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乂创新
1、东晋是个什么样的朝代,当时人们的思想是怎样的?
东晋(317年-420年),是由西晋宗室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政权,建都洛阳的西晋覆亡,史称东晋,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
东晋是门阀士族政治,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这一历史时期又称东晋十六国。东晋时代,也曾经内部四分五裂。东晋与之前的孙吴以及其后的宋、齐、梁、陈,合称为六朝。
东晋曾多次试图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后篡晋的刘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无建树。祖逖本有希望恢复旧土,但他被司马睿挟制,郁郁而终。
桓温的北伐则被慕容垂击败。太元八年(383年),前秦苻坚率兵南侵,东晋宰相谢安力主抗击,派谢石谢玄率军,在淝水之战大获全胜,苻坚只身逃回北方,南北分立之势从此而成。后有桓玄叛乱,废安帝,自立为天子,后为大将刘裕所平,拥恭帝,然大权落裕。
元熙二年(420年),宋公刘裕废除晋恭帝,建立刘宋,东晋灭亡,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
思想:由于东晋统治者安于江南,不以恢复中原为意,门阀大族致力于南方的庄园经营。北方大族及大量汉族人口迁徙江南,使得江南的名士与渡江的中原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
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自曹魏以来,中国的文学发展一直处于大步前进的时期,其中以东晋年间的文人最为著名。
东晋出现了山水诗人谢灵运、田园诗人陶渊明等人,他们对旧体诗作出改革,为将来隋、唐的诗文盛世创造了前提条件。在社会生产上,北方的手工业技术与南方的技术相互融合,使东晋的手工业水平比西晋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南下的北方农民和土著农民辛勤劳动,开辟南方广大的山泽荒野,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促进了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
东晋时期,放荡的行为稍微收敛,但清谈之风因为朝廷权贵提倡而盛行不衰。当时世族生活优裕,多喜于名山古刹、别墅湖畔优谈玄理,成为社交活动。朝廷及世族忽略具体事务,终日畅谈玄理,形成苟且颓废的价值观,导致东晋朝廷逸于偏安。
由于佛教东传,许诣、孙绰将佛学加入清谈,与玄学互相激汤。若干僧侣也加入清谈,传达佛学,例如竺法护、道林等人。
不过仍然有人反对清谈,大多为寒族。如西晋斐頠、江敦、范宁,东晋应詹、陶侃、卞壶等人,范宁甚至著有“王何论”,严厉批评何晏、王弼二人。但清谈仍历久不衰,直到隋朝方衰,唐朝中期终止。
(1)司马乂创新扩展资料:
东晋朝代腐败原因:
曹魏后期,政治日益腐败,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与此同时,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以曹爽为首和以司马懿为首的两个集团的对立和斗争。公元249年 (嘉平元年),曹爽等陪同曹芳出洛阳城南拜谒魏明帝陵,司马懿乘机在洛阳发动政变,夺取了朝中大权。
公元251年,司马懿病死,子司马师继续掌权。254 年,司马师废曹芳,立曹髦为帝。次年,司马师死,弟司马昭当政。公元260年,曹髦不甘心做傀儡,于是率数百仆从向司马昭进攻,结果被杀。司马昭另立曹奂为帝,政权完全为司马氏所控制。
公元263年,司马昭向发动灭蜀汉之战,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等分东、中、西三路进攻汉中。蜀汉则以姜维为首组成抵抗军,据剑阁天险与魏军相持。
邓艾遂率精兵偷渡阴平攻占涪城,进逼成都。蜀汉后主刘禅不战出降,姜维闻讯后带部投降钟会,后兵变不成,自刎而死,蜀汉灭亡。公元266年,曹魏皇帝曹奂禅位于司马炎,改元泰始,是为晋武帝。曹魏灭亡,西晋开始。
司马炎登基之后吸取曹魏权臣篡位的经验,将天下以郡为国,分封27个同姓王,同周朝一样让诸侯保护皇室来统治天下。西晋先期早期历经改革,国力一定程度变强。但没过几年皇室逐步腐朽,世家大族则贪暴恣肆,奢侈成风。
如何曾日食万钱,还说“无下箸处”。大族王恺、石崇互比奢侈,大臣傅咸上疏说“奢侈之费,甚于天灾”,请求皇帝制止,但司马炎不仅无动于衷,还资助其舅争富。官僚们不仅奢侈成性,而且公开抢劫、杀人。
如石崇做荆州刺史,“劫远使商客,致富不赀”。司马炎也骄奢淫逸起来,由于未能解决政风腐败、党派乱起、宗室权力扩张与外族内迁问题,种下日后八王之乱与永嘉之祸的远因。
八王之乱是西晋时统治阶层历时16年(291年—306年)之久的内乱。这场权利角逐中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
公元290年(太熙元年),晋武帝司马炎驾崩后,外戚杨骏为太傅、大都督,掌管朝政。即位的晋惠帝司马衷痴呆低能,皇后贾南风(即贾后)为了让自己能掌握政权。
于永平元年(291年)与楚王司马玮合谋,发兵杀杨骏,而政权却落在汝南王司马亮和元老卫瓘手中。贾后政治野心未能实现,当年六月,又使楚王司马玮杀汝南王司马亮与卫瓘,然后反诬楚王司马玮矫诏擅杀大臣,将司马玮处死。
贾后遂执政,任用贾模、张华、裴頠等人,使天下保持相对安定。公元299年(元康九年),贾后不顾张华等人的劝阻,以阴谋废太子司马遹,次年杀之。统领禁军的赵王司马伦联合齐王司马冏发兵废杀贾后、张华等。之后司马伦掌控了大政。
之后许多诸侯打起了篡权的野心,起兵造反。公元306年(光熙元年),司马越迎惠帝回洛阳,司马颖、司马颙相继为其所杀,大权落入司马越手中,八王之乱到此终结。
八王之乱的十六年中,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人民被杀害者众多,中原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的力量消耗殆尽。自汉朝以来许多游牧民族投降内附中原王朝,不少胡人已入居关中及泾、渭二水流域,势如弧形,包围晋都洛阳,形势极不利。
晋武帝太康初年,侍御史郭钦请徙胡族於塞外,并以汉人实边以绝胡患,武帝不纳。惠帝元康元年,山阴令江统作《徙戎论》谓,若不立刻徙胡,晋室岌岌可危。亦不为惠帝接纳。当时形势已积重难返,既无法徙胡,即使要他们“各附本种,还其旧土”,亦不可能。
故所有徙胡之议,成为一纸空文。加上政府容许胡人移入,却不教化,只有加深胡汉两族的矛盾;又以胡人为兵,这情况於八王之乱时更普遍,如王浚,司马腾用鲜卑人,成都王则用匈奴。在用胡策略下,胡人尽知西晋国力虚实,只要时机一到,便起兵作乱。
永兴元年(304年),匈奴贵族刘渊起兵於离石(今属山西省),国号汉(后来的前赵)。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刘渊死,其子刘聪继立。次年四月其将石勒歼晋军十余万人于苦县宁平城(在今河南省鹿邑县),并俘杀太尉王衍等人。
同年刘聪又遣大将呼延晏率兵攻洛阳,屡败晋军,前后歼灭三万余人。六月呼延晏到达洛阳,刘曜等人带兵前来会合,攻破洛阳,纵容部下抢掠,俘虏怀帝,杀太子司马诠、宗室、官员及士兵百姓三万余人,并挖掘陵墓和焚毁宫殿,史称“永嘉之乱”。
此后150年里五胡十六国换流侵占中原,屠杀汉人,经济文化遭受重大打击。大量人口为避战乱从中原迁往长江中下游,史称“衣冠南渡”,中国古代经济中心进一步迁往南方。
司马氏建立的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无功掌权,弑君篡位,骄奢淫逸,毫无建树,第一个被外族灭国的国家。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东晋
2、历史上的西晋
曹魏后期,政治日益腐败,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与此同时,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以曹爽为首和以司马懿为首的两个集团的对立和斗争。
公元249年(嘉平元年),曹爽等陪同曹芳出洛阳城南拜谒魏明帝陵,司马懿乘机在洛阳发动政变,夺取了朝中大权。公元251年,司马懿病死,子司马师继续掌权。254年,司马师废曹芳,立曹髦为帝。次年,司马师死,弟司马昭当政。公元260年,曹髦不甘心做傀儡,于是率数百仆从向司马昭进攻,结果被杀。司马昭另立曹奂为帝,政权完全为司马氏所控制。
公元263年,司马昭向发动灭蜀汉之战,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等分东、中、西三路进攻汉中。蜀汉则以姜维为首组成抵抗军,据剑阁天险与魏军相持。邓艾遂率精兵偷渡阴平攻占涪城,进逼成都。蜀汉后主刘禅不战出降,姜维闻讯后带部投降钟会,后兵变不成,自刎而死,蜀汉灭亡。
公元266年,曹魏皇帝曹奂禅位于司马炎,改元泰始,是为晋武帝。曹魏灭亡,西晋开始。
晋朝本身承接了东汉晚期至曹魏期间的割据局面,地方上世族影响力远超帝王。如司马氏本身就是世族权臣,控制曹魏朝廷,最后篡魏自立。所以司马炎在篡魏得手后,为免其他世族、权臣效法,便分封了各宗室成员为王,在地方上作为维护皇室的力量。同时又颁布“占田令”,限制世族拥有田地的面积和数量。
参见:晋灭吴之战
公元269年,司马炎派羊祜坐守军事重镇荆州,羊祜坐镇荆州后,减轻赋税,安定民心,荆州与东吴重镇石城相距最近,晋军采取了“以善取胜”的策略,向吴军大施恩惠。由于孙皓挥霍无度,部队士兵常常领不到军饷。羊祜命人向吴军送酒送肉,瓦解吴军。不时有吴军前来投降,羊祜下令说:吴军来要欢迎,走要欢送。
东吴将领们的心已经一步步趋向晋军。
司马炎在襄阳一边命羊祜以仁德对吴军施加影响,一边在长江上游的益州训练水军,建造战船。经过长达10年时间的充分准备,公元279年,晋军开始发动灭吴之战。,20万晋军直扑东吴,沿江东下,直捣吴军都城建业。东吴守军,在巫峡钉下了无数个锋利无比的、长十余丈的铁锥,在江面狭窄处用粗大的铁链封锁江面。晋军先用大竹排放入长江,晋军在船上载了无数根数丈长的用麻油浇灌的火点燃火炬,熊熊烈火能够把铁链烧断。就这样,东吴长江的防守设施被一个个排除了。
晋军进攻东吴时,为了吸引守卫建业的吴军兵力,安东将军王浑率一路晋军,由北向南,直取建业。孙皓忙命丞相张悌统率主力渡江北上,迎击王浑,结果沿江东下的晋军乘机攻占了建业。孙皓出降,孙吴灭亡。
