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瓒创新点
1、倪瓒的人物生平
其祖父为本乡大地主,富甲一方,赀雄乡里。父早丧,弟兄三人,同父异母长兄倪昭奎(字文光),是当时道教的上层人物,曾“宣受常州路道录”、“提点杭州路开元宫事”、“赐号元素神应崇道法师,为主持提点”、又“特赐真人号,为玄中文洁真白真人。”二哥(同胞)倪子瑛。在元代,道教的上层人物地位很高,有种种特权,既无劳役租税之苦,又无官场倾轧之累,反而有额外的生财之道。
倪瓒从小得长兄抚养,生活极为舒适,无忧无虑,倪昭奎又为他请来同乡“真人”王仁辅为家庭教师。倪瓒受到这样的家庭影响和教育,养成了他不同寻常的生活态度,清高孤傲,洁身自好,不问政治,不愿管理生产,自称“懒(嬾)瓒”,亦号“倪迂”,常年浸习于诗文诗画之中,和儒家的入世理想迥异其趣,故而一生末仕。 性好洁,服巾日洗数次,屋前后树木也常洗拭。家中藏书数千卷,亲手勘定。
青少年时期的倪瓒虽然家境富裕,生活优裕,但未染上纨绔子弟习气,对自身的学习修养,抓得挺紧。家中有一座三层的藏书楼“清閟阁”,内藏经、史、子、集、佛经、道籍千余卷。倪瓒每日在楼上读书作诗,除精心研读典籍外,对佛道书籍也多有涉猎。“清閟阁”内还藏有历朝书法名画,时间较远的有三国锺繇的《荐季直表》,较近的有宋代米芾的《海岳庵图》等。倪瓒对这些名作朝夕把玩,心摹手追,尤其对董源的《潇湘图》、李成的《茂林远岫图》、荆浩的《秋山图》,潜心临摹,揣摹其神韵气质。同时,他常外出游览,见到有价值的景和物随手描绘,他精细地观察自然界种种现象,认真地写生,归后往往画卷盈笥。倪瓒一方面注意继承传统技法,博采各家所长,勤奋的学习,为他后来在绘画上的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元泰定五年(1328),长兄倪昭奎突然病故。继之,母邵氏和老师王仁辅相继去世,使倪瓒悲伤不己。他原来依靠其长兄享受的特权,随之沦丧殆尽,倪瓒变成了一般的儒户,家庭经济日渐窘困,他怀着忧伤的情绪, 自作述怀诗,详述当时自己痛苦的环境。
元天历三年(1330)到至正十一年(1351)的20年内,是倪瓒绘画创作的成熟期。这时期,倪瓒广泛交际,友人多为和尚、道士或诗人、画家。他作的诗作多半也是和这类人酬唱之作。他的至交张伯雨是有名的道士,倪瓒曾为其精心绘制了《梧竹秀石图》。另一位他所推崇的名画家黄公望亦是当时新道教全真教中名人,道学深邃,比他年长32岁。黄公望曾花10年时间,替倪瓒画《江山胜揽图》卷,长二丈五尺余,是黄氏浅绛山水中的杰作之一,画卷题款为至正戊子(1348);那时倪瓒48岁。此时,他开始信仰道教(全真教),养成了孤僻猖介的性格,超脱尘世逃避现实的思想,这种思想也反映到他的画上,作品呈现出苍凉古朴、静穆萧疏的意向。
从元至正十三年(1353)到他去世的20年里,倪瓒漫游太湖四周。他行踪飘泊无定,足迹遍及江阴、宜兴、常州、吴江、湖州、嘉兴、松江一带,以诗画自娱。这时期,也是倪瓒绘画的鼎盛期。他对太湖清幽秀丽的山光水色,细心观察,领会其特点,加以集中、提炼、概括,创造了新的构图形式,新的笔墨技法,因而逐步形成新的艺术风格。作品个性鲜明,笔墨奇峭简拔,近景一脉土坡,傍植树木三五株,茅屋草亭一两座,中间上方空白以示淼淼的湖波、明朗的天宇,远处淡淡的山脉,画面静谧恬淡,境界旷远, 此种格调,前所未有。这一阶段,倪瓒创作了《松林亭子图》(1354)、《渔庄秋霁图》(1355)、《怪石丛篁图》(1360)、《汀树遥岑图》(1363)、《江上秋色图》(1368)、《虞山林壑图》(1371)等许多力作给后来的明清绘画以巨大的影响,成为元四大画家之一。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九月十八日(10月25日),其妻蒋氏病死,倪瓒受到很大的打击。长子早丧,次子不孝,生活越觉孤苦无依,内心烦恼苦闷,无所适从。明初,朱元璋曾召倪瓒进京供职,他坚辞不赴。明洪武五年(1372)五月二十七日(6月28日)作《题彦真屋》诗云: “只傍清水不染尘”,表示不愿做官。他在画上题诗书款只写甲子纪年,不用洪武纪年。
明洪武七年(1374),倪瓒在江阴长泾借寓姻戚邹氏家,中秋之夜,他身染脾疾,便到契友名医夏颧家就医,夏筑停云轩以居之。倪瓒一病不起,于阴历十一月十一日(12月14日)死于夏府,享年74岁。他的遗体埋葬在江阴习里,后改葬在无锡芙蓉山麓的祖坟,周南老撰墓志铭。
2、六君子图的艺术特征和思想内容是什么
《六君子图》写江南秋色, 坡陀上有松、柏、樟、楠、槐、榆六种树木, 疏密掩映, 姿势挺拔。图的上部有远山地抹。全图气象萧疏, 近乎荒凉, 用笔简洁疏放。此图后有黄公望题诗云:"远望云山隔秋水, 近有古木拥披陀, 居然相对六君子, 正直特立无偏颇。"倪瓒生活于元代后期,其时文人绘画的创作理念和纸本山水画的"干笔皴擦"笔墨技法已经完善,而《六君子图》可谓经典之作。
【基本信息】
【名称】元倪瓒六君子图
【类别】中国古画元倪瓒六君子图
元倪瓒六君子图
【年代】元代
【材质】纸本,水墨。
【规格】纵:61.9厘米,横:33.3厘米。
【文物原属】私人收藏
【文物现状】上海博物馆藏
【主要介绍】
