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新创业 » 创新扩散s曲线

创新扩散s曲线

发布时间: 2022-06-09 18:47:37

1、简述创新扩散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一,大众媒介与人际传播的结合是新观念传播和说服人们利用这些创新的最有效的途径,大众传播可以较为有效的有力的提供新信息,而人际传播对改变人的态度与行为有力。

第二,新扩散的过程中,信息的获知阶段更有用的是大众媒介渠道和外地渠道,传播效果的劝服阶段更有效的是人际渠道和本地渠道,这两者的共同结合是最有效的途径。

第三,大众传播早期过程比以后更有影响,传播过程呈“S”形曲线,即开始的时候增长的较为缓慢,当达到一定数量(一般为总人口的一半左右)时开始快速增长,快要接近最大饱和点时又趋于平缓。

第四,传播是社会变革的基本要素之一,大众传播对于新思想,新技术的传递,使得新的生产方式在社会系统中实现扩散,社会变革过程就是创新和发明的推广和扩散的过程。创新与传播可以使得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发展经济,实现内部的变革和观点的更新,形成创新机制。

创新的特征
创新是被个人或其他采用单位视为新颖的观念、事物或者是产品。罗杰斯认为,一项创新应该具有五个基本特征,他们共同决定着一项创新被采用的可能性的高低:

1. 相对优越性:这项创新优于它所取代的旧创新的程度;

2. 兼容性:这项创新与现有的主流价值观、以往的实践经验、采用者的预期的共存程度;

3. 复杂性:这项创新被理解的难度;

4. 可实验性:这项创新在有限基础上可被试用的程度;

5. 可观察性:这项创新的结果被发觉的程度;

一般来说,用于较多的相对优越性、兼容性、可实验性、可观察性和较少的复杂性的创新,相比其他的创新更容易为人们采纳。

2、技术的变革与扩散是如何推动经济发展的?

技术创新具有不确定性,技术演进遵循自然科学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经济增长,乃至人类社会最大的不确定性,则来自技术革新。

捕捉技术创新的规律极为困难,不过技术扩散的规律是可捕捉的。

美国著名的传播理论家埃弗雷特·罗杰斯经过许多案例研究,在1962年出版了《创始的扩散》一书。罗杰斯总结出创新事物在一个社会系统中扩散的基本规律——创新扩散S曲线。

图:创新扩散S曲线,来源:罗杰斯【1】

新的技术和产品,市场上的接受程度存有差异。每一产品领域都有先驱和早期采用者,在他们之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采用该创新产品,产品销售达到高峰;当不采用该产品的消费者所剩无几时,销售额开始降低。

所以,罗杰斯根据创新的接受程度,将受众分为创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大众、晚期大众和落后者五大类,他们分别对应的采用率为2.5%、13.5%、34%、34%、16%,呈现正态分布。

采用率可以用市场占有率、市场饱和度来表示。比如,家庭电动汽车保有率表示电动汽车在家庭消费领域的创新扩散程度。

技术扩散比技术创新更加直接地反应在经济周期上,更有利于我们预测经济走向。比如,在第三个经济周期时,内燃机车被早期大众接受时,汽车工业进入飞速发展期,家庭汽车保有量快速提高。

过去三十年,中国家庭汽车保有量快速提升,如今千人保有量达170台。不过这一数据,只相当于美国1927年的水平,只有美国现在的五分之一左右(千人保有量为837台)。

若将创新接受程度(市场占有率)累积起来,罗杰斯给我们展现了一条S型曲线,这就是创新扩散S曲线。

图:创新扩散S曲线示例图,来源:罗杰斯【1】

熊彼特认为,技术扩散与技术创新一样是非均衡的,充满不确定性。但是,罗杰斯从传播学的角度捕捉到了技术扩散的S型规律。技术扩散比技术创新更直观地反应技术对经济的冲击。技术扩散S曲线,决定了经济增长呈现波浪式演进。

