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转型谋
1、当前银行如何创新转型实现利润最大化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提高经济效益成为各家商业银行关注的焦点。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决定了它必须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作为其经营目标。如何实现商业银行利润最大化?我认为要切实加强六方面工作:1.要强化全员的利润观念。就是要通过各种学习培训和管理措施,牢固树立全员的利润观念。首先,要深刻认识商业银行利润的本质特征,分析研究影响利润的种种因素,使全行上下充分认识到利润水平高低的重要意义。其次,要培养全员的效益意识,使全行上下形成一种强烈的成本利润观念,做到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业务开展、内外管理等各个方面实现量(业务量)、本(成本)、利(利润)的最佳组合。第三,要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商业银行在谋求利润最大化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本行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当两者发生矛盾时,要尊重国家利益,以不影响国家利益为原则;要正确处理利润目标与金融监管的关系,做到利润目标服从金融监管;要正确处理利润最大化目标与稳健发展的关系,做到以稳健发展为基本前提;要正确处理利润增长与职工福利、个人收入增长的关系,做到两者同步增长,责、权、利相结合。
2、企业的创新与转型应该从哪几方面着手?
商业模式是企业决胜未来的关键。以沃尔玛、星巴克、戴尔等异军突起的企业,很多人都看到了创新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咨询)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但是也是因为如此,许多企业开始一味的模仿,结果当然就是成功率普遍都不高。这里面也有些原因是企业在商业模式创新的过程中,没有全面的分析,着手点出现错误。那我们该如何着手? 一、环境分析。不同的环境它所形成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案例)是不一的,这里面包括社会经济环境、企业环境等。因而对环境进行彻底分析才是商业模式创新的首要准备工作。 二、做到消费者价值最大化。这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基础,也是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手段。 三、产品和服务分析。对于消费者而言,产品和服务是至关重要的,它也是企业创造利润和价值的媒介。 四、分析整合企业内外资源。企业资源除了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等内部资源,还包括行业资源、社会资源等外部资源。整合资源是企业战略整合的手段,是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内容和源泉。 除此之外,企业还应该发掘可持续性利润增长点,寻求附加值;优化运营管理模式;谋求企业资金均衡有效的流动和实现企业整理战略,为增强企业财务竞争优势。对于企业来说,只有开展技术创新,降低成本和能耗,提升企业存量资本的质量和效能,才是民营企业实现更大发展的最好途径。业内各个龙头企业应当利用资金科研优势,引导本行业中小企业从贴牌加工转到自主设计、自主品牌的发展道路,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而在政府层面,应该营造转型升级的环境、细化落实有关扶持政策、加大融资方面的支持力度、建立支持技术创新的长效机制、加强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完善中小企业退出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切实减轻中小企业负担、按照市场机制优化配置资源、建立有利于转型升级的考核机制这样可以创造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 豫弘重工集团球磨机设备厂一直致力于球磨机设备:水泥球磨机,湿式球磨机,圆锥球磨机,溢流型球磨机,棒磨机,矿渣球磨机,铝粉球磨机,干粉球磨机,铁粉球磨机,冶金球磨机,石灰石球磨机,铁矿石球磨机,石英砂球磨机等设备的研发与生产。 “豫满神州,弘达四海” 豫弘重工几十年如一日的专注于设备技术的改进和革新,是中原地区生产能力最强,技术实力最优的国家级球磨机生产制造厂家。
3、为什么说创新是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
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这一重要论述,是顺应世界科技发展大势、面向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所做出的重大判断,是我们党对科技创新作用的新认识,对于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的重大作用,更好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未来是发展的未来;
创新有利于发展,不进则退,创新是一种最大的动力。
保持现状就会落后,改进速度慢了相比其他速度快的,就是落后
5、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如何进一步落实好创新转型
参考范例1:
一、坚持问题导向,总结成绩更要看到不足
2013年,面对不利的外部形势,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国资委及相关部门的有力指导和帮助下,集团上下团结一心,采取措施,取得了弥足珍贵的成绩,概括起来就是“三个新高、三个突破、两个改善”。
