摊,后来当了市政厅的门房。他的业余爱好就是磨镜片,人们笑他没出息,他把人们的取笑付诸脑后。有一次他透过两片镜观看东西,奇怪地发现它变大了,由此而发明了显微镜。
要使学生认识自己,关键是教师承认学生。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鼓励,让每一位学生看到自己的才干,尝到成功乐趣。有个老师组织学生学习“串”字,懂得读音及其义后,让学生分析字形,怎样记牢它。很多学生都讲了,其中有一位平时很差的学生说:“‘串’字象街上卖马蹄一样,两个马蹄子中间用一条竹丝穿起来就是‘串’字。”老师马上表扬了他有创造精神。从此,这个学生上课肯动脑筋,常发表一些与众不同的意见,得到表扬,成绩也慢慢好起来。
4、启发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
思维是人的智力核心,平时说开拓学生智力很大程度是指发展学生的思维。思维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因素,一个人能善于观察,大胆想象,认真分析与归纳,才会产生创新的意念。
善于观察大胆想象是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有资料表明,人们获得知识有一半源于观察,而发明创造都善于观察,从微小的现象中悟出大道理的。阿基米德从入浴缸冲凉见到溢出的水发明了阿基米德定律,瓦特在煲水过程中观察沸腾的水冒出的蒸气冲着壶盖在不停地跳动而发明了蒸汽机;牛顿观察苹果落地这一现象发现了万有引力;门捷列夫看玩牌,发现了元素周期表。这都是善于观察大胆想象的结果。
观察和想象能力靠我们在教学中去培养。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每一个活动的目的要求,其次指导好方法,最后让学生大胆展开想象。教学的过程中不要追求结论,应着力于学生获得知识过程的方法的培养。有一位老师组织学生学习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点。他先出了三组题:10÷2 11÷2 12÷2…… 19÷2; 20÷2 21÷2 22÷2……
29÷2;30÷2 31÷2 32÷2……39÷2让学生计算后分辨出哪些是整除的,不是整除的划去。再让学生观察能被2整除的数有什么特点,经过一番讨论很易得出了结论。老师为了训练学生观察与想象的能力,可就一些常见的事和物进行观察而展开想象。如竹是大家常见的,观察竹后你想到什么:“象征人的品质虚心有节”;“为了人民的利益粉身碎骨在所不辞”;“不怕严冬浩雪,四季常青”;也有学生说似一些没主见立场的人“随风飘”。同一事物由于想象的作用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就是训练思维的好方式。
5、培养学生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
不到长城非好汉是一种大无畏精神,是人的意志及毅力的表现,是为工作、事业、科学献身的精神。缺乏这种精神的人就会象人们所说的眼高手低,心想干一番大事,但做起事遇到困难就气馁了,最终一事无成。
凡有贡献的科学家,他们工作起来都是废寐忘餐的,甚至到生命最后一刻也不会忘记科学。德国化学家欧立希研究一种治疗螺旋体菌感染的特效药时,失败605次都不放弃,终于在606次成功,因此这种药取名为“六零六”。诺贝尔为了研究炸药,他弟弟炸死在工作间,自己也被炸得鲜血淋淋。美国动物学家卡尔.施密特在南美野外考察被毒蛇咬伤。由于无医无药,知道自己不行了,还坚持记录着被毒蛇咬伤后的身体变化情况,直到停止呼吸。
要培养学生这种精神,一方面要鼓励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及进步,另一面也应让学生去面对一定的困难,在困难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及毅力。现在学校推广的“分层教学法”,对不同的学生要求不同,训练的内容不同,份量不同,使各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完成学习任务,看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但新的挑战就在面前,有一定的难度任务,要经过艰辛的努力才能完成,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一种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指学生动口、动手去做的能力。内容相当丰富,本文所讨论的是学生的创新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首先应要用创新的一些基本技法武装头脑,然后要有可行的制度及措施。
(一)创造的基本技法
创造的方法,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总结方法。1949年创造学的奠基人美国奥斯本发明的世界第一种发明创造法-“潜力激励法”以来,有人总结了300种,也有人总结100种,我国许立言等提出十二个聪明的办法,上海和田小学也总结了指导学生创造发明的十二法。现综合各家,介绍一些基本技法,以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的活动。
1、加一加
加就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品合起来,得出一个新产品,把原来各产品的优点集中到一件产品中。这种创新的产品举目皆是。铅笔和橡皮擦,原来是分开的,使用起来很不方便,美国威廉把它合起来,制成带有橡皮的铅笔成为一种新产品。八十年代我市有一个小学生,母亲常等他放学后才清洗地板,他冲水她扫地,他觉得这很费事,他后来把水管套在扫把上,打开水龙头就扫,边扫地边冲水一个人即可。他把这个“带水管的扫把”写成小发明,参加全省小发明竞赛获得奖励。
2、减一减
这方法的思路恰与前面的相反。它是在某一产品中减少一部分或几部分,使其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达到最佳状态,或出现新的功能和新产品。比如减少一两部分、减轻、减小、减少时间、减少次数等。
北京航空大学附中初一学生王宏宇(13岁),每晚回家开门后要摸黑入室去拉灯。怎样才能减少摸黑的时间,减其它装置呢?能不能做到门开灯亮呢?经过苦心研究终于成功发明了“自动开灯装置”。
3、改一改
改就是将原来的产品改变。或改变它的形状,或改变它的性质,或改变制造的材料,或改变它的颜色。有的整体改,有的改其中一部分或几部分,从而产生新的产品。
有个班主任编学生的座位时,让学生按高低排队,然后个子矮的坐前面,个子高的坐后面。但有几个个子高的近视,看不清黑板,坐上前又挡后排学生视线。因此有个学生想出了把固定高度的凳改一改,变成了可放高放低的凳,高个子坐前面也不挡视线了。后来这种凳子迅速被推广使用。陕西省西安市四十一中初一(3)班学生杭晓东(13岁)把普通的衣架改为带扣的衣架,晾起衣服来风吹不掉。