由于晋武帝准备充分,时机恰当,战略正确,前后仅用了四个多月,便夺取了灭吴战争的全部胜利。从此,东吴的全部郡、州、县,正式并入晋国版图。 三国鼎立的局面结束了。晋武帝司马炎终于统一了全国,结束了八十年的分裂局面。
灭吴之后为开创新的业绩,司马炎以洛阳为中心,在全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步使百姓摆脱了战乱之苦,使国家走上了发展之路。
重视农业生产
朝廷采取措施,从鼓励垦荒、兴修水利、扩充劳动力和加强监督等方面来促进农业生产。公元267年(泰始二年),晋武帝颁布鼓励农业生产的诏令。史料记载,公元270年(泰始五年),汲郡太守王宏认真履行朝廷的旨意,勤恤百姓,疏导有方,督劝开荒五千余顷。当时正遇上荒年,他郡皆闹饥荒,而汲郡独无匮乏。于是司马炎特下诏褒扬,赐谷千斛。后来,司马炎还下令修建了新渠、富寿、游陂三渠,灌溉良田一千五百顷。司马炎于太康元年颁布户调式,推行占田法和课田法。占田、课田制下的农民,为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他们生产获取的粮食除缴纳田租外,都归他们自己所有。这一制度的推行,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通过上述措施的推行,农业生产很快发展起来,出现了繁荣景象。《晋书·食货志》称:“是时,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要其业而乐其事。”《晋纪·总论》中反映河洛地区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是这样描述的:“牛马被野,余粮委亩,行旅草舍,外闾不闭,民相遇如亲。其匮乏者,取资于道路。”故有“天下无穷人”之谚。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也迅速增长起来。据《晋书·地理志》记载,太康元年(280年),全国有“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
占田、课田法颁布后的第三年,即太康三年(282年),全国有“户有三百七十七万”。
表明剥削减轻致使大量人口恢复了登记,据现代学者推测,西晋至永康元年(300年)人口已恢复回3500万人 。 保护士族利益
为保持政治稳定,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司马炎于公元280年(太康元年)还公布了官品占田和荫人以为佃户、衣食客的制度。法令规定,官品第一至第九,各以贵贱占田。第一品可以占田五十顷,以下每低一品,递减五顷。又各以品之高低,荫其亲属,荫其客户,多者及九族,少者三世。宗室、国宾、先贤之后及士人子孙,也都有这种特权。特权扩大到士人子孙,这是秦汉时世家地主范围的扩大,特别是儒宗这一等级的延伸。
西晋的这些措施,无疑给世族地主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更多的优厚待遇,还有利于统治阶级利益上的平衡。但士族地主特权过大,助长了他们在生活上和政治上的腐化,同时影响庶族地主的利益和农民的利益。
奢侈节俭
司马炎在强调发展生产的同时,反对奢侈,厉行节俭。有一次,太医院的医官程据献给司马炎一件色彩夺目、满饰野雉头毛的“雉头裘”。司马炎把这件“雉头裘”带到朝堂,让满朝文武官员欣赏,朝臣见了个个惊叹不已。不料,晋武帝却一把火把这件“雉头裘”烧成了灰烬。司马炎认为,这种奇装异服触犯了他不准奢侈浪费的禁令,因此要当众焚毁。他还下诏说,今后谁如敢再违犯这个规定,必须判罪。
公元280年(咸宁六年)四月改元太康。在以后的10余年间(280—289),是西晋相对繁荣稳定的时期,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西晋政府重视生产,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民和俗静,家给人足,牛马遍野,余粮委田,出现了四海平一、天下康宁的升平景象,史称太康盛世。史家如此描述,“是时,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
但是好景不长,西晋皇室逐步腐朽。世家大族则贪暴恣肆,奢侈成风。如何曾日食万钱,还说“无下箸处”。 大族王恺、石崇互比奢侈
,大臣傅咸上疏说“奢侈之费,甚于天灾”,请求皇帝制止,但司马炎不仅无动于衷,还资助其舅争富。官僚们不仅奢侈成性,而且公开抢劫、杀人。如石崇做荆州刺史,“劫远使商客,致富不赀”。
司马炎也骄奢淫逸起来,由于未能解决政风腐败、党派乱起、宗室权力扩张与外族内迁问题,种下日后八王之乱与永嘉之祸的远因。 290年晋武帝去世,晋惠帝继位,外戚杨骏辅政,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愈演愈烈,终于爆发了“八王之乱”。
公元301年,赵王司马伦自立为帝,改元建始,晋惠帝退位。同年三月,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三王联合常山王司马乂(后封长沙王)伐赵王司马伦。五月去除赵王司马伦及其党羽,晋惠帝复位,齐王司马冏专政。302年成都王司马颖及河间王司马颙派军讨伐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于京城洛阳响应。最后齐王司马冏及其党羽被除,长沙王司马乂掌政,成都王司马颖于邺遥控
。
公元303年成都王司马颖为了去除驻守京城的长沙王司马乂,联合河间王司马颙率军攻击洛阳,但被长沙王屡屡击败。304年初洛阳城缺粮,东海王司马越勾结禁军擒长沙王,开城投降。长沙王被河间王将领张方用火烤死,成都王颖迫惠帝立其为皇太弟,河间王颙为太宰,东海王越为尚书令。成都王胜利后,班师返邺,政治中心北移。而后东海王越集结各方兵力,挟惠帝讨伐成都王颖。最后失败,惠帝被俘,东海王逃至其封国东海(今山东郯城北),河间王将领张方占领洛阳
。
但不久东海王的亲弟并州刺史东瀛公司马腾及幽州刺史王浚联合异族乌丸、羯朱等势力击败成都王。成都王挟晋惠帝逃至洛阳,投靠拥有关中及洛阳的河间王,最后成都王被废,河间王改立司马炽为皇太弟。公元305年东海王司马越在山东再次起兵,西向进攻关中。公元306年东海王司马越攻入长安。河间王司马颙和成都王司马颖败走,最后相继被杀。东海王司马越迎金惠帝还洛阳,随后晋惠帝被毒死,豫章王司马炽继位,是为晋怀帝,由东海王司马越专政。八王之乱至此结束 。
八王之乱中,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人民被杀害者众多,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统治集团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便迅速爆发。
东汉以来,分布在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已陆续向内地迁徙。 光武帝刘秀打破西汉边民严禁内迁的铁律后,边民逐渐内迁,而大量游牧民族因此以各种方式被迁入充实边郡。
魏晋时期,汉族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各少数民族的控制和补充内地劳动人手的不足,经常招引和强制他们入居内地。
各少数族人民内迁后,在汉族的长期影响下,逐步地由游牧生活向定居的农业生活过渡。魏晋时,西、北各少数族人民向内地迁徙的活动,更加频繁,而且种族很多,主要有匈奴、羯、氐、羌以及鲜卑五族,史称为“五胡”。
当时,在内地不少地方,少数民族人数相当多,如西晋时,关中户口百万,其中少数民族占了一半左右。
到了西晋末年的少数民族势力可以分为三股:匈奴是灭亡西晋的策动者,有统治中原的野心。羌、羯、氐属于第二股。羯族原是匈奴控制的西域民族,随匈奴人来到中原后由于生活贫困,很多羯人沦为汉族地主的隶农。羌人三度叛乱,叛乱后的羌人又屠杀汉人,接着是官军的大肆镇压。而氐人多是“八王之乱”中与汉人一起逃亡的流民。第三股是鲜卑人,他们由于种种原因多在西晋末年对战争持观望态度。尤其耐人寻味的是后来称雄北方的慕容氏、拓跋氏都是支持西晋政府的,其首领相继被封为大都督和代公,是西晋的盟友。
各族内迁以后,与汉人杂处,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魏晋统治者强迫各族人民纳租调,服力役,“服事供职,同于编户”。
西晋占田制明确规定了他们的租调负担。汉族的官僚、地主多以少数民族人为奴婢、佃客。残酷的民族压迫,使各少数民族对西晋统治者“怨恨之气,毒于骨髓”,因而反抗不断地发生。
对西晋首先发难的是氐族——李特流民起义和羯、羌的小规模反抗,然后是匈奴贵族刘渊的起兵,八王之乱”中,并州刺史司马腾与将军王浚联合鲜卑贵族进攻司马腾驻守的邺城,司马腾不敌,刘渊献计说要回匈奴召集骑兵抗衡鲜卑人,司马颍同意。刘渊得以回到匈奴。
公元304年(永兴三年),刘渊返回匈奴控制下的左国城,与匈奴权贵密谋起兵。刘渊的从祖父刘宣发表了起兵宣言 ,实际是要夺取中原。
当时,并州境内的汉人大多因战祸而迁徙南下,胡汉势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而并州的官吏们还在热心内争。于是,刘渊称汉王,置百官,打败司马腾,招降山东起义的王弥等人,形成了反晋浪潮。
公元308年(永嘉二年)刘渊称帝,都平阳。他分别于公元309年(永嘉三年)秋冬遣其子大将军刘聪率石勒、刘曜等进攻洛阳,西晋军队顽强抵抗,匈奴败退。后刘渊死,刘聪杀兄自立,又于公元310年(永嘉四年)冬三攻洛阳。
公元311年(永嘉五年)西晋专政的太傅东海王司马越病死,匈奴大军第三次围攻洛阳,而南方诸州的牧丞或拥兵观望或象征性的出兵“勤王”。王敦天天召集士族饮酒作乐;王澄带兵从荆州出发,以极慢地速度到了南阳,一听荆州刺史山简的军队战败,就跑回去了。
而王衍等人率十几万大军公开逃跑。结果他们被石勒在苦县全歼。七月,洛阳失守,晋怀帝被俘,接着汉国大将石勒闪击荀唏,青兖沦陷。公元313年(建兴元年),晋怀帝在平阳遇害,在长安的晋愍帝下令司马睿、刘琨等的共七十万大军分三路合击平阳。结果身为此战主力的司马睿在士族的鼓动下竟抗命不遵。公元316年(建兴四年)长安失守,西晋灭亡
。而匈奴控制了几乎整个中原,长达一百多年的大动乱开始。 而后,各族陆续在北方建立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
不久,完全代表士族利益的东晋建立。
西晋亡后,在北方尚有三个忠于晋朝的地区,即并州北部刘琨、幽州段匹磾、凉州张寔。然而,并州刘琨先被石勒击溃,投靠幽州段匹磾。段匹磾则奉东晋密令将刘琨处死,之后段匹磾也被石勒击败。最后,在凉州张寔去世之后,其弟张茂向前赵的刘曜称臣。至此东晋在华北的势力全部消灭。
3、晋朝得天下150余年,却落得全族被灭的下场是怎么回事?
