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新创业 » 理论创新是什么

理论创新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2-05-27 13:43:36

1、如何理解理论创新

解放思想贯穿于渗透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层面

在当代中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具有丰富的内涵,最主要的包括道路、理论、事业三大层面。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道路、理论、事业,三者相互联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融为一体,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丰富的时代特色和实践内涵。因此,在当代中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仅是一项政治宣言,而且是一个行动纲领,同时是一种社会实践。高举旗帜,就要在拓展道路、坚持理论、发展事业上下功夫。离开道路、理论、事业的时代特色和丰富内涵,高举旗帜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而无论是道路的拓展,还是理论的创新,抑或是事业的推进,都与解放思想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都内在地要求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作为道路层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着重点是制度问题。要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进一步坚持解放思想。在我国现阶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拓展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以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道路,逐步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逐步形成,是以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想解放作为前提和动力的。没有对“本本”和固有模式的思想突破,不可能形成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进一步拓展,需要继续以解放思想作为前提和动力,这就是要进一步突破关于社会主义的某些脱离时代特征和实际情况的理想化成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牢固建立在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国情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比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当前亟需进一步突破那种空洞谈论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和将改革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不加分析地归咎于市场经济的观念和偏见,进一步加大对现代市场机制的认识和运用,真正把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原则建立在市场配置资源这一基本点上,赋予社会主义经济以内在的活力。非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无从谈起。又比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其关键在于进一步加快我国民主化和法治化进程,这就需要进一步突破几千年来“官本位”体制和观念形成的顽固而深重的思想影响,在全社会真正确立“人本位”、“民本位”的观念与机制。非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无从延续。再比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科学认识和全面把握先进文化、和谐文化、中华文化这三大文化形态之间的关系,坚定不移地以符合时代要求、走在时代前列的先进文化引领和支撑整个文化改革和文化发展,做到文化建设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有机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各种悖离时代要求、脱离人民利益的陈腐文化理念和习惯势力中进一步解放出来,否则,就有可能把糟粕当成精华,把腐朽当成国粹,走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向。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每一个层面、每一步推进,都离不开把进一步解放思想作为前提和动力。进一步解放思想,是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思想精髓。

作为理论层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着重点是主义问题。要科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进一步坚持解放思想。在我国现阶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要坚持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当代中国实际和当今时代特征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并结合新的时代要求和实践发展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向前进。这里,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真正搞清楚究竟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很长时期,人们往往从书本出发或者从理想化的愿望出发,表面化地理解社会主义的原则,笼统地把公有制、按劳分配、无产阶级专政等等属于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某些特征当成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原则加以固守,甚至当成不可更改的圭臬,这是导致现实社会主义严重脱离实际,甚至陷入空想的重要原因。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反经验深刻警示我们,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关键在于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的价值。所谓社会主义的本质,即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或内在规定性。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鲜经验,精辟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崭新概括,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这一新概括,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发展目的三个层面,完整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问题上进一步解放思想的根本指针和根本依据。所谓社会主义的价值,即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体的价值功能和社会主体的价值目标,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一再强调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全部功能和最高价值,由此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一个真正以人为本的社会,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追求民主自由和公平正义的过程,现实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应该体现和实现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最高价值。以上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一是社会主义的价值,就是我们要坚持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进一步坚持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我们必须把思想观念从不符合这两条基本原则的思想禁锢中进一步解放出来。进一步解放思想,是科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精髓。

作为事业层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着重点是建设问题。要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须进一步坚持解放思想。在我国现阶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是要坚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不断创造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条件,不断提升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以及生态文明水平,更大程度和更高层次地造福于全体人民,不断谱写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这里,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始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动摇、始终坚持不断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动摇。坚持做到这“三个不动摇”,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地冲破一切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情况和人民群众实际利益不相符合的思想观念、思维定势乃至工作作风,把各项方针政策和建设措施真正建立在现实社会主义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上。历史和现实都反复表明,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问题上,既存在着种种右的思潮的干扰,更存在着种种“左”的思潮的禁锢;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左”的思潮根深蒂固,在当前仍然有比较广泛的市场和基础。防止右的尤其是“左”的思潮的干扰,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路线和方针政策,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归根到底要高举解放思想大旗,进一步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进一步解放思想,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思想精髓。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起点上进一步推进思想解放