4、变一变
变是将一物品的部分或全部变一变。或改变它的材料,或改变它的性质,或改变用途,或改变形状、颜色、气味等。通过变一变形成新的产品,出现新的优点新的用途。
水管也许是人们最早用竹、木来做,或用泥烧制而成;人们把这些材料变为用铁做出美观耐用的铁水管;为了防锈,减轻重量,人们又用塑料做成水管;但易老化断裂,于是又把它变为用塑料及金属合在一起的新型水管,内外层为塑料中间为铝,这种管目前很受欢迎。
5、缩一缩
缩就是缩小,把一件物品缩小而产生新的产品,通过缩小也可以扩大产品的用途。微型收音机、小汽车等,举目都可见到缩一缩的产品。呼和浩特市十四中初二(1)班学生张宏斌把平时所见的望远镜缩小,发明了“针孔望远镜。”
6、扩一扩
扩就是扩大,是创新的一条重要思路,把原产品扩大为新的产品。一方面是以其体积外形进行扩大;二是从其性质及用途进行扩展,使其产品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及综合利用。
旅游时戴的太阳帽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将帽舌扩展以遮住太阳的;海边泳滩上的太阳伞也是将伞扩大后的产品。洗衣机原来只是会洗衣服,还要人去放水,洗干净后又要拧干才晾;将其功能扩展装上电脑变成全自动洗衣机,可自动排放水,洗干净后还会将衣服中的水脱干。四川省隆昌县城关中学初三学生范雪梅(15岁)发明“盆伞架”,这种架能放洗脸盆,又能放伞,就把架的用途从一个扩展到两个。
7、仿一仿
仿就是模仿。仿一仿就是从一种事物的外形、性质、用途得到启示,创造新的产品。可以仿自然界的任一个可以借鉴的事物,现在有一门学科叫仿生学,就是专门研究如何仿自然界的事物而创造新产品的;仿也可仿别的的产品及经验。有传说日本人从外国购进机器先拆,第一部就仿,第二部就是自己创新的产品了。
鲁班是仿照植物的叶子发明锯。现在市面上五花八门的儿童玩具都是仿生物,仿动画卡通片制出来的新产品。
8、代一代
代就是用一种东西代替另一种东西而产生新的产品。代可全部替换,也可代一部分或几部分,使其性能更优,价格更低,更适合人们的需要。
装水的桶,过去是用木做,后来用铁皮代替了木,现在用塑料代替铁皮做成了塑料桶更是价廉物美。随着社会的发展,到处可见到用塑料代替过去用铁和木做的产品。
9、反一反
反就是反过来的意思。从思维的角度解释为逆向思维。把问题或事物的形状、性质、用途倒过来想一想,从事物的正反、上下、左右、前后、里外、横竖、大小、因果等颠倒过来思考,得出新的结果及产品。
法拉第把电能产生磁的现象反过来思考,那么磁能产生电吗?经过努力终于在1821年制出世界第一台电机。“吸尘器”是从“吹尘器”反过来思考而创造出来的。开始人们在清洁时是用一种叫“吹尘器”的把灰尘吹走,但吹得灰尘满天飞,反过来把灰尘吸入就制出了“吸尘器”。在教育方法中,我们的老师经常说,我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很好的。但日本的教师经常说,日本地窄人多,自然资源缺乏,日本要生存、发展大家就必须好好读书,学好科学技术。这也不失为一种激励学生勤奋读书的好方法。
10、联一联
联就是联合。将一件或几件物品联起来成为一种新的产品。将相关物品的功能优势进行联合,形成新的功能优势。同时还应把一件物品的材料、性质、用途、价值、事物发展的各种条件及规律进行联系来分析了解,从而构思出新的产品。
喷池早就在城市、庭院及公园里占有一席的位置了。但过去它只能按人为的安排,高低、大小、形状均是定形的。音乐利用扩声器传送到嗽叭中,将声音放大,为大多数人享受。彩灯五颜六色,为都市、宾馆、庭院增添色彩。如何将喷泉的大小高低随着音乐的大小变化而变化,喷出来的水花有五光十色呢?使人们享受到大自然的景色,增强视听效果呢?于是人们把喷池、音乐、彩灯联起来,做成音乐彩色喷池。北京铁六中董建川(15岁),看到人们扛气瓶上楼梯就联想到车,如果有一种车能推上楼梯不是可以减轻人的负担吗?这种车能像手推车那样把车轮做成圆形的吗?当然不可以,又应怎么样的呢?他又联想到小狗爬楼梯的情景,终于发明了“爬楼梯车”。湖南津市湖南拖拉机制造厂子弟学校初一学生易成城,自己常削铅笔易断、不匀称及不圆滑。见到木工师傅刨木,刨得这么平滑,就联想到削铅笔,最后发明了“削笔刀”。
11、搬一搬
搬就是把其它产品的全部或一部分搬过来,使原来的产品功能起了变化,或者更优,或者用途扩大,变成一种新的产品。
放大镜搬家做成了照相机,投影仪;收音机有一条可伸缩的金属棒做天线,将它搬到教室来成了老师的教鞭,把它搬到电视机上成了电视机的天线等。这些都是搬一搬而创新的产品。
12、定一定
定就是限定,将一件事或物品的性质、用途、功能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从而产生新产品,或新的制度。
电梯的升降都有极限的,最高不能超过限定的高度,最低也是要到达规定要求,因此就要有一种叫行程开关的半成品,行程开关可使电梯到某一高度自动断电。瑞典科学家摄尔休斯规定水结冰时的温度为零度,沸腾时的温度为100度,两者之间平均分为100份,每等份为1度,这就制成了摄氏温度计。四川南溪县第一中学初三学生戴便飚(14岁)在家里养鸡,每天要给水它喝,天天都要加几次水。如何保证容器经常都有水呢?于是他就发明了“吸水器”。
以上列举了12种创造发明的技法,不仅是自然科学常用,而且社会科学也普遍使用的,如教育教学改革也使用这些方法创造很多新经验。五十年代黑龙江推广小学“集中识字法”,南京反一反推出了一种“分散识字法”;上海推广“成功教育”,有人变一变,推出“愉快教育”;上海育才中学的教改经验是“读读、讲讲、议议、练练”简称为读、讲、议、练,把它扩一扩为“启、读、讲、议、练”等等。这些创造发明的成果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并不陌生。
(二)怎样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具体动口、动手,从事实际的工作能力。能力的形成及成长不是讲出来的,是在实际的工作中逐步成长的。美国一对富有的高龄夫妇得子,万分高兴,什么事都不让他干,都是父母代劳,由父母喂食,他连食饭的能力都没有,到了25岁时被称为“25岁婴”。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一定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实践,就象毛泽东主席讲的在游泳中学游泳。很多学校的经验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要做到一改、二学、三实践、四立制。
1、改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
