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态创新
1、《典籍里的中国》――论语问题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是什么?
1.表明主要态度。
最是文明润人心,最是文化永流传。“典籍里的中国”是一扇小小的窗,将广袤无边的华夏文明开启一个角,让人感受到无穷魅力。
2.缘由
(1)走红的背后是深厚的文化底蕴。浩如烟海的中华传统典籍,从四书五经到二十四史,从孔子、孟子、老子、孙子、墨子、韩非子到文学、史学、哲学、经学、中医等,从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到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从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到嫦娥奔月、愚公移山……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典,将中华儿女的民族品格、民族精神高度浓缩在字里行间,凝聚成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历史长河。
(2)走红的背后是节目组的用心良苦。节目突出戏剧化结构、影视化表达,从适合电视呈现的诉求出发,主要进行了三大创新:第一,为每部典籍找到一个人格化的符号,他可能是古籍的书写者、传承者,或者是理念的践行者,以人物为叙事主体承载一个核心主题;第二,通过“当代读书人”和“古代读书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古今对话,讲述典籍中代表性的故事,阐释典籍的主旨思想;第三,融合电视文艺拍摄、戏剧拍摄、电影拍摄三种拍摄手法,综合运用环幕投屏、AR、实时跟踪等技术手段,完成了戏剧表演在电视节目中的电影级呈现。
3.积极意义
(1)提升国民文化素养。过度娱乐、毫无营养的综艺节目比比皆是,博取眼球、哗喧取宠的短视频层出不穷,不断刺激着国人的感官。而《典籍里的中国》彷佛一股清流,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回归大众视野,“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敦睦九族,协和万邦”等都在浸润国人的思想。
(2)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阅读的便利性、丰富性已经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虽说“书当快意读易尽”,然而,却鲜有人安安静静地阅读传统经典。节目组用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经典搬上荧幕,让更多人爱上典籍,自觉传承中华灿烂文化。
(3)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节目+戏剧+影视化”的方式,让书写在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生动演绎中华典籍精华的源远流长,展现典籍里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典范。
4.对策
(1)高品质的文化类节目为文化传承添砖加瓦。创作者应在选题和具体表现手法上拓宽思路、锐意创新;需要进一步挖掘优秀文化,注重挖掘所要表现内容背后的文化力量,创新节目样态,避免同质化、低俗化,借这股文化热,创造更多高水准的文化产品。
(2)多措并举来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一方面,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如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和人与自然的平衡相契合,崇德向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相辅相成。另一方面,创新文化传播方式,通过文学、美术、音乐、电影等各种形式,运用报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各种载体,借助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等各种机构,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吸引群众、感染群众,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2、智慧课堂的要求
智慧课堂如何高效运转课堂
课堂教学方法涉及教师和学生间的组织结构、教与学路径安排和每一个教学活动实施方法与策略等多个层面。不同层面可创新的方向和做法不尽相同,因此,教学方法的创新需要分层次进行。
1. 课堂教学组织结构样态创新途径
课堂教学组织结构样态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组织结构关系。这种组织结构关系受到教学环境、可利用的教师情况和学生情况等因素影响。一般情况下,教室中只能安排一个教师。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直接决定着班级整体教学的质量。但是,无论是好的学校,还是差的学校,教师之间永远存在差异。
