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起标准创新
1、什么是创新
什么是创新?
什么叫创新?《伊索寓言》里的一个小故事给我们一个形象的解释:
一个暴风雨的日子,有一个穷人到富人家讨饭。
“滚开!”仆人说,“不要来打搅我们。”
穷人说:“只要让我进去,在你们的火炉上烤干衣服就行了。”仆人以为这不需要花费什么,就让他进去了。
这个可怜人,这时请厨娘给他一个小锅,以便他“煮点石头汤喝。”
“石头汤?”厨娘说,“我想看看你怎样能用石头做成汤。”于是她就答应了。穷人于是到路上拣了块石头洗净后放在锅里煮。
“可是,你总得放点盐吧。”厨娘说,她给他一些盐,后来又给了豌豆、薄荷、香菜。最后,又把能够收拾到的碎肉末都放在汤里。
当然,您也许能猜到,这个可怜人后来把石头捞出来扔回路上,美美地喝了一锅肉汤。
如果这穷人对仆人说:“行行好吧!请给我一锅肉汤。”会得到什么结果呢?结果是十分明显的,这就是创新思维的力量!因此,伊索在故事结尾处总结道:“坚持下去,方法正确,你就能成功。”
“创新”的由来
1912年经济学家熊彼特在他的德文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潜在的利润。熊彼特的理论一开始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1934年他的作品用英文出版后,才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上世纪90年代,我国把“创新”一词引入了科技界,形成了“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等各种提法,进而发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创新的说法几乎无处不在。
清华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所教授李正风认为,“创新”一词在我国存在着两种理解,一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理解创新,二是根据日常含义来理解创新。目前,人们经常谈及的创新,简单说来就是“创造和发现新东西”。这里使用的实际上是“创新”的日常概念。从这个广义的概念上看,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创新。
那么,我们通常所说的“科技创新”、“自主创新”究竟属于哪个范畴呢?从事创新概念研究的学者普遍认为,很难进行严格的界定。在汉语言中,经济学范畴的创新(innovation)一词,没有严格对应的词汇,现在使用的“创新”很容易和另一个词“discovery”混淆,特别是在基础科学领域。这种概念的泛化或者说是多元化,有它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从有利的方面说,清华大学的另一位学者刘立博士认为,这种多元化有利于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不同角色的人,参与创新行为,也有利于对他们的行为进行非经济学的评估。而不利的一面在于,丧失了统一的标准,使很多行为都能被称为“创新”,而“创新”本身,也容易成为一个简单的“口号”。
由于创新的系统性,以及创新系统的复杂性,也使人们越来越注意从社会、政治和科技、文化的角度来理解企业、企业之外的其他机构在创新系统中的行为和作用,这是非常必要的,但如果把企业之外的不同机构或者不同社会角色在创新系统中的作用孤立起来,特别是撇开与企业创新活动的联系,就往往容易把创新这个概念单纯理解为“创造新东西”。
创新行为在历史上长期是一种企业家的个人行为,从20世纪中叶,特别是六七十年代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创新是一个多主体、多机构参与的系统行为,因此,20世纪80年代,人们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和理论。冷战结束后,国家之间的竞争转向以经济竞争为主,知识经济的兴起使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知识和技术的进步,这种形势下,国家创新系统建设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
在英文中,这个创新Innovation,它这个词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一个,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那创新作为一种理论,它的形成是在20世纪的事情。由一个学经济学、学管理学,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熊彼特,他在1912年,第一次把创新引入了经济领域。换句话说,从经济的角度他提出了创新,他认为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生产函数,实现生产要素的从未有过的组合。他从企业的角度提出了创新的五个方面。
一个产品创新,就是生产一种新的产品,要采取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工艺创新,要开辟市场,市场开辟,市场开拓创新。要采用新的生产要素,要素创新。第五,制度、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制度的创新,他提出了五个方面。美国另外还有个管理大师,学经济学管理的,大家非常熟悉,这个人叫彼得·杜拉克(一译德鲁克)。他第一次在20世纪50年代,上一个世纪的50年代,把创新引进管理领域,有了管理创新。他认为创新就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现在“创新”两个字扩展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我们讲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经营创新、技术创新、教育创新、分配创新。
创新的应用
谈到创新,很多企业首先想到的是产品创新。其实创新并不仅仅限于产品创新的。一般来说,创新主要可分为四种类型: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
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是指将新产品、新工艺、新的服务成功的引入市场,以实现商业价值。如果企业推出的新产品不能为企业带来利润,带来商业价值,那就算不上真正的创新。产品的创新通常包括技术上的创新,但是产品创新不限于技术创新,因为新材料、新工艺、现有技术的组合和新应用都可以实现产品创新。在国内摩托车制造行业,宗申和隆鑫等摩托车生产企业基于日本摩托车的整体式产品设计架构上,进行了模块化结构设计的产品创新。这种模块化结构的产品设计,使得建立专业化的零部件供应商网络成为现实,非常利于零部件成本的降低和质量的改进。借助于这种创新,中国的摩托车出口迅速增加,目前份额约占全球生产量的50%。对此,麦肯锡季刊2005年第一期有专文介绍,并指出这种模块化产品设计非常值得西方公司学习研究。
市场创新
市场创新是指在产品推向市场阶段,基于现有的核心产品,针对市场定位、整体产品、渠道策略、营销传播沟通(品牌、广告、公关和促销等),为取得最大化的市场效果或突破销售困境所进行的创新活动。市场定位创新就是选择新的是市场或者挖掘的新的产品利益点。所谓整体产品的创新指企业基于现有的核心产品,或改变包装设计,或变换产品外观设计,或组合外围配件或互补的产品,或提供个性化服务。整体产品、渠道策略、营销传播和客户服务的创新必须要在重新调整后的市场定位策略的指导下开展,以取得整体最佳市场效果。很多国内企业都堪称这方面的高手。
