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新创业 » 英国历史创新

英国历史创新

发布时间: 2022-06-09 03:04:05

1、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在国家政治制度方面有何创新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从1640年查理一世召开新议会的事件开始到1688年詹姆斯二世退位的事件结束,以新贵族阶级为代表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起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革命,也称又称英国内战、清教徒革命。那场战争导致内战的发生,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40年后,英国人又请来威廉来担任英国国王,进行了“光荣革命”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统治。英国革命确立了"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议会君主制)"、"内阁制",颁布《权利法案》。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力进行制约,人类社会由专制转向民主,由人治转向法治。
意义
1.英国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民主制度对专制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为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扫清了障碍。
2.英国革命揭开了欧洲和北美革命运动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3.英国革命后,出现了长期的政治稳定的局面,为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为英国开展工业革命和成为工业强国创造了前提。
4.英国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起来。
5. 从世界史的观点看,英国革命的主要意义在于确定并贯彻了自由主义的原则。-- <全球通史·第27章·欧洲的政治革命>
6. 英国革命没有根本解决政治经济制度落后性,反而与旧贵族联合镇压英国人民起义。
7.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它所确立的资产阶级议会制度,对欧洲乃至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折叠影响
英国革命极大促进欧洲各国反专制势力,起到思想启蒙作用,对世界历史产生重要影响。也使一些封建专制的国家陷入害怕和担忧。但是英国革命毕竟是不彻底革命,没有从政治制度上彻底铲除旧的毒瘤。但对1789年法国大革命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而且英国通过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推动了历史的进程,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2、人身保险发展史上英国有哪些创新

保险是从海上保险发展而来的。
在英国,迄今发现的最早一张人寿保险单是1583年6月18日签发的承保威廉·吉本斯的短期寿险单,人身保险是该张保单的保险金额为382: 33英镑,人身保险的保险期限为12个月,人身保险威廉.吉本斯于1584年5月8日去世,人身保险相关机构向其家属给付了保险金,这种短期寿险单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人寿保险,人身保险它是由会员缴费建立共同基金,人身保险在会员死亡时从幕金中给付保险金,人身保险属于互保形式,人身保险类似于古代的丧葬会。

3、英国是怎么崛起的?

英国崛起的原因是综合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从英国历史发展角度来看,其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原因大致可分为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两部分:

部分内部原因:

1、完成了基本的原始积累:圈地运动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次海外掠夺和贸易也是原始积累的重要途径,以及殖民战争等都是其完成原始积累的原因。

2、制度的改革: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积极发展对外的贸易,使伦敦,利物浦成了繁荣的港口城市。

3、工业革命的推动: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首先完成有许多科学发现和发明,如蒸汽机等。

4、重视教育:二百多年来,英国的各类学校和大专院校随着该国举世瞩目的技术、工业和金融革命而发展起来。但是,其世界一流的教育历史更为悠久,可追溯到12世纪牛津大学(1185)和剑桥大学(1209)成立的时代。

部分外部原因:

1、拥有强大的制海权:1588年,英国战胜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在攫取世界海洋霸权上迈出第一步。其后,利用其优势的地理位置与强大的海军控制了海上运输贸易。

2、不断扩张殖民地:英国的殖民地在19世纪猛烈扩张。1801年合并爱尔兰,英国的正式名称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对亚洲的侵略继续扩大。

(3)英国历史创新扩展资料:

英国本土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的不列颠群岛,被北海、英吉利海峡、凯尔特海、爱尔兰海和大西洋包围。18世纪至20世纪初期英国统治的领土跨越全球七大洲,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和第一大殖民帝国,其殖民地面积等于本土的111倍,  号称日不落帝国。

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取得了胜利,但国力严重受损,于20世纪下半叶大英帝国解体。

4、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在世界近代史上,英国曾以政治制度、科学技术等桑面的创新走在了前

(1)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科学技术:牛顿定律
(2)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使原来的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提高了生产效率
(3)英国科技创新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也对英国的政治变革起了推动作用。反过来讲,政治制度创新又为科技创新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可见,英国科技创新与政治创新在互动中前进。

5、岳麓书社版历史必修一 第8课 英国的制度创新 和第9课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题纲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文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第8课英国渐进的制度创新

一、《大宪章》

1、原因:削弱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2、签署:13C初限制王权,保障贵族,骑士与市民利益。

