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家创业
1、乔家大院为什么会败落?
乔家在清朝晚期是山西地区赫赫有名的晋商,当时可谓是富甲一方,富可敌国。
乔家鼎盛时期是在乔家第四代当家人乔致庸接管乔家生意后,虽然清政府晚年常年内战外战不断,阻碍了他的经商之路,但是乔致庸作为一个商人,不畏惧困难将已切断的丝茶路疏通。到了光绪末年,乔家生意在乔致庸的料理下成为富可敌国的山西商人。可是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乔家生意一蹶不振而慢慢退出商界,那么如此强大的家族是如何衰落的呢?
乔家发家始祖乔贵发乔家的兴起要从乔致庸的爷爷乔贵发说起,乔贵发出生康熙末年,因家境贫困,父母早亡,乔贵发只能靠打零工维生。受生活所迫背井离乡走西口,来到内蒙古一家当铺打工,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乔贵发兢兢业业,不畏惧艰苦,勤奋好学,在当铺工作十年后,拿着手里的积蓄开始创业。创业是艰辛的,乔贵发刚开始开了一家无商号的杂货店。经营几年后,却是业绩平平,就在此时突然出现了更好的商机,这年因农业大丰收,市场上供过于求,导致黄豆价格低廉。乔贵发改行做豆腐,进了大量的黄豆,不久黄豆价格猛涨,赚了一大笔,便创立自己的招牌“广盛公”,从此以后正式进入商界。后来将经营范围逐渐扩张到客栈、面店、百货、当铺、票号等。
乔家生意经过三代人经营,到了咸丰初年,由于南北两方农名起义爆发,茶路被切断。当时乔家最主要经营的就是丝茶,乔致庸的大哥乔致广因此一病不起。乔致庸本来一心只为考科举,此时也只能放弃学业接管乔家生意。乔致庸接管乔家开始收拾烂摊子,第一时间就是疏通南北丝茶路,乔家生意在乔致庸的经营下开始崛起。到了光绪末年,乔家旗下商号遍布全国十几个城市,票号、当铺等两百多处,资产超过白银一千万两,乔家可谓是富甲一方。
乔家的衰败自鸦片战争后,外国列强想通过控制中国金融来掌控中国经济,无视清政府,大量发行纸币。各省为了改变这种局势,开办官银钱局,利用发行官钱来聚拢钱财。渐渐的民间钱庄、票号数不胜数,自然发行的钱票也不计其数,整个金融秩序混乱不堪。清政府眼看这种局势威胁到政权,便开始开办国有银行。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户部提出由于当前金融市场混乱,为了整齐币制,挽救财政危机,开办中央银行。政府批准了户部的奏书。1905年,清政府向山西一带的商人提出设立户部银行,要求他们融资,却遭到拒绝,清政府退而求其次,不出钱也可以,让他们出力,可是还是遭到拒绝。清政府无奈之下只能由国家单方面开办银行,户部银行建立后,清政府让山西商人入股又被拒。
乔家的衰败是从政府设立户部银行开始,乔家的票号生意被政府抢走了,从此以后票号生意可谓是一蹶不振,乔致庸迫于压力将票号改为钱庄。随着清政府慢慢退出政治舞台,乔家曾经依赖于清政府的那些生意,就没有办法经营下去了。
到了1926年,冯玉祥北伐时,所有的军粮都由包头商号垫付,此时乔家损失惨重,此后元气大伤。1937年,小日本霸占包头,同时也霸占了乔家的当铺、钱铺,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虽然乔家商号恢复营业,但是也大不如前,随后慢慢退出商界,不为人知。
乔家的衰败跟清政府的衰败有着必然的联系,国家的衰落导致国内金融及各个行业萎靡不振。加之常年战争不断,对国内商人的冲击力很大,那么自然乔家也跟着国家倒霉,只能说乱世中难生存。
2、《乔家大院》反映的是哪个地方的商人文化
《乔家大院》反映的是山西商人的文化,即晋商文化。山西是我的家乡,所以我对晋商文化有所了解。
一、《乔家大院》以乔致庸等商人为原型,展示了晋商精神和晋商文化
《乔家大院》,是以山西文化,即晋文化为依托,以历史上真实的乔致庸等商人成功经商事件为原型,不仅展示了晋商票号的发展过程,而且演绎了中国商业、金融史上,乔致庸这位晋商创业的传奇故事,更展示了“诚信经商、胸怀天下”的晋商精神和以其为精髓的晋商文化。
据史料记载,乔致庸,字仲登、号晓池,乔家第四代人,生于嘉庆二十三年,卒干光绪三十二年。乔致庸待人随和,处世中庸,善于计谋。《乔家大院》通过演绎乔致庸临危授命,承接兄长遗留的家业,力挽狂澜,重振乔家商贾雄风的历程,对乔致庸成功创业的全过程进行了展示。其实,《乔家大院》所展示的,是在以乔致庸为代表的晋商的事迹、精神和文化里,深深地埋藏着我们中古民族特有的品格、精神和文化,从而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晋商精神和晋商文化。
