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节创新
1、西洋节日如此盛行,以致中国传统节日收到忽视,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对于洋节泛滥的现象,你有什么看法?
首先,不能一味的崇洋媚外,外国的先进的东西要进行学习,导致中国节日被忽视的原因有2个,第一,人们越来越追求时尚,形成了“过西方节日是时尚”的思想,其次,由于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外的信息流入中国,所以西方节日受到追捧。对于洋节泛滥的现象,我觉得适当的了解一下西方文化未尝不可,但是不能过于崇拜,我们要珍惜我们祖宗传给我们的文化精髓,从而使传统节日更加的盛行!
2、为什么中国节日越来越冷清,而西洋节越来越受宠?
是相关宣传力度不够 也是国家对国有传统节日保护不够
此外 利益驱逐 商家在中国节日上找不到噱头赚不到钱 就去找洋节
希望以后可以把中国的节日推广到国际 中国的节日也是很好很有意思的
3、你认为洋节和传统节日各自的优点是什么
中国节日大多从劳动人民或者历史出发,比如说春节、端午节、清明节。
西洋节往往是出于宗教或者特殊事件、特殊人群出发,比如说圣诞节、愚人节、妇女节
4、为什莫现代人,爱国西洋节?
为了凑热闹。说白了就是心里面寂寞。人们失去了信仰。西洋节日,跟我们的节日一样。都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但是人们往往不去注重文化层面的东西,而去追求物质丰足和所谓的精神享受。拿圣诞节来说,问一下人们为什么喜欢过圣诞节啊?人们会说,有礼物拿啊,有苹果吃啊,可以聚会开party庆祝啊,热闹啊狂欢啊。几乎没人说,什么耶稣诞辰啊之类之类的。不是要夸张做作矫情,说我过这个节日就是为了给耶稣庆生。只是说,人们忽略了这一点。失去了信仰,被拜金、拜物质、拜享乐所取代了而已。
5、现代西方节日能够取代中国传统节日吗?
为了保护中华民族文化,曾有10博士联合提出抵制“西洋节”倡议,有名教授发出保卫春节的呐喊,在今年的情人节和春节即将近距离碰撞之际,来自陕西师范大学的140名大学生,为传统节日保护献计,形成了一次观点大碰撞,显示了传统文化在青年人心目中的地位和西方文化对青年人的影响,值得社会共同关注。
改造传统节日VS坚守自己的坐标
许多大学生认为我国的传统节日需要改造。常艳芳、王贵雅等从生活角度分析了传统节日被忽视的原因:以前人们特别喜欢过春节,是因为春节意味着穿新衣,吃好饭。中国大多数节日都与饮食有关,如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现在中国百姓生活水平提高,过去期盼在节日得到的东西,大部分在平时都得到了,所以人们对节日的热情大大淡化。
“传统节日太繁琐了,当今的人们谁还会像以前那么过。2005年8月11日广州拉开了‘2005广州乞巧文化节’的帷幕,然而也只是再现清末民初珠村乞巧节的盛况,多数市民仅仅停留在观看这一层次上。”金巧明举例阐明自己的观点。
高媛媛、李培锋、蒋瑞、田奇、孙雷、吴婧等认为,传统节日基本都是封建社会流传下来的,不可避免带有封建烙印:封闭式、家族式、等级制,以家庭内部活动为中心,有点僵硬、呆板,跟当今市场经济的社会有不协调之处;西方“洋节”则属于大社会的东西,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体现人人平等、自由的特点。这些恰好符合现代快节奏、竞争激烈社会下芸芸众生想要释放压力的情绪要求。因此,要在保留本色的同时,对我国传统节日进行改造。近几年,流行乐坛和服饰上刮起了强劲的“中国风”,其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是用新鲜时尚的形式包装和重整民俗。
反对改造的人数虽然不多,但他们的理由也有相当的说服力。何巍、周蕊、张意菲等认为:国人并非不重视传统节日,过春节的热情远远超过圣诞节,只是传统节日大家都与家人团聚,没有在街上,所以看似没有“洋节”热闹。有人总喜欢把中国传统文化纳入西方文化的坐标系中,给自己的传统节日安上西方化的称号。无论是将“七夕节”改名为“中国情人节”还是“中国爱情节”,流露的是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自信心的丧失,无非是让祝英台穿上朱丽叶的衣服,学朱丽叶说英语,其结果是她既不像朱丽叶,也没有了祝英台的神韵和气质。对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生硬包装、改造,甚至进行商业化拉郎配,与“国际接轨”,必然使传统文化庸俗化,破坏传统文化的纯正和魅力。我们应有充足的民族自信心,坚守自己的坐标。
