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扶贫支持
1、扶贫政策如何做到接地气和有创新
扶贫帮困是国家政策导向,是为了走向共同发展致富、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但扶贫不是简单的“砸钱”,更不是“有钱任性”,切忌“政绩”冲动下,搞盲目上马,“资金投出去就完事”,不管扶贫实效;切不可财大气粗、简单粗暴,笼统以行政指标、命令决定扶贫对象、方向和项目。一定要接上地气、周密安排、精打细算,看准目标与方向,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帮扶对象的实际需要与接受能力,结合市场行情与风险评估,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扶贫。
比如西部某地帮助群众养兔脱贫,只看到一度兴起的养兔热,政府整合各类资金予以支持,高峰期兔子存栏接近40万只,却预料不到市场行情的急剧变化,市场风险评估严重不足,导致短短5年时间,产业规模已萎缩到不足7万只,不少养殖户血本无归,多年缓不过劲来。如此“跟风”式扶贫,热情有余,“准度”不足,不但浪费了宝贵的国家扶贫资金,还“好心办坏事”,把富农项目扶成了“伤民产业”,农民不会“买账”。
又如在一些落后地区的教育扶贫过程中,光有扶贫资金却解决不了师资匮乏的问题,扶贫“失准”的尴尬同样存在。所以在扶贫的同时,除了出资,更要出力出人,或以优惠政策措施留住、吸引到优秀人才,或以人才输出、帮教手段及时提升基层人才素质。人才是事业之基,有了人才就有了脱贫致富的引路人、带头人。
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短平快”,贵在把简单的扶贫出资“输血工程”变成更深层次的脱贫致富“造血工程”。为此,要改变政府行政主导、硬性指派的简单做法,重视群众意愿和市场规律作用,不能“农民不想搞也得搞”,而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并做好思想引导工作的基础上,因地因人因时制宜施以援手,科学出资、出力、出人,并注重把扶贫与“扶志”“扶技”有效结合起来,强化技能培训和人才培养,做到“变送为引”,引导帮扶对象树立穷则思变、变则通的理念,积极开拓进取。“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在身”,要在工作技能、思想意识、人才储备上积极“造血”,完成从“站着看、等着扶”到“想办法、主动干”的跨越。最终通过成功“换血”,达到“脱胎换骨”的嬗变式进步。
总之,“富”不是简单靠砸钱式“输血”就能带来的,关键是要接上地气,把握贫困地区实际,把准扶贫对象的“病脉”,进行“造血”式的精准扶贫,不但要帮助农民从资金上“脱贫”,更要从思想上、技能上、可持续发展上真正“脱贫”。唯此,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扶贫资金“源头活血”的巨大作用,扶出希望、扶出干劲、扶出实效,避免扶贫扶出“空壳子”,甚至扶啥亏啥、把农民“扶怕”,从而催发贫困地区新风貌、新气象、新作为,早日实现赶超先进、脱贫致富的蓝图。
2、扶贫的五种帮扶形式
扶贫的主要形式:
1.定点扶贫。中央定点扶贫单位要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健全制度。动员本单位、本行业、本系统干部职工广泛参与,定期选派优秀中青年干部挂职扶贫。
多渠道筹措帮扶资源,创新帮扶形式,帮助协调解决定点扶贫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做到帮扶重心下移到贫困村,帮扶对象明确到贫困户,帮扶措施到位有效,年度工作总结和计划报送及时。
各单位领导同志每年到定点扶贫地区开展扶贫调研,督促指导定点扶贫工作。地方各级党政机关和有关单位的定点扶贫工作参照中央层面做法,组织开展定点扶贫。
2.东西部扶贫协作。强化政府援助,协作双方要共同研究制定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将对口帮扶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府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建立协作双方联席会议制度,市县层层结对、行业部门对口帮扶。
扩大区域合作,推动东西部资源、产业、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加强企业协作,动员东部企业遵循市场规律、发挥自身优势,到西部地区投资兴业,开拓市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结构。
加强人才支持,推动东西部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才双向挂职交流,引导人才向西部等艰苦边远地区流动。充分发挥东部职教优势,提倡合作办学、订单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
3.军队和武警部队扶贫。明确省军区、军分区政治机关和人民武装部作为同级政府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按照“就地就近、有所作为、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原则,省军区(武警总队)主要帮扶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军分区帮扶扶贫任务较重的乡镇或贫困村,作战部队结合实际就近确定帮扶对象。
部队院校、医疗、科研、装备修理等单位应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支持贫困地区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
4.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扶贫。鼓励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发挥联系面广、人才智力富集等优势,通过定点扶贫、智力支边、光彩事业等形式,帮助贫困地区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5.企业扶贫。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骨干和命脉,要在扶贫开发中发挥带头作用。民营企业是社会扶贫的重要力量,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参与扶贫开发。
鼓励各类企业通过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招工就业、捐资助贫、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参加村企共建、结对帮扶等扶贫工作,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各级国资委、工商联和扶贫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建立联系机制,做好支持、服务和宣传工作。
(2)创新扶贫支持扩展资料