3、影响:形成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限制王权

二、《权利法案》1689年制定,

1、目的:限制王权

2、影响:A、确立议会主权,国王权力受到议会限制;B、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进入稳定发展时期;C、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由人治转向法治。

三、责任内阁、

1、形成:光荣革命后,国王“统而不治”,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为第一任首相。

2、职责: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3、两党政治:19世纪中,议会选举成为两大政党权力角逐的战场。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

四、英国君主立宪制

1、特点: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以国王为元首,以首相为最高行政首长,以代议制民主为基础。

2、发展:随着工业革命深入,工业资产阶级在1832年选举中取得更多席位,确保资产阶级政体的稳定。

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一、联邦宪法

1、背景:美国面临新问题(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A、邦联的松散状态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和主权;B、需要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C、力求在大国中确保共和政体。

2、制定:1781年费城制宪会议

3、原则:

A、联邦制原则:建立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包括最高行政长官,即总统;国会掌管联邦财政;建立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这上的联邦司法体系,但各州保留较大自主权。B、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C、民主制原则:总统和议员由民选产生。

4、补充:前10条修正案,规定公民若干自由权。

二、联邦制度

1、概念:中央与州分权,国家主权属于联邦,联邦法律是最高法律。

2、挑战:州权主义活跃导致1861年至1865年美国内战。

3、完善:宪法第13、14条修正案规定废除奴隶制,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

4、影响:统一与稳定成为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政治前提。

三、两党政治

1、形成:华盛顿之后,总统选举受到统治控制,国会形成两党对垒局面。

2、基础:19世纪中期,民主党代表南方种植园主,共和党代表北方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利益。南北战争后,各自基础发生了变化。

第10课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

一、初创共和:波旁王朝---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法国大革命(起因、标志、含义)

2、《人权宣言》(时间、机构、影响)

3、《1791年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实行三权分立。

4、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04年

二、曲折共和:法兰西第一帝国---法兰西第二帝国

1、政体演变:法兰西第一帝国---波帝王朝复辟---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

2、《拿破仑法典》:确立资本主义社会法律规范

三、确立共和-----标志:1875年第三共和国宪法

四、维护共和:议会选举中,共和派取得胜利,对宪法进行补充,堵塞了君主派复辟之路。

第11课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

一、德意志的统一

1、原因:

19世纪中期,德意志经济连成一体,封建割据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

2、过程:1864——1870年,普鲁士在首相俾斯麦筹划下,发动了三次三朝战争,完成了统一。

3、影响:这是一场结束封建割据的革命,解决了德意志的民族统一,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

二、德意志帝国:1871年,在法国凡尔赛宫成立

1、性质:《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实行君主立宪制。帝国国会为人民代表机构,由普遍平等的直接选举产生,虽然披上了民主的外衣,但有浓厚专制色彩。皇帝和首相真正掌握国家权力。

2、局限:专制色彩浓厚,军国主义传统影响深远。

三、魏玛共和国

1、建立:1919年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人民享受到一些资产阶级民主权力,并颁布魏玛宪法。

2、局限:没有摧毁旧帝国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基础,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薄弱。

3、结局:经济大危机冲击下,希特勒建立法西斯统治

4、启示:在德国这样专制主义影响深远的国家,要真正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必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

6、历史网:英国在政治上的创新指的是什么

君主立宪制。
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发展。
煤炭,电。

7、求英国制度的创新!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

(一)君主立宪制的开始形成——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政治权力:国王——议会)
1、《大宪章》的签署--限制王权的开始