技术发明到产品创新,再到产品量产及大规模普及,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1982年,意大利经济学家乔瓦尼·多西继承了熊彼特的思想,提出了“技术范式-技术轨迹”理论,论述了经济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技术遵循自然规律,经济遵循经济规律,技术与经济之间交集具体表现在技术成熟度与规模经济的耦合上。能否形成规模经济,是开发、引进、推广技术的关键考量。

以汽车为例。电动车与汽油车几乎是同时起步的,都诞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动车还要早一点。早在1863年,比利时人tienne Lenoir就发明了氢能源汽车,比奔驰汽油车早25年。之后,电力技术向工业领域普及,但是电动汽车至今都没有普及。主要原因就是电池技术成熟度不够,未能引发规模经济效应。

我们再来看看内燃机车。1860年,法国人勒努瓦模仿蒸汽机的结构,设计制造出第一台实用的煤气机。这台煤气机车的热效率只有4%左右。

1883年,德国人戴姆勒创制了第一台立式汽油机。1888年,德国人卡尔·本茨造出第一台可以上路的汽油车。1897年,德国工程师狄塞尔研制了第一台压缩点火式内燃机(柴油机)。这台柴油机将热效率提升到26%,这就是著名的狄塞尔引擎。

狄塞尔引擎刺激了整个动力工业的神经。戴姆勒、迈巴赫、本茨都逐渐建立了汽油车制造厂。

但是,具备以上条件还是不够,因为当时的内燃机车成本依然很高——汽车售价高、油费贵、维修成本高。(详见《百年能源革命史 | 新能源汽车何去何从?》)

图:1900年-2009年美国千人汽车保有量,来源:智本社

内燃机车大规模应用还依赖于以下三个条件:

一是福特发明汽车制造流水线。

戴姆勒、迈巴赫也在1889年开始制造汽油车,但当时的售价高达2000-4000美元一台,销量有限。1913年,福特汽车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条流水线,极大地提升了造车效率,造车成本大幅度下降。福特T型车最初售价为825美元一台,相当于当时美国普通工人两年的收入。

老福特的口号是“制造人人都买得起的汽车”。到1927年停产时,福特T型车一共生产了1500万辆,价格降低到260美元一台。当时,美国普通工人半年收入可买一辆汽车,汽车保有量已达到今天中国的水平。

二是大油田的发现,石油价格大幅度下跌,汽油车成本快速下跌,内燃机开始大规模推广到工业领域。

三是欧美国家逐渐形成了公路网络,汽油车的续航能力优势展现出来,汽车的使用价值得以提升,同时公路网络降低了维修成本。

所以,技术扩散往往是经济系统协同的结果。当然,罗杰斯承认,并不是所有技术都百分之百被市场所接受,但这并不影响技术扩散的S型轨迹。美国汽车扩散势头曾受二战中断,但随着经济复兴,汽车保有量快速上升,最终达到饱和,呈现S型曲线。

我们将人类历史上重大的技术扩散S型曲线,与经济增长的波浪线相结合。

图:技术扩散与经济增长,来源:智本社

每当基础性创新大规模扩散时,全球经济进入景气周期。如1787年后,英国蒸汽机开始大规模应用到纺织工业领域,纺织业产能大幅度扩张,经济迎来第一个景气周期。

每当基础性创新被广泛接受,技术红利消失,而新的基础性创新又未被市场认可,这时经济便进入衰退周期。如1837年开始,英国棉纺织市场饱和,产能严重过剩,爆发多次过剩性危机。

一旦经济进入衰退和萧条周期,企业便开始缩减产能,减少投资,关闭工厂,解雇工人,降低价格去库存。同时,一些经营不善的企业可能破产。而另外一些企业则想办法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创造新的市场与需求。新的技术扩散曲线,促使经济逐渐复苏,再次迎来景气周期。

如此循环,一条条技术扩散曲线与经济增长曲线高度契合。

在第四个经济周期中,电视、飞机、石化、核能、高分子、航空运输等技术扩散,推动二战后世界经济复兴。20世纪,美国消费家电的家庭保有量图谱,更加直观地反映了家电技术的扩散轨迹。

