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居住创新
1、社区居家养老的创新模式
老年人在家庭居住与社会化上门服务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这种模式可以确保老人、子女、养老服务人员、政府各取所需,促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其和传统的家庭养老不同点在于服务是由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所提供的,而不是由家庭成员所提供的。社区式居家养老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成为一种主流的养老模式,也是目前政府大力倡导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
服务内容(1)提供“五助”服务。即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
(2)提供日托或全托服务。日托是指白天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生活,晚上回家休息;全托指全天生活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长者。
(3)提供文体娱乐服务。如设有阅览室、棋牌室、组织老人调广场舞、健身操等。
(4)由志愿者提供法律咨询、心理咨询等服务。
优点(1)符合政府养老产业政策,国家鼓励各种形式资本进入居家养老服务领域,并给以一定的资金支持,如南京市规定对AAA级以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为75岁以上长者提供助餐服务可每餐补助1元钱。
(2)社区居家养老兼顾家庭养老和社会上门服务养老,弥补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不足,受众广泛,深受长者欢迎。
(3)和机构养老及大型老年社区相比,此类型养老模式投资小,对后期运作资金压力不大。
(4)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其实质相当于微型机构养老,可以起到锻炼养老队伍,建立并完善服务标准及流程作用。
缺点(1)投资回报率较低,通常呈收支平衡或微利状态。
(2)对服务提出的要求高,从国内的社区居家养老现状来看,财力和人力不足仍是困扰服务质量和设施完善的重要瓶颈。
(3)单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往往发展受限,最佳发展模式是连锁化经营。
适合人群传统家庭观念比较重不想离家,子女工作太忙照顾不到的空巢老人。
2、为何说城市养老的创新不能止步?
据报道,日前发改委负责人表示,对于城市养老,创新不能停步,要以新理念引领老年人过上有为、积极、健康的养老生。
报道称,专家建议,应制定完善家庭养老支持政策,比如出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优先支持居家养老;出台鼓励子女和父母就近居住或者共同居住的政策,实现“一碗汤”距离;设计“多代屋”,鼓励多代同住,发放三代同堂花红。
未来要鼓励政府和社会资本在城乡社区内建设运营居家养老服务网点、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兴办或运营老年供餐、社区日间照料、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等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建立对家庭护理人员的喘息制度;对失能老年人加速进行公益性护理培训,探索互助养老等。
密聚焦老年人需求,应是城市养老发展的关键,聚焦需求是关键。养老不同于家政,要建立体验,引领消费。需求不是调查出来的,是开发和试验出来的。
3、浅谈老年人居住的建筑设计怎么才是最合理
(1)健康的需求:老年人常常能感觉自己身体的变化,尤其是70岁以后,人体生理功能的衰退是显著的。对于健康的需求是老年人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人到老年,常有恐老、怕病的心理,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老年人更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
(2)工作的需求:这对于退休的老年人更强烈。他们大多尚有工作能力,聚然间离开工作岗位肯定会产生许多想法,他们有的希望再次从事工作,以体现自身价值。
(3)依存的需求:人到老年,精力、体力、脑力都有所下降。有的生活还不能完全自理,这时他们希望有人照顾,尤其得到子女的亲自照顾。子女的孝顺,将会使他们感到有所依靠。
(4)和睦的需求:到了老年,人更希望自己有个和睦的家庭环境,不管家庭经济条件如何,只要全家和睦,邻居关系融合,互敬互爱,互相帮助,老年人就会感到温暖和幸福。
(5)安静的需求:老年人一般都喜欢安静,怕吵怕乱,有些老年人就怕过星期天,这一天子女、儿孙都来了,乱嚷嚷地度过一天,对老年人来说,这样的星期天是“苦恼的星期天”。
(6)支配的需求:老年人原来多为一家之主,掌握家中的支配权。但由于年老后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老年人的家庭地位、支配权都可能受到影响。这也可能造成老年人的苦恼。
(7)尊重的需求: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可能会情绪低落,如果得不到尊重,就会产生悲观情绪,甚至不愿出门,长期下去,则会引起仰郁和消沉,埋下疾病的祸根。
4、藏在深山的豪宅,建房用了3.6斤黄金,只有一78岁老人居住,现状如何?