(1)原因:英王因加强王权与贵族矛盾斗争的结果
这是英国第一次明确国王也必须服从法律,没有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这是后来《权利法案》的先声。
(2)作用:限制王权,保障贵族特权和部分骑士与市民的利益
(2)影响:从国王专权——有限王权
贵族权利——宪法权利
2.议会制度逐渐形成(组成、职责)
议会制度的组成、职责如何?
17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逐渐形成并壮大。英国处在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之下,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信奉“君权神授”,厉行君主专制,经常触犯资产阶级的利益。英国议会中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表,对国王推行的政策和专横行为不断进行指责,在议会中形成了反对派,他们支持《大宪章》,积极要求限制王权。从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到1688年的“光荣革命” 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那么,“光荣革命”后国王的权力与之前相比有何明显区别?(国王丧失了最高权力,受到议会限制)哪一文件最能体现这种变化?(《权利法案》) 可见,国王是被议会“邀请”来的,国王权力的来源已不是上帝而是议会了,并制定了《权利法案》作为国王登基的条件。
3. 《权利法案》--开始建立君主立宪制
(1)背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
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明确限制,运用法律的方式限制国王的权力,这是《权利法案》吸取了《大宪章》的重要部分。
发展:王权受议会限制;国家由国王个人统治发展为集体统治;由人治发展到法治
(2)影响:议会权力开始超越王权
《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确立的君主立宪制,也就是确立了英国沿用至今的政体,英国的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可见,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过渡的历史就是政治权力进一步从国王向议会转移的历史
过渡:《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加强了议会的权力,议会具有立法权、司法权、财政权,但《权利法案》还没有解决国家的行政的决策和执行问题,这是《权利法案》的一个局限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内阁逐渐独立出来,英王逐渐成为一个“统而不治”的君主,责任内阁制逐渐发展成熟。

(二)君主立宪制的发展--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行政权力:国王——内阁)
1. 形成(时间、表现)
时间:光荣革命后表现:国王退出内阁,统而不治,行政权力转移到内阁
国王召集咨询会议本是英国的传统,革命后内阁作为国王的私人会议的成分减少了,而从议会多数党领袖中来遴选内阁成员也渐成惯例。乔治一世让内阁自行处理国事,沃尔波尔就成了实际上的首相,全面主持政府工作。
2、特点
内阁职责
内阁与议会关系
议会可以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要求内阁下台;内阁要么下台,要么宣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3、发展
时间:19世纪中期
原因:选举权扩大和两党制发展
表现:两党轮番执政,互相监督、促进内阁由占议会多数的党组成
在责任内阁制下,英国的议会与政府的关系体现为:内阁必须得到下议院议员的支持,内阁设首相必须是下议院多数党的领袖。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这样,内阁制的建立使英国的立法机关得以控制行政,但又不减低后者的行政效率,调节了议会与政府的关系。此外,也可以看得出:英国的内阁是对议会负责的。
综上,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即是行政能力由国王向内阁转移 的过程。
明代的内阁与英国的内阁有什么区别?
英国的内阁制是资产阶级政治制度,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其内阁制下的内阁是独立于国王之外的机构。而中国的内阁制是封建制度之一,是皇帝强化封建统治的产物。

(三)君主立宪制的逐步完善
--1832年的改革法案(扩大普选权)
设两个问题:1.英国民主化的趋势是如何发展的?
2.普选权的广泛性能否说明民主化的程度?
由学生阅读课本,分小组讨论后归纳以上问题的答案。
1、(1)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的权力掌握在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手中
(2)1832年,在英国第一次选举制度改革中,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代表首次获得进入议会的权力。
(3)在19世纪后半期的两次议会改革中,成年男子获得普选权,20世纪初,非贵族出身的议员在院中首次超过半数。
(4)20世纪,女子逐步获得普选权。

8、14世纪的英国,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

就前者而言,佛克斯本人是一位坚定的新教徒,在求学期间接受新教教义后也曾受到迫害,但他没有丝毫动摇。他研究殉道者的事迹,就是为了与当时不少教皇的骄奢淫逸形成鲜明对照,希望基督徒以这些早期的殉道者为榜样,而不是盲目尊奉、服从教会的规则和教皇的指令。同时,佛克斯写作有关殉道者的业绩,又以自14世纪以来英国的(新教)殉道者为主。当然,在宗教改革以前,那些人只能称作新教的先驱。而佛克斯注重本国殉道者的做法,使得他的著述成为民族史写作的一个尝试。

与佛克斯同时,还有一位更加注重英国历史的学者,那就是约翰·莱伦德(John Leland,1503—1552)。莱伦德一生的研究,都侧重英国的地方文化、地理和历史,被称为“英国地方历史和文献之父”。他能获得这个荣誉,是因为他曾多次环游英格兰和威尔士等地,考察、收集和考订文献,测绘地貌地形,进行考古研究。他在考察途中做了详细的笔记,并将之出版。

莱伦德的多卷本《游记》(The Itinerary)既是后人研究英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资料,同时也是历史著述。它的叙述从中世纪初年开始,一直到亨利八世,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其意图其实是编一部《古代不列颠志书》(DeAntiquitate Britannica)。在考察旅行中,莱伦德还发现了罗马的钱币和铭文,虽然他本人未能全部识读,但他的发现和收集至少让人们看到,在古代文献的零星记载之外,还有实物史料可以证明罗马人进驻英格兰的古代历史。

