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新创业 » 电影风格创新

电影风格创新

发布时间: 2022-06-15 10:57:17

1、电影《1917》有什么创新之处?

关于今年的奥斯卡奖,有人很为《1917》感到惋惜,虽然这部电影得到了10项提名,但最终只获得了“最佳音效”“最佳摄影”和“最佳视觉效果”3大奖项,其实,能获得三项大奖,《1917》已经达成了预期,因为它采用了诸多创新方式,本就存在失败的风险。


相对于其他电影采用的传统呈现方式,《1917》最引人注目的三大创新,是它创造了生活场景的移情,提供了张弛有度的节奏,并展示了一个真实的世界。

由于三大创新,在119分钟的电影里,观众并不会觉得枯燥乏味,只会随着一镜到底的画面完成一次刻骨铭心的战争冒险。

战争—公路电影

《1917》采用了一镜到底的呈现方式,这种拍法虽然少见,但并不算独创。电影从假装睡觉的士兵开始,两位主角:英军一等兵斯科菲尔德和布雷克和荧幕前的观众一样,不清楚即将来到的挑战是什么就匆匆上路了。


比起以渲染战场血腥为主的传统战争片,《1917》更像是以战场为外壳的公路电影,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西线战场作为旅途,主角们通过冒险完成任务,最终重新认识自我并重启人生。

由于故事发生在战场,比起公路片镜头中的枯燥或重复,英德两军全面对峙并无情厮杀的现实,让导演实现了他的三个创新。

生活场景的移情

故事一开始,我们的目光跟着主角离开熟悉的营区,前往战线。就在观众以为一切按部就班的时候,第一个情绪“突破口”出现了——被铁丝网刺穿的手。那一瞬间,大部分人都会心中一紧,隐约感到手疼,这就是所谓的“移情”(Empathy),我们与电影主角的感情趋于一致,观众正式成为故事里的主角


移情是沉浸式体验的重要概念,作为人类独有的,理解、感受他人体验的能力,移情本身就有沉浸感(immersion),让我们不知不觉地把自己投射入看到的对象中。

我们看过许多大场面的战争电影,无论是炮弹炸于身旁的刺耳声音,还是迎面冲来大声喊杀的敌人,作为生于和平年代的观众,很难想象那些电影想要表达的内容。

相较于“血肉横飞”的血腥画面,《1917》中“割手”这类“轻刺激”反而更能激起我们的反应,毕竟大部分人都有被东西割破手的经历,为了让这种体验更为完整,电影大量使用类似的元素,比如地下碉堡的沙尘、刺眼的探照灯等等,使用生活中常见的元素,是导演建立生活场景的移情的法宝,也是《1917》的第一个创新。


张弛有度的节奏

《1917》采用一镜到底的“玩家视角”,虽然从技术角度来说,它并非真的以一镜到底拍摄而成,只是在表现手法上用特效剪辑制造出不间断的感觉。不过,为了给这种呈现方式建立完整的感官体验,《1917》在运镜、角色互动走位,以及设计场景连贯性的时候,进行了大量不显山不露水的安排,让观众可以长时间跟随主角行动而不觉得疲劳。


一般电影在交代故事的时候,通常会切换场景,用主、副线不同的情节来达到放松观众神经的作用,但一镜到底的电影就缺少这个优势,所以《1917》在拍摄时,在电影流程上下了大功夫,采用张弛有度、松紧交错叙事步骤控制节奏,比如只要经历伤亡,主角都会进入较为平稳的情绪或状态,让观众随着主角喘一口气,同时,在稍事休息的时刻,也能对角色的情感进行更多揣测,更好地投入电影。张弛有度的节奏,一方面让观众不那么累,另一方面,又加深了荧幕内外的联系。