商业化民俗节日VS恢复传统特色
有部分大学生认为传统节日受冷淡与未商业化炒作有关。郭艳、于航、罗布格宗等提出,“洋节”的兴盛,和商家为了经济利益炒作有关。近几年,每年圣诞节到来之前,商家都要大做文章,买一送一,满街的圣诞树、圣诞老人、彩灯,将节日气氛烘托得极为浓厚。商业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是21世纪的必然趋势,我们应当以认真的态度做好民俗文化与商业的结合,让一些有眼光的商家、企业家多组织一些传统节日活动。例如端午节,在销售粽子的同时,介绍节日的来历和为什么要吃粽子的知识,使人们知道祖国传统节日的内涵。
另有一部分大学生不仅反对商业化传统节日,而且认为应恢复其传统特色。贺佳说,中国的正月十五吃汤圆、放花灯、猜灯谜、赏月、放烟花、对对子、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扭秧歌、打太平鼓等等,内容比圣诞节丰富多了,参与性、娱乐性和知识性是圣诞节远不能相比的。元宵节如今不如古代,也赶不上圣诞节,首先是一些人把元宵节脱离了民间参与的基础。比如每年元宵节时,基本上就是看看花灯、偶尔猜猜灯谜,形式十分单调,还要购门票进场,有的门票还很贵,这样无法调动民众的“精神细胞”。我国的传统节日就是这样逐渐被遗弃的。如果恢复我国传统节日的特色,就能抵制“洋节”对我国传统节日的冲击。
“中国节日也确实需要一些新意。这种新意并不是说要附加什么现代的新东西,相反是要回溯过去。现在经常听人说年味越来越淡了,这‘年味’淡就淡在丢弃了习俗。很多城里人家过年为图省事,一家人在饭店吃年夜饭,没有了一家人一起忙碌准备年夜饭、贴窗花、蒸花馍等红火热闹的场面,也就失去了一家人亲热的气氛。”郑剑英说。
侯景男、马莹莹等认为,传统节日有很强的人情味、自然性、世俗性。它不是落后,只是内在潜能和魅力还掩藏在神秘面纱之下。传统若永远压在箱底,即使它的价值再大,总有一天会被人遗忘。所以,恢复传统节日文化迫在眉睫。我们应该将其深远的意义挖掘出来,把它融入年复一年的日常生活中。令人欣慰的是,有一部分大学已经将民俗学列为研究生专业,如中山大学文学院招收的研究生就有研究民俗学方向的。
顺其自然VS给予扶持
“事实上,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欧洲,几乎所有的重要传统节日都面临着危机。上世纪90年代,包括法国、丹麦等在内的欧洲国家就对以美国为代表的全球消费文化的渗透伤透脑筋,并试图以弘扬本土文化来抵御———结果如大家所见,收效甚微。”在杨丽君看来,传统节日受冲击,是必然现象。
马臖、梁香玲等认为,对于真伪、好坏,时间是最好的鉴别师。历史上也曾有过外来节日,例如浴佛节,但最终没有形成太大气候,而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屡遭“迫害”不止。“文革”期间,春节不许穿新衣新鞋,不许扎红头绳,不许吃年饭,不许祭祖,人们这天必须走进田野参加劳动,并美其名曰,“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可是现在的春节还不是年年过吗?如果西洋节日有其优点、长处,那么不要说是民间倡议,就算是国家法律明令禁止也不能够被遏制,而中国名类繁多的各种节日,其中也不乏一些陈规陋习,既然是不好的东西,就让它自然消亡,这也合乎天理。那些号召抵制圣诞节的行为,就是一种心虚表现,是担心中国传统节日承受不了冲击,是一种无用功。其实“真金不怕火炼”,好的东西经历过暴风雨后才会更加茁壮。对于“西洋节日”我们不妨采取“无为”的态度,顺其自然,任其自生自灭吧。
刘伟娜、刘军、张荣等则反对顺其自然的观点,其理由是,“五四运动”后,中国人开始摒弃国学及传统文化、民俗习惯,认为只要是西方的、是“洋人”的,就是先进的、现代的、科学的,而中国传统的东西,都是落后的、迷信的。改革开放以前,许多传统节日被取缔,许多节日风俗因此逐渐被取代,甚至消失,所留下的只有清一色的、单调的、无聊的活动。因此,当对外的大门一打开,人们还来不及宣传、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就被外面眼花缭乱的东西迷住了。由于中国传统节日在历史上曾遭受不公的待遇,我们今天要挽救,给予特殊照顾。
