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创新的关系
1、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是什么关系
文化与人生:
1、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2、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3、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是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的、相互促进的,二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优秀文化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与个人: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3)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比较主旋律的讲法(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例)--
1、崇尚伦理,自强不息。
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思想贯穿始终。褒善贬恶、追求崇高的思想品德,向往理想的道德人格,涵养美好的精神情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主导思想,是大多数思想家所一贯追求的。在人和人的相处中,一个人既要有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创造精神,又要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爱人如己的博大胸怀。只有“与天地合其德”,才算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所谓自强不息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奋发图强、孜孜不倦、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中国古人所崇尚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和夸父追日的故事就是这种精神的生动体现。自强不息的精神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无数仁人志士和英雄豪杰前赴后继,英勇不屈,以至于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卫国家的领土,维护国家的尊严,是同这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密不可分。
2、强调理智和智慧的重要性,强调真理的追求和辨证的思考,有着浓重的思辩传统。
中国先秦的儒、墨、道、法几个最著名的学派,都十分重视理智和智慧,强调人们对真理认识的重要性,以老子和庄子为首的道家学派尤其重视辨证思考。在老庄看来,一切事物都有其对立的一面,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一切事物都是能够相互转化的,一切事物都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在绝对中有相对,在相对中又有绝对,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并力求从整体的相对独立和相互联系上来观察和分析这些现象。《大学》上说:“古之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平天下。”这段话比较全面完整系统的表达了儒家对人生的根本意义和目的的看法,认为人应当在完善自身的基础上完善社会,同时又要在完善社会的过程中完善自身,永无止境。
3、有独特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学、艺术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全人类文化中最重要、最宝贵的瑰宝之一。中国人历来喜欢以诗歌的形式来表达思想感情,究其渊源,可以追溯到《诗经》以前的帝舜时代,这一传统历久不衰,贯穿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诗经》以其鞭挞社会丑恶、向往美好生活的特有的睿智,审视着人与人之间不同情况下的思想感情;《楚辞》,尤其是其中的《离骚》等名篇,更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千古绝唱,表现了关心人民、热爱祖国、追求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争精神。此后还先后出现了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请小说等几个文学艺术的发展高潮,创造了绚丽多彩、辉煌灿烂、具有永久魅力的文学艺术,并以其独特的方式,熏陶和孕育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素质和民族精神。
三、传统文化与培养高素质人才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对培养和提高人的思想、审美、文化和道德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21世纪是一个在各方面都必然发生激烈竞争的时代,如果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得到发展,就可能遭到淘汰。竞争是多方面的,有经济上的竞争、科技上的竞争、管理上的竞争、人才上的竞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才的竞争。而在人才的竞争中,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占着尤为重要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视智慧、强调文化艺术修养、注重人文素质的培育等思想,有利于新时期人的思想素质的提高,应当认真的加以宏扬。
四、传统文化道德教育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我国传统的道德规范,不论是在今天还是在将来都是具有很高价值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只是我国,在全世界各国都出现了人的道德素质下降的问题,这是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结果。市场经济解放了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促进了财富的增加,但同时又使人的利己心和贪婪的欲望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因而引起了对传统道德的剧烈冲突,出现了世界性的道德水准的下降。因此,在道德建设中,宏扬优秀的传统道德,抑制人的利己心和贪欲的膨胀做到克己利人,是一个殛待解决的问题。
要建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是绝对不能脱离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的。任何文化都具有继承性,同时也有创新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相统一是一切民族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
2、怎样处理传统文化和创新的关系
文化是不断的载入历史和历史上不断变化的一些相关性问题的讨论。它的出发立场是有自己的方式、程序、准则和价值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完全的体现一个文化在人的活动中具体的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意义。因为人是这个社会的主体,只有人的思维才是不断的前进和创新的,所以为了文化能得到创新和发展。
作为文化的准则和文化的工具的定义性理论和文献以及史料,都能为这个文化的创造主体提供自己方向。理论性的知识是比较的死板的,有了人的参与将理论知识与世界的实际相结合的话,文化的创新就最自然的进行和发生。
以下是李占有的观点:
传统文化有一定保守性,毫无自觉性地吸收的话会产生束缚、禁锢人们思想的负面影响。但传统文化课程也可以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方法方面有所作为。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发展的社会土壤的分析和认识,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创新需要适宜的社会土壤和文化氛围;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走向及其发展历程,便可认识到继承、吸收是创新的前提;同时还能认识到,任何一门新的学科、新的思想、新的知识和观点的创立、提出,都需要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依据新的时代精神和知识结构重新分析、解释传统文化典籍,则可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方法。
李占有的博客链接:
http://blog.sina.com.cn/u/4c548cd4010007gi
3、文化如何传承与创新
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4、政治题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1、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2、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不能离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能摒弃传统文化而重头开始。任何民族和国家如果蔑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3、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5、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关系
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它方面创新的核心和灵魂,是推动人类创新活动的巨大精神力量。因此人类的一切创新活动总是首先把创新的关节点放在理论创新上。
人的活动与动物的活动根本区别在于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的实践活动,是在一定思想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不是受正确理论的指导,就是受错误理论的支配,不受任何思想理论指导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人类实践活动这一特点,决定了理论的指导地位,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没有创新的理论,就没有创新的实践,从而也没有创新的成果。人类的一切创新实践活动,都源于创新理论的创立和指导。
(5)文化与创新的关系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要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大力造就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水平创新团队。要加强学风建设,倡导扎实,专注,低调的作风。
要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形成爱科学,用科学和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良好氛围。要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改进科技评价体系。政府从分钱分物的具体事项中解脱出来,主要做好创造环境,引导方向,提供服务等工作,不断优化科技计划体系布局和管理机制。
6、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怎样
(1)①文化继承是文化创新的基础。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文化而从头开始。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文化创新是文化继承的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①文化创新是推动社会实践发展和促进文化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②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③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④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3)①文化创新要立足于社会实践,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②文化创新必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③实现文化创新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④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要正确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
7、政治题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就是文化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