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创新效应
1、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是共存同时出现的吗?
贸易创造效应是指建立关税同盟后,关税同盟某成员国的一些国内生产品被同盟内其他生产成本更低的产品的进口所替代,从而使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扩大了生产所带来的利益;同时,通过专业化分工,使本国该项产品的消费支出减少,而把资本用于其他产品的消费,扩大了社会需求,结果使贸易量增加。贸易转移效应是指缔结关税同盟之前,某个国家不生产某种商品而从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国家进口商品;建立关税同盟后,如果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被排斥在关税同盟之外,则关税同盟内部的自由贸易和共同的对外关税使得该国该商品在同盟成员国内的税后价格高于同盟某成员国相同商品在关税同盟内的免税价格,这样同盟成员国原来从非成员国进口的成本较低的商品转从关税同盟内部生产效率最高、生产成本最低的国家来进口。
2、为什么说欧盟在工业产品上产生的是贸易创造效应,而在农业上产生的是贸易转移?
那么这种情况的话,一般是因为它的贸易条件是比较好的,交通便利,那么一般情况下它所创造的农业价值,还有农业的技术手段就比较多。
3、举例说明关税同盟的贸易创造效应?
楼主说得是关税同盟的静态效果吧,好像这比较官方的将这两种概念成为“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吧
我说一下一般的定义吧,基本上,楼主可以用这个概念很容易就能举出无数的例子了。
(一) 贸易创造效应:关税同盟成立以后,在比较优势基础上使生产更加专业化,这样关税某些同盟成员国的一些国内产品将被其他成员国生产成本更低的产品取代,其结果,是关税同盟国的社会福利提高。
(二) 贸易转移效应:在关税同盟成立前,关税同盟国从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生产成本最低的国家进口产品,关税同盟成立以后,关税同盟国该项产品转由同盟国内生产效率最高,生产成本最低的国家进口,而不是世界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则进口成本较前增加,社会福利下降。
4、我国在新形势下如何实施外贸创新?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关知识
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复苏的十字路口,欧债危机、局部动荡、通货膨胀、物价高企等,对于全球经济来说不确定性因素仍在增加,无论是对于我们稳定外需还是扩大内需,都要受到不同程序的影响。而我国周边的南海、钓鱼岛,以及亚太经合组织又面临着TPP的挑战。西方国家继续要求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实施双反,碳关税成为新的贸易壁垒,资源的约束性增强与资源稀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PM2.5监测要求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制造业提高技术水平,减少排放和温室效应。实际上,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着技术创新、标准壁垒与国际市场需求萎缩等各种挑战,所有这些都在考验我国对外贸易。受外需不振的拖累,一方面影响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扩大再生产,另一方面则加大了开拓国际市场需求的压力。最近几年实施的家电和汽车摩托车下乡及以旧换新,对扩大内需产生积极作用,而这一政策已经出现政策边际衰减效应,受油价影响和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汽车工业、房地产市场需求也在减少,一些地方政府备受财政压力,又会在一定程序上影响到投资需求的增长。如何建设贸易强国?从目前商务发展的现状来看,内外贸体制好象统一了,但机制并没有完全融合,商务部8年之内经历4次内部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内设业务机构从最初的“3+1”到现在的“6+1”,而现实上内外贸企业的互动还远没有达到理想的结果,尤其是对于内贸企业还不知道如何从事对外贸易,而外贸企业又不善于开展国内市场。因此,我认为,首先要科学建立现代贸易经济理论体系,着力于研究从顶层解决好制度设计,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研究和制定建设贸易强国的目标、任务和发展思路,并在实践中总结完善,从梳理我国贸易发展的轨迹,寻找贸易发展方向,从内外贸易整体推进上建设贸易强国。
(一)计划经济体制内外贸易分离,贸易只是国民经济平衡中的物资平衡。解放后到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我国面临着短缺经济,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在当时特殊的国际环境下闭关锁国,国内外贸易是作为财政平衡、信贷平衡、物资平衡和综合平衡等四大平衡中物资平衡而存在,两者形成两个各自独立的行业,在典型的封闭条件下运行,商贸流通是为了发展生产保障供给,负责商品流转,对外贸易的主要目的是调剂国内商品余缺,负责进口替代,与国际市场基本上处于隔离状态。显示我国是一个经济贫弱、贸易不兴的弱国。
(二)经济体制转轨促进了商品市场的繁荣与贸易经济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改革开放后,我国渐次改革内外贸管理体制,放开商品市场,恢复集市贸易,逐步取消票证供给制度,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流通新秩序。从实行较高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与严格的外汇管制,到引进外资,改革汇率机制,发展“三来一补”工业,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直到全面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现了从国家贸易到企业贸易的转变。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内外贸体制统一,更需要机制融合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我国的贸易管理体制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基本统一起来了,而真正要发挥作用更需要机制融合,使内外贸企业在全球市场配置资源,参与全球分工与协作。加入WTO以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成功对接,我国积极履行入世承诺,大量外资商业企业涌入,国内企业积极走出去投资,扩大对外贸易,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使我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促进了我国加速崛起与繁荣发展。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波及全球,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我国通过实施积极的扩大内需政策,有效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迅速恢复对外贸易的发展态势,刺激国内消费需求的有效增长。2011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3919亿元,增长17.1%;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6421亿美元,增长22.5%,贸易顺差155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264亿美元[