二、 晋商文化弥足珍贵
通过《乔家大院》,我们可以了解到,其实晋商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晋商在经商创业中体现的文化精髓,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一是进取精神。在历史和现实中,晋商多有着创立家业和兴宗耀祖的抱负,并且有强烈的开拓精神,不畏艰辛,敢于风险,善于实践;二是敬业精神。敬业是中国人民的美德,而晋商的敬业精神是被人们所称道的;三是群体精神。山西人一直有群体精神,这首先来源于家族间的孝悌和睦,其次来源于经商活动中业务扩大与商业竞争的需要,而乔致庸作为晋商的一员,这些全都有淋漓尽致的表现;四是诚信精神。诚实信用是晋商成功的秘诀之一,晋商十分重视诚实信用。晋商认为,经商“虽亦以营利为目的,凡事则以道德信义为根据,故力能通有无,近悦远来”。五是义利统一精神。晋商在严守诚笃与信义的同时,还坚持义利统一。晋商提出“先义后利,以义制利”,提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以及“信义为本,禄利为末”。
综述:在以乔致庸为代表的晋商的事迹、精神和文化里,体现着我们这个民族特有的生命品格和精神文化气质。至今,晋商文化作所体现的进取精神、敬业精神、群体精神等,值得我们进行深入学习与借鉴。
3、乔家大院是怎么败落的
在国内,有一处叫做乔家大院的地方,这里曾经是晋商乔致庸的府邸,后来因为家族经济的溃败,使得这样的一个家族开始慢慢的没落。要知道,当时他们家族还在鼎盛的时候,实力是非同凡响,常常被人夸赞是富可敌国。
乔家大院
这个大院坐落在山西乔家堡,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北方民居建筑;在十八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这个大院因为一个家族的兴旺拔地而起,成为了那个区域的标志性建筑。就规模来说,这个大院的面积有一万零六百四十二平方千米,而在这个做府邸中,分别有六个大院子,以及三百多间屋子和将近二十个的小院子。虽然这是一座古老的宅院,但是象征的却是一个家族的实力,一个家族的魄力,以及一个家族的荣耀。
乔致庸
这座大院的修建者,叫做乔致庸,他是晚清时期著名的商人,因为勇于抓住时机,勇于去探索和发现,为自己和后人积累了一笔不小的财产。其实在最初的他,也是想象同龄人一样,想去当官,想要走上仕途,毕竟在古代的时候,重农抑商的思想较为强大,不论是青年人,还是家里的长辈,都会以自己的孩子当官为骄傲,而把他从事其他事情视为一种不孝。正是这样一种畸形的价值观,才使得在那个时候,在古代封建的大背景下,一批又一批的有志青年投身到了考取功名的行动中,而对于商业、农业这样的实干行业确充耳不闻。
因为他的父亲早逝,使得他和哥哥相依为命,出于对于家族发展的考虑,他的哥哥决定继续经商,而他希望自己的弟弟去考取功名,从而能够光宗耀祖。
在一开始的时候,他还算是幸运,没有辜负哥哥的期望,考上了秀才,正当他信心满满想要去继续往上考的时候,他哥哥的死讯传来,这个从小便开始抚养他的去世了,正是出于这一点的打击,以及按照一些传统,使得他没有继续再考,而是回家办理哥哥的后世,也正是这一点,使得在中国的历史上少了一位官员,而多了一个巨富。
在后来,他也不再执着于去考取功名, 而是开始了经商,虽然他的志向是做官,但是他在经商上的学问可一点也不木讷。就这样,他依靠着自己的能力,以及强大的意志力,使得他渐渐的将生意做大,做好。
为什么会衰败
在这当中有历史大势有原因,毕竟不论是做什么,都需要一个较好的背景作为依托。在晚清的时候,不仅外患难以消除,而且还有一系列的内忧困扰着政府,与此同时灾民的四起,使得这个国家的秩序一落千丈。在一开始的时候,乔致庸依靠经营票号大赚了一笔,因为在当时那个乱世的时候,商人最为害怕的就是被洗劫,而当时的土匪以及乱军常常是威胁商人钱款的最大祸患,毕竟那时的票号并不发达,商人在赶路时常常携带着大量的银子。也就是在这里,他看到了商机,建立了票号。
可是在后来,外国的列强为了能够掌控清国的经济,他们开始着手于对中国经济的干预,而在那个时候,在全国很多家票号拔地而起,当时的清政府可能是为了统一管理和调度,也可能是看上了这样的肥差,让朝廷的户部建立了一个国有票号,也正是这样的国有票号渐渐使得一些私人票号的没落,而乔致庸也是当时受其影响较大的商人之一。
后来再加上军阀和侵略的者的挤兑和压榨,慢慢的便使得曾经风光一时的乔家黯然消色。
4、乔家大院的乔家是怎样的一个家族?
