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新创业 » 研究创新基础

研究创新基础

发布时间: 2022-06-05 22:46:58

1、研究特色与创新

(1)对农用地分等模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吸收了相关专家关于农用地分等的思想和研究成果,结合研究区实际,提出了分模块控制的方法、独立产量数据和统一标准产量核算的检验方法,以实现跨区域和跨标准耕作制度间各层次等指数的可比性目标。在评价的起点,对最大自然质量等指数的可比性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研究,并对其算法进行了改进,基于β系数的本质是理论标准粮产量折算系数,将其从产量比算法调整为能量比算法;基于气候相同光温潜力指数和相当原理,引入光温潜力协调系数γ,采用产潜比法和参照系法获取,用于调整不同标准耕作制度间光温潜力指数和的偏差,显著改善了最大自然质量等指数的可比性。在评价的终点,进行了独立的宏观和微观检验。引入县域粮食播面单产,建立县域粮食播面单产-平均等级(自然质量等和利用等)关系模型进行宏观检验,根据检验结果提出了优选等的概念,并对优选等为平均自然质量等的县域,提出对利用系数和利用等指数进行修正的方法,提高了县域之间利用等级的可比性。通过典型县样点粮食产量调查,采用与理论标准产量折算系数β和国家粮食统计习惯基本一致的实际标准产量折算系数进行产量折算,建立了单元全年粮食单产-利用等指数关系模型进行微观检验,并确定了耕地利用等级产能。研究方法不仅对省级农用地分等体系的建立具有直接的意义,而且对全国农用地分等中等指数和等级汇总在方法上具有借鉴意义。

(2)对重庆市进行了大规模的耕地属性数据提取和基于全部村样点的粮食产量普查及耕地属性补充调查、试点县和典型县耕作制度和作物产量等的重点抽样调查,建立了重庆市基于跨指标区、跨县域、跨地类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并确定了利用等级全年粮食生产能力,对重庆市进行了基于县域耕地质量的分类分区。研究借助GIS强大的空间数据处理、分析和管理功能,提取评价单元并获得评价单元属性数据,建立了县级1:5万~1:10万和市级1:50万耕地质量评价图,研究成果为实现耕地资源数量质量管护和其他相关研究提供了科学基础。

(3)采用新兴的空间自相关分析和传统的相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角度,探讨了重庆市耕地质量与经济发展指标的空间耦合关系。研究揭示,县域耕地质量和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均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关系(自相关),且二者具有极大的空间耦合性;全市和非都市区县域耕地质量和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耦合关系。本研究成果有助于耕地质量评价成果的拓展性应用,如推动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

2、创新的四种基本方式

创新的基本方式,不是四种,而是八种,

第一,延伸式思维.所谓延伸式思维,就是借助己有的知识,沿袭他人、前人的思维逻辑去探求未知的知识,将认识向前推移,从而丰富和完善原有知识体系的思维方式.

第二,扩展式思维.所谓扩展式思维,就是将研究的对象范围加以拓广,从而获取新知识,使认识扩展的思维方式.

第三,联想式思维.所谓联想式思维,就是将所观察到的某种现象与自己所要研究的对象加以联想思考,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思维形式.

第四,运用式思维.所谓运用式思维,就是运用普遍性原理研究具体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获得新的认识的思维形式.

第五,逆向式思维.所谓逆向式思维,就是将原有结论或思维方式予以否定,而运用新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从而获得新的认识的思维方式.

第六,幻想式思维.所谓幻想式思维,是指人们对在现有理论和物质条件下,不可能成立的某些事实或结论进行幻想,从而推动人们获取新的认识的思维方式.

第七,奇异式思维.所谓奇异式思维,就是对事物进行超越常规地进行思考,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思维方式.

第八,综合式思维.所谓综合式思维,就是在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将上述几种思维形式中的某几种加以综合运用,从而获取新知识的思维形式.