在任何学校的教师群体中,优秀教师比例都是较低的。特别是在偏远落后的农村学校,某些课程甚至没有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这种常规条件下的课堂教学组织结构样态是很难打破的。因此,如果没有其他途径的话,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升相对而言是难以实现的。
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为课堂教学组织结构样态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支撑条件。这种课堂教学组织结构的创新,主要有两种途径:
一、是通过网络视频互动教学平台,将优质教师引入课堂教学,与任课教师联合完成课堂教学活动,或者建立网上互动课堂,教师和学生在网上完成教学活动。
二、是建立虚拟教师,通过虚拟教师将最优秀的教师教学智慧按照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引入课堂教学中。未来课堂教学组织结构样态的创新,应当朝着任课教师和虚拟教师融合供给教育服务的方向发展。
建立虚拟教师,涉及教与学引擎(智能导引)、课程图谱、学习路网、智能答疑、学习情况感知、学生学习情况建模分析、教师教学情况分析、迭代训练等方面内容。
其中,教与学引擎,要能够根据群体学生学习大数据,规划、筛选和优化教与学路径,为任课教师推荐教学路径,为学生推荐学习路径,并按照教与学路径的需要,帮助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和工具,引导学生利用学习路网进行个性化学习。
课堂教学环境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组织样态,主要分为面对面教学和网络互动教学两大类型。面对面教学环境又分为常规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环境、PAD等智能终端教学环境、AR/VR教学环境等。网络教学环境又分为专递课堂、双向互动课堂、网上直播教室等。
2. 教与学路径筛选及优化途径
理论上讲,一节课可能的教与学路径很多。例如:一节课有10个教学活动,每一个活动有3种做法,那么,一节课可能的教与学路径就有59049种可能。显而易见,任何教师都不可能按照所有可能的教与学路径全部上一遍课之后,再筛选最佳的教与学路径。
尽管从理论上讲,一节课可能的教与学路径会很多,但实际上绝大多数路径是没有实际价值的。教与学路径是否有实际价值,主要取决于教师试图让学生按照什么样的教与学方式完成课程的学习。
目前,从知识获得途径的角度看,教与学的方式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别,即讲授/听讲+训练(实践)/指导+拓展/指导,布置问题(任务)+自学/指导+训练(实践)/指导+拓展/指导,布置问题(任务)+探究/指导+训练(实践)/指导+拓展/指导。从学生的角度讲,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是独立完成,也可以是小组合作完成。
因此,教与学路径的筛选和优化,就需要在三种基本教与学方式框架下,按照一定的策略做合理的限定,大幅度删减可选择教与学路径集合,再通过实践进行比对筛选。
应当针对群体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内容特点,分层、分类筛选出优化的教与学路径集,给出每一个教与学路径适合的学生群体、教学内容和教师水平等。帮助学生实时、全面、精准掌握学习状况,并以迭代优化的方式完成个性化学习活动。
3.教与学活动实施策略及方法创新途径
在明确了课堂教学组织结构和教与学路径后,就已经确定了课堂教学的具体活动。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是每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如何更好地完成,这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
在具体的教与学活动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比较典型的问题主要有:缺乏知识的学习兴趣、缺乏知识的学习逻辑、缺乏易于理解和探究知识的有效支撑手段、难以根据学生适切的教与学路径找到最佳教师和学伴等。
缺乏知识学习逻辑问题出现的原因,一方面是没有很好地帮助学生搞清楚知识产生的缘由,或者说,即便是试图帮助学生搞清楚知识产生的缘由,但实际上往往并未真正给学生阐述清楚;另一方面是没有很好地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之间的关联关系,即便是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起来,但也存在着不完整或不清晰的情况,学生很难形成完整的学科知识及相应的应用能力体系。
因此,解决学习逻辑问题,一定要先研究清楚知识产生的缘由和与其他知识的关系,再应用技术支撑知识的学习。对于缺乏易于理解和探究知识的有效支撑手段问题,则需要充分应用VR/AR等技术,开发学科工具和仿真实验室等,提升知识学习品质。
3、为什么电视综艺中的恋爱观察节目会大热?
