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与创新
1、相声这一门艺术,是该发扬传统,还是推陈出新?
你这个问题让我想起许多事情。当我第一次上体育课的时候,一大群人说,只有把鞋子脱掉跑的最快。当我学古诗词的时候,一大群人说,诗词要自由不要格律。当我听独立音乐的时候,一大群人说,创作歌曲需要的是灵感不是乐理。甚至,当我了解民国历史的时候,因为落后,一大群知识分子要废除汉语汉字,要中国人改说改用英语。回到相声,有多少人知道主流相声为什么死了那么多年?因为他们推崇创新,在自己都不懂传统相声的时候,否定一切的传统去创新。
郭德纲成功了,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郭德纲很热爱传统相声,但早期成功靠原创作品的元素更多。可又有几个知道,郭德纲早期的成功和原创作品都是改编老相声,用传统相声的技巧一遍遍的园子试出来的?
这俩为什么要对立起来呢?传统里的好的,为啥不能用呢?传统里的陈的,为啥不能改进呢?目的是为了好,老的好就用老的,新的好就改新的。发扬传统和推陈出新并不矛盾啊。关键是发扬什么传统,推陈出什么新。荤口,臭活,无意义的伦理哏这样的传统不发扬也罢。拿着痰桶当炒勺这种新还是还是少推为好,你完全可以叫另一种艺术形式嘛,干嘛非叫相声呢?拿传统的框架,填上适应时代的新内容,以相声的技法逗乐观众,才是相声应该有的发展方向。一成不变的表演老先生传下来的老活,那早晚得进博物馆;为了逗乐观众不择手段那玩意不叫相声,看马戏团狗熊摔跤观众也乐。
2、曲协主张相声创新,这样做正确吗?对此你怎么看?
相声文化相声应该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就跟戏剧差不多。能够流传到现在也是相当不容易的,要知道,在德云社出现之前响声其实也已经慢慢没落了,跟戏曲差不多。应该用昨日黄花来形容,这个行业可能都要衰退了。当然,现在那种情况还没有出现,看起来短时间内,是不太可能看到。
不管怎么样,也算是件好事,虽然暂时还不清楚到底有什么意义。不过今天还是得说一下关于相声创新的问题。任何事业或者说行业想要发展的话就离不开创新。没有人哪个行业可以一直因循守旧,那是跟不上时代潮流的。不管是哪一行的都得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诺基亚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这样的例子其实还有很多。所以,人只能顺着潮流走。
相声创新现在的相声演员其实都在寻求突破,在努力创新,如果他们不这么做的话,相当于没有特点,无法被广中熟知,更不用说流量了。尤其是现在娱乐圈发展的这么快,随时都有新人出现。如果想一直保持热度的话,那也只能研究更有吸引力的东西了。曲协虽然一直都喊着要创新,但他们实际上没有做到什么明显的改变。
反而是德云社的这边动作稍微大一点,但是这边只要稍微有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曲协可能就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了。其实寻求改变的路上难免会发生点冲突,这个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们其实也在寻求改变,只不过是没有找到好的方法而已。已经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也算是一种进步,只不过想要走得更远的话,那需要付出的代价会更多。说到曲协的话,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就是姜昆。
姜昆能够坐上会长位置,说明他还是很有能力和影响力的,毕竟不可能放一个平庸的人在哪个位置。他也知道创新是特别重要的,一直在想办法往那条路上走。只不过这个创新真的是需要把握一个度,得有明确的规划和想法,然后才能慢慢去实现,不是想一出是一出。就像之前,他在台上跟几个年轻人在那又蹦又跳的,真的是让人觉得他挺不容易的。
可能他们站的位置还是太高了,所以看不到下面的观众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相声。因为有些东西是不能改变的,有些东西是可以改变的。那么,到底该怎么来衡量,或者说划分的话,那就需要有一个大的框架。还有就是要了解观众的想法。不能只是为了创新而创新,重要的还是得考虑观众们的感受,这是最重要的。
3、郭德纲曾说传统相声已经完了,所以他的德云社有哪些创新?