江总书记在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号召我们“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那么现在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是什么?是一种死记硬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我们一定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就是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努力去开拓智力,培养能力,发展思维力。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是更多地指导学生把握学习方法,学会求知的本领,使学生懂得自己如何去学习,使学生越学越活。
素质教育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要有一个较大的转变。教学上要求人人达到同一标准,转变为教学促进人人得到发展;对学生要求科科学好转变为各科达到基本的要求同时发挥各人的特长;教学手段从单一的粉笔加嘴巴转变为多媒体教学;教学的形式从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变多种形式教学,实行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考核的方法从考死记硬背改为考知识与能力相结合;评估的内容从单一分数评定转变为从思想、身体、知识、技能、心理素质等全面评价学生。使学生全面地、健康地成长。
2、学习创造工程学的知识
创造工程学从创立到现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并没有象其他学科那样被普及,为人人知晓,过去也许大多数人认为创造、创新这都是专家们的事,一个普通劳动者,能按领导分配的任务,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一个好公民;还有一个社会环境就是中国过去一直都是计划经济,不存在什么竞争,所以企业不创新,由于没有竞争意识,没有创新的才能,所以一进入到市场经济就有不少企业“死火”了;再有就是我国人民也有一个传统观念,就是听话,按吩咐去做。有人进行过这样的对比,中国人送子女入学时反复叮嘱:“要守规矩听老师的话。”犹太人送子女入学则对孩子说:“多想问题,向老师多提几个问题。”由于种种原因,形成了长期很少人过问创造方面的知识。
江总书记在1999年的教育工作会议上讲:“我们的劳动力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我们应该大力普及创造工程学的知识,让在校学生都了解和掌握一些创造的知识,并能运用到实践中去。为了达到一目的,学校应开一些专题,介绍一些科学创造工程学的知识及指导学生进行运用。
3、开展“六小”实践活动
实践能力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学校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好的形式是开展小考察、小改革、小发明、小制作、小种养、小创作(论文)的“六小”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去做,从做中增长才干,组织得好也会出成果。长沙市九中组织学生开展科技活动中创造发明的项目不少,且有相当多的数量申请了国家专利,也有不少的发明应用于生产中去,投放了市场。
小考察是组织学生带着一定的目的到一个地区或一个单位去进行调查研究的实践活动。这活动对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很有益处;可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组织小考察时应先明确目的,了解考察范围,拟定考察题纲及具体做法。今年1月有一所中学利用放寒假的时间,组织全校同学以镇分组,开展“知我家乡”的考察。主要考察本镇范围内的工农业生产及自然环境等,使全校同学受到一次爱家乡教育,也学到小考察的一些基本办法。
小改革是组织学生对一些制度、管理措施及方法提建议、出措施。这种实践活动能培养学生随着形势的需要不断改进,不要做刻舟求剑的人,同时也培养学生当家作主的精神。学校是社会的一角,应充分利用这一阵地来培养学生的小改革的意识及实践。有一所学校植了一块草坪,怎样管理呢?向学生征集管理意见,在三天内收到四百多份建议,参予率达到学生人数的64.2%。学校把这些建设整理后再交学生讨论,形成了一份制度,实施后证明,这是一份很好的制度。不管学生提出的建议多幼嫩,只要他们能参与讨论,进行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都是一种锻炼。
小发明就是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简单的科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大胆设想,进行创新。组织学生对某一件物品进行观察,分析它的优缺点及其用途。然后怎样去发展其优点,克服缺点,并提建议和方案,这个建议及方案就是发明创造的方案。开展这些活动可以先简单后复杂,找一些易于发现易于制作的入手,让学生看到自己创造力,以逐步激发创造发明的热情及积极性。
小制作是组织学生利用科技活动及业余时间进行一些模型制作,或开展一些编织活动。如制作航模,飞机模型,小收音机及一些电器,农村可根据实际进行一些木器制作及竹器编织。通过这些活动可培养学生细致及坚强的毅力,也可在实践中丰富所学的知识,增强运用知识的能力。组织这些活动要注意为学生力所能及的,不要半途而废,挫伤积极性。
小种养最最适合农村中小学的活动,也是缩短教育为当地服务的距离的最好形式。利用学校的农场,或在校园内不影响校园整体规划的情况下划出一些土地,让学生开展小种养活动。如每班种一棵香蕉,从种植、管理直到收获都由学生自己亲手做。这种种养不同于农户,应增强科技含量,有一个学生种一棵番薯,用它跟月光花嫁接,结果一棵番薯收五十多斤。前年报道信宜镇一农户种一棵深薯收60斤。那么谁能超过他呢?谁能种出一米长的豆角吗?通过这些活动增长才干。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种养技术也会应用到家里的农业生产上。
小创作是组织学生开展文学方面的创作。如写小论文、小说明文、小小说、诗歌、书法、照相、画画等,与学科紧密结合。很多学校都有文学社,他们自己写稿,自己编辑出书出报纸,都是一种很好的实践活动。信宜市综合成人中专学校有一个学生叫李婉裕,自己出了一本书《永远的山杜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杨干华、茂名市政府秘书长卢忠仁对此十分支持,杨干华亲自为该书题写书名,卢忠仁为该书作序。该书填补了信宜市在校学生出书的空白,终究是一次成功。
上面六种活动是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实践中的主要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基本形式。
4、建章立制,持之以恒