说到历史上的晋朝,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是一个大一统王朝,晋朝分为东晋和西晋两个朝代,当时的晋朝是非常富裕的,科技,文化,教育都是相当的发达,可就是这么大一个王朝,却仅仅维持了152年,其中西晋50年,东晋102年。晋朝的灭亡,应该说从司马炎死后逐步开始走向了衰败。
司马炎建立晋朝,到他去世仅仅24年时间,这24年是晋朝最强大的时候,当是历史上还出现了晋朝唯一的一个盛世,太康盛世,可是当司马炎一时,晋朝就陷入了内乱,历史上出现了贾南风之乱,八王之乱,以及五胡乱华。而其中西晋的灭亡,仅仅是司马炎去世过后的26年,而东晋当时的政权都掌握在士大夫的手里,皇权被极度的虚弱,东晋的灭亡也只不过是个时间的问题而已。
总结起来晋朝灭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司马家得国不正。晋朝从开创以来,就是通过不正当的低劣手段,乱杀政敌,抢夺权利,可以说为了政权毫无下限。后来就连司马懿的子孙司马绍听说了自己祖先当初得国的经历时,都很惭愧的说,通过如此手段获得政权,国家怎么能够维持的长久呢?可见司马家当时的手段有多么卑劣,连他们的子孙都看不下去了,这也是导致晋朝最终灭亡的一大原因。
2,实行分封制。在中国的历史上,很少有大一统的王朝会实行分封制,自从秦国建立以来,都是实行郡县制,中国在历史上可以说花了数百年的时间才废除了分封制。可是晋朝倒好,直接一上来就实行分封制,不但没有创新进步,反而还开倒退。
那些诸侯王的权力越来越大,皇权就越来越小,最后那些诸侯王就开始插手朝政上面的事情,也就引发了后来的八王之乱,司马家的亲戚自相残杀,真可谓是白白消耗了西晋整个国家的势力。八王之乱一共持续了15年的时间,透支了整个晋朝的国力,给那些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很好的机会反抗,直接把晋朝打的片甲不留。
3,士族抢占了皇权。当时的士族不断的崛起,抢占了皇权。最后刘裕代晋后,对司马家进行了斩草除根,司马家族就基本灭亡了。
4、司马家族当了多少年皇帝
共15帝,156年。
5、西晋采取什么政治措施治理国家
西晋采取的政治措施治理国家的方式是:
九品中正 门阀制度
6、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西晋是被谁推翻的?
司马懿出生于世族大家,家中几代都在朝为官,司马懿也不例外。不过他为曹操效忠却是被迫的,我们都知道刘备三顾茅庐,这也算是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不得不说,曹操看人的眼光相当不错,司马懿不仅在外帮助曹魏稳定江山,在内还兴修水利,帮助百姓。因此,司马懿获得了一整个国家的好评,过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生活。都说欲望是无休止的,司马懿心中早已计划好了一切,想要得到魏氏的天下。
曹芳继位后,司马懿觉得机会终于来了,司马家可以翻身了。当时掌握曹魏兵权的大将军是曹爽,为了让曹爽放松警惕,司马懿装病不起,甚至制造出一个自己马上就要离世的假象。 在当时的朝廷,曹家和司马家是可以相抗衡的家族,不同的是,曹家为天子,司马家为臣子。只要其中一方处于弱势,另外一方势必有所行动。在曹爽看来,司马懿在位一天,他们曹家的天下就危险一分,就有如一颗定时炸弹,随时会爆炸。
可是一直以来,司马家深得民心,所以也很难动这个大家族。现在听说司马懿病重,他就开心的过了头,也不知道去判别这个事情的真假,就茫茫然的等着司马懿去世的那一天。曹爽还觉得,司马懿如今病重是曹家祖先显灵了,于是觉得去祭拜一下。因此就有了历史上,司马懿逼宫,逼迫太后下旨。当时曹爽和曹芳都去祭拜祖先了,没想到司马懿等的就是这一刻!
司马懿早在很早之前就想好了套词,曹爽和曹芳一离开,他就逼迫太后以乱臣贼子的名义让曹爽交出兵权,不得不说曹爽也是一个怕事胆小的主,经不住司马懿的恐吓,很快就交出来了手中的兵权。当时还是有忠臣的,比如曹爽身边的恒范。他让曹爽沉住气,不要上了司马懿的当,可是曹爽胆小如鼠,很快就被唬住了,便没有听取他的意见。
这个恒范也是很有远见的,他知道自己这么做肯定逃脱不了司马懿的眼睛,曹家一完蛋,自己家里也会受到牵连,于是就早早安排自己的小儿子恒楷逃离都城,此生不要再回来。司马懿上位后杀了很多对曹家忠心耿耿的人,其中就包括恒范一家,除了他那个小儿子。曹家因此没落,被司马懿掌控了大局!真的是一朝天子一朝臣。
桓楷逃出京城后,知道司马懿杀了自己全家的事情,便韬光养晦秘密发展桓氏一族的实力,直到桓氏家族出了一个桓温,经过几代人的蛰伏和努力,桓氏已经有和司马家抗衡的力量,同当时司马家架空曹家一样,桓温架空了司马家,终于在403年,桓温的儿子桓玄得到了司马家的天下,建立了桓楚政权,推翻了司马懿与其子孙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
7、晋朝得天下150余年,最终却落得全族被灭的下场是怎么回事?