图:1940-2020年基础性创新扩散图,来源:Hirooka,智本社

图:美国家电产品的使用,来源:邵宇【2】

在全球化时代,技术扩散对他国经济的影响非常大,甚至具有决定性意义。

从传播学角度,罗杰斯认为,技术扩散的过程包括知晓、劝服、决策、证实四个环节。从信息特质角度,技术等知识具有外部性和可习得性。从经济学的角度,技术扩散更多来自交换。

后发国家的技术学习与模仿,以及全球化的市场交易,加速了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扩散。

历史上,每一次全球产业大转移,都会诞生一批重要制造业及外贸出口国。美国、德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技术扩散的受益者。美国、德国属于后发国家,从英国学习、模仿、引进先进的纺织技术及工厂管理。美国、德国日后成为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领导者和创新者。

之后,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纺织、铁路、电力、汽车、钢铁、石化等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扩散。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成为这次技术扩散的受益者。

二战后,日德推倒重来。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及技术向日本、德国转移,促使日本、德国经济快速复苏,日本制造、德国制造获得发展先机。

图:英国、美国、日本与中国的技术扩散图,来源:Hirooka,智本社

到了六七十年代,日美贸易摩擦加剧,日本、德国国内产业饱和,逐渐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及技术向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亚洲四小龙”转移。

到了八十年代之后,欧美国家、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把劳动密集型以及高耗能产业,向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亚洲四小虎”以及中国转移。

受益于全球化技术红利,亚洲四小龙和四小虎八九十年代快速兴起。不过,亚洲经济的良好势头被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终结。

千禧年后,中国成为这一次产业大转移及技术扩散的最大获益者,成就了“中国制造”。

过去四十年,中国借助全球化大潮在广泛地吸收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技术。

欧美的纺织、钢铁、机电、家电、汽车、电子、计算机等通用性技术、流水线,以及金融、银行、股票、治疗、企业、基础科学等一系列知识及制度,通过产业梯度转移的方式引入中国。全球化技术红利是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重要动力。

参考文献

【1】创新的扩散,罗杰斯,电子工业出版社;

【2】创新的范式:康波、世界体系与大国兴衰,邵宇,新财富;

3、传播学原理 创新推广模式的内容是什么?

巧了,刚刚复习过。创新推广也叫创新扩散模式,是美国传播学者罗杰斯于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关于通过媒介劝服人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的理论,侧重大众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罗杰斯认为,传播是社会变革的基本要素之一,并把新观念,新事物的普及看作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形态,社会的变革过程也就是创新和发明的推广和扩散过程。创新扩散过程包含五个阶段,即知晓、劝服、决定、实施、确定五个环节。该观点有两个重要的结论:一是大众传播在过程早期可能比过程晚期更有影响,二是传播过程通常呈S形曲线,即开开始采用时很慢,当扩大至总人数一半时开始加快,当接近饱和点时又慢下来。

传播渠道对创新扩散的作用很大,其中,大众传播和外地渠道在普及新知识方面有较强的作用,而人际传播和本地区到则在劝服人们接受新事物方面有更显著的效果,两者显示出一种互补关系。

4、从在线教育行业的进化路径看颠覆性创新会产生在哪

英盛观察为您解答:
在线教育行业进化的路径
从行业细分市场人群扩散过程和企业行动两方面来分析在线教育行业演化的路径。 创新扩散模型是对创新采用的各类人群进行研究归类的一种模型,由美国学者罗杰斯提出,他在《创新扩散》一书对影响创新扩散的进程和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出创新事物在一个社会系统中扩散的基本规律,提出了著名的创新扩散S-曲线理论。罗杰斯把创新的采用者分为革新者、早期采纳者、早期追随者、晚期追随者和滞后者等几个发展阶段。