英国民族史的著述在威廉·坎姆登那里走向成熟。像莱伦德一样,坎姆登是一位博古学家,对古代史料充满兴趣,同时他也是一位历史学家,著有《伊丽莎白一世编年史》(Annales Rerum GestarumAngliae et Hiberniae Regnate Elizabetha)。但坎姆登最著名的著作,是他编纂的《大不列颠风土志》(Britannia),从罗马时代一直写到他生活的时代。

由此,坎姆登堪称英国民族史学之父。坎姆登的著述不但基于文献史料及前人(如莱伦德)的研究,更利用了大量实物史料,充分展现了他广博的博古学知识。坎姆登的口号是:“重建不列颠的古代,也让古代拥有不列颠。”他的做法是,变史学著述为一种研究、一门学问,从而走出史学写作从属于修辞学的传统模式。坎姆登的成就,是16世纪欧洲学术史发展的一个经典代表。

民族史学逐渐兴起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当时的学者虽然精通拉丁文乃至希腊文,但开始用地方语言写作。因为打破天主教会的一统天下,也包括突破拉丁文的“垄断”,使之不再成为唯一的学术语言。当然这是个渐变的过程。比如莱伦德和坎姆登等人常常先用拉丁文写作,然后再由他们自己或他人译成英文出版。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尝试并不限于信奉新教的史家。早在16世纪初期,后来以《乌托邦》(Utopia)一书而扬名天下的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1478—1535),就用拉丁和英文写作了《理查三世史》(History of KingRichard III)。

莫尔是伊拉斯谟的好友,具有深厚的人文主义素养。他的《理查三世史》文辞优美、叙述流畅、人物鲜明,在人文主义史学中的地位与马基雅维里和圭恰迪尼等人的著作相比毫不逊色。然而莫尔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他曾是英王亨利八世的秘书,但他强烈反对亨利离婚,因此也反对英国的宗教改革,甚至不惜为此走上了断头台。

英国的宗教改革起伏多变,但用英文写作的风气已成不可逆转之势。到了17世纪晚期,另一位政治上的保守派爱德华·海德(Edward Hyde,1609—1674),即克莱伦顿伯爵,写就了一本英文史学名著——《英国叛乱及内战史》(The History ofthe Rebellion)。虽然作者立场落伍保守,但他的英文造诣却为后人所称道。17世纪之后,拉丁文“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是明日黄花了。

英国之外,以本民族为题材的历史著述也同时在欧洲其他地区出现。最初涉足这一领域的史家以新教徒为多。毋庸赘言,与天主教徒相比,新教学者在当时属于创新者,更注重彰显地方和民族的文化及语言特色。

在史学之外,马丁·路德将《圣经》译成德文,为近代德文的形成奠基,便是一个显例。之后欧洲各国都有学者模仿路德,将《圣经》译成他们的语言,使得拉丁文的《圣经》在近代欧洲不再流行,即便是在天主教徒中也不例外。不同语言版本的《圣经》之所以能够流行,自然有政治力量介入的影响。历史著作的写作亦是如此。例如,出生于卢森堡、后来在欧洲各地游学、任职的史家约翰·斯莱顿(Johann Sleidan,1506—1556)是一位与梅兰希顿齐名的新教史家。

正如马基雅维里写作《君主论》是为了献给美第齐家族,证明自己的识见和才智,斯莱顿写作《宗教改革史》(Commentariorum de statu religionis etreipublicae, Carolo V.Caesare, libri XXVI)则是为了让事实说话,让反对宗教改革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看到宗教改革的渊源发展和历史意义。

为此目的,斯莱顿努力采撷可靠的史料,细心铺陈史实,以求著述的真实性。多年在欧洲各国从事外交活动的经历使他享有独特的机会,得以掌握不少旁人无法获知的资料,为他的写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斯莱顿尽力做到不偏不倚,因此他的著作甚至让一些新教徒感到不满,而又得到一些天主教学者的认可。他的《宗教改革史》后来被译成各种欧洲文字,成为后人了解宗教改革的重要途经。