3、研究思路创新

(一)开发并应用了油气储量、产量趋势综合预测流程和方法

针对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趋势预测研究方法的不足,开发应用了考虑多方面因素的综合预测方法,将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趋势预测方法向前推进了一步。

综合法首先研究盆地油气储量和产量的增长规律,分析地质特征、理论技术进步、市场、需求、政策因素、勘探投入以及勘探思路的变化对油气储量和产量增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盆地或预测区的资源潜力为预测基础,分析其勘探开发历程,依据目前所处的勘探开发阶段,确定其未来储量、产量可能出现的高峰值及时间,使用多旋模型,采用储采比控制,对油气储量、产量进行预测。

(二)采用了全新的可采系数研究思路

过去的可采系数研究主要采用统计法。针对统计法可采系数研究结果只是体现目前采收率水平,不能充分反应技术进步对采收提高的贡献的缺点,在本次可采系数研究中制定了全新的以油气藏解剖为基础,利用油气藏具有所在评价单元的地质特征、同时又是开发对象的特点,通过油气藏的地质特征解剖和开发特征描述,建立各类评价单元地质特征和可采系数关系,确定各类评价单元可采系数取值标准。

(三)评价系统边开发边应用

为克服以往油气资源评价系统建设滞后于评价进程,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的缺点,本次采取边建设边应用的开发模式。根据资源评价的业务特点,将系统的建设分步进行,首先建设数据库,提出数据标准,为数据入库做准备;之后开发可独立运行的评价软件,为各单位开展资源评价提供支持;最后是平台开发和系统集成,并开展数据入库和评价成果汇总。

2004年4月底,项目组建成数据库,并提供了数据标准。2004年7月前,完成了评价方法软件开发,7月底~8月初,开展了油气资源评价系统应用培训。之后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协助17个单位完成了33个子项目五种资源的评价工作;参与石油、天然气、煤层气、油砂、油页岩资源评价所有子项目成果的汇总工作,编制成果图件,制作成果数据表;将项目所有的基础资料、成果资料进行整理入库,实现了通过评价系统对数据和成果进行统一管理的功能。

(四)交叉、整合评价

针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对塔里木盆地资源潜力的认识差别大、意见难以统一的问题,项目办公室组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的配合下开展交叉评价;针对渤海湾盆地有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油三家石油公司分别评价,评价参数不统一、评价面积有交叉的问题,组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进行整合评价。通过交叉、整合评价,取得了塔里木、渤海湾盆地资源潜力数据,并得到了各石油公司的充分认可。

4、创新需要具备的基本要素

第一,批判精神。这是创新意识的第一要素。创新首先意味着对旧观念、旧事物的扬弃专,是要抛开旧的属,创造新的。因此,创新意识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它不迷信、崇拜任何偶像、教条和一切不适应现实情况变化的旧观点,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善于吸取旧事物、旧观念中的合理因素,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提出自己的新创意、新思想。

第二,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以发现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为目标的,新颖性、独特性和求异性是它的显著特征。创造性思维,对人的行为和决策都有直接的重要影响。它是正确理论指导下长期的艰苦实践和科学的求实精神、研究方法相融合中的再创造。我们应当注意吸取人类各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强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善于运用发散性思维研究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探索应对问题、解决矛盾的新途径、新方法。

5、创新能力的基础是什么?

1、学习能力。获取、掌握知识、方法和经验的能力,包括阅读、写作、理解、表达、记忆、搜集资料、使用工具、对话和讨论等能力。

2、分析能力。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若干部分进行研究的技能和本领。事物是由不同要素、不同层次、不同规定性组成的统一整体。

3、综合能力。强调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进行考察和认识的技能和本领。综合是把事物的各个要素、层次和规定性用一定线索把它们联系起来,从中发现它们之间的本质关系和发展的规律。

4、想像能力。以一定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直觉、形象思维或组合思维,不受已有结论、观点、框架和理论的限制,提出新设想、新创见的能力。

5、批判能力。表现在两个方面,在学习、吸收已有知识和经验时,批判能力保证人们不盲从,而是批判性地、选择性地吸收和接受,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6、创造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它是指首次提出新的概念、方法、理论、工具、解决方案、实施方案等的能力,是创新人才的禀赋、知识、经验、动力和毅力的综合体现。

7、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提出问题和凝练问题,针对问题选择和调动已有的经验、知识和方法,设计和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难题,能够创造性地组合已有的方法乃至提出新方法来予以解决。

8、实践能力是特指社会实践能力。提出创造发明成果,只是创新活动的第一阶段,要使成果得到承认、传播、应用,实现其学术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必须要和社会打交道,实践能力就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9、组织协调能力的实质是通过合理调配系统内的各种要素,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实现目标。对于创新人才来说,要完成创新活动,就要协调各方,当拥有一定资源时,就可通过沟通、说服、资源分配和荣誉分配等手段来组织协调各方以最终实现创新目标。

10、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创新人才的宝贵之处不仅在于拥有多种才能,更重要的是能够把多种才能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发挥作用。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是能力增长和人格发展的结果,这需要通过学习、实践和人生历练。能否完成重大创新,拥有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是一个关键。

6、创新的基础是什么?