图1 创新扩散S曲线模型
图片来源:Rogers《创新的扩散》,中央编译出版社
从扩散创新的扩散过程可以看到,在线教育细分市场的发展路径会沿着IT职业技能培训——其他职业技能、资格考试—语言、留学——K12教育的路径扩散。中国在线教育初期的发展经历初步验证了这一扩散过程,人群比例基本与四分市场规模相当。可以预见的是在线教育在不同群体间的扩散过程也对线下教育发挥“创造消费效应”和“替代效应”的过程基本一致。
颠覆性创新理论是从价格和产品性能两个维度来刻画行动者的活动路径。除了这两个维度外还有其他因素会影响到行动者的路径选择。以颠覆性创新理论为基础,在横向以产品性能、利润率和价格三个维度,在纵向以产业链完整程度、市场规模、和成本三个维度为刻画进化路径。同时集合定位理论,根据拥有资源和市场地位的不同,将处于四个象限的企业分为领先者、务实者和创新者。颠覆性创新六维进化模型有下假设:
1. 企业通过制定价格策略,技术投入分别改变价格和产品性能两个自变量。产业链完整程度一定程度受到企业进行资金投入通过并购和开发新产品等经营活动活动和选择新的产业聚集区虚拟生态圈改变,企业根据三个变量控制力和市场竞争状况选择不同路径。
2. 成本,利润和市场规模是因变量,是企业执行不同的行动策略的结构,同时受到竞争环境和政府产业政策影响。
3. 向在位者所在领域扩展之前,所有企业处于第三象限相同市场定位。
4. 企业原有的资源,技术和对产业链控制力等因素是影响初始位置的重要变量。
5. 颠覆性创新六维模型主要适用于互联网产业,未讨论其他行业创新进化路径。

图2 在线教育颠覆性创新六维进化模型
在分析企业行动时,新模型不能反映企业同时降低价格和产品性能定位低端市场策略。模型描述了各个变量之间的存在相关性,并未对变量间非线性的相关性和进化速度做出精确的描述。
不同进化路径的主导者会采取什么行动
企业在面对产业变革时,可以通过调整技术,人力资源和资金的投入来改变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根据企业的不同,行动会有补缺者—创新者—领先者的c-d路径;从补缺者—领先者的e路径和补缺者—创新者—领先者的a-b路径。根据在线教育领域现有市场参与者初始位置的差异对不同进化路径。