德云社现在最大的创新,应该是把相声跟当下最火的流量挂在了一起。
德云社现在的相声演员,大多都是二三十岁的小伙子,虽然年轻,但每个人都像李诞所说的那样,都经历了数十年的学艺之旅才走到今天,才能登上小剧场的舞台,甚至是开专场说相声。纵观现在德云社的观众团体,基本上都是年轻的小姑娘,从十几岁到二十几岁不等,有一部分的人是冲着颜值来的,还有一部分,是被他们台上的表现吸引来的。虽然郭德纲老师说“我们这一行不要长的太好看的",但是现在德云社的一干演员都长的十分的帅气,很多人都是始于颜值,陷于才华,最后归于人品。
与过去的相声不一样的是,德云社现在与一些视频APP合作,将相声录制,然后上传。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相声的盛宴,也不用因为抢不到票而感到遗憾(虽然抢不到票,不能去现场观看也很遗憾,但能够看到完整的相声场也很不错啦)。以及现在德云社的相声演员会去参加综艺,这样会有助于我们更了解他们,更容易让观众喜欢上他们。
因为现在德云社的相声演员趋于年轻化,自然运用的工具也更年轻化,现在的相声演员会根据网络上年轻人喜欢的段子或者东西去创作相声,而不是一味的固守传统相声,就像郭德纲老师说的,现在德云社的演员创作的相声比当年的传统相声还要多得多,这也其实可以看出现在德云社也不是固守于传统的相声形式,而是会在传统相声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从而形成新的相声段子,像郭麒麟自己也会根据传统的贯口去创作新的贯口,可以说现在德云社的演员很大程度上都有自己的创新作品。
4、继反三俗相声之后,姜昆又提出相声新理念,还是针对郭德纲吗?
相声这门艺术凭借语言美学,在人们欢笑之余,还会引发深刻的思考。就相声界来说,却始终没有太平下来,主流相声与非主流相声的矛盾越发激烈。姜昆再一次提出了相声新理念,其实,就是针对以郭德纲为代表的非主流相声,但更多的是对相声界的一种呼吁。
一、新相声理念的提出。以郭德纲为首的非主流相声发展的红红火火,备受年轻观众的喜爱,但是却被老艺术家们的主流相声旁敲侧击地批评。一旦出现了一点小问题就会被拉出来批评,成为对方嘲笑的把柄。
甚至,如果德云社的公开演出,出现了空座就会被众人耻笑,媒体也会添油加醋地表示德云社时运已尽,遇到发展瓶颈,难以长久经营。另一方面,主流相声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相比较而言,刻板的主流相声如果始终一成不变,便很难得到新一代年轻人的青睐。由于保守,所以也很难纳入新鲜的血液。
因此,主流相声也开始提倡创新。姜昆表示,在反对三俗的同时,主流相声也要面临着改变,于是提出了新相声理念,鼓励年轻人要听有文化的相声。很显然,这一新相声理念的提出,还是针对于以郭德纲为首的德云社所提倡的非主流相声而言的。
由此也可以看出,当今的相声基本上分为两个派别,其中一派就是姜昆带领的主流相声,另一派便是郭德纲带领德云社所发扬的非主流相声。
二、各大派别的特点。两大派别的特点就在于,主流相声摒弃了传统相声中的低俗包袱,提倡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把传统相声中伦理哏和难登大雅之堂的包袱全部去除。而非主流相声,则是重新拾起了这些被摒弃的包袱,在传统相声的基础上创新了许多新的段子,同时也保留了很多包含三俗内容的包袱笑点,将传统的说学逗唱全数保留,传承了下来。
而且主流相声演员凭借体制内工资吃饭,可以算得上是铁饭碗了,而非主流相声没有保底工资,全凭能力。有能力,演出多就能获得高收入,如果能力不够,无法获得观众的青睐,就很难继续混下去。