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我们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问题,无论是抓住机遇加快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还是应对挑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都迫切要求进一步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强大动力,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和复杂矛盾的重要法宝。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新的思想解放应当深入地贯穿到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全面小康的各个方面,内在地融化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之中。

那么,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新的思想解放,需要抓住哪些主要环节、解决哪些主要问题呢?胡锦涛在“6.25”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我们要清醒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大趋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认真总结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带领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这些重要论述,思想深邃,寓意深长,是我们科学把握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思想解放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的重要指针。

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和把握当今时代的新变化和时代发展的主潮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更加适应时代发展新要求为“坐标”进一步推进思想解放。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正在进一步深化,突出表现为和平、发展、合作已成为时代变化的主潮流。时代主题和时代潮流集中表现为四大发展趋势,即经济全球化愈益凸现、政治多极化不可阻挡、文化多元化方兴未艾、科技信息化突飞猛进,同时种种逆世界潮流而动的政治势力和社会思潮一刻也没有停止对和平、发展、合作大趋势的影响与干扰。时代大潮流和新变化,给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步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顺应时代潮流,拓展世界视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认识和把握全球化大趋势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更加适应现代文明大趋势上进一步加快我国现代化步伐,成为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解放思想要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我们应当进一步确立世界眼光,坚持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完善自己,以创新的方法推进自己,从各种不符合时代潮流和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和思维定势中进一步解放出来,以坚定不移的解放思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其次,要清醒地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发展的大趋势和改革发展的主旋律,以如何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为“坐标”进一步推进思想解放。把社会主义制度同现代市场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开辟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是我们党的伟大创举,是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与发展的一条主线。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大格局,这是当代中国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根本源泉。这样一种改革主旋律和发展大趋势,也提出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迫切要求我们以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加以统筹解决。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应当敞开双臂热烈地拥抱改革与发展带来的新生活,满腔热情地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当如何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促进新发展,而绝不应当囿于某些传统观念和陈旧思维而对生机勃勃的改革与发展采取隔膜或对立的态度,更不应当把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与改革开放隔绝开来甚至对立起来。这可以说是新的起点上推进新的思想解放要解决的最要害问题。

第三,要清醒地认识和把握广大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和新期待,以如何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全面发展需要为“坐标”进一步推进思想解放。30年改革开放历程无可辩驳地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富民强国之路,是使广大人民不断走向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光明大道。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全面发展需要,既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依据,也是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解放思想的根本依据。我们应当认真研究和把握广大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和新期待,把思想观念从一切不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的陈旧思维模式中进一步解放出来,坚持以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衡量一切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不断谱写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第四,要清醒地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以如何在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上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为“坐标”进一步推进思想解放。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们党在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根本问题方面的最新理论结晶。这些重大战略思想,是面向新的时代和实践进一步解放思想的产物。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在地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实际上,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过程,本身就是进一步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的过程,任何将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与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割裂开来乃至对立起来的认识和行为,都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比如,坚持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关键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真正把广大人民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发展的依靠力量和发展的根本目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迫切需要各级领导者、决策者进一步从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思想作风和思维模式中彻底解放出来,由“以物为本”、“以官为本”、“以权为本”切实转变为以人为本。没有这样一种根本意义上的思想解放和思维更新,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无从谈起,甚至会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变成一句空洞的口号。因此,必须把坚持解放思想贯穿于、渗透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全部过程。

推进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思想解放,归根到底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出发。胡锦涛在“6.25”重要讲话中深刻强调:“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必须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我国基本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增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坚定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清醒而又顽强地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而扎实奋斗、不懈奋斗。”这一重要论述,深刻体现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要求,是进一步解放思想的根本依据。我们应当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为根本“坐标”,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任何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进一步解放出来,从对社会主义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进一步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进一步解放出来,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解放思想中创新思想,以新的思想解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责任编辑 殷 真

2、理论创新的基本类型是什么啊?