中国存在有大量的古老建筑,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保护古老建筑就是保护其独特的文化特质,更多的来讲,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古代的文化遗产,产生的价值非常的大。虽然说古老的建筑离我们很遥远,但是也更能够体现中国的古老建筑风格,对于现在我们不仅要在建筑方面有所创新,也要在古老建筑上面吸取营养,真正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风格,让中国的建筑文化有所传承。
比如在我国云南的深山里就有这样一座老宅子,它可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豪宅,在修建房屋的时候用了3.6斤黄金,现如今只有一位78岁的老人居住。那座豪宅位于云南省石屏县坝心镇的芦沟子村,里面有个苏家寨,这个寨子可不同于普通的寨子,里面一共有五栋修建于百年前的建筑。其中气势最恢宏的就要属苏马应忠老人住的那一栋了,他现在已经78岁了,就只有他还在这里守护着这一栋老宅,后代们都去了城里或者是国外生活。因为这座老宅是一个宗族延续的象征,传承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代,讲述着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每个建筑的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苏老的这一栋也是一样。
他的这一栋房屋可以追溯到清朝中期和民国之间,修建于1910年,这一座豪宅之所以被称之为豪宅是有原因的,苏家祖上在那个时候以挖矿为生,当时苏家真的就挖到了很多的矿,自然家里就有了很多的财富,那个时候人们对于房子心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房子就是一个人心中的根,苏家祖上就很快决定要将手里的资产拿去修建一栋房子,一座宏伟的建筑确实需要花费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那个时候苏家祖上一共修建了两层,还带有两个院子,因为手里还算富裕,所以就请了最好的木工和瓦工来修建。
这个工程硬是花费了两年的时间才完成,庭院修建好了之后,整体非常的牢固,体现了当时最高级的修建风格,每一处显得很精致。庭院里面的雕刻每一处都很生动,体现了传统文化的色彩。就算是遗传到现在,上面的花纹全部都被好好的保留了下来,包括家里的摆件也是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成为了一大奇迹。
因为处在深山里面,所以房屋不被外人所知晓,肯定这也是能够完整保留下来的原因,当时修建这座豪宅的时候还用了贴金工艺,在宅院中还四处有金箔的装饰,一共花费了3.6斤的黄金。现在都可以清楚的看到,房屋里面到处都是金子兑成的金箔,这些都是实打实的财富,真真是真金。苏家祖上也是从1949年的时候才开始走下坡路的,最后的家产只剩这座豪宅,到现在只有苏老自己一个人守护,当时全家住在里面最多人的时候达到了22个。因为时代进步,儿女为了生活而奔波就离开了这座老宅,但是这座老宅对于苏老来讲意义不一样,这是他的根,所以他才能够静下心来守护这座老宅子。
结语
现在的时代发展速度太快,所以很多年轻人都会浮躁,只剩下一些老年人才能够静得下心来守护自己的根。苏老的这座老宅也因此有了自己的生命,有了自己的灵魂,很大程度上是苏老灵魂安放的地方。他不舍得离开这个从小生活过的地方,成了他的精神依托。也正是苏老的这种守护,将中国的建筑文化更好的传承了下来,可以供后代们欣赏和学习,其价值是不容忽视的,苏老的坚持让这座拥有36间房屋的老宅有了更多的意义。
5、老年人的居住问题越来越受关注,当前老年人的居住状况如何?