晋朝司马家族全族被灭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带来的隐患,二是地方权力过大,三是皇帝本人没什么能力。一说起晋朝,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混乱两个字,不仅是内部分裂叛乱,还有外族虎视眈眈。总而言之,晋朝是中国历史上比较黑暗的朝代,虽然在此期间的文学成就非常显著,但朝廷和皇室的态度使得晋朝成为了文人死亡数目最多的朝代之一,因此这一点也不足以掩盖晋朝政局的黑暗。
晋朝的第二个皇帝司马衷是个傻子,他登基之后,皇后贾南风把朝政紧紧地握在手里,引起了皇室宗亲的不满,于是赵王司马伦联合齐王司马冏扳倒了贾后,自己开始专政。在此之后,晋朝经历了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实际上不止八王)的轮流专政,基本上都是刚刚弄死一个然后自己又被别人弄死,八王之乱使得政治体系变得一塌糊涂,社会尤其动荡。
等到晋朝稍有权力的宗室王侯都死得差不多了,八王之乱才彻底结束,但这个时候,晋朝境内的诸多少数民族因为受不了统治者的昏庸和腐败而选择在朝局不稳的时候起兵,独立称国。在当时,实力还算可以的少数民族国家竟有16个之多,史称“五胡十六国”,而晋朝由于战乱刚熄,对于内部分裂根本就没有镇压的能力,再加上匈奴、鲜卑等外族的威胁,晋王朝面临着灭亡危机。
在永嘉之乱后,西晋灭亡,皇室宗亲、士族百姓纷纷南渡,司马睿在建康重新建立了晋朝,也就是东晋。司马睿在位期间,重用原来的北方士族(比如说王氏),打压地头蛇江东士族,使得两方士族一直都处于对立状态,在王导担任宰相以后,他从江东士族入手,获得了他们的支持,自此以后,士族勉强能够统一战线。
但士族统一战线,这就意味着朝廷的大权都掌握在了士族而非皇帝手里,包括东晋的军权,由此造成了许多地方祸乱。而在前秦举国攻打东晋时,君臣一心,抵抗外敌入侵,士族中以谢安和谢玄为首,他们带领军队大量的收复北方失土,这是东晋上上下下最团结的唯一一次。等到前秦败退,内部的党争就又开始了,导致此次北伐功亏一篑。
皇帝本身没能力别的也不多说,皇帝要是有能力,怎么至于会让内部分裂如此严重?从晋朝的第二个皇帝司马衷开始,几个皇帝和执政的宗亲就没有脑子正常的,不是没能力,就是满心里夺权争利,整个晋朝就只辉煌了司马炎这一代皇帝。本来嘛,司马炎将皇位传给司马衷就是因为司马衷的儿子司马遹颇有司马懿之风,但司马遹在贾后专政后就被弄死了,不然的话晋朝指不定就换了个结局了。
8、西晋历史的西晋历史
扫灭蜀国
灭蜀之战是三国后期的吞并战。263年,曹魏实际领袖司马昭决定向蜀汉发动战争,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等分东、中、西三路进攻汉中。蜀汉则以姜维为首组成抵抗军,据剑阁天险与魏军相持,魏军不能前进。邓艾遂率精兵偷度阴平攻占涪城,进逼成都。蜀汉后主刘禅不战出降,姜维闻讯后带部投降钟会,兵变不成,自刎而死,蜀汉灭亡,开始了三国时代统一的序幕。
曹魏禅晋
公元266年,曹魏皇帝曹奂禅位于晋武帝司马炎,改元泰始,曹魏灭亡,晋朝开始。
荡平吴国
为了完成灭吴大业,晋武帝在战略上做了充分准备。早在公元269年,他就派羊祜坐守军事重镇荆州,着手灭吴的准备工作。羊祜坐镇荆州后,减轻赋税,安定民心,荆州与东吴重镇石城相距最近,晋军采取了“以善取胜”的策略,向吴军大施恩惠。由于孙皓挥霍无度,部队士兵常常领不到军饷,连饭也吃不饱。羊祜命人向吴军送酒送肉,瓦解吴军。这样,不时有吴军前来投降,羊祜下令说:吴军来要欢迎,走要欢送。有一次,吴将邓香被晋军抓到夏口,羊祜部下坚持要杀掉,羊祜不但不杀邓,而且还亲自为其松绑,把邓送了回去。有时,吴军狩猎打伤的野兽逃到了晋军领地,晋军也把这些野兽送到吴军帐内。正是由于这样的“厚”爱,东吴将领们的心已经一步步趋向晋军。
晋武帝在襄阳一边命羊祜以仁德对吴军施加影响,一边在长江上游的益州训练水军,建造战船。经过长达10年时间的充分准备,公元279年,晋军开始向东吴展开大规模的进攻。为了迅速夺取胜利,晋军分5路沿长江北岸,向吴军齐头并发。第6路晋军由巴东、益州出发,沿江东下,直捣吴军都城建业。20万晋军直扑东吴。东吴守军,在巫峡钉下了无数个锋利无比的、长十余丈的铁锥,在江面狭窄处用粗大的铁链封锁江面。晋军先用大竹排放入长江,晋军在船上载了无数根数丈长的用麻油浇灌的火点燃火炬,熊熊烈火能够把铁链烧断。就这样,东吴长江的防守设施被一个个排除了。
在第6路晋军进攻东吴时,为了吸引守卫建业的吴军兵力,安东将军王浑率一路晋军,由北向南,直取建业。孙皓忙命丞相张悌统率主力渡江北上,迎击王浑,结果沿江东下的晋军乘机攻占了建业。
由于晋武帝准备充分,时机恰当,战略正确,前后仅用了四个多月,便夺取了灭吴战争的全部胜利。从此,东吴的全部郡、州、县,正式并入晋国版图。
公元280年,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结束了。晋武帝司马炎终于统一了全国,结束了八十年的分裂局面。
太康之治
266年,司马炎篡魏自立,建立西晋,定都洛阳。280年灭吴,王濬送吴主孙皓于洛阳,晋武帝司马炎封他为归命侯。至此,全国重归统一。为开创新的业绩,司马炎以洛阳为中心,在全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步使百姓摆脱了战乱之苦,使国家走上了发展之路。
重视农业生产。朝廷采取措施,从鼓励垦荒、兴修水利、扩充劳动力和加强监督等方面来促进农业生产。泰始二年(公元267年),晋武帝颁布鼓励农业生产的诏令。史料记载,泰始五年(公元270年),汲郡太守王宏认真履行朝廷的旨意,勤恤百姓,疏导有方,督劝开荒五千余顷。当时正遇上荒年,他郡皆闹饥荒,而汲郡独无匮乏。于是晋武帝特下诏褒扬,赐谷千斛。后来,晋武帝还下令修建了新渠、富寿、游陂三渠,灌溉良田一千五百顷。西晋统一后,晋武帝于太康元年颁布户调式,推行占田法和课田法。占田、课田制下的农民,为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他们生产获取的粮食除缴纳田租外,都归他们自己所有。这一制度的推行,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通过上述措施的推行,农业生产很快发展起来,出现了国泰民安的繁荣景象。《晋书·食货志》称:“是时,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要其业而乐其事。”《晋纪·总论》中反映河洛地区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是这样描述的:“牛马被野,余粮委亩,行旅草舍,外闾不闭,民相遇如亲。其匮乏者,取资于道路。”故有“天下无穷人”之谚。
西晋谷仓罐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也迅速增长起来。据《晋书·地理志》记载,太康元年,全国有“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占田、课田法颁布后的第三年,即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国家“户有三百七十七万”。表明人口数量的增长是相当明显的。
为保持政治稳定,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晋武帝于太康元年还公布了官品占田和荫人以为佃户、衣食客的制度。法令规定,官品第一至第九,各以贵贱占田。第一品可以占田五十顷,以下每低一品,递减五顷。又各以品之高低,荫其亲属,荫其客户,多者及九族,少者三世。宗室、国宾、先贤之后及士人子孙,也都有这种特权。特权扩大到士人子孙,这是秦汉时世家地主范围的扩大,特别是儒宗这一等级的延伸。
西晋的这些措施,无疑给世族地主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更多的优厚待遇,还有利于统治阶级利益上的平衡。但士族地主特权过大,助长了他们在生活上和政治上的腐化,同时影响庶族地主的利益和农民的利益。
晋武帝在强调发展生产的同时,反对奢侈,厉行节俭。有一次,太医院的医官程据献给晋武帝司马炎一件色彩夺目、满饰野雉头毛的“雉头裘”,这是一件极为罕见的华贵服饰。晋武帝把这件“雉头裘”带到朝堂,让满朝文武官员欣赏,朝臣见了这件稀世珍宝,个个惊叹不已。不料,晋武帝却一把火把这件“雉头裘”烧成了灰烬。他认为,这种奇装异服触犯了他不准奢侈浪费的禁令,因此要当众焚毁。他还下诏说,今后谁如敢再违犯这个规定,必须判罪。