真实的世界

《1917》之所以采用一镜到底的拍摄风格,就是为了模拟现实,所以在电影呈现的很多方面,本片放弃了传统电影的“金科玉律”,反其道而行之,为了塑造真实,大胆进行了取舍。比如主角的背景信息模糊,连演员的外貌都不出众,此处正显示了电影的良苦用心,两个英军一等兵本就不是大人物,他们只是残酷战争中的无名氏,就像荧幕前的芸芸众生一样,只有平凡,才能让观众毫无障碍地进入角色,把自己变成主角。


不过,平凡的主角并非一直陌生,随着情节的推进,观众们对主角越来越熟悉,通过移情跟他们建立了情感共鸣。与此同时,其他的角色如车窗外的风景一样,匆匆瞥过一眼就消失了,正如我们自己的生活,除了自己内心的喋喋不休,我们生活中的其他人终究只是沉默的过客。

《1917》用“展示”,而不是台词或对白,达到了叙述的另一重境界。观众们通过自己的目光,结合自己的想法,真正进入了一场战争,仿佛亲身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某场战役。建构一个真实的世界,既是电影的真诚之处,也是它的成功所在。


《1917》的价值

曾有观点认为,将过去的战争加工、润色,最终搬到大银幕上,必然会面临两个问题:第一,电影要么处处是爆炸,炮火连天,充斥着喊杀声,内容千篇一律,毫无新意;第二,对主角英雄式的衬托和赞美,会让人们对战争产生误解,甚至激发某种对战争的渴望心理。

针对这两个问题,《1917》作为期望创新的战争片,用电影本身做了一个优秀的回答,《1917》的剧情并不歌颂“我方伟大”,也不刻意勾勒“敌军残忍”,反倒用生活场景的移情、张弛有度的节奏,以及真实的世界,向我们“展示”了战争真相,使我们自觉生出一股关于战争的悲悯看法。


夹杂着史实与情怀的《1917》,让观众走入了世界大战里的某一天,我们就像两个士兵一样,并不清楚一路上会遇到什么,作为普通人,我们没有刀枪不入的法宝,没有大无畏的英雄精神,最后甚至连军粮和武器都没了,只能抱着忐忑的心,在树林中唱着歌,一起走过眼前的残酷。

2、如何让一部电影具备自己的创作风格?

导演风格,是导演品位的直接体现。多数情况下,一部影片的执行决策者是导演,因此导演的决策结果直接影响了影片最终成形的方方面面。因而作为评论家或者文艺理论家后来反推的所谓导演风格,意即对导演在影片制作的方方面面决策成形的成果之后的一种还原。导演风格,说简单了就是两种行为结果的反映:选择和创造(而且这两种归根结底也是同一种东西。)但如何选择,如何产生所谓高超的选择和创造,与艺术天分有关,与创作经验也有关。最被人提及的,也是最容易被人理解的,就是取景技巧和剪辑技巧。比如开始时大家都是这么摆着拍的,但是像卢米埃尔这样的在拍火车到站时稍微倾斜了下,有点纵深感的透视效果,于是这种“选择”就成了一种“创造”;再形象点的例子就是梅里爱和布莱顿学派,本来都是摆着拍完一卷了事的长镜头,结果他们要么来个停机在拍,要么来个特写啥的变化,那么这又是一种“选择”性的“创造”,而且你很容易在当时看到类似的就知道这是梅里爱、布莱顿学派的作品,说多了也就是所谓的风格。

3、好莱坞间谍题材电影走向末路!该如何创新和突破?

应该结合更多的奇思妙想,多运用不同的故事构想。

好莱坞的电影一直以来都被很多人喜欢,因为它确实可以称得上是国际大片,很多人去看好莱坞的电影是奔着它的剧情,它的特效,以及国际大牌演员的,所以很多人喜欢,狂热的追逐所有新上映以及之前拍摄过的影片。但是最近几年,好莱坞的间谍题材电影却不被大家看好了,一是因为大众所看的这类题材的电影太多了,有点审美疲劳,二是因为他们这类电影,好莱坞拍出来大部分都是一个情节,相同的故事走向,没有开拓创新,就会更加的另观众感觉到没有意思。小编觉得,最近几年都没有看到被爆火的好莱坞间谍题材电影。相反的,国内的几部间谍题材电影却火了起来,这也是一个有意思的走向。