而郭德纲就属于被观众认可的非主流相声演员代表,凭借自己的能力,带领德云社闯出了一片天。两派之间向来矛盾不断,水火不容,尤其是这两位领头人,更是老死不相往来。有德云社在的地方是看不到姜昆身影的,同样地,有姜昆的地方也瞧不见德云社的成员。
三、主流相声的代表人物:姜昆。首先来谈谈代表主流相声的姜昆。说到相声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自然会想到姜昆了,虽然现在姜昆已经年过古稀,但依然对相声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姜昆在事业初期,出版的首本自传为《笑面人生》,首次刊印便获得了四五十万册,名列当年畅销书排行榜的榜眼位置。由此可见,当年的姜昆有多么受欢迎。姜昆每次去演出获得的追捧,不亚于现在的一线流量明星。
后来,姜昆的事业重点逐渐从舞台转移到了管理岗位,他成为了继刘兰芳之后,并稳坐席位近十年的人,可见他在我国语言艺术领域的地位,是无法撼动的,也成为了后辈们尊敬和喜爱的老师。
四、主流相声的没落,郭德纲的野路子备受观众喜爱。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众对于相声的审美发生了变化,也有不少人表示姜昆的相声不好笑了。但其实也是由于精力的倾斜,姜昆身担数职而导致分身乏力,使得他在相声领域所展示出的作品每况愈下,质量和数量都直线下滑,这也使得姜昆被饱受争议。
而就在此时,新兴相声开始逐渐崛起,由郭德纲所率领的德云社开始走入人们的视线。郭德纲不算是正统出身,在十分看重出身的相声领域便显得是“野路子”。
现在势同水火的两人起初并没有矛盾,当年姜昆还说过:我挺看好郭德纲的,他很有想法,相声也说得不错。但是随着德云社越做越大,矛盾也开始逐渐萌芽,现在两人交恶的点就在于姜昆提出的相声三俗的论断。
五、以郭德纲为代表的非主流相声被声讨。2005年,郭德纲大火,凭借非主流相声也是砸了不少人的饭碗。但是,郭德纲并没有处理好自己与其他同行之间的关系,再加上媒体的添油加醋。于是,主流相声团体纷纷借机声讨郭德纲和非主流相声。姜昆自然首当其冲了,自此,也开始了两人隔空对狙。
姜昆一心想发扬有文化的相声,想带领自己的成员撤掉小剧场的表演模式,但郭德纲凭借小剧场相声走红,想把小剧场坚持做下去,两人的观点始终水火不容。姜昆看不惯郭德纲的草根文化,郭德纲也看不惯姜昆手伸得太长,提出“楚河两岸硝烟障,从来暗箭起同行”的话来抨击姜昆。
2007年,姜昆携手各相声俱乐部,共同向广大相声界的友人们发起过一个倡议书。倡议书的主题便是自觉地拒绝低俗、庸俗、媚俗等相声界三俗现象。
可以看出,姜昆就是相声文化“反三俗”的发起人。在相声反三俗的这么多年,也有一批相声界重量级人物,诸如李金斗,常宝华等参与进来,后来还携手了不少相声界新人共同去除三俗的现象,与三俗文化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十年前的网络流通速度与环境,完全不能与现在相提并论。当年的郭德纲敢在舞台上公开讽刺姜昆,完全不会有所顾忌,在接受采访时也直抒胸臆,无论怎么暗讽也不会受到太多的非议。
但现在他收敛了很多,作为德云社的负责人,还是应当在公众面前注意分寸。但他也曾在访谈中,对姜昆抵触德云社的做法表示:长江后浪推前浪,把你酸在沙滩上。
尽管姜昆的出发点并没有错,想把相声这门传统艺术的精粹保留和传扬下去,去除没有营养的三俗糟粕,让相声中蕴含的优美艺术展现在众人眼前。