商业模式创新
所谓商业模式是指对企业如何运作的描述。好的商业模式应该能够回答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几个经典问题:谁是我们的客户?客户认为什么对他们最有价值?我们在这个生意中如何赚钱?我们如何才能以合适的成本为客户提供价值?商业模式的创新就是要成功对现有商业模式的要素加以改变,最终提高公司在为顾客提供价值方面有更好的业绩表现。以苹果公司iPod产品为例:苹果公司应该来说是MP3播放器市场的后辈,然而苹果除了提供了不俗的MP3播放器产品以外,还成功的构建了企业的经济生态系统。在推出硬件的同时,苹果公司还联合唱片公司等内容提供商,配合易用的iTunes软件推出了便宜、便捷的音乐下载服务。用户可以选择下载音乐专辑中的单曲,而无需为整张专辑付费。苹果公司没有重新发明MP3,依靠商业模式的创新,苹果在美国市场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
管理模式创新
管理模式创新是指基于新的管理思想、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改变企业的管理流程、业务运作流程和组织形式。企业的管理流程主要包括战略规划、资本预算、项目管理、绩效评估、内部沟通、知识管理。企业的业务运作流程有产品开发、生产、后勤、采购和客户服务等等。通过管理模式创新,企业可以解决主要的管理问题,降低成本和费用,提高效率,增加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挖掘管理模式创新的机会可通过:和本行业以外的企业进行标杆对比;挑战行业或本企业内普遍接受的成规定式,重新思考目前的工作方式,寻找新的方式方法,突破“不可能”、“行不通”的思维约束;关注日常运作中出现的问题事件,思考如何把这些问题变成管理模式创新的机会;反思现有工作的相关尺度,如该做什么、什么时间完成和在哪里完成等等。持续的管理模式创新可以使企业自身成为有生命、能适应环境变化的学习型组织。
——引用自乐思创新思维网
2、有哪些方法可以培养创新意识
导语:无论是创新还是创新人才都是历史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创新和创新人才的理解都会有一些异同。当代社会的创新人才,是立足于现实而又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就不可能诞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人才就是个性自由、独立发展的人。
如何提升创新意识
首先,要解放思想,树立全新的思想观念。
在新形势下,思想保守,安于现状,不敢闯,不敢冒,就难以实现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因此,要创新就要按照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新意识,制定新标准,特别是要树立市场经济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等。要突出提倡敢闯、敢冒的精神;当然也不能放弃埋头苦干的精神,但更要倡导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其次,要树立科学的探索精神,努力创新工作方法。
在把握事物本质、探求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科学创新能力不是想有就有的,它来源于对客观实际的洞悉,对本质规律的把握,对发展趋势的思考和明察,来源于长期的实践锻炼和经验积累。这就要求我们要从自身环境条件出发,在事业发展和创业实践中加强学习积累和艰苦磨炼,不断增强本领和才能。青岛海尔集团党委书记张瑞敏就是一个不断靠科学创新实现企业跨越发展的范例。他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投资理念创新,实施国际化战略,到海外投资设厂,创出了中国的世界名牌。有人问海尔实现快速发展的秘诀,他说:“一是每个人都致力创新;二是所有决策都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三是每个员工都成为创新的主体。”创新可能会失败,有风险,有代价。但“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有毅力、有恒心,坚持科学态度,百折不挠,创新就一定能成功。
再次,要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创新,努力在实践中把握创新的实质。
要弘扬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奋斗,永不满足。作为本人就是要立足本职,在文化事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树立创新意识,努力营造人才辈出的文化管理机制。一是要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文化部副部长赵维绥提出,当今,文化创新,不再是一般意义上对传统的传承和延续,而是包含了思想与观念、内容与形式、体制与机制的创新,是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化和重塑,是从内涵到外延的不断创造和更新。因此,文化创新不仅关系到文化的自身发展,更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未来。
第四,实施“人才兴文”战略,是文化事业改革创新的根本保证。
人才队伍建设是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事业要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因此,打造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的文化人才队伍,是我市文化事业发展创新的根本保证。
首先,要强化领导班子成员的政策理论水平,提高领导的创新能力。
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始终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文化建设。要注重把握大局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善于从大局思考,为大局服务。善于把良好的愿望变为清晰的思路,把思路变为切实可行的方案,把方案分解为具体的项目,扎扎实实地解决文化工作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其次,要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一支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文化艺术专业人才队伍,确保文化事业后继有人。要根据文化事业发展要求,在体制机制、政策待遇、方式方法等方面大胆创新,努力拓宽人才成长渠道,促进各类人才脱颖而出。