斯莱顿的这种做法也与他对神圣罗马帝国的态度有关。虽然皇帝查理五世反对宗教改革,但斯莱顿对查理皇帝仍然颇为恭敬,并视其统治下的帝国为标记尘世历史的四大王朝之一罗马帝国的延续。其他出生于德意志地区的学者,无论宗教信仰,更是对德意志的历史充满骄傲和兴趣。毕竟,德意志地区是日耳曼人的发源地,而古代史家塔西佗又著有《日耳曼尼亚志》,为这些学者提供了研究古代德意志的重要线索。

因此,德意志学者探求该地区的古代文化往往从评注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开始。康拉德·策尔蒂斯(Conrad Celtis,1459—1508)、亨利希·倍贝尔(Heinrich Bebel,1478—1512)和安德里奥斯·阿尔沙莫尔(AndreasAlthamer,1500—1539)等人都以注释塔西佗而闻名,并通过这种人文主义的研究重建德意志地区的历史。

阿尔沙莫尔声称“我们的塔西佗”是“描画、赞赏和称颂德意志”的第一个也是最好的作者。而比图斯·瑞纳努斯(Beatus Rhenanus,1485—1547)则想通过评注《日耳曼尼亚志》和写作《德意志史》证明,“德意志人一直享有完全的自由”。

如果说德意志的人文主义学者由于拥有一本古书而感到骄傲自豪,那么法兰西作为曾经的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亦让人文主义学者引以为荣。博丹就曾在其论著中透露出民族主义的情绪;并对新教史家梅兰希顿和斯莱顿推崇以德意志为主的神圣罗马帝国表示了不满。

博丹的情绪并非毫无根据。在他以前,罗贝尔·盖甘(Robert Gaguin,1433—1501)就著有《法兰西人的成就与渊源》(Compendium super Francorum origine etgestis),专门记载了法兰西的古代文化。的确,如果日耳曼人有崇尚自由的传统,那么法兰克人的文化似乎也应与之相近——在罗马帝国的时代,他们都同样被视为未开化的“蛮族”。

9、历史:英美两国对传统市场经济模式各有什么创新?

两国对传统经济模式的创新。
20世纪美国经济发展模式
体制、政策与实践 
【文】南京大学商学院 刘厚俊

美国经济在20世纪全球经济的表现中是最为突出的。无论是从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还是从现代化内涵的广度和深度上看,美国都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与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美国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有其独自的特点。它是由美国特定的历史发展背景、美国经济自身结构特性以及社会人文环境等诸多因素所决定的。

一、市场体系与企业制度 

美国经济的发展是与其成熟的市场经济模式分不开的。美国的市场经济模式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实行自由企业制度;(2)遵循平等竞争原则;(3)大中小企业并行发展;(4)产业结构优化,地区分工合理;(5)国际化的市场经济;(6)政府干预程度相对较低;(7)有关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度较为健全。

关于美国的市场经济模式,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阐述:一是分散决策的市场经济;二是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与管理。这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成为美国市场经济模式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美国的市场体系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相当完善。它既包括一般商品市场,如生产资料市场和消费品市场,也包括各种特殊的商品市场,如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其中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和金融市场是美国市场体系中的三大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度现代化、知识化,信息市场突飞猛进,成为美国市场经济中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

健全的市场体系为美国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反过来,美国的自由企业制度则是美国市场经济体系运行的必要前提条件。美国实行的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自由企业制度。与西方其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其经济自由的特点尤为突出,自由企业制度成为美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和核心。它的形成既与其特殊的社会政治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同时,由于美国幅员广阔,早期的自然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经济自由。美国所谓的经济自由,实际上就是经济资源私有,企业自由生产,消费者自由选择购买。每个经济行为主体的利己之心,构成了市场经济活动的基本动力,每个行为主体的决策是高度分散的,它们依靠市场价格信号进行协调。美国的自由企业制度从两个方面保证了市场的竞争性:一是从所有制方面,二是从企业的市场结构方面。

美国的市场体系与企业制度互为因果,相互适应,相互统一。成熟的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各运行主体的联结纽带,是市场机制有效运行的保证。市场引导企业,为企业提供了有效的经济信息和决策依据,提供了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自由企业制度是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是美国市场经济的灵魂。

二、市场竞争与科技创新 

美国的市场经济体系为企业竞争提供了制度环境。市场竞争推动技术进步。技术不断创新已成为企业赖以生存并谋求发展的最根本的出路。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在世纪之末总结美国市场竞争机制的时候,可以发现他既有资本主义市场竞争的共性,也有美国市场竞争的个性。共性表现在它具备市场竞争的三大基本内容,即争夺内部资源、合理配置资源和跨国竞争。就市场竞争的个性而言,美国市场竞争的突出特点就是政府的干预程度很低,市场竞争的自由化程度较高。

