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成效井喷
1、列举科技成就方面的有哪些
1、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在20世纪得到空前的发展,特别是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更使得生物技术成为21世纪高新科技的主流。由于生物技术能够揭示生物构造和遗传的秘密,对于促进人口与健康、农业高新技术、生态环境、食品和化学工业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2、空间技术
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各种应用卫星的广泛应用,人类开创了卫星通信、卫星广播、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勘测和空间科学、军事应用等前所未有的新领域空间技术的发展对于广播电视、远距离通信、气象预报、资源普查、导航定位、农业生产、救援救灾、环境监测和科学研究。
3、遥感技术
这是本世纪6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探测技术,它从遥远的地方去感觉运动着的物质的映象,借助专门的光学、电子学和电子光学探测仪器,把遥远的物体所辐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信号接受记录下来,再经过加工处理,变成人眼可以直接识别的图像,从而揭示出所探测物体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4、微电子技术
运用电子学基本规律,研究各种电子元件、器件设备和系统,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经济、国防及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的应用技术,就是电子技术。而微电子技术则是电子技术的微型化发展技术。
5、微波通讯
微波通常指波长从0.3米到10-3米,频率从109赫兹到3x11-11赫兹的电磁波。利用微波的性质可以制成体积小、方向性极高的天线系统,进行远距离通讯。微波可以毫无阻碍地穿过电离层,通讯质量远高于短波,为宇宙通信、导航、定位以及射电天文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科技
2、中国专利申请连续七年世界第一,中国迎来了科技井喷的时代了吗?
4月26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知识产权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24日在国新办召开的发布会上介绍,2017年我国知识产权量质齐升,全年发明专利申请量达138.2万件,连续7年居世界首位;PCT国际专利申请受理量5.1万件,排名跃居全球第二;受理商标注册申请574.8万件,连续16年居世界第一。
记者了解到,2017年我国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建设稳步推进。知识产权保护更加严格,全国法院新收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刑事一审案件21.35万件,审结20.30万件。
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涉及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2510件4272人,起诉3880件7157人。公安机关共破获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案件1.7万起,涉案金额64.6亿元。
知识产权运用效益明显提升,积极培育版权交易中心和版权贸易基地,在全国布设10个国家级版权交易中心,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出口总额超过300亿美元。
知识产权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2017年推进“放管服”改革,累计减免专利费用58亿元,强化国家科技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和分类评价制度,加强对境外著作权认证机构的监管。知识产权对外合作交流深入开展,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签署加强“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合作协议及司法交流与合作谅解备忘录。
专家分析认为,近年来我国国内发明专利拥有量稳步增长,尤其京津冀地区和长江经济带覆盖省市等国家重点区域专利布局态势良好。此外,我国申请人向外专利申请增势稳定。
新时代创业创新不断加速,迫切需要更高质量、更多数量的知识产权提供支撑。“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基础上形成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中也包含大量的知识产权。及时以专利法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保护创新成果,是激励知识产权创造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曹新明说。
3、为何说中国科技成果“井喷"?
据报道,近来“厉害了我的国!”这一网络流行语接连刷屏。对于中国近期在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出现“井喷”态势,国人用这一流行语表达欣喜振奋之情。
新华社评论称:C919首飞、第一艘国产航母下水、“快递小哥”天舟一号上太空送货加油、量子计算机问世、可燃冰试采成功……中国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一时间频频亮相。如果把视野打开,近年来中国重大创新成果的名单会拉得更长:“中国天眼”、“墨子号”、“蛟龙号”、天宫二号……
飞天梦、航空梦、量子计算梦等科技梦想,都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看到,老一辈科学家苦心孤诣,让中国人有了不少可以载入史册的圆梦故事,“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杂交水稻”“青蒿素治疟疾”等一大批高水平科技成果让中国人树立科技自信。我们也看到,新一代人奋发图强,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载人航天、月球探测、“蛟龙”号探海等科技进展,让中国人的科技自信更加坚定。
评论还指出在树立“科技自信”的同时,我们也要拒绝盲目自大。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科技发展新态势,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许多关键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他人手中,原始创新能力仍然亟待提高,某些不合理的科技体制机制仍然制约着创新活力的释放,许多企业的创新意识和研发能力仍然需要增强……补足短板,敢碰重大科技命题,正成为新时代中国科研领域重要命题。
网友也是纷纷表示赞同:原本遥不可及的宇宙太空和深邃海底,已被中国人用智慧和汗水化为咫尺。但中国人的梦想不会止步于此,而是向着更深、更远、更高、更广的领域迈进。我的国,一定会更厉害!
4、近年来我国的科技创新成果成井喷态势得利于我国坚持什么战略?
近年来我国的科技创新成果成井喷态势得利于我国坚持【创新驱动】战略
5、中国创新为什么能崛起?