三个新高,是指实物量指标、销售收入和安全管理水平再创历史新高。2013年集团完成原煤产量1.28亿吨,化工产品1114万吨,钢铁800万吨,发电283亿千瓦时,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2.3%、22.2%、20.3%和38.7%;预计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50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4%;全集团发生一起1人死亡事故,同比减少3起,创集团历史最好水平。
三个突破,是指项目建设与投资、权益电力装机容量和物流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两个改善,是指职工居住环境和企业弱势群体生活困境均得到改善。截至2013年底,集团累计完成棚户区改造投资65.4亿元,基本建成200万平方米的保障住房,累计有7315户职工乔迁新居。为进一步关心弱势群体,在持续开展双节送温暖、金秋助学、天骄助学、大病兜底的基础上,集团公司在前年三季度启动了“三项”救助帮扶行动,截至去年底,集团累计发放三项救助金3000万元,使贫困职工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尤其是要直面那些潜在风险和深层次矛盾。
一是资产负债率持续攀高。二是环保压力日益增大。三是产业共生互补能力不强。四是内部协作有待加强和规范。
二、把握宏观形势,科学设定全年目标任务
从全球看,今年世界经济仍将延续缓慢复苏态势,但新的增长动力源尚不明朗,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从国内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今年的经济工作提出要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总基调。从我省看,当前我省经济发展仍处于良好的上升通道。随着新型城镇化、西咸新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等重大战略部署,我省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最近,娄省长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巩固提升能源化工产业支柱地位,加快培育壮大新的支柱产业,形成多点支撑、多元带动新格局。要以煤制油、煤制烯烃为主要转化方向,加快示范项目建设,构建完整产业链。这对我们集团而言,既是工作要求,更是发展机遇。
从我们自身看,虽然我们从事的主要行业大多是过剩行业,但怎样看待过剩?可以说,“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只有过剩才能有充分的市场竞争,今后各个行业的过剩将是一种常态。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将发挥作用。我们要学会在大海里游泳,要学会在风浪里强身健体,苦练内功,加快转型升级。从大的方面讲,我们转型升级必须坚持三个导向。一是坚持做实做强做优的发展导向;二是坚持对在建项目进行再认识、再评价的问题导向;三是坚持各企业都应自负盈亏的业绩导向。
基于以上对宏观形势的判断和对自身发展阶段的认识,基于对转型升级的现实考虑,我们科学规划和设定了今年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对于今年主要经济指标的设定,我们坚持了底线思维,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搞不切实际的行政命令,不搞层层加码的数字游戏。目标任务既是积极的,又是留有余地的。
三、强化顶层设计,进一步释放企业改革红利
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从改革的顶层设计上寻求解决问题之道,释放企业发展活力。
修订《管理纲要》。进一步厘清集团总部、板块公司和三级公司的职能定位和权责界限,实现纵向管控权责科学、横向管控协同有效、层级衔接严密顺畅的管控目标。推进信息化与管理的深度融合,搭建盘活资产新平台,强化抓落实机制。
四、优化资金结构,有效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我们必须把盘活资金、有效降低经营风险,视为企业后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持续加大资本性融资力度。在今后的融资工作中,要继续坚持板块和优秀企业上市、发展混合所有制、实施股份制改造等方式,进一步增加资本性融资比重,优化资金结构。科学控制资金投入。坚持“扶优扶强和效益优先”投资原则,积极支持主业发展,兼顾相关配套产业发展,逐步实施有进有退的投资政策。采取适度偏紧的资金政策,优化负债期限和结构。
五、转变发展观念,规范推进项目建设
我们在项目投资和项目建设上,必须转变观念。
加强战略规划管理。规划编制,要围绕产业布局,切实做到园区化、体系化,更加注重有概念、有循环、有减排、有产业链等关键点。严格控制项目投资,规范项目审批和建设,加快推进合规项目建设。在项目建设进度考核上,要变“年度工期决定项目工期”为“年度工期服从项目工期”。在项目投资控制和考核上,要建立动态投资管控机制,彻底扭转估算、概算、决算依次递增现象。
六、坚持分类指导,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对于拥有多个产业板块的集团而言,要实现转型升级,不断提高板块发展质量和效益,就必须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
煤炭板块要在产品结构调整、采掘接续调整和关中劣质煤退出机制上下功夫。煤化工板块要在达产达效上做文章。钢铁板块要在降本增效、规范关联交易上求突破。电力产业要围绕“融合、提高、创新”方针积极推进。其他板块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发展思路。另外,各板块企业在提升效益过程中,更应该注重降低成本、减少浪费。
七、重贸易轻资产,稳步推进物流体系建设
近几年,我们在发展物流产业上,进行了一些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资源配置分散,注重资产规模建设,缺乏商业模式创新,已经成为阻碍集团物流产业持续发展的瓶颈。从长远看,我们必须首先对物流产业进行资源整合,其次创新物流发展商业模式。一是按照重贸易、轻资产的原则建立“1+N”电子交易服务平台,即建立一个物资采购交易系统和多个产品销售交易系统;二是形成供应链管理平台;三是通过招标、拍卖、结算、交割、第三方支付、供应链管理等方式,开展商品贸易与物流服务。