孙丹、赵丹等认为,“西洋节”盛行错在对孩子教育的偏差,重文化知识学习不重素质修养,所以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让国人看到传统节日的好处和优点,使祖国的传统文化、传统节日深入人心,特别是深入青少年的心灵。这就要求形成立体宣传模式,从电影、电视到报纸、杂志,甚至学生教材。还可以制作一些精致优美的公益广告,举办有奖知识竞赛等。
“去年上了民俗学课后才发现,中国文化里有那么多有意思的民俗趣事,我们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去了解,哪里还有闲工夫泡在西方文化的‘蜜水’里?”陈璐幽默地说。
韩铖、王萍、雷鸣远等认为,仅靠一两个学者呼喊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有政策的连续性支持,加大文化方面的资金投入,对大学的民俗学专业有所支持和保护。我国现行的法定节日中,只有春节是民族传统节日,适当增加传统节日为法定节日,显得迫切并必要。建立相关的档案,确保可以留传给子孙后代,同时,建立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中心,培养各方面的民族文化人才。
走向世界VS洋为中用
平安夜,我市市民和国外游客一起狂欢。虽然他们戴的是圣诞老人帽,却踏着中国传统鼓点,兴奋地扭秧歌。(资料图片)
“我们总在防守,为什么不把中国龙推销到西半球?我们有如此无穷无尽的文化宝藏,不充分发扬利用,真的太可惜了。”鲁孟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有充分的信心。
王晶、周愉快等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广泛的文化交流中,西方文化来袭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一味禁止外来文化,而不向外发展扩大生存空间,自己的阵地会越来越小,直至消失。所以,我们不仅要让中国传统文化在本土站稳脚跟,还要走向世界。
更多的大学生认为应当洋为中用。
刘秋尧、何巍等说:近年来,全球各地方兴未艾的“汉语热”,已有8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落户36个国家和地区,人家怎么就没有把“孔子出国”视为“文化输出”而设置一个与之相匹配的“防火墙”呢?西方节日流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国人狭隘的民族主义观。所以,我们要树立信心,使其中国化,将其改造成中国节日。
刘小荣、张丽丽、吴迪、罗时伟、张海梅、付雁等提出,我们的民族文化最强盛、煊赫、最光辉夺目的时代汉唐之际,都是同外来文化交往、融合十分活跃、频仍的时代。其实有许多节日,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护士节”、“记者节”、“妇女节”、元旦,都是国际性节日,也没有谁为了捍卫民族传统而摒弃、抵制。西方一些独有的富有人情味、人性化的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所没有的。中国人在表达感情的时候很含蓄,而母亲节时送一束康乃馨和一张贺卡,使很多不善于表达的人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所以,“洋节”是对我们传统文化有益的补充,可以用来完善中国的节日系统,宣传中华传统美德,有选择地汲取十分必要,我们应当毫不犹疑地拿来洋为中用。
多做实事VS转变观念
谁说春节不热闹?(资料图片)
许多大学生认为目前需要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而不是空喊。
任冲、宋金亮等建议,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去“过”传统节日,去参与,至少保证有份节日的心情。即使做不了大事,也应该多了解一些民俗文化,然后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传播。
周蕊、刘楠等认为,中华传统流失与不务实有直接的关系。我们总是喜欢做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却不下工夫从根本上改变自身。10博士呼吁抵制“西洋节”,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什么,刚刚过去的圣诞节依然热闹。如果真的要想改变西方文化入侵的现状,不如抓紧发展中国的国力。如果我们的综合实力发展上去了,在世界上腰板硬了,还怕那些“西洋节”吗?