乔家的典型代表:乔致庸(1818年-1907年),字仲登,号晓池,山西祁县(今山西祁县)人,乔家第四位当家人,著名晋商,人称“亮财主”。
乔致庸是清朝末年山西晋商的代表商人,在家族生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弃文从商接手生意。在他的不断努力下,生意日渐兴隆,至清末,乔氏家族已经在中国各地有票号、钱庄、当铺、粮店200多处,资产达到数千万两白银。
嘉庆二十三年,乔致庸出生于山西祁县的一个商贾世家,父亲乔全美,幼年父母双亡,由兄长乔致广抚育长大。少年时期因兄长病故,乔致庸弃学从商,开始掌管乔氏家族生意。在他执掌家务时期,乔氏家族事业日益兴盛,成为山西富甲一方的商户。
其下属复字号称雄包头,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说法。另有大德通、大德恒两大票号遍布中国各地商埠、码头。
乔致庸待人随和,讲究诚信为本、“以德经商”。乔致庸一生做出诸多善行。光绪三年天遭大旱,乔致庸开粮仓赈济灾民。光绪三十二年,乔致庸去世,终年89岁。
(4)乔家创业扩展资料
晋商,通常意义的晋商指明清500年间的山西商人,晋商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晋商也为中国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产,著名的乔家大院、常家庄园、曹家三多堂、王家大院等等。明清晋商人利润的封建化,主要表现在捐输助饷、购置土地、高利贷资本等方面。
最有名的是“汇通天下”的山西票号
山西商人资本中的货币经营资本形式,最著名的是票号。票号又叫票庄或汇兑庄,是一种专门经营汇兑业务的金融机构。在票号产生以前,商人外出采购和贸易全要靠现银支付,在外地赚了钱捎寄老家也得靠专门的镖局把现银运送回去,不仅开支很大,费时误事,而且经常发生差错。
这就迫使外出经商的山西商人不得不寻求新的办法。以后,他们调查了山西商人贸易的地点,选派精悍的伙伴,先后在天津、张家口、沈阳、苏州、上海、厦门、广州、桂林、重庆、长沙等地开设汇兑分号招揽生意。由于这种汇兑在此处交款,彼处用钱,手续简单,使用方便。
所以除山西商人和其他地方商人汇款以外,还有政府及官员来托办汇兑事宜。随着资本的增加,通汇地点越来越大,利润也越来越多。接着又吸收现款,发放贷款,“日升昌”的生意一派兴旺。
其他山西商人也学习“日升昌”的经验,投资票号,从而形成了著名的山西票号。
到鸦片战争前夕,山西票号大约有八家。鸦片战争后的十年内,日升昌、蔚丰厚、日新中三家山西票号在各地设立的分支机构有35处,分布在全国23个城市,除专门经营汇兑业务外,还兼营存款、放款业务,并把汇兑、存款和放款结合起来,利用承汇期,占用客户的现金放高利贷,得到了很高的利润。
5、乔家大院富可敌国,为何从未遭到土匪打劫呢?
因为乔家大院的建设是非常棒的,大院的外围是封闭的砖墙,是属于那种易守难攻的城堡类型的,土匪根本没有机会进去。
有一部电视剧叫做《乔家大院》就是来说乔家大院的发展故事,由陈建斌、马伊琍、蒋勤勤主演的一部历史电视剧。在当时开播的时候火遍大江南北,电视剧的内容将乔家的创业故事很好展现出来。
我还记得在电视剧中乔致庸写的一副对联“求名求利莫求人,须求己。惜农惜食非惜财,缘惜福”,这个对联也被他贴在了自己的大门上,以此来告诫自己的子孙要注重借鉴,不可贪图安逸。
以前有这么一句话来说乔家大院的建筑档次,说“皇宫有故宫,民宅有乔家大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皇宫里最好的建筑就是故宫,而民宅里最好的建筑就是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的建筑是属于城堡式建筑群,在当时是非常罕见和稀有的,他的大院外围全部都是封闭的砖墙,有10米多高,非常坚韧牢固。各个房顶也是有走道相通,这是为了更好的来检查院子内安全问题。
由于乔家非常的有钱,他们自身雇佣了很多高手在里面来保护自己的家产,寻常的土匪和很厉害的土匪都是没有机会进去的,他们都有专门人来看班,是不会给你留有半点机会的。
还有一个很好的条件,那就是乔家大院里面存有很多的粮食、水等,总之就算外面围城,这些粮草支撑一年半载的是没有任何的问题。
6、乔家大院的历史故事是什么呢
确有其事!!
