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新创业 » 创新对管理的重要性

创新对管理的重要性

发布时间: 2022-06-01 16:25:28

1、什么是管理创新,创新的意义是什么?

1、含义

管理创新是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于1912年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 管理创新则是指组织形成一创造性思想并将其转换为有用的产品、服务或作业方法的过程。也即,富有创造力的组织能够不断地将创造性思想转变为某种有用的结果。当管理者说到要将组织变革成更富有创造性的时候,他们通常指的就是要激发创新。

2、意义

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日千里,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特征,各国经济通过商贸往来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融合。我国已加入WTO,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潮中,现代资源、技术、信息、人才和商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企业竞争日趋激烈。

市场经济的法则是优胜劣汰。企业在竞争中要想占据优势地位,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管理创新。

企业必须尽快创新自身的管理体制,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在竞争中求得发展。创新是一种理念,更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通过管理创新才能使企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规范合理,实现人、财、物等资源的有效配置。

(1)创新对管理的重要性扩展资料:

为使管理创新能有效地进行,还必须创造以下的基本条件:

1、创新主体(企业家,管理者和企业员工)应具有良好的心智模式

这是实现管理创新的关键。心智模式是指由于过去的经历、习惯、知识素养、价值观等形成的基本固定的思维认识方式和行为习惯。创新主体具有的心智模式:一是远见卓识;二是具有较好的文化素质和价值观。

2、创新主体应具有较强的能力结构

管理创新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才可能完成管理创新,创新管理主体应具有:核心能力,必要能力和增效能力。核心能力突出地表现为创新能力;必要能力包括将创新转化为实际操作方案的能力,从事日常管理工作的各项能力;增效能力则是控制协调加快进展的各项能力。

3、企业应具备较好的基础管理条件

现代企业中的基础管理主要指一般的最基本的管理工作,如基础数据、技术档案、统计记录、信息收集归档、工作规则、岗位职责标准等。管理创新往往是在基础管理较好的 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因为基础管理好可提供许多必要的准确的信息、资料、规则,这本身有助于管理创新的顺利进行。

2、管理学原理 创新工作的必要性有哪些?

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1、知识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要求
2、市场经济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的要求“以产定销”的计划经济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信息化为经济市场化,国际化提供了生产力基础。企业的生存必将是全球范围内的生存。全球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使企业在产品生产和供应方面的地理概念与时间概念大大淡化,资金流通与商品流通日趋市场化、全球化。这些变化既给企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又给企业带来了更高的要求与残酷的竞争。
3、企业现状和深化企业改革的要求管理要合理组织生产力,同时又要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当今我国企业正处于生产力大发展,生产关系大变革的环境之中,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深刻转变之中。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从粗放经营转到集约经营上来,即由“总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