而刘秋尧、陈毅清、岳佳等认为,目前的关键问题是转变思想观念,否则做的事情越多,对民族文化的破坏越大。我国许多人对待文化既不愿意接受,也不愿意放手。当别人的情人节等节日供我们享用时,我们认为是文化侵略,要抵制;而韩国端午节申遗成功,我们又愤怒了,认为是人家抢走了我们的东西。这完全是存心不让大家好过的破坏心态。只要我们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共存,趋利避害,相信我国的传统文化会被很好地传承下去。
记者手记
这140名大学生之所以在保护传统节日和文化上所提的方法有矛盾,是因为在对待“西洋节”的态度上不同:有10%的学生坚决抵制过“西洋节”;59.3%的学生认为可以在正确引导下有节制地过“西洋节”;8.6%的学生认为过不过“西洋节”无所谓;7.8%的学生认为过“西洋节”是件好事;持其他观点的学生占14.3%。
6、节日名称 过节方式 中国人喜欢的理由 在世界多元文化不断交融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西洋节目呢?
节日是一种传统,也是一种文化,作为传统和文化一般都是在很长时期内形成的,即便是一种成形的文化传统超越国界被另一个民族所接受,也要有一个不短的过程,需要这个民族去了解,去理解,去认可,去习惯。
洋节在中国的兴起无可厚非,因为现今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中,贯穿中西,融会古今,洋节的热闹和新鲜让很多年轻一代追逐。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肯德基、皮尔·卡丹等洋品牌在我国市场闪亮登场的同时,一些“洋节日”也迅速风靡于我国的大江南北。“洋节日”虽不如中国传统节日那样源远流长,但它的到来的确使许多原本普通的日子因此而变得生动起来,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新的乐趣。
西方的母亲节、情人节与注重群体感受、团圆效果的中国传统节日相比,它们更多地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情怀。父亲节、母亲节的设立,是在引导人们要用感恩的心去关爱为养育儿女付出巨大艰辛的父母亲,它弘扬的是人间最珍贵、最美好的至爱亲情。别具风情的情人节,它不仅是知心爱人之间互送礼品、表达深情的过程,它更是一种关爱他人、善待自己的象征。在世界需要温情的今天,它已不只是年轻人的节日,它已成为现代人类情感的一种寄托。
形式往往决定着内容。这些寄托着人类美好情感的“洋节日”,的确为含蓄的中国人提供了又一个敞开心扉的窗口。只要你有兴趣,尽可以“洋”为中用,在“洋节日”里把自己的感情散发出来,使自己的人生丰满而无憾
但我国传统节日更为重要,因为,5千年的文化底蕴,她的历史魅力和传统庆祝活动,会让我们骄傲于“我们是中国人”!
7、传统节日与西洋节日的异同之处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节日的关注,一些媒体的民生栏目开始引导大众关注传统节日。国家也出台了政策,增加元宵、清明、中秋、除夕等中国传统节日的假期。不过即使这样,年轻的一代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关注仍然非常那个局限。七夕还是比西方流入的情人节冷清许多,这还是多方宣传和引导的成果。而对于列入法定节假日的传统节日,自然是会受到大家的关注,
只是很多的人,他们关心的,也许只是假,而不是节。还有一个东西方的节日可以对比,就是圣诞节和农历新年。本来圣诞节是一个带有浓烈宗教色彩的节日,只在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世界里风行,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圣诞老人乔装打扮来到中国,脱去了宗教这层外衣,穿街过巷。很多的人,他们关注圣诞节,过圣诞节并不理会甚至根本就不了解圣诞节的内涵,只是在跟随一种流行。就像即使是单身的情人节,也非要弄出一点所谓的节目才算甘愿。
教堂的牧师说,他们是圣诞徒,其实他们什么徒都不是,他们过圣诞,无关耶稣,无关祈祷,无关那个叫以马内利的地方,他们只是在一种他们想要的氛围里狂欢。而面对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这个我们一直认为在是节日之王的盛大日子,在他们的观念里,也无非就是买套新衣服,吃顿年夜饭,然后看春晚、发短信,然后就开始跟随长辈走动亲戚,年复一年,年年如此,不新鲜,反而有些累。
在这个角度上看,西洋节日的确被赋予了狂热和神秘的色彩,得到青年一代的追捧也是理所当然。但毕竟,我们不能就这样任由我们的传统节日这样的萎靡下去。媒体和政策的引导不可缺少,但更重要的,还是要更新节日文化,如果每年都是那写节目,那个模式,那几张脸孔,怎么能,让我们这些在万紫千红世界里长大的新新人类心动呢?