市场竞争有两面性,一方面是残酷的和具有破坏性的;另一方面则是通过适者生存和优胜劣汰而促进生产率的提高和社会进步。在美国,只要肯奋斗,就有发展的机遇。

当美国完成工业革命的时候,它的科学技术并没有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是落后于欧洲国家。美国的科技是在战后才发展起来并迅速超过欧洲的。促进美国科技飞速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政府的大力扶持。1993年11月,美国在历史上首次在白宫内设立国家科技委员会,该委员会与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国家经济委员会并驾剂驱,由总统亲自领导,政府主要人员参加,定期讨论美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和涉及的重大问题,并由政府制定计划,组织攻关。

美国大多数科技进步和发展,是依靠政府部门的有组织的研究和开发所创造的。在R&D的全部支出中,政府直接使用的约占1/4。其余大部分都是由政府拨给企业、学校和其他非盈利机构使用。其中学校和非盈利机构R&D的大部分来自政府。从美国大学生所获的学位上,可以看出政府的政策导向。例如,美国和日本授予科学和工程学位人数所占的比例大体相近,但日本85%的学位属于工程系列,15%属于科学系列。而美国工程系列只占40%,,科学系列却占60%。以上对比说明,美国政府在基础研究上担负着主要的责任,,而应用特别是开发则主要依靠企业受市场力量的推动来进行。

在高科技发展的过程中,美国也形成了世界上最多的、水平最高的科技人员队伍。归根结底,高科技发展要靠人。人是科技知识的创造者、发明者,也是科技知识的载体。1985年美国从事R&D的科技人员超过日、德、法三国总和,到90年代又超过日、德、法国、英四国的总和。在诺贝尔获奖者中,美国人是最多的。

通过激烈的国际竞争,战后以来,美国在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新材料、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空间工程等各个领域,均保持着世界依靠的地位。高科技的发展是美国经济最有力的支撑点,也是下一个世纪国际竞争的最有利的因素。

三、对外扩张与经济增长 

美国经济现代化的过程,同时又是对外扩张的过程。二战结束以后,美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70年代是美国对外投资快速增长时期。1970-1980年间共增长308.4%,平均每年递增率达11.9%。80年代,受世界经济不景气因至少 美元汇率下跌使对外投资成本提高这两大不利因素的影响,美国对外资本增长速度有所下降。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越来越密切,市场越来越开放,美国的海外经济扩张也出现了新的发展态势,继续保持着全球最大资本输出国的地位。例如,1997年美国各种形式的资本输出为4780亿美元。占当年GDP的6.6%。

美国的对外证券投资同样扩张很快。1970年美国对外股票和债券的投资为210亿美元,1980年达到621亿美元,1990年猛升到3423亿美元,到1997年则更增至14463亿美元。美国债券投资对外扩张急剧扩大的主要原因是80年代后主要发达国家实行了有效的控制通胀的措施,使实际债券利息有所上升。同时,全世界金融业蓬勃发展,世界各主要股票市场的行情日益上涨,增加了国际上对金融资产的吸引力。同时,由于美元汇率下降,美国投资者为减少风险,改持有美元单一货币而转为对外证券投资。加上现代通讯技术和电脑网络的发展提高了金融国际化的程度,使从事国际证券投资在手段上非常方便,这些都促使美国私人抓住机会,不失时机地对外扩张。

70年代以后,美国跨国公司发展很快。跨国公司已成为当代资本输出的最主要手段。到世纪之末,跨国公司已成为美国对外扩张的主要工具。美国跨国公司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外扩张除了表现为资本扩张以外,还表现为商品市场的扩张。美国是全世界最大的贸易国,进出口量长期都位于世界第一。如战后初期的1948年,美国商品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的21.8%,在1998年,该比率为12.7%。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经济扩张必然要求政治上的扩张。20世纪美国政治上的对外扩张经历了一个过程。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美国都以“中立国”的姿态出现。实行这种政策不仅可以减少参战的代价,而且还可以通过对交战双方国家销售武器的途径,迅速积累、壮大本国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二战中,美国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参战,同英国和苏联一起,形成了世界反法西斯政治力量的三巨头之一。战后的“雅尔塔协议”构成了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国的政治势力也已扩展到世界各地。