1、对新情况、新问题的解释原则、解释模式、解释视野的创新,即方法论层次的创新或思维方式的创新。比如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作为方法论的唯物史观,以及后来的系统科学所提供的方法。系统科学包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以及耗散结构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等。总的来看,它是一种系统方法。还有比较研究的方法,比如有中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外语言的比较研究,各种社会主义理论和模式的比较研究等。唯物史观创立以后,作为一种方法,它为研究人类社会的历史及其发展规律和一系列社会性问题提供了根本性的科学方法,从此,社会科学才真正成为科学。思维方式、思维方法的创新,对新的理论观点、理论原则和理论体系的形成起了某种决定性的作用。
2、在深刻把握事物发展规律与人的思维规律、有

3、理论创新的实质是什么?

理论创新的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理论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

4、创新通常包括哪两个方面

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理论创新是最重要的创新,是整个创新思想的核心,是其他一切创新的基础。

在经济和社会领域生产或采用、同化和开发一种增值新产品;更新和扩大产品、服务和市场;发展新的生产方法;建立新的管理制度。它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

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4)理论创新是什么扩展资料:

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创新构成人类相对于物质世界的解放,是人类自我创造及发展的核心矛盾关系。其代表两个不同的创造性行为。只有对于发现的否定性再创造才是人类创新发展的基点。实践是创新的根本所在。创新的无限性在于物质世界的无限性。

从哲学上说是一种人的创造性实践行为,这种实践为的是增加利益总量,需要对事物和发现的利用和再创造,特别是是对物质世界矛盾的利用和再创造。人类通过对物质世界的利用和再创造,制造新的矛盾关系,形成新的物质形态。

5、理论创新的理论创新的分类

依据理论创新实现的不同方式,可以把理论创新分为五种,即原发性理论创新、阐释性理论创新、修正性理论创新、发掘性理论创新和方法性理论创新。
1.原发性理论创新,是指新原理、新理论体系或新学派的架构与形成。
2.阐释性理论创新,是指依据社会实践的需要,清除旁人附加给原有理论的错误解释,对其思想资料和原理进行梳理归纳,恢复理论本来的面目。
3.修正性理论创新,是指在肯定和继承原有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实践的需要,对原有的理论体系和原理,作出新的补充和修改,作出新的论证和发挥。
4.发掘性理论创新,是指前人已经提出的某些理论,由于各种原因,被遗忘了、掩埋了、淡化了,根据时代的需要,把它重新凸现出来,使其重放光芒。
5.方法性理论创新,是指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学科体系角度,用新的原则、新的模式或新的视野,对社会实践问题作出新的解释,实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思想的更新。比如,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

6、什么是教育理论创新?

教育理论创新:所谓教育理论创新,就是面向未来研究教育的新形势、新趋势、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教育的新理论、新学说、新主张、新观念。