数据来源:2012国家统计公报],其中出口约占世界贸易总额1/10。以2009年消费为例,美国4.13、中国1.94、日本1.31、德国0.56、英国0.51万亿美元。由此可见,我国消费和进出口均居世界前列,既是消费大国也是进出口大国,如果内外贸能够有效地联动发展,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共同发力,将会产业放大效应,形成新的促进经济增长的合力,这将是十分有意义的事。
(四)建设贸易强国须从理论上突破,着眼于内外贸易整体一体化进行创新。入世之后,我国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之间的人为藩篱被拆除,两个市场之间有机对接。但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国内商品流通与国际贸易历来被人为的分割开来,形成了两个互不相干的理论体系和发展机制。由于生产的统一性,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联动发展,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左右手”。因此,传统的商品流通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及政策,显然不能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建设贸易强国就需要着眼国际化的思路,从理论创新上引导我国商贸易经济实践的发展,必须综合考虑国内需求与对外贸易的特点,系统开展理论研究,为就需要对商贸流通与对外贸易这双“左右手”,从整体上进行合理分工,形成新的贸易理论体系,推动各类自贸区建设,指导各类企业在全球建设中国式的商品市场,带动对外出口与投资增长,在全球市场整合供应链,开展物流配送,真正使内外贸融合起来,实行一体化发展。
三、探索创新现代贸易经济理论体系与架构
传统的贸易理论是将内外贸分割开来研究,这是基于计划经济我国市场与国际市场分治的现状。然而,当今时代的贸易环境毕竟不同,这就需要突破现有的贸易理论体系。在我看来,现代贸易经济应该涵盖内贸与外贸,包括理论体系、政策体系、物流体系、规划体系、科研体系等。
(一)关于贸易理论体系。建立世贸框架之下的现代贸易理论,将物质消费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服务消费,进出口与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与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引进与输出新技术、新工艺结合起来研究与考察。从市场主体的培育与平台建设,全球分销与供应链管理,自贸区建设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多边贸易合作,综合研究贸易发展趋势与贸易企业建设。从优化贸易结构,转变贸易发展方式,提高贸易经济运行质量,加强贸易认证,培育贸易品牌,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等领域,实现贸易的规模化、网络化、信息化、品牌化。
(二)关于政策支持体系。在培育市场主体上,鼓励内外贸企业共同开拓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引导内贸企业开展国际认证,支持他们“走出去”投资发展,探索开展国际贸易,促进内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鼓励外贸企业运用和引进国际先进经验,参加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积极探索商品流通。政府要积极促进社会消费尤其是政府公共消费,以此引导民间消费,支持内外贸企业参与国际会展和国家间经济合作区、自贸区建设,建立统一的信用担保等机制,使之促进内外贸融合发展。
(三)关于物流配送体系。扶持内外贸企业共享物流配送体系,在全球市场配置资源,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要有全球视野与眼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企业的采购渠道与配送范围。在广交会、京交会的基础上,探索将南京的中国公司零售商采购大会转变成零售商大会,形成三大交易会错位并行发展的格局,以利于各类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开展贸易,建立起面向世界的物流配送体系。
(四)关于贸易规划体系。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从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出发,着眼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国力,着力推动贸易实践的发展,研究制定面向内外贸发展的规划体系,将规划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各时期的发展任务、工作重点与培育市场主体放一个规划格局中,进行通盘规划,统一协调,防止各行其是、顾此失彼,这样国家可以更好的就汇率、利率、税率、物价与调控等进行综合考虑和出台措施。
(五)关于科学研究体系。贸易学术研究由于沿袭了传统的理念研究模式,这实际上不利于统揽全局,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扩大外需与扩大内需的规律性。在外贸研究上,习惯于与西方经济学结合得紧密,在商品流通研究上,习惯于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结合得紧密,形成“两张皮”现象。因此从总体上看,我国贸易经济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对于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实践之所以需要快速反应,是因为市场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它不因为理论上的不成熟而改变市场行为。同时各大院校的学科建设基本上也是将内贸与外贸学科进行分设。对于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就必要从内外贸结合上进行研究才具有实际意义。
5、国际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有哪些?