图3 创新进化路径要求
一般来说,企业应对行业竞争有三种战略:战略联盟(strategy Alliance)、产业群聚(Instrial Cluster)、和纵向一体化(Vertical Integration)。下面对不同主导者潜在路径下各个变量的变化过程和市场反应做出预测:
1. a-b进化路径——战略联盟
利用客户资源吸引线下产品或服务供应商是完善产业链提升市场规模的有效途径。从补缺者到务实者的本质是执行了战略联盟策略,将更多业务互补的市场参与者纳入联盟体系。阿里巴巴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积累的用户购物行为数据,对现有的独立在线教育机构形成强大吸引力,在较短时间吸引商家入住淘宝同学(淘宝教育类产品频道,完善产品品类,形成更强的产业链控制能力,提升市场份额。同时由于人力资本的投入,成本会上升。
现有教育服务行业资源,技术,市场高度分割,不利于产业成长。提升产业链的完成程度和对资源的整理水平可以发挥出规模优势和互补效应。企业利用数据库营销实现客户增值,会提高平台整体盈利水平。
从务实者到领先者的转变过程中但透明化的价格体系和用户评价结果会消弱电子商务依靠时间累计建立品牌,换取客户信任的竞争优势。面对用户更加分散,客户获取成本更高长尾市场,电子商务平台的特性决定满意客户的口碑效应和社交媒体传播较弱。所以a-b进化路径电商类平台需要加大技术投入,提升产品性能,在线教育与原有电商平台可以共享的技术和人力资源逐步减少,对于平台整体盈利能力正向作用有限。企业提升产品性能的动力主要来自与市场竞争状况。
2. c-d进化路径——产业虚拟聚集
当投入不变的情况下,价格策略成为企业最为直接有效的竞争手段。价格即成为企业的竞争策略,同时又成为驱动产业格局变化的动力。在价格战环境下,产业间的不对称性既会造成高行业集中度,又会造成高行业盈利率。在线教育模式利用技术优势和成本结构与对线下教育的强大冲击。价格敏感的长尾客户会迅速转移。从补缺者转变为创新者的过程降低价格是有效的竞争策略。
选择从补缺者向创新者转变的过程中,以技术投入或之前的技术积累应用到新的领域小幅度的提升产品性能,同时利用更低的价格吸引用户,以更高比例让渡利润吸引服务或产品供应者。YY教育在多人大规模语音技术方面有一定有事,同时吸引了新技术的早起采用人群,值得关注的是YY教育采取“断喉竞争”测策(价格远低于行业平均成本)略对行业发展有长远影响:多样化业务类型和规模优势的的参与者(YY主要盈利来自游戏和娱乐)可以通过短时期远低于行业成本的价格战诱使在位者参与价格战,通过一段时间的耗损,将原有竞争者淘汰出局。腾讯与阿里在打车软件领域的高额双边补贴政策是巨头在“卡位战”中争夺市场份额的急迫性说明在先阶段能够提升用户黏性的领域都会成为巨头争夺的交点。
在获取客户资源之后,由创新者向领先者转变的过程中,企业需要为提升市场规模和产品性能方面投付出更高的成本,也会受到来自a-b路径的市场规模优势和e路的产品性能优势的竞争压力。企业需要更多资金和资源才能完成这个转变过程。从现实中情况来看,YY教育在资源、资金和技术方面与其主要竞争对手相比没有明显优势,因此会出现f路径,向补缺者角色退化。
3. d-e 进化路径
从补缺者向领先者转变的过程中对企业的资源和技术要求最高。产业链上游的投资会在下游的产品和服务服务叠加开发过程中提供更加丰富的管理组合增强了整个系统的自适应能力和可选范围,产业效率会大大提升,选择e路径的企业在技术方面的投资会加快发展速速。从市场的实际反映情况来看腾讯与新东方成立在线教育公司情况看已经取得了资源优势,借助原有数据技术和微信,QQ等社交平台进行社交化影响等优势选择e路径的可能性最大。企鹅智库调研数据显示,在K-12领域,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在线教育渗透率基本接近,小学和初中在线教育渗透率高于高中。一方面放映出2000年出生的“互联网原住民”和85后家长对于在线教育更高的认可度,另一方面虽然高中生有更高的自主权,但是高中阶段公立学校教师和线下教育对于学生影响更大,主要的线下活动。好未来2014年财报显示,在成熟的北京市场总体渗透率达到13%,但是高中渗透率达到16%,初中10%,小学为13%。高中阶段在线教育渗透率低的主要原因在于,现有在线教育平台,教学评价信息缺失,教学成果公信力不足,在高升学压力的情况下,用户更加谨慎。轻轻家教和跟谁学发力在线教育信息不对称,提供客观的评价信息,建立互信的购买决策环境。
从2013年开始互联网领先企业选择了不同的进化路径。竞争有三个阶段:产业先见(市场定位),核心专长、市场地位(价格,服务,质量),未来的发展方向更大程度会受到巨头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市场地位影响。在线教育平台为优质名师提供了更多选择,弱化了教师和培训机构之间的强衣服关系。对下线机构形成了“细胞级”的溃散结构,加大教师流动性,使线下教育机构积累的运营经验逐渐失效。从现有的在线教育平台调研数据显示,用户分布呈现出各城市等级均匀分布的特征。
可以预见在线教育对线下机构的颠覆会经历三个阶段:首先,具备最强比较优势的在线教育机构会引起四五线城市的第一步倒闭潮。其次,一线城市少数强势品牌会加速O2O的融合,并积极向二三线城市扩张。第三阶段,在市场最为广阔的二三线城市形成线上和线下机构的“大对决”。企鹅智库201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猿题库在一线和二三线城市的渗透率分别为1.9%和3.3%,从实证角度为我们对于未来演进方向的判断。一线城市,用户的信息来源和产品传播途径比二三线城市更加丰富,传播的“裂变效应”更加明显。二三线城市,社交媒体的影响更大。在线教育拓展二三新城市,腾讯和百度这样的大流量入口价值更加重要。
现有在线机构形成了依靠内容收费,广告收费,技术服务,软件收费和平台佣金六种模式。其中内容机构是原有线下机构向在线延伸的结果。平台佣金模式是BAT进入在线教育行业采用的商业模式。内容收费本质是B2C模式,强化平台力量,平台佣金本质是C2C模式,主要目标是去中介化,弱化B2C模式下培训机构和教师的关系,通过规模效应和降低培训机构在产业链中的影响力和收益分配能力来重构价值链,是在线教育领域颠覆性力量。

