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创新
1、船舶智能化的好处
跨入新世纪以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迅猛发展。通过利用新兴技术的优势,使海事业各方通过数据联系在一起,实现复杂问题简单化,隐性成本显性化。
智能船舶以大数据为基础,结合数据分析、远程遥控技术展开实时数据传输汇集,再由数据可视化技术将图文视景一屏集合复现。可视化手段促成了船舶检测、抢修、管理应用过程中的集约、高效、可控需求,以增强海域感知能力为抓手,打通船舶运行的监管盲区,安全监管设施的薄弱环节,推进各环节信息共享、横向协作,赋能新时代船舶智能发展、平安发展、高效发展、绿色发展,为我国海洋强国战略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海事服务。
传统的航道信息多以二维静态为主要表现形式,监测数据量级庞大且信息筛选分析也相对分散,导致在理解性、直观性方面存有较大局限性。
现代化船舶的导助航设备主要包含 GPS、雷达、船载 AIS、ECDIS 等电子仪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舰员的驾驶强度,但在使用过程中往往拘泥于动态水面信息,尤其是在近岸浅水区域航行时,海域的静态信息无法在三维实时监测中为舰员提供易识别环境信息。
选择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相结合,可为空间信息分析带来新的模式,能直观准确展示船舶的经纬度、艏向角以及航速、水温水深、风向等信息。融合智能感知设备数据,展开对船舶任务进度、能源留存、损管安防等多项关键指标实施综合性可视分析。加强船舶自身安防数据的闭环管理,面对潜在危机予以宏观调控,达到全方位规划、布局、分析和决策的目的。
可视化不仅可以用图像描绘出肉眼所见的对象,也能将设备的信息状态生动展现。运用丰富的可视化图形组件,将水冷泵房、滑油、燃油、空调等系统运行的关键数据直观呈现,同步采集消防风机、近防弹库、热力机房、水泵管道等设备的损管次数、故障时长、故障次数,多重指标浮于 2D 面板两侧,创建多参数实时监测。通过联接船舶各系统之间的数据实时共享,从而更好地保障动力系统的运行质量和运行水平。
为满足当代智慧船舶发展趋势走向,避免出现数据缺失或冗余现象,Hightopo数据可视化结合 GIS 地图,根据经纬度信息、水下地形、水流流态、风速风向等环境要素,构造点-线-面-体的三维动态航行地理环境。运用视景中的导助航设施帮助判定本船位置方向,进而弥补在能见度不良条件下相对位置感的缺失或动态感知陌生水域水文信息。实现加速获取位置感知及外界交通环境,优化作业效率,满足航行环境的全面可视化。
对于庞杂繁琐的船舶想获取超精度、大范围、高效率的处理分析数据来说,则需要基于空间、时间、类型等多源数据进行综合研判。将视频监控系统与安防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间实现无缝连接,并在统一的图扑可视化管理平台上实现管理和控制。赋予港口航运更智慧化的管理,通过主动式安防,将安全事件的识别效率有效提升。让管理者在最短的时间里控制局面,占据主导地位。
由于“双碳”目标的提出,船舶行业推行“智能化”“可视化”“无接触式”“绿色化”。例如,“达飞·和风”号就采用了多项创新设计,安装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氮装置和混合式洗涤塔脱硫装置等。使该船提前满足国际海事组织(IMO)Tierll排放标准,在同类型船舶中最为绿色环保,还满足船舶能效设计指数(EEDI)第三阶段要求,具有经济高效、载重量大、单箱油耗低等特点。
2、中国船舶未来发展前景怎么样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中国重工(601989)、中国船舶(600150)、中国动力(600482)、中船防务(600685)、中船科技(600072)、亚星锚链(601890)、海兰信(300065)、天海防务(300008)、国瑞科技(300600)、中科海讯(300810)、江龙船艇(300589)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船舶制造三大运行指标;重点监测船舶制造企业产值;规模以上船舶制造企业销售收入;出口船舶三大指标。
行业概况
1、定义
船舶是各种船只的总称,指能够航行或停泊于水域进行运输或作业的交通工具,按不同的使用要求而具有不同的技术性能、装备和结构型式。
船舶制造行业,即造船业,是现代综合性产业,也是军民结合的战略性产业。作为关乎国民经济发展与国防安全的重要产业,船舶制造行业为海洋开发、航运交通、能源运输、国防建设等提供必要的技术装备,是我国制造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成分。
现代船舶种类较多,可按船体材料、航行区域、动力装置、推进方式、航行状态、用途等方式对船舶进行分类。其中,最能说明船舶特征的是按照船舶的用途来进行分类,具体参见下表。
2、产业链剖析