3、管理学中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意义

1、管理创新是企业实现效益增长的重要法宝。企业效益状况与企业管理水平有着强相关的联系。通过管理创新,着力解决企业管理中存在的观念不新、机制不活、手段不力等问题,使企业的效益增长获得观念支持和机制保障。
2、管理创新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就是创新,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也是企业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灵魂。企业应当推崇管理创新,把“不创新,就死亡”的理念深入每个员工心中。通过实施管理创新,加速企业新陈代谢,促进企业持续成长,使企业永葆蓬勃生机,在国际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管理者如何认识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一、管理创新及其在企业创新体系中的地位管理创新的含义有很多种理解。例如,熊彼特在1912年的《经济发展理论》中首先明确了创新的含义:创新是生产手段的新组合。这种创新是在技术和观念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的对资源配置方式的调整和创新。复旦大学的芮明杰认为,管理创新是指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综合以上观点,我们认为,管理创新不只是生产手段的新组合,也不只是对企业内部资源的调整和创新。它也不一定是一种范式,只要能结合企业的实际,对本企业有效就可以。管理创新是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方法来整合企业内外资源,以实现既定管理目标的活动。这个概念不仅强调了管理创新的创造性,要求管理创新要在观念和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创造出一套资源整合方式,而且又强调了管理系统的新颖性和有效性。只新而无效不是管理创新的目的,创新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更有效地实现管理目标。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秘诀和制胜的法宝。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可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企业必须创建自己的创新体系。企业创新体系是一个大的系统,其中的主要要素有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管理创新。要确立管理创新在企业创新中的地位,就必须弄清它与其它创新的关系。简言之,技术创新就是技术的进步和工艺的改进;制度创新就是制度的变革和规则的修改;文化创新就是企业文化的变迁和企业精神的重构。具体来讲,首先,技术创新是管理创新的现实基础,管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技术反映的是操作层面上人与物的关系,管理反映的是具体层面上人与人的关系。一方面,人与人关系的改善有赖于人对物改造能力的增强;另一方面,人与人关系的改善有利于人对物的认识与改造,即技术创新对管理创新有一种支撑性,而管理创新对技术创新有一种驾驭性。其次,制度创新是管理创新的宏观基础,管理创新是制度创新的微观运行。制度和管理反映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不同的是前者是宏观层次的;后者是微观层次的。制度创新为管理创新提供了一个操作平台,管理创新将制度创新的成果细化并实施。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共同提高,缺一不可。值得说明的是:制度并不能代替管理,制度创新并不能代替管理创新。因为制度并不是万能的,再好的制度也需要人去操作,而操作就必需管理。那种“制度决定论”和“以改代管论”无疑是错误的。第三,文化创新是管理创新的内在源泉,管理创新是文化创新的外在表现。文化反映的是人对人(自身和别人)的基本态度。人对人基本态度的改变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与人的关系。同时人与人关系的状况又反过来影响人对人的基本态度。文化创新只有通过管理创新才能现实地表现出来。如在管理学的发展史上,X理论反映的是“经济人”的假定;人际关系理论反映的是“社会人”的假定;企业文化理论反映的则是“文化人”的假定等等。总之,管理创新与其他创新关系密切,不可分割,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制约着其他创新作用的发挥,其他创新也只有通过管理创新才能表现和实施。可以说,在企业创新中,技术创新是基础,制度创新是前提,文化创新是导向,管理创新是核心。如将企业创新体系比作一个人的话,那么技术创新就是其血肉,制度创新就是其骨架,文化创新就是其灵魂,而管理创新就是其神经。 二、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背景与必要性 进行管理创新,必须首先了解我国企业管理的现状,认识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一)我国企业管理的现状目前,我国企业从总体上讲还远未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在企业管理上尚存在很多问题,但令人可喜的是一直在向适应市场经济环境要求方面转化。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管理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主要是:1、企业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组织、管理方法和手段向市场经济靠近。2、企业对市场竞争的能力开始增强。3、管理基础工作得到了加强。4、生产经营状况好转。5、追求管理创新已成为企业经营者的共识。6、注重技术进步和产品的动态开发。7、企业拥有一批成熟而稳定的经营管理队伍。另一方面,企业管理仍有很多问题,主要是:1、管理粗放。成本较高,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过高,生产能力不能提到充分发挥。2、管理组织落后。组织模式单一,管理幅度过宽,行政指挥系统和职能参谋系统交错,管理效率低下。3、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4、管理基础工作薄弱。5、管理创新能力较差。就管理创新来讲,我国企业管理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1、创新主体错位,造成创新动力不足和创新能力较弱。2、创新客体不明,缺乏有目的和针对性强的合理设计,或找不到创新的具体对象,设定不了创新的准确目标。