是晋商的旗帜,很伟大!!
乔家大院坐落在山西祁县东观镇,是清朝富商乔氏家族的宅院。乔氏家族的第一代创业人乔贵发年轻时只身走西口,闯荡世界,从小生意做到大票号,发家后开始在老家修建宅院,取名“在中堂”。大院形如城堡,三面临街,看上去既安全牢固又威严气派,院落布局很像一个象征大吉大利的双“喜”字。当年张艺谋为《大红灯笼高高挂》寻觅外景地时,被乔家大院美妙的场景所吸引,当即拍板选中了这方宝地。张艺谋实在有眼力。
乔家大院进门的门楼壮观多姿,大门的周围挂满了大红灯笼,象征着这里红红火火。黑漆大门扇上是一幅铜对联:“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清大臣李鸿章题赠),字里行间透露着主人的希望和追求。也许正是遵循这样的治家之道,才达到了后来人丁兴旺、家资万贯的辉煌。在乔家大院中,处处可以看到乔家的治家艺术。他们的家规是“六不”:一不准纳妾;二不准虐仆;三不准嫖妓;四不准吸毒;五不准赌博;六不准酗酒。这些条款,现在看起来不算什么,但在那样的年代,能做到这些却很不简单。
乔家大院之所以远近闻名,不仅在于它的巍峨高大,宏伟壮观,更重要的是它精湛的建筑艺术。上个月,我刚去了江南的西塘和同里古镇,那里也有明清时期优秀的古典建筑,但比起乔家大院,显的有些小巧和秀气,没有北方古典建筑那种浩瀚气势。我觉得乔家大院设计精巧,建筑考究,规范而富于变化,既有整体美感,在局部建筑上又各具特色。一进门楼,一条长长的石砌通道将大院分为南北两部分,南北各有三个大院,所以参观乔家大院就是参观它的六个院子。这六个院子因居住对象不同而风格各异,有花园,有祠堂,有长辈住的房屋,有晚辈住的,也有下人住的。导游说,这个院子是“里五外三穿心楼院”,那个院子是“二进四合院”,在里面转把我都搞糊涂了。虽然对房屋的结构不太懂,但给我的印象是,整座大院设计巧妙,外观巍峨高耸,森严壁垒,内视井然有序,富丽堂皇。在各个院落还展出了反映民俗风情的各种展品,更增加了大院的吸引力。
因为我在今年初曾参观过乔家大院,所以我没有跟导游转各个院落,而是着重欣赏各个屋前的楹联牌匾,用数码相机逐个拍了下来,回家仔细欣赏。我觉得,在这样一个有非常深厚文化和历史底蕴的建筑中,每个楹联每个匾额甚至每个字都是非常讲究的。既有深刻的意义,也是相当好的书法作品。在大门相对的照壁上,刻有100个遒劲有力、形态各异的篆体寿字,两侧配以清朝大臣左宗棠的篆书对联:“损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与百寿图堪称珠联璧合。在乔家会客室有一幅对联:“幸有两眼明广交益友,苦无十年暇熟读奇书”。在主人厅室的对联是乔家大院第二代主人乔致庸所题:“求名求利莫求人须求己,惜衣惜食非惜银缘惜福”,道出了做人治家的真谛。在主人内室有乔家后代乔映霞所题对联:“心清水浊,山矮人高”,好一幅对仗工整、耐人寻味的奇联。
参观至此,人们总会产生一个疑问:显赫一时的乔家为什么会衰落呢?这些大院的主人们,为什么会销声匿迹了呢?其原因不外有二:一是历史的局限性使乔家逐渐走向衰落,二是战争频繁和政局动乱使乔家远走高飞。这些豪华宅院的主人不可避免地消失了,空空的大院,任人凭吊,任人感慨。乔家的创业者,毕竟给历史留下了这座精美的大院,以及足以骄人的晋商奋斗史,而有更多的显宦达人比乔家更富有,可给历史的长夜又留下了什么呢?参观乔家大院,可以悟出一些人生哲理,让你细细品味,慢慢咀嚼。
7、哪里有关于“乔家大院”的历史资料?