钢材、有色金属、复合材料和船用配套设备等是船舶生产中重要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的任何变动都会影响到船舶的生产质量、成本等。了解钢材、有色金属、复合材料的产量、价格走势将对船舶制造行业成本的控制有所帮助,同时了解船用配套设备的技术研发,有利于船舶新产品的开发。
船舶广泛应用于航运、国防军工、海洋工程装备等行业,是航运、国防军工、海洋工程装备等行业的重要配套产品,其产品性能必须满足这些行业的需要。船舶制造行业的发展依赖着下游行业的拉动,同时也制约着这些行业的发展。
行业发展历程:初步建立现代高水平船舶工业体系
世界大国的崛起,无一不起步于造船、经略于海洋。作为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象征,船舶工业具有高度的产业扩展性,有着“综合工业之冠”的美誉。
回首自近代以来15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国船舶制造业经历了废墟起步、对外开放、世界跨越、继往开来等主要阶段,由千疮百孔到重获生机、由百业待兴到脱胎换骨,见证了时代的兴衰百态,镌刻了实业兴国的永恒。当前,我国已迈入世界造船大国的行列,国际竞争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基本形成了船舶现代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建立了现代高水平的船舶工业体系。
行业政策背景:船舶制造行业向绿色和智能化转型升级
根据十四五规划,航运业的绿色和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将为一些小型和小众船型的新造船板块带来新的发展机会,中国整体造船市场将呈现出三大主力船型以外的多样化发展。前瞻分析认为,未来五年内我国支线集装箱船、小型和大型LNG船以及海上风电船舶建造前景向好;邮轮板块受益于疫情后游客数量增长、中国邮轮港口建设的影响,中长期发展前景光明。
同时,为实现中国“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发展目标,船舶制造行业必须大力推进零碳排放船舶发展,同时加快培育低碳/零碳排放船舶新内需,将液化天然气(LNG)加注站、船用加氢站、船舶大功率充电桩等纳入“新基建”范围,在资金投入、运营维护等方面提供支持政策,确保基础设施建设与低碳/零碳排放船舶研发运营计划保持同步;制定瞄准未来更高温室气体减排要求、实施新一轮老旧船舶淘汰计划和“绿色长江”“绿色珠江”等产业化项目支持政策;通过设立产业基金、财政补贴等方式,支持高能耗、高排放的远洋、沿海、内河船舶拆解更新;推动LNG燃料、锂电池、燃料电池等新型动力应用,支持船舶改造油气收集系统和岸电受电设施。
行业发展现状
1、中国造船三大指标平稳增长
2020年,全国造船完工385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9%。承接新船订单2893万载重吨,同比下降0.5%。截至2020年12月底,手持船舶订单711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2.9%。
2021年1-7月,全国造船完工241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0.7%。承接新船订单452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23.2%。截至2021年7月底,全国手持船舶订单896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8.6%,比2020年底手持订单增长26.1%。
2、2020年重点监测船舶制造企业产值达1530亿元
2014-2021年,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重点监测企业的工业总产值波动变化。2020年1-11月,船舶行业75家重点监测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411亿元,同比下降0.9%。其中船舶制造产值1530亿元,同比下降2.3%;船舶配套产值251亿元,同比下降4.6%;船舶修理产值147亿元,同比增长12.2%。
2021年1-7月,75家重点监测船舶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140亿元,同比增长15.1%。其中船舶制造产值931亿元,同比增长16.2%;船舶配套产值174亿元,同比增长20%;船舶修理产值81亿元,同比下降10.9%。
注:每年重点监测船舶企业数量略有不同,2014-2021年重点监测企业数量分别为87、88、94、80、80、80、80、75和75家,同比增速根据企业数量进行相应调整。
3、船舶制造企业营收受疫情影响较大
不同于船舶工业其他业务的增长态势,2013-2020年,我国规模以上船舶制造企业的销售收入呈波动下降趋势,作为传统制造业的船舶制造行业持续低迷。