3、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政策的配套性不强。4、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干预。5、创新风险与收益不对称等。 实现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目标的途径在于:1、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强化企业管理,特别是管理创新。2、加强市场经济观念的根本转变。3、大力倡导企业管理创新理论的研究,实行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市场经济头脑、远见卓识和战略眼光的企业家。4、加强企业知识和企业管理创新知识的学习和传播。5、加强科学管理,企业管理的重心应从实物型管理转向价值型、知识型管理;切实转变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建立和完善适于企业管理创新的良好环境。6、强化企业管理创新的激励和制约机制,特别是企业高层经理人员的激励和制约机制。(一) 管理创新的必要性1、知识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要求。信息高速公路、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程序式转输设备和监控仪器,组成了一种全新的生产力体系;自动化生产线、计算机辅助设计、管理自动化已成为企业的主旋律;自动柜员机、家庭影院、国际互联网络已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家庭办公、视频会议、遥控医疗、电子商务已成为议论的热门话题。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正使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革。知识经济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先导产业,以“知识密集”为新兴产业蓬勃兴起。今天信息已成为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被称为“世界经济的生命线”,当今时代也被人们称之为“信息经营”和“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就是信息经济。在全社会的经济活动中,不断注入的信息和知识要素改变着传统的发展模式,信息技术已经深刻地影响产业结构和创新走向,信息产业已经鲜明地体现经济形态和发展水平。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认为,“传统的制造业已经到了苟延残喘的地步”,人类正在进入一个知识技术的社会。早在30年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杰伊·福雷斯特教授从本世纪中期出现以电子、新能源等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行将把人类带入信息社会的推论出发,预感到信息、人力资本和高科技必将给传统的企业经营观念带来的猛烈冲击,企业必须适时创新,方能与时代发展步调一致。现在发达国家率先进入知识经济对包括我国在内的还未完成工业化的各发展中国家形成巨大压力,但知识经济的发展“向世界上的最穷国家和最富国家都提供了全新的机会”。因此,现代企业面临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了的形势,应该适时作出管理变革和创新。2、市场经济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的要求。“以产定销”的计划经济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信息化为经济市场化、国际化提供了生产力基础。企业的生存必将是全球范围内的生存。全球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使企业在产品生产和供应方面的地理概念与时间概念大大淡化,资金流通与商品流通日趋市场化、全球化。这些变化既给企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又给企业带来了更高的要求与残酷的竞争。市场上,商品已愈来愈趋于同质化,企业要想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只有凭借自身的经济实力与企业策划,在质量、价格和服务上占有优势,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目前市场竞争已经明显地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综合经营力”。所谓“综合经营力”是指企业从研究开发、产品设计、生产过程控制、营销策略、售后服务和顾客的信息反馈等全方位的系统经营能力。这说明现代企业竞争成败不再是物力资源的拥有多寡而是智力资源利用强弱所决定;二是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和企业形象。高新技术使生产过程更加灵活,同类产品的花色品种不断翻新,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大为加快。消费者需求结构也发生变化,消费需求的单一性已向多样化转化,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明显地影响着消费者的需求选择。为此,要构建不断适应市场的应变系统,企业的策划力与创新力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3、企业现状和深化企业改革的要求。管理要合理组织生产力,同时又要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当今我国企业正处于生产力大发展、生产关系大变革的环境之中,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深刻转变之中。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从粗放经营转到集约经营上来,即由“总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这些转变又表现在:一是生产技术从“高耗型”(能源、原材料消耗高)向“节约型”转变;二是生产方式从“分散性、单向性、传统性”向“规模化、多元化、标准化”转变。目前我国许多企业仍然面临重重难题:设施老化,技术水平低,重复建设,资源耗费大,小生产者意识,“大而全”,“小而全”……难于适应市场发展需要,也难于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因此,我国企业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走集约经营路子,发展规模经济;广泛采用先进技术设备,提高生产要素质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要素的节约和优化组合,提高产品质量,少投入、多产出;充分利用现有生产能力,进行挖潜、革新、改造。