咸宁六年(280)四月改元太康。在以后的10余年间(280—289),是西晋相对繁荣稳定的时期,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西晋政府重视生产,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民和俗静,家给人足,牛马遍野,余粮委田,出现了四海平一、天下康宁的升平景象,史称太康盛世。史家如此描述,“是时,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
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中国西晋时统治集团内部历时16年(291~306年)之久的战乱。战乱参与者主要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
八王之乱301年,赵王伦自立为帝,改元建始,惠帝退位为太上皇。三月,齐王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三王联合常山王司马乂(后封长沙王)伐赵王伦。五月去除赵王伦及其党羽,惠帝复位,齐王冏专政。302年成都王颖及河间王颙派军讨伐齐王冏,长沙王乂于京城洛阳响应。最后齐王冏及其党羽被除,长沙王乂掌政,成都王颖于邺遥控。303年成都王颖为了去除驻守京城的长沙王乂,联合河间王颙率军攻击洛阳,但被长沙王屡屡击败。304年初洛阳城缺粮,东海王司马越勾结禁军擒长沙王,开城投降。长沙王被河间王将领张方用火烤死,成都王颖迫惠帝立其为皇太弟,河间王颙为太宰,东海王越为尚书令。成都王胜利后,班师返邺,政治中心北移。而后东海王越集结各方兵力,挟惠帝讨伐成都王颖。最后失败,惠帝被俘,东海王逃至其封国东海(今山东郯城北),河间王将领张方占领洛阳。
但不久东海王的亲弟并州刺史东瀛公司马腾及幽州刺史王浚联合异族乌丸、羯朱等势力击败成都王。成都王挟惠帝逃至洛阳,投靠拥有关中及洛阳的河间王,最后成都王被废,河间王改立司马炽为皇太弟。305年东海王越在山东再次起兵,西向进攻关中。306年东海王越攻入长安。河间王颙和成都王颖败走,最后相继被杀。东海王越迎惠帝还洛阳,随后惠帝被毒死,豫章王司马炽继位,是为晋怀帝,由东海王司马越专政。八王之乱至此结束。
16年中,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人民被杀害者众多,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统治集团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便迅速爆发。
世族摄政
士族,是由东汉以来见于史籍的冠族、甲族、著姓发展而来的,魏晋时由于九品中正制的实行,士族基本上垄断了官位,成为世袭士族,当时著即世族。著名的士族大姓有:东海王氏(始自王朗任魏司徒)、平原华氏(始自华歆仕太尉)、河东裴氏(始自裴潜任尚书令)等。
他们“刻情修容,依倚道义,以就其声价”,崇尚玄学,标榜旷达、逍遥。士族大多拥有庞大的庄园,庄园中心建筑堡垒,四周是良田茂林,果园清泉。庄园里有众多的部曲、佃客,平日辛苦耕作,遇有非常还要保卫城堡。一些大庄园,如石崇的金谷园,规模之大,器物之美,俨然王侯。按理说士族是既得利益者,不该反对西晋政府。但事实上,势力的扩展使他们的野心无限膨胀,想要摆脱皇权的桎梏;声势浩大的流民起义迫使士族们不得不考虑缓和阶级矛盾的可能;而寒族如荀唏的崛起又使他们惊恐不安。
西晋青瓷兽形尊这样的情况东晋末期也有,但当时的士族已毫无魄力,故刘宋建立,而西晋末年,士族势力正盛,所以他们放弃了西晋和中原,在江南建立符合自己意志的新的统治乐园,也就不足为奇了,尽管他们中的很多人在主观上是拥护西晋王朝的。西晋士族分裂中国、葬送西晋的步骤有三:首先是控制江南地区,突出的表现是出身琅琊王氏的大玄学家王衍利用自己太尉的职务之便安插其弟王澄为荆州都督,族弟王敦为青州刺史,自谓“汝二人居于外,而予秉中枢,此狡兔三窟耳”。虽然这位一生夸夸其谈的大士族最终死于敌营,但他的这一安排为日后“王马共天下”(注意,“王”在前“马”在后,“王”是主要的)的局面打下了基础。就这一点上说,王衍于家有功,于国有罪。
与此同时,江南的士族也没闲着。这些周瑜、陆逊的同乡可以不顾中原朝廷的危难,但江南有变他们就不能坐视不管了,于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组成一支堪与正规军媲美的武装。江南士族在顾荣、纪瞻等人的带领下独力与起义农民、庶族武士作战,往往扭转战局,赢得“三定江南”的胜利。可见其实力之强,假若纪瞻等人挥军北上,支援西晋朝廷,恐怕历史会有别的写法吧!其次是寻找合作伙伴(或曰当皇帝的人)。这个皇帝必须有当然的资格,而且无能无权不会给士族专权带来大麻烦。结果士族政治家王导慧眼识“宝”,看中了西晋宗室司马睿,司马睿老先生爵封琅琊王,又无才无势,唯一一个天才儿子司马绍(晋明帝)还身体不好(在位两年多就死了)。于是就被拥立为皇帝(有的士族对这位无能皇帝一时还有抵触情绪)。东晋建立,司马睿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平庸的开国皇帝。最后,是彻底告别西晋的时候了。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大军第三次围攻洛阳,帝国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而南方诸州的牧丞或拥兵观望或象征性的出兵“勤王”。王敦天天开“嘉年华”,敲着酒壶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王澄带兵从荆州出发,以旅游观光的速度到了南阳,一听荆州刺史山简的军队战败,就跑回长江钓鱼去了。
结果洛阳失守,怀帝被俘(汉族皇帝被胡人俘虏这还是第一次)。接着汉国大将石勒闪击荀唏,青兖沦陷。建兴元年(公元313年),怀帝在平阳遇害,在长安狗延残喘的晋愍帝司马业下令司马睿、刘琨等的共七十万大军分三路合击平阳。结果身为此战主力的司马睿在士族的鼓动下竟抗命不遵,致使西晋王朝的最后一次大反攻流产。建兴四年(公元316年),长安陷落,西晋灭亡。不久,完全代表士族利益的东晋建立,皇权衰微,门阀专政,士族的目的达到了。
走向灭亡
西晋末年的少数民族势力可以分为三类:匈奴是灭亡西晋的策动者,匈奴贵族虽然没有老祖宗称霸草原三百年的雄风,却也有统治中原的野心。羌、羯、氐属于第二类,他们是受压迫的反抗者。羯族原是匈奴控制的西域民族,随匈奴人来到中原后由于生活贫困,很多羯人沦为汉族地主的隶农。羌人的苦难自东汉就开始了,昏聩官僚的压迫歧视导致羌人三度叛乱,叛乱后的羌人又由于狭隘的复仇心理屠杀汉人,接着是官军的大肆镇压而氐人多是“八王之乱”中与汉人一起逃亡的流民。第三类是鲜卑人,他们由于种种原因多在西晋末年对战争持观望态度。尤其耐人寻味的是后来称雄北中国的慕容氏、拓跋氏都是支持西晋政府的,其首领相继被封为大都督和代公,是西晋的盟友。
西晋境内内迁各族对西晋首先发难的是氐族——李特流民起义和羯、羌的小规模反抗,然后是匈奴贵族的起兵,以下讲一下匈奴的情况:自东汉以来南匈奴基本上是中原王朝的附属国,到了魏武帝曹操执政时,将匈奴的呼厨泉单于留居邺城,派右贤王去卑返回南匈奴将南匈奴分为五部,每部设汉人司马掌握实权,匈奴基本上划入了中央政府辖下。而此时的匈奴贵族也开始学习经史子集,在政府中效力。例如匈奴汉国的皇帝刘渊就曾跟随上党儒生崔游学习,并在成都王司马颍手下供职。他的儿子刘聪也精通汉学,能熟背《孙子兵法》。匈奴贵族虽然在“五胡”中算是过的不错的了,但久居人下毕竟不是“天之骄子”们的作风,他们时刻等待着时机好征服中原,终于,机会来了。“八王之乱”中,并州刺史司马腾与将军王浚联合鲜卑贵族进攻司马腾驻守的邺城,司马腾不敌,刘渊献计说要回匈奴召集骑兵抗衡鲜卑人,司马颍同意。刘渊得以回到匈奴。
永兴三年(304年),刘渊返回匈奴控制下的左国城,与匈奴权贵密谋起兵。刘渊的从祖父刘宣发表了起兵宣言:“昔我先人与汉约为兄弟,忧泰同之。自汉以来魏晋代兴,我单于虽有虚号,无复寸土之业,自诸王侯,亦同编户。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之此其时也。左贤王元海(刘渊的字)资器绝人,英武超世,天若不恢崇单于,终不虚生此人也。”也就是说,我匈奴要打倒你西晋,恢复权力,顺便替老亲家汉朝复仇(实际是要夺取中原),谁领着我们干呢?自然是俺大侄子刘渊啦!这一番话搞的匈奴人摩拳擦掌,意图起事。当时,并州境内的汉人大多因战祸而迁徙南下,胡汉势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而并州的官吏们还在热心内争。于是,刘渊称汉王,置白官,打败司马腾,招降山东起义的王弥等人,形成了各族人民共同反晋的巨大浪潮。永嘉二年(308年)刘渊称帝,都平阳。他分别于永嘉三年秋冬遣其子大将军刘聪率石勒、刘曜等进攻洛阳,西晋军队顽强抵抗,匈奴败退。后刘渊死,刘聪杀太子自立,又于永嘉四年冬三攻洛阳。永嘉五年西晋摄政兼最高军事统帅东海王司马越病死,王衍等人竟扔下晋怀帝率十几万大军公开逃跑。结果他们被石勒全歼。七月,洛阳失守,建兴四年(316年)长安失守,西晋灭亡。而匈奴控制了几乎整个中原,长达一百多年的大动乱开始。