著名导演胡玫继去年热播的《汉武大帝》后,改换口味推出新剧《乔家大院》,该剧作为央视开年大戏将于今晚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乔家大院》由实力明星陈建斌、马伊俐、蒋勤勤等担纲主演,分别饰演乔致庸、江雪瑛以及陆玉菡。 据导演胡玫介绍,这部电视剧讲述了一代传奇晋商乔致庸弃文从商,怀抱以商救民、以商富国的梦想,经历千难万险终于实现了货通天下、汇通天下的故事。为了真实反映当年的情况,摄制组在山西祁县千处民宅中最为出名的乔家大院实地取景,这里也是当年张艺谋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外景地。胡玫直言,她拍这么一部电视剧并不是仅仅要讲述一代晋商的发展史,而是想让人明白晋商成功的根本在于“诚信”二字,这也是现在社会上比较缺失的一种东西。 祁县,在中堂,少有人知。山西,乔家大院,少有人不知。15年前,张艺谋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使得乔家大院的建筑风貌,让中国人和外国人一样感受到震撼。《乔家大院》所要展现的并非乔家大院的建筑,而是其蕴藏的晋商文化。 晋商,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现象。从《龙票》到《白银谷》,许多片方都从晋商文化中看到“有着现实指导意义的”中国商人的夺目之处,但是反映晋商文化的电视剧不少,可引起社会反响的不多。为什么至今提到晋商文化,大多数中国人想到的仍然是“乔家大院”?又是为什么乔家而今传至第八代,胡玫导演会选中第三代传人乔致庸来展现晋商传奇和晋商精神?在今晚《乔家大院》大幕拉开前,记者专访胡玫导演,揭秘《乔家大院》。 为什么选择乔家大院 代表晋商文化? 苏童的《妻妾成群》在山西乔家大院被张艺谋的电影贴切形象地解读成了:“二院点灯”,但是,至今人们提及《大红灯笼高高挂》,记忆中最清晰的已不是故事展现的封建家族生活,而是———乔家大院。 竞报:为什么至今提到晋商文化,人们仍然会想到祁县,为什么提及祁县,人们会立即想到乔家大院? 胡玫:在选择拍摄《乔家大院》前,我不只走访乔家大院、乔家后人,还曾亲自到山西走访,山西现在仍留存元明清时期许多知名的晋商大院,常家大院、王家大院等。仅山西祁县就有古民宅千处,但是,只有乔家大院的建筑保存是最为完好的。而我在探寻为什么会是乔家大院的建筑保存最为完整时,了解到乔家第三代传人乔致庸的许多轶事,非常能代表晋商的精神,而乔家大院大约有五百年的历史,它的存在离不开晋商这块土壤。 竞报:从《龙票》到《白银谷》,为什么许多片方都看中晋商文化这一题材? 胡玫:我没看过《龙票》和《白银谷》,担心创作会有重复。旧时曾有人说:“凡是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他们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们在商界以群体的形式活跃五个多世纪,经营范围十分广泛,上至绸缎,下至葱蒜,他们在清初即创建中国最早的银行———钱庄,执中国金融界之牛耳。今天,我们将他们统称为“晋商”。 竞报:山西商人为什么会成为一种文化? 胡玫:山西晋商有着官商的特点,而皇商盛行也是在那一时期、那一地区得以发展起来的。山西离北京地理位置很近,当时进关出关都很方便,茶、私、盐、粮有着得天独厚的交易便利。也就是当时在山西得以实现便利的“物流”。山西商人也很有特点,就算再有钱、再惊天动地,他们也是这块泥土地上的人,他们诚信待人,有很多纯朴的特色。《乔家大院》主要人物身上有很多山西商人代表性的有意思的东西,比如,再有钱他们也很土,很抠门,很简朴。他们遵循儒教精神,用以德服人的方式去处理经商的关系、家族内外部的关系。 竞报:晋商文化博大精深,既然不想面面俱到,其中什么是最吸引你的? 胡玫:晋商文化有许多值得表现的地方。但是我拍这么一部电视剧并不是仅仅要讲述一代晋商发展史,而是想让人明白晋商成功的根本在于儒商精神。我在山西走访时,曾在某家晋商的大院看到“诚信”牌匾,说明当时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的晋商,有着很进步的经商理念。这虽然不是乔家最先挂的匾,但是,乔致庸当年为接手英年早逝的大哥留下的家业,弃文经商,他本身就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儒商精神的根本在“诚信”二字,这可能也是现在社会上比较缺失的一种价值观念。因此,我呼唤这种精神。 为什么选择乔家第三代 乔致庸代表晋商精神? 竞报:乔家而今传至第八代,乔致庸既不是乔家的创业者,也不是乔家家道转折时的东家,为什么会选中第三代传人乔致庸来展现晋商传奇和晋商精神? 胡玫:乔家最鼎盛的时期,在传至乔家第三代乔致庸的时候,一股银达到1.7万两,这在当时已经是巨富了,但是乔家仍然不是当时山西的首富。我不可能将晋商文化面面俱到地展现,只能取其代表,我选择乔家为代表,不是因为其巨富,而是因为他代表了晋商精神。 