所有这些都要通过深化改革、转换企业机制来实现,而深化改革进一步要求和更加激活企业的管理创新。 三、管理创新的基本理论依据 要有效地进行管理创新,必须依照企业创新的特点和基本规律,因此,管理创新要依据以下基本的理论。(一)“企业本性论”。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是现代社会的经济主体,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基本单元。现代社会是以企业为主宰的团体社会。现在国际上通行的企业定义是:所谓企业,就是指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为了追求自身利益,通过契约方式而组成的经济组织。这个定义表明,企业已不再是某种生产要素所有者的企业,而是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的企业。这个定义强调了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平等契约性质,但并没改变企业的本性。企业的本质特征是利用一定的技术,按照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将投入转化成为产出。在现阶段,企业作为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社会经济组织,仍然是以赢利为目的。尽管企业也有其他社会目标,但是赢利是其基本的目标,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特别是股份制企业,尽管投资人极力追求企业资产的价值最大化,但利润仍然是投资者追求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主要内容,是区别于其他单位、部门的根本属性。价值目标和利润目标体现企业本性的两种要求:短期发展的利润要求和长期发展的扩张要求。两种要求互为蕴含,相互推进。没有利润或亏损的企业很难实现扩张,不要利润、盲目扩张的企业注定难逃失败厄运。企业扩张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更持久的利润,而绝非是不要利润。任何一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不会将自己的生产要素投向一个没有利润的企业。生存、增长、获利是每一个企业的发展方向。在这个意义上,经济学家吴敬琏讲的“不论是土豆片还是硅芯片,只要能赚钱都是好片”肯定是对的。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管理理论无一不以企业获取利润为最终目的。企业始终以获得投入资本的最高报酬率、产品或服务的最高销售额、市场的最大占有率,最终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成功的最高标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管理专家花了很长时间跟踪研究500家世界大公司,结果发现,其中百年不衰的企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不是以追求利润为惟一目标。除利润目标外,它们还有超利润的社会目标,企业要活出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但这并不等于企业不再需要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企业没有利润,怎样体现自己的生命意义?又怎样追求自己的价值?这是企业进行管理创新首要的和基本的理论依据。(二)“管理本性论”。“企业本性论”指明了企业生存的目标。怎样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靠科学的管理。管理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以达到组织的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其目的是提高效率,实现企业的本性和发展。从泰罗、法约尔的古典管理理论,到现代各种科学管理理论和当代管理理论,无不把它作为管理的中心和目标。企业是生产要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载体,各种生产要素只有在企业这种组织方式中才能展示自己的作用。人、物资、设备、资金、任务、信息这六大要素,是构成企业系统的基本要素。这六大要素按其功能可归为五种基本的运动流,即物质流、能源流、信息流、经济流和人员流。物质流,主要包括作用于设备和物质的运动流。厂房、设备以及表现为毛坯、在制品、半成品的物质材料,都是物质流的作用表现形式。能源流,包括传输子系统中存在的水电、燃料、气、热等各种物质能的运动,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营养剂”。信息流,即由任务与情报汇合而成的指导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的各种信息活动。这是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运动流,贯穿于企业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和全部活动之中。人员流,即工人和各类管理人员汇合而成的劳动力资源。经济流,即以货币形态存在和作用于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之中,同时又以多种形态如产品、原材料、在制品、设备、厂房等物化形式存在于企业的其他生产、销售、管理等活动中。如何使“五大流”协调一致,正常运转,产生1+1>2的系统效果,这是管理的本性和使命。其基本目标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做更多的事情;另一方面是在既定的任务下,如何使用较少的资源来完成。第一方面,要求企业要科学、合理地配置内部资源;第二方面,意味着提高单位投入的产出,单位投入少、产出高就是效率高。效率高就意味着产出的多、快、好。“多”是以一定的投入产出更多的产品,降低单位成本;“快”是加快资金周转和尽快回收资金,节省时间成本;“好”是以市场为主体,产出更多的适销对路、质量高的产品,降低质量成本。为了获取利润,任何一个企业都必须把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和费用、搞活营销、扩大市场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中心任务。为了占领市场,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降低生产成本。成本是反映企业具体水平的综合性指标,企业的产量、品种、质量、消耗、价格、劳动等各项工作效果,都会在成本上体现出来。