八、注重产融结合,培育壮大金融产业板块
对我们集团而言,注重产融结合发展,是集团公司转型升级的一个支点。加快推进融资担保公司、保险经纪公司、融资租赁公司这三个机构的组建。特别是,要尽快获批成立融资租赁公司。按照“由内起步、向外拓展”的路径,快速做大业务规模。积极推进煤炭产业并购基金。稳妥推进保理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消费金融公司这三个金融机构组建方案的完善。慎重跟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人寿保险公司的组建工作。力争使金融板块在“十三五”成为第三大利润板块。
九、夯基础解难题,推动安全环保迈上新台阶
关于今年的安全工作,集团已经召开了专门会议,做出了科学部署,要不折不扣地做好落实工作。特别是,煤炭企业要把防治瓦斯和水、火、强矿压灾害治理作为主攻方向,把预防重大事故作为安全管理的重点不能动摇。
对于环保工作,集团已经在各单位的目标责任考核中,将环保工作和安全工作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实行了一票否决制。各单位要进一步从完善环保管理体系、推进环保重点工程建设、落实建设项目环保设施“三同时”。
十、调存量优增量,全面盘活人力资本
我们必须坚持实施激活优化现有人力资本、科学引入优质人力资本的“双轮驱动”战略。
刚性定编定员,盘活存量人力资本。要以先进科学的定编定员为基准,合理控制用工总量。各级机关定编定员,力求精干高效。各化工企业和关中各矿区要在三年内分
别按照每年5%和10%的递减力度,有效控制机关工作人员总量。新单位机关管理人员要优先从现有单位中调动、选拔和培养。在建项目单位的人员配置,以满足项目建设管理需要为原则,新增人员要以集团内部调整为主渠道。建立内部人才市场,化解存量分流和增量需求的矛盾。用好薪酬激励杠杆,实现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最佳组合。
十一、利当前谋长远,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在这一轮企业转型升级中,如果说柔性的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是“标”,那么,刚性的技术创新,则是“本”,我们必须刚柔并济,标本兼治。
形成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遵循“科技资源有偿配置、科研成果有偿使用、创新价值市场量化、创新收益共享激励”的原则,按照市场化的运作思路,积极探索建立和推行科研项目单项核算、考评和激励机制,持之以恒地强化“资金、平台、人才、技术、机制”等科技创新核心要素,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工作质量和效率,快速提升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工作的整体水平。把握创新方向,注重长短结合,着力培养技术创新人才队伍。
十二、搞好内部协作,提高抗击风险能力
我们集团产业布局广,涉及行业多。相关行业之间加强配套,上下游企业之间加强协作,可为提升整个集团的资产运营效率创造空间,也可为进一步提升集团的整体竞争力奠定基础。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仍未缓解、社会需求不足的大环境下,我们更要注重抱团取暖。
加强内部协作制度体系建设。继续按照“合法合规、公平交易、内部优先、互利互惠”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内部协作管理体系,突出内部协作制度建设,强化内部协作过程管控,加强交流与沟通。加强检查与考核,确保集团全年内部协作计划目标顺利完成。
十三、惠民生讲奉献,推进和谐企业建设
要深入持久地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有关规定。在巩固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基础上,全面落实好整改措施,切实开展好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关注和改善民生,继续实施好双节送温暖、金秋助学、天骄助学、大病兜底、三项救助帮扶措施。加快收尾棚户区改造工程建设,做好住房分配方案,确保各单位把好事办好、办实。强化廉政建设和审计监察工作,确保各项工作规范操作、有序运行。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在继续抓好企业文化“三统一”的基础上,以板块公司文化融合、创建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品牌传播推广为重点,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制度建设紧密结合,全面推进企业文化落地深植,以文化力提升集团竞争力。加强舆情管理,做好舆情信息上报和处置等工作,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持续加强离退休职工和老干部工作、统战和信访工作,凝聚人心,众志成城,实现企业和谐发展、科学发展。
参考范例2:
创新生动力 转型出活力
——写在我省扎实推进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建设之际
冬日的吉林大地,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载着2700万吉林人民的梦想与希望,一幅新的壮丽画卷,正在这无限的北国风光中全景描绘。
审视全省,中部经济总量占全省比例大,人口多,在全省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一个现实不容忽视:中部虽有优势,但产业布局不尽合理,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升,改革任务依然繁重。
研判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中央提出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吉林省怎么办?