任何事物的发展,只有健全的制度作保障,才得以良性的发展。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是一种经过长期培养逐步成长的,不是一两次活动就能立竿见影的。而这种能力又是在活动中发展,它是以乘方的形式增长,创新实践活动越多,能力增长就越快,用进废退。所以学校应建章立制,有制度来保证创新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有措施来激发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为了保证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关键要有一支辅导队伍。因此,学校应充分挖掘学校的人力资源,发挥教师队伍中的各人优势组成一支辅导队伍。其次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些项目,组成兴趣小组,自觉参与。对各种活动学校要统筹安排阵地及活动时间,做到辅导教师落实,参加学生落实,活动内容落实,活动时间落实,活动地点落实。
要保证学生实践活动的落实及持续开展,还要有相应的激励措施,对学生活动的成果进行评比奖励。也可以拟定一个科技节,或每年每期进行一次成果展览评奖。对成绩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对指导开展活动有成绩的老师也应给予表彰。
5、如何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创新能力
新的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愈来愈重视具有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现在当务之急,因此,探讨大学生自主学习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同时解决在现有教学模式下大学生自主学习和科研创新面临的困境。
关键词:大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创新
近年来,在高等学校教学改革过程中,加强大学生自主学习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界的一种共识。现代高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确立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主动、双向、探索、研讨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
按照现代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意识、习惯、能力、方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本质要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大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未来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需要引导当今的大学生努力朝着这些方面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这一世界发展的趋势为大学生的学习与未来的教育发出了新的挑战,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对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更强的要求。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强调要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并作为应对当前全球性挑战的重要任务。大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环节。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而这些,取决于大学能不能培养出大批优秀的人才来促进社会的发展。但是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学习依赖性严重,目标模糊,动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强,实践性弱,急功近利等现象。人才来源于教育,提高大学教育的质量,提高大学生学习实践创新能力,适应社会的新变革,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科研创新能力,成为大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
(一)影响大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因素
在自主学习方面,我们主要从学习动机、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兴趣、
学习条件和社会环境五个方面归结影响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因素:
(1)学习动机的性质一方面决定着学习的方向和进程,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学习的效果;
(2)学习目标是学习的导航灯和助推器,只有目标坚定、明确,才能成功跨越学习道路上的种种障碍。自觉性强的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做出调整;
(3)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果的有力保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会更容易挖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4)采用多种方法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大学生的学习条件及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另外,社会因素的普及与渗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实践创新方面,我们应该从大学生主体因素、学校的组织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三个方面来分析影响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因素。