一是贸易替代效应,即从静态角度,一种商品可以通过贸易或投资方式进入一国市场,选择了投资,便会替代贸易。联合国1996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对于制造业的特定产品来说,作为公司国际化渐进过程即从贸易到FDI的结果,FDI与贸易的确存在着相互替代的线性联系
二是贸易创造效应,即FDI可以在母国和东道国之间创造新贸易机会,使贸易在更大的规模进行.FDI会直接导致资本货物、中间投入物和技术与服务的出口,从而会促进母国的贸易。特别是,FDI作为先进生产函数的转移,会带来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和信息的跨国流动,因而从整体和长远上看,FDI会创造新贸易需求,推动东道国向母国的出口贸易(小岛清,1987)
三是贸易补充效应,FDI往往要带来维修等后续的支持性活动的发展,从而会促进和增加贸易机会。
其四是市场扩张效应,FDI实现的生产扩大,既会加深对东道国的市场渗透,也会进一步拓展新的第三国市场,从而使贸易导向的生产带来总贸易量的净增。
6、如何认识国际贸易的政策创新?
当代国际贸易政策创新 它具体包括:(1)有限制的可调节的自由贸易政策逐步抬头,保护主义开始相对地退 入低潮;(2)直接的贸易限制措施逐渐被间接的贸易限制措施所取代,新型的更灵活和更隐蔽的贸易限制措施正在不断地被创造出来;(3)贸易政策趋向于和其它经济政策甚至外交政策的更大程度上的溶合;(4) 区域内“共同贸易政策”开始形成。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近现代国际贸易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当代国际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现象。它呈现出下列一些鲜明的特征:
首先,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全面性的和立体性的创新。这个全面的立体式的国际贸易创新局面可以概括为以观念创新为基础、以格局创新为突破、以制度创新为实质,通过政策创新、构成创新和工具创新具体体现的包含国际贸易各个方面、贯穿国际贸易全过程的创新。
其次,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具有比较明显的时间分水岭。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由于它的全面性和立体性,在时间上便呈现出明显的同步性,并构成了比较明确的划分国际贸易不同发展阶段的时间分水岭。这个时间分水岭大致是1990——1995年。尽管国际贸易创新的某些方面可能明显地早于这一时期,而且,当代国际贸易创新过程尚未结束,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主要过程、方面和内容基本上都发生在当代国际政治格局大转换后的5年左右的时期内。这一时期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国际关系大调整的时期。当代国际贸易创新预示着国际经济贸易大发展的时代的来临。
再次,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突出了开放与自由的主题。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崇尚开放与自由,努力挣脱7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的愈演愈烈的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对国际贸易自由化发展近20年的禁锢,鲜明地高举起了开放和自由的旗帜,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进程。从观念创新到制度创新,从格局创新到政策创新,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开放与自由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开放的创新、自由的创新,是对长期猖獗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强有力的反击。它迎来了国际贸易逐步自由化发展的新时代。但是,我们又不能不注意到,这一成就的取得实际上是自由主义对保护主义长期抗争的结果,而且也是自由主义一定程度上的妥协和退让的结果。这突出地表现在国际贸易格局创新方面。贸易集团内部的自由化可以被看成是自由主义的胜利,但是,承诺贸易集团成员共同一致的对外保护的合法性本身又标明了这种自由化的浅薄。因此,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决不意味着贸易自由主义的根本性胜利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寿终正寝。事实上,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不过是相对提高了贸易的自由化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势头。
最后,发达国家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发动者、主导者和主要参加者。这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又一重要特点。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掀起首先是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推动。在国际政治发生根本性变迁后,与此关系最为紧密的西方发达国家既出于争取更大的自身利益又出于维护共同的国际利益才推动了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掀起和深入发展,并直接成为各个创新领域和方面的主要参加者。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还一直操纵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全过程,把握着创新的发展方向。这些都保障了发达国家最终成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最大受者。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原因剖析
(一)当代国际政治格局的急剧转换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极为宽松的国际政治环境 国际贸易发展史清楚地表明,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政治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关关系。国际政治环境健康稳定的时期往往就是国际贸易蓬勃发展的时期;国际政治环境动荡不定特别是在大规模的战争时期,国际贸易就会停滞甚至萎缩。因此,宽松的国际政治环境是国际贸易发展和创新的前提条件。
