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防护创新
1、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银行安全保卫工作?
安全保卫工作要贯彻“技防”是条件、“物防”是基础、“人防”是关键的原则,采取一级抓一级、一级包一级,一抓到底,常抓不懈的办法,做到人人都是安全员、岗岗都是安全哨,建立起相互制约、相互协作、齐抓共管、不留死角的“三防一保”工作责任体系。
1、强化员工的安防教育,增强其防范意识
基层商业银行要教育员工牢固树立“安全就是效益”的观念,经常性开展以“案件就在身边”、“案件风险排查”、“合规文化建设”等为主体的安防活动,学好案例通报,加强警示教育,提高认识,达到安全生产人人有则、防范安全与已息息相关。把安全保卫工作的触角延伸到业务经营的每一个角落,有效规避案件和事故的发生。
2、强化安全检查的针对性,增强制度的执行力
基层商业银行安全保卫要按定期、不定期的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行、重实效”的原则,实行整体移位检查。在检查方式上,要采取现场检查、重点必查、非重点抽查的方式,确保任何疑点都不放过、任何环节都不放松、任何死角都不遗漏的“三不”政策,严格落实安全保卫责任。在检查方法上,要坚持安全生产与业务经营相结合,坚持安全生产与员工学习教育培训相结合,坚持安全生产与转变服务作风相结合,树立机关为基层服务、员工为客户服务、后台为前台服务、全员为安保着想的新风气。在检查内容上,要对计算机、业务系统、办公设施、消防器材、监控设施、门禁系统等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3、靠实工作责任,筑牢安全屏障
基层商业银行要按照“一把手负总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安全保卫一票否决制,不论资历有多深、成绩有多大、贡献有多少,只要是安全出了问题,就一查到底,一追到底。加强对关键部位、要害岗位、重要环节、重要时段的检查监督,确保安防职责不虚设、责任不错位、监督不落空。
4、加强安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范能力
基层商业银行要围绕安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人防建设。按照少而精、精而强的要求,把政治素质、业务技能强的优秀员工选配到保卫部门,来优化安保队伍。加强物防建设。根据安保工作的形势变化,要及时配齐防护器械装备,安全防范设施和安全保险装备,尤其对于库房设置不合理,防范要求不达标的网点,要建立台账,有计划有步骤进行改造,直至彻底达标为止。加强技防建设。要加大对入侵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电子巡查系统、门禁系统、安全监控中心、重点部位监控等技防装置建设力度,强化对离行式自助银行技防投入,并提高检查频次等。
5、探索安防新模式,强化综合治理
基层商业银行要针对外部社会治安形势日益严峻,内部经营管理风险防范要求日益提升的状况,安全保卫工作必须进一步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推动安保制度创新,使制度在安全保卫工作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推动安防设施创新,使安防设施的更新换代在安全保卫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增强营业期间安全的保障性,预防突发事件,要加强警银综合治理,实现“110”互联互通,确保突发事件及时有效处置。
2、概述网上银行安全防护的几种方法
怎样操作才能使资金得到有效保护? 近些年,几起网银失窃案的发生,引起国内社会的广泛关注。不论是网络黑客还是现实中的诈骗犯,其作案手法科技化、专业化程度之高,令广大民众谈之色变,不知怎样才能做到有效防范。不论案犯耍出哪般花样,作案的目的只有一个――获取用户的网银资料。惯用的手法基本有以下两种,一是利用网络黑客或病毒入侵客户电脑硬盘或用网络邮箱查找网银账户资料;二是冒充公安、司法、银行或亲友,通过短信、电话、邮件、广告或即时聊天工具等渠道散布诈骗信息,诱使客户向他人汇款或向他人泄露网银密码等重要信息。通过网银知识普及的深入,大部分用户已经学会了采取一些基本手段保护自己网银的安全,例如不在网吧等公共场所使用网银、安装杀毒软件并定期查杀病毒等,但仅靠这些措施并不能确保网银交易万无一失。若遇到“非你不可”的专业“盗贼”,如何是好呢?其实,一直以来银行都在不断改进和提高网银的安全防控水平。但防治网银案件的发生,不仅仅是银行的责任,更要用户本人的配合。为了有效保护您的网银安全,请牢记以下几点:1、提高您网上银行关键信息,包括网银用户名、密码等的保密强度。不要使用姓名拼音、英文名、电话号码、车牌号、身份证号、出生日期等容易被别人猜到和窃取的信息作为网银用户名或密码;尽量采用8位数以上的用户名或密码;不要只使用数字或字母其中一种进行设置,而应使用组合并尽量避免规律组合,以增强保密程度。