(1)大学生主体因素是大学生实践能力形成和发展的核心。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①动机与态度。良好的实践动机,会使大学生在某种精神力量的支配下参加实践活动,迸发积极性和坚强意志,克服困难,去冲破实践过程中的各种阻力,达到既定的目标。②广义知识。广义上的知识既包括实践活动中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也包括按照一定程序或步骤行事的实践知识,还包括与人交往中表现出来的沟通技巧、合作性等社会知识等。③实践经验。实践经验来自于亲身实践的经历和体验,是大学生对自身实践活动默会的结果。
(2)学校组织因素。大学生是受教育者,“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教会学习者思考,学会运用理性的力量,成为一个更好的问题解决者”。高校对于实践教育的态度和对大学生实践的定位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实践能力。学校管理层只有从战略高度认识实践育人的重要性和意义,才会投入资源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才会建立健全各种相应的制度,调动学校各方面的积极性。
(3)社会环境因素。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潜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现实社会环境对学生实践能力起着抑制或促进作用。社会的经济环境表现为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物质环境,而社会的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往往通过师生的外在感受影响其心理环境。
(二)大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的途径
1.为了加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也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比如: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观念的培养、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学校教师的引导监督。
①在自主学习动机的培养方面,首先,大学生要明确自身的奋斗目标,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确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其次,学校也应该充分发挥作用,介绍专业的发展现状及前途、社会需求、就业形势等,使学生对所学的专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社会需求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从而激发学习动力。
②在自主学习观念的培养方面,大学生必须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形成“我要学”的思想,摆脱过去对学习认识的不足,使学习的观念深入人心,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进而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形成对知识的自我驾驭能力。
③在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过程中,首先,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良好的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自身的学习习惯是自主学习成败的关键,培养了正确的学习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自主学习变成现实。
④在学校教师的引导监督下,学校要发挥资源优势,对大学生开放所需要的资源,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2. 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
培养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我国高校应转变思想,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发展需要,构建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体系。
(1)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培养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高校首先应该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 以人才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正确的学生观,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侧重于促进大学生主动性和独立性的发展。
(2)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是高校培养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突破口,改革的目的正是强化大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力度。首先要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另外,真正实现课程选修制,纠正学生专业选择的盲目性。最后,改进教学方法,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启发
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辩论能力等实践能力;此外,运用“讨论式”教学,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加强实践环节和实验教学,加强大学生动手能力与实践技能的培养,有利于促进科学知识型人才向科学知识使用技能型人才的转变。