要切实抓好各门类文化艺术人才、文化艺术经营管理人才和文化艺术发展所需要的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要改善现有的文化人才队伍结构,积极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培养熟悉市场经济规律、熟悉文化营销策略的经营管理人才,为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再次,要创新人才培养激励机制,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如,构建能够培养人才、稳住人才、吸引人才的工作机制,善于发现、精心培养和大胆使用既懂文化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要研究对不同人才的评价体系;要为各类优秀文化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四是创新后备干部的选拔机制,让思想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人才脱颖而出。制定符合文化事业发展的选拔标准,明确选拔程序,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注重实践锻炼,提高后备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事业单位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确保思想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年轻干部脱颖而出。
如何提升创新意识
一: 祛除心理上的惰性,培养寻根究底的好奇心.
1. 当他人有新的想法或对工作中某一环节产生兴趣的时候,支持并积极参与,帮助他的创新活动
2. 对公司的产品具有寻根问底的好奇心,对市场有敏锐的目光,不断地对现有产品进行改进,创造新产品,满足更多的客户的需求.
3. 时刻警惕自己心理上的惰性,愿意为了更高的效率不断地改善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流程.
二;打破思维定势
1. 当传统的思维把我们逼进死胡同的时候,尝试训练自己的逆向思维,从想要获得的结果入手,顺通摸瓜,一步步解决阻碍达到的障碍,这样往往比正面民思苦想的有用的多
2. 找出我们真正要达到的结果,不因经验或者惯用思维方式作出无为的假设
3. 寻找真正的机遇,不人云亦云,当发现错误时候,勇于放弃自己已经投入的
4. 经常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不让自己被习惯所束缚
三:把继承作为创新的起点
1. 不拒绝继承
2. 树立正确的创新,明确创新并非推翻一起。
如何提升创新意识
必须增强创新意识,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
要以走在时代前列为坐标,永不满足于守成,永不满足于现状,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不懈地追求更高更新更优更好的目标。
增强创新意识,首先要在学习中坚持与时俱进。
无数实践经验证明:创新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而是主客观条件巧妙结合的产物,是多种因素的结晶,而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则是实现创新的基础。知识是对已知世界的了解,创新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一个人掌握知识的多少,往往意味着这个人水平的高低、能力的大小。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做基础去创新,这好比在空中建楼阁一样虚幻缥缈。况且现在正是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国际形势不断变化、国内改革发展稳定和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的时代。所以,组工干部要想踏准时代的节拍,在工作中有所创新、有所创造,就离不开持之以恒的学习。不学习,就会闭目塞听,贻误事业,错过发展的良机。
增强创新意识,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思想解放有多远,发展之路就有多远。飞速发展的世界把“不进则退”的形势展现在我们面前。因此,组工干部要有勇于冲破防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革除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牢牢把握各项工作的主动权,努力做到在思想上不断有新突破、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工作上不断有新举措、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
增强创新意识,需要有敢为人先、敢想敢干的胆气。
创新是在现有基础上前进、突破,某种程度又需要对现在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传承、修定、调整,甚至否定。创新是一项新鲜事物,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完善,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甚至失败。只有敢想才能敢干,只有敢干才能突破,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所以,组工干部要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把创新看作是工作方法、工作水平,将创新作为自身一种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并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建立一套能够激励创新的制度和办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而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以永攀高峰的精神创造一流的业绩,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同时,还要让那些善于创新、勇担风险、锐意进取的人得到尊重、支持,让那些不思进取、工作平庸、碌碌无为的感到压力,从而形成敢为人先、勇于创新、推动发展的喜人社会风气。
3、创新的标准有哪些
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创新在经济,商业,技术,社会学以及建筑学这些领域的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在中国大陆,经常用“创新”一词表示改革的结果 。既然改革被视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促进创新的因素也被视为至关重要。
准确地说,创新是创新思维蓝图的外化、物化。
4、创新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创新没有标准,只要市场认可,客户买单那就是成功的!不是非要用什么条条框框来套的!