士族背叛是西晋灭亡的主要原因。既然阶级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那么说士族背叛是西晋灭亡的主要原因,二者不矛盾吗?不矛盾。阶级矛盾激化的原因是士族的骄奢淫逸,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导致士族地主为了维护自己利益而放弃西晋,建立东晋,将阶级矛盾转移为民族矛盾。事实上东晋的政治除了个别时期(比如谢安执政时期)之外,并不比西晋清明多少,东晋政权之所以能坚持一百多年,是因为民族矛盾的激化,使得人们不得不维护东晋王朝以抗击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袭击。
9、魏晋南北朝名人,,,,,,,,,,,,,,,,,,,,,,,,,,,,,,,,,,,,,,,,,,
三国名人(实在写不下了,前边的就没有简介了)
吕布 张绣 刘表 钟繇 黄盖 甘宁 贾诩 孙坚 曹操 魏武帝
黄忠 张昭 华歆 张郃 曹洪 许褚 荀攸 管宁 刘备 荀彧
曹仁 顾雍 张辽 程普 任峻 郭嘉 鲁肃 李典 诸葛瑾 孙策
周瑜 法正 夏侯敦 关羽 于禁 张飞 马超 秦宓 王朗 赵云
孟获 吕蒙 刘璋 夏侯渊 庞统 司马懿 诸葛亮 魏延 轲比能 陈群
向宠 阚泽 蒋琬 董允 曹爽 邓芝 孙权 陆逊 陆绩 马良
曹丕 魏文帝 马谡 何晏 曹植 费祎 母丘俭 王肃 邓艾 司马芝
马钧 谯周 姜维 诸葛恪 曹睿 魏明帝 刘禅 夏侯玄 阮籍 司马昭
嵇康 钟会 陆抗 诸葛瞻 力微 曹髦 孙皓 曹奂 魏元帝
两晋十六国
王沈 何曾 山涛 王浚 傅玄 贾充 卫瓘 羊祜 羊琇 杜预
裴秀 王浑 李密 荀勖 束晳 向秀 阮咸 刘伶 刘徽 王叔和
秃发树机能 刘毅 杨骏 司马亮 华峤 张华 佛图澄 陈寿 王戎 鲁褒
齐万年 司马炎 晋武帝 傅咸 周处 潘岳 李庠 李流 石崇 左思
王恺 郝散 纪瞻 张轨 贾南凤 贾后 王衍 贾疋 周玘 司马衷
晋惠帝 陶侃 陆机 贺循 祖逖 王敦 裴頠 何劭 司马伦 司马冏
李特 周顗 慕容廆 郗鉴 裴嶷 司马邺 晋愍帝 刘琨 段匹磾 刘隗
石勒 李雄 司马乂 司马睿 晋元帝 郭璞 桓彝 王导 张昌 石冰
张方 司马颖 司马顒 司马彪 刘伯根 陈敏 汲桑 江统 刘渊 司马越
王弥 郭象 顾荣 姚弋仲 司马炽 晋怀帝 葛洪 鲍敬言 王如 杜弢
干宝 拓跋猗卢 范长生 刘聪 刁协 张宾 戴渊 苏峻 苻洪 温峤
刘曜 祖约 庾亮 石虎 庾冰 慕容皝 李寿 禇裒 王羲之 庾翼
张骏 梁犊 冉闵 李势 慕容恪 桓温 慕容泓 道安 殷浩 支遁
慕容儁 常璩 拓跋什翼健 谢安 王猛 慕容垂 谢石 袁宏 桓冲 虞喜
姚襄 姚苌 慧远 法显 郗超 慕容德 苻融 习凿齿 吕光 苻坚
谢玄 苻登 王献之 鸠摩罗什 乞伏国仁 朱序 慕容永 戴逵 王国宝 王恭
杨佺期 殷仲堪 秃发乌孤 刁逵 顾恺之 慕容暐 谯纵 李暠 司马道子 段业
司马元显 刘牢之 孙恩 卢循 陶潜 陶渊明 姚兴 沮渠蒙逊 桓玄 张天锡
徐广 木骨闾 社仑 刘毅 赫连勃勃 冯跋 姚泓
南北朝
范泰(355-428) 南朝宋大臣、学者。字伯伦,顺阳人,范晔之父。撰有《古今善言》二十九篇,文集二十卷,皆佚。
刘裕(363-422) 南朝宋建立者,420-422年在位。字德舆,小字寄奴,祖籍彭城,徙居京口。幼年家境贫寒,贩履为业。谥武帝。
寇谦之(365-338) 北魏道教徒,字辅真,上谷昌平人。鼓吹儒道合流,被称为“新天师道”。
何承天(370-447) 南朝宋科学家。东海郯人,精通天算之术,曾推算出圆周率为3.1428;坚持观察天象四十年,制成《元嘉历》,废除平朔,改用定朔。
拓跋跬(371-409) 北魏建立者。字涉圭,鲜卑族拓跋部人。皇始三年定都平城,即帝位。晚年精神失常,为子绍所杀。初谥宣武帝,改谥道武帝。
裴松之(372或360-451) 南朝宋史学家。字世期,河东闻喜人。元嘉间奉诏注《三国志》,注文内容超出原书数倍,开注史新例。
王镇恶(373-418) 南朝宋将领。北海剧人,前秦王猛之孙。
崔宏(?-418) 北魏大臣,字玄伯,清河东武城人。关东著名士族。明元帝时,拜天部大人,进爵白马公。
孔灵符 南朝宋官吏。会稽山阴人。历任南郡太守、郢州刺史、丹杨尹等职。
傅亮(374-426) 南朝宋大臣。字季友,北地灵州人。助刘裕受禅夺权,少帝时升中书监、尚书令、护军将军;文帝时任左光禄大夫,身居宰辅。元嘉三年为文帝所杀。原有集三十一卷,已佚,明人辑有《傅光禄集》。
到彦之(?-433) 南朝宋将领。字道豫,彭城武原人。文帝时曾任护军将军。
颜延之(384-456) 南朝宋文学家。字延年,琅琊临沂人。文词显于当世,与谢灵运齐名。原集已散佚,今存《颜光禄集》系明人辑本。
谢灵运(385-433) 南朝宋诗人。陈郡阳夏人。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原集已佚,明人辑有《谢康乐集》。
檀道济(?-436) 南朝宋将领。高平金乡人。官至征南大将军、司空。遭忌被杀。
沈庆之(386-465) 南朝宋将领,字弘先,吴兴武康人。官至镇北大将军、侍中、太尉。曾公开指斥士族崇尚空谈。后为前废帝刘子业所杀。
王玄谟(388-468) 南朝宋将领,字彦德,太原祁人。官至车骑将军,南豫州刺史,加都督。卒于官。
谢晦(390-426) 南朝宋大臣。字宣明,陈郡阳夏人。少帝时领中书令,与徐羡之、徐亮共辅朝政。文帝时封建平郡公。后因谋反被杀。著有表檄三篇及《悲人道》、《续世基诗》等。
游雅(?-461) 北魏官吏。字伯度,小名黄头,广平任人。不勤著述,为人自负,好议人长短,曾陷害儒者陈奇,致奇遭族诛。
刁雍(390-484) 北魏官吏。字淑和,渤海饶安人。尚文好武,著有诗、赋、论、颂、杂文百余篇。笃信佛教,著《教诫》二十余篇。
高允(390-487) 北魏大臣、学者。字伯恭,渤海蓨人。好学,常担笈负书,千里就学。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前后历五帝,身居要职五十余年。有《左氏解》、《公羊释》及《算术》三卷。皆佚,明人辑有《高令公集》。
张伟 北朝官吏。字仲业,太原中都人。通经籍。曾奉命出使酒泉,官至平东将军,封建安公。
范晔(398-445) 南朝宋史学家。字蔚宗,小字塼,顺阳人。博涉经史,善文章,通音律。撰《后汉书》纪传九十篇,附以“论”、“赞”。梁刘昭补入司马彪《续汉书》八志三十卷,并为作注,北宋时合刊行世。
刘义庆(403-444) 南朝宋大臣、文学家。京口人。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袭封临川王。著有《世说新语》八卷。梁刘孝标曾为注解,今本系北宋晏殊整理。
崔浩(?-450) 北魏大臣。字伯渊,清河东武城人。关东著名士族崔宏之子。曾注释五经,制定《五寅元历》。以三朝元老受封为东郡公。
鲍照(405-466) 南朝宋诗人。字明远,东海人。曾为临海王子顼前军参军,在凉州为乱军所杀。所作乐府诗写边塞战争和征夫戍卒之情景,七言乐府对后世影响尤大。代表作为《行路难》十八首。有《鲍参军集》。
柳元景(406-465) 南朝宋大臣、将领。字孝仁,河东解人。官至尚书令。
刘义隆(407-453) 南朝宋皇帝。424-453年在位,史家称为“元嘉之治”。小字车儿,生于京口,刘裕第三子。后为子劭所杀。谥文帝。
拓跋焘(408-452) 北魏皇帝。423-452年在位。小字佛狸,鲜卑族人。拓跋跬之孙。后来宦官宗爱所杀,谥太武帝。
戴法兴(414-465) 南朝宋权臣。会稽山阴人。前废帝时弄权卖势,民间有“法兴为真天子”之说。后被赐死。
臧绪荣(415-488) 南朝齐史学家。东莞莒人。自号被褐先生。屡征不仕,潜心著述,成《晋书》一百卷,为唐初官修《晋书》之主要依据。
盖吴(418-446) 北魏关中人民起义首领。北地卢水胡人。太平真君六年起兵反魏,自称天台王,后改称秦地王。在作战中中矢负伤,为部下所杀。
袁粲(420-477) 南朝宋大臣。字景倩,陈郡阳夏人。顺帝时任中书监、司徒。后谋诛萧道成被杀。曾仿嵇康《高士传》,作《妙德先生传》以自喻。
萧道成(427-482) 南朝齐建立者,479-482年在位。字绍伯,南兰陵人。废宋顺帝准,自立为帝,改国号齐。谥高帝。
唐寓之(?-486) 南朝齐人民起义领袖。富阳人。永明三年聚众起义,称帝,国号吴,改元兴平。后遭禁军镇压,被杀。
祖冲之(429-500) 南朝宋齐间科学家。字文远,范阳遒人。博学多才,尤擅历数,首次把圆周率精确推算到小数点后六位,比欧洲早一千余年。撰《缀术》六卷,唐朝国学定为数学课本。制定《大明历》,并制造指南车、千里船等多种机械。精通音乐,涉猎儒道典籍,著《释论语》、《释孝经》、《易义》、《老子义》、《庄子义》及小说《述异记》等,均早佚。