当前老人的居住状况就是只有30%老人可以和自己的子女生活在一起,剩下的70%大多都是独居或者说跟自己的孙子孙女一起住,然后自己的子女外出打工,所以可以说剩下70%的老人都是没有人长期在身边照看照顾的都是他们自己自理自己的生活,而且一些数据也表明了,只有1/3的老人有退休金。其实这些数据都可以表明,其实人有一大部分的老人,身边没有子女没有亲人在照顾,而且他们自己也没有退休金,就是说没有经济上的主要来源,如果说他们想要得到更多的钱,想要去买更多的东西,就只能通过自己的劳动或者说自己去工作,才能够获得一部分工资,能够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所以这种情况对于这些老人来说是一种很大的问题,因为有很多老人他身边没有子女,他自己没有生活自理的能力,是没有办法通过自己的劳动力去换,得一份工资获得更多的劳动报酬。所以这才会慢慢的成为我们国家我们社会的一个严肃问题。而且除了是经济上生活水平上有问题以外,其实作为老年人他们生活娱乐的方式是非常单一的,可能有很多人会说,他们可以通过下棋跳舞等等这些事情来打发自己的时间,但大多数老人他们是没有一整天都在做这些事情,所以说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其实都是比较孤独的,这更加是心理上的一种折磨,对于生活水平上的困难来说,我觉得这种折磨是更加残忍的。所以现在整个国家整个社会都会在呼吁去多关注一下自己身边的老人,尽量把他们接在自己的身边生活,我觉得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且尽管说大家可能不想跟老人一起生活,但是我觉得还是要经常回去看看他们,多留一点时间给他们。
6、养老建筑形式
与社区共同建设
在目前国内的养老地产项目中,较为常见的一类开发形式是建设养老社区,或依托社区建设各类养老居住产品。例如专门建设大型养老社区,在普通社区中配建养老组团或养老公寓等。具体来讲,可分为以下4种模式:
模式1:专门建设综合型养老社区
综合型养老社区是指为老年人提供的,包含养老住宅、养老公寓、养老设施等多种居住类型的居住社区。社区中除了有为老人提供的居住建筑之外,还会有老年活动中心、康体中心、医疗服务中心、老年大学等各类配套设施。其开发主体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民营企业,也可以是由政府投资进行建设。
综合型养老社区的规划设计应考虑老人在居住过程中会不断老化这一因素——老人最初入住时可能身体较为健康,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会逐渐产生护理需求。因此在开发建设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设计出相应形式的居住产品,以满足老人从自理到不能自理各阶段身体状况下的居住需求。例如当老人健康自理时,可以居住在一般的养老住宅中;当需要较为全面的护理时,可以选择入住护理型养老公寓或养老设施(图1)。
通常来讲,由于城市土地资源紧张,一些较大规模的养老社区会选在城市近郊或郊外。此时可以选择低密度的开发形式,实现与郊外的环境协调。在规划设计时,应注意将不同类型的居住产品合理分区,保证各自的独立性,避免相互干扰。开发大规模综合型养老社区时,可考虑分期建设,例如先建设自理型养老住宅和部分服务设施,预留出一定的发展用地,等到一段时期后,再建设护理型养老公寓及相应的配套设施等等。
图1 综合型养老社区中应包括多种类型的养老居住产品,以及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
模式2:新建大型社区的同时开发养老组团
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开发大型居住区楼盘时,会考虑划分出一部分区域专门建设养老组团。这种开发模式有利于带动企业转向新的客户群,走产品差异化路线。养老组团与社区其他组团能够共享配套服务资源,降低配套设施的建设量。
开发时一方面应注意将老年人的比例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不宜过少也不宜过多;另一方面要控制养老组团的规模,尽量划分为一个个小型居住组团,以营造社区的归属感。
以广东惠州某项目为例,其总用地面积约2万亩,总建筑面积720万平方米,开发商从中划出150亩地进行养老社区建设,计划建设约18万平方米的养老住宅产品。从规划布局来看,养老社区靠近整体项目的中心商业服务设施布置,方便老人到达和使用(图3)。养老住宅楼栋在规划布局时形成多个小型居住组团,分别针对自理老人和半自理老人,其中半护理组团靠近医院和康复中心,并设置连廊连接,以满足老人就近医疗的需求。
模式3:普通社区中配建各类养老产品