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企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进行组合和配置,这种组合方式就是企业管理。组合方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生产力,优化组合就能产生优质的生产力,也就实现了科学管理。为此,企业必须要有正确的经营理念、扎实的基础管理以及专业管理,加强标准化工作。原始记录、会计凭证、统计资料等基本数据必须完整、准确、及时;经济信息、科技信息必须准确、及时。劳动定额、物资消耗定额、资金定额、费用定额等要健全、合理。各项产品质量、原材料、半成品、零部件、工艺、工装、检验、包装、运输、储藏等要积极采用国内或国际先进标准。计量、检测手段齐备、精确等。通过加强基础管理和专业管理,保证产品质量的提高、产量的增加、成本的下降和利润的增长。这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又一依据。(三)“员工本性论”“员工本性论”明确创造利润这一企业本性,认识到实现企业本性要靠科学的管理,根据市场和社会变化,有效地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创造更高的生产率,不断满足市场需求,是管理创新的常新内容。但这还不够,还必须明确管理的主体。在构成企业的诸多要素中,人是最积极、最活跃的主体性要素,企业的一切营运活动必须靠人来实现。人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又是管理的主体。正确认识管理主体的性质,是建立科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前提和基础。作为有效组合企业生产要素的主体,人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特点,是企业诸多要素中最活跃的起主导作用的要素。即使最先进、最有效率的生产设备,如果不为员工掌握和使用,只不过是一堆毫无用处的废铁。人凭借自己的生产经营、劳动技能和文化科学知识,不仅能熟练地掌握和使用生产设备,而且能发挥生产工具和技术设备的潜力和效率,推动机器设备的改进和发展。提高效率不仅是对企业实物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更主要的是靠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在企业诸要素中的这种地位和作用,客观上要求企业管理创新必须以人为核心,把人视为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把调动人的积极性和挖掘人的潜能作为强化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人,他们有生理需要和物质的需要,而且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较高的物质利益仍然是企业员工第一和基本的需求,职工的较高层次需求是基于物质需求愿望的实现的基础上的。西方古典管理的“经济人”假设以及提出的工作方法标准化,制定劳动定额、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建立严格的管理制等,至今仍有借鉴价值。员工的这种性质和特点要求设计企业管理模式必须建立一套合理的按效分配制度和赏罚分明的约束激励机制,根据劳动绩效付给劳动报酬,通过奖励、惩罚等多种利益激励方式,激发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抑制人的懒散性和消极的方面。当前正流行的“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等西方管理理论,固然有益于开阔国人深入研究管理科学的视野,但若轻视人的获利本性,在现实面前必然难以奏效。员工个人利益的增长,不仅意味着职工在同样的工作条件下能够得到最高的工作报酬,还意味着每个人的才能、智慧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和工作绩效的成倍增长,意味着企业内部各种资源的最佳配置和使用,在个人利益和企业利润同步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了企业本性与人的本性的统一。这是企业活力的源泉所在,也是管理能否成功的关键。(四)“国企特性论”国有企业是国有资产的运营载体,当前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是一种“特殊”的企业,其运行机制、企业目标和对其监管方式都有别于一般民营、合资及私人企业。在经营上,政府代表着全体人民对国有企业行使所有者职能,按出资额享有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经营者的权利,企业依法自主经营、照章纳税,对所有者的资产承担保值增值责任,不得损害所有者的权益。在收入分配上,企业有权自主决定分配制度,根据职工所在岗位对应的劳动力市场价格、本人的劳动贡献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合理确定其人员的工资水平,使工资分配向关键岗位和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前提下,兼顾社会公平。在企业领导体制上,既要建立起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又要正确处理“新三会”与“老三会”的关系,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保证、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企业贯彻执行,全心全意依靠全体员工,等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只是改变了国有资产的经营方式,但不会改变国企资产的国有性质。国有企业是支撑民族经济增长的主导,与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相比,在人才、技术、资金、装备等方面都有优势。但是,国有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还担负着大量的社会职能和社会目标,承担着改革的成本。为贯彻国家改革的意志,在稳定自身的同时,还为国家分担改革的沉重代价。国有企业还是社会安定的基石。为了保障就业,国有企业长期背负着大量非经济就业的压力;为了支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要支持国家财政,大量利润上交国家。政府要依靠和发挥国有经济的作用,通过国有企业实现宏观调控,与外资企业抗衡,稳定市场秩序,维护公开、公平的市场竞争,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改革只会改变国企承担社会目标的形式和某些内容,但决不会改变其承担社会目标的职能,也不会改变经营者所面对的较之私人企业更多的管理难题。