不要因贪图省事而降低网银关键信息的安全性,否则受到威胁的将是您自己的账户资金。2、不要将网上银行关键信息存储在电脑硬盘或电子邮箱。为了避免因遗忘网银资料而带来的不便,很多客户喜欢将网银资料复制留存。为避免不法分子通过网络入侵电脑窃取资料,请将网银关键信息与电脑、网络隔离保存。如果您确实遗忘了中行网银用户名或密码,银行会为您提供多重渠道协助找回。3、在任何情况下,绝对不要将网银用户名、密码和动态口令等网银资料透露给他人。现今,诈骗犯们可谓是巧舌如簧,想尽各种方式套取您的网银资料。他们可能会扮作公安、司法、银行等机构的工作人员,也可能会冒充您的亲友,编造种种理由,诱使您向他人账号转账或向他人提供您的网银账户资料。但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和职业规范,政府机关或银行的正规工作人员都不应向您索要网银用户名、密码及动态口令等信息。4、若您接收到可疑电话、短信或邮件,可通过可信渠道验证信息的真实性。国家行政机关、银行等正规机构发布的信息,您均可通过可信途径进行验证,例如拨打客服热线或登录官方网站等,注意不要采用可疑短信或邮件中的链接。如果他人以亲友名义向您套取信息,请您不要轻信,在向其他亲友核实情况后再作判断。5、如果您发现网银资金已被盗取,请立即致电挂失网银并向公安机关报案。如您不慎向不明人员或网站提供了网上银行密码,应立即登录网上银行或到银行网点重置用户密码。网银诈骗大搜索让骗子无所遁形1、告知您的银行卡或账户信息被盗或泄露,且被人冒用后产生大量费用,需要签约银行网上银行,以将资金转入安全账户或进行网上资金监控。2、告知您购买彩票、赌球或参与各种抽奖活动中奖了,需签约网上银行,以获取奖金或下注。3、告知您电话欠费且数额巨大,已经涉嫌洗钱,需开通网上银行以进行反洗钱监控。4、参与各种利润丰厚的投资项目,目前正在筹资阶段,可为您办理银行无抵押或无担保贷款,需开通网上银行以进行验资。5、为您办理透支额度较高的信用卡,或为修复您的个人信用,需办理网上银行以进行个人信用评估。6、以提供来料加工、代为养殖、代为看管等在家上班工作为由,需签约银行的网上银行以便发放工资或预存各种保证金。7、卖方组织团购各种非法走私商品、海关罚没商品和出口次等品等低价商品,为获得团购资格,需您开通网上银行以缴纳保证金。8、卖方组织网上拍卖各种名画、珠宝、古董、数码产品等低价、紧俏商品,为获得拍卖资格,需要你开通网上银行以缴付保证金。9、为使用电子避税系统进行个人避税,需要您签约银行网上银行。10、自称国内外各种医保、低保、意外保险等社会救助机构,需要您办理银行网上银行,以发放救助金。11、进行网上传销活动,需办理银行网上银行以获得传销收益或监控传销成果等。 由华彩软件站为您最新收集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或公司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关键词:防护银行概述作者:华彩软件站好评 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100%(9)差的评价 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0%(0)
3、银行贷款风险的防范措施有哪些
1、加强准入管理。在授信环节,做到科学核定总量、明确区分种类、严格遵循权限;在用信环节,做到深入调查、详细审查、充分审议、严格审批,提出行之有效的限制条件和管理措施;在审查环节,探索建立独立审查制度、审查合议制度、审查咨询制度以及审查监理制度。对正常贷款,以加强维护和深度开发为主,持续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和信用便利;对关注贷款,密切关注不利因素的变动趋势,确保担保的有效性和充足性,抓住客户资产变现、对外融资、改制重组、经营改善等时机相机退出;对可疑贷款,果断、依法强制清收。
2、加强预警监控。风险预警是防范信贷风险的一项重要举措。良好的预警机制,可以前移风险关口,达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的效果。要实现“多渠道”预警,创新信贷风险监测预警手段,综合运用信贷管理系统、专业统计报表以及各类媒体获取风险信息和数据,构建风险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形成“多角度观察、多方面分析、多渠道传递”的工作局面。要实现“零距离”预警,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监测指标体系,提高监测的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
3、加快信贷调整。市场经营条件下常盛不衰的企业不多,有前瞻性地加大信贷退出力度,才能有效防止信贷资产质量恶化。在客户退出上,要切实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事实风险退出向潜在风险退出转变。前移风险关口,动态跟踪各类贷款迁徙变化趋势,提高对发展趋势的预见性。二是由被动性退出向主动性退出转变。统筹规划,尽早打算,通过催收、核销、审批控制等手段,主动压缩规模小、效益低、前景差、风险高的企业贷款余额。三是由战术性退出向战略性退出转变。信贷结构调整不能操之过急,必须掌控好节奏和力度,防止在退出中形成不良。