竞报:乔致庸个人传奇中哪些代表了晋商精神? 胡玫:第一,作为晋商代表,乔致庸不只为自己取财,他有爱国意向,当时海防、西征,他都为朝廷分担开销。第二,他经商讲求诚信和做人的道理。第三,贯穿诚信,把儒家思想和晋商商帮多年的商业实践结合,这是晋商文化很重要的一点。第四,他的管理思想也很进步。当时已经提出股份制改革,他家佣人可以参股,这是非常先进的资本主义思想和管理机制。乔致庸用人以德选人,在徒弟们路过的小桥上,放一两银子,有的拾钱自己留下,乔致庸以为此人不可用;有的过而不拾,乔致庸以此看出这人适合做伙计;还有的捡完以后,交还给失主,乔致庸认为,这是好的人才,可以做掌柜。他们的家族重文化教育,高薪聘用教师,佣人也要学习。不能只认钱,要懂中国传统,要求掌柜不喝花酒,不纳妾。乔家家规很严,乔致庸将家规丰富起来,传至乔家第六代以至第八代。 竞报:乔致庸的商业发展是成功的,而个人感情发展则是带有悲剧色彩的,那么您选择以慈禧为乔家封匾为结局,是照顾中国人的口味,让电视剧《乔家大院》结尾不至于太悲情吗? 胡玫:事实上,中国民族商业史代表人物乔致庸本人是在辛亥革命后去世的。那时中国的商业进入到资本主义萌芽阶段,乔致庸新的思想,已经不再满足于货通天下,他的理想是汇通天下,但是因为当时朝廷的腐败,百姓流离失所,是最黑暗的时刻,他不可能实现他的理想。他虽然不是创建票号第一人,但是他的经商经验,让他在当时做出联合山西商人,建立票号网络的提议,也就是当时中国人自己的银行网络。但是因为当时山西商人的小农意识,家族资本的心胸,乔致庸的理想没有得以实现。使得中国民族资本银行业倒退了近百年。后来当西方银行在上海登陆坐稳天下时,当时的中国资本家,在上海第二次发起这种议论,可是机会已经错过了。 如果说胡玫是被乔致庸身上代表晋商精神的传奇所吸引,而选择乔致庸作为乔家大院以至晋商文化的代表,那么,在编剧朱秀海的眼里,提到乔家大院,还有两个更为重要的原因,不可能不提及乔致庸,正是乔致庸成就了代表中国文化的乔家大院。 乔致庸晚年性情大变 创造了乔家大院 编剧朱秀海解说,“乔致庸是一个悲剧色彩的商界英雄,当乔致庸竭其一生之力实现货通天下、汇通天下的理想之际,中国却也到了国将不国的境地,列强入侵,朝廷腐败,大批银子流向海外,外国人渐渐控制中国经济,让垂暮之年的乔致庸比别人更早地看到了国家即将崩溃的前兆,痛切地感受到自己以商救民、以商富国梦想的破灭。这样的现实让他心力交瘁,性情大变。面对着自己毕一生之力建树的一切都将付之东流的打击,这个倔强的老人抱定了一个一定要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点什么的信念,一改往日不治家宅的习惯,耗费重金修建了著名的乔家大院。” 乔致庸一生善行 成就了乔家大院 事实上,乔家大院建成之际,乔致庸并不相信这所院子真能留存下来。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正因为他在世时的善行,这座荟萃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最精华之处的大院,在他死后虽历经时光和战火,却奇迹般的完整保存了下来,成了中华民族的遗产,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山西有许多晋商大院,乔家大院是其中保存最为完整的。胡玫在采访中曾透露过,至今,她到山西走访,仍能从当地人口中,了解乔家的口碑和乔致庸的善德。“黄河几次发大水,冲到山西省来,都是乔致庸放钱赈济灾民,乔家开粮发粥,当时广传清政府赈济灾民放粥的口谕,“发放给灾民的粥,毛巾裹起来,再打开时,米不能散,放在碗里,插上筷子不能倒。”事实上,这句话是乔致庸说的。乔家对仆人也特别好,“他们有严格的家规限定,从不打骂仆人,佣人家里有天灾人祸,乔家一定给予钱粮补偿。乔家待邻里也相当厚道,乔家的狗在门口咬了人,家里的大太太、二太太都跑出来和人家道歉。”胡玫导演告诉记者,这是她在走访中,听当地人传颂的,只是这个情节她没有表现在电视剧中,因为害怕观众感觉太假,而这正是当地人真实传颂的乔家善举。 正是乔致庸一生的善行,让乔家大院在后来,历经太平天国、文革等许多变革,仍然能被当地人完整地保存下来。郭慕华/文 链接 乔家大院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规模较大的民居建筑之一。地处山西晋中盆地,位于祁县城东北12公里处的乔家堡村,距省会太原50公里。 也叫‘在中堂’,乔家大院是俗称。房主人的名字叫乔致庸,庸是中庸,取其不偏不倚,执两用中之意,所以定宅名为“在中堂”,是闻名海内外的商业资本家乔家第三代乔致庸的堂名。 占地3724平方米,共有6个大院,313间房屋。四周是十几米高的青砖墙,上有女儿墙式垛口,四角有挺拔的角楼。大院中间是一条巷道,一头是大门,另一头是祠堂。巷道两侧各有三个大门,共六个院落,每个院子又有两三进小院子。 来源:竞报
8、乔家大院富可敌国,为何从没遭土匪打劫?六大家规让土匪望而却步呢?