扶贫的保障措施:
1.落实支持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单位设立扶贫基金,拓展社会扶贫筹资渠道,专项用于开展扶贫帮扶工作。参加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东部省市,可在协作双方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安排一定数额的帮扶资金。加大财政对扶贫公益事业的支持力度,制定政府购买扶贫领域服务的具体措施。
2.健全激励机制。在每五年开展一次社会扶贫表彰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扶贫荣誉表彰体系。对扶贫成效明显、贡献特别突出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可在尊重其意愿前提下给予项目冠名。
3.加强监督评估。建立定点扶贫和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和通报制度。建立企业、社会组织、个人扶贫监测评估体系。完善扶贫项目招标采购、社会组织征信、第三方评估、审计等相关制度,推动参与扶贫的社会组织增加透明度、提升公信力、扩大影响力。
参考资料网络——扶贫
3、精准扶贫在农村扶贫工作中有哪些创新
一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工作做得更实、做得更细。各地贯彻落实省委全会精神,不能停留在层层传达、层层表态上,关键是要层层抓好落实。要把目标任务落到实处,目标明确到年、安排到月,任务具体到县到乡到村、落实到户到人。要把工作举措落到实处,细化量化帮扶措施,切实抓好“五个一批”和“十项重点工作”落实。要把支持政策落到实处,整合各方资源,发挥政策叠加效应,强化资金使用监督管理。要把工作责任落到实处,健全完善各级领导干部联系制度和驻村帮扶机制,实现贫困村驻村帮扶全覆盖。 二要把稳增长摆在突出位置,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很大,要把困难估计得更足一些,采取有针对性措施稳定经济增长。要抢抓国家建设“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精心谋划和加快建设一批重大项目,保持投资稳定增长,不断扩大消费需求,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强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三要努力在农业农村改革方面走在前列,取得突破性进展。要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现代化水平。要加快推进土地确权颁证,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总结推广土地托管、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机制。要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培育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在金融服务“三农”方面探索新路。
4、国有企业可以采取哪些创新的扶贫方式
国有企业可以在比较贫穷的这些地方开设工厂或者是公司,增加当地的就业情况,人们找到工作好了之后,收入高了就可以给扶贫工作做出很大的贡献。
5、如何理解以造血机制创新助力扶贫
农民的贫穷在一定程度上是金融的贫穷,贫困地区农民居住分散、资金匮乏,不少农民脱贫致富并不缺乏点子和能力,而是缺乏金融支持。要创新金融扶贫服务机制,既要通过输血式扶贫为贫困群众雪中送炭,也要加大造血式扶贫给贫困群众强身健体。加快完善扶贫信贷体系。引导、激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扶贫力度。加强贫困地区金融服务主体建设,开设扶贫贷款绿色通道,探索建立扶贫信贷风险补偿、担保和奖励机制。完善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开展金融扶贫工程。确定100家扶贫龙头企业、10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000个到户增收扶贫项目,在享受贴息、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基础上再给予重点扶持。尽快完善信贷抵押担保体系。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房屋产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快建立县、乡(镇)两级专业性农村产权评估机构和综合交易平台,有效开展农村各类产权的评估、质押抵押登记、贷款等业务。增加财政贴息资金投入。扩大扶贫贴息贷款规模,提高贴息标准,适当放宽贴息额度,引导金融机构向扶贫对象发放扶贫贴息贷款。加强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建立由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三位一体的农村信用机制,积极推进贫困地区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发展农业保险。建立财政资金支持扶贫对象参加农业保险机制,鼓励保险公司开发适合贫困地区发展的特色保险产品,扩大贫困地区农业保险覆盖面。
6、有没有创新扶持困难群众的案例
)今年以来,阆中全市精准扶贫工作如火如荼全面展开,尤其在创新扶持机制方面不断探索新模式,精准帮扶困难群众增收脱贫。目前,四种扶贫模式初见成效。
“要扶持贫困户必须抓实扶持机制的创新,创新的关键词就是组织与帮扶。”阆中市扶移局长涂汉波介绍,目前该市抓实扶持机制创新,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能人)、龙头企业、村级集体组织把贫困户组织起来,提高其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并依靠这些平台帮扶贫困户增收。
11月30日,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宝马、洪山等乡镇走区域开发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的路子,实行“龙头企业 + 贫困户”扶贫模式。
7、实施精准扶贫"金融+"可以做哪些创新
创新模式联结企业农户。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县上确立了“农户贷款+带资入股+就业分红”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模式,用最简便的方式确保符合条件的精准扶贫户得到免抵押、免担保、5万元以下、3年以内的小额信用贷款。坚持“自愿互利、市场导向、因地制宜”的原则,从15980户农户中筛选出有劳动能力参与企业就业、自愿出资入股的333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把精准扶贫贴息贷款5万元通过带资入股分红的形式参与到实力较强、发展前景广阔的华盛农业、天润菊香、乔治民丰、宇新牧业和华胥农业等5家龙头企业,建立起以贫困户为核心、以扶贫效益为关键的扶贫开发利益联结和互助合作机制,企业对带资入股贫困户劳动力优先安置就业,并对5万元的入股资金按照每年不少于4000元进行分红。