恋爱观察节目的形式比较新颖,大家也想要看甜甜的恋爱节目。而且还可以猜嘉宾们喜欢谁,看给出那些心动的信号,感觉是一向可以全民一起讨论的节目。就好像一起追剧,还是真实发生的,就会感觉很好玩。
而且节目里面男女嘉宾类型都不同,观众看的时候,就会自觉角色代入,会思考自己喜欢哪一个,里面的男嘉宾都很帅,让颜值控们很心动,而且有的工作也好学历也高,还都很会沟通,这样的神仙男朋友,怎么有不追的道理。
而且男女嘉宾一起出去约会,也会感觉就像看偶像剧一样,也可以从里面学一些跟恋人相处的东西,我觉得还是很有意义的,不光是明星有看点,普通人的生活也一样精彩,所以这种把镜头对准普通人,我也会感觉很真实,没有距离,不会感觉很假,觉得这就是自己的生活。
而且也通过看别人在恋爱的中的表现,思考自己有什么做的不好的地方,什么话怎么说比较合适,我觉得现在的综艺节目真的越来越良心,又好看又很有意义。我觉得也不要一直抨击娱乐,我觉得好玩就挺好啊,大家不都是追求快乐,开开心心看个综艺节目,也没什么值得抨击的。
我觉得现在真人秀之所以这么火,就是大家想看到真实的人,不用天天搞笑,普通人的生活就感觉很有趣,做真实的自己最好,会讨厌电视上为了镜头特别虚假的人,谁都想出名不假,但是自己的实力才是第一位的好吗,如果很假,我就会讨厌这个人。
4、新西兰的国家核心价值观
新西兰作为坐落于南太平洋的一个小岛国家,其世界一流教育体制在全球享有盛誉,特别是该国在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对我国进一步优化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新西兰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历史演进
英国学者Halstead认为,“价值观是对行为提供普遍指导和作为制定决策,或者对信念、行动进行评价……的参照点,是人们据此而采取行动的一些原则、基本的信念、理想、标准或生活态度”。[1](P65)而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也是一个社会必须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新西兰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既有其深厚的历史与文化根基,又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实基础。
以宗教教育和公民教育为主线的核心价值观多元化教育形成时期。1840年2月,英国王室与毛利人之间签订了怀唐伊条约(Treaty of Waitangi),促使新西兰建立了英国法律体系,确认了毛利人其土地和文化的拥有权,使这种独有民族的文化精粹得以保存。这一条约文本虽然至今仍存在较多争议,却使新西兰教育的发展过程充满了张力,受到殖民宗主国英国教育制度和本土毛利民族传习教育的双重影响。1877年,英属殖民地新西兰发布第一部教育法,规定实行免费、义务和世俗的教育,在宗教学校、毛利学校之外设立了公立学校,并且公立学校将宗教课列为必修课程。自1907年新西兰独立到二次大战期间,所有学校普遍实施宗教教育和公民教育,培养具有英国传统绅士风范和新西兰国家观念的公民,其中,毛利学校还注重传习毛利民族文化传统及其特有的价值观。
价值相对主义影响下核心价值观教育主导权向个体自我选择转移的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西兰受价值相对主义理论的影响,认为学校价值观教育应该保持中立的立场,没有责任和必要对个体施加价值观影响,每个个体应根据自己的生存境遇与价值志趣,选择属于自己的价值观与生存方式。1986年新西兰国家课程委员会发布的大纲指出:道德价值是新西兰文化整体的一部分,基督精神建构了盎格鲁撒克逊民族传统的基础,巫术则是毛利民族传统的基础,两者都相互作用于新西兰社会生活和人民的全部态度和关系。1988年新西兰教育部发布了新课程方案,对价值观教育做了系统规定。其中,价值观教育必须遵循五条基本原则:一是以学生为中心;二是促进文化认同感,三是促进平等;四是致力于教育的均衡和综合化;五是发展承担责任的能力。同时,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倡导七种核心价值观:一是尊重他人的尊严和幸福;二是关心和分享;三是诚实;四是宽恕;五是同情心;六是坚忍不拔;七是自尊。
以基础价值观教育为引领,主动重构新西兰学校在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价值相对主义影响下的新西兰学校内核心价值观教育因强调个体的自我选择与自我评判导致一定程度的失范和无序,新西兰教育部门和研究者开始全面反思并评判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创新重构指向及其途径。1993年,鉴于新西兰主流社会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新西兰基金会提议在全国学校范围内对学生进行基础价值观的教育。1996年,新西兰基金会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依据学校和家长对未来学生品质的期望,制定了一项基础价值观教育计划,并明确提出应教育学生具有以下八种价值观:追求卓越,创新与好奇,多样化,尊重他人,公正,团结合作,关心环境,诚实正直。2007年,新西兰教育部发布了新课程实施方案,推进基础价值观教育,并详细解释了基础价值观的每个要点。例如,“创新”为“保持好奇心,批判性、创造性和反思性的思维”,“生态可持续性”被定义为“保持对环境和谐的关心,诚实而有责任心”。[2](P32)同时,新课程实施方案强调必须将尊重他人的尊严和幸福、关心和分享、诚实、宽恕、同情心、坚忍不拔、自尊等基础价值观教育融入学校各门课程教学中,要求教师在各门课程的教学当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分析判断能力,鼓励他们做出符合道德规范的价值观和行为选择,亦即培养学生具有一种价值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2011年,新西兰《国家安全体系报告》将“捍卫价值观”列为国家安全的一部分,使其提升到与民主体制、公共安全同等重要的位置。
