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报纸内容
1、报纸的创新是什么?
报纸创新包含了太多的内容,从体制的创新、制度的创新到运营模式的创新再到操作手法的创新,从国家的主管部门到各个传媒实体再到整个相关产业链上各个环节都在进行着各种形式的创新。事实上,各个报社也在为争取到最为有利的竞争地位而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创新尝试,然而当我们经过一系列的创新历程后,当我们品味创新的酸甜苦辣后,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一个问题——报纸创新的核心是思维的创新。
2、如何在报纸上创新排版?
作为文字的视觉冲击力一定是弱的,但又因是文学类报纸,文字又是主题。所以为了使其提高感染力与吸引力,需要更好地完善图片编辑的辅助与烘托,至于版式无法表述清晰,因这个是很感性的视觉问题。但可以打破传统的模式,如破栏、图片跨栏与出血、标题跨栏、等;还有就是需要丰富字体,就文学类若是彩报的话,切忌颜色不要过多而保持其内容核心的本色。。。
3、如何运用新媒体创新传统媒体的报道?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最近发起一个名为"昨天你读报纸了吗"的调查,结果显示美国报纸读者的平均年龄超过了45岁,30岁以下的报纸读者不到10%,而50%以上的读者超过了65岁。
传统媒介受众老龄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早在2004年,一项针对北京市场进行的调查显示,北京综合性报纸读者的平均年龄已超过41岁,报纸读者老龄化趋势开始加速。但皮尤这次调查的另一层含义——报纸读者年龄结构不合理,可能比老龄化的问题更突出。在层出不穷的新媒体面前,如何赢得年轻读者,是关系传统媒介生死存亡的问题。
年轻人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互联网
,打通传统媒体和互联网也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利用网络,既可以延续传统媒体的风格和品牌,又可以吸引青年读者的注意,实现新闻内容的多次传播。因此,围绕着互联网进行创新、融合、转型,成为很多传统媒体高举的大旗。
在过去,报纸就是报纸,电视就是电视,很少听说有报纸转型做电视这种事情。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媒介的界限。今天,无论规模大小、实力强弱、口碑高低,传统媒体纷纷进行媒介融合的实践,从开网站开始,论坛、博客、微博、微信……基本上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没落下,新媒体迅速崛起,传统媒体居功至伟。
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形式和内容是统一的,换句话说,媒介本身就是信息的一部分。电视之所以区别于报纸,在于其并非将报纸上的内容转述一遍,更不是简单地将文字音像化、视频化,而是通过它独特的制作和表现形式,创新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将报纸所代表思考型的精英传播拓展到普及型娱乐型的大众传播。反观今天正在积极进军新媒体的传统媒体,更多是看重了互联网这一介质,更在意信息渠道的拓展,更注重内容形式的创新,而常常忽略了新媒体背后隐藏的一些重要变化。
传统媒体进军新媒体,不是简单的长话短说、老话新说,把新闻转换成音视频或浓缩成140字,而是要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创新报道的内容和形式,利用新的思维拓展新闻写作的内涵和外延;是通过新媒体跳出自己的媒介限制,吸引更多的读者,创造更大的价值。更进一步说,媒介融合是为了生产更多严谨、客观、丰富的新闻产品,引领社会主流价值和判断,而不是追随互联网消解新闻,娱乐社会热点。
如何运用新媒体创新传统媒体的报道?去年《纽约时报》在媒体界引起不小影响的特稿《雪崩》是一次积极的尝试。这组报道16位滑雪者在美国卡斯卡德山遭遇雪崩惨剧的特稿,并非简单将文字、图片、视频拼凑在一起的"报网融合",而是充分融汇了文字、图片、视频、动漫和交互式图形等新媒体形式,通过流畅的连接和叙事,将事故发生的背景、过程、后续处理及每个当事人的故事娓娓道来。同时,传统的报纸还出了5叠报道,并很快推出了以文字为主的"电子书",之后在周末版《纽约时报》还推出了特别报道。这组报道既创新了新闻报道的形式,用现代化的技术引起了年轻读者的关注,也为报纸赢得了声誉和读者,成为传统媒体利用新媒体强化报道的范例。
新媒体之新,不仅是内容之新、形式之新,更是观念之新。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不仅是把报纸的内容搬到网络、平板电脑和手机上,而是应聚合多种信息元素、综合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与新媒介技术的平台搭建,向受众提供最现场化、最易理解、最易获取的新媒体化产品。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媒体要吸引更多年轻读者,在媒介融合之外还有不短的路要走。(吕 洪)
4、有关科技与创新的黑板报资料
1. 创新需要双善于观察发现的眼睛。创新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可以创新,需要创新的事物有很多。有些事物转瞬即逝,有些事物即使摆在你面前,你却很难发现。所以创新需要我们敏锐的观察力,去感受生活,去发现生活。细心地观察是创新的基础。