引言
《孟子·滕文公上》中记载,“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所谓,奸商奸商,无奸不商。在大家印象里,似乎商人总是利字当头,少为良善。
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也有一句“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但事无绝对,古人向来崇尚"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士大夫精神。因此,许多白手起家的富人,在发家之后也会反哺社会,行善积福。
▲清代晋商旧照
01
晋商,一个地域性的群体总称。但这不仅是一个称呼,更是一种荣誉。某种意义上,“晋商”已成为了智慧、能力的代言词。为什么这么说呢?其一,晋商善于经商,他们对商机极其敏锐,懂得如何将机会转化为财富;其二,晋商走南闯北,长袖善舞,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十分出众;其三,他们富有慈悲心,真正做到了古人所说的“达则兼济天下”。
而在这群优秀的商人中,最具代表性和传奇性的就是乔致庸。乔致庸此人,从小就非常聪明,目光独特,且头脑灵活,一看就是个经商的好苗子。果不其然,乔致庸长大后,将乔家的生意打理得越发红火。
▲乔致庸剧照
俗话说得好,创业容易守业难。乔家虽家大业大,但想要将家业守住并且绵延下去,也是个不小的挑战。但乔致庸不仅能守业,而且还可以创业。通过他的经营,乔家的生意更加的繁荣昌盛,乔家大院的名声更是天下皆知。
乔家大院始建于公元1765年,整体布局呈双喜字形,总共有着300多间房屋,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它的院墙高达10多米,上面还有防御性的垛口。总而言之,乔家大院的整体造型不仅美观而且非常实用,它的建造先后共经历了两个世纪,耗资巨大。幸好乔致庸经营有方,乔家经济基础雄厚。因此购买大量土地就不存在困难,大兴土木新建家园也就顺理成章。
▲乔家大院俯瞰图
02
乔家大院中的布景也非常的优美,庭院里面有木雕,砖雕,彩绘照壁等。身处其中,步移景异,让人眼花缭乱。去乔家大院旅游,不仅可以欣赏宏伟壮观的院落,还可以感受当时晋商的繁荣文化。当然更应该感叹的就是乔家人的智慧和能力。单纯从建筑角度来说,乔家大院既是晋商大院的代表,也是当时民间建筑的一个集中体现,代表了那段时期中国人民的建筑水平,对于建筑学子而言,是个当之无愧的活教材。
众所周知,晋商主要经营的是盐和票号。乔家主要是以票号为主。清朝中晚期的时候,外贸生意非常红火,眼光独特的乔家人抓住机遇赚了个钵满盆满。乔家大院最鼎盛时期,说一句富可敌国也不为过。
9、哪位有乔家大院详细点的历史资料?
乔致庸,字仲登,号晓池,是乔全美之子、乔贵发之孙,乔家第三代人。乔致庸人称“亮财主”,生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卒于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是乔家门中最长寿的人。他共娶过六个妻子,都诰赠夫人,据说他最后一个妻子与他年龄相差三十几岁。不知底细的人会认为这位老翁好色,其实老翁娶妻竟是儿女们的主意,因为家仆虽多,可帖身服侍实在不如自己的妻子方便,妻子比孝顺的独生女使用起来也自然很多。娶了妻,一来省去子女们的麻烦,二来还可避免同仆妇女佣的风流不雅。
乔致庸生有6子11孙,在他执掌家务时,可称得上“人丁兴旺,四世同堂”了。“在中堂”在他执掌期间,事业突飞猛进,家资千万,商业遍布全国,其财势已跻身于全省富户前列。他为了光大门庭,大兴土木,于同治初年开始,先在老院西侧隔小巷购买了不少房基地皮,又修了一座里五外三的楼院。而且两楼对峙,主楼为悬山顶露明柱结构,通天棂门,有阳台走廊,登上阳台,可观全院。阳台前沿,设有扶栏,扶栏上刻有砖雕,砖雕工艺精湛,栩栩如生。明楼竣工后,又在两楼院隔街相望处,陆续兴建了两个横五竖五的四合斗院,四座院落正好位于街巷交叉的四角,为后来连成一体奠定了基础。在他手里建筑的房屋占到现在整个房院的三分之二。
10、明清时期,乔家兴衰的原因是什么?