4、加强贷后管理。贷后管理就是要不断发现营销机会和客户风险预警信号,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对策并付诸行动。要建立贷后管理考核体系,把客户检查过程、信息分析过程、预警预报过程、客户退出过程等纳入信贷工作整体考核范畴,针对每个管理环节和要素制定考核标准和依据,促使贷后管理人员经常、自觉、深入地实施贷后管理,让概念化的管理具体化。要建立差别化的风险监控制度,在密切监测风险变化的同时,做好对边缘贷款的动态跟踪和监测,制订完善的风险监控方案,及时化解潜在风险。
5、培育合规文化。要注重培育客户经理良好的职业操守,做到始终不越思想道德这条“防护线”,始终不碰规章制度这条“警戒线”,始终不违犯法律这条“高压线”。要注重建立与合规文化相适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明确传递一种信息,即:奖励那些善于发现风险、揭示风险、规避风险的员工,惩罚那些违反贷款规则、制造贷款风险、不顾贷款风险的员工,切实在内部形成一种“不以效益为由简化贷款程序,不以发展为由变通规章制度,不以同业竞争为由放宽准入条件”的良好氛围。
法中拍拍专做房产过户
4、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如何创新
一、建立业务创新机制。包括组织管理、信息传导、产品研发、
风险成本核算、考核激励、人才引进培养、技术保障等机制。
1.健全组织管理机制。从业务创新体制来看,目前我国的商业银
行组织体系是一级法人,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分支机构自主权
限较小。在这种组织体系下,基层分支机构即使有创新动机,也没有
专门的研发机构和人才。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统一的业务创新组
织机构,专门负责业务创新的研究开发和组织领导,并明确分支机构
在业务创新活动中的地位、职能和作用,从而形成一个从市场需求—
可行性论证—产品研发—试点投放—跟踪反馈—改进推广,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有机联系且有序运转的业务创新管理机制。
2.完善信息传导机制。要尽快完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多渠道
的信息传导机制。国内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要提高对市场需求信息、
创新产品市场动态的反应能力,不断提出对创新的意见建议,积极向
上反映。要加强市场调研,跟踪国内外金融服务、金融产品的新动向,
明确战略目标,积极推动业务创新,同时指导经营机构对创新产品的
市场营销。
3.建立产品研发机制。要从战略高度出发,建立健全符合中资商
业银行和国内金融市场实际情况、具有前瞻性的业务创新产品目录,
依据创新需求的迫切程度,处理好短、中、长期效益的关系,对业务
创新产品有计划地组织研发。在产品研发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商业银
行业务流程实际情况,满足客户需求和风险控制需求,不一味求新,
不盲目开发不适应国内市场和加大银行风险的产品。
4.建立风险成本机制。目前部分商业银行对金融创新的风险成本
没有正确的认识,因惧怕产生风险使得创新缺乏动因。开展业务创新,
就必须树立风险成本理念,鼓励大胆尝试,包容失败。引导员工以积
极的方式对待业务创新,勇于进取,敢于承担创新风险。
5.建立考核激励机制。明确业务创新开发、研制、管理等方面的
要求;明确部门间的权责;明确业务创新的奖惩措施,从战略高度建
立和完善金融创新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活创新的内在动力。在
加大物质激励力度的同时,要注重精神激励,形成尊重人才的浓厚氛
围,让员工的个人价值获得最大程度的实现,让他们在工作过程中获
得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考核激励机制在注重强化创新精神的同时,
要培育风险防范意识,在注重考核创新产品数量的同时,要注重考核
创新产品产生的效益。
二、坚持“拿来主义”和自主研究相结合。根据目前市场条件,
商业银行可仿制国外发达国家的负债管理、出售应收账款、自动转账
服务、浮动利率票据、货币市场互助基金、外汇掉期、货币市场存款
账户、货币互换、利率互换、贷款证券化等产品,积极开展特色创新。
对国外发达国家的金融衍生产品,目前尚不宜大规模地仿制、推广。
同时,对我国基础性、传统的业务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发展变化和技
术进步进行相应的改造,从我国金融运行实际出发,研究开发适合我
国实际的金融新业务。
三、为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提供法律保障。通过对商业银行业务创