8、西洋节日有哪些
1、圣诞节
节日时间为12月25日(公历),圣诞节(Christmas)又称耶诞节,译名为“基督弥撒”,它源自古罗马人迎接新年的农神节,与基督教本无关系。在基督教盛行罗马帝国后,教廷随波逐流地将这种民俗节日纳入基督教体系,同时以庆祝耶稣的降生。
但在圣诞节这天不是耶稣的生辰,因为《圣经》未有记载耶稣具体生于哪天,同样没提到过有此种节日,是基督教吸收了古罗马神话的结果。
2、万圣节
节日时间为每年11月1日,万圣节又叫诸圣节,在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传统节日;而万圣节前夜的10月31日是这个节日最热闹的时刻。
在中文里,常常把万圣节前夜(Halloween)讹译为万圣节(All Saints' Day)。
为庆祝万圣节的来临,小孩会装扮成各种可爱的鬼怪向逐家逐户地敲门,要求获得糖果,否则就会捣蛋。
而同时传说这一晚,各种鬼怪也会装扮成小孩混入群众之中一起庆祝万圣节的来临,而人类为了让鬼怪更融洽才装扮成各种鬼怪。
3、愚人节
节日时间为公历4月1日,愚人节(April Fool's Day或All Fools' Day)也称万愚节、幽默节,愚人节。
在这一天人们以各种方式互相欺骗和捉弄,往往在玩笑的最后才揭穿并宣告捉弄对象为“愚人”。玩笑的性质极少包含实质恶意。
但个别玩笑由于开得过大而引起人们的恐慌,从而产生较大规模反响并且衍生成为(传媒)谣言和都市传说,所以对于人们来说一般会加以避免开如有关灾难之事的玩笑。
9、关于研究西方节日的研究感想 100——200字
结题报告
进入高中我们遇到了第一个挑战,对社会的挑战,我们选择了中国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的这一题目。我们小组决定为了了解和更深的认识西方节日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及文化对中国人更多的是青少年学生的影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西方文化更好的融合!都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所以我们决定采取的步骤是亲近民众发放问卷调查,当正在计划中时,我们迎来了清明节,择日不如撞日,临时决定先当一次“民众”。就这样我们一行人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清明节。过后,我们选了一个明媚的早晨,来到南亚广场,我们都下定决心为了15学分我们豁出去了!拿起胆子对路人进行了问卷的调查,万事开头难,所以接下来,我们进行的很顺利!再者是对老师的采访,对于老师我们特地选择的是英语老师和语文老师,在学科中它们虽都属于文科可是两者的思维方式是截然不同的!我们通过努力得到了两位老师的许可,我们有了更多的信心,那么一切计划都按步骤正在进行……
经过我们调查得出结论:
1、 青少年比较倾向外国的节日,例如情人节、圣诞节等;
2、 上班族也都倾向外国的节日,例如情人节、圣诞节等;
3、 中年人(分为两种经济阶层,两种不同趋势)消费观念有所差异;
4、 老年人对传统节日十分热衷。
分析结果:
1、 青少年之所以选择西方的节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传统节日的形式过于单一,中国现在提倡青少年创新,使青少年更多的接触新鲜的事物,而西方的节日符合这一需求。青少年所选择的节日是能为自己带来欢乐的,有利益的,他们是跟着潮流走的,西方节日是针对于个人所想表达的意愿,而中国传统节日更倾向与团体性,随着现在独生子女的增多,他们的个人意愿一般占主体,所以难免会出现现在的局面。