(4)构建科学的实践与创新能力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着眼于发现和发展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切实关注大学生发展中的个性差异。
总之,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能力要从大学生的自身现实水平的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肩负着历史的重任。
在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建立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已被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是新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只有具备了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的能力,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高速的知识更替,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未来发展中成就自己,更好地为社会和人民服务。
6、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当今社会,创新已经成了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因此,各高等学校都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已成为我们实验教学过程中需大力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目前的实验教学仅局限于辅助教学形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创造能力和研究能力等方面的训练不够。
一、设计性实验对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作用
从实验的性质来看,可分为演示性、验证性、操作性实验和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两大层次。前者是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后者的综合性实验是介于两层次之间的,设计性实验才是培养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的,而创新性实验则体现了实验效果的最高境界。
何为设计性实验?其主要特征是老师只给出实验的对象、目标、要求、技术指标、完成期限和验收方式,至于实验的实现方案、技术路线、元器件的选择、具体制作和调试方法、指标测试等则全部由学生自主完成。比如,各类电子大赛就是设计性实验的一种具体体现,因为大赛规则中包含了基本要求和自主发挥的要求。自主发挥实际上融合了创新性实验的内涵。所以说,设计性实验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归纳起来有如下特点和效果:
1.由于设计性实验的全过程是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的,实验的主动权在学生方,不可能存在等待、依赖思想,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前提基础。
2.设计性实验的要求不是通常验证性、演示性实验的简单综合,而是更多地贴近工程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项目的设计和实现,含有创新因素,因此对学生既有挑战性又有压力,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动力源泉。
3.学生通过设计性实验中的任务分析、方案制定、电路构思、硬件设计、软件编写、分步试验、制作实施、系统调试、指标测试、性能改进和报告撰写等全过程的实践和攻关,既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以综合运用,又能把研究视野扩展到相关的知识领域,接触一些先进的元器件并加以运用。动手实践的能力得到实实在在的训练,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会有实质性的提高,创新素质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提升。
4.由于设计性实验的实施必须独立经历从第一步到最后一步的全过程,每个人的方案和实施方式各异,从学生的整体来看,充分发挥了各人的原创能力、设计能力和实施能力,由此也萌发出来不少对工程和社会有实际贡献的创作思路。设计性实验的要求和技术指标也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在实施过程中的技术交流和问题的探讨、相互启发和取长补短,这种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氛围和条件是实验指导老师的能力所无法提供和满足得了的。
设计性实验是学校提倡的实验教学的方向,需要积极建设和实现,但目前存在一些有待理顺和解决的问题:
其一是职能部门对课程的性质在认识观念上有疏忽,对于理论加实验的课程即使是简单的演示性或验证性实验,也存在元器件的损耗和补充的问题,需要考虑实验经费的支持,设计性实验就更是如此。但往往在制定教学方案时没有被纳入预算,而被当作纯理论课对待,没有教学经费的支持,开展设计性实验就成了一种美好的空想。
其二是设计性实验的建设之所以未能广泛开展,是受到电子元器件种类和数量供应的制约。因为,修课的学生多,为了发挥学生的潜能并达到各具特色的实验设计效果,就必须提供足够多的不同题目的设计要求和任务。这一方面需要老师挑起技术支持的重担;而另一方面学校必须能够提供足够的各种元器件,这是设计性实验顺利开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需要认真考虑和对待。
二、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开放性实验教学
开放性实验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兴趣,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个自主发展和实践锻炼的空间。