《六君子图》,该藏品上有倪瓒自题:“卢山甫每见辄求作画,至正五年四月八日,泊舟弓河之上,而山甫篝灯出此纸,苦征余画,时已惫甚,只得勉以应之。大痴(黄公望)老师见之必大笑也。倪瓒。”知倪瓒此时四十五岁,而黄公望长他三十二岁,其时已是七七岁老者。黄公望曾以十年时间为倪瓒画《江山胜览图》浅绛山水卷,长二丈五尺多,倪瓒推崇他,尊称“老师”,可知两人相交之深。后黄公望果见此图,并欣然题诗图上:“远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拥坡陁。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大痴赞云林画。”此图之名“六君子”,应该就是从这首诗中来。
【内容赏析】
《六君子图》构图依然是典型的倪画“三段式”:一水间隔两岸,近岸土坡陂陀,挺立着六株古木,据辨析
是:松、柏、樟、楠、槐、榆树,背后河水茫茫,遥远的天边是起伏的山峰,意境清远萧疏。其时倪瓒的笔墨风格也趋成熟:勾、皴用笔燥而灵动,山石以其特色的折带皴勾、皴,而土坡则兼用披麻皴乃至解索皴,使土和石的形态及质感更为分明;树分别以2株和4株聚合,枝干挺拔,彰显“正直特立”,而树叶则2株以线勾,4株为点叶,或横点,或直点,或介字点,前浓后淡,错落有致。以干笔在树身和坡石的结构折转处及暗部略施擦笔,然后以淡墨破染,浓墨点苔,达到结构扎实,层次分明的效果。
【相关资料】
倪瓒《六君子图》以树喻君子,表达了作者对君子“正直特立”高风的崇尚。这正是宋元以来文人绘画借物寓志的一大特色。倪瓒好画墨竹,有人指责他画的竹似麻,似芦,他自解:“余之竹聊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在《答张藻仲书》中更是明确地阐述:“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这无异宣告了文人绘画的宗旨:一方面,文人将诗情画意融入画中,使绘画不再是现实的简单再现,而是寄托了人们希望的理想世界;而另一方面,文人又将绘画划定为仅供个人娱乐的笔墨游戏。
【作者简介】
倪瓒(1301-1374), “元四家”之一, 字元镇, 号云林, 别号幼霞生、荆蛮民、奚元朗、净名居士、朱阳馆主等, 常州无锡梅祗陀村人。出身江南富豪, 家境十分富裕。倪瓒早年丧父, 由长兄抚养成人。
3、倪瓒山水画有和艺术特点
艺术特点是:早年画风清润,晚年平淡天真。疏林坡岸,幽秀旷逸,笔简意远,惜墨如金。以侧锋干笔作皴,名为“折带皴”。墨竹偃仰有姿,寥寥数笔,逸气横生。
1、绘画成就:倪瓒擅山水、竹石、枯木等,其中山水画中采用了典型的技法——折带皴,是元代南宗山水画的代表画家,其作品以纸本水墨为主。其山水师法董源、荆浩、关仝、李成,加以发展,画法疏简,格调天真幽淡。
2、作品多画太湖一带山水,构图平远,景物极简,多作疏林坡岸,浅水遥岑。用笔变中锋为侧锋,折带皴画山石,枯笔干墨,淡雅松秀,意境荒寒空寂,风格萧散超逸,简中寓繁,小中见大,外落寞而内蕴激情。他也善画墨竹,风格“遒逸”,瘦劲开张。画中题咏很多。
3、他的画由于简练,多年来伪作甚多,但不容易仿出其萧条淡泊的气质。在倪瓒的画论中,他主张抒发主观感情,认为绘画应表现作者“胸中逸气”,不求形似(“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画史将他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四家。
4、明清时代受到董其昌等人推崇,常将他置于其他三人之上。明何良俊云:“云林书师大令,无-点尘土。”王冕《送杨义甫访云林》说,倪瓒“牙签曜日书充屋,彩笔凌烟画满楼”。
(3)倪瓒创新点扩展资料:
1、倪瓒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合称“元四家”。倪瓒家中富有,博学好古,四方名士常至其门。元顺帝至正初年,散尽家财,浪迹太湖。存世作品有《渔庄秋霁图》《六君子图》《容膝斋图》《清閟阁集》。
2、元天历三年(1330)到至正十一年(1351)的20年内,是倪瓒绘画创作的成熟期。这时期,倪瓒广泛交际,友人多为和尚、道士或诗人、画家。他作的诗作多半也是和这类人酬唱之作。他的至交张伯雨是有名的道士,倪瓒曾为其精心绘制了《梧竹秀石图》。
另一位他所推崇的名画家黄公望亦是当时新道教全真教中的名人,道学深邃,比他年长32岁。黄公望曾花十年时间,替倪瓒画《江山胜揽图》卷,长二丈五尺余,是黄氏浅绛山水中的杰作之一,画卷题款为至正戊子(1348);
那时倪瓒48岁。此时,他开始信仰全真教,养成了孤僻猖介的性格,超脱尘世逃避现实的思想,这种思想也反映到他的画上,作品呈现出苍凉古朴、静穆萧疏的意向。
3、倪瓒是影响后世最大的元代画家,他简约、疏淡的山水画风是明清大师们追逐的对象,如董其昌、石涛等巨匠均引其为鼻祖,石涛的书法题画,从精神到体式皆是以倪瓒为法的。
倪瓒亦是一个以复古为旗帜,而追求艺术个性化的书法家,他与张雨、杨维桢一样,既属于这个时代,又不属于这个时代,这就是艺术对时代的超越性价值。
明代江南人以有无收藏他的画而分雅俗,其绘画实践和理论观点,对明清画坛有很大影响,至今仍被评为“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他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4、“元四家”之一倪瓒的诗歌特色是什么(详细)?受谁的影响最大?为什么?