5、如何建立标准化体系
转载以下资料供参考
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企业标准化工作要攀登三个台阶,要走“三步曲”。
第1步,制定好能确切反映市场需求,令顾客满意的产品标准;
第2步,建立起以产品标准为核心的有效的标准体系;
第3步,把标准化向纵深推进,运用多种标准化形式支持产品开发。
这三步的具体含义是:
第1步:制定好能确切反映市场需求,令顾客满意的产品标准。保证产品获得市场欢迎和较高的满意度,解决占领市场的问题;
第2步:建立起以产品标准为核心的有效的标准体系。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和生产率的提高,使企业能够占稳市场,不至于刚占领市场,由于质量不稳退出市场;
第3步:把标准化向纵深推进,运用多种标准化形式支持产品开发。使企业具有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即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市场不是固定的,不是开发出一种产品,制定了一个标准,就几十年可以不变,市场经济没有这种机制。市场是多变的,企业必须具备这种应变能力,这就是使企业不仅能够占领市场,站稳市场还能够适应市场,扩大市场。
标准化要一步一步的跟着企业的市场运作来转,一直转到这个角度,登上制高点,这才能体现出标准化的作用和价值。这三步曲中的每一步,都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要抛弃计划经济体制下遗留的种种弊端,每个企业都要从自身的情况出发,通过创新开辟自己的道路。 标准化要赢得竞争,就必须创新。企业标准化不能再走老路了,创新才有出路。企业标准化不能孤军奋战,要同各部门协作配合、互相支持,发挥整体系统功能,才能走好三步曲。
一、制定好产品标准是企业标准化的第一步
二、标准形成体系才能发挥作用
三、产品开发领域是企业标准化的制高点
6、初一辩论会 创新是否需遵守规范 辩手论词
首先你是初一的辩论(我不知道你们是否是正式的比赛有完整的赛制还是简单娱乐)我附一个我回答类似的问题的思维方法你看看看看了一下上面回答,他们都不会辩论(或者说辩论赛),所以建议你去争鸣口才网或者华语辩论网发帖求助。看你的帖子我冒昧的当你是新生赛或者是新手(如果是老鸟我们可以讨论下其价值),新手辩论首先立标准(可以说标准是新手辩论的核心,整个辩论围绕其建立一系列的论点论据)。最大路最万金油的标准是一切有利于经济文化政治三方面发展的或者符合人民利益的。我们再具体分析这个辩题。老人摔倒扶起来是一个什么问题(文化道德?经济政治...我先假定是文化道德),我们扶起来就是有道德?不扶起来就是没道德?(这个是最大众不经过思考的直观感受我们要不该扶就要说明其实这不对,或者说这很肤浅没经过更深层次的思索)于是你找出不扶起来的理由。上当受骗!受骗有一个讹诈的问题,所以这也是经济问题,还与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于是你得找一个非常确切表面上很平等的标准。(扶起来能有利于我们双方还是不扶起来更有利于双方乃至于整个类似事件的解决)。 这个问题的价值就比如慈善事业(一个事业要发展是要你好我好大家好才会持续),更像典故中孔子的学生在出钱拯救被卖成奴隶的鲁国人回国不要国家补贴的钱的时候孔子说这不对.(孔子说你这样做不要国家的钱救人本意固好,但是以后别人遇到这个情况的时候救不救?救了如果拿钱人家会怎么看?会不会有一部分人放弃?)