创新的基础:

1、坚定的信心

拥有坚定意志,顽强奋斗。当创新活动误入歧途,需要调整方向时,它能够强迫自己“转向”或“紧急刹车”。拥有足够的耐力和耐心,创新不仅探索的周期长,还要冒失败的风险,需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

2、人才

创新关键在于人才。要把科技人才及质量人才资源视为企业战略资源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和质量管理人才,使企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3、创造意识和科学思维

拥有创造意识,要敢于标新立异。拥有创新精神,有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有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对事物要有兴趣,要适合所从事的事业。拥有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侧向思维、动态思维。

4、质量

质量是创新的基础。质量是一切创新的基础,是经济含金量的试金石、发展方式转变的晴雨表、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

(6)研究创新基础扩展资料:

创新的实例

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牛顿少年时期就有很强的好奇心,他常常在夜晚仰望天上的星星和月亮。思考着:星星和月亮为什么挂在天上?星星和月亮都在天空运转着,它们为什么不相撞呢?这些疑问激发着他的探索欲望。后来,经过专心研究,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则始于对亚里士多德“物体依本身的轻重而下落有快有慢”的结论的怀疑,他凭着“自信的直觉”和多次实验,证明了物体下落的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无关,进而动摇了亚里士多德长期在物理学中的统治地位,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他终于发现了自由落体规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创新