5、 创新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创新概念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皮特最早提出的,他认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和最根本的泉源就在于企业的创新活动。他说创新具体表现在:引入新的产品或提供产品的新质量;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包括新技术、新工艺;开辟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半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实施新的组织形式等。熊皮特理论影响了一大批经济管理工作者和技术工程专家。近年来我国的学者也对创新的理论进行了大量研究,特别是强调创新的商业化过程,认为创新不仅是想出新东西,而且是要做出新东西,这就区别了企业创新与一般发明的不同。在地勘单位的体制转换和战略性结构调整中,也不乏创新的实例和创新的业绩,但是真正把创新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内容来抓,还是不多见的。实际上创新管理是企业长盛不衰的要诀,是活力的泉源。

从发展过程看,企业也有建立、发展、消亡的生命周期。不同的企业,生命周期差别很大,有的昙花一现,有的经久不衰。企业的生命周期,与其核心技术的周期密切相关。任何技术或产品都会过时,它同人的生命一样,在市场上有一个发生、发展和最终被淘汰的过程。一旦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技术或主导产品落后了,企业就要陷入发展的低谷。只有通过创新,用新的技术替代过时的核心技术,企业才能闯过经营低谷期,获得再生。也只有持续不断的创新,才能使企业永葆青春。因为企业总是处在竞争环境中,正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是也应当看到,创新也是一种风险性很大的事业,无论在技术上、市场上,还是在经营方面,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社会上因创新失败导致企业破产者也大有人在。因此必须尽量减少风险,提高创新的成功率和效率。而要做到这一点,只有通过有效的创新管理来实现。大量的创新实践表明,只要把握好时机和企业内外部的关键因素,就可以一步步将创新引向成功。创新管理的任务就是要大力促进这种成功。因此,也可以说创新管理是一种决策,其中技术创新的创造性和不确定性,更决定了其管理本质上是一种非程序化的决策。这就要求企业决策者要有较高的判断能力和决策水平。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传统管理之下能培养出来的,它是在创新实践中通过学习培养出来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创新管理是一个试验—改错—完善的过程。管理者要善于及时调整不适当的决策,避免重大失误。