5、求举例分析创新扩散规律对农业推广工作的指导作用

一、创新扩散的概念创新扩散是一种新的观点、思想、技术,一旦被引入到一个社会系统,就会在这个社会系统中从一个决策单位(个人、家庭、集体),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传到下一个单位。创新采用者——在社会系统中,第一个实践一项创新的人。二、农业创新的采用(一)创新的概念农业创新是应用于农业领域内各方面的新成果、新技术、新知识及新信息。——新技术、产品、设备、观念、方法。(二)农民对农业创新的采用过程1.认识过程——农民只听说某种观念、信息。2.兴趣阶段——寻求更多信息。3.评价阶段——对有关创新信息作出暂时的决定,并寻求支持。4.试验阶段——进行小规模试验,作出进一步判断。5.采用或拒绝——通过对试验结果分析,对创新作出决定。(三)创新采用者的分类采用者群体——把农民对农业创新采用的时间不同分为不同群体,称之。S型曲线——单位时间已采用农业创新的成员占全体成员的百分比。总轴为采纳者的百分比。钟型曲线——在一定时间内,采用农业创新成员的百分比。纵轴是采纳农民人数。1.创新者——第一个采用的人;年轻,受过良好教育,有创新力;2.早期采用者——下一组采用的人;3.早期多数4.晚期多数5.落后者——最后采用的人。年龄大,受教育程度低。(四)各类采用者采用过程各阶段的时间差异规律从认识到试用所需时间: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后期多数<落后者从试行到采用所需时间: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后期多数>落后者从认识到采用所需时间: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后期多数<落后者说明:1.创新者接受新事物快,但要真正采用农业创新,则需花费较长时间进行试验、评价;2.后期多数有自己的经验,遇事要经过自己的反复试验,一旦试验成功则尽快采用;3.落后者认识较慢,只观察等待,既不亲自试验,又不轻信别人的结果,只有在当地农民都采用的话,也只好随大流。结论: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从试种到采用,花费时间要比其他采用者长,而早期多数虽然起步晚,但从试种到全部采用仅需较短时间。(五)农民对创新特征的看法1.如果农业创新比旧事物有较大的优越性,则会迅速采用。如减少劳力、减少风险、增加收益。2.如果农业创新与潜在采用者的价值观和需要一致,就会被迅速采用。3.如果农业创新实践比较简单,容易理解,或学习不复杂。4.可在小范围内试验的农业创新易被采用。5.农业创新的结果容易被看见,就会被采用。(六)沟通渠道对农业创新采用的影响1.认识阶段 邻居朋友、小组接触、个别接触是农民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2.兴趣阶段邻居朋友、小组接触、个别接触是农民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而且影响度增强。3.评价阶段邻居朋友、小组接触是农民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其次是个别接触。特别是邻居朋友对信息评价作用巨大。4.采用阶段个别接触是农民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其次是邻居朋友、小组接触。(七)不同的信息来源对农民采用阶段的影响大众传播:职能是提供信息,广告宣传,在认识阶段作用较大; 沟通特点:单向沟通,传播速度会,范围广,适用一般内容; 对农民:适用一般信息。农民接触:职能是互相帮助,反映强烈,在评价阶段作用大; 沟通特点:双向沟通,信息内容适合当地情况,直接接触; 对农民:帮助农民决策,采取行动。推广人员:职能是传播特定信息,传授知识技能,接受咨询服务,在采用各阶段均起作用; 特点:双向沟通,信息多,权威性强;对农民:帮助农民决策,采取行动。商业机构:买卖商品,职业服务和技术指导,在采用阶段作用大; 双向或间接接触,与各自经济利益有关; 给予信息,指导行为改变。三、农业创新的扩散农业创新扩散:一种创新在社区中的传播过程。可少数人向多数人传播,也可由一个单位向另一个单位或社区传播。(一)农业创新的扩散曲线初始平直的部分代表创新者占较少的百分比较陡的部分表明早期和晚期的快速采用顶部的最高点表明落后者的较慢采用(二)农业创新的扩散过程农民行为变化过程,就是“驱动力”大于“阻力”时,创新能及时扩散开来。1.突破阶段创新者——农村中的专业户、科技户、回乡青年等,文化素质高,外界联系广,生产经营条件好,勇于变革,改革欲望强烈。——率先采用、试验、评价2.紧要阶段是创新能否扩散的关键阶段。特点:大家都在等待创新扩散的结果,是创新者向早期采用者进行扩散的过程——农村中潜在的改革者。3.跟随阶段——自己主动推断过程早期多数认为创新对他们有利,主动采用。4.随大流阶段当创新扩散已形成一股不可挡之势,后期多数和落后者被动随波逐流,使得创新扩散在整个社会系统普遍被采用。(三)农业创新扩散的周期性推广创新分为四个阶段:投入阶段、发展阶段(前成熟阶段)、成熟阶段(后成熟阶段)、衰退阶段。农业推广阶段分为四个时期:试验示范期:创新引进到试验示范结束;发展期:从试验示范到大面积推广;推广期:技术成熟,效益最好阶段;交替期:随着新创新成果的出现和旧创新的老化,新旧交替。(四)农业创新扩散的其他影响因素1. 农民——农民者个体生产者之间的社会阻力、社区中的沟通模式和农民特征扩散曲线对所有实践者来说并不按照同样的时间框架或模式,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社会中沟通模式表现为三个方面:不同层次的农民个体生产者之间沟通很难;推广工作如果依靠非正式渠道进行创新扩散,只能在部分农民中扩散;正式渠道如农业推广机构推广速度快。 举例:杂交稻的推广 免深耕技术的推广……