小编觉得造成这样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好莱坞没有去做到故事创新,没有做到学会改变,思想太过于规矩,没有勇于突破创新的想法,所以才会造成这样的审美疲劳。观众不买账,电影就不会爆火,评分上不去,电影的观看人数会更少。
那么,好莱坞间谍电影如果想要重回巅峰,应该怎么做,小编班门弄斧一下,如果不认同,也不必太过于较真,毕竟是国际大片,想法求同存异就可以了。第一,肯定是要有新鲜的剧情,故事走向,好莱坞很多导演都有了自己固定的拍摄风格,如果想要拍出不一样的东西那么他就就必须要做到接受新的东西。这一点除了他自己需要去学新的,还需要引起新人的想法,二者合一才可。第二个就是,剧情需要做出改变,以往的剧情都是固定的老一派拍摄风格不妨大胆的改变一下,这样也许会发现不一样的效果。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4、电影的风格有哪些

1、实验电影

实验电影一般是指拍摄风格和制作方式与那些主流的商业和纪录片相异甚至对立的影片,或者以一种新的视听语法出现,或者新的类型。

这种电影早期主要是用16毫米胶片拍摄,大部分没有传统的叙事情节,主要表现风格是超现实主义和抽象主义。1960年代中期地下电影运动蔓延到西欧之后,人们便绝少使用“实验电影”一词,而代之以“地下电影”。

2、超现实主义电影

现代电影的一种运动,1920年兴起法国,主要是将意象做特异、不合逻辑的安排,以表现潜意识的种种状态。

3、室内剧电影

室内剧电影是二十年代出现在德国的一种与表现主义电影相对立的电影。 "室内剧"原来是德国戏剧导演马克斯·莱因哈特创造的一个术语,专指一种供小型剧场演出的,恪守时间、地点、动作三一律的舞台剧。

4、街道电影

街道电影(st reet film)是室内剧电影影响下出现的一些以街道为主要动作背景的德国电影。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在《从里加里到希特勒》一书中创造这个词。

5、黑色电影

黑色电影不是指一种类型,而是指主要归属在侦探片或犯罪片中的一种特殊电影风格,往往关注于道德的腐化。东亚黑色电影的开端是1979年著名影星赵雅芝主演的经典电影《疯劫》。一般认为严格意义上的黑色电影应该是好莱坞出品的黑白电影,年代在1940年-1958年之间。也有人将少量欧洲电影或彩色片称为黑色电影。60年代以后具有黑色电影风格的影片,被称为新黑色电影。

5、《真·三国无双》口碑持续攀升,这部影片有哪些新创新?

这部电影的名字由来是根据游戏名来的,对于许许多多玩《真·三国无双》游戏的玩家来说,这部电影无疑非常的吸引人,作为看过这部电影的我,就比预想的惊艳许多,那么这部影片有哪些创新呢,跟着小编带你去了解。


充分的游戏背景做铺垫。PS平台上三国无双的改编续作,其发售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PS2的初期销量,随后十数年间陆续推出多个茶产品,由此无双系列慢慢成为一个经典品牌IP。游戏内容主要是选择操作一位三国中的人物去进行三国时代中的著名战役,体验“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以及于战争中“取敌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演义情境。拥有了这样的背景自然不怕没有人看。

但是其实应该结合历代真三无双的故事打造一款电视剧,电影完了就完了,而电视剧可以分为几季仔细研磨,由于现在三国题材为广大观众熟知,还可以挖掘一下,如曹操,孙坚,刘备的童年,如关羽在河东老家的遭遇,以及左慈,于吉,南华仙人的由来等等,文艺作品有一定的虚构成分,增加很强的戏剧性,追求绝对的史实化反而是吹毛求疵,

视觉上带给观众不一样的感觉。以“大胆创新”“强烈视觉风格”著称的导演周显扬此次更是将其个人风格发挥到了极致。为打造原生态大型三国古战场,动用了数以千计群众演员及马匹进行新西兰实景拍摄。同时为拍一个仅4秒的“无双”技能特效镜头,与海外团队尝试首度搭建百米高、45度倾斜的“子弹时间”装置,拥有了这样的装置后会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作为《真·三国无双》游戏迷,希望技术方面带来更多的创新,带给我们不一样得体验。

6、张艺谋的电影风格特点是什么?