据调研,许多六七十岁、身体较为健康的老人都会辅助子女照顾下一代,老人需要与子女住的近一些。而为了避免由于生活习惯差异而产生矛盾,老人和子女更愿意选择分开但邻近居住。因此普通社区中配建一些养老居住产品,可满足老人与子女在同一社区就近居住的需求(图4)。这种“全龄社区”的居住理念能够较好的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将会是较受欢迎的一种养老居住模式。
普通社区中可配建的老年住宅类型主要有老少户住宅、老人专用住宅等。老少户住宅指同一楼层中相邻或相近的两套住宅,或者同一单元内上下层相邻的两套住宅,其中一套为老人居住,另一套为子女家庭住。老人专用住宅套型是指将普通住宅楼栋中的一部分套型进行适老化设计,例如增加扶手、满足轮椅通行需求、考虑护理人员陪住等。设计时应注意根据住户的购买力来控制套型总面积,特别是老年住宅的套型面积不宜过大,建议以50~60平方米的一居室、两居室为主。这样才能满足老人与子女共同购房的诉求。
普通社区中还可以配建养老公寓,其经营方式大致可分为出租或出售两种。养老公寓通常为社区中专门的楼栋,其居住对象既可以是自理老人也可以是需要护理的老人。在规划设计时,建议将养老公寓靠近小区出入口或社区边沿布置,一方面人员、车辆(例如救护车)出入近便,另一方面养老公寓底层可设置对外商业或公共设施,兼顾对外经营,同时也便于对养老公寓进行单独管理。
模式4:成熟社区周边插建多功能老年服务设施
据资料显示,一些城市存在城区老人就近入住养老机构困难的情况。以北京市为例,城六区老年人口总量和比例均高于远郊区县,老龄化程度严重,但城六区的养老床位数量却低于远郊区县,由此可见城区对于养老设施的需求是十分迫切的。这些社区往往年代较久,周边配套设施成熟,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然而社区周边的用地资源比较紧张。若能在几个社区之间插建养老设施将会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开发模式。开发者可考虑利用零散地块新建,或通过对既有建筑(如旧的诊疗所、宾馆)的改建等方式进行建设。这种开发模式投资相对较少,易于复制和实现连锁经营。
此类老年服务设施可为小规模、多功能、综合型的设施,其服务范围往往辐射周边多个社区,因此具体的功能可根据周边的社区需求进行确定。通常来讲,除了含有一定的居住功能外,还宜配置老年日托中心、社区医疗站、公共餐厅、小超市等,并考虑为社区老人提供上门护理、送餐、洗浴等服务。
2
与相关设施并设
养老地产项目除了依托社区共同建设外,还可以与一些其他设施结合,共同进行建设,例如与医疗机构、商业设施或其他福利设施设置在一起。此类开发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各方资源优势,使养老产品和相关设施实现互惠互利。常见的开发模式有以下几种:
模式5:与医疗机构结合,就近设置养老设施
目前国内一些养老机构希望与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使养老设施或养老社区与医院就近设置、共同建设。这种“医养结合”模式的特点在于,能够将优质的医疗资源引入养老项目,从而提升项目的核心竞争力,使老人感到居住在其中较有安全保障。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医院直接划分出部分闲置床位用于开办养老院,这样既能够提高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又能够满足一些护理程度较重、普通养老机构无法收养的老人的养老居住需求。
以日本六甲老年公寓为例,开发企业将老年公寓与建立了合作关系的医疗机构邻近设置在一起,当老人遇到突发疾病时,医疗机构可以做出迅速反应,令入住其中的老年人感到十分安心。
模式6:养老设施与幼儿园并设
养老设施与幼儿园共同设置是一种较好的模式。这种模式既能迎合老人愿意与儿童共同在一起的心理,又能够将养老设施与幼儿园进行统一建设和管理,节约建造和人力成本。从规划角度来看,幼儿园在居住区中的配置密度与老年日托设施较为类似,若将这类养老机构与幼儿园设置在一起,则能实现与社区的紧密结合,从而较好满足社区养老的服务需求。
在日本,老年设施与幼儿园共同设置的情况比较常见,其设计形式可以是在同一栋建筑内的不同楼层,或是分别设在不同楼栋,共用庭院及室外活动场地。以日本幸朋苑老人院为例,其建筑首层设置了一所幼儿园(图7)。老人平日可以与儿童共同开展做手工、唱歌等活动。老人在二层的室外平台休息时,也可以看到儿童在庭院里玩耍、嬉戏。这种设计方式对于消除老年人的孤独感很有帮助。
随着我国的人口结构向高龄化、少子化逐渐发展,一些幼儿园或小学在未来很可能出现空置,将这些建筑部分改造为养老设施的情况将会逐渐多起来(见模式15)。
模式7:与教育设施结合,建设养老公寓