但是由于先前姜昆为了抵触郭德纲以及郭德纲为首的德云社,也顺带提出了“反三俗”的观点。所以在姜昆再次讲出“反三俗”这一提倡的时候,不少网友便顺理成章地认为姜昆是为了再次打击郭德纲和德云社来提出“反三俗”与之制衡的。
六、德云社兴起的原因。郭德纲在逆境中成长,为了让德云社发展得更加红火,让社里成员都能有合适的演出,拿到不错的薪水,他将相声创作越来越贴合群众喜好,也慢慢地将德云社商业化。结果德云社真的被郭德纲带领发展了起来,不仅在国内商演不断,甚至扬名国外。
但是郭德纲贴合群众的相声,便是姜昆等主流相声演员心目中的“三俗内容”。但是姜昆每次提出“反三俗”之后,也没见到有什么进展,现在娱乐圈的风气并不适合去反三俗,为了迎合大众的喜好,各种神剧登上了舞台。
但是,往往此类作品可以获得更多的曝光度,更加吸引观众的眼球。在当代,有了流量就意味着有了收入和保障,所以很多平台上的主播为了获得流量煞费苦心,往往就难以避免三俗的表现。所以非主流相声的崛起往往无法制止。
所以,姜昆再次提出了新相声理念,其实也就是反三俗的另一种说法。这种说法不再一味针对三俗展开话题,而是去提倡有文化的相声。希望年轻一代人要有品味,听有文化的相声,说有文化的相声,欣赏有文化的相声。同样的意思,换了一种说法,更加铿锵有力,突出了相声本身蕴含的文化气息,阐明了相声的文化性与艺术性。
实际上,姜昆提出这个口号还有一个原因,这就是他本职工作的内容,并不是一腔热血,而是从一开始就存在这个口号。这个也是相声体制内一直流传的不成文规定。但是,比较矛盾的是相声本身属于一种市井文化,如果偏偏要让它高雅如阳春白雪确实很难。
郭德纲的演出被很多观众所认可,这是事实,他在加拿大的演出座无虚席也是观众喜爱度的表现。演员需要挣钱也无可厚非,艺术需要多样性,需要创新与变化也是必要的。
七、总结。反三俗本身没有什么不对的,两个派别只是艺术在表现手法和形式上选取了不同,其中庸俗、低俗和媚俗的东西,应该被摒弃,精华的东西也应当被保留。
艺术界谁都不是常青藤,谁都会有英雄迟暮的时候。观众如果一味地观看相同的内容也会审美疲劳,感觉乏味。也许,他俩曾经有一些矛盾,两个派别也有矛盾,但是矛盾最终总有调和的办法,这两个聪明人也一定会给自己留条后路的,不会最终搞得彼此都下不来台。
实际上,姜昆屡次提出相声要“反三俗”,很多人首先会想到郭德纲,也仅仅是看客们自己的主观臆想罢了,他更多的还是对整个相声行业的一种呼吁。
小剧场的贡献不能被无视,主流相声的存在也不能无视。两个派别的相声也拥有不同的表演场合和受众群体。也希望两个派别能共同进步,实现相声领域的百花齐放,也期待他们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彩相声表演。
5、郭德纲的相声创新为何失败?
■事件:郭德纲救场《中国相声史》<proinsight-br>■读家:关东客<proinsight-br>为庆祝德云社成立十五周年,郭德纲携德云社特地打造了一出《中国相声史》,用话剧和相声混搭的方式为观众演绎从清朝、民国到新中国成立后各种风格的相声。但效果却事倍功半,由于观众不习惯这种创新,演出中途频频有观众大喊:“下去!要听相声!”最后,无奈只有郭德纲和于谦上台解围。<proinsight-br>第一,德云社是一个说相声、听相声的地方,这一点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一提到德云社,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相声,而不是京剧或者其他。这种先入为主的意识一旦形成,就很难扭转。德云社十五周年当然值得庆祝,可这与《中国相声史》有啥关系?更何况,让那些来听相声的“纲丝”们看一个小时的情景剧,这种煎熬谁能受得了?