7、为什么要树立创新意识 百度文库
创新在中国喊得很响的一个口号,最近听的最多的已经不是这句了,很多企版业家认为在中国创新就是死...简单权的讲如今的新观点是落后的中国只需要把国外的东西拿到中国然后中国化就可以了,也许我们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结果,可实际上我们目前的发展程度很像1970左右的美国,我们所能想到的创新在国外已经都存在过了,很多海外归来的专家都有类似的感受,我想说这不是创新,这样做也许没有错,但是这不叫创新,虽然我们一直在喊着创新的口号,可是我们洽洽没有真正的贯彻创新这个理念...创新是鲁班的锯子,是毕升的活字印刷术,是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你问的是为什么要有,那我说说没有会怎么样,如今中国如果没有了创新一味的模仿,初期表现就是不伦不类,也许没有哪个国家象中国一样山寨成堆,这就是表现的形式之一,同时因为模仿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我们说现在贫富差距问题浮出水面,请问中国目前是社会主义?我想你不能马上肯定的回答我,因为他现在看起来更像资本主义...我不知道他的将来,但目前社会存在这些问题无不投射出创新的问题
8、为什么要树立创新意识
1、创新意识,首先是我们谋求创新的意向和愿望。
毫无疑问,政府管理创新,是时代和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是中央的决策和部署,是人民群众的呼唤和期待。这些外在要求,只有变成我们内在的创新冲动和追求,才有可能变成创新实践。因此,政府管理创新的第一个前提,是我们要有创新的意向和愿望。
2、创新意识,还是我们实施创新的胆略和气魄。
没有胆略和气魄,许多创新不敢想,想到了也不敢做,做了也不敢坚持。所以,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反复要求我们,改革的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
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子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有了自觉的创新精神,就有了政府管理创新的胆略和气魄。
3、创新意识,又是创新的智慧和计谋。政府管理创新不是随心所欲,不是胡思乱想。
创新举措要从实际出发,合乎改革发展的要求,合乎人民群众的愿望,合乎政府运行规律,并不是只要改变就是创新。因此,创新既需要意向和愿望,需要胆略和魄力,还需要智慧和计谋。创新意识内含着这样的智慧和计谋。
(8)立起标准创新扩展资料:
梳理创新意识的方式:
1、创新意识跟责任心联系在一起。
一个对中央负责、对人民负责、对自己所工作的政府形象负责的领导干部,就会有政府管理创新的热情和追求。责任心强烈到什么程度,创新就努力到什么程度。在政府管理创新上无所作为的,一定是严重缺乏责任心的。
2、创新意识与对人民群众的感情联系在一起。
这些年来人民群众在政府管理创新中受益,因此支持和拥护创新;同时人民群众也遭受政府管理缺位、错位、越位所导致的许多不幸,上学、看病、住房还不够理想,社会治安、市场秩序还有不少乱象,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不公平不公正现象随处可见。
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还十分严重,引发腐败的制度性漏洞还没有堵死。这些问题,不在政府管理上创新就无法解决。因此,人民群众热切期待政府管理创新。
一个领导干部只有体贴理解人民群众,只有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只有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才会大力度推进政府管理创新。
3、创新意识与领导干部自身的认识水平联系在一起。
没有足够的知识和文化素养,没有必备的观察力和洞察力,没有健全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能力,就看不出政府管理哪里需要创新,如何创新。
9、如何提高创新力
破除思维定势 在长期的思维实践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所惯用的、格式化的思考 模型,当面临外界事物或现实问题的时候,我们能够不假思索地把它 们纳入特定的思维框架, 并沿着特定的思维路径对它们进行思考和处 理。这就是思维定势。 、破除“权威定势” (1) 破除“权威定势” 、破除 有人群的地方总有权威,权威是任何社会都实际存在的现象。对权威 的尊崇常常演变为神化和迷信;在思维领域,人们习惯于引证权威的 观点,不加思考地以权威的是非为是非,这就是权威定势。 A、思维中权威定势的形成主要通过两条途径,第一条途径是,在从 儿童长到成年过程中所接受的“教育权威” 。第二条途径是“专业权 威” ,即由深厚的专门知识所形成的权威。 B、权威定势的强化往往是由于统治集团的有意识的培植,而且权威 确立之后常会产生“泛化现象” ,即把个别专业领域内的权威扩展到 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内。 C、权威定势有利于惯常思维,却有害于创新思维。在需要推陈出新 的时候,它使人们很难突破旧权威的束缚。历史上的创新常常是从打 倒权威开始的。 、破除“从众定势” (2) 破除“从众定势” 、破除 A、从众定势的根源在于,人是一种群居性的动物,为了维持群体生 活,每个人都必须在行动上奉行“个人服从群体,少数服从多数”的 准则;然而这个准则不久便会成为普遍的思维原则而成为“从众定