2、 上班族也走在潮流前线,接受的思想无论在哪方面都是开放的,从经济上讲,收入相对较高,生活水平较好,所以在庆祝中国传统节日的同时也有能力去庆祝西方的节日。
3、 中年人分为两种经济阶层。中等阶层在对待节日的看法上更倾向于传统节日,经济决定他们的文化消费,一定的文化影响一定的政治经济,一定的政治经济决定一定的文化,经济、政治、文化三者互相交融。例如,上海合作组织决定在不同国家召开会议的时候穿上各国有传统特点的服装;美国纽约市政府把中国农历新年纳入法定公共假日;菲律宾总统还特地穿起大红旗袍,宣布春节为菲律宾全国的“工作假日”。
4、 老年人比较注重国家的传统节日,相对来说在现今社会、经济、政治等全球化的发展,使老年人处于养老安逸的状态,不会对国外节日的新鲜刺激有过多的需求,在加上老一辈的人多数经历过了革命的洗礼,所以爱国的观念在他们的潜意识中根深蒂固,从而让他们对他们的传统节日更加热爱,这是老年人的普遍现象。用中国的语言来说,他们已经安享天年。
建议:
节日是一种纪念日,用于传统的庆祝或是祭祀的日子。
节日可以纪念某个重要的日子,某个重要的人物。例如,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感恩节是庆祝丰收的,七夕是中国式的情人节,圣诞是西式的春节。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以及不同的阶级,都有着不同的文化印记。
在加入WTO后的我们,更需要外来节日的熏陶,并不是一味的接受。一味的接受,只会让我们丧失了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没有自己的真谛。节日是一个文化的表现,通过节日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文化,更是一个有文化的民族,个民族独有的文化。节日表现了文化,是文化的载体。像我们身为炎黄子孙,这是无法改变的,因此,我们对外来节日应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而发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而中国,一个伟大的历史悠久的民族,创造出来的文化节日是深有内涵的,且需要用心慢慢品味。
总之,无论是中西方节日都能让人深入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让人们更热爱祖国,增加民族责任感,并能给人带来欢乐,让人们在烦琐的生活中得到短暂的放松······
衷西洋节日而淡化传统节日,有多方面原因:
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敛性和含蓄性相比于西方节日,缺少热情开放和轻松刺激的内容。而当代学生大多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属于改革开放后成长的一代,思想活跃,对外来的新事物兴趣浓厚。
商家的推波助澜。就像麦当劳食品、好莱坞大片的进入,洋节盛行是西方经济强势带来文化渗透的结果。商家抓住年轻人的猎奇心理,赋予圣诞节消费、尽情享受的特点,大力炒作,吸引年轻人。 而传统的民风民俗在传承上出现了断层。,
所以说一切的外因和内因造客观的就了这一后果!我们不能用自己的主观来看待着一种现象。要从多方面更深入的探究其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我们感谢帮助过我们的同学、感谢家长、感谢百忙中抽空出来的老师们、感谢配合我们调查的叔叔阿姨;感谢你们一路陪我们走来,让我们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感谢你们,因为你们我们才能如此顺利!谢谢!