新知识产权的保护,对有利于经济发展、扩大金融消费的金融创新产
品给予政策优惠,如允许商业银行申请业务创新产品的专利权,给予
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一定的保护期。对于一些创新产品,还要给予法
律上的保障。
四、为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提供适宜的监管环境。首先,金融监管
本质上应鼓励、保护和规范创新。从目前的规定“能做什么才能做什
么”向规定“不能做什么其余都可做”的转变。其次,目前我国商业
银行可谓垄断和过度竞争并存,垄断会遏制创新的内在冲动,不正当
竞争则会破坏创新的外部秩序。监管机构应对所有商业银行一律按市
场原则管理,取消各种政策性歧视,使商业银行在同一政策条件下自
主经营、自求发展。
五、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业务创新是把“双刃剑”,在促
进商业银行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极易产生风险。金融机构在设计
金融创新产品时,首先必须自觉地将其风险降到最低,并建立起严格
的制度来落实风险防范措施。要建立起有效的创新业务的风险预警机
制,自觉利用市场来检验各种创新业务,监督其风险,适时完善创新
产品,并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预防体系和严格的后续监督机制。对于一
些目前我国还不具备发展条件、投机和虚拟性较大的金融创新,应认
真研究,严格控制,审慎发展。
5、银行经营中遇到流动性风险如何防范和控制
商业银行流动性是指银行为资产的增加以及在债务到期时履约的能力,我们说,一家银行具有流动性,一般是指银行可以在任何时候以合理的价格得到足够的资金来满足客户随时提取资金的要求。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资产的流动性,主要是指银行资产在不发生损失的前提下,迅速变现的能力,资产变现能力越强,所付成本越低,则流动性越强;其二是负债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所需资金的能力,筹资的能力越强,所付的成本越低,流动性越强。银行的流动性一旦出现不确定性,则会产生流动性风险。银行应对流动性风险的对策:(一)构建合理的流动性风险监管体系。应设立专门的流动性管理部门,并聘请流动性经理,对流动性进行系统深入的管理。第一,必须随时与银行的高层管理者联系,确保流动性管理的优先性和明确的目标;第二,必须跟踪银行内所有资金使用部门和筹集部门的活动,并协调这些部门与流动性管理部门的活动;第三,必须连续分析银行的流动性需要和流动性供给,以避免流动性头寸过量或不足。(二)在有效防范市场风险的前提下,加快金融产品和技术的创新,积极拓展优质信贷市场,培育新的中间业务增长点。现代金融的发展使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存贷业务和传统金融工具的交易,而是进一步扩展到金融创新的业务领域中来。当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是相对过剩,是银行体系运作效率低下的产物,实体经济中的中小企业还面临着融资困难的局面。创新的金融工具的发展趋势是转移与分散资产的风险与提高资产的流动性。产品创新可以疏导流动性,拓宽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渠道,提高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水平。通过一系列的产品与技术创新,开拓完善个人消费信贷、企业贷款等优质信贷市场,同时利用国家实施区域发展的战略的有利商机,培育新的中间业务增长点。(三)拓宽融资渠道。银行流动性管理要求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保持一种流动性状态,当流动性需求增加时,通过变卖短期债券或从市场上借入短期资金增加流动性供给;当流动性需求减少、出现多余头寸时,又可投资于短期金融工具,获取盈利,为银行流动性管理创造市场环境。(四)需求预测和分析,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首先, 要搞好对资产流动性的预测和分析。然后在流动性预测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流动性风险的预警系统。应该借鉴西方商业银行成熟的经验, 采取科学的预测和度量方法。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流动性预警界定监测指标体系, 以便在日常业务管理中准确的监测流动性风险, 一旦发现风险达到警戒线就及时发出预警, 从而把流动性风险管理纳入科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轨道, 逐步形成新型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运行机制和流动性安全保障机制。