与大学等教育设施相结合的养老社区也是很受欢迎的。目前有很多“高知老人”在退休后希望能够继续学习、发挥余热。养老社区、老年公寓若能靠近大学设置,并让老人享受一部分教育资源,则会与他们的需求更加吻合。这种模式能够成为养老项目吸引高知老年群体的亮点,从而促进销售。
美国拉萨尔村养老社区就将老年公寓建在一所大学的旁边,老人可以参与大学课程的学习,并利用大学的公共设施(如图书馆)。在这里入住的老人都具有高中以上知识水平,他们希望能够获得终身学习的机会,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由此可以看出,养老地产项目的开发不仅在于硬件设施等物质条件的营造,还应从老人的精神和价值需求方面进行考虑,使老人能够“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实现自我价值。
3
与旅游或商业地产结合
养老地产与旅游、商业地产共同开发,也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形式。
模式8:在旅游风景区中开发养老居住产品
养老地产与旅游、休闲、养生产业相结合是较为合适的一种模式。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一些开发商尝试在开发旅游地产的同时,加入养老养生、康复保健、长寿文化等理念。这类养老项目一般会选在具有较好的风景资源或特色文化资源的地区,例如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此类项目的用地规模往往较大,各类居住产品、服务设施容易较为分散,因此在规划设计时,应将养老居住产品相应地集中布置,并注意就近设置配套服务设施,节省服务管理的人力,避免出现交通路线过长、服务不到位或老人出行不便等问题。
一些与风景资源结合的项目中,老人可能仅在一年里的某个季节或时段来此居住,或者与家人、同伴前来短暂度假。在设计时应注意对养老居住产品的创新,例如设计新型的养老公寓(图8),既能适合单人、多人入住,又能满足举家外出度假、老人长期疗养的需求,还可以供老人与多位子女聚会庆祝、老人与多位朋友结伴度假等。同时,养老公寓的居室还可转变为宾馆客房,供公司集体开会、培训使用。这种适应性强、灵活可变的产品形式有利于开发管理者实现多种经营。
模式9:与商业地产结合,开发老年公寓
在城市中心区等繁华地段进行商业地产开发时,搭配建设老年公寓,也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模式。对于一些居住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大城市的老年人而言,他们希望能享受城区中便利的商业、休闲配套资源,而当他们需要护理时,往往更不愿放弃城区的优质医疗资源。特别是一些高端养老客户群,他们具备相应的经济实力在城市中心区养老、消费。若能在较为繁华的地段建设高端养老公寓,则能满足这些老年人的居住需求。
由于城区内的土地价格较高,开发者通常会选择较为集约的开发模式,例如将老年公寓与普通住宅共同结合在一栋高层建筑中。以日本东京的豊州老年公寓为例,其选址位于东京湾畔的一处新兴高档生活区内,周边1公里范围内配有大型综合购物中心、医院、公园、大学等配套设施。老年公寓采取复合居住模式,同一栋楼内集合了普通租赁住宅、酒店式公寓和老年公寓三种居住产品(图9),使出租对象多样化,从而降低运营风险。设计时需要注意为不同的居住人群配置独立的出入口,以便单独管理。
4
与国际品牌接轨
这类开发模式指与国际养老专业品牌接轨,引入外资或运营管理团队,共同开发养老产品。常见的有以下两种模式:
模式10——引入外资,建世界型连锁老年设施
目前一些国际养老机构或投资企业试图开拓中国市场,建设连锁型老年设施,以缓解其国内的养老压力。例如欧洲一些国家的养老服务成本非常高,他们希望能在劳动力相对低廉的国家(如中国)拓展市场,选择地域和气候条件较好的地区建立养老设施,让老人在比较健康的年龄段到这里养老。对于我国而言,能够借此机会引入外资,并学习国外先进的护理、管理经验,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就业、带动消费。
模式11——与国际知名养老品牌共同开发,引进管理模式
最近的养老地产开发热潮促使很多开发商、投资者或政府人员都到国外参观考察,从中看到了很多先进的管理模式,并希望能够将其在国内推行和实现,例如引进国外老年运营管理团队,或与国外知名养老品牌共同开发等。这种模式有一定的可行性,但要注意将其“本土化”。虽然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养老产业发展较为成熟,但是完全移植到中国却不一定合适。中国老人的生活习惯、经济条件和思维方式与国外老人有很大差别,直接照搬国外的模式可能难以顺利“落地”,需要适当转化。
例如我国老年人的居住习惯更加重视房间朝向和节能,他们比较喜欢南向,喜欢阳光和自然通风,重视节约用电,不习惯长时间使用空调。诸如这些因素都会对养老项目的规划形式、建筑设计、运营管理模式产生影响。如果对我国国情不够了解,直接“生搬硬套”,就容易产生很多问题。