倪瓒(130l--1374),字元镇,又字玄瑛,别号荆蛮民、净名居士、朱阳馆主、沧浪漫士、曲全叟、海岳居士等,又曾署名东海倪瓒、懒瓒,变姓名曰奚玄郎,题名诗画时常用云林。元大德五年(1301)倪瓒生于无锡梅里诋陀村。祖父为本乡大地主,富甲一方,赀雄乡里。父早丧.弟兄三人,同父异母长兄倪昭奎字文光,是当时道教的上层人物,曾“宣受常州路道录”、 “提点杭州路开元宫事”、 “赐号元素神应崇道法师,为主持提点”、又“特赐真人号,为玄中文洁真白真人。”二哥(同胞)倪子瑛。在元代,道教的上层人物地位很高,有种种特权,既无劳役租税之苦,又无官场倾轧之累,反而有额外的生财之道。倪瓒从小得长兄抚养,生活极为舒适,无忧无虑,倪昭奎又为他请来同乡“真人”王仁辅为家庭教师。倪瓒受到这样的家庭影响和教育,养成了他不同寻常的生活态度,清高孤傲,洁身自好,不问政治,浸习于诗文诗画之中,和儒家的人世理想迥异其趣。故而一生末仕。
青少年时期的倪瓒虽然家境富裕,生活优裕,但未染上纨绔子弟习气,对自身的学习修养,抓得挺紧。家中有一座三层的藏书楼“清泌阁”,内藏经、史、子、集、佛经、道籍千余卷。倪瓒每日在楼上读书作诗,除精心研读典籍外,对佛道书籍也多有涉猎。“清泌阁”内还藏有历朝书法名画,时间较远的有三国锺繇的《荐季直表》,较近的有宋代米芾的《海岳庵图》等。倪瓒对这些名作朝夕把玩,心摹手追,尤其对董源的《潇湘图》、李成的《茂林远岫图》、荆浩的《秋山图》,潜心临摹,揣摹其神韵气质。同时,他常外出游览,见到有价值的景和物随手描绘,他精细地观察自然界种种现象,认真地写生,归后往往画卷盈笥。倪瓒一方面注意继承传统技法,博采各家所长,勤奋的学习,为他后来在绘画上的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元泰定五年(1328),长兄倪昭奎突然病故。继之,母邵氏和老师王仁辅相继去世,使倪瓒悲伤不己。他原来依靠其长兄享受的特权,随之沦丧殆尽,倪瓒变成了一般的儒户,家庭经济日渐窘困,他怀着忧伤的情绪, 自作述怀诗,详述当时自己痛苦的环境。
元天历三年(1330)到至正十一年(1351)的20年内,是倪瓒绘画创作的成熟期。这时期,倪瓒广泛交际,友人多为和尚、道士或诗人、画家。他作的诗作多半也是和这类人酬唱之作。他的至交张伯雨是有名的道土,倪瓒曾为其精心绘制了《梧竹秀石图》。另一位他所推祟的名画家黄公望亦是当时新道教全真教中名人,道学深邃,比他年长32岁。黄公望曾花10年时间,替倪瓒画《江山胜揽图》卷,长二丈五尺余,是黄氏浅绛山水中的杰作之一,画卷题款为至正戊子(1348);那时倪瓒48岁。此时,他开始信仰道教(全真教),养成了孤僻猖介的性格,超脱尘世逃避现实的思想,这种思想也反映到他的画上,作品呈现出苍凉古朴、静穆萧疏的意向。
从元至正十三年(1353)到他去世的20年里,倪瓒漫游太湖四周。他行踪飘泊无定,足迹遍及江阴、宜兴、常州、吴江、湖州、嘉兴、松江一带,以诗画自娱。这时期,也是倪瓒绘画的鼎盛期。他对太湖清幽秀丽的山光水色,细心观察,领会其特点,加以集中、提炼、概括,创造了新的构图形式,新的笔墨技法,因而逐步形成新的艺术风格。作品个性鲜明,笔墨奇峭简拔,近景一脉土坡,傍植树木三五株,茅屋草亭一两座,中间上方空白以示淼淼的湖波、明朗的天宇,远处谈淡的山脉,画面静谧恬淡,境界旷远, 此种格调,前所未有。这一阶段,倪瓒创作了《松林亭子图》(1354)、《渔庆秋霁图》(1355)、《怪石丛篁图》(1360)、《汀树遥岑图》(1363)、《江上秋色图》(1368)、《虞山林壑图》(1371)等许多力作给后来的朋清绘画以巨大的影响,成为元四大画家之一。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九月十八日,其妻蒋氏病死,倪瓒受到很大的打击。长子早丧,次子不孝,生活越觉孤苦无依,内心烦恼苦闷,无所适从。明初,朱元障曾召倪瓒进京供职,他坚辞不赴。明洪武五年(1372)五月二十七日作《题彦真屋》诗云: “只傍清水不染尘”,表示不愿做官。他在画上题诗书款只写甲子纪年,不用洪武组年。