6、什么是信息扩散理论?

最早提出新事物发展S曲线理论的是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的传播与新闻学教授Everett M. Rogers,他在"Diffusion of Innovations"一书中提出了新事物发展与扩散的五个步骤:

了解阶段:接触新技术新事物,但知之甚少。
兴趣阶段:发生兴趣,并寻求更多的信息。
评估阶段:联系自身需求,考虑是否采纳。
试验阶段:观察是否适合自己的情况。
采纳阶段:决定在大范围内实施。

几乎大部分新思想、新事物的创新扩散的传播过程是呈“S”形曲线。开头人数很少,扩散的进程很慢,当人数增加到居民的10%~25%时会突然加快,曲线呈迅速上升趋势,而在接近于最大饱和点时再次慢下来。在这一过程中,那些早期的采用者为后来的普及提供了必要的帮助。这些早期的采用者可能通过人际传播的方式劝说别人采用某项新技术。在罗杰斯看来,早期采用者就是愿意率先使用新技术、新产品等新事物并甘愿为之承担风险的那部分人。他们不仅能够接受新产品初期的局限性,还经常通过口头传播,使他们所处各群体的意见领袖们相信并且采用新产品。之后,意见领袖们又向处在他们人际传播范围中的受众扩散影响,于是更多的人接受新产品。

罗杰斯指出,创新事物在一个社会系统中要能继续扩散下去,首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采纳这种创新物。通常,这个数量是人口的10%-20%。创新扩散比例一旦达到临界数量,扩散过程就起飞,进入快速扩散阶段。饱和点(saturated point)的概念是指创新在社会系统中一般不总能100%扩散。事实上,很多创新在社会系统中最终只能扩散到某个百分比。当系统中的创新采纳者再也没有增加时,系统中的创新采纳者数量(绝对数量表示)或创新采纳者比例(相对数量表示),就是该创新扩散的饱和点。