组织学生参加开放性实验,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仅指导学生,而且也从学生中获得了新的思想和动力,真正体现了教学相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时间和精力自主选择实验项目,预约实验时间,训练自己实验操作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室尽最大努力为学生提供实验条件和经费,指导老师和学生一起解决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处理实验数据,不断扩展知识面。
针对一些自选实验课题型,可以鼓励学生多做市场调查,结合市场需求,将自己的课题按产品要求设计,在论文中还要附带详细的使用说明书,以便于进行市场推广。从而使开放性实验不仅仅局限于实验,而是将其转变为产品设计开发,这样可以大大开拓学生思路, 提高实践能力。
三、丰富大学生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电子竞赛
建立学生创新中心,设立不同的产品设计和研究课题,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一些小制作、小发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电子设计竞赛活动。定期进行学术专题讲座,使学生普遍获得较大的信息量,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电子信息技术。
另外,建立健全校外实践基地,加强产学研合作。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优越的条件和优良的环境,在完善基础实验设施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校外实践基地,建立学校与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广泛联系,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的责任,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实习和生产劳动,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他们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了解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7、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什么意义
创新符合人的自然发展规律,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是追求真理精神的体现,是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更是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的迫切需要。大学生是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主力军,我国未来的发展前景,取决于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但由于我国现存教育体制的弊端,现在的大学生相当一部分习惯于中学时代的应试教育,早已变得懒惰僵化,考前死记硬背,考后所有淡忘的过程。除了上课,他们很多时间在网吧的电脑前虚度,长时间的电脑游戏,网络聊天和视频观看,使他们学习的思维反应能力更加迟钝,兴趣也缺乏。作业不是摘抄网上,就是其他同学的,没有消化吸收的空间和时间。他们懒于思考,疏于总结经验教训,只要通过考试就万事大吉。创新意识淡薄,更不用说实践能力了,因而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教育成为各大高校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之一。
8、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大学生创业的队伍在不断地壮大,而唯有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能够在众多项目中突围成功,但是大多数的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以及能力还是有待提高的,那么,大学生如何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1、 提高创新创业意识
很多大学生往往不重视创新创业实践,这只是因为大学前的教育告诉他们课堂上的东西是最重要的,课本学习比社会活动更重要。生活中处处有新知,大学生作为“七八点钟的太阳”,应该在老师教学的第一课堂之外,积极开辟自己的第二课堂。只有首先有了提高自身能力的意识,大学生们才会在课余思考实践的问题,才能投身到课余实践中来。课余实践的机会多了,才能结合理论产生创新思维,再利用创新思维指导实践,实现“意识到实践,实践到意识,意识再到实践”往复循环的认识飞跃。
2 、参加实践活动提高素养
有了创新创业意识之后,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各个类型的实践活动,为自己创新创业积累经验材料。有效的实践活动主要有四种:
(1)科研训练:在导师帮助下进行科研训练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的实验室和科研资源,引导自身对于科学前沿的认识,提高实验动手能力。
(2)学科竞赛:主动参加学校或者教育部门组织的学科相关竞赛(软件设计竞赛、智能车设计比赛等)能极大的提高快速学习能力,并检验自身时间管理和项目安排的能力。
(3)素质教育:多参加读书会,借阅专业以外的书籍拓展自己的知识面;积极参加文艺体育活动,参加辩论队或演讲比赛,锻炼口才;培养一个人文的兴趣爱好,例如绘画、摄影、徒步等。
(4)实习培养:积极参加校外兼职活动,锻炼职业技能,了解盈利链的整个运作;参与产业基地或者公司实习,在拓展社会资源的同时摸清公司的基本运营流程。
3 、选择合适的创业实践方向
有了创新创业意识,广泛参与实践活动之后,学生会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兴趣和短板有充分认识。结合自身兴趣和能力优势,选择创新创业相关的方向。在确定方向之后,深入了解相关方向的理论知识,钻研相关方向的实践活动。例如对编程有兴趣的学生,可参加多个软件编程项目组,边完成项目边巩固编程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对学科前沿知识有热情的大学生,可积极联系导师,争取进入实验室的机会,学习实验方法和科研技巧等。合理安排好校内学习和课余钻研的时间,在项目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在一个方向上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就可以准备自己创新创业的课题了。