张艺谋的电影风格特点如下:

1、色彩运用鲜明。

张艺谋导演对于色彩的敏感程度,是其他同代导演所无法比拟的,尤其是对红色,更是情有独钟。

2、彰显女性的个性。

张艺谋导演的影片中,女性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早期影片尤其彰显女性的个性与魅力。每部作品中的女性都是不同性格不同身份女性的代表。 

3、电影风格有活力。

早期的张艺谋电影风格都体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活力,也是因为这种特别的活力,才能让张艺谋导演拥有直面社会现实的勇气。使得张艺谋能够冲破以往电影风格来寻找新的电影语言。

人物评价

张艺谋是“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电影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电影集民族文化、社会思考、文化寻根和电影创新于一体。他执著挖掘电影语言的潜力、追求构图的力度、意想的丰富和色彩的饱满,通过反常规的银幕造型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达到独特的艺术境界。

7、电影 的创新点 举例说明

电影的创新点纯属个人看法,。

体制的尺度得放得开。并不是说暴露或者啥的。而是有些电影需要体制的支持,越真实的描述社会现状,也是电影的一大特色。像之前的霸王别姬和活着。现状需要突破或者先达到之前的水平。

编剧的能力。太过于死板,刻板!为了迎合商业文化而迎合商业文化!

导演的风格。一部电影的精髓跟导演是分不开的。如果导演都是千篇一律,更何谈电影好坏。

创新首先得先学会借鉴,模仿中学习。国产就是太重的商业化气息。少了很多人情味。少了很多情怀。故事不像故事,剧情感动不了人。颜值欺骗一次可以,在后面呢!

中华上下五千年,好的故事觉不仅仅于此!

纯属个人看法,无关对错!

8、张艺谋的电影为何被说是艺术上的极度创新?

一位张艺谋的电影都是不断的在创新,每一步影片都是非常的好。张艺谋本来就是艺术的老前辈,他从事导演行业几十年,拍摄过无数的电影,他的才华是得到肯定的,所以也是一位有才华的导演。

过去三十年来,张艺谋导演一直是中国电影无可争议的第一人,他奠定了中国艺术电影在国际电影的辉煌,又开启了中国商业大片时代,堪称中国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张导早年在欧洲三大电影节连战连捷,以非凡的艺术才能,先后获得两座威尼斯金狮奖,也让葛优和巩俐分别加冕戛纳影帝和威尼斯影后。

他的很多作品都得到了很多的大奖,这些作品为国际电影界打开了认识中国的窗口,也为中国电影赢得了世界级的声誉,一定程度上破除了国际影坛对中国和黄种人的偏见,泽惠当时后世无数的同行与后辈。迄今为止,其余内地导演在欧洲三大电影节加起来的所有奖项成就,也不过堪堪与90年代的张艺谋相当。

张艺谋导演更从一个纯粹的电影人,不但变成了一个为国为民操办典仪的巨匠,而且升华成了一个向全世界弘扬中华文化的艺术大师,因此那些骨子里就敌视国家和民族、披着影评人外衣的“恨国公知”们,对张艺谋更加怒火中烧。他们视张艺谋为优先打击的对象,继续着对张导作品的持续恶意丑化、辱骂攻击,定要将张艺谋批倒斗臭,不过张艺谋导演的都是非常有特色的而且也是极度创新的。

9、影片的风格有哪些?