聚焦中部,作为我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创新转型成为当务之急、发展之要。
带着强烈的紧迫感和机遇意识,中部地区认真贯彻省委部署,积极研究谋划,拉开了新一轮创新转型发展的大幕。
把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产业优化升级,推动转型发展
作为中部核心城市,省会长春在全省创新转型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落实全省战略,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高广滨向全市发出总动员:“全力落实好建设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任务,发挥引领作用,主动作为,率先突破。”
曾经,一业独大的长春有过这样的症结:“一汽打喷嚏,长春就感冒”。仅以汽车为支柱,让这个中部发展的领头羊吃尽了产业波动带来的苦头。
国家振兴东北战略的实施,让长春一步步走出“东北现象”。通过工业和服务业双拉动增长,做大汽车、轨道客车、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突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长春逐步形成了多元支撑、多业并举的良好格局。
调整之中,长春的整车产能稳步扩增,零部件配套产业快速跟进;大成、皓月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享誉全国,走进海外市场;轨道客车走出国门,驶向世界。告别“一业独大”的长春,成为汽车制造、轨道装备制造两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服务业产值更是撑起全市GDP的“半壁江山”。
作为我省的第二大城市,北国江城吉林市同样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作为主攻方向,依托吉化等大企业的原料优势和市场空间,加快老旧生产装置和产品升级改造,让一批老工业企业焕发了生机。
走进吉林市金珠工业区晨鸣纸业抄纸车间,轻涂纸欢快地在卷轴上“飞舞”。总经理助理郭钦彦告诉记者:“企业重组初期没有一分钱赢利,是哈达湾老工业区的整体搬迁改造给企业带来了生机。新厂今年4月份正式生产,每月有1000万元的利润。”郭钦彦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从哈达湾搬到金珠工业新区,企业得到22亿元的置换土地和搬迁费用,解决了50%的新厂建设资金,短短三年新厂便投产了。新厂工艺设计先进,流程简约,大大降低了成本。
晨鸣纸业只是吉林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同步推进的新材料产业、生物技术产业、信息技术产业,也大大拉长了这座化工城的产业链。
谈起转型发展,四平市东风机械装备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张建华颇有感触。“当年产品大量积压,企业差点关门。转型重组后,我们成为全国行业内唯一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产品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年来,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四平市走出一条新的装备制造业崛起之路,全市170户装备制造规上企业,年产值上升到400亿元左右。
辽源是依托煤炭资源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也是典型的资源枯竭转型城市,200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首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之一。近年来,他们围绕加快推进经济转型,不断深化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接续替代产业,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现了产业优势再造。培育生成高精铝加工、新能源、纺织袜业、医药健康、建筑塔机、汽车零部件、钢铁铸造、软件8大产业集群,占全部工业比重60.5%。
把创新驱动作为根本动力,政企携手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吉林省科技资源丰富,但却很少在本地转化为生产力。对此,省委、省政府有着清醒的认识:正处在振兴发展爬坡期、结构调整攻坚期、社会建设转型期的吉林,加快转型升级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创新。
担当全省创新转型核心区建设重任,长春市积极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加快了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在今年7月举行的长春国际汽车博览会上,本土企业“天火”公司展出的一款造型新颖的三轮机车引来了众多目光。
就在一年前,这家以工业产品设计为主的企业遇到了资金难题。危难之时,长春新兴产业投资公司伸出了援助之手。借助500万元的债券投资,企业的新产品研发顺利实施,逐步走出困境。
正是长春市政府设立的“政产学研用金介”协同创新平台,解决了一批像“天火”公司这样企业的融资难题,让更多的科技成果实现了就地转化。
协同创新机制为长春培育出一大批和“天火”一样的科技创新型“小巨人”企业。仅有130人的长春希迈气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3年便实现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截至2013年底,全市产值超过3000万元的创新型“小巨人”企业已经达到282户。
依托特有的科教文化优势,长春有效破解了科技成果难以与市场对接、金融机构难以与需求企业对接的问题。东北师大药物基因和蛋白筛选国家工程实验室,主要从事成药基因、蛋白和中药成分筛选,同时还有一个身份——长春市生物产业基地药物筛选平台,常年为本地30多家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在长春,类似的1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基本都对外开放,成为企业创新的源动力。
为加快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吉林市设立了1.2亿元的科技创新专项基金。仅今年一季度,便有首批666个项目获得2746.1万元支持。
正是因为有专项支持,吉林碳谷碳纤维有限公司在短短几年内就实现了从实验室到全国规模最大碳纤维原丝生产基地的跨越。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成立以来,已经得到了国家、省、市科技发展基金3000多万元的支持。”
目前,吉林市已扶植起精细化工等9个产业集群,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0个,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6项。
四平市从2010年开始着手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4年辛苦不寻常,四平装备制造“示范基地”终于实至名归。通过科技创新,一批企业成为全国行业的佼佼者。巨元换热器公司董事长赵国宏告诉记者:“今年,我们要把24项专利技术应用到产品上。公司自主研发的80余种换热器,已成为大亚湾核电站、宝钢、中石化、LG等国内外大客户的热门产品。”
辽源市通过实施“智慧城市”建设,为产业转型探索出了一条新路。为了给落户辽源的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氛围和环境,今年年初,辽源科技智慧产业园正式投入使用。在产业化、集群化效益的吸引下,园区已有13家实体入驻企业,以及10家虚拟入园企业。这些企业的项目多数涉及大数据平台、电子商务和智慧社区服务等领域,为市民生活提供智能化服务。