教育理论的发展离不开面向教育实践的行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之所以能够指导教育实践,主要原因在于生活教育思想根植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是经过实践的不断检验和修正而形成的活理论。活的教育理论能够培育教育与时俱进的品质。其一,陶行知关注中国教育的民族性和乡土性,他认为经得起本土化实践的教育理论是具有鲜活生命力的理论;其二,陶行知主张全部教育生活的线索以“教”“学”“做”为中心,三者合一就是教育的生活方式;其三,陶行知主张在社会中育人,主张“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信念。以上三点体现了人民教育家生活的情怀。而“以后看学校的标准,不是校舍如何,设备如何,乃是学生生活力丰富不丰富”,则是爱的教育,他关注的是学生生活的改善。为了创造更真、更善、更美的生活教育,陶行知坚持一贯的教育信条,“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我们深信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实际生活与全部的课程相互渗透,其媒介是生活实践,这样的理论本质是面向实践的。教育生活是一个人成长的整体,思想和生活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结合。陶行知主张教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生活教育思想自然观照“教”与“学”相互交流的状态及人在生活中的主体方式。“教”和“学”双方的互动共同建构人的生活理想,而“做”直面教育行动的特质,所以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理论才是活理论。行动是“教学做”展开的原动力,体现了教育的价值性和社会性。实践性的活理论充分考虑了人在教育中的情境性和开放性,它本身具有行动性。

7、理论创新与思想观念 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从语文角度来说,理论创新是一种做法(动词),思想观念是名词。

理论创新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新的理性分析和理性解答,对认识对象或实践对象的本质、规律和发展变化的趋势作新的揭示和预见,对人类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作新的理性升华。简单地说,就是对原有理论体系或框架的新突破,对原有理论和方法的新修正新发展,以及对理论禁区和未知领域的新探索。

理论创新是相对于应用创新而言,可分为意识形态理论创新、基础研究科学理论创新。意识形态理论创新包括:哲学理念创新、思想观念创新和文化创新等、法学原理创新等。科学基础理论创新涉及面更是广泛,难以界限。

思想观念是人们对事情的主观与客观认识的系统化之集合体。人们会根据自身形成的观念进行各种活动。利用观念系统(观念体系)对事物进行决策,计划,实践,总结等活动,从而不断丰富生活和提高生产实践水平。观念具有主观性,实践性,历史性,发展性等特点。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观念清晰(观念可视,能用文字清晰表达)有利于做正确的事情,提高生活水平和生产质量。观念与理念密切相关,观念是形式基,理念是基本。

8、什么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理论创新”