明洪武七年(1374),倪瓒在江阴长泾借寓姻戚邹氏家,中秋之夜,他身染脾疲,便到契友名医夏颧家就医,夏筑停云轩以居之。倪瓒一病不起,于阴历十一月十一日死于夏府,享年74岁。他的遗体埋葬在江阴习里,后改葬在无锡英蓉山麓的祖坟。
倪瓒性情清高孤傲,个性迂癖,不事俗务,一生没做过官。明人搜辑的《云林遗事》中说,一次他留客住宿,夜里听到咳嗽声,次日一早就命入仔细寻觅,有无痰迹。仆人找不到,假说痰吐在窗外梧桐树叶上,他就叫赶快把叶剪下,丢在离家很远的地方。倪瓒还有一传说:“ 吴王”张士诚之弟张士信,一次差人拿了画绢请他作画,并送了很多金钱。倪瓒大怒,撕绢退钱。不料,一日泛舟太湖,正遇到张,被痛打了一顿,倪瓒当时却噤口不出一声。事后有人问他,他答道:“一出声便俗”。倪瓒曾作一诗以述其怀“白眼视俗物,清言屈时英,富贵乌足道,所思垂令名。”
倪瓒诗书画三绝。倪瓒的绘画开创了水墨山水的一代画风,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代四大家”。画法疏简,格调天真幽淡,以淡泊取胜。作品多画太湖一带山水,构图多取平远之景,善画枯木平远、竹石茅舍,景物极简。其画多以干笔皴擦,笔墨极简,所谓“有意无意,若淡若疏”,形成荒疏萧条一派。在元四家中,倪瓒在士大夫的心目中享誉极高。明何良俊云:“云林书师大令,无-点尘土。”明代江南人以有无收藏他的画而分雅俗。其绘画实践和理论观点,对明清数百年画坛有很大影响。至今乃被评为“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他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倪瓒是个性较为独特的书画家。他的书法作为在野的高人韵士,参禅学道,浪迹天涯 ,以一注冰雪之韵,写出了他简远萧疏,枯淡清逸的特有风格。 文征明、董其昌都曾高度赞美过他的书法。文征明评曰:“倪先生人品高轶,其翰札奕奕有晋宋风气 。”董其昌评曰: “古淡天真,米痴(即米芾)后一人而已。”倪瓒与格守帖学的书法比较,完全是两种迥然不同的风格,不免遭人非议。如项穆指责倪瓒“下笔之际,苦涩寒酸。纵加以老彭之年,终无佳境也”。而近代书家李瑞清认为:“倪迂书冷逸荒率,不失晋人矩 ,有林下风, 如诗中之有渊明(陶渊明),然非肉食者所解也。”倪瓒传世作品有《三印帖》、《月初发舟帖》、《客居诗帖》、《寄陈惟寅诗卷》、《与率度札》、《与良常诗翰》、《与慎独二简》、《杂诗帖》等多种。
5、倪瓒创作的山水画有什么特点?
倪瓒擅山水、竹石、枯木等,其中山水画中采用了典型的技法折带皴,是元代南宗山水画的代表画家,其作品以纸本水墨为主。
倪瓒的山水师法董源、荆浩、关仝、李成,加以发展,画法疏简,格调天真幽淡。作品多画太湖一带山水,构图平远,景物极简,多作疏林坡岸,浅水遥岑。他的用笔变中锋为侧锋,折带皴画山石,枯笔干墨,淡雅松秀,意境荒寒空寂,风格萧散超逸,简中寓繁,小中见大,外落寞而内蕴激情。倪瓒也善画墨竹,风格遒逸,瘦劲开张。画中题咏很多。他的画由于简练,多年来伪作甚多,但不容易仿出其萧条淡泊的气质。
在倪瓒的画论中,他主张抒发主观感情,认为绘画应表现作者不求形似。明清时期受到董其昌等人推崇,常将他置于其他3个人之上。
此外,吴镇18岁开始学画,年轻时游历杭州,吴兴,饱览太湖风光。开眼界,长见识,大自然的真山真水,启迪了他创作灵感。
6、倪瓒堪称中国艺术史上第一洁癖大师,最后结局如何?