把投资拉动作为重要手段,突出发展民营经济,增强发展活力和后劲
发展,最终还要靠项目支撑。
谋划推动创新转型核心区建设,长春紧盯国家“一带一路”、振兴东北等大的政策导向,把招商目光放在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园区上。截至目前,长春今年已谋划重大项目1149个,为全省稳增长、调结构提供了有力支撑。
今年,在全省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的战略部署下,长春市以加快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为抓手,着力简政放权,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点燃了全民创业热情。目前,全市已新增注册市场主体85053户,新登记私营企业19873户,仅今年上半年增量就超过去年全年增量。
四平市把投资拉动作为稳增长的关键。从2009年项目建设“节点式”起步到现在,全市已有298个具有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相继落地,总投资达1299亿元。目前已有195个项目建成或部分建成投产,为四平在哈大经济大动脉上强势隆起奠定了基础。
辽源市围绕产业发展、社会建设、城市管理、民生服务和农业农村这五大领域,近年来共谋划了219个应用项目,计划投资184亿元。截至目前,已有60个项目启动实施。
把开发开放作为重要途径,提高经济外向度,让中部走向全国,接轨世界
纵贯东西,通达南北,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为中部地区走向世界搭建起广阔舞台。
11月15日、21日,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先后下发文件,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获批国际小包集中收寄点和长春出口俄罗斯航空函件总包直封邮路的资质,标志着我省具备了开展对俄罗斯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出口业务的基础条件。11月28日,首批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货物入库,顺利实现货物通关。
兴隆综合保税区的建设,为长春、为全省搭建起对外开放的又一大平台。
在推进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建设过程中,长春全力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长吉图开发开放战略机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全面加快兴隆保税区、空港开发区、东北亚国际物流集散枢纽中心建设,全省开发开放平台不断完善提升。
发展外向型经济,产业链合作同样是有效途径。吉林市通过支持本地企业与德国巴斯夫、林德、美国杜邦等国际知名企业的合作,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品牌化建设,进一步拉长了化工产业链。
把城市做大、规划做大、产业做大、人口做多、商贸流通做活,四平市努力打造吉林、黑龙江的南大门,向南开放的桥头堡,连接沈阳和长春两大都市圈的桥梁和纽带,扩大开放。
创新生动力,转型出活力。新一轮振兴号角已经吹响,向着东、中、西三大板块各具特色、良性互动的美好图景,吉林再出发!
6、如何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经济转型发展
省委十届三次全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部署。努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着眼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的战略决策,对于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推动四川实现转型发展、跨越提升具有重大意义。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孕育新的突破,我国投资驱动、出口导向、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四川已进入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的发展阶段。当前,产业层次偏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仍是制约我省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必须加以解决。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必然之选。创新驱动发展,基本前提是发展观念创新。四川地处西部内陆,解放思想尤为重要。要进一步破除封闭保守、安于现状、因循守旧等观念,推进发展理念、思路、方法与工作方式的变革和创新。要树立“转型才能更好发展”的观念,适应调结构、转方式的发展趋势,不以牺牲资源环境、损害社会和谐为代价求得快速发展,以加快转变促进加快发展,努力赢得竞争优势。要树立“后发也要高点起步”的观念,抓住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机遇,高端切入谋跨越,努力实现后发赶超。要树立“危机也是发展契机”的观念,顺应大势抓发展,利用资源、环境、市场约束加剧形成的倒逼机制,主动在经济转型和科技创新上寻找新出路,努力抢占未来发展先机。创新驱动发展,核心动力是科技支撑引领。实现创新驱动,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要实施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工程,推动企业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应用的主体;实施产业创新牵引升级工程,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施区域创新发展示范工程,建设天府新区创新驱动改革试验区、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创新驱动示范区,支持国家级、省级高新区加快发展;实施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工程,集中优势力量联合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整合科教人才资源,更好地发挥中央在川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企业的作用,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把我省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发展优势。创新驱动发展,主攻方向是结构调整升级。四川发展面临的结构性矛盾要靠创新加以突破,通过转型发展从根本上进行化解。要坚持注重做大规模与提升质量效益并举,依靠科技进步和结构优化,好中求快、进中求优,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要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并举,提高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比重。要坚持产业链技术创新和价值链高端融入并举,针对七大优势产业加强技术创新,通过高端引进提升产业层次,增强全省产业核心竞争力。总之,要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发展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以改革创新增强转型发展、跨越提升新动力,加快推动我省发展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7、沈阳铁西区盯住创新谋转型取得什么成就?
