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农村社会治理
1、如何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发挥好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核心作用
1、深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成果的取得和整个农村面貌的改善,都要靠基层党组织来领导。
2、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是“四个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3、提高农民法治意识。提高农民法治意识,是我国建设法治社会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环节。
4、脱贫攻坚实践中要切实帮助贫困人口转变观念。贫困人口大部分在农村,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基层社会治理必须面对的问题。治贫先治懒,扶贫先扶志。要努力让贫困群众思想认识到位、心态积极、主动作为,从贫困走向富裕,不仅仅是物质上,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实现自立、自强。
5、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各项基本公共服务的不断加强,会逐步提高农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外出务工人员回归农村就业创业,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整体面貌的改善。
(1)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扩展资料: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是在乡村治理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建设“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既是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既要传承发展我国农耕文明中的优秀传统,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又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
人民网—健全乡村治理体系
2、中国是怎样实现对乡村的治理?乡村的自治模式是怎么样的?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第八部分是改善‘乡村治理机制’,对新形势下的农村社会管理作出了重要部署。在工业化城镇化的推动下,农村的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组织体系、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基层治理方式已不适应发展的需要。新的形势下,必须大力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确保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农民群众的安居乐业。”清华大学教授汪晖委员说。
那么当前中国乡村治理的现状如何?中央一号文件中改善乡村治理机制的意见,对以后乡村治理有哪些积极的作用?对此记者采访了部分代表委员。
农村治,天下兴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正在急剧变化,农村社会关系日趋复杂,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正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完善和创新乡村治理机制,让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跟上经济社会结构变化的形势成为当务之急。”汪晖说。
湖南省慈利县象鼻嘴村的党支部书记向平华代表是来自最基层的干部。“要说治理,‘上面一根针,下面千根线’,基层最重要。”向平华说,“总书记参加上海团审议时也说了,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应该把基层组织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我们手里的武器。”
“农村治,天下兴。农业是第一产业,农民是最大群体,农村是基层社区。创新农村社会治理体制,是创新我国社会治理体制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是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大举措。”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晓山代表认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靠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同时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关。
要把党员干部培养成致富能手,成为新农村发展的领头人,从而巩固执政基础。村干部是领头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领头羊”,要及时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培训。“农村发展的目标不只是赚钱,而是要被群众们拥护,要培养村干部最基本的道德和价值观念。”
张晓山同时认为,在行政村一级作为基层政府派出机构的色彩越来越浓的现实条件下,要强化村民小组层级的民主自治功能,以村民小组为主体建立和健全普通农民对村干部行使权力的有效制衡机制,将非公务员身份的村干部的权力也能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确保普通农民的权益不受损害。
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委葛剑雄说,建设基层民主可以大胆积极试点,然后推广,针对有的村人很少了,可以适当集中,鼓励公务员、村官到基层,毕业生回乡为社会服务。
广东省农业厅副厅长程萍委员也认为,贫困地方没有集体收入来为乡村服务投入,未来要加大行政村与自然村集体组织力量,增加村里的集体收入的经济来源。
“乡村治理是整个国家治理体系的一部分,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家实行了积极的农村发展计划,取消了‘皇粮国税’,以推进农村的发展,乡村治理的逻辑发生了转变。这一方面说明乡村与整个国家治理的关系密切;另一方面国家的战略目标发生转移,实现农村社会的转型成为中国崛起的重要环节。”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委员说。
3、基层农村社会治理有效运行的根本前提就是要有规范性的什么
法律分析:文本制度。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法律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九、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4、农村社会治理有效的组织基础是什么?