人民网-质量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质量的提升

7、如何看待——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在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是先有生产实践和技术进步还是先有基础理论,人们也许有不同的观点。但可以肯定的是,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不是单向的因果关系,而是相互推动的辩证关系。关于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的关系问题,许多人有这样一种思维定势,认为没有基础研究就不可能有应用研究,没有应用研究就没有技术开发。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在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是先有生产实践和技术进步还是先有基础理论,人们也许有不同的观点。但可以肯定的是,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不是单向的因果关系,而是相互推动的辩证关系。不能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看成一条单向的流水线,历史上和现实中有许多重大科技创新无法用这种流水线来解释。我们的祖先在发明指南针之前并不知道磁学和地磁场的基础理论。美国发明家爱迪生一生获专利1000多项,他完成电灯等重大发明并非因为先掌握了光、电、材料等学科的相关基础理论。有人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益高级化、复杂化,上面列举的原始性技术发明的例子不会再有了,现今没有基础研究就不会有技术创新,因此,上述一维单向模式是对的。但事实上,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不会、也没有因为科技进步而改变。许多高新技术正在逐渐变成通用技术和工具,在现有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基础上的社会生活和各种实践活动必然孕育着新的技术创新,进而推动着基础理论研究的发展,而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又将进一步推动更高水平的技术革新和社会实践。实际上,很多科技创新很难被简单地界定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还是技术开发。我们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也是这种复合型的科技问题。这些科技问题的解决既需要技术上的创新,又需要基础理论研究的突破,需要多学科的技术专家和理论工作者共同努力,联合攻关,在实践中探索解决的途径。现在还很难说将来是技术上先有突破,还是理论上先有突破。解决这些科技问题,决不能按上述一维单向模式,先搞基础理论研究,后搞技术开发。基础科学的进展离不开技术上的新突破,技术开发往往也需要基础理论的修养、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所以,不应把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割裂开来,实行部门分工乃至分割。需要指出的是,提出上述思维定势的是二战期间美国战时科学研究发展办公室主任V·布什。他在1944年应美国总统罗斯福的要求写了一份报告,提出了上述的一维模式,这与他看到20世纪初物理学两个重大理论突破导致原子弹等技术上的进步有直接关系。他提出的一些观点,如“基础研究不考虑实际后果”,“如果过早地考虑实际应用,基础科学的创造性将会丧失”等,尽管有片面性,但在世界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最近,美国已有学者指出,上述那份报告的一些观点对美国科学政策的制定造成了指导思想上的问题和困惑,对上述一维模式和有关概念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观点。布什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对立起来的一维模式,虽然对美国制定科学政策造成一定程度的困惑,但并没有影响美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这主要因为美国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企业是市场主体,也是科技投入和科技创新的主体。美国80%以上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受聘于企业。许多企业的研究开发投入超过销售额的8%甚至10%,有些企业每年投入的研究开发经费高达几十亿美元。为了长期发展和战略竞争的需要,企业在进行技术开发性研究的同时,还进行大量的基础性研究,有的企业已经有多人获得诺贝尔奖。美国企业的研究与开发完全是围绕近期或远期的市场需求预测,即以企业的利益为目的来选题和开展的,企业家不会特别在意若干年前布什先生的什么报告。另一方面,国家办的实验室必须承担国防和社会公益性课题。以企业利益、国家安全、社会公益为目的的研究都会包含对客观事物运动规律的深入探索,即基础性研究,而真正“不考虑实际后果”的基础性研究在那里很难得到支持。当然,由特定机构或个人资助的研究另当别论。我国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有企业和国有科研单位多年来习惯于面向和依赖政府,加上条块分割的体制,使企业和科研单位相分离,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没有形成有机整体。虽然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已有十几年,但目前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仍然相当严重,企业从整体上讲还没有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同时大量的科研单位独立于企业之外。我国每年有3万多项重大科技成果,但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不到10%。不久前,我们了解某省科研单位改革情况时发现,没有一个省属科研单位愿意进入企业,也没有一家企业愿意接纳科研单位。科研单位普遍习惯于由政府养起来,作为全民所有制职工花政府的钱为政府做科研,不善于与产业界合作,而愿意用政府的经费自由选题,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另一方面,科研成果长期以来大多是通过开鉴定会的方式进行评价,再由政府部门发一个证书,或颁一个奖状,然后就被束之高阁。市场机制对选题立项、研发过程和成果评估的作用相当弱。总之,经济建设和现实生活中的科研开发工作,多数是复合型的,开发性、应用性、基础性研究往往交织在一起。解决这类问题既需要技术上的革新,也需要理论上的探索。人为地把科学技术工作划分为纯基础、纯应用、纯开发三类,并且按照“从上游到下游”的思路,引导人们循着一条单向直线依次去做那些很纯的工作,在理论上是片面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8、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核心、基础是什么?

1. 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的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当今时代,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加快科技事业发展,重视基础研究,重点发展战略高技术及其产业,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利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在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争取主动权。
2.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大战略举措。这必将有利于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改变关键技术依赖于人、受制于人的局面;必将有利于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步伐;必将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大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4.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建立在科学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全面判断我国战略需求的基础之上的,也是建立在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和充分发挥我国已经拥有的经济科技实力的基础之上的。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研发人员总数位居世界前列,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部分重要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我们已经具备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和良好条件。
5. 十七大指出: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6. 为了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我们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要实施正确的指导方针,努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核心就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二要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三要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四要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五要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
7. 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是一项极其繁重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极其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中国人民既是自主创新实践的主体,也是自主创新成果的享有者和受惠者。建设创新型国家,就要改革一切阻碍自主创新的不合理规定和体制,形成勇于自主创新的社会氛围,建立和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机制和制度,建设一个富于创新精神的学习型社会,进一步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

热点内容
我要开店淘宝 发布:2020-09-09 12:06:51 浏览:854
十大相机品牌 发布:2020-08-29 10:57:46 浏览:788
淋浴器十大品牌 发布:2020-08-29 01:52:31 浏览:627
开店宝支付 发布:2020-09-15 10:25:50 浏览:560
技术专利申请 发布:2020-08-27 21:42:43 浏览:545
怎么扫条形码 发布:2020-08-29 10:28:31 浏览:538
怎么保护知识产权 发布:2020-08-29 01:30:26 浏览:535
济南创新谷 发布:2020-09-10 04:19:14 浏览:533
淘宝开店照片要求 发布:2020-09-09 12:08:29 浏览:532
开店美发 发布:2020-09-02 20:04:55 浏览: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