1、写实主义电影

写实主义电影是一种特定的审美风格,它力求严格地、真实地、客观地、不加任何修饰地再现现实世界。

其基本特征是反叛传统的历史题材、神话与宗教主题以及所谓的英雄史诗,而将注意点放在现实的、非理想化的普通生活上,与表现传统意义上的美或者理想化的形象相对立。其中,讲故事的手法很重要,它胜在让人感同身受。

2、古典主义电影

古典主义电影是指以古典时代为背景或具有与那个时代相似风格画面的电影。古典主义电影代表作有《欲望之翼》、07年法国最新卖座喜剧大片《莫里哀情史》、《天才莫扎特》、《吝啬鬼》等。

3、形式主义电影

在电影研究中,形式主义是电影拍制的一种习惯,通常在片中会用上大量明显的电影语言,例如剪片、拍摄镜头,摄影机的移动,道具及场景设计等,在片中加入大量人造元素,着重于人工的电影体验。

表现手段

电影是一种以现代科技成果为工具与材料,运用创造视觉形象和镜头组接的表现手段,在银幕的空间和时间里,塑造运动的、音画结合的、逼真的具体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现代艺术。

电影能准确地“还原”现实世界,“展现”虚拟世界,给人以逼真感,亲近感,宛如身临其境。电影的这种特性,可以满足人们更广阔、更真实地感受生活的愿望。电影的帧速率一般是24帧每秒,随着技术的提升,即将出现48帧甚至60帧每秒的电影。