新西兰基础价值观教育是对价值相对主义的深刻反思,它建立在四个理论前提之上:一是生活中存在一些绝对的价值规范,它不会因人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诸如偷盗、欺骗、撒谎等行为是错误的;二是存在一些基础的价值观念,指导并约束着人们的行为;三是对于个体出于某种理由而表现出的相应行为,可以做出基本的对错评判;四是人并不是生来就有理智与道德上的是非对错之分,如果任其好恶去行动的话,那人或多或少都会犯一些错误,而有些错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此,基础价值观教育目的就在于形成全社会普遍认同的美德,同时,努力保证个体的行为不至于给他人和社会带来危害。
二、新西兰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同机理
新西兰自建国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以来,虽然在价值观教育的行为主体认识上曾经有过变化和转移,但是其作为一个多元文化、多种族群、多种社会形态、多种宗教生活并存的移民国家,其社会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国家社会秩序的长期稳定和谐、国民素质教育的较高美誉度,无一不在证明着新西兰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实用性。具体而言,新西兰的价值观教育确立了一种连续、普遍和广泛适用的价值观念,既适用于个体生活,又适用于社会生活;既适用于家庭教育,又适用于学校教育,其实现途径和方式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设计与本国国情充分有机结合,在平等与包容中构建分层有序的多元化教育体系。新西兰人在建国之初,就在《威坦哲条约》(即1840年英国与毛利人族长签订的共处和约)中明确指出:致力于通过新西兰的双重文化传统来履行《威坦哲条约》中对道德教育的规定。1986年国家课程委员会发布的大纲进一步明确规定:“道德价值是新西兰文化整体的一部分,基督精神建构了盎格鲁-撒克逊民族传统的基础,巫术则是毛利民族传统的基础,两者都相互作用于新西兰社会生活和人民的全部态度和关系。”[3](P14)根据以上精神,新西兰所有小学都可进行这两种文化教育,可采用两种不同教学语言,传授相应价值观,不因某类特殊人群的价值观凌驾于其他价值观之上,尽可能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学会包容他者、包容他人不同的文化传统。但是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多重价值观的认同往往也容易带来国家公民意识的认同混乱和削弱,因此,新西兰人在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层级上做出明确而有序的规定:小学阶段的多元化传统价值观传授不适用于中学,根据新西兰教育法,中学是统一的,是没有教派性的,中学阶段的核心价值观传授必须回到基础价值观教育中来。
二是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和方式的多样化和生活化,充分考虑受众的可接受度和教育实践的有效性。新西兰学校德育在几百年发展过程中,尤其是战后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充分考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区传统受众的差异化教育需求,形成自身教育途径和方式多样化和生活化的主要特征。如在教育方式上古今融合、兼容并蓄,倡导多元化德育,既保留英国古典德育和毛利人德育的传统方式,同时又有现代色彩,吸收和融汇了环太平洋国家学校德育的许多新理论和新方法。
在授课类型上宗教与德育合璧,保守与开放并存,从单纯宗教教育向世俗德育演变过程中,使宗教和世俗德育课共处,既开宗教课,又设现代德育课;有宗教教育的盲从保守性,又有大胆贴近生活创新开放的特点;既受宗主国影响,又顺应本国经济发展要求,大胆开放,吸收各种适合新西兰德育的新东西。在德育形式上活泼多样、内容丰富,适合儿童发展需要,许多读物和教科书图文并茂且又有很强的德育作用,深受儿童喜爱。新西兰重视学校德育,且不拘古老传统,不搞文化专制,倡导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多元化德育,兼容并蓄各种有益的理论和方法,值得我国学习借鉴。