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北二路上,高楼林立,商圈繁华,这里已是东北地区规模居前的汽贸集散地,年销售额逾百亿元。
半个多世纪前,这条路也曾承载光荣与梦想。路两侧密布着37家大型装备制造企业——这些涵盖航空、铁路、桥梁、铸造、机床、冶炼、机电等行业的企业,创造了新中国工业史上的数百个“第一”。
时光荏苒,至上世纪80年代时,铁西工业开始滑入低谷,北二路大多数工厂一度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2002年6月,沈阳市着眼优化发展空间,决定铁西区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将位于城区的大型企业统一搬迁至开发区。一方面,在开发区做大做强工业;另一方面,利用工业企业腾迁的空间,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两区合并不是简单的物理位移,而是化学反应。它改变了过去‘微调小改’模式,跳出了‘一厂一议’窠臼,给老旧企业搬迁改造提供了辗转腾挪的空间。”铁西区委书记李松林如此评价。
“重组前,3个厂产值加起来不到10亿元,重组后第一年产值就达80亿元。”在政府助力下,沈阳鼓风机厂与沈阳水泵厂、沈阳气体压缩机厂成立了新的沈阳鼓风机集团后西迁。回忆起当年重组细节,沈鼓集团董事长戴继双仍抑制不住激动。
在“东搬西建”中,铁西区共迁出企业320多家,腾出土地9平方公里,获得返还土地出让收入300多亿元,盘活资产500多亿元。
搬迁,只是开始;创新,才可持续。“企业要发展,必须持续不断地创新。”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关锡友说。
2014年以来,沈阳机床先后研发推出i5智能机床、平台型i5M8智能机床、面向工业领域的运动控制智能平台系统i5OS。在沈阳机床车间里,研发团队负责人朱志浩指尖轻触屏幕,现场演示起智能机床的智能化操作:转眼间,一块钢锭变成了北京奥运会主场馆“鸟巢”的精美模型。
在“沈鼓云”服务平台运行大厅,记者看到,技术人员正紧盯屏幕,监控数百家客户企业中的数千台设备运转情况。“沈鼓的服务团队可以实时在线为客户提供故障预警、故障诊断、故障排除等15种专业服务。”沈鼓集团党委工作部部长刘胜民介绍。
创新引领转型发展,正让铁西从传统装备制造迈向高端智能制造。如今,除了沈阳机床、沈鼓等老牌国企焕发生机活力,铁西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现代建筑、医药化工和生产性服务业等五大优势产业也在加快发展。
从2002年到2017年,铁西区生产总值由76.8亿元增长到883.1亿元。见证了百年中国工业变迁的铁西,虽经历了转型发展的阵痛,更尝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来自《 人民日报 》( 2018年08月11日 01 版)
8、苦练内功抗寒流 创新转型促发展
周晓光
近年来,在全球金融危机、欧债危机持续冲击,外部环境恶化,全行业低迷,整体发展十分艰难的情况下,我们新光企业“上下同欲”共同应对寒流。首先,在企业内部开展国际市场经济形势分析,通过分析大家认为困难是暂时的,前景是光明的,因为经济发展总是呈波浪式的,有低谷必然有高潮,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面临的寒流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在困难面前树立信心、妥善应对,坚持以饰品长远发展的理念,以饰品为主业的方向不变,从而统一上下思想认识,形成团队整体合力。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着力练好内功,强化内部管理,打好一系列“组合拳”,从而实现了公司业务在同行业陷入困境的情况下逆势增长的良好态势。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66%,上缴税金7589万元,比上年增长61%。我们的主要做法有以下五点。
1.重在打造科技平台,立足技术创新谋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市场占有率的催化剂。我们坚持在科技创新上下功夫,主要采取四条措施。
1.1 自主开发和合作研发相结合
2012年中国珠宝玉石首饰年鉴
在科技创新领域,新光饰品坚持走自主开发和合作研发相结合的道路,先后组建了“浙江省新光饰品研究院”和“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与浙江大学联手组建了“浙大材化新光研发中心”,与昆明理工大学联合组建了“昆明理工大新光环保饰品研发中心”,与浙师大合办了“浙师大新光创新设计研发中心”等五个研发平台,与奥地利施华洛世奇、捷克宝仕奥莎等世界知名品牌建立了紧密型的技术合作关系。
2012年中国珠宝玉石首饰年鉴
1.2 加快环保型饰品材料及产品的研发力度
为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公司加快了环保型饰品材料及产品的研发力度,开展了新光饰品CNAS检测实验室建设工作,目前检测实验室CNAS认可已通过了初审,新光环保饰品产值占总产值的70%,自主研发的环保型高塑性锌基合金材料荣获2011年度中国轻工科技进步三等奖,这是近年来公司获得的第三个省部级以上科技奖。由新光主持起草的浙江省块状重点项目《环保型锌合金饰品材料》联盟标准,通过了浙江省饰品行业协会组织的专家审定。