其次, 建立流动性风险处置预案, 提高避险能力, 对可能发生的全局或局部流动性风险应在限定时间内采取有效地措施进行补救, 尽量把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五)调整信贷结构,改善资产储备质量。信贷资产是当前资产储备的最主要形式,要改善资产流动性,首先必须从调整信贷结构着手,改善信贷资产质量,提高贷款周转速度。一是调整客户结构,新增贷款必须保证投向优良客户,严禁向限制和淘汰类客户新增贷款;二是建立信贷退出机制,大力提升一般客户,坚决从限制、淘汰类客户逐步退出。三是调整贷款期限结构,控制中长期贷款投放比例,紧紧依托总行票据中心,大力发展票据贴现等流动性强的资产业务。
6、银行创新如何确保长效
甘险峰一次,为了加强银企合作以及推进优质企业客户的深度合作,银行一行人来到了一家复印机公司参观。在巨大的展厅中,呈现在参观者面前的是众多排列整齐的形态各异的复印机。据介绍,这些是该公司研发的部分复印机样品,其中一些已经退出了市场,一些正在市场上热销,还有大部分至今尚未面市。它们是产品部门早已设计完毕将来可能会推向市场的产品,至于推向市场的时间,可能是下个月、也可能会是1年、5年甚至10年之后,这完全由公司本部的市场部门根据市场策略决定。
参观到这里,银行一行人都陷入了沉思。原来现在市场上热销的、大家认为最先进、代表着最新科技的创新产品,好几年前他们就已经准备好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正在于自主创新,可是,在这家企业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句字里行间,基本上看不到也听不到任何与“创新”有关的字句。看来,创新的精髓早已浸润在企业的每一个毛孔之中。深入了解后,银行人员发现该公司拥有一套严密而又有效的、同时也是面向市场的创新机制。其整套产品研发机制中的核心是产品设计部门,而这个部门又是以类似产品经理岗位为主的部门——这就是“产品经理制”。那么,银行业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能否借鉴和引入这一机制呢?
在传统职能制组织结构下,银行内部市场、技术、业务等均是各司其职、泾渭分明的职能部门,各部门间仿佛存在一道道鸿沟,有负责风险的、有负责开发的、有负责销售的等等,但就是没有对银行产品的进行统筹管理的部门或岗位。因此,在银行内部设立专门的部门或岗位,负责从研发、推广、营销直到产品结束的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建立银行内部各部门之间沟通协调的机制,对增强银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强产品创新的针对性、目的性、可持续性都是至关重要的。看来,在商业银行实施产品经理制势在必行。
但是,我们也看到,过去,一些国内企业也曾一拥而上,纷纷设立了自己的产品经理,但最终却事与愿违,产生了一系列负面结果:内部损耗增加、运营效率低下、职责不清、市场反应速度缓慢等。深入分析他们失败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是企业内部缺乏平等、合作、公开、坦诚的氛围,缺乏实施产品经理制的企业文化环境。众多企业对“产品经理”这一角色的认知仍停留在一个“边缘人”的理解上,这些都会影响产品经理的工作实效。二是产品经理模式实质上是“矩阵式”管理模式在产品管理上的运用。目前在国内虽然很多企业开始推行矩阵式管理模式,但是由于相关岗位职责定位不明确,也缺乏配套的业务流程再造及激励考核机制,因此产品经理制运作起来感到执行力不足。三是产品经理的核心作用在于组织、协调,需要其在多个层面进行资源的优化组合。这就要求产品经理必须具备较高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能力、协作沟通能力,同时还要掌握专业营销知识等。而现实情况是,市场上这类人才较少,而企业又缺乏后续的培训。四是在产品经理制度下,各产品相互独立,产品经理容易缺乏整体观念,会为保持各自产品的利益而发生摩擦。因此,在银行实施产品经理制必须针对这些潜在的问题,高度重视并逐一化解,否则产品经理制的实施将得不偿失。
为了有效地推行产品经理制,并产生预期的效用,银行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建立起适应本企业实际的产品管理运作的组织结构,设立对产品的市场成功负全责的部门或岗位;对现有产品按照产品管理的角度进行归类整理,重新确认各项产品的内涵,做出产品的市场评估,明确其市场定位;产品经理必须具有多年的金融产品业务操作经验和丰富的金融产品知识,熟悉与金融产品有关的工作知识,掌握足够的营销技术以及产品技术;建立与产品经理制配套的激励考核机制。银行可以通过设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以及指标参数来表达组织的期望,并最终引导和协调各部门、各岗位的努力方向和关注焦点,建立与产品经理制运作相匹配的绩效考核制度是产品经理制有效运作的最根本保障。
银行的未来在于创新。