倪瓒被誉为“古今第一清洁大师”,是元代画坛“四大大师”中的第一位,以“清静、开朗、冷峻”的画风引领着这一代人。这幅画像个男人。倪瓒作为富二代,虽然生活奢侈,但非常爱干净:每次洗澡都要换十次以上的水;特别的茅坑被鹅毛覆盖,拉完就换成新的毛坑;留唱歌手一晚上什么也不做,却强逼美人一次又一次地洗澡,直到天亮;院子里的梧桐树也不松懈,每天都需要仆人上下擦洗。
所有的著名画家都有点古怪。比如齐白石吝啬,米柜整天锁着,钥匙挂在自己身上。傅抱石善于饮酒,没有好酒就没有好画。解放后,傅抱石的酒是周恩来总理特批的。也喜欢喝齐白石的密友许林露。上海画家唐云也喜欢喝酒。北京的一个部门让唐云在北京画画,问他想要什么。唐云说:“我每天都要喝一点头马酒。”唐云对烟酒上瘾了。当茶变淡时,他会舀起茶,用芝麻油和酱油浇水。他会把它当凉菜吃。这些怪癖都比不上四元世家之一的倪瓒。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九月十八日(10月25日),妻子蒋死,倪瓒大受打击。第一个儿子早逝,第二个儿子不孝。他在生活中越感到孤独和无助,他的心就越不安,他就越茫然。明初,朱元璋曾叫倪瓒到北京工作,但他拒绝去。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五月二十七日(6月28日),诗《提延真府》说:“惟清水无尘”,表明他不会做官。他在画上写诗写书,但只写家子的年表,不写洪武的年表。
明朝洪武七年(1374年),倪瓒与齐邹一家联姻,住在江阴长井。在中秋节的晚上,他厌倦了染脾脏,所以他去了夏济戈的家,一个著名的医生,他自己去治疗。夏珠阻止云轩住在那里。倪瓒于农历11月11日(12月14日)在下浮逝世,享年74岁。他的遗体葬在江阴西,然后在无锡英荣山脚下的祖坟里。周南写了一篇墓志铭。
7、元代画家倪瓒的《幽涧寒松图》与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的艺术特色分别是? (回答的要长一点的)
将行家的评论转发给你。
《幽涧寒松图》是倪瓒晚年的一幅作品,晚年的倪瓒,经历了元代末年纷至沓来的天灾人祸,也经历了生活从富裕悠闲到穷困潦倒的大起大落,一直在太湖周边,过着浪迹天涯的生活。于是,在流浪的途中,一幅名垂后世《幽涧寒松图》就产生了。 如果你要到太湖边上去你可以看到,除了惠山是300多米高,其他了山全都是100多米,百八十米的这样,都没有高山,所以它是写实,他是根据他在漂泊当中的所见所闻。他是一种写实山水,那么幽见寒松呢,除了我们所说的这个分段构图以外,还有他明显的这种干笔的折带皴,就是说像古代人穿的丝绸的衣带折过来一样,自然的这种翻折的这种痕迹。它的这个皴是这样的,也是主要用来表现在这些太湖边上的一些碎石,土坡的,都是从生活当中提炼出来的绘画语言,那么还有一些用这个细笔空勾出的一些树干点的这些树叶还有其他的一些杂树的枝条,都明显地具有倪赞自身的这种面貌,所以说这是一种定型的,典型的风格。
正如忧患与流放成就了屈原那样伟大的诗人一样,困顿与漂泊也成就了倪瓒这样一位杰出的画家。早年,倪瓒的家族曾为江南著名豪富,随着家庭由盛而衰的变故,倪瓒的画风也随之改变。到晚年画《幽涧寒松图》的时候,他已经完全确立了属于自己的个人风格。
倪瓒的作品,无不以自然为自己的创作源泉。只不过他不刻意追求形似,而是把自然的山水当作自己寄兴抒情的依托。倪瓒距今已近700多年,他的画迹仅有数十幅留存至今。由于倪瓒具有极高的国际声誉,其作品在国际艺术市场有较高的价值,但出售的作品却极为罕见。只是在1995年,香港佳士得推出倪瓒的一幅书法作品《诗草尺牍》,以332万港币成交,创下佳士得在港的中国古代书画拍卖纪录。
《溪山行旅图》,好就好在静止的画面有一种动感,一幅空间艺术的绘画却有一种时间艺术的感觉。面对这幅一千多年前古人的绘画,体味着画中令人心醉的意境,怎能不令人发出由衷的赞叹。 打开《溪山行旅图》,一座大山矗立眼前,和山水一起映入人们眼帘的,还有不少收藏者的题款,而这些题款,就成了揭开名画流传千年的唯一线索。这枚“御书之宝”方玺的印文和印色,具有明显的宋代特点。可见,这幅名画曾经被收藏于北宋的皇宫。随着金兵南下,北宋灭亡,皇宫里的大量珍宝绘画开始流散于民间,其中也包括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第二枚御用方印,这枚 “御书之宝”的印鉴,是乾隆皇帝专门用于收藏的印鉴。 