战后,在意识形态上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是苏联。美国对苏联实施了“冷战”政策。为了遏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政治力量,美国于1949年4月建立了以它为首的北约组织。90年代以后,东欧巨变,苏联解体,雅尔塔体制瓦解,美苏关系缓和,冷战基本结束。世界政治格局由两极化演变为“一超多极化”,即美国仍作为世界超级政治大国位于各国之上,但其地位受到俄、中德、日等国的挑战,不可能独霸世界。1990年,布什总统首次提出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主张。其含义是以西方大国为中心,争取与俄罗斯与中国的合作,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以其盟国分担责任的国际安全体系。由此可见,美国虽然已经到它不可能恢复世界霸主的地位,但仍想以自己的优势来操纵和控制世界事物。

军事扩张是美国对外扩张的第三个方面。美国大体上是通过三个渠道来实施其军事扩张的:第一个渠道是通过在海外直接建立军事基地或派遣驻军;第二个渠道是通过由美国参加并领导的国际组织(如北约等)来实施影响;第三个渠道是通过军事援助来扩大其军事影响。

综上所述,美国的经济增长是与美国的对外经济、政治和军事扩张密不可分的。这三种扩张相互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又相互推动;成为美国经济现代化过程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新经济与政企关系 

“新经济”是90年代中期提出的对美国经济在20世纪最后10年表现的一种新概念。美国新经济的形成,既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有主观因素的推动。客观因素中最主要的就是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90年代初进入一个新阶段。

1998年美国在国际竞争力的八大要素中,有六项列世界第一位,总体竞争力水平已连续五年居全球第一。这是美国经济全球化的最大的优势。美国与全球经济的关联度是最高的。它既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和资本输出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和资本输入国。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美国以信息业为主导的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从80年代开始,特别是90年代,美国以高科技为中心,掀起了一场新的工业革命。形成了一大批高技术产业。同时,传统工业也已被新的电子工业改造。使高科技产业代替了传统的汽车、钢铁、建筑等支柱产业而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

政府和企业在美国新经济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美国新经济形成的过程中,政企作用和政企关系也发生了 一些变化。

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政府的作用归根结底表现在如何充分刺激和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美国政府一般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 政府对大公司和中小企业区别不同的情况实行不同的激励机制。在垄断产生以前,政府主要是不断创造并完善企业自由竞争机制。当垄断产生以后,政府则对他们加以控制,只允许它们获得“合理的”利润,限制它们牟取暴利。9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更加注意帮助广大小企业向海外市场扩展,为它们提供更多的资金、保险、咨询和法律等方面的服务。美国政府的这些政策,对小企业的发展和壮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政府虽然在支持小企业的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经费支出,但由于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反过来又为政府创造出更多的税收收益,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以上说明,美国政府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干预作用,激励企业的经营活动,使它们能够发挥潜能,为繁荣经济做贡献。

10、英国民主制度创新的体现

英国国王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国王把国家的土地分赐给贵族,贵族必须向国王提供劳役和赋役。13世纪初,英国国王在对法兰西的战争中失利,为了夺回失地,英王向贵族进一步征税征兵,加重了贵族的负担,如果有贵族拒绝,就会遭到国王的秘密杀害。在这种背景下,1215年,贵族起兵反抗,占领伦敦,迫使英王约翰签署了《大宪章》。这张单薄的羊皮纸,就是距今已有约八百年历史的《大宪章》,它第一次把国王和贵族之间一直以来既约定俗成但又模糊不清的权利关系,转化成了明确的法律文字。

热点内容
我要开店淘宝 发布:2020-09-09 12:06:51 浏览:854
十大相机品牌 发布:2020-08-29 10:57:46 浏览:788
淋浴器十大品牌 发布:2020-08-29 01:52:31 浏览:627
开店宝支付 发布:2020-09-15 10:25:50 浏览:560
技术专利申请 发布:2020-08-27 21:42:43 浏览:545
怎么扫条形码 发布:2020-08-29 10:28:31 浏览:538
怎么保护知识产权 发布:2020-08-29 01:30:26 浏览:535
济南创新谷 发布:2020-09-10 04:19:14 浏览:533
淘宝开店照片要求 发布:2020-09-09 12:08:29 浏览:532
开店美发 发布:2020-09-02 20:04:55 浏览: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