创新管理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这里结合地勘单位的当前现状,重点强调企业制度创新,生产技术和产品创新,以及经营管理理念的创新。

6、创新与维持的关系及作用是什么

“维持”和“创新”作为管理的两个基本职能对系统的生存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或缺的。创新是维持基础上的发展,而维持则是创新的逻辑延续;维持是为了实现创新的成果,而创新则是为更高层次的维持提供依托和框架。

任何管理工作,都应围绕着系统运转的维持和创新而展开,卓越的管理是实现维持与创新最优组合的管理。任何组织系统的任何管理工作无不包含在“维持”或“创新”中,维持和创新是管理的本质内容,有效的管理在于适度的维持与适度的创新的组合。

(6)创新对管理的重要性扩展资料:

创新的重要性:

1、优质高效需要开拓创新

(1)服务争优要求开拓创新

(2)盈利增加仰仗开拓创新

(3)效益看好需要开拓创新

2、事业发展依靠开拓创新

(1)创新是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巨大动力;

(2)创新是事业竞争取胜的最佳手段;

(3)创新是个人事业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7、简述创新思维在管理中的意义

2004年冯小刚贺岁大片《天下无贼》中,黎叔有句名言:“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这年月,连小偷都知道人才最宝贵了,而我们国家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尤其缺乏创新型人才。世界各国也都如此。竞争优势的秘密是创新,这在现在比历史上的任何时候都更是如此。创造力对于创新是必要的,公司文化应该提倡创造力,然后将其转变成创新,而这种创新将导致竞争的成功。————美国《未来学家》1995年10月号文章。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说:创新应当是企业家的主要特征,企业家不是投机商,也不是只知道赚钱、存钱的守财奴,而应该是一个大胆创新敢于冒险,善于开拓的创造型人才。对于现在的很多国际大公司也都渴求这样的人才,日本索尼公司创始人之一井深的“日日创新”秘诀,更体现了这一点。以上都说明了创新的重要性。对于我们来说,现在起要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创新的思维。
第一,要有创新意识,打破常规思维,具有独创性。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思想上破旧立新,勇于开拓。有的时候我们可以改变思维方式,对某种事物多思维的考虑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比如有定向思维,反向思维,联想思维,对比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逆向思维等等。
第二,结合实际,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自己动手多做一些实验,以使自己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新的发现,有所创造。
第三,独立思考,敢于直抒己见,勇于突破旧思想、旧观念对心灵的束缚,构筑开放、发散、鲜活的新世纪思维形态。例如: 某鞋厂派两名推销员一同飞往一个海岛去开拓市场。一下飞机,他们就了解到:所有的岛民从来没有穿鞋的习惯。推销员甲心里凉了,立即向厂长发电报:“没有市场,他们的需求量等于零!”而推销员乙却十分惊喜,也立即向厂长发电报:“前途无量,他们的需求量将从零起步。”这时,我们的观点有两类:一类是批评推销员甲保守,无所作为;另一类是称赞推销员乙乐观向上,锐意进取。那么究竟是哪个推销员的做法对呢?这里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去讨论,这样就开阔了思维。
对于力波啤酒,《喜欢上海的理由》使他逆境生存,对于氧立得,棋圣聂卫平使他一晓天下,对于石家庄化肥集团,与晋煤集团的成功合作,实现困境互利双赢。创新的例子还有很多,然而,我们一味说的创新并不是盲目的脱离实际去空想主义,这里有创新的三大理解误区
误区一,创新具有偶然性
爱迪生大概称得上是创新者的鼻祖了,他素以高效创新而著称。事实上,若论名言警句,创新者或许大多会引用他说过的这样一段话:“我做的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都非偶然,我所有的发明创造也并非出于巧合,而是来源于辛勤的工作。”爱迪生心里很清楚,发现碳丝作为白炽灯的发光材料绝非偶然。这一切浸透了他和助手整整一年的心血,对各种材料进行了几百次的试验。
误区二,创新源于个别敢吃螃蟹的人
创新并非某人的突发奇想。在创新活动中,只有知识广博、信息灵敏、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易于在多学科、多专业的结合创新中和跳跃性的创造性思维中求行较大的突破。 ————中国、郎加明著《创新的奥秘》第11页 。
误区三,创新就是稀奇古怪的事
实际上,创新意味着艰苦而扎实的工作,而非异想天开所能解决的事。然而,这并不等于说企业对待员工的创造力要采取消极的态度。有创造力是一件好事,但要记住,创造力并非凭空妄想,而是一种行为的综合,即以新颖、新奇的方法把几种东西结合起来。创造力是为创新服务的,而无法代替创新本身。再有就是,要强调创新是一种艰苦的劳动。

热点内容
我要开店淘宝 发布:2020-09-09 12:06:51 浏览:854
十大相机品牌 发布:2020-08-29 10:57:46 浏览:788
淋浴器十大品牌 发布:2020-08-29 01:52:31 浏览:627
开店宝支付 发布:2020-09-15 10:25:50 浏览:560
技术专利申请 发布:2020-08-27 21:42:43 浏览:545
怎么扫条形码 发布:2020-08-29 10:28:31 浏览:538
怎么保护知识产权 发布:2020-08-29 01:30:26 浏览:535
济南创新谷 发布:2020-09-10 04:19:14 浏览:533
淘宝开店照片要求 发布:2020-09-09 12:08:29 浏览:532
开店美发 发布:2020-09-02 20:04:55 浏览: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