高达两米多的巨作《溪山行旅图》轴,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堂堂大山迎面压来,迫人眼目。如徐悲鸿所谓:“而一山头,几占全幅面积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山头杂树丛生,充满顽强的生命力。细密的点子皴,更是把大山刻画得坚实与传神。一条飞瀑从山间一泻而下,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中前景山脚处。巨石纵横,庙宇隐现,溪流湍急。近景大石突兀,一队旅人正在山路上艰难地行进。整个画面充满着幽深、静谧和伟大的气象。 《溪山行旅图》轴中那“峰峦浑厚、势壮雄强、远望不离座外”的突兀构图.“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表现方式,枯老、劲硬的墨线勾勒和均匀、浑厚的雨点皴,都是范宽山水画充满质感、量感的雄武之风的具体体现。我认为,对范宽的山水画风格最恰当的概括就是:雄武的风格。 值得注意的是,在《宣和画谱》中对范宽有这样一段论述,说他“卜居于终南、太华岩隈林麓之间,而览其云烟惨淡、风月阴霁难状之景,默与神遇,一寄于笔端之间,则千岩万壑,恍然如行山阴道中,虽盛暑中,凛凛然使人急欲挟扩也”。因为他领悟到“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干其师诸物者,未若师诸心”。“物”指的就是大自然。范宽的山水画从“师人”到“师法自然”,进而到达了“师心”的艺术境界。 另一方面,终南山、华山都临近长安,同属关中名山,其山峦体势宏大壮美,这无疑会对范宽的山水画境界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岩隈林麓”、“干岩万壑”之间,北方雄伟奇逸的山水正是范宽山水画的表现对象,这也是使他的山水画具有雄武的风格的一个重要原因。 宋元两代,大师级的画家都以范宽的绘画为典范。南宋初期的李唐,稍后的一些的马远、夏圭元代的倪云林、王蒙,都对范宽的画风大加赞赏。几乎所有著名的画家,说到范宽山水画神异的表现力时,都一致认为“范宽之画,远望不离座外”,范宽的画,远远看去,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认为范宽“画山,皆写秦陇峻拔之势。大图阔幅,山势逼人,真古今绝笔也”。 巍峨的山峰,葱茏的林木,突兀的巨石,描绘出雄伟的自然景色;山路间行商的小小驮队又显出了人世间生活的脉搏,自然与人世的生命活动处于和谐之中。
8、那个画家叫什么名字?
一、最有名的是吴道子,因为他被人称为“画圣”;
二、吴道子,(约公元680~759年),唐代著名画家,画史尊称画圣,又名道玄。汉族,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约生于公元680(永隆一年) ,卒于公元758(乾元元年)前后。少孤贫,年轻时即有画名。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
三、吴道子在绘画艺术上之所以取得如此卓然超群的成就,是由于他可以创新。他善于从复杂的物体形态中吸收精髓,把凹凸面,阴阳面,归纳成为不可再减的“线”,结合物体内在的运动,构成线条的组织规律,如衣纹的高、侧、深、斜、卷、折、飘、举的姿势,完全基于线条的组织而描摹出物体的性格。这种线的要求是严格的,每一根线都符合造型传神的要求,每一根线都充满了韵律美,这是集前代之大成而又有所创造的线。
吴道子的画风为唐代和宋元以来的许多画家所效仿、借鉴。宋代画家李公麟的朴素淡雅的“白描”,便是从吴道子“不以装背为妙,只以墨踪为之”的白画发展而来的,白描成为我国绘画上的一种新体例。在他的遗迹湮没殆尽的今天,吴道子仍被画坛所熟知,这是因为他创造了支配民间画坛一千多年来历史的画派——民间传统画派。我们见到的唐朝以后的壁画都有吴道子的影响。元代永乐宫,明代法岗寺壁画等都是吴道子的风格,敦煌壁画也不乏吴派风貌的作品。
四、吴道子的代表作有:《八十七神仙卷》、《天王送子图》、《维摩经变图》等等,后人对其作评价很高。
9、元代画家倪瓒有着怎样的创作特点?