<proinsight-br>第二,不要高估了观众的欣赏水平。相声走过百年的历史,的确故事很多。这些故事被相声界的人们津津乐道,可对于普通观众而言,这些故事可能就如同鸡肋。想听相声,先得接受相声教育,学会《中国相声史》,那谁还会来听相声啊。喜欢郭德纲相声的人很多,可对相声研究有兴趣的却未必很多。笔者觉得,这《中国相声史》应该给相声本科班的那些学生们去看,可能效果更好一些。因为听相声的观众大多是为了图个乐子,图个开心而已。<proinsight-br>第四,德云社的创新有些太过自恋。对于德云社而言,本应该知道观众喜欢听什么样的相声,喜欢什么口味的段子,可为何非得弄这么一个《中国相声史》出来?不可否认,这其中有创新的味道,可自恋的情结更重。相声百年的历史上肯定会有德云社的一笔,可并不意味着《中国相声史》就一定非得由德云社来演。那些专业团体、专业演员都不愿意干的事情,用得着德云社这样一个民间团体出头吗?<proinsight-br>相声创新当然是好事,可创新的前提是一定要守住相声的根基。《中国相声史》与相声有关,可观众却未必喜欢。<proinsight-br>
6、曲协一直以来主张“相声创新”,这个观点对不对?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不是一直以来曲协主张“相声创新”,而是在今天这个大时代的背景下,所有的相声演员都在创新,创新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就会被社会无情的淘汰,这是现实问题。
其实曲协的所谓创新已经是东施效颦了
曾经的他们还固守着以前的想法,保持着电视相声这一块他们的最大阵地,说着教育老百姓的相声,享受着社会主义的阳光雨露。但自从茶馆相声的兴盛,网络的盛行,这可谓是双剑合璧,一下子就打破了电视相声演员的美梦。
曲协的官员们也如梦初醒,开始了破冰之旅。他们自认是相声的正统传人,是高雅相声的代表,所以他们即便是创新也是要高雅的创新。
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姜昆先生,他其实从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也一直在求新求变,怎奈是他的着眼点不对,总想着去高雅的创新,前段时间听了一段姜昆的rap相声,坦白地说把我雷的是外焦雷嫩的。
看着年近古稀的姜昆在台上和几个年轻相声演员又是蹦又是跳的还要同时说词,也是难为老头了,他老人家那个作品可谓是声色俱全,但就一点小瑕疵,不可乐,不搞笑的相声到也是的确挺搞笑的。
相声想要创新老郭说过一句话要贴合老百姓
老祖宗的东西不能变,只有在这个大框架下的求新求变才是根本,也许老郭的相声理论并不适合所有人,但他的观点是没有错误的。老郭还把相声革新比喻成做菜,你可以精耕细作也可以加入更多的手法借鉴其他形式。
但你不能那个痰桶就放在桌子上,那不是创新那是瞎胡闹。老百姓不傻,好坏分的清楚,所以奉劝所有想去创新的相声演员,不管你们是主流的还是非主流的,想创新没有错,但在创新之前先把传统的掌握好,再想其他,别拿你们的衣食父母当傻子。
创新来之生活田头,车间,工地,路途,连队,校园……而现在有的相声团体,基本都是旧社会的内容(还打着传统的招牌)。他们的创新基本都是网络语言。他们的生活就是飞机,安全带,空姐,机场的面条……
他们的出行都是纹身,黑鞋帽,一圈保镖。看不出是文艺工作者。更看不出是送欢乐的工作者。也难怪对创新如此恐惧,因为他们实在做不到!
7、姜昆肯定公式相声无可厚非,郭德纲没阻挠博士的创新皆在于品行,你怎么看?