5
以其他方式转型
除上述几类开发模式之外,当前市场上还出现了很多其他形式。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
模式12——与保险业结合,利用险资投资养老地产
目前保险资金介入养老地产的情况已经开始出现。从险资的特征来看,由于其资金规模较大,回报要求低而周期又长,相比来说更为适合投资养老地产,也有利于养老地产的灵活经营。未来保险业可能会成为养老产业重要的投资主体之一。
模式13——与护理服务业结合,将原有优势注入养老地产
在对日本养老产业的研究中发现,一些企业从为老年人提供上门洗浴、上门护理等服务开始,逐步向养老地产方向转型,并最终获得成功。这些企业最初在护理服务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客户群是其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
模式14——利用自身独特资源转型开发养老地产
在我们所接触到的项目中,曾碰到过酒店管理公司希望转向投资养老地产的情况。这类公司具有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一方面酒店的服务管理形式与养老设施有相通之处,很多经验都能够应用于养老设施的管理服务中,另一方面也可以尝试利用旧酒店改造为养老公寓,或在酒店中提供养老服务等。
模式15——将旧的国有资产盘活,改造为老年设施
可将一些闲置的国有资产盘活,改造为老年设施,例如城里的旧医院、办公楼、小学、幼儿园、私人物业用房等。这些国有资产所在区位较好,在城市中的分布相对均匀,比较适合进行改建(图11)。随着我国的人口结构逐渐向高龄化、少子化发展,幼儿园或小学很有可能空置下来,将这些建筑部分改造为老年公寓的情况将会逐渐多起来。
这种开发模式的重点在于,需要选择便于进行适老化改造的建筑。例如注意建筑的开间尺寸、走廊宽度、门洞大小等能否满足老人居住和轮椅通行的要求等等。通常采用框架式结构的建筑可改造性较强,内部墙体移位相对灵活,更有利于进行改建。
养老社区是当前老龄化浪潮下的新兴事物,在开发模式、经营管理和规划设计等方面都亟待探索。养老地产的开发并不因市场的缺乏而变得容易,开发者要做好承担风险的准备。在项目策划之初,就需要对养老地产的各环节进行整体把握,系统化思考,从而明晰自身适合的开发类型和可利用的资源;在进行养老居住产品的设计时,应充分挖掘我国老年客户群的特征,创造出适应中国国情的产品类型。
7、居家养老有哪些优缺点?
中国人的养老观念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根据有关调研,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占90%,只有约10%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
同时,我国失能老人、高龄老人、空巢老人数量巨大。这部分人多数分散居住在各自家庭中,
其养老不仅有生活照料、精神慰藉问题,更有医疗护理问题。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具有一定医疗护理知识和技能,能较好解决这些问题。
优点:
1、居家养老服务是一种既不同于家庭保姆、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家政服务的独特养老方式。
2、居家养老服务是专业性强的服务。以上海颐家养老服务中心为例,从事护理的人员都经过专业培训,特别是经过专业医疗护理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
3、居家养老服务是公益性或准公益性服务。家政服务是一种市场化服务,完全按市场规律运作。
4、居家养老服务是经济高效的养老服务方式。同机构养老相比,居家养老服务是一种投入小、经济和社会效益高的养老方式。
缺点:
1、居家养老安全性缺乏
居家养老社区护工并不是24小时的,而且作为一个外人,并不可能对老人做到100%的照顾。
如果身体病发或发生意外,邻居和家人没有发现,很容易出现悲剧。
2、居家养老增加了家庭护理上的负担
虽然说居家养老相对家庭养老来说,大大减轻了家庭照顾上的负担。但根据老年人健康状况的不同,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程度的护理压力。
现在社会是繁忙的,子女们因为工作,人情等等忙得不可开交,再加上护理老人,的确是个不小的负担。虽然说护理自已的父母天经地义,但其实作为老年人,也不希望子女们透支自已的身体。而养老院的模式就大减轻了子女们的护理压力,在这方面来说养老院具有很大的优势。
希望可以帮到你
8、为何大家希望适龄老人获得更多创新养老基金?