2. 创新是一种进取的生活态度。早在几千年以前,因为无法忍受恶劣的环境,人类开始创新。从此,人类不再茹毛饮血,完成了与动物分离的蜕变;因为创新,人类创造了钻木取火,结束了饥寒交迫的生活。若没有创新意识,我们满足于当时落后的生活方式,至今我们的生活都会是停滞不前的。所以创新是一种对于生活的进取意识。
3. 创新是开启未来生活的一把钥匙。如今的社会日新月异,新鲜事物如雨后春笋般诞生,但那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再需要创新。世界上最多的是未发现的东西。前人给予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未来的生活需要我们去发现,去创造。若没有在1867年世博会上首次展出的钢筋混泥土,何来如今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若没有第一辆福特汽车的诞生,出远门仍是一件望而生畏的事情,世界也不再是今天的地球村。所以,创新引领着未来生活,是通往未来幸福生活的阶梯。
4. 创新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孩子们总有数不完的稀奇古怪的创意,他们对于世界是未知的,他们眼中的世界夹杂着想象。闻名世界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我们每个人都是天生的创造家,不要让这种想象力随着年龄的增长的消逝,创新是一种本能。
5.生活中需要创新。现在的生活缺少了创新,就如同鸟儿没有了翅膀;缺少了创新,就好像蓝天没有了白云的陪衬。创新创造出生活的奇迹,创新推动着人类的发展。而当我们具备了观察力和想象力后,创新其实并不难。
6.如今的社会日新月异,新鲜事物如雨后春笋般诞生,但那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再需要创新。世界上最多的是未发现的东西。前人给予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未来的生活需要我们去发现,去创造。若没有在1867年世博会上首次展出的钢筋混泥土,何来如今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若没有第一辆福特汽车的诞生,出远门仍是一件望而生畏的事情,世界也不再是今天的地球村。
这些够吗?希望可以帮你!
5、报纸有什么好看的(之八:上海报纸:左手创新,右手和谐)
戏曲上,京派字正腔圆,尽显皇城气派,海派则轻盈绵柔,内含革新锋芒;文学上,鲁迅曾称: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报纸上,我认为:京派粗犷豪放喜激浊扬清,海派则清秀细腻善和风轻吹。京城的出租车司机满嘴跑火车言必称天下,上海的出租车司机则惜字如金但心里却一刻也不会闲着。读大学时,听过这样一套理论:新闻教育领域,北方院校主要以中国人民大学的新闻系(现在恐怕早已改称学院了)为首,南方院校则唯复旦大学的新闻系是瞻。据说,我就读的河北大学,当年新闻专业的课程表就完全复制自中国人民大学。在河北日报社实习时,与我们这些所谓的“河大壮”相比,一位复旦大学的实习生居然属于挨批评最多的人。我想,当初,环境不能接受的未必是那位复旦生,而是复旦生身上浸染的文化。当时有一门课,叫“报纸编辑学”。老师让我们学习画版(或者是“划版”——谋划的划),范本便是上海的《新民晚报》,稿件之间相互咬合,颇似拼图。时光荏苒,昔日提倡的,现在已成腐朽,过去的禁区,现在反而成了流行。是堕落?还是进化?说不清。如今,报纸版式流行板块结构,有的更简而化之,搞什么轨道制,放在过去,这些都是画版大忌。即使作为当年楷模的《新民晚报》,如今也不能免俗,板块制痕迹明显。一如当下的板式家具,属快餐式文化的外露。说到底,都是跟国外报纸学的,学来学去,学丢了我们自己的东西。模块化的版式虽说更简单省事,但我并不认为有多么好看。版式是一种形式,而形式应该具有一定的艺术气质,稿件之间的穿插显然比简单的条块排列更具欣赏价值。看起来是在进化的人,事实上也许是在退化,真要讲究穿插咬合,未必有多少人能摆弄好。胡乱穿插,还不如简单的条快处理呢。至于大众化的报纸,更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此前,诸多机关报不过只是各式文件的报纸化而已,是宣教工具的一种,哪有什么新闻可言。是故,国产报纸无一不曾直接或间接参考过国外的报纸,港台报纸欧美化,京粤报纸港台化,而上海作为开放的前沿,一直以国际化都市自居,报纸西化的历史更长,只是,早已将很多东西融入到骨子里,乍看起来西化的痕迹并不明显。于是,上海报纸便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形式上清秀,骨子里创新,心理上懦弱。早在高中阶段,作为一名文学青年,我曾订阅过上海的《文学报》。记忆中,好像在同为上海的《青年报》上曾刊发过自己写的一篇小稿或在一次征文比赛中获过奖。总之,我和上海的报纸有些缘分。现今的《文学报》隶属于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同属这一集团的还有《文汇报》、 《新民晚报》、 《东方早报》等,这些报纸都看过,感觉新意不多,渐渐放弃了。经常看的倒是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几家报刊:《新闻晨报》、《新闻晚报》、《申江服务导报》、《新沪商》。除了特稿及“中国新闻”外,《新闻晨报》的特色专版(刊)有“报摘(摘的多是同一集团的报纸,意思大概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地球”、“网事”、“微博(重点报道网络事件,设有“微热议”、“微关注”等栏目)”、“柒调查”、“读照片(以文字为主,图片占的篇幅并不大)”、“和谐维权(连维权都能整出“和谐”来,恐怕只有上海人能想得到)”以及每天两个版的“评论(设有“画说”、“众议”、“语录”栏目)”等。