李宏烨博士夫妇和他们的公式相声在2018年的时候,某档综艺节目一经播出就引起了热议。在某个方面来讲,他们比一些默默坚守在相声舞台几十年的相声演员更成功,因为他们做到了让更多的人认识他们,尽管这种方式看起来并不是那么的好。
与其说公式相声被大众了解,更不如说是说公式相声的博士夫妇有了知名度,更像是一夜爆红的那些“网红”。其实,大多数质疑他们的人几乎都没有听过他们所谓的相声,当然观众们之所以对他们不是很认可,也就不在于创作的作品,而是他们在节目中和节目后的言行表现,也是就更多不认可的是他们的品行。
在相声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在每个阶段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落寞和创新。只有适应时代的需求才能更好的满足观众的口味,才能够坚持和发展下去,创新是必然的。但是,就像郭德纲说的那样在一个行业里创新的领跑者,应当也必然是行业里的佼佼者,只有熟悉行业的基础和规则,才能在原先的发展条件下创新,若不然只能算是一种“擦边的新兴产业”而已。
作为曲艺家协会主席的姜昆,在早年间电视荧屏相声火爆的时刻,他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很多老观众喜欢他。但是,后来的时候姜昆鲜有新的相声段子流出,再加上传统相声被更多人熟知和认可,传统相声基本功相对薄弱的姜昆就让年轻人喜欢不起来了,更何况还有一些针对德云社郭德纲或真或假的网络传闻,让现在喜欢传统相声的观众更加的对其不喜。
但是姜昆也是用自己的方式在做自己认为的相声艺术,对于李宏烨夫妇的公式相声表现的相当支持。为他的书写序、买票支持他的演出、为他写贺信等等,作为一个曲艺家协会的领导者这一切都无可厚非,他看到的或许不是为了抵制郭德纲而是为了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或许是他认为的现在年轻人都喜欢公式相声,又或许有其他的原因。但是,认可任何努力的人都是应该的。
问题的关键点在于,公式相声的出现应当值得认可,可是最开始观众反感的点都不在于公式相声上面,而是说公式相声的人,也就是博士夫妇在综艺节目中的表现。当初节目中的指指点点,作为博士态度高傲的表现,后面拍的有讽刺郭德纲嫌疑的电影等等,这一切都跟他的作品没有任何关系,而是在于他的言行让人无语。尽管,后来李宏烨一直宣称是节目组的剪辑问题,可是一言一行全部都是出自他口动自他手。而另一方面的德云社郭德纲,其实也并没有阻挠博士夫妇的创新。
郭德纲不是曲协的人,自然没有能力去阻止一个艺术形态的出现和发展,也不可能去给他们创造障碍。尽管在德云社演员的一些作品中有所体现公式相声,但是反过来看不也是为他们的一种宣传。只要是对相声发展有利的事情,郭德纲几乎都是举双手欢迎,更何况当初不满的不是郭德纲也不是德云社,而是现场所有的传统相声演员,这应该不是剪辑的问题,从后期演员们的反应就可以看出问题之所在,犯众怒是要不得的。
或许有的人说是郭德纲德云社的粉丝网络语言偏激,这个观点就有些偏激。既然不喜欢自然不会去看,不去看对公式相声自然就不会有评价,纵观一段时间的言论,大多不满的情绪不是针对公式相声,而是那个在舞台上言语不敬的人。
他的努力和坚持不应该被抹杀,但是言行不善也不应该被忽略,想要发展自己的艺术没有人会阻碍,但不能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内心还要嘲笑被踩的人傻,口中还大呼自己“冤枉”,这就有些不厚道了。发展的方式有很多,但大都是先认人品后看作品,人品艺德有问题,作品再好也是枉然,认可了人品艺德,作品才会被更多的深入关注,才会有更好的发展,凡事皆是如此。
8、主流姜昆力捧公式相声,郭德纲留下一声鄙夷,难道相声真要创新?
姜昆姜昆是中国喜剧大师侯宝林的第三代传人,是当今中国相声第七代领军人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声传承人,中国相声和喜剧、幽默事业的掌旗人。
一档由郭德纲担任导师的相声竞演类节目《相声有新人》,捧红了很多名不见经传的相声新秀,节目播出后产生了不少争议,一些淘汰选手感到忿忿不平,与郭德纲网络互撕的乱象四起,比如公式相声创始人李宏烨,上海相声演员金岩,马春然等人,公式相声也就是海派相声,上海品欢相声会馆的金岩和马春然,就颇得姜昆赏识,姜昆力捧公式相声。
相声绝对是曲艺,这是肯定的,即使有些节目戏剧化,我们仍能找到它们曲艺的根基,相声和其他曲艺演员演出完毕是不拉幕的,他们直接跳出角色,鞠躬致谢,这时的谢幕应该视同尚未完成从始至终的表演,相声是一种形式上比较高级的曲艺,事实上不仅相声,双档或多人档的曲艺都是相对比较高级的,如二人转,评弹,都和相声有类似的方法,相声是一种以讲述和对话为主要形式,幽默为特点和目的的民间曲艺艺术形式。
相声是否要创新现在相声界主要被分成两个大派别,一个是以姜昆为首的主流相声,一个是以郭德纲为首的非主流相声,除了他们之外,还有很多年轻的相声团体,像卢鑫,玉浩创办的相声新势力等等,郭德纲曾在某个节目中说过,自己不是屠龙少年,相反的,自己说的都是传统相声,相声传习多年,也一直是这种形式的表演,而要说现代相声的出现,则与电视的出现有关,相信在以后,会有更多的人去钻研相声,相声也会创新的。
9、德云社的相声越来越火,这是为什么?