近期,央视一套播出的《乔家大院》引起了众多观众对于晋商的兴趣。那么历史上真实的乔家经历了怎样的商业兴衰?晋商研究专家、山西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孔祥毅教授在山西财经大学做了一次专题讲座。
艰苦创业乔贵发
从明朝开始,晋商在中国历史上辉煌了500年,乔家起家比较晚,是在清中期,它活跃了二百来年,只有一半的时间。虽然时间比较短,但是发家很快,而且衰落也比较晚,这是乔家与其它商帮不一样的地方。乔家发展中有三个起到划时代作用的人:乔贵发、乔贵发的孙子乔致庸、乔致庸的孙子乔映霞。他们三个在乔家历史上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乔贵发,是乔家商业的创始人。他从小没有父母,在舅舅家长大,但他舅妈对他不太好,别人也瞧不起他。因为他说话不是很利索,就是非常老实,很能干活。大概在他青年时期、清乾隆六年,他去绥远、包头一带做小买卖。刚出去的时候和一位姓秦的徐沟人先开草料铺并经营豆腐、豆芽、烧饼、切面以及零星杂货,后来又经营银炉,打造妇女头上戴的头饰,两个人同心协力,省吃俭用,苦心经营,加上待人接物态度好,生意才日见起色,慢慢就起家了。
当时并没有正式字号,两人觉得应该起个名字,商量以后起名为“广盛公”。这是乔家第一个有名称的商号。乾隆后期,乔、秦两家把“广盛公”改为“复盛公”,经营油、粮、米、面为主。后又开设了当铺、估衣铺、钱铺,逐渐向外拓展。当时包头就是个农村,是内蒙古游牧地区和中原汉族地区交界的地方。当时包头的商会很大,代替
了政府的职能。这个地方势力最强的就是乔家,一直垄断着这里的贸易,资力越来越大,买卖越做越发达,财力越来越雄厚。后来,“复盛公”繁衍出许多子公司,最多时有14家,但许多财东抽大烟,逐渐撤走了资金,有人卖,乔家就买下来,到最后,秦家也撤资了,“复盛公”渐渐成为乔家的独门生意。这是他的发家史。
中兴家业乔致庸
乔致庸(嘉庆二十三年即公元1818年—光绪三十二年即1907年)享年89岁,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个皇帝。他继承祖业,分家的时候取号“在中堂”。“中”指的就是中庸之道。
乔致庸坚信中庸之道,所以他认为经商首先要重信用,第二讲义,第三才是利。他按“信义利”这样的主张来排位置,所以也受到了顾客的认可。经过二十年的奋斗,“复盛公”的根基巩固,信誉日彰。光绪三十年为了扩大再经营,“在中堂”又独立资本,在包头增设了“复盛全”、“复盛西”。咸丰以后又增设了复盛菜园280亩及复盛协、复盛信、复盛油场等,统称“复字号”,形成一个庞大的商业网络。“复字号”以其发达的商业促进了包头的市场繁荣,对包头城的形成和建设起了推动作用,故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之说。而“在中堂”则凭借包头这些发祥地,垄断、操纵内蒙古市场,进而把商业字号陆续延伸至平津、东北直到长江流域各大商埠。
光绪十年(1884年)乔家创办了“大德通”、“大德恒”两个票号。山西商人的商业发展,必然要有资金调度,需要货币支付,因此从经营资本分离出来一种专门进行货币经营的机构,就是金融机构。在山西创造的金融机构里第一种是当铺,第二种叫钱铺,第三是印局,第四是账局,第五是票号。山西商人最早创造了这五种金融机构,其中票号生意做得最大,到了1900年以后成为了清政府的财政支柱。
自强不息乔映霞
光绪十年以后,晚清社会动荡,兵荒马乱,生意不大好做了,但乔家仍然自强不息,最典型的代表是乔映霞,是乔致庸次子景仪之子,为乔致庸长孙,“在中堂”后期的家务主持人。
乔映霞事业心强,青年时代倾向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民国初年,“在中堂”由他当家,治家也很严格,兄弟成家后均让其另立门户,独立为生。还自命斋名,如“自强不息斋“、“退思补过斋”、“知不足斋”等,能看到他的思想。在他执掌家务期间,“在中堂”的生意又有了一个大的飞跃。
乔家衰落始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1925年是北洋军阀时期,1925年冯玉祥部队向西北撤退,军饷由包头商号筹垫,乔家复盛公、复盛全、复盛西损失粮食300万担、还有银元等,合计大约150—190多万银元。1937年10月,日本军占领包头,复盛西、复盛公、复盛全3家当铺和估衣店并入日伪新银当;两家钱庄并入日伪的同和实业银行,资金、实物等一律交给了日本人,剩下少数商业苟延残喘。那些少数的商业一直到1955年的“一化三改”,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资产改革结束,才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