势” 。 B、从众定势使得个人有归宿感和安全感,以众人之是非为是非,人 云亦云随大流,即使错了,也无须独自承担责任。人们大部分的行为 选择其实都是从众的结果,而很少经过自己独立的深思熟虑。 C、在传统社会中,统治阶级不断强化人们的从众定势,因而排斥那 些惊世骇俗的言行和特立独行的人物。 (3) 破除“知识——经验定势” 、破除“知识——经验定势” 、破除 ——经验定势 知识与经验有许多不同之处。简单的话,你掌握与了解的一些事物的 现象与本质是知识;如何运用你了解的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则是经验, 一般地把两种定势统称为“知识——经验定势” 。 A、知识经验与创新思维的关系,是个较为复杂的问题。 知识经验具有不断增长、不断更新的特点,从而有可能使我们看到它 们的相对性, 经过比较发现其局限性, 进而开阔眼界, 增强创新能力。 知识经验又是相对稳定的,而且知识是以严密的逻辑形式表现出来 的,因而又有可能导致对它们的崇拜,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由此削 弱想像力,造成创新能力的下降。 B、 思维上的 “知识-经验定势” 在以下三个方面构成了 “思维枷锁” 。 第一,知识经验本身是一种限定或框架, “任何肯定即否定” ,因而使 人难以想到框架之外的事物; 第二,知识与现实并不能完全吻合,而过去的经验也不一定能适用于 现在和未来,因此“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 第三,知识经过“纯化”之后,常常只提供唯一的标准答案,既不能
完全符合现实,也会扼杀人的创新思维。 C、为弱化“知识-经验定势” ,或从根本上阻止其形成,人们应该经 常进行创新思维训练,以便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它们与 自己的智慧同步增长。 2、扩展思维视角 “视角”就是思考问题的角度、层面、路线或立场。应该尽量多地 增加头脑中的思维视角,学会从多种角度观察同一个问题。 (1) 、肯定-否定-存疑 A、思维的肯定视角就是,当头脑思考一种具体的事物或者观念的时 候,首先设定它是正确的、好的、有价值的,然后沿着这种视角,寻 找这种事物或观念的优点和价值。 B、思维中的“否定视角”正相反,否定,也可以理解为“反向” ,就 是从反面和对立面来思考一个事物; 并在这种视角的支配下寻找这个 事物或者观念的错误、危害、失败、缺少之类的负面价值。 C、对于某些事物、观念或者问题,我们一时也许难以判定,那就不 应该勉强地“肯定”或者“否定” ,不妨放下问题,让头脑冷却一下, 过一段时间再进行判定。这就是“存疑视角” 。 (2) 、自我-他人-群体 A、我们观察和思考外界的事物,总是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用我的目 的、我的需要、我的态度、我的价值观念、情感偏好、审美情趣等等, 作为“标准尺度”去衡量外来的事物和观念。 B、 “他人视角”要求我们,在思维过程中尽力摆脱“自我”的狭小天
地,走出“围城” ,从别人的角度,站在“城外” ,对同一事物和观念 进行一番思考,发现创意的苗头。 C、任何群体总是由个人组成的,但是,对于同一个事物,从个人的 视角和从群体的视角,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3) 、无序-有序-可行 A、 “无序视角”的意思是说,我们在创意思维的时候,特别是在思维 的初期阶段, 应该尽可能地打破头脑中的所有条条框框, 包括那些 “法 则”“规律”“定理”“守则”“常识”之类的东西,进行一番“混 、 、 、 、 沌型”的无序思考。 B、 “有序视角”的含义是,我们的头脑在思考某种事物或者观念的时 候,按照严格的逻辑来进行,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排除偶然性,认 识必然性。 C、创意的生命在于实施,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对观念和方案进行可 行性论证,从而保证头脑中的新创意,能够在实践中获得成功。这就 是“可行视角” 。 最后,我们应该牢记的是——创新思维是一种习惯。要想拥有这种习 惯必须得通过认真地学习,掌握各种创新思维方法,科学有序的方法 才是成功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