德云社的相声越来越火,这是因为德云社的粉丝众多,德云社的相声非常好玩,德云社的明星特别多。
一、德云社的人气非常高,因为粉丝众多德云社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开了分社,虽然疫情期间除了天津分社还开着,其他分社都暂时关闭了,但是依然挡不住他们的人气。德云社的粉丝众多,但是人气特别高,主要是德云社非常团结,郭德纲老师创了一个德云社,招收了很多优秀的相声演员,对他们的管理也非常严格,所以郭德纲的人品吸引了很多的粉丝。郭德纲人品很好,尊重前辈艺术家,扶持相声新人,所以很多人喜欢粉他,爱屋及乌,他一手调教的徒子徒孙,也是品质优秀的人,所以德云社的粉丝很多。
二、德云社的相声注重创新相声虽然是一门传统的民间艺术,发展的历史悠久,很多人都喜欢听相声,传统相声经历了它的顶峰时期,也经历了衰败时期。后来在郭德纲刚等人的努力下,才赋予了相声新的内容,可以说德云社的相声注重新奇特,是在传统相声的基础上改良而来的,所以符合了时下观众群体的需求。正如郭德纲所言,观众是我的衣食父母,把观众哄开心了,就有了相声的市场,相声想要生存,就得不断的创新和改革。有一些主流排斥郭德纲和德云社的演员,其实这是不接受自己的相声太老套的表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才是相声未来发展的趋向,因为德云社的相声注重创新,所以德云社的相声就会越来越火,有了观众就是收益的保障。
三、德云社的徒弟众多,明星相声演员也多德云社的相声越来越火,现在也在于经营,这就要感谢郭德纲和王惠这两个在幕后运筹帷幄的人。他们给了德云社的徒弟们很多资源,这些相声演员上综艺节目,提高自己的名气,同时也带动了德云社的名气。德云社出了很多明星相声演员,比如我们熟悉的岳云鹏,张鹤伦,阎鹤祥,郭麒麟等等,都有大量的粉丝支持,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优秀的徒弟,所以才使德云社的相声越来越火。
10、对于公式相声的李宏烨夫妇,到底是创新还是不靠谱?
我只能说见好就收吧,还是要先把老祖宗留下来的艺术传扬好,再搞自己的特色,当谈到“公式相声”时,我个人认为这太不可思议了,李宏烨根本不能满足相声艺人的标准,令人尴尬的是,我不明白他们在说什么,更不用说所谓的“公式相声”的内容了,如果你真的喜欢相声,请找老的相声艺人中学习,然后就可以进行创新。
当然,最重要的是对粉丝的认可不管你怎么说,李宏烨都没有在传统相声上下手,他与相声不属于同一类别,存在是合理的,但这不适合现在的相声行业,如果你想说相声,你必须面对自己的负担。观众渴望在不张开嘴的情况下笑,一个好的喜剧演员必须首先具有扎实的基本技能和正义的面孔,公式相声是西餐的做法,而传统相声是中餐的做法。
“公式相声”应定义模仿相声表演的舞台对应物的两个相声爱好者,角色需要单独讨论,李宏烨和郭德纲之间有着悠久的分歧,我认为他们争论是正常的。这是行业中各派别和形式之间的鸿沟,俗话说,圈内没有派系,各种各样的怪事,人类在争端中不断进步,因此相声之争可能是中国相声产业的福音,但是李宏烨草拟了两名自称是“公式相声”发源人的业余相声者。
这是对相声艺术的亵渎,对中国民间艺术不负责任敌人的敌人是这个行业的盟友,如果他从事公式相声,公式电影,公式戏剧等活动,我什么也不会说,因为在这些艺术类别中有风格化的事物,如何将程式化为配方,只需看看这两位人的熟练程度,但是奇怪的是他只是进行了公式相声,更不用说相声的表演形式和基本技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