二战后逐渐形成的美苏对抗的“冷战”的国际政治格局把整个世界长期笼罩在政治和军事对抗的威胁之中,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无疑受到了各方面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和制约。随着苏联的突然解体和东欧国家的剧变,“冷战”的政治格局终于被打破。但是,由于旧的国际政治格局的打破具有“突发性”,新的国际政治格局无法形成,因此,国际政治格局出现了一个新格局的酝酿和形成的“无格局”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国际政治环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宽松状态。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突然没有了政治对手而表现出了政治神经从未有过的松驰,国际政治矛盾与对抗被暂时搁置下来,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明确。在这个“无格局”时期,各国为了迅速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以便在未来的新的国际政治格局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纷纷把注意力转向经济贸易的发展方面。在国际间的双边和多边关系上,经济贸易关系逐渐上升到首要的位置。为了推动本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对外贸易的利益,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和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并在健全和维护国际贸易制度、法律和秩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富有成效的国际合作和努力。所有这些方面都推动和促进了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形成和发展。
(二)当代国际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日益增强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广宽的国际经济舞台和创新压力当代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全球经济的社会化、国际化进程,社会分工、国际分工日益朝着更广泛、更深刻的方向发展,整个国际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发展体系。这是当代国际经济发展中的最显著的特点。
在相互依赖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国际贸易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国际贸易具有联结作用。国际经济从一开始就是通过贸易纽带联结的。正是由于国际贸易这一特殊的桥梁作用的存在和发挥,整个国际经济才被凝合为一个整体。其次,国际贸易具有渗透作用。它通过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其它国际经济活动对国际经济的
全面的渗透,进一步地把整个国际经济各个组成部分和领域溶合为一个有机的发展体系。再次,国际贸易还具有导向作用。贸易往往是双边或多边经济关系发展的先遣,贸易关系的健康发展总是能够推动双边或多边的经济关系包括其它政治、文化等关系的全面发展。这使得相互依赖的国际经济建立在更深厚的社会基础上。最后,国际贸易还起着助动作用。对外贸易对一国国内经济发展的助动作用实际上还表现为对外贸易对一国更大规模和更大程度上溶入国际经济体系的助动。这种双重助动作用是国际经济相互依赖体系的重要动力来源。 但是,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大规模变迁,当代国际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无论在其基础还是在其表现形式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基础看,单一政治联盟基础正在向以地缘经济联盟为主的多基础过渡。从表现形式看,相互依赖关系逐渐表现为包括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制度的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同时还不断产生着迫切要求在更广泛的基础上协调各国政策与利益的强烈愿望。为了适应上述变化,以便能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挥联结、渗透、导向和助动作用,国际贸易必须创新。这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形成的重要原因。
(三)当代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和国际生产力的飞速增长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雄厚的物质基础以信息革命、生物工程等为特征的当代科技革命在过去的10年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不仅表现为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发明,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新技术的应用上的突飞猛进。这不仅给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勃勃生机,而且还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事实上,电子数据交换的日益广泛的运用和全球范围“信息高速公路 ”计划的推出,以现代技术服务和信息传输为内容的国际服务产品的形成和发展,以高新尖技术产品为交易对象的现代技术贸易的日益壮大,既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基础,它们本身又构成了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组成部分。
二战后半个世纪的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带来了国际生产力的飞速增长。这不仅表现在西方发达国家普遍的经济衰退程度的下降和期限的缩短上,更表现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的振兴和繁荣。国际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当代国际贸易构成的创新,还推动了当代国际贸易其它领域和方面的创新。为了适应和容纳当代国际生产力的日益膨胀的需要,同时又能反过来进一步推动当代国际生产力的更快地增长,当代国际贸易必须在观念、制度和政策等方面实现全面的创新。
(四)当代各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的解决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外在强制当各国开始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发展方面以后,那些一直被“冷战”状态所掩盖或淡化的经济发展问题开始越来越清楚地暴露出来。尽管不同的国家都存在着各自不同的问题,但是它们大都共同面临着下列问题:其一,如何更有效地实现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溶合?如何发挥对外贸易对国内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作用?其二,如何保持国际支的基本平衡?如何消除贸易收支的逆差?其三,如何实行各国经济贸易政策的国际间协调?如何合理地分割国际贸易利益?