乡村社会治理有效的组织基础是:坚持和加强党对乡村治理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把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作为主攻方向,把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作为根本目的。
要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着力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提升乡镇服务能力。
农村社会治理有效措施:
1、坚持党建领导乡村治理的机制
党管理农村是我们一直以来的传统,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治理的范围也越来越大,我们要加强党对乡村治理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在乡村治理中领导全局,为乡村治理提供有力的保障。
2、坚持农村在治理的主体地位
治理不是光靠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农民是乡村的主人,也是治理的主体,乡村治理离不开农民群众的参与,所以应该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比如苏州美丽乡村公司研发的积分制管理,就很好的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更好的发展乡村。
3、坚持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体系
乡村治理体系是中央根据我国农村社会治理的基本制度安排和特点提出的,要以自治增活力,要以法治强保障,要以德治扬正气,通过三治融合,将村民的责任心调动起来,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
4、坚持顺应和把握乡村发展规律
一方面,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我国的乡村经过数千年历史沉淀,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统,乡村治理要建立在这个基础上,不能以城市思维开展农村治理。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深刻认识到,当前我国农村正处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大家对于幸福感有了更高的要求。
5、如何创新基层社会治理,适应社会治理新常态
打造基层社会治理新平台,建立高效多元的服务和矛盾疏导化解机制。
(一)整合公共资源,拓展服务功能,打造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新平台。
随着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构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任务越来越重,对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实行网格管理,推动干部下沉,把服务和矛盾预防化解在田间地头。
在安排好“一办”和“中心”办事窗口的轮值服务人员外,其余80%的镇干部按网格化管理包组、包片、包户模式,每周3天以上的时间深入责任网格范围内走访、服务群众,担当起政策法规的“宣传员”。
(三)注重多元治理,凝聚共治合力,力求群众的问题更多地让群众解决。
社会治理服务中心积极鼓励培育基层各类社会组织,尤其注重培育村民理事会、水利协会等矛盾化解类社会组织,引导广大群众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反映诉求,协调关系,化解矛盾。
(四)强化支撑保障,全面系统推进,形成常态长效活力机制。
强化信息化支撑,开通手机版社会治理服务“一册通”,网格内重要信息和工作开展情况通过短信方式向镇社会治理服务中心传输,实时进行分类、交办、催办、查询、归档,实现情况及时掌握、矛盾及时化解、结果及时反馈、服务及时跟进,提高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规范化水平。
(5)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扩展资料: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适应社会治理新常态的背景:
服务群众不到位、干群关系不密切,日益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基层社会治理面临新挑战。
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在党的重大决定中,鲜明地提出“治理”这一概念,将“社会管理”表述变成“社会治理”,体现了由一元单向治理向多元共同治理的结构性变化,是党在政治理念上的一次高度升华。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实质上就是要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转变社会治理方式、提升预防化解社会矛盾水平,切实解决好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问题,这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
6、如何加强创新社会治理
创新
社会
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
人民
根本利益
,充分发挥多元
主体
在社会治理中的
主导
、协同、自治、自律、互律作用,整合社会治理
资源
,形成多元治理结构;要把德治和
法治
有机结合
起来,让法治在规范社会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让各种有利于社会稳定、
和谐社会
生长的
力量
竞相迸发,全面推进
平安中国
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国家安全
和谐。社会治理主要是党委政府和各种
社会组织
为促进
社会系统
协调运转,以
法律
、
行政
、
道德
等
手段
,对
社会成员
的
行为
进行规范,对社会
公共事务
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
过程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1.创新社会治理
理念
,
重点
解决治理为了谁的问题。2.强化
政府
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和服务功能,解决过度治理与治理空白的问题。3.建好社会组织
平台
,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解决社会治理无资源的问题。4.建好
社区
平台,健全
新型社区
治理和服务体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基层
社会治理和
服务体系
。5.广泛动员吸引
民众
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广泛动员和组织
公民
依法
理性
有序参与社会治理,引导公民认识在享有
权利
的
同时
所应承担的
责任
和
义务
,把权利、责任与义务统一起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根本的就是要建立以社会为
本位
、居民
需求
为
导向
的服务
新理念
,要创造
活力
与稳定之间的新平衡,构建
政府与社会
合作共治的新
关系
。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
全民
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
格局
。
7、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概念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解答,
从描述来分析,
现实意义就是创新,
且便于管理。
而历史意义就是发展,
在发展中创新,
在创新中发展。
8、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哪里?
关键在社会在基层,难点在城乡社区。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城乡社区。
因为社区作为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形成的一种生活共同体,既是社会的缩影,又是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的集中区,因而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
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人力、物力、财力更多投到基层,不断提高城乡社区治理水平,不仅有助于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而且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整个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
所以,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
不仅要加强城市社区治理,解决好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存在的空气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等城市居民反映强烈的各类问题。
而且要加强农村社区治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解决好土地承包流转、宅基地分配使用、征地拆迁补偿、集体收益分配等涉及农村居民切身利益的各类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夯实社会治理的基础。为此,需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社区治理体制,“真正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9、创新社会治理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1、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如果说工业时代的奥秘是分工,那么互联网时代的奥秘则是融合,是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社会合作。这就要求我们确立合作、互通、共享理念,打造社会治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命运共同体,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2、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
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制度建设具有全局性、根本性作用。科学的社会治理理念和实践经验只有转化为普遍适用的制度,才能成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巨大力量。
3、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
对社会治安进行综合治理,是我国的特色,也是我国的优势。面对社会治安新形势,我们要以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为目标,以突出治安问题为导向,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提高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水平。
4、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当前,我国公共安全形势总体是好的。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地域辽阔、发展不均衡的国家,能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大局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9)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扩展资料
创新社会治理的原则
一是推进社会治理社会化。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现代社会,只有政府和社会携起手来,才能建设好安全家园。要在发挥好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引导社会成员增强主人翁精神,激发社会自治、自主、能动力量,让大众的问题由大众来解决。
二是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法治作为社会治理创新的最优模式,应该回应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问题。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构建社会行为有预期、管理过程公开、责任界定明晰的社会治理制度体系,善于运用法治方式把社会治理难题转化为执法司法问题加以解决。
三是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我国传统文化中推崇直觉、感性思维,习惯于对事物进行模糊的归纳,严谨、理性、体系化的实证研究不够。这种思维方式容易导致粗枝大叶、大而化之。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就要培育以尊重事实、推崇理性。
参考资料
人民网-《人民日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