题要:中国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吮吸着黄河和长江的甘甜乳汁,在广袤而富饶的祖国土地上繁衍生息,艰苦奋斗,创造了辉煌灿烂、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传统节日便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节日的举办具有一定的意义,此些活动及某些特殊的纪念方式,及所纪念、承传的是种种优良的精神或是促进某些值得继承的东西的发展的巩固。
课题解释:调查关于中国与西方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纪念日:如五一国际劳动节;传统的庆祝或祭祀的日子:清明节、中秋节、感恩节、圣诞节等。
关键词:调查结果、活动记录、西方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研究心得
前言
中国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吮吸着黄河和长江的甘甜乳汁,在广袤而富饶的祖国土地上繁衍生息,艰苦奋斗,创造了辉煌灿烂、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传统节日便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四海同寒食,千古为一人”----远去的节日:寒食节二 “未到清明先禁火,还依桑下系秋千”---寒食节之节物风俗三 寒食已逝、清明尤存----寒食向清明的节令演变四 “梨花风起正清明”------清明节之节物风俗五重建人文诗性信仰,再寻华夏明媚春光------寒食、清明节复兴方案。节日是不可缺少的,世界上凡有人群居住的地方接有节日。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她所表现出来的是一个民族的情感和愿望,一个个传统的节日实际上上是民族的一个个精神图腾。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是体现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节日文化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无
论你走到哪里,过自己民族的节日都会让你找到自己的“根”中国传统节日及其文化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是中国人民智慧和经验的积累,与西方的传统节日相比,中国的节日里更注重亲情和友谊的表达,注重对先人的怀念和对长者的孝敬,这对于家庭稳固、调节身心、舒缓压力、改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世代相传的节庆文化和民间习俗,是民族凝聚力的典型象征。我国主要传统节日,可谓源远流长,历代不衰。逢年过节,人们更是约定俗成,普天同庆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承担着将中华民族文化发扬光大的历史责任。有关专家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对中国节庆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任重而道远。为了调查中国节日与西方节日对社会的影响,我们进行了此次调查。
正文
据问卷所知,西方国家的情人节和圣诞节特别受欢迎,而且其热爱程度极大。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被冷淡了。造成这样,其原因何在?在于人们的心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向往外国,崇拜它的种种,这样喜爱他们的节日也就不觉奇怪了。外国文化和他们的思想扩展到我们国家,不得不让国人也受其影响。许多外国学生到中国留学,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着校园里的学生。这就增强了人们对外来事物的兴趣和对其追求的热望。
在这里,我们不是说外国的节日不应该被我们国人宣传。西方的文化和一些思想是值的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但我觉的凡事都得有一个度吧。太过分的推崇,是不是有些不妥呢?如此崇拜他们的人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呢?再想一想我们自己的那些被传承了多年的节日,却被西方的节日取代了,难道这是那么愿意看到的吗?
也许,有一些人会说我们太传统了,都什么年代了。可是我们还是要说,不管别人怎么说吧。这些年,特别是近几年来,西方的节日在我国大受欢迎,而且其程度让人看不懂。中国的“七七”情人节正在被西方的“2.14”取代。每当西方情人节这天,花店里的玫瑰和其他一些代表爱情的花被一抢而光,商家也因此大赚一笔。很多人反映,情人节这天,平时5角钱一支的红玫瑰可以卖到10元,甚至更高。
听到这样的事,我们的心里真的很难受。我们开始也没有想到,竟然有那么多的人愿意付大钱买花送给情人,但是事实如此,我们也只有面对。当我们问到一些人这样做有必要吗?他们的回答大都是肯定的,也有一些人说这是没办法的。我们觉的这太奢侈了,不是吗?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地,西方情人节就在我们国家蔓延开了,且其势猛烈,让人不敢相信。还有西方的圣诞,近来也被国人所推崇。许多地方花大费用搞庆祝活动,有的商家也抓住这个大好机遇忙着自己的财路。这不能怪他们。如果大家都不过分热衷这个节日,他们又怎么会想着从这其中找财路呢?
再看看我们国家的那些节日,如今又有多少人看好。难道这不够引起我们的思考吗?甚至,现在的春节,都没有什么人热爱了。一年不如一年的气氛。尽管每年我们都搞春节
联欢晚会,看起来还不错,气氛蛮浓的,但是,事实上没有多少人重视。那只是一个形式罢了。当然这并不是每个地方都如此,我们说的只是现在的一个趋势,以及大部分地方的一个现状。中国节日被冷淡,西方节日被推崇的现状,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也是值的我们深思的。
10、为何西洋节在中国越来越流行 请从人类心理的角度给出回答
好奇是人的天性 人本身就会在长时间下处在同一件事 一旦处久了 就会对外来的事物产生好奇 一旦有什么趣事便会勾起人们无穷的渴望 相反会对以前的旧事物产生厌恶的心理 说的对的话就给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