三是始终把教师教育水平的提升作为实现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推进的重要保障。新西兰政府指出,校长和学校的主要负责人应该在学校教学中起关键作用,他们应该成为落实基础价值观计划的带头人,对该计划的实施应投以极大的热情和支持。[4](P75)同时,要坚持文学作品在基础价值观教育计划中的核心地位,因为文学作品不像单纯的道德说教,只是将一些道德观念强行灌输到学生大脑中去,而是能以一种心灵交流的方式打动学生,使学生在情绪感染中净化自己的心灵。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基础价值观教育计划在学校教学工作中要遵从三个主要教学原则:主动教育原则,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告诉学生这八项基础价值观的重要性,通过设计具体场景来让学生理解这些价值观;后果教育原则,在教学前首先要向学生讲述相应的行为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后果,从内心接受法则对他们行为的约束性;三步决策原则,教育工作者要让学生学会在做每一项选择时,都要充分考虑选择行为所造成的影响。
四是把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个人生存能力提升有机结合。新西兰人认为,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虽然不是一项单纯使个体获得生存能力的生存教育计划,但却是一切生存能力计划存在的基础。[5]因此,在新西兰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该类教育并不是简单作为意识形态教育来体现,而是非常重视学校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时一定要把受众个体的生存能力和今后工作生活际遇和适应能力的提升作为一项基础性内容来传授。如在2007年的教学新大纲中专门在核心价值教育体系中划定了社会生存能力、数学、健康与幸福、创造性与审美能力等多个相互关联作用着的教育领域,作为新课程的结合点,并且鼓励教师和学校在价值观教育与个人生存能力提高相结合的范围内,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德育教学实践。[6]三、新西兰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经验和启示
新西兰核心价值观教育虽然经历了一些曲折,走过了一些弯路,但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对我国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颇有参考价值。
首先,我国应进一步强调并突出认识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小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鉴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除学校外,目前我国出现了党政宣传部门、社区街道、各类培训机构等多重主体一起开展宣传教育的局面。这种多重主体共同推进,对于深入持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同时,也因此导致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的层级关系不清楚,淡化了主次关系,屏蔽部分主体的特殊作用和功能。而从新西兰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相关教育实践得失情况看,无论社会可以给予个体多少有用的知识,学校在道德教育方面的功能是绝对无法取代的。因此,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作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这一认识,必须进一步强调和强化。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的基础性、主导性和权威性必须坚持维护不动摇。新西兰政府把“捍卫价值观”列为国家安全的一部分,并在20世纪90年代后旗帜鲜明地提出并要求把基础价值观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搞价值相对主义,也不能搞价值中立,必须旗帜鲜明地构建核心价值观,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的基础性、主导性和权威性。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优秀传统价值观与现代进步价值观的融合,要旗帜鲜明地坚持核心价值观导向,并将这种导向贯穿于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在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负有责任,但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不可替代性。个人道德教育与社会核心价值观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个人道德教育需要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而社会核心价值观最终也要通过个体道德实践来体现。因此,我们要摒弃价值中立的做法,明确将公认的主流价值观“灌输”给学生;要反对价值观教育的形式主义,强调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和按价值观行动。