2020年,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362.4亿元,同比增长0.6%。其中,船舶制造企业销售收入为3029.8亿元,同比下降13%;船舶配套企业销售收入为494.9亿元,同比增长2.4%;船舶修理企业销售收入为299.3亿元,同比增长13.5%;船舶改装企业销售收入为39.3亿元,同比下降2.7%;船舶拆除企业销售收入为54.3亿元,同比下降31.1%;海工装备制造企业销售收入为439.6亿元,同比增长19.3%;航标器材及其他浮动装置的制造企业销售收入为5.2亿元,同比下降17.2%。
注:1)部分年份统计口径不同;2)同比增速根据当年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进行了调整。
4、出口船舶订单占手持订单量的比重高达88%
2020年,全国完工出口船342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1%;承接出口船订单2445万载重吨,同比下降9.3%;12月底,手持出口船订单652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3.3%。出口船舶分别占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88.9%、84.5%和91.7%。
2021年1-7月,全国完工出口船2265.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2.4%;承接出口船订单4031.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19.4%;截至2021年7月底,手持出口船订单7917.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3.7%。出口船舶分别占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93.7%、89.1%和88.3%。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华东地区造船实力较强
从企业数量上来看,截至2021年8月18日,国内船舶制造相关企业数量多达82449家,其中大部分的企业主要集中在江苏(20340家)、山东(10156家)、上海(8440家)、浙江(8417家)、广东(7642家)、辽宁(4513家)、福建(4249家)、湖北(2709家)等八个省/市,前八省份产业集中度达80.61%(按照企业数量)。
从发展情况来看,我国船舶制造行业目前的竞争格局是央企、地方造船企业、民营造船企业“三足鼎立”的格局。央企是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地方造船企业和民营造船企业则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如江龙船艇、扬子江造船、新时代造船、金海湾船业等。
从船舶制造行业总体运行情况来看,据《中国船舶工业年鉴2020》所统计的2019年情况来看,华东、东北地区和华南地区的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占据了全国相当的份额,其中又以江苏省、上海市、辽宁省、浙江省、广东省等占比较多。
2、企业竞争:前十企业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
近年来,我国船舶制造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持续提高。2020年,造船完工量前10家企业占全国总量的70.6%、新接船舶订单前10家企业占全国总量的74.2%、手持船舶订单前10家企业占全国总量的68%,新接订单向优势企业集中趋势明显。
2020年,我国船舶制造龙头企业竞争能力进一步提升,分别有5家、6家和6家企业进入世界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前10强,并且我国造船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世界十强相比2019年分别增加了1家和2家。
在船舶制造行业的11家上市企业中,选取8家较具代表性的企业,对其业务布局情况整理如下。
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展望未来,全球多国已开始接种疫苗,新冠疫情将逐步得到控制,世界经济贸易有望慢慢恢复正常。随着国际航运业和油气产业的复苏,船东投资信心得到提振,被压制的市场需求可能释放。
然而,由于环保政策、可替代燃料等原因,未来船海市场的发展仍存在较多不确定性。综合全球船舶制造行业发展情况、各船型船龄情况、船东对存在弊端的LNG动力船舶的观望态度、我国造船三大指标的历史数据等,前瞻分析认为2021年我国造船完工量预计将达3900万载重吨,新接订单量有望增长至5500万载重吨,由此手持订单量将进一步增加至8711万载重吨;
2021-2026年我国船舶制造产能预计将与2020年基本持平,新接订单量波动变化,造船完工量将根据新接订单量灵活调整,手持订单量则根据每年新接订单量及造船完工量进行计算,预计2026年绝对环保的可替代燃料动力技术仍未能实践应用于船舶中,新接订单量将下降至2800万载重吨。
3、中国破冰船独创双向破冰技术,这一技术有多牛?