10、从好莱坞电影的发展演变史分析其是否具有内在创新机制

 自1895年电影诞生之日起,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已经走过了百年征程。在这期间,无论是德国表现主义的夸张变型,还是法国新浪潮的先锋诗意,无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真实质朴,还是前苏联蒙太奇学派的理性激进,都给全世界的电影观众带来了各式各样的美学观感和精神体验,而作为世界电影之林中最重要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美国好莱坞电影,更是以标榜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而著称。一直以来,电影工业作为美国的支柱型产业,以其强大的生产体制为基础,以绝对多数的市场份额作保障,以统一而鲜明的价值观做宣传媒介,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世界电影的进步轨迹和发展方向。
一、电影科技的创新
好莱坞电影的发展与现代科学观念的发展密切相关。从初创时期开始,好莱坞电影便确立了技术主义的传统,每一次的技术上的风暴和革新,都会给不同时期的电影带来质的飞跃。第一部有声影片《爵士歌王》的诞生,使电影真正成为能将声音和画面结合起来的新的艺术形式,而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界》问世,更使电影跨过了从黑白到彩色的界限和鸿沟,不仅是视觉上的进步,也是美学上的突破。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最新最先进的科技也总是在第一时间反映在好莱坞电影之中。在好莱坞电影的初创奠基期,爱迪生关于电影设备的一系列发明为好莱坞电影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创新的基础,他发明的“电影视镜”第一次使“看电影”成为可能。在他之后,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的“活动电影机”使“拍电影”和“放电影”由梦想变为现实。在好莱坞电影全盛发展的1928年7月,纽约首映了华纳公司拍摄的世界首部有声对白故事片《纽约之光》;1935年的6月,雷电华公司公映了世界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浮华世界》;在随后的1953年,20世纪福克斯公司摄制了第一部宽银幕系统故事片《圣袍春秋》。这些为了扩大人类视听范围所采用的科技手段,大大延伸了人类的知觉领域。在经历了整个五六十年代与电视抗衡的萧条之后,电影终于从电视的阴影中摆脱出来,真正找到了适合自身美学特征的发展道路,这正是科技进步的结果。从此,制片厂不再从放映设备和生产电视片方面寻求突破,而是利用视听语言的革命作为更新颖的传播手段来与小荧屏进行对抗。从此,视听革命使得电影的表现范畴被拓展,当然,大投资带来大回报的利润激增也使好莱坞这一巨型工业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动力。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系列好莱坞大片纷至沓来,“票房炸弹”式的“大片时代”来临,《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等影片凭借栩栩如生的角色还原、惟妙惟肖的造型设计、形象生动的模拟声效等开启了科技进步的又一先例。进入到当代,以《阿凡达》为代表的3D技术被突破性地运用到电影的表现范畴,CG动作捕捉技术、协同工作系统以及虚拟摄像机的使用使人类的视听体验进入到了更为高层次的享受阶段。《阿凡达》的成功再次验证了技术与细节对现代电影的决定性影响。在当代,世界范围内3D IMAX、巨幕、环幕甚至4D影院的出现,适时地满足了观众的欣赏需求,为观众带来声画结合的震撼体验。展望未来,电影技术的创新将会更多更有力地运用到好莱坞电影之中。
二、电影类型的创新
类型电影的形成和辉煌始于三四十年代经典好莱坞时期,包括如西部片、强盗片、喜剧片、歌舞片等。这一时期,制片厂已经转向类型化生产。在“标准化”成为好莱坞普遍追求的制作模式的时候,电影的制作和生产就更像是一种生意上的追逐而非美学上的突破了。从叙事构思到发行放映,都是和观众密切协调的结果,而非受导演个人的价值取向的影响。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一些导演个人创作的广度和深度,但同时却能保证影片在商业上达到相对稳妥的“成功”,这对于当时好莱坞刚刚形成的产业体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好莱坞,创造性电影制作是一种既能满足制作者的美学要求,又能诉诸观众期待的表达方式,从而成功地反复实践和确立已经规范化的“常规”,即托马斯·沙兹所说的“类型产品和洗练的原则”。
从上述意义上来讲,类型电影的创新就在于由本类型所延伸出来的类型,可称作亚类型或类型的杂糅。如科幻电影脱胎于恐怖片,而灾难片又脱胎于科幻片。与此同时,这些亚类型又可以在初始类型衰落的年代另辟蹊径,在原有的类型基础上创造和开拓出新的表现空间。如科幻电影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迎来第一次高峰,随着科技的进步,又在21世纪初期大放异彩,至今仍是青少年观众青睐的对象。进入新好莱坞时期,随着观众需求的不断增加,类型与类型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界定方法也愈发复杂,甚至渐渐产生超类型电影。今天,似乎很难在银幕上看到纯类型的电影,可以说,正是好莱坞电影自身的创新机制使其相互融合产生出新的样式来。
三、电影美学的创新