因为中老年群体的子女长大成家后,家庭、工作对他们的束缚越来越小,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安排自己的生活,满足各方面的兴趣爱好。
并且许多老年人的消费观念有所转变,舍得在自己身上花钱,在健康养生、社交娱乐、兴趣爱好、网络消费等方面都凸显他们消费升级的意识和行为。消费领域更宽了,随之消费支出也就更大了
这一份创新养老基金是老年人生活的一份保障,而且可以让年轻人对今后未来的生活也有所参照。本来咱就是要给老人们花钱的嘛~
9、“数字化时代”怎样让老年人生活更方便?
智能手机确实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出行有手机导航,购物用手机支付,就连乘公交也能扫二维码,不用投币或者刷卡了。然而,一些老年人却遇到了难题。解决办法是让老年人用的智能手机更加人性化。
首先,要改进功能设置。除了目前基本功能之外,不妨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特点研发一些新功能,分门别类设置固定的“出行”“消费”等模块,方便老年人使用。其次,在操作步骤上更智能。进一步简化操作步骤,使其容易记忆、识别,有效防止由于操作繁琐出错而影响使用。再次,要在安全措施上更智能。社会上一些诈骗案件让一些老年人对智能手机的安全性心存顾虑,可考虑在技术上采取与子女手机捆绑等形式,进一步筑牢安全“防火墙”,消除其思想顾虑。善待优待老人,就要想老人之所想,急老人之所急,切实解决他们面临的民生问题。应该看到,在善待优待老人方面,我们还存在不少短板。比如,独生子女家庭老人照料问题、“空巢老人”如何安享晚年、智能时代如何让老人与时代同步等。老人是家庭和社会的宝贵财富,期待各地有更多惠老利好政策落地开花,进一步保障好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10、社会养老模式创新从哪些方面去想
关注社会养老创新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作为中国最为传统的主流养老模式,是由家庭成员提供养老资源的养老方式,形式是在家养老。但这种养老方式也随着现代生育观念、生活节奏和生存压力的改变,受到严重冲击。独生子女家庭作为21世纪城市的主流家庭,独生子女父母的这一代, 既要抚养和教育子女, 又要赡养和照顾护理四位老人。预计到2039年,我国将出现不足两个纳税人供养一个养老金领取者的局面,这被称为“老龄社会危机时点”。在这种家庭结构变迁的影响之下,传统家庭养老的经济支持、照料、精神慰藉功能逐渐弱化。虽说“百善孝为先”,但面对老人所需要的长时间与专业的护理,子女也会觉得分身乏术,产生“照料疲劳”的感觉。且面对着越加激烈的竞争,一些青年夫妇更重视子女的照顾和教育, 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多花在子女身上, 而对老年父母的照顾却有所忽视。所以,以子女供养为主的家庭养老也不再适合社会的发展。
政府提出“优先发展社会养老事业”,把养老事业提高到了一个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因此,充分发挥个人、家庭、社会、社区的力量,利用合力加强社会养老工作,探讨新的养老模式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老年公寓是一种新的居家养老方式,不仅拥有分散的居家养老所没有的各类保障服务设施,让老人居住得安心、舒心,又拥有一般养老机构所没有的家庭氛围。所以,其比较优势是十分明显的:减轻子女养老压力,提高社会效率;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服务专门化、系统化,老年人生活质量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