多年来,公司承担各级政府科技计划项目17项,获国家专利授权397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项,在饰品绿色基础材料及其制造技术、创新设计及柔性制造(信息)技术、资源利用和环保技术等高新技术研究领域业内有较多积累。面对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的现状,为有效降低成本,走自动化之路,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联合研发自动点钻机,与上海无线电设备研究所开展了自动铸造机械研发,与昆明理工大学博士团队进行了低温度梯度旋转力场条件下锌合金凝固组织控制和性能研究,并与中科院协作研究了自动点钻设备,与浙师大合作从事面向饰品产业集群的创新设计及关键制造技术研究及应用等,均取得了重大进展。2011年10月,新光饰品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1.3 践行社会责任,完成相关标准的制定
全国仿真首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是我国仿真饰品行业标准的归口管理单位,新光饰品作为秘书处单位,承担着业内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立项初审、组织标准技术审查、报批等一系列工作。2011年,公司完成了《铜锡合金覆盖层饰品》、《碳化钨饰品》等轻工标准,《儿童仿真首饰判定指南》检验检疫标准,并承担了《贵金属覆盖层饰品》等国家标准的制定,共计5项行业标准,4项国家标准。这是新光践行社会责任,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市场,促进我国仿真首饰行业有序发展的有益尝试,也实现了企业从技术到专利,从专利到标准创新转型升级之路。
1.4 强化设计基础和团队建设
原创工业设计是提高工业产品附加值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新光饰品重视设计开发团队建设,形成了一支有300余人,包括3名博士、14名硕士在内的专业研发设计团队。在此基础上,又投资了1000余万元,与浙大,浙师大联合开发了三维设计系统软件,每日可达100余款新品的设计开发能力。同时,放眼全球整合资源,与欧洲、日韩及中国香港、台湾的诸多专业设计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不断引领国际时尚潮流。
2.拓展新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
2.1 积极调整市场布局,应对国际市场风云变化
在全国同行业“三分天下有其二”的义乌流行饰品行业,出口占到60%以上的比重。随着全球经济出现衰退,外商采购的量大大减少,一部分海外经销商经营滑坡,国内众多饰品企业业务陷于极大的被动。
在此情况下,新光积极调整市场布局,应对国际市场变化。早些年前,在整个行业形势一片大好时,新光就已经深刻认识到这个危机即将到来,并下决心要在海外各个重点市场建立自己的“桥头堡”和前沿阵地,着力培育和拓展新兴市场。
经过艰难的摸索、筹备,新光饰品相继开辟了香港分公司、美国洛杉矶分公司、英国伯明翰分公司、阿联酋迪拜分公司等八个销售分公司,十余个自营门市部。目前,这些“扎根”在海外市场的“桥头堡”,确保了主要国际市场份额的稳定增长,成为公司销售增长的重要增长极,同时还让新光掌握了开拓国际市场的主动权,弥补了传统外销市场的衰退,同时还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海外市场的定价权,提升了自主品牌的影响力,使赢利能力得到增强。
2012年中国珠宝玉石首饰年鉴
2.2 着力推进业务结构调整,大胆探索实践
新光饰品着力推进社会化生产业务结构调整,大胆探索实践,将部分产品制造过程、部分工序进行外包,建立外协卫星工厂达10余家,既缓解了产能压力,又降低了制造成本,提高抗风险能力。同时,新光饰品还着力整合海外的产业链资源,以不断优化和完善自身的业务结构体系。
2012年中国珠宝玉石首饰年鉴
2.3 着力改变商业模式和营销模式
新光饰品认识到,目前的市场和消费者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新光饰品着重进行品牌的梳理和打造,探索如何特点鲜明的品牌被消费者所接受。同时,我们今年在原有传统渠道模式上拓展了电子商务、电视购物、礼品业务等多种业务模式,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电视购物业务进驻购物台31个,已经完成对全国电视购物市场的覆盖;电子商务业务已完成国内主要电子商务平台的战略布局,包括阿里巴巴、淘宝、淘宝商城、京东商城等,新光饰品在淘宝运营的三个品牌饰品综合销量排名已占据首位。
2.4 努力开拓礼品定制业务
作为一个新的业务形态,新光饰品组建了礼品事业部,相继开发了中国电信、中国邮政、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广发银行等大客户。同时,稳步推进了与美特斯邦威的战略合作,开展了与凡客诚品的合作。
3.建立完善多层次人才培训体系强化队伍建设
新光饰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始终把人才引进、培养和全员素质提升放到重要的位置,每年投资培训经费达到500万元。通过“引进来”、“送出去”,开办EMBA教学班和创办职业技术学院等,逐步建立起一套多层次梯度人才培训体系。
同时,从企业创办之初,新光饰品就一直坚持开放的人才理念,无私帮扶全行业的人才培育和交流。截至目前,从新光饰品出去创办饰品生产、经营的业务骨干就达600多人,被业内誉为中国饰品行业的“黄埔军校”。
2012年中国珠宝玉石首饰年鉴