早在电影诞生初期,美国电影就确立了几种叙事传统和叙事类型:《火车大劫案》创造性地发展和丰富了电影叙事的流畅性和连贯性;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将电影的时空表现和叙事语言继续复杂和深化;以卓别林为代表的美国默片喜剧则成功地将“喜剧”与“戏剧”元素融入电影媒介当中,用电影的时空手段和结构观念来进行叙事和表意,成功地开创了一种新的类型,为后来的喜剧片打下了基础。到了经典好莱坞时期,一大批优秀的故事片更是发展并强化了这一叙事传统,并根据叙事内容和风格的不同,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类型片种,开创了新的美学形式。从叙事策略上来看,正如麦茨所讲:“一部影片是很难解释的,因为它很容易理解。”我们之所以能“看得懂”好莱坞电影,是由于我们已经相当习惯好莱坞那套电影语言和叙事策略。所谓“经典好莱坞写实主义”,基础就是它能通过中心人物的感知来渗透叙事信息,从而把技巧隐藏起来的能力,这就适应了观众的“窥视”心理,也模糊了“故事”和“事实”之间的界限。 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现了美国先锋派电影美学及地下电影,这些虽然不能代表美国电影的主流,但却跟好莱坞电影自身的工业发展和美学演变过程息息相关,并直接影响了新好莱坞时期叙事传统的转变。在这一时期,一批不同于经典好莱坞叙事体系和表现风格的影片崭露头角,如《邦妮与克莱德》《逍遥的骑士》《毕业生》《愤怒的公牛》等。与法国的新浪潮类似,一批更强调“作者”身份的“学院派”青年导演开始走上创作道路,其作品的先锋感和创新性开创了另一种视听语言的表现系统,在当时令人耳目一新。电影本身可以被视为意识形的社会折射,它是一个可以不断地对意识形态进行反映、复制和再生产的装置和镜面,而这一批电影所剖析和表现出来的社会层面的关注话题恰恰是对当时美国社会最真实、最透彻的映射。可以说,在这种意义上的创新不仅具有人文关怀的属性,更被烙上了大众文化的印记。
四、电影工业的创新
美国电影企业从一开始就设计出了一套制片、发行、放映电影的系统,它保证了与公众的经常性接触。这一“集成”的程序提供了利用从制片厂控制的影院不断流出的现钞来生产新的影片的可能,也向制片人提供了衡量公众对故事和倾向的反应的宝贵反馈,同时也保证了和大众进行文化交流的手段。如托马斯·沙兹在《新好莱坞/旧好莱坞》中提到的那样,“好莱坞生产引人注目的更多是以他们的相似而不是差异”。当制片厂发展并完善了制片体系的同时,也同时精炼了每个过程的每个独立环节。而随着后来叙事技巧和故事公式的完善,如何成功营销从而在院线放映时获得最大利润显得尤为重要。只要好莱坞制片厂维持住这一制作、发行和放映电影的封闭系统,企业的神话制造作用的优势就能得到保证。八大电影公司(米高梅电影公司、派拉蒙影业公司、哥伦比亚影业公司、华纳兄弟影业公司、环球电影公司、联美电影公司、20世纪福斯公司、华特迪斯尼)成为经典好莱坞时期迅速崛起的公司的原因也正是在于它们垂直垄断的前瞻性和彻底性。
自1913年,好莱坞建立了制片厂制度开始,八大制片厂就基本上控制了整个好莱坞影片的制作、放映和发行。与此同时,明星制度也是制片厂制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时的所谓“明星”,指的是固定出演同一类型角色、作为完善同一种叙事功能存在的电影的元素之一。到了50年代,大制片厂制度解体,垄断消失。各种中、小型电影公司得以发展。电影的发行也不再只靠制片厂的体系运作,录像带市场、网路都成为发行挣钱的渠道。电影的放映也不仅在电影院,五六十年代兴起的露天影院、家庭影院、网络电视等使放映渠道更加丰富。大制片厂制度的解体为明星和导演创造更多的自由和选择权,形成了经纪人制度,在新好莱坞工业中,独立制片人和经纪人变得更为重要起来。他们既要维持在老制片厂时期同样的功能:进行必要的资源整合和最大限度的优化,又要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抵御更强的风险和担负更大的责任。派拉蒙法案之后,制片厂很多成为发行公司,资助独立影片的生产。于是许多年轻的电影工作者以一次一部片子的方式把自己卖给独立制片人或者大制片公司(如乔治·卢卡斯)。以上种种,其实都是体制内的创新。
五、结 语
作为美国乃至全世界最重要的文化产业,美国好莱坞电影凭借其完整的体系架构和纯熟的操作机制,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张和演变,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发展和革新电影产业的模仿对象。虽然经历了从旧好莱坞到新好莱坞的变化,但由于其系统内在创新机制的及时调整和演变,在经济和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电影在受到好莱坞电影冲击的同时,应当从科技、文化和产业策略多方面吸收和借鉴,才能形成和谐共赢的新局面。

热点内容
我要开店淘宝 发布:2020-09-09 12:06:51 浏览:854
十大相机品牌 发布:2020-08-29 10:57:46 浏览:788
淋浴器十大品牌 发布:2020-08-29 01:52:31 浏览:627
开店宝支付 发布:2020-09-15 10:25:50 浏览:560
技术专利申请 发布:2020-08-27 21:42:43 浏览:545
怎么扫条形码 发布:2020-08-29 10:28:31 浏览:538
怎么保护知识产权 发布:2020-08-29 01:30:26 浏览:535
济南创新谷 发布:2020-09-10 04:19:14 浏览:533
淘宝开店照片要求 发布:2020-09-09 12:08:29 浏览:532
开店美发 发布:2020-09-02 20:04:55 浏览: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