倪瓒,号云林。他出身富贵,从小生活优裕。后来改朝换代,时局动荡不安,山雨欲来风满楼,倪瓒便疏散家财,隐居起来,完全沉醉于山水,以全身终老。
《六君子图》
倪瓒擅长山水和墨竹。对于绘画,他特别强调写意:“我所画的东西,不过是‘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只是随便自娱自乐而已。”我画的竹,不过是表达一下胸中的‘逸气’而已,怎么有闲心去计较像还是不像,叶子是茂密还是疏落,枝条是斜还是直呢?有时候,我画了很久,结果别人却以为我画的是麻或者是芦苇,我也不可能争辩说这就是竹子,那时候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什么是“逸气”呢?就是指逃避现实政治的超脱潇洒之气;正因为这种无所谓的和率性而为之的精神状态,所以才要顺手拈来,随意挥洒,于是就自然地要脱离常规的画理画法,是为“逸笔草草”。
倪瓒的草草逸笔创造了一个独特的诗意世界。他的画删繁就简,通过高度的提炼概括,将景观物象净化到最大的程度:近景是平坡上的几株寒树,一座茅亭;远景是一片平缓的水中沙地,以及更远处的隐约山峦轮廓;中景大片空白,表示平静寥廓的湖水。画面上,没有人迹,不见飞鸟,一片宁静和空旷,气氛萧瑟、荒凉、冷落,完全是一幅寂寞到无可奈何之境,就像是梦幻中所见到的浓缩了现实并超越了现实的境界。比如《六君子图》,平淡到了极致,天真到了极致,空灵到了极致,也寂寞到了极致。笔法出奇,清淡的笔墨又轻又薄,有时甚至不能覆盖画纸的纹理,然而,却有一股清新的精神如空气般笼罩住了整个画面,使人不得不清醒。有人曾赋诗评其画品:
倪郎作画如斫冰,浊以净之而独清。
溪寒沙瘦既无滓,石剥树皴能有情。
用冰、净、清、寒、瘦、情6个字来形容倪瓒的画品,无疑是十分适合的。这种卓然不群的画品,为后世的文人士大夫所永远景仰;甚至,在某些圈子里,只要家中藏有倪瓒的画,就表示自身人品清雅,否则就落入俗套。
云林画,渊明诗。确乎足以并垂于士林,千古流传。
10、以倪瓒的《六君子图 》 为例,简答元代山水画的风格特点
元代因异族入主中原,政教之旨趣特殊,人民心理亦变,其影响于艺术,顿呈特殊之现象。此现象在山水绘画中表现尤为强烈,在倪瓒的《六君子图》中亦有体现,既反映了元代文人失意落寞的心态,又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画家崇尚平淡天真的审美理想。
一、政治经济的特殊性
元朝本由蒙古贵族建立起来的,本为一个落后的游牧民族,它训练出一批强悍的军队,通过不停地发动战争,1279年覆灭了汉族统治下的南宋政权,统一了南北,建成了自汉唐以来规模空前的统一国家。但在统一全国的战争中,野蛮的屠杀和残酷的镇压也是空前的。
在政治上,他们制造民族之间的矛盾,推行一种民族歧视政策,把各民族人民分为贵贱四等。蒙古人居首,色目人次之,汉人、南人居末,色目人指的是西域及欧洲各族人,汉人指中国北部人,包括汉族、契丹族、女真族,高丽等人,是被元人较早征服的一部分人,南北统一之前,他们已做了多年的元民,南人即南宋统治下的中国南部汉人,是元朝建立后的最直接敌人。元统治者规定政府主要官长的职务只能由蒙古人或色甘人担任,汉人中有可做官者,只能任副职,而且除了少数人外,一般都要从吏做起,渐渐升至官的地位。在法律上规定“蒙古人与汉人争,汉人勿还报”。蒙古人杀了汉人可以不偿命,只给以处罚,而汉人杀了蒙古人或色目人,必须处死,还限制汉族人民携带武器和自由集会。在宗教方面,表现了和政治紧密结合的现象,僧侣阶级成为阶层僧侣公开参与政治活动。
在经济上,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中出现了大量的奴隶,蒙古人原以畜牧为主,入侵初期,他们大量屠杀劳动力和圈地为牧场,大量掳杀人民充当奴隶,破坏了原有的封建农业经济。后来,他们也认识到这样不利于经济发展,又重新采用汉法,但蒙古统治者把它统治下的人民,当做奴隶看待的态度却始终未变。
正是元代这种渗透着奴隶制因素的封建农奴制和带有鲜明的民族压迫色彩的社会造成了它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殊性。
二、山水画作者多为士人,倪瓒更是出身豪门
山水画作者多为士人,这和南宋相反。南宋国势阽危,犹如累卵,面临危险,多数士人为国家奔走呼号,很难有闲情逸致专作画。南宋的山水画主要在画院在,而且绝不是闲情逸致的笔调,元代统治者对中国绘画知之甚少,不设画院,不存在院画问题。同时元代取消了科举取士,一代士人失去了晋身之阶,找不到出路,故元代士人是清闲的,几乎无事可做,他们或混迹于勾栏瓦舍之中,从事杂剧创作;或游荡于山村水乡之间,恣情于山水画的写意。后者更是雅事。所以元代大文人鲜有不会作画者,赵孟頫、王冕、倪云林等既是元代著名的作家、诗人,又是第一流的大画家;诗文家杨维桢、张雨、虞集、柳贯等亦皆善画。元代几乎所有的画家都有诗文集存世;几乎所有的作家都有题画、议画的诗文存世,没有一个时代像元代这样,诗人和画家关系那样亲密。所以,画上题诗,题文在元代空前高涨,有的自画自题,有的互题,有的自题之后又请别人复题,有的一题再题。这都和元代山水画家多出于士人有关。
三、高逸为尚