近年来,新光饰品全面启动、实施“三鹰”人才成长体系。“雏鹰计划”重点扶助应届大学毕业生、新入职员工、储备干部、基层员工等顺利实现由“学校人、社会人”向“职业人”的转化;“飞鹰计划”主要目标是将网络商学院飞鹰班学员、学历教育班、中基层主管、中层人才梯队成员、专业技术梯队人员,培养为成熟的管理者或核心专业骨干;“雄鹰计划”旨在培养高层干部领导力和构建高层干部、高层级人才的梯队。
公司不断派送部分高层干部及人才到中欧商学院、长江商学院、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等院校学习,开阔视野、提升专业能力。公司还与国际专业机构合作,将EMBA高端教学培训引入企业,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了三期培训班,结业人数达150余人。2012年6月19日,新光饰品技能人才评价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工作全面启动,被确定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浙江省标准化体系试点单位之一;8月24日,在浙江省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工作推进会上,新光饰品股份公司被授予“浙江省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标准化体系建设基地”。
4.更新观念、优化管理、提升品牌
新光饰品通过思想观念创新,企业文化提升工程和价值观的大讨论,形成了“负责、务实、合作、创新”的企业价值观,上下同欲,齐心协力,激发职工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在管理创新方面,通过继续实施财务预算管理,推动公司及各单位制定年度财务预算计划和月度分解计划,及时检讨预算执行情况,控制了成本,优化了资源配置;通过修订完善审批流程,优化、简化了管理过程,提高了效率;通过建立弹性薪资体系,改变了大锅饭的现状,明确了业绩和结果导向,实现了企业与个人的双赢;通过推行小流水线计件模式,加强了工序间的协作能力,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员工间互相监督、鼓励,有效地提高了产量及一次性合格率。
新光饰品认为,流行饰品行业未来仍然有很充分的发展空间,会进一步向着更高级的发展阶段迈进。对于未来的发展,新光饰品确立了从以生产、制造为中心,向以标准制订、技术研发、原创设计、品牌经营和渠道建构为核心竞争力的方向转变。新光饰品的中远期战略目标,是努力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以女性配饰消费为中心的时尚产业集团。
5.勇担龙头企业社会责任,引领行业整体发展壮大
饰品是新光集团赖以生存的主业,也是新光要永续经营的核心产业。作为行业龙头企业,新光饰品不仅着眼自身的发展,更担负起行业龙头的责任,着力引领、带动全行业整体发展壮大,努力在研发、管理、营销渠道、市场信息、人才培训等诸多方面,对业内其他企业进行带动、引领、帮扶、共享。
新光饰品作为浙江省饰品行业协会的会长单位,向浙江省政府提交了流行饰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规划方案,被省政府列入了首批重点扶持的21个示范区项目之一;今年6月,针对国际市场的绿色壁垒,由新光发起并发动了30多家业内骨干企业,联合发布、实施了合金饰品联盟标准,努力倡导绿色理念,推动环保绿色材质、工艺的研发和应用,推动产业链的升级和完善。
在饰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实施方案里,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实现义乌饰品行业产值总规模达到600亿元、出口总额达到40亿~60亿美元,并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组建“中国饰品企业集团”,在集团内形成饰品设计、生产、销售的专业化分工的骨干企业群,组建“中国饰品物流中心”,建成全球最大的饰品交易基地。
围绕这个目标,新光饰品及行业协会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提出了八项行动计划:一是通过举办中国国际(义乌)珠宝饰品展览会、建设中国饰品总部大楼等,创建世界知名的流行饰品发布和展示中心;二是创建中国义乌饰品科技产业园,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著名的产业集群;三是在中国义乌饰品科技产业园建设的基础上,按照国家级新型工业化饰品产业集群示范基地建设要求,创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集群示范基地;四是创新营销模式,通过自愿联合的方式组成经营联合体,逐步扩大在全国各地的营销终端;五是借助一批龙头企业整体的品牌效应,在国内外树立“义乌饰品”区域品牌的良好形象,从根本上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六是构建义乌饰品人才高地,完善饰品人才体系;七是建设饰品转型升级的融资平台,完善金融支持体系;八是规范行业标准,完善市场监管体系。
目前,诸多重点项目已经启动、运行或在酝酿中,包括义乌饰品科技产业园、义乌饰品总部大楼、电镀中心、检测中心、研发中心、中国国际(义乌)珠宝首饰展览会、电子商务平台、直销模式平台、人才培养、龙头企业上市培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