评价一篇论文水平的高低主要有以下几个标准:第一,论文符合事实、符合逻辑,也就说一篇好的论文尽可能做到每句话要么有事实依据要么有理论根据,这样保证论证的彻底和明了;第二,论文的参考文献的质量和数量,正所谓站的更高看的更远,参考文献的数量与质量决定着论文的视野的广度和深度;第三,论文中有没有提出一个重要的理论;第四,论文的理论的启发性,所提出的理论是不是标志着所研究的领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是否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后来者是否可以在你研究的基础上所进一步的研究。其中,理论的创新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从根本上保证了论文的质量与影响力。
理论简单的来讲就是对某一个问题的因果关系的模型,也就是说理论是为了解释某一个问题而提出的。理论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理论一个很大的作用是起到节约信息成本的作用。理论虽然不会告诉你在现实中如何操作,但是它会告诉你怎么做是可能的,怎么做是不可能的,起到节约信息成本的作用,因为你在理论所规定的区域内尝试才可能成功,但是具体如何操作,就要发挥行动者的能动性。举一个例子,就拿世界银行常务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的比较优势理论来说。比较优势理论对于指导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节约信息成本的作用,因为只有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来发展作为后起的中国才能实现经济的收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如果违背了比较优势理论就会失败,中国计划经济的失败就是按照赶超战略违背了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的结果。但是比较优势理论不会告诉如何去具体操作,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比较优势,每个地方也有不同的利用比较优势的方式,这就需要发挥每个地方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那么怎样才算是一个好的理论呢?我认为大体有这样两种标准:一是,是否抓住了社会生活中的关键变量,而不管是否对现实具有很好的解释力。比如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这本书就是抓住了行动者与集体行动之间的关系,这个理论是建立在理性人假设基础上的,也就是说随着行动者人数的增多,理性人会由于搭便车现象而造成集体行动的失败。但是这个理论虽然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在现实中却很难有解释力,这是由于现实中的其他因素克服了搭便车现象。二是,是否对现实具有解释力。这可能是一个比较务实的标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曾经讲过谁能解释中国的经济问题谁就能拿诺贝尔经济学奖,这很明显是一个务实的标准,也是一个有说服力的标准。
下面我就具体谈谈理论的结构。理论首先有一个视角,在这个视角引导下有基本假设,然后具体的展开逻辑,在逻辑的推导过程中,引用其他的经验命题和理论命题进行论证,最后得到一个可以证实和证伪的推论命题。这就是一个严格规范理论结构,在正统的理论模型中都是演绎逻辑的,著名社会学家霍曼斯教授肯定了这一点。
有了理论结构以后便为我们分析如何进行理论创新奠定了基础,所谓的理论创新正是基于理论结构展开的。
首先谈谈视角的创新。视角的创新往往会在本研究领域内掀起轩然大波,举一个例子就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求职》一书,以往对求职的研究往往基于经济学的视角,用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求职行为,格兰诺维特发现即使是在市场经济最发达的美国,就职也不仅仅是市场行为,更多的是嵌入到社会关系网络中,社会关系网络在个人求职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进一步提出弱关系在个人求职中所起到的重大作用。另一个例子就是著名华人社会学家周雪光教授《关系产权》,以往对产权的研究往往都从经济学的视角提出产权是“权利束”,而周雪光教授从社会学视角提出产权嵌入到关系中。同时周雪光教授对中国企业合同形式的研究也是一改以往经济学视角,掺入了社会学视角,提出交易成本、社会关系网络和制度化的关联是影响企业合同形式的三个重要因素。
其次谈谈基本命题的创新。理论传统往往建立在一些基本的假设基础上。举个例子就是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的几个基本假设就是:以生产为中心、偏好的外生固定性、行动者的理性最大化、完全信息、完全竞争、市场均衡这几个基本假设,而科斯突破了这些基本假设的约束,提出了交易成本的概念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哈耶克提出了知识不完全概念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的概念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奖,斯蒂格利茨提出了信息不对称的概念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些都是对基本命题的创新而占领了学术的高地。
再次就是逻辑的创新。也就是有的理论往往逻辑上有问题,其中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因果关系的混乱。举一个例子,就是社会学大师马科斯韦伯在对中国官僚制研究的时候提出了一个观点就是说中国的灌溉业发达,需要大力兴建水利,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中国的官僚制,这个观点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反响,并且获得了大量学者的响应。我对这个观点不太苟同,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中国集权的官僚制政治的建立才保证了水利的兴建,在一定程度上韦伯倒置了因果关系。在一个错误就是往往在逻辑推演过程中把逻辑给简单化了。举个例子就是林毅夫提出的新农村建设观点。林毅夫教授认为中国前几年投资过快造成了生产过剩,而要消化掉这过剩的生产力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由政府买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我看来这好像把逻辑简单化了,因为政府埋单的过程中,中国当前体制下不过只是多增添了大量的腐败分子,往往不能从实际解决问题。
对于推论命题的创新,这在学术界是很普遍的。在这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对命题的验证,看看是不是符合实际,如果推论命题不符合实际,那就要对推论命题进行修正。

热点内容
我要开店淘宝 发布:2020-09-09 12:06:51 浏览:854
十大相机品牌 发布:2020-08-29 10:57:46 浏览:788
淋浴器十大品牌 发布:2020-08-29 01:52:31 浏览:627
开店宝支付 发布:2020-09-15 10:25:50 浏览:560
技术专利申请 发布:2020-08-27 21:42:43 浏览:545
怎么扫条形码 发布:2020-08-29 10:28:31 浏览:538
怎么保护知识产权 发布:2020-08-29 01:30:26 浏览:535
济南创新谷 发布:2020-09-10 04:19:14 浏览:533
淘宝开店照片要求 发布:2020-09-09 12:08:29 浏览:532
开店美发 发布:2020-09-02 20:04:55 浏览: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