7、银行如何创新风险管理
一、进一步深化内控体制建设
(一)完善岗位体系,实行岗位牵制与监督
以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为基本原则,完善内部岗位体系,把各项业务进行细致的过程与责权划分,然后针对性的设立作业岗位,同时还要从记账、审查、付款、监督等角度出发,设立相关的督管性岗位,严防所谓的“一手清”工作模式出现。通过这样的岗位细化与分离,使各个岗位的职、责、权得以明确与落实,并起到岗位牵制与监督的作用效果。后台监督的岗位人员要核查好非实时性的预警信息,保证每笔业务的正确性、完整性以及真实性,同时还要查找出其中的违规、差错。审计岗位的人员要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采取跟踪调查、重点监测、抽样调查等措施,对银行风险进行监控。
(二)增强对业务创新与扩展风险薄弱环节的管理制度建设
为了最大限度满足客户对银行业务的需求,适应市场竞争形势,业务的创新与扩展是银行发展的必经之路,但也是银行管理运营的风险薄弱环节。为了最大限度避免由此所带来的风险因素,在进行业务创新与扩展的时候,还要配套性的健全、完善风险管控制度以及补救制度,以弥补在创新之初因操作不规范带来风险。
(三)强化对银行风险的分析力度,对操作行为进行规范
要想最为有效的对银行管理运营中的风险因素起到控制作用,一方面是要对监督检查出来的风险事件进行分类统计,并定期做好总结工作,通过科学的方法与手段对对风险进行分析,然后再通过下行通报制度,向各个网点、各个工作岗位的人员进行通报,使所有人员都能够受其震慑,进而规范操作;第二,从风险暴露水平、风险度以及风险率三个方向出发,对各个网点、各个岗位人员进行一对一的风险分析与评估,然后按月、按季度的进行下行通报,提高各网点与人员的规范操作意识。
(四)保证银行内控体系的科学性与操作性
首先,要合理的调配内部控制资源,根据银行经营业务的变化,指定相应的财务控制管理流程,切实提高内部控制系统的预警、识别、度量、控制水平和对各种风险管理的抵御能力;其次,要进一步整合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利用现代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整合业务和信息流程,使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信息得到共享,逐步实现财务、业务相关信息一次性处理和实时共享,提高财务判断能力;最后,要建立严密完整的分级授权体系,对不同重要程度的业务进行不同层次的业务授权。
(五)系统性的开展内控合规教育,增强各岗位人员的风险意识
不断强化对员工合规经营意识、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警示教育,认真组织学习各项规章制度,管理办法、操作流程,坚决杜绝以习惯代替制度,以感情代替规章,以信任代替纪律的陋习,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办理业务,不断强化员工风险防范意识,从经营理念、全面风险控制、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上培育良好的风险控制文化,形成一种风险控制人人有责的内控氛围。
二、对银行的业务运营过程加强监控力度
(一)进一步提升财会风险监控工作的有效性
根据银行自身的业务运营特征以及相关规定,确定各级财会风险监控系统管理和操作人员,使整个银行内部都能够自上而下的形成一套监控体系,进一步提升财会风险监控工作的有效性,提高其履职能力。要通过财会风险监控工作来增强银行自身的财会核算质量,规范业务运营操作,使银行的整体风险管理工作实现程序化、标准化以及规范化,以增强银行的抗风险能力。
(二)充分发挥银行风险监控系统时效性
第一,要最大限度将风险监控系统的时效性优点发挥出来,以有效的规避操作风险,同时还要遵循监控系统的提示,规范化的进行业务操作,最后就是要求各个网点必须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预警信息复查、确认以及回复,并迅速进行补救,纠正错误操作;第二,对预警的风险点进行跟踪监督与整改,并对各网点进行通报,引起所有人员的注意,确保风险不会第二次出现。
(三)增强对银行重点风险因素的监督与控制
预警监控员一是要重点对“柜员未签退”、“超营业时间的柜员”、“柜员多次查询同一账户”等风险点实施监控;二是要面通过调阅风险监控报告,确定重点监督网点、柜员以及风险点,进一步使检查督导工作有的放矢,经过连续、动态分析判断,达到风险控制目的,同时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四)实行并落实风险预警例会制度
首先,要根据每周、每月以及每季度的风险监测情况进行总结与分析,以对各岗位人员起到不间断的警示作用;其次,对风险监测情况的分析工作,应当交由实际的业务职能部门,这样才能保证分析结果的实用性与科学性,如果如果由管理性质的部门人员进行分析,可能会使分析结果流于表面;最后,针对分析结果与风险薄弱点,进一步加大业务运营过程风险监督、控制力度
8、银行如何防范操作风险?