拓宽渠道帮助农民增收。这种金融扶持创新模式可以从五个方面拓宽贫困户的增收渠道:第一,不论盈亏,企业都要按照每年不少于4000元对带资入股的贫困户进行分红,增加了贫困户股本性收益;第二,通过龙头企业对贫困户实施土地流转,使贫困户从土地资本中增加收入;第三,带资入股贫困户劳动力优先安排到企业就业,月工资不低于2200元,增加了劳务收入;第四,龙头企业通过给贫困户提供种子、农药、化肥等农用物资扶持壮大特色产业,收购农产品,有效解决农产品销路难、价格低的问题,进一步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使贫困户通过农产品销售增收脱贫;第五,通过政府贴息,农户免除了正常贷款利息,增加了利息收入。
建立机制保障贷款安全。为确保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放得准、用得好、收得回、见成效,县上制定了《清水县精准扶贫专项贷款使用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对企业带动型贷款,由审计、财政等部门每季度对入股资金流向、使用情况进行一次专项督查,督促企业规范使用贷款,按季度兑现分红;由金融部门对龙头企业存款账户进行监管,对大额支付或与生产经营无关的支付及时预警。一旦发现龙头企业将贷款用于与农业产业化发展无关的支出或违规使用资金的,由县财政局终止贷款并提前收回本息。同时对带动型贫困户贷款,采取第一书记、村书记、村主任、村文书、邻居5人签字证明的监督方式,由龙头企业采取足值有效的抵押或质押的方式进行担保,并承诺入股资金必须用于发展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和农产品原材料的购入,必须按时足额支付贫困户带资入企收益、按期偿还入股贷款,无论盈亏必须保证向贫困户每年支付不少于4000元的分红,有效保障了群众利益。
8、如何创新扶贫开发方式
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但也应清醒看到,目前全国扶贫对象规模依然很大,贫困地区农民人均收入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2/3,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文化事业仍严重滞后,已经解决温饱的群众因灾、因病返贫问题突出。同时,贫困地区大多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生存条件艰苦,人口受教育程度低,贫困问题呈现区域性、综合性特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要从战略和全局出发,把扶贫开发作为关乎我们党和国家政治方向、根本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大事,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和着力点,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确保实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的奋斗目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啃的是“硬骨头”,趟的是“深水区”,打的是“攻坚战”,我们要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要充分认识扶贫开发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通过改革创新,形成更加协调、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扶贫开发新体制、新机制,以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有效的组织、更加坚韧的毅力,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要加快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打好扶贫开发的攻坚战,要把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国家扶贫资金和政策向这些地区倾斜,努力提升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积极引导产业转移和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区域整体开发,创造有利于“造血式”扶贫的大环境。加快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建立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制度,确保任务举措和工程项目得到落实。把扶贫规划、城镇化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统筹起来,加快发展中西部交通设施特别是铁路,带动产业转移和脱贫致富。拓宽扶贫开发工作思路和视野,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对于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群众搬迁愿望强烈的地方,要切实保护好环境,探索生态移民、退耕还林、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相结合的新路子。对于有开发条件的地方,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培训转移则培训转移,提高开发式扶贫成效。
要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一是改进贫困县考核机制。利用好考核这个指挥棒,从主要考核GDP转向主要考核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考核评价的主要指标,促进贫困县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切实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二是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要切实摸清谁是贫困人口、贫困程度如何、为何贫困、怎样脱贫、谁来帮扶,然后逐户建档立卡,因户施策,做到精准化识别、针对性扶持、动态化管理,扶真贫、真扶贫,把“大水漫灌”变成“滴灌”,既节约资源,又确保扶贫到村到户。三是健全干部驻村帮扶机制。发挥驻村帮扶干部牵线搭桥、引资引智、参与管理等作用,把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稀缺资源输送进去,增强贫困村的发展活力和动力。