罗杰斯认为,创新扩散总是借助一定的社会网络进行的,在创新向社会推广和扩散的过程中,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提供相关的知识和信息,但在说服人们接受和使用创新方面,人际交流则显得更为直接、有效。因此,创新推广的最佳途径是将信息技术和人际传播结合起来加以应用。

根据创新扩散理论,罗杰斯对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做出了预测,他指出,到2002年7月,世界上互联网的用户人数已经超过5.44亿人,约占世界上的人口9%,按照这样的增长速率,到2005年时,将占到世界人口15.5%,这意味着未来两三年上网人数将会急剧增长。然而,这种巨大的增长将不会发生在美国,因为目前美国的网络用户人数已经达到71%。在美国,互联网用户的人数开始下降,并逐接近100%,接近S曲线的后期,达到饱和。罗杰斯进一步指出,互联网用户人数的主要增长发生在亚洲,大多数增长集中在中国。

罗杰斯还指出,现在,另一种通讯技术移动电话与互联网一样,正在极其迅速的扩散。事实上,所有的新技术都在不停地发展和进步,从电话、电视机、计算机、网络、手机、到Blog,都是如此,这些新的事物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7、创新扩散模型的应用

创新扩散模式即在一个社会体系的成员中,将经由特定通路,伴随着时间的演进,散播创新的过程及程序。影响创新扩散的程序则包含了四个关键因素:创新本体、散播通路、时间及社会体系。模式首先假设新产品的潜量受到大众传播媒体及口头传播的影响,因此潜在接受者可分为受到大众媒体影响的“创新者”及仅受到口碑影响的“模仿者”。 该创新扩散模型具有三大特性:
1、累积接受者的分配图形具有S型的曲线;
2、当期的增加购买者具有钟型(Bell)的区线型态;
3、Bell曲线是对称的。S曲线揭示了累积扩散程度,即新品的销售状况;Bell曲线揭示了新品扩散的速率,既市场增长率,其受到创新系数和模仿系数的影响。
创新扩散模式的营销应用:新品上市的生命周期应用创新在特定社会系统中的扩散呈现所谓S曲线形的扩散模式,一种创新在一个社会系统中的扩散,只有使用者达到系统总人口的某一比例后,整个扩散过程才可以自续下去,这一比例(有时也用其绝对数量,即已采用者的数量),就是临界数量。这个临界点,在营销者看来,就是新产品的“上市门槛”。只有跨过上市门槛,新品才能成功上市。通常当一种创新刚刚开始在系统中扩散时,人们对它的接受程度比较低,因此一开始扩散过程比较缓慢:而当采用者比例一旦达到临界数量,扩散过程就会加快,出现起飞,以致系统中大部分最终会采用创新的人都在这一阶段采用该创新。这个起飞阶段,对营销者而言,就是新产品上市的“成长期”,原有的消费者会进行重复性购买,新的更多的消费者会来尝试购买,该阶段销量快速上升。然后,扩散过程再次慢下来,系统对创新的采用逐渐达到饱和点。此阶段,营销者认为是产品进入了成熟期,销售额和利润额都达到了历史最高点。

8、如何用创新扩散理论促进新事物的传播?

对于新事物,我们要看到他的长处,看到他的优点,如果它确实是好的东西,我们就要通过各方面的渠道来得到建议宣传,进行正面的弘扬

热点内容
我要开店淘宝 发布:2020-09-09 12:06:51 浏览:854
十大相机品牌 发布:2020-08-29 10:57:46 浏览:788
淋浴器十大品牌 发布:2020-08-29 01:52:31 浏览:627
开店宝支付 发布:2020-09-15 10:25:50 浏览:560
技术专利申请 发布:2020-08-27 21:42:43 浏览:545
怎么扫条形码 发布:2020-08-29 10:28:31 浏览:538
怎么保护知识产权 发布:2020-08-29 01:30:26 浏览:535
济南创新谷 发布:2020-09-10 04:19:14 浏览:533
淘宝开店照片要求 发布:2020-09-09 12:08:29 浏览:532
开店美发 发布:2020-09-02 20:04:55 浏览: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