早在2005年银监会就提出了13条防范操作风险的意见,并督促银行机构落实“内控十三条”,从央行的重视程度和督促力度,就可看出防范操作风险已成为规范业务发展的重要和必要内容。因此,我国各商业银行近年来纷纷开展了全行性的操作风险大检查,同时采取不同的方式来防范操作风险。对如何加强内控建设,构建防范操作风险的长效机制,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打造先进的内部控制文化,要以科学发展为指引,树立健康经营理念。正确认识内控机制的重要性,加强员工职业道德培养和警示教育,提高内控与员工的价值关联度,切实防范员工因道德风险引发的违规、违法行为。通过培育金融企业合规文化,营造良好的内控文化氛围,并通过教育与管理、激励与约束相结合,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还使人的自觉行为与制度对人的约束有机结合,也有助于防范道德风险。同时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牢固树立先规范、后发展的经营理念,严禁违规办理业务。
2.严格岗位职责管理,要以风险防范为前提,培育风险管理文化。岗位职责要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和下属分支机构的内控职责,一级对一级负责。实行任务到岗、责任到人,做到定人、定事、定责,做到工作岗位、工作范围、职责权限清晰,使内控覆盖所有风险点,包括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重要岗位、主要风险环节做到相互制约、相互制衡。
3.加强风险管理基本制度建设,要以规范管理为目的,夯实持续发展的基础。严格岗位分离制度,加强事前防范;严格授权管理制度,加强风险事中控制;加强对高管和重要岗位人员的控制,离岗审计。如从目前农业银行基层行的管理现状来看,仍然存在较多的薄弱环节,强化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建立建全制度,清理制度盲点,弥补制度空白点,坚持内控在前,制度先行,使各种经营行为都置于制度约束之下,加强制度执行力度,特别是要切实落实业务营运制度、管理制度、处罚制度,把管理工作和控制融入到每个岗位、每个环节。其次要加强岗位控制,按照纵向有监督、横向有制约,从优化业务流程着手,形成机控和人控的联控机制,切实解决业务操作岗位的失控问题。
4.构建独立的内审管理体系,要以强化监管为手段,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实行业务与监督分离,建立独立运作的内审管理系统,使内审工作真正发挥超脱性、权威性。职能部门必须认真实施自律监管,提高自律监管的效果,应严格按照自律监管责任制的要求充实监管力量,履行监管职责,强化与不断创新监管手段。克服重监管,轻整改的思想,对监管中发现的问题应一查到底,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加强监管队伍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注重监管手段的互通与监管成果的相互利用,充分发挥各个监管部门和各种监管手段的作用。
5.强化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当前,信息科技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实现经营战略转型和业务运营的基础平台以及金融创新的重要手段,商业银行对信息科技的高度依赖,使得信息技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整个银行业的安全和金融体系的稳定。为此,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尽快树立并强化信息科技安全风险意识,要从提高风险管理支持可靠性、维护金融体系稳定性等方面,认识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着力研究和防范信息科技的操作风险、战略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另一方面要着重关注和做好信息科技建设与业务发展的协调、信息安全的内部控制体系、信息科技体系变动和发展的管理、信息系统运行和操作管理以及业务持续性规划的研究和制定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