上述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各国迫切希望对“冷战”后的国际贸易发展的各个方面作出新的安排。这在客观上对当代国际贸易创新起着外在强制的作用。作为这一强制作用的结果,各国开始了贸易观念的反思和创新,并就国际贸易制度、格局和政策的国际宏观安排和微观实施进行着少有的真诚的国际合作。国际贸易的全面创新得到了各国普遍的强有力的扶持和推动。
(五)当代国际贸易发展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的解决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内在动力当代国际贸易发展受到了来自两个方面的阻挠。第一个方面是国际贸易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的而又无法消除的障碍。这些障碍中最突出的有两个:一是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的两难选择。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和制度的摇摆不定人为造成了国际贸易发展的无序性和非周期性动荡。二是多边贸易体制的功能残缺与低效能。关贸总协定无法管辖所有的贸易行为,而且仅有的管辖能力还表现为“软约束”。这更加剧了国际贸易发展的无序性和非周期性动荡。第二个方面是国际贸易同时又面临着新的国际环境的挑战。具体体现在:一是如何适时地变更有关国际贸易的一系列的思想和观念;二是如何调整“冷战”后的国际贸易格局;三是如何在现有的基础和框架上改革和完善国际贸易制度;四是怎样在国际贸易的构成、手段和工具上充分体现当代科技革命的最新成就和现代经济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
当代国际贸易发展自身所面临的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和困难严重地阻碍着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和其对国际经济的推动作用的正常发挥。它们从国际贸易的内在的最深层次上驱动着国际贸易自身的全面创新。这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内在动力之所在。正是由于这一内在动力的驱动,当代国际贸易才发生了从观念到格局、制度 、政策、构成和工具的全面的深刻的创新。
7、什么是关税同盟的贸易创造效应呢?怎样用图形进行分析啊
1.同盟前,如各成员国经济结构间的竞争性大于互补性,同盟后,其专业化生产机会才会增多,贸易额才能扩大。
2.组成关税同盟规模的大小。如果规模越大,低成本高效率的生产者越有可能在同盟内部出现,贸易创造的效果更大。
3.建立关税同盟前成员国之间的关税越高,建立同盟后产生的贸易创造效应越大。
4.关税同盟成员国间地理位置越接近,则运输成本越低,从而贸易创造的效应也就越大。
8、什么是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扩大贸易创造的条件有哪些?
贸易创造是关税同盟建立后,成员国之间以新创造的来自同盟内伙伴国的进口,替代原先的国内生产的状况。其效果是由于内部关税取消,不再为生产效率低、成本高的国内生产提供保护,以来自伙伴国的低价进口取代高价的国内生产,使消费者提高了福利。
贸易转移是一个年轻的概念,最早出现的贸易转移是由加拿大经济学家瓦伊纳在19世纪50年代初提出的,全称是“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理论”。
指一国产品遭到另一国的贸易保障措施后转而大量向其他国家出口。关税同盟的经济效应集中在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两个方面。贸易转移是指产品从过去进口自较低生产成本国转向从较高成本国进口的过程和现象,这是在一体化过程中应予以注意的情况。
(8)贸易创新效应扩展资料:
贸易转移效应成因:
(一)保障措施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青睐。
随着世界贸易日益自由化,某种程度上贸易保护主义又有抬头的趋势。1994年及乌拉圭回合谈判前,不少国家更偏爱采用“灰色区域”性质的贸易保护措施来保护其国内市场,比如借助于双边谈判说服出口国自愿采取限制出口的措施等。
而今,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日益严格禁止或限制类似措施,从而,使得保障措施这样一种“合法化”的补救措施脱颖而出。
(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
进入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向纵深发展,并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大潮流。区域集团化及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世界局势变化和冷战结束后经济矛盾突出和市场竞争加剧的表现。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
(三)非关税壁垒的日益增多
随着世界贸易组织在减低关税上所做努力取得的成效和各国之间双边、多边贸易协定的增多,关税不再是主要的贸易壁垒,而又因为国家利益的永恒性和最大性,非关税壁垒就成了各国屡试不爽的限制进口的措施。
9、请问这四个效应是什么的概念是什么 贸易替代效应;贸易创造效应;贸易补充效应;市场扩张效应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中,关税同盟理论占有重要地位。这一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维纳(J·Viner)在其于1950年出版的《关税同盟问题》一书中提出的,用来说明贸易歧视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是好的,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是不好的。
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是指关税同盟对价格、数量、进口来源以及经济福利的效应,即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
贸易创造:当关税同盟中一个国家的一些国内产品被来自同盟中另一国家的较低生产成本的进口产品所替代时,就产生了贸易创造。
贸易转移:当一国的进口从一个非关税同盟的低成本国家被另一关税同盟国的高成本国家所替代时,就发生了贸易转移。它的产生是因为各成员国之间签订了优惠贸易协定。
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
1.带动经济发展
2.规模经济效应
3.促进竞争效应
4.刺激投资效应
5.资源配置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