关于这个问题,简单跟无聊的介绍就不说了,这个技术自然是世界上第一的技术,也就如我们中国这样的大国家才能研究出来,雪龙2号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实现了许多技术创新和突破,可以说是全身的亮点。这其实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船首和船尾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研破冰船,具有全旋转电力推进功能和碰撞破冰能力。
它可以在冰厚度为1.5米跟雪厚度为0.2米的情况下以2-3节的速度连续航行,它可以在极区实现360度的自由旋转,并突破极区20米的冰脊,所以,他作为一艘全新的专业极地科研船,雪龙2号还具有全球航行能力,能够满足无限航行区域的要求,在极地海洋中安全航行。它具有智能船体和智能机舱等多种智能符号,并配备有国际先进的海洋调查和观测设备。
可实现科研系统的高度集成和自我一致性,开展科学调查,如物理海洋跟冰区海洋的海洋化学跟生物多样性调查,他们可能将是我国开展极地海洋环境调查跟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平台,其次,不单单是以上的技术,雪龙2号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检查设备,他是船尾中部冰区的月池系统。
月池的设计其实就是为了解决极地冰区环境下的操作问题跟刮风天气下的科研工作,在极地环境下,船舶上布满了碎冰,在船外的科研仪器的操作上存在很多风险。设计师在船体中间打开了一个井口,仪器从中间被释放到水中,科学研究人员也不再需要,在零下几十度的室外甲板上操作设备,这样他的操作效率跟安全性,也就大大的提高了。
关于中国破冰船独创双向破冰技术这一技术有多牛的问题,今天就解释到这里。
4、美国船级社的业务范围
迄今为止,ABS的业务范围涉及到船舶、海洋工程、锅炉及压力容器、石油化工工业、电站动力设施、铁路与港口设施、船用设备与集装箱等检验业务,同时,还开展了围绕着ISO9000、14000、18000、SA8000、BSCI等方面的认证工作。 据美国船级社(ABS)公布2009年入级船舶创新高,达到了1.595亿总吨。美国船级社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罗伯特D 萨默维尔将2009年描述成美国船级社“入级船舶增长非常强劲的一年。”2010年一季度美国船级社入级船舶继续强势增长,到3月底达到了1.62亿总吨。在2009年——最近的造船市场大萧条期间,美国船级社入级船舶超过了1000万总吨,同比只减少了5%。
ABS有上海、大连、广州三个大的站,其他的小站分属三个大站管理。ABS中国的站点均归香港管理,审图由横滨总管,整个ABS亚太区总部在新加坡.
ABS认证即是由美国船级社(ABS)颁发的证书。
5、关于船舶的创新
船舶的创新有很多种,船体结构和机舱设备的创新是两大主要方向
我以前在“河北创新”号上干过三管轮,这个船就是世界上第一艘由单底壳油轮改装后成为的散货船
6、未来10年船舶制造业前景如何
据前瞻产业来研究院《源中国船舶制造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从近十年中国船舶制造业占世界造船市场份额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船舶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上所占的比重正在明显上升,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造船中心之一。2010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造船吨位多年来位居全球第一,但造船大国并非造船强国,经济寒冬倒逼船企主动改革创新,以适应市场。
2015年,我国造船业在航运市场的一片唱衰中进行了大洗牌,2016年,航运业笼罩在一片雾霾之下,与此同时,造船企业也陷入经营困境——多家造船企业申请破产重组,五洲船舶破产倒闭更是近十年来国内第一家国有船厂倒闭。
当前中国造船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增长过快导致的产能过剩,而且造船业超过60%的产能集中于散货船等低附加值船舶,结构性产能过剩突出。因此,加速行业洗牌、淘汰落后产能成为化解船舶行业难题必不可少的一环。有专家表示,中国造船企业在订单选择上,应倾向于大型。
7、我国海洋船舶与工程装备制造业是什么特征
与其他制造业一样,我国船舶工业也面临着“大而不强”的尴尬局面。尽管从规模上看已经是名副其实的造船大国,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船舶工业在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结构、配套保障等方面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全球船舶运力过剩,造船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使得围绕着技术、品牌和质量展开的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制造2025》中相关内容的提出,为船舶及海工产业的发展指出了明确航向,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船企要抓住《中国制造2025》实施的有利时机,主动作为,推动船舶及海工产品向高端迈进。
《中国制造2025》围绕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还明确了8项战略任务和重点。其中,在创新驱动方面,提出要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创新能力不仅是国家层面的战略要求,也是船舶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内在动力。《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将为船舶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提供良好机遇,企业应当顺应大势,积极作为,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成本和价格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
在《中国制造2025》出台之前,业界一直在呼吁,国家层面应当尽早出台具体的配套措施,对企业开展核心技术研发等给予财政、税收和金融方面的必要支持。在这方面,《中国制造2025》给船界吃了一颗“定心丸”,明确提出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建立灵活高效的实施机制,营造良好环境。业内人士认为,在迎来利好的同时,船舶工业应当充分利用政策,把握发展方向,抓住机遇,趁势而上,加快我国建设造船强国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