同样是“语录”,作为上海报纸,《新闻晨报》的“语录”总要给外国人留个位置,也许,在他们看来,不如此便不能体现出自己的国际范儿。看《新闻晚报》,我最关注的是它的财经版块和每周六推出的“女性周刊(其中的话题策划得不错)、“钱经周刊”。“网尚”等版面的名称不错。“时评”版有“评中评”栏目、“观点”版有“老吴短评(作者为吴兴人)”栏目——同一事件,由网友与主笔共同点评,算是一个创新。与《南方周末》、《新快报》中对评论的评论有异曲同工之妙。特别的是,《新闻晚报》在国内报纸中罕见地设置了“世界”板块和“国际周刊”,以此彰显自己的国际主义精神。总起来看,上海报刊还是很重视评论的,在这方面不惜版面,甚至也有不少创新之举,但气魄不足,力度不够,很难看到令人振聋发聩的内容,真知灼见也不多,为吸引眼球而哗众取宠的东西更是几乎看不到。即使文摘、微博等版面,也鲜见稍微敏感、让人眼睛一亮的东西,缺少广东、北京报纸的冲动与激情。能想出“和谐维权”这种概念,报纸的性格可想而知。秀气十足的版式一如当地吴侬的口音。《申江服务导报》与北京的《精品购物指南》有相似之处,分为娱乐、体育、文化、旅游等板块,而其中的“申周刊”更突出新闻性与时尚性。《新沪商》的定位似乎有些模糊,既不具太强的可读性,也没有多大实用性。在解放日报和文汇新民两大报业集团之外,青年报也带有准集团性质,旗下的《生活周刊》是我必读的报纸之一。据说,新闻名家邹韬奋先生曾担任过这份周刊的主编。10年前,我也主编过一份同名周刊,自认为办得还不错。《生活周刊》与同城的《申江服务导报》应该是一种竞争关系,不同的是,前者显然更新潮一些,注重“阅读”而不兼顾“服务”,可读性颇强,不愧是名家之后。“一周面孔”、“一周热词”、“一周语录”等栏目都编得不错。同时,还创造性地开设了“口水(微博)”、“接近(明星动态)”、“他城(外地资讯)”等栏目,听起来洋味十足。在上海,真正和《申江服务导报》形成竞争关系的是由《上海文化报》改版而来的《上海壹周》,两者打的都是时尚牌、实用牌。据说,这两种周刊和一家名叫《上海星期三》(这份报纸的“上个礼拜”、“西点博客”、“片酷”、“星情(与《精品购物指南》的星座运势类似)栏目名称很别致)的报纸在当地周刊市场三足鼎立。《上海壹周》的特色栏目有“读城”、“视界”、“达人”、“红人馆”、“搜沪(几年前,我谋划《大周末》时,也曾用过“搜城”的栏目)”、“尚海滩”、、“指间沙”、“唯物主义”等,名称听起来很好听,但内容一般,可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细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以上海人的性格、修养,或许喜欢的就是这种东西。如当地的菜品,我们吃起来甜得发腻,但上海人却乐此不疲。
6、关于发明创新类报纸
申请发明创新类专利的条件及所需材料
一.申请发明专利的条件:
1、新颖性:是指在申请日以前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在国内公开使用过或者以其他方式为公众所知,也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由他人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提出过申请并且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中。
2、创造性:是指同申请日以前已有的技术相比,该实用新型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3、实用性:是指该实用新型能够制造或者使用,并且能够产生积极效果。
二.申请所须提交的材料:
1、发明专利的名称;
2、发明专利所属技术领域和背景技术;
3、完成本发明的目的;
4、达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
5、附图(机械领域的发明一定要求有附图):能清楚看到产品的结构,分清各零 部件的连接关系,可是分解图、剖面图等;
6、具体实施例(完成本发明的具体的实施方式);
7、本发明能够达到的最佳效果;
8、申请人为单位的需要单位盖章;申请人为个人的需要个人签字;
9、申请人为单位的需要营业执照复印件;申请人为个人的需提供个人身份证复印件; 10、提供清楚的申请人名称、详细地址、电话、邮编、设计人名称等材料。
三.申请发明专利的注意事项:
(1)申请文件中有请求书。该请求书应当明确申请专利的类别;写明申请人姓名或者名称及其地址。
(2)发明专利申请文件中有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文件中有说明书(必须有说明书附图)和权利要求书;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文件中有图片或者照片。
(3)申请文件是使用中文打字或者印刷的。全部申请文件的字迹和线条清晰可辨,没有涂改,至少能够容易地分辨其内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说明书附图和外观设计的图片是用不易擦去的笔迹绘制,并且没有涂改。
(4)申请人是外国人的,应符合专利法第十九条的有关规定,其所属国应符合专利法第十八条的有关规定。
(5)申请人是港、澳、台地区的法人或居民,应按有关规定办理委托手续。 对符合受理条件的申请,受理程序的结束时专利局发出受理通知书和费用缴纳通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