价值观教育是价值引导和价值创造的过程,因此学校必须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第三,始终坚持与我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具体的历史传统国情相结合,多元化、多样态创新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和方法。新西兰在价值观教育中,非常重视不同种族之间的教育及文化传承、发展。新西兰各族群之所以长期能够和谐相处,与新西兰价值观教育从19世纪建国伊始就一直坚持在平等、尊重与公平基础上兼顾欧洲移民与毛利人文化教育传统的保持,同时积极吸收借鉴世界性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面向不同年龄段学生需求和受知特点,多元化、多样态完善优化核心价值教育体系有着密切的因果联系。我国自秦汉以来,就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都在价值观教育中积累了主旨相同、形态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教育传统,是我国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进一步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教育多元化体系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值得借鉴和珍惜。
第四,在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设计中,教师教育的灵活性、严谨性和规范性同等重要。从新西兰的具体经验看,其价值观教育在学校开展过程中非常重视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并把专门建设一批价值观教育的骨干教师力量作为能否具体落实教育实践的重要环节来抓。同时对于价值观教育课程内容如何设计、教学教法如何开展、如何基于学生受知特点来实现师生教学互动、如何规定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等内容,根据课程教学需要有很明确的任务边界和规范内容。而比照目前我们国内的学校核心价值观教学,在如何加强师资力量配置,如何在实际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途径实现规范性、严谨性和灵活性三者的有机统一,还需要根据实践做出规定和示范。
5、体育各种样态课堂教学目标的着力点和关注点是怎样的?
在具体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悦、动、创、生”四字在不同水平段的表现各具特征,所占比例是不相同的。各学段教学目标的设计,应根据学段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各有侧重。 水平一:“引趣导练”样态,教学目标侧重于“兴趣培养”,要从兴趣的激发、情感的体验、享受运动的乐趣等方面入手,落脚于灵敏、协调、平衡素质的发展和常规意识的建立、规则意识的培养。 水平二:“疑试导练”样态,植入简单的技术教学,侧重于“尝试、体验、自主、观察、提炼、模仿”等教学方法,主要落脚于提高身体素质。
水平三:“激智促练”样态,侧重于“合作学习、创新学习”“探究学习”,加强协同合作学习的体验。注重认知水平的提升、运动技能的提高和体能的发展,有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合作创新的表现。 水平四:“增量促练”样态,侧重于“实效”,细化动作技术环节,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增大运动技能训练的量与强度,促进体能提升和身体全面发展,实现自觉力、意志力、主动发展力的明显提高。 水平五:“分层促练”样态,侧重于“生成和发展”。做到运动意识真正得到建立,动作控制能力和运动能力得到建立,具备真正的运动能力,能有1~2项终身运动项目,并具备相应的能力。
课堂的关注点 “悦动创生型”体育课堂的核心目标,是回归学生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潜能与活力,改善、优化课堂教学状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能,实现学生体育素养的优化成长,促进“自主健身”能力的形成。因此,执教老师应聚焦以下课堂关注点: (1)关注学生“悦”的状态,包括情绪和情感体验、注意力和思维状态等。 (2)关注学生“动”的状态,包括运动参与情况、身体活动情况等。
关注学生“知”与“行”的“生成”状态,包括认知、技能、习惯、情趣的生成,并关注学生在思考、尝试、体验、学练的过程中,是否实现了知行合一与情智交融。 (4)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包括身心的健康发展、道德品质的成长、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因为学校体育价值功能是为生命的终身体育服务,同时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的健康、全面的发展,关注学生身心健康、道德品质、社会适应能力和“自主健身”能力的形成,为实现学校体育的终极目标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