4 、组建创新创业学生团队
现代社会已经脱离了单打独斗,团队合作对于创新创业来说是必要的前提。团队初期组建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兴趣组合式。要求每一个组员对同一个课题有着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这样保证了团员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团员的寻找可以在校内相关社团展开,也可以在网上论坛和社交部落上寻找。零件拼凑式。这需要组团人对整个课题有初步的规划,按照初期的计划表根据需求找到相关优势的人才。例如一个卖产品的项目,需要研发产品的人和营销产品的人,这两类要求可以分开来找。导师推荐制。如果课题由具有经验的导师指导,可以让他充当组团人来组织整个团队,因为他有相关项目经验,知道什么样的团队能成功。
在创新创业实践的前期要找好自己在团队内的角色。团队的队长需要具备责任心、耐心,还要有可以作为全队榜样的干劲和斗志,副队长需要协调好组员之间的关系,普通组员各司其职,该出力的时候不要扯全队后腿,负责撰写报告的组员要紧跟项目进展。
5 、在项目中锻炼职业技能
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项目的机会锻炼自身,发展职业技能。大学生一般都是通过尝试不同的实践活动最终确认创新创业实践的方向,在这个方向上又经过长期的理论准备和反复实践,不妨利用这个方向上的积累优势给自己择业增加筹码。例如以科研为目标的同学,要在项目中锻炼好自己的科学精神,打好理论基础,学会写合格的研究文献;参加软件硬件项目的同学,可总结自己在项目中的实践经验,提高动手能力和项目开发水平,缩短就业时的实习期;在项目中负责营销和对外联系的同学,要总结好自己项目管理和对外公关的经验,为将来从事同类型的工作打下基础。
9、为什么要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首先,实践能力是当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基础之一,在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下,大量的本科生将逐渐走进传统产业领域,从事一些技术岗位,而要想提升这些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一定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前大量普通本科高校正在不断提升实践课程的授课比例,本科教育“职业化”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而在这个大趋势下,要想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注重营造实践场景。要想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一定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可以锻炼动手实践能力的学习场景,场景对于学生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以计算机专业为例,把更多的课程(程序设计等)设置在机房上会有更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可以一边学习一边实践。第二:注重实践比赛。按照历史经验来看,实践类的各种级别比赛对于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比较积极的影响,除了一些高级别的比赛之外,一些普通级别的比赛也会激发学生提升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按照历史经验来看,有过较多参赛经历的学生往往动手实践能力都相对比较强。第三:加强与行业领域的合作。加强与行业领域的合作也会为学生提升动手实践能力提供较大的帮助,目前很多高校都会与行业企业建立比较紧密的联系,不少大型科技公司也会在高校设立自己的实验室,这会为学生提升实践能力提供帮助。
10、大学生如何发扬创新精神
1.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活动的主体。在这种情形下,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对现实的感觉和认识的深度、广度都不是在封闭的环境下所能比拟的。他们身上具备的各种基本素质和潜能会得到发挥,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得以加强,因而容易产生创造性火花,表现出创造举动。
要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大学生应该主动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适当增加实践环节,丰富实践内容。一方面要坚持实践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以实现多侧面、多领域锻炼;另一方面要强调实践的创新性,提高实践的层次,每一次实践不能只简单地重复过去,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过去有所发展,有所突破,才能有所创新。同时,大学生还应注意提高对每次实践活动的利用率,注重在群体实践活动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高自己。
2.充分利用现有环境进行实践创新训练。
1、学生社团是创新训练的平台。
目前的环境在很多方面也给大学生提供了实践创新训练的条件,充分利用好这些环境,就能为大学生提供很多实践创新训练的机会。比如,在学校里的各类学生组织。这些组织能够为学生提供很多的实践机会和创新实践。此外还有学生会等组织,这些组织是很丰富的。充分发挥这样的环境作用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2、团队是实践创新训练的载体。
由于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工作也是越来越复杂,团队协作,发挥团队的力量才能完成各种复杂的工作。在我们大学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任何形式的组织实际上都是一个团队,大部分的工作也都是由团队成员协作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