科学探索、创新梦想,就像一颗种子,有水、土、阳光,有光合作用,种子就能发芽。
5年来,人才、资金和促进科技创新、转化的政策,汇聚起促进科技成果“井喷”的磅礴中国力量。中央党校副教育长韩庆祥说,把发展方式“切换”到创新驱动模式上来,中国正在“由大变强”。
人才——创新“土壤”,蕴藏发展用之不竭的最大“富矿”。
“以前我以为只有在美国才能搞尖端人工智能。”让全球顶尖的人工智能专家、美国普渡大学计算机系终身教授漆远没有想到的是,一次回国的经历,让他对中国创新刮目相看。
漆远告诉记者,他现在所在的蚂蚁金服团队已经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公司形成了独特的“硅谷帮”现象。
“国家层面的繁荣,源自民众对创新过程的普遍参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菲尔普斯这样说道。
拥有8100万科技工作者,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回国人才超过110万,是前30年回国人数的3倍,这是中国创新的“力量之源”。
资金投入——创新“活水”,浇灌“花繁果盛”的中国“创时代”。
实现卫星量子通信一直是国际上科技强国竞相追逐的目标。量子信息实验研究的先驱赛林格等全球优秀研究团队,一直期盼实施以国际空间站为平台的星地量子通信计划。然而,缓慢的决策机制使得这一计划一再拖延。
“领跑国际量子太空竞赛,欧洲科学家不是没有这样的科研设想,但他们缺乏这样多方面的支持,没有像中国这样‘大科学’项目建设的‘灌溉’投入。”中科院院士潘建伟说。
2016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15.97%,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支出达到15440亿元……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布报告显示,中国已成为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二研发大国,中国的研发开支已接近欧盟的总和。
“中国创新的提速增效迎来‘繁花盛果’,有赖不断增长的国家投入,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在过去20年里实现了数量和质量的快速增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杨卫说。
科技改革——创新“阳光”,解好创新发展的“时代方程”。
今年春天,山东理工大学毕玉遂团队新型环保发泡剂专利技术“卖出”5亿元高价。
十余年的努力,这个被行家们誉为“颠覆性的发明”,从“研发——小试——中试——产业化”迈过了无数道坎,如今“科技创富”让创新者更有底气。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动真格”,向数十年难除的积弊“下刀”。
科研报销还为找发票发愁?还要绞尽脑汁编写经费预算和方案?眼看年底钱花不完了,还要突击花?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从经费比重、开支范围、科目设置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松绑”措施。
科研人员如何既有“面子”更有“里子”?在成果转化中获得的奖励比例由过去的“不低于20%”提高到“不低于50%”,通过实施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科研人员有了更多“获得感”。
在西安交通大学,“煤炭超临界水气化制氢发电多联产技术”成果知识产权及相关技术作价1.5亿元人民币转让,其中所得收益的7成都用于对科研团队的股权激励。
“松绑”+“激励”成为中国科技改革的关键词,越来越多的“千里马”正在创新沃土上竞相奔腾。
6、19年拿了19个诺贝尔奖,日本科学为何“井喷”?
从多位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身上,我们也能看到他们亲近自然、观察自然的经历。对2002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小柴昌俊来说,他最难忘的就是小时候在学校后山与同学追逐赛跑、拔农家蔬菜、肆意玩耍的那段时光。虽然日本属于岛国,地理条件有诸多不利因素,但日本人往往对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怀有一种亲近感、自豪感,对各种自然现象也比较敏感,这不仅反映到日常民俗之中,也反映在日本的文学艺术之中,如川端康成的《雪国》等小说。日本的学校教育也很重视让儿童亲近自然,很多幼儿园和中小学会结合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地保留了当地的自然特色。
与中国一样,日本历来重视家庭教育,但值得警惕的是,现在不少中国家庭的教育观念在退化,过于侧重对孩子物质上的满足,或包办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大小事宜,孩子也常理所当然地认为父母的财产将来悉数归自己所有。日本虽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种问题,但社会风气和传统价值观还是促使家庭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从小灌输不依靠父母的理念。日本学生考上大学后,学费由父母负责,但学费之外的生活费要靠自己打工赚取,否则会受到同学和社会耻笑。小柴昌俊考上东京大学后,第一学期物理全班级倒数第一,就是过度做家教的结果。
“日本理论界倾向于强调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自由,实际上教师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开展课程设计和教学探究的空间也较大。”“急功近利的科研评价模式,实质上是一种短视的表现,将削弱对基础教育的研究,而且也不利于青年学者搞科研和获得大项目。”专家分析,日本的研究型大学始终是把目光投向世界前沿,并把它与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日本高校教授在从事科研过程中,自由度也相当高。在日本,高校老师不会因为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出科研成果而担心受到冷落或失去饭碗,在研究过程中,也很少受政府和社会的诸如考核、评价等干扰,可以长期潜心从事研究。日本人获诺贝尔奖就是在这种体制下产生的。
日本的科学技术基础计划,并不是由政府直接参与管理、评审,而是由专业机构进行。而且,获得计划资助的学者,不像我国入选计划的学者,马上就有了某种身份标签,在学术活动中享有高人一等的特权,他们需要认真开展研究,研究成果不是由行政部门评定,而是由学术同行评价。其次,一流的实验条件为日本科学家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特别是对像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等非常强调实验的学科来说,一流的实验条件显得尤为重要,有时候甚至是决定性的。2001年野依良治获奖后,日本政府拨专款7000万美元为他建立实验设备先进的研究中心。日本正是凭借其精湛的加工工艺和雄厚的产业基础,为科学家进行创新研究提供了世界一流的工作条件。除了科研环境的保障,日本科学家始终如一的勤奋刻苦、坚韧不拔的工作精神是他们能在很多领域迅速追赶欧美发达国家甚至保持世界领先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日本研究人员自由独立研究也是研究领域不断出成果的关键。
7、中国科技成果“井喷”引起世界高度关注,说明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是创新,唯有创新,才不会落后
8、日本诺贝尔奖的“井喷”,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启示吧,毕竟很难达到。
9、近年来我国的科技创新成果呈井喷态势,得益于我国坚持什么战略?
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取得决定性进展,科技项目重复立项、多头审批,科研人员跑“部”内“钱”进,科研经容费管理过死,科技项目“量身定做”等等问题正在得到解决……聚焦资源配置、计划项目管理、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评价等热点难点问题,完善我国创新环境,一系列改革探索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