元代士人闲逸、苦闷、悲凉、委屈的精神状态,导致了山水画高逸的特点。士人放弃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心,而隐逸成为一种普遍性的现象。这在元代是空前的。赵孟頫一生富贵已极,但也痛苦已极,他自己说“一生事事总堪渐”,对隐逸更是向往已极,他和钱选都喜画陶渊明。倪云林不仅自己隐逸,并劝所有的朋友包括已做官的朋友退隐,他鼓励王蒙要坚定隐逸的决心:“不将身作系官奴”,并对已经退隐的,仍不能彻底忘掉忧国忧民的隐士表示遗憾,“今日江湖重回首”,劝他们再一次真隐。总之,元代士人的隐逸不是个别现象,而且和以前的隐士隐居的目的也有区别,是一种社会性的退避,元曲有云:“体乾坤姓王的由呵姓王,他夺了你夺汉朝,篡了呵篡汉邦,到与俺闲人每留下醉乡”。元代士人对社会大退避。开始回归人之本体的觉醒,对传统的正通论,对封建制度,对人世都发生了怀疑,以至斥弃,这就加速了封建社会的衰亡和解体。这方面元代是一个萌芽时代。宋代士人忧国有君,“进亦忧,退亦忧”,是因为国有君可忧,元代士人则不然。元代的士人“辱于夷狄之变”并且目睹元的强大,反抗是无益的,他们只好顺从,有人甚至跟着转,顺从又何尝不痛苦,他们忘记不了自己是最下等人。科举的中止,他们百无聊赖,有才无处发,于是引发为一种对人世生活的超脱之感,并发展为使个体与社会总体分离的社会性精神运动,而且地位越是地下污浊,越是要显示自己的高尚清逸。追求高逸,表现高逸,这是元代山水画以高逸为尚的思想根源。所以,倪瓒的“逸笔草草”、“聊写胸中逸气”说,最能道出元代绘画的精神。
四、强调脱俗
历代绘画皆讲究脱俗,但皆没有元代画家强调得厉害,亦元代社会精神使然。元代士人的隐逸是社会性的,乃至于身在官位,心向隐逸,可谓“隐于官”。这和元朝的陶弘景身在山中,心在庙堂,名为隐逸,实为宰相相反。同时,社会发展了,对物质的要求也不一样,社会性的大退隐不可能全部匿身深山之中。元代以后的隐逸之士很少终身居住在深山。元代的士人几乎无一人像五代荆浩那样隐居在太行山。王蒙自号黄鹤山樵,其实他在黄鹤山只是象征性的。他们也不像元朝人那样经营大庄园,只能隐于市井之中,终身和世俗打交道,“元四家”皆是最雅的人了,当时即被视为高士,但黄公望、吴镇到处奔波卖卜,倪云林做过生意,王蒙当过小官吏,无一不和俗打交道。如真正地隐居深山,远离尘俗,脱俗便不成什么问题了。正因为隐逸者和世俗混在一起,为了表现自己,为了把自己和世俗分开,就须特别强调脱俗,脱俗的口号喊得越高,愈说明他们和俗离得很近。愈是近于俗,则愈是强调脱俗。所以元代山水画柔曲多于敦厚,它不可能有五代山水画那样的崇高美,它的随和、任意、多变、平淡是任何一个时代所不及的。
五、绘画中心的特殊性
元以前,除了十分动乱的时代,一般时代的绘画中心都在京都。绘画的中心和政治中心是一致的。元代的绘画作者主要是隐逸之士,因而,其绘画中心则不必在京都,而且元代的经济中心亦不再京都,元画的中心在东南江浙苏杭一带,如吴兴、嘉兴、松江、无锡、镇江等地,又以苏州为中心的中心,苏州不仅画家多,而且“元四家”及其它画家多侨居或游览苏州。北京也可以说是一个中心,但知名的画家对它皆无兴趣。元代的绘画中心的特殊性开明之先河,且为清代绘画以地区为区别的变化打下基础。
六、元代绘画的主流
元代初期,李成画名仍然高于董、巨,一般士人重名的习惯很难克服,元代山水画多处于东南,所以,他们学荆、关、李成的北方画风来画南方山水,成就皆不太高。倒是学董、巨南方画风来画南方山水的画家成就甚高。“元四家”和高克恭以及放逸一派的方从义等人皆自董、巨起家,能够代表元代山水画的最高成就。其作品借笔墨以自鸣清高,作者非以遣兴,即以写愁而寄恨,其写愁者,多苍郁,寄恨者,多狂怪,清高者,多野逸,尚气韵。笔墨益形简逸,干笔擦皴,浅绛烘染,不求形象,凭意虚构,用笔传神,非但不重行拟,不尚真实,乃至不讲物理,纯于笔墨上求神趣,与宋代崇真理而兼求神气之风大异。所以元代绘画师法董、巨一派是主流,师法李、郭一派的画家后来也都渐渐转向师法董、巨笔意,支流最终也归于主流,并开辟了明清一代画风。
七、其它
元代虽然短暂,但山水画却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它创造了元代山水画的特殊面貌,为中国山水画增添了独具一格的美得形式。元代山水画是继五代之后中国山水画的又一高峰。其发达的原因,以上所述已见数端,一代士人无事可做,终生颓唐苦问,一案于画;科举中止,传统的经邦治世的儒家学说也在元代的士人中失去了统治地位,无邦可经,无世可治,他们的时间和才能便可以无顾忌地花在绘画上,而且又不是以绘画赶取功名,乃是用它来抒发性情,这又是艺术真、善、美的本源所在。当外在的反抗和经邦济世前途渺茫或力不从心时,人们就会转而追求内在的精神自由和人格完美以及性情的抒发。所以,元代绘画虽无外在的雄强之势却有内在丰富的蕴籍。
另外元代文化政策十分宽驰,元统治者文化水平不高,实际统治力也不强,这固然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但也造成对人民思想控制的松弛,像宋代的“乌台诗案”和明清的“文字狱”,在元代是没有的。所以元代文化政策保证了元代士人的创作自由,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抒发自己的性情。
元代山水画是抒情的,是写意的。
元代山水画成就最高的是画山村山水的小景,这当和元画的抒情性有关,也和元代士人隐居于市井,来往于山村水乡之中,而不隐居于深山大川之中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