禇渊(435-482) 南朝宋齐间大臣。字彦回,河南阳翟人。宋文帝婿。宋时任吏总尚书、尚书右仆射、中书令、护军将军等职,与袁粲共辅苍梧王。后助萧道成代宋建齐,封南康郡公,任尚书令。时人讥之无节操:“可邻石头城,宁为袁粲死,不作彦回生。”
沈约(441-513) 南朝梁大臣、文学家、史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人。竟陵八友之一。官至侍中、中书令、尚书令。后以触怒受谴,忧郁而卒。首创“四声”之说,与谢朓等人开创“永明体”,讲求声律对仗,推动诗歌走向格律化。撰有《宋书》一百卷。另有《晋书》、《齐纪》、《四声谱》等,均散佚。明人辑有《沈隐侯集》。
冯太后(442-490) 北魏文成帝皇后。长乐信都人。前后临政二十五年之久,孝文帝前期改革多由她主持,巩固了北魏王朝统治。谥文明太皇太后。
韦睿(442-520) 南朝梁将领。字怀文,京兆杜陵人。官至左卫将军、雍州刺史等职。晚年居家,以经始教授子弟。普通元年迁侍中、车骑将军,未拜病卒。
李安世(443-493) 北魏大臣。赵郡人。曾于相州刺史任上,设计弹压广平豪强李波及子侄三十余人。后以病免官。
孔稚珪(447-501) 南朝齐官吏、诗人。《南史》作孔珪。字德璋,会稽山阴人。官至太子詹事,加散骑常侍。博学好诗文,嗜酒,辄饮七八斗。不乐世事,门庭之内,草莱不剪。其文工丽诙谐,诗以《白马篇》较著名。原有集十卷,已佚,明人辑有《孔詹事集》。
李冲(450-498) 北魏大臣。字思顺,陇西狄道人,历任内秘书令、中书令、尚书仆射等,颇受冯太后、孝文帝倚重。曾主持营建洛阳新都。
范缜(约450-约510) 南朝齐梁间思想家。字子真,南乡舞阴人。曾任宜都太守、晋安太守、尚书左丞等职。发展汉魏以来朴素唯物论观点,于天监六年发表著名的《神灭论》,否定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迷信说教。后坐徙广州,起为中书郎、国子博士,卒于官。
范云(451-503) 南朝梁诗人。字彦龙,南乡舞阴人。范缜从弟。八岁能诗,兼善属文,为“竟陵八友”之一。官至尚书右仆射,封霄城县侯。卒于任,诏赠侍中、卫将军。原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诗四十余首,以《巫山高》、《别诗》较为有名。
江斅(xiào 452-495) 南朝宋齐间士族贵戚。字叔文,济阳考城人。宋文帝外孙,孝武帝女婿。历宋、齐两朝。
陶弘景(452或456-536) 南朝齐梁间道教徒、医药学家。字通明,丹杨秣陵人。萧梁时进献图谶,为梁武帝所重,时有“山中宰相”之称。撰有《真诰》二十卷,被目为道教经典。兼通阴阳五行、天文地理、风角星算、文学书法。撰《本草经集注》,录药物七百多种。另有《肘后百一方》等,多散佚。
曹景宗(457-508) 南朝梁将领。字子震,新野人。天监五年班师回朝,武帝设宴,即席分韵赋试。因武夫不得韵,固求之。武帝予“竞”、“病”二韵,立就一首:“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后迁侍中、中卫将军、江州刺史,赴任途中卒。
萧子良(460-494) 南朝齐宗室大臣。字云英,南兰陵人。齐武帝第二子,封竟陵王。曾于建康广集才学之士,抄五经百家,编成《四部要略》。后为太孙萧昭业所忌,忧惧病死。有《南齐竟陵王集》。
任昉(460-508) 南朝梁大臣、学者。字彦升,乐安博昌人。历仕宋、齐、梁三朝。以善作表、奏、书、记著称,当世王公表奏、朝廷文诰多出其手。与沈约并称“沈诗任笔”。藏书万余卷,与沈约、王僧儒为三大藏书家。著有文集三十四卷并《地记》、《杂传》近四百卷,均佚。明人辑有《任彦升集》。
谢朓(464-499) 南朝齐诗人。字玄晖,陈郡阳夏人。世称“小谢”,以别于谢灵运。竟陵八友之一。为徐曾任宣城太守、南海太守、尚书礼部郎,后为徐孝嗣构陷,下狱死。所著诗文甚多,其诗平仄协调,音韵铿锵,词采华丽,对仗工整。原有集二十卷,已佚。明人辑有《谢宣城集》。
王肃(464-501) 北魏大臣。字恭懿,琅邪临沂人。王导后裔。卒于扬州刺史任。
丘迟(464-508) 南朝梁官吏、文学家。字希范,吴兴乌程人。八岁能文。原有集十卷,已佚。明人辑有《丘司空集》,《与陈伯之书》为其代表作。
萧衍(464-549) 南朝梁建立者。502-549年在位。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人。萧道成族弟,竟陵八友之一。中兴元年自立为帝,建立梁朝。提倡尊儒崇佛,多次舍身同泰寺。侯景作乱,智穷力竭,困饿而死。生前曾招纳文士,辨论佛、儒义蕴,议定“五礼”,合著《通史》。善音乐诗赋,均早散佚。明人辑有《梁武帝御制集》。谥武帝。
王僧儒(465-522) 南朝梁官吏、学者。以字行。东海郯人。少好学,六岁能文。曾任尚书左丞、御史中丞。遍览群书,学识渊博,兼擅书法。与沈约、任昉为当时三大藏书家。有文集三十卷,已佚,明人辑有《王左丞集》。
昌义之(?-523) 南朝梁将领。历阳乌江人。萧衍称帝后封永丰侯。曾任军功将军、南兖州刺史、左卫将军、北徐州刺史等职。平生不爱读书,所识不过十字。
刘勰(约465-约532或约470-约539) 南朝梁文学批评家。字彦和,东莞莒人。曾任太末令、东宫通事舍人、步兵校尉等。晚年出家,改名慧地,寻卒。所撰《文心雕龙》五十篇,为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学批评著作。主张文学作品既应有“风骨”,也要有“文采”。并提出文学批评的六个标准(“六观”)及其必须具备的修养,系统阐述了先秦以来的文学批评理论,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郦道元(466或472-527) 北魏水文地理学家。字善长,范阳人。少好学,博览奇书。历任东荆州刺史、河南尹、御史中尉等职。孝昌三年为雍州刺史萧宝夤杀害。所撰《水经注》四十卷,详记水道千余条,旁及城郭、风俗、土产、人物等,对历史地理学有重要贡献。另有《本志》、《七聘》等著述,均早佚。
王融(467-493) 南朝齐文学家。字元长,琅邪临沂人,竟陵八友之一。曾任太子舍人、秘书丞、宁朔将军等,奉武帝命作《曲水诗序》,文藻富丽,为当世称诵。精通声律,与沈约共创“永明体”。后因宫廷斗争死于狱中。原有集十卷,已佚。明人集有《王宁朔集》。
元宏(467-499) 北魏皇帝、鲜卑族政治家。471-499年在位。政事初由祖母冯太后主持。太和十四年亲政后,整饬吏治,加速北魏政权封建化。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汉服代鲜卑服、以汉语代鲜卑语、改鲜卑姓为汉姓等。并严厉镇压图谋抗拒的守旧贵族,处死太子恂。经改革,加强了鲜卑拓跋部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谥孝文帝。
茹法亮 南朝齐权臣。吴兴武康人。曾出家为道士。宋齐间揽权自重,势倾内外。
元禧(?-501) 北魏宗室大臣。字永寿,孝文帝之弟。任太尉,封咸阳王。宣武帝时阴谋举兵反叛被杀。
杨大眼 北魏将领。武都人。以勇武著称。明帝时为荆州刺史,卒于任。
钟嵘(469-518) 南朝齐梁间文学批评家。字仲伟,颖川长社人。所撰《诗品》,品评汉魏以来一百二十多位诗人的作品,为五言古诗作了总结。书中颇多独到见解,如反对堆砌典故、推敲声律、单纯追求形式的倾向,对诗歌创作有积极意义。
陆厥(472-499) 南朝齐诗人。字韩卿,吴郡吴人。好属诗文,五言诗体裁尤为新奇。因父被杀悲恸而死。其文以《与沈约书》较有名。原有集十卷,已佚。今存诗十余首,散见于《文选》及《乐府诗集》。
萧宏(473-526) 南朝梁宗室王。字宣达,南兰陵人。梁武帝弟。封临川王。
崔鸿 北魏史学家,字彦鸾,东清河鄃人。曾修孝文、宣武两朝起居注,所撰《十六国春秋》一百卷,附序例、年表二卷,颇具史料价值。北宋时散佚,清人有《十六国春秋辑补》。
贾思勰 北魏农学家。撰《齐民要术》十卷九十二篇,综合整理农艺科学文献和汉以来北方农业生产实际经验,分农艺(包括精耕、轮作、育种、绿肥、土壤改良等)、园艺、畜牧、渔业及农副产品加工制造等,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的农学著作。《杂说》部分系后人所补。
莫折大提(?-524) 北魏末关陇人民起义领袖,一作莫折太提。秦州羌族人。正光五年举兵起义,称秦王。不久病死,部属由四子莫折念生统领。
破六韩拔陵(?-525) 北魏末六镇起义首领。又作破六汗拔陵,匈奴族。正光四年聚众起义,改元真王。后遭北魏军夹击,下落不明,一说为乱兵所杀。
鲜于修礼(?-526) 北魏末河北人民起义领袖。丁零族,怀朔镇镇兵出身。泰昌二年举兵起义,建元鲁兴。后为混入义军的北魏宗室元洪业杀害。
胡琛(?-526) 北魏末关陇人民起义领袖。敕勒族酋长。正光五年举兵起义,被推为高平王。后为破六韩拔陵部属费律诱杀。