把驻村帮扶的成效和扶贫单位、驻村干部的政绩考核结合起来,建立激励机制,落实保障措施,实现驻村帮扶工作长期化、制度化。四是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简化资金拨付流程,项目审批权限原则上下放到县。以扶贫攻坚规划和重大扶贫项目为平台,整合扶贫和相关涉农资金。把资金分配与工作考核、资金使用绩效评价结果相结合,探索以奖代补等竞争性分配办法。向社会公示扶贫项目,逐步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监督,让公共资金在阳光下运行。依法严管扶贫资金,对贪污侵占挪用等违法违规行为要严肃处理。五是完善金融服务机制。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导向作用,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主导产业发展。引导和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增加对贫困地区的信贷投放和保险覆盖。在有效管控风险的基础上,积极扶持贫困地区合作性金融发展,发挥其贴近农民、灵活多样的优势。进一步推广小额信用贷款,推进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和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六是创新社会参与机制。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广泛动员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以多种形式帮扶农村困难群众。建立有效的协调协作和监管机制,确保善款能直接用于扶贫对象,维护社会扶贫良好信誉。每5年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名义进行一次社会扶贫表彰,营造全社会关心扶贫、支持扶贫的良好氛围。
要组织实施好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在继续做好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以工代赈、就业促进、生态建设等工作基础上,抓好10项重点工作。一是村级道路畅通工作,到2020年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和通班车。二是饮水安全工作,到2015年解决《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内贫困地区剩余的农村居民和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到2020年进一步提高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和自来水普及率。三是农村电力保障工作,到2015年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四是危房改造工作,到2020年完成贫困地区存量农村危房改造任务,解决贫困农户住房安全问题。五是特色产业增收工作,到2020年贫困地区初步构建特色支柱产业体系。六是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到2020年扶持约6000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七是教育扶贫工作,到2020年贫困地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基础教育办学质量有较大提升,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教育培训就业衔接更加紧密。八是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到2020年贫困地区群众获得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更加均等,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逐步实现人口均衡发展。九是文化建设工作,到2020年全面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十是贫困村信息化工作,到2020年自然村基本实现通宽带。通过实施好这些重点工作,不断提高扶贫开发质量和水平。
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进扶贫开发,实行最广泛的社会动员。扶贫开发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全党动手、全国动员、全社会参与,汇聚各方资源,采取综合举措,形成强大合力。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首要任务,各级财政要加大对扶贫开发的支持力度,形成有利于贫困地区和扶贫对象加快发展的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扶贫任务重的县要选好配强扶贫部门领导班子,充实工作力量;扶贫任务重的乡镇要有专门干部负责扶贫开发工作。同时,要构建好的机制和办法,更为有效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事业,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在全国范围内配置好扶贫资源。
要更好地发挥政府和市场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政府要在不断增加扶贫开发投入的同时,简政放权,转变职能。做好扶贫开发顶层设计,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扶贫事权,国家加大对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协作的支持,加强生态保护和
基本公共服务;地方要优化整合扶贫资源,做好贫困群众技能培训、基本生活兜底、拓展致富门路等工作。在可以通过市场配置资源使扶贫开发更有成效的领域,政府要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环境,吸引各种资源要素向贫困地区配置、各类市场主体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创新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凡适合市场、社会组织承担的,都可以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交给市场和社会组织承担。要着力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充分挖掘内部发展潜力,调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贺达水)(来源:国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