元琛 北魏宗室。字昙宝,孝文帝族弟。袭封河间王。贪暴聚敛,曾于高阳王元雍斗富。远求波斯名马,以银为槽,金为环锁,奢华甚于石崇、王恺。
莫折念生(?-527) 北魏末关陇人民起义首领。羌族。莫折大提四子。正光五年,大提病死,他统领部众,自称天子,国号秦。后为叛徒杜粲暗杀,全家遇害。
元雍(?-528) 北魏宗室大臣。字思穆,孝文帝之弟。初封颖川王,后改封高阳王。生性奢侈豪华,一食至数万钱。后为尔朱荣所杀。
杜洛周(?-528) 北魏末河北人民起义首领。又称吐斤落周。柔玄镇镇兵出身。孝昌元年率民起义,沿用真王年号,后被葛荣所杀
葛荣(?-528) 北魏末河北人民起义领袖。鲜卑族。参加鲜于修礼起义。孝昌二年杀叛将元洪业,继领起义部众,自称天子,国号齐。后为尔朱荣契胡武装所杀。
邢杲(?-529) 北魏末青州流民起义首领。河间人。建义元年于北海起义,自称汉王,年号天统。后兵败投降,被杀。
万俟丑奴(?-530) 北魏末关陇人民起义领袖。匈奴族人。初为胡琛部属。琛死,代统其部众。建义元年自称天子,建元神兽。后兵败被杀。
阮孝绪(479-536) 南朝梁目录学家。字士宗,陈留尉氏人。所撰《七录》,仿《七略》分类法,将当时所见图书六千二百八十八种,四万四千五百二十卷,分为经典、纪传、子兵、文集、术技、佛法、仙道七录。已佚。《广弘明集》尚保存五十五部序目。
王筠(481-549) 南朝梁文学家。字元礼,一字德柔,琅邪临沂人。七岁能文,十六岁作《芍药赋》。官至太子詹事。以博学善文名重当世。沈约誉之为“当今王粲”。原有集一百卷,已佚。明人辑有《王詹事集》。
萧宝卷(483-501) 南朝齐皇帝。498-501年在位。字智藏,南兰陵人,明帝次子。自幼耽于玩乐,不爱读书。萧衍兵围建康时被杀。和帝立,追谥东昏侯。
陈庆之(484-539) 南朝梁将领。字子云,义兴国山人。屡建战功。封永兴侯,任豫州刺史等职,卒于任。
萧子云(487-549) 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字景乔,南兰陵人,齐高帝孙,萧子范弟,十二岁封新浦县侯。官至侍中、国子监祭酒,领南徐州大中正。侯景之乱时饿死于显云寺。兼通文史,擅长书法。有《晋书》一百一十卷,《东宫新记》二十卷,另有文集十九卷,皆佚。《晋书》存辑本一卷,诗文散见于《文苑英华》和《广弘明集》。
萧子显(489-537) 南朝齐宗室,史学家。字景阳,南兰陵人。萧道成之孙。历任建康令、中书郎、临川内史、吏部尚书、侍中等。后卒于吴兴太守任。致力史籍撰著,有《后汉书》一百卷,《齐书》(今称《南齐书》)六十卷,《普通北代记》五卷等。唯《齐书》尚存,为二十四史之一。
杨炫之 东魏官吏、文学家。或作阳炫之、羊炫之,北平人。曾任抚军府司马、秘书监等职。博学能文,兼通佛教经典。所撰《洛阳伽蓝记》五卷,记载北魏时洛阳佛寺园林兴衰梗概,旁及当地人物、风俗、地理及传闻掌故。
尔朱荣(493-530) 北魏末执政大臣。字天宝,秀容川契胡人。曾溺太后、少主,多次镇压牧奴起义。永安三年为孝庄帝所杀。
高欢(496-547) 东魏大臣。一名贺六浑,渤海蓨人。普泰二年控制北魏朝政。永熙三年逼走孝武帝,另立孝静帝,迁都邺城。专擅东魏朝政十六年。
苏绰(498-546) 西魏大臣。字令绰,武功人。博览群书,尤擅算术。官至大行台度支尚书,兼司农卿。为宇文泰草拟《六条诏书》,命百官诵习。草成《大诰》,痛遣西晋以来浮华文风。晚年,奉命改定官制,未成而卒。
萧统(501-531) 南朝梁文学家。字德施,小字维摩,南兰陵人。梁武帝之子。天监元年立为皇太子。善诗赋,曾招才学之士,广集古今书籍三万多卷,辑《文选》三十卷,上自周代,下迄梁朝,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后病死,谥昭明太子。原集佚,后人辑有《昭明太子集》。
祖暅之 南朝齐梁间数学家。一作祖暅,字景烁。范阳遒人。祖冲之之子。少传家学,精治《大明历》,并于天监九年正式颁行。首次得出计算球体积的正确公式,先于欧洲约一千年。制成铜日圭、漏壶等精密观测仪器。子祖皓亦传家学,长于历算。
贺拔岳(?-534) 北魏将领。字阿斗泥,神武尖山鲜卑族人。后被侯莫陈悦受高欢唆使所杀。
阿那瓌(guī ?-552) 柔然可汗,可汗丑奴之弟。后被突厥击败自杀。
土门(?-552) 突厥可汗。阿史那氏。初为突厥部落首领,受柔然统治。后击杀阿那瓌,建立突厥汗国,自称伊利可汗。
燕都(?-572) 突厥可汗。553-572年为汗。伊利可汗子。继位后称木杆可汗。在位期间为突厥最盛时期。
室点密(?-576) 西突厥可汗。562-576年为汗。土门之弟。西魏废帝元年自立为可汗,号“十姓部落”。
萧纲(503-551) 南朝梁皇帝。549-551年在位。字世缵,小字六通。南兰陵人。武帝第三子。癖爱诗文,提倡淫艳“宫体诗”,风靡一时。大宝二年为侯景所杀。原集已佚,明人辑有《梁简文帝集》。
侯景(503-552) 北朝东魏将领。字万景,鲜卑化羯人。后自立为帝,改国号汉。被王僧辩、陈霸先击败,为部属诱杀。
陈霸先(503-559) 南朝陈建立者。557-559年在位。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长城人。太平二年封陈王,继废萧方智自立,建立陈朝,谥武帝。
魏收(506或505-572) 北齐史学家。字伯起,小字佛助,钜鹿下曲阳人。天保二年奉敕编撰《魏书》,至五年,成一百三十卷。修撰中曾有酬恩报怨及受贿行为,致有“秽史”之称。宋初残缺,现存本经宋人补校。
宇文泰(507-556) 西魏大臣。字黑獭,代郡武川鲜卑人。后毒死孝武帝,另立元宝矩为帝,专擅朝政。执政中大占改革,国力日强,为建立北周王朝打下基础。
萧绎(508-554) 南朝梁帝。字世诚,小字七符,南兰陵人。梁武帝第七子,封湘东王。后于江陵即位。承圣三年兵败被杀,死前将公私典籍七万余卷付之一炬。谥元帝。后人辑有《梁元帝集》。
王僧辩(?-555) 南朝梁建立。字君才,太原祁人。本乌丸氏,属鲜卑族。与陈霸先讨平侯景之乱,拥立萧绎称帝。后为陈霸先袭杀。
庾信(513-581) 北周诗人。字子山,南阳新野人。与父肩吾及徐摛、徐陵父子出入宫廷,擅写绮丽诗人,世称“徐庾体”。诗文代表作有《哀江南赋》、《枯树赋》、《咏怀廿七首》等,形成苍劲悲凉的独特风格。原集已佚,后人辑有《庾子山集》。
宇文护(515-572) 北周宗室。字萨保,代郡武川人。宇文泰之侄。恭帝三年废魏帝,立泰子宇文觉为帝,建立北周。后杀觉立宇文毓,又杀毓立宇文邕,为邕所杀。
斛律光(515-572) 北齐大臣。字明月,朔州人。高车族。能射飞雕,每射必中,时称“落雕都督”。后以功升太尉,右丞相、并州刺史,又徙左丞相,封清河郡主。因遭后主所忌被杀,灭其族。
萧詧(519-562) 南朝后梁皇帝。字理孙,南兰陵人。萧统第三子,封岳阳王。大定元年杀元帝,代立称帝,史称后梁。
顾野王(519-581) 南朝梁陈时训诂学家、史学家。字希冯,吴郡吴人。七岁能读《五经》,九岁能文,十二岁随父至建安,撰《建安地记》二篇。及长,遍读经史,于天文地理、蓍龟占候、虫篆奇字无所不通。陈文帝时主修梁史。有《玉篇》三十卷,为我国文字训诂学重要著作。另有《舆地志》、《符瑞图》、《通史要略》、《国史纪传》(《陈史》)等,均佚。
江总(519-594) 南朝陈大臣、诗人。字总持,济阳考城人。历仕梁、陈、隋三朝。陈后主时任尚书令,世称“江令”。为官不理政务,日与后主游宴后庭,互作淫艳之作,时人称之“狎客”。入隋,为上开府。能属文,尤擅五、七言诗,多为色情之作,部分七言初具格律。原有集三十二卷,已佚。明人辑有《江令君集》。
高洋(529-559) 北齐建立者,550-559年在位。字子进,渤海蓨人。高欢第二子。武定五年废孝静帝自立,建立北齐。谥文宣帝。
綦毋怀文 北齐冶炼家。又作綦母怀文。官至信州刺史。讲求道术。总结北方冶炼经验,以生熟铁相浇,用牲畜溺脂浴淬,制成“宿铁刀”,锋利无比。这种“灌钢”技术,隋唐之际仍沿用。
颜之推(531-?) 北齐文学家。字介,琅琊临沂人。撰有《颜氏家训》二十篇,以儒学教训弟子。书中所记,堪为正史之补。
宇文觉(542-557) 北周皇帝。字陀罗尼,代郡武川人。宇文泰第三子。恭帝三年受封周公,受叔父宇文护操纵,废魏帝自立,建立北周。因不甘受制,被护所杀。谥孝闵帝。
宇文邕(543-578) 北周皇帝。字祢罗突,代郡武川人。宇文泰第四子。武成二年,被宇文护立为帝。后杀护亲政。在位时,曾禁断佛、道二教,强令僧尼道士还俗,多次下诏放免奴婢杂户,制定惩治贪污条例并统一权衡度量,国力大为增强。后卒于北讨突厥军中。谥武帝。
施文庆(?-589) 南朝陈官吏。历任中书舍人、都督、湘州刺史等职。隋军攻入建康时被杀。
沈客卿(?-589) 南朝陈官吏。吴兴武康人。因功授散骑常侍、左卫将军。隋军攻入建康时被杀。
陈叔宝(553-604) 南朝陈末代皇帝。582-589年在位。字元秀,小字黄奴,吴兴长城人。陈宣帝长子。隋军破城,与张丽华、孔嫔妃匿井中被俘,死于洛阳。明人辑有《陈后主集》。
陈后主 即陈叔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