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创新稳辉
1、山东省昌乐一中的学校成绩
教育质量,全市领先。学校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教科研工作为先导,大力开展教育教学改革,通过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培训,逐步建立和形成新型的学生观、质量观,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树立大教育观念、素质教育观念、现代教育观念、开放式教育观念,形成了人人关心素质教育,人人落实素质教育的良好局面。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建立起“诱思探究”教学模式、“精讲、互动、高效”教学模式,广泛开展“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学实验、“语文阅读写作教学”教改实验、“英语整体阅读与写作”教改实验、音体美“大班上课,小班分项”教改实验等多项课堂教学改革,使教师队伍的建设完成了由“经验型”到“科研型”的演变,任课教师励志躬耕,一代新人奋发向上,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烛成灰,名师高徒,交相辉映,赢来盛誉满堂。近两年,有 120多名同学在全国省市学科竞赛中获奖,有8名同学取得高校招生保送资格,有2名同学获得参加英语国际夏令营资格。高一高二期未统考,均夺得全县第一。2002年高考再创辉煌,取得历史最好成绩。本科上线总数 601人,较去年增加 92人,本科进线率稳届潍坊市省市重点中学第一名;优秀生进线人数全县第一,尖子生培养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县文科前5名该校3名,理科前10名该校8名;全县文、理科状元均出在我们一中。2012年的“孝业”、“双高”奖学金全县共奖励39名同学,该校22名,实现了该校在两奖获奖人数、获奖名次上的新突破。高考录取形势更加喜人,陈景栋、王明良、刘国鹏、刘雪松、李建伟、秦孝尊等三十多名同学,分别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全国名牌大学录取。文体活动,捷报频传。在2001年昌乐县中学生冬季越野竞走比赛中,该校以绝对优势一举夺冠,囊括了所有比赛项目的第一名。在潍坊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该校代表昌乐县组队参赛,连续三年以优异成绩蝉联团体总分第二名,为昌乐县争得了荣誉。在昌乐县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该校代表队顽强拼搏,连续作战,一举夺冠,并囊括了18个项目的第一名,打破了四项县记录。
发扬传统,积极创新,使学校形成了课内外教学一体化、常规管理制度化、管理行为科学化、师资培训经常化的办学特色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育人格局。学校以“校风好、学风正、教风严、质量高”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重点中学重点办”,“迅速扩建一中”已成为全县人民的共识。2002年2月28日,潍坊市委副书记郑金兰、市教育局局长李希贵在县委书记花兆贤、县委副书记、县长王立胜、县委副书记张振之等领导陪同下,来该校视察,对该校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教师节前夕,县委书记花兆贤、县委副书记、县长王立胜等领导先后来校走访慰问。对该校高考取得的优异成绩给予高度评价,对学校发生的巨大变化十分满意。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英语竞赛优胜单位、山东省综治创安先进单位、山东省高校招生优秀考点、山东省招飞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文明单位、潍坊市安全单位、潍坊市教书育人先进单位、潍坊市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等多种荣誉称号。学校加入了全国中学考试信息网、全国重点中学科研联合体、被定为全国普法教育联系点、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实验学校、潍坊市素质教育试点校。《中国青年报》、《大众日报》、《潍坊日报》、《新闻天地》等十多家新闻单位先后报导该校的办学经验和成功做法。
“百载功业,万里前程。”新世纪、新思想、新文化、新技术,为昌乐一中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教育的改革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大力实施,为昌乐一中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奋进的昌乐一中,正以崭新英姿阔步迈向辉煌,走向明天。
2、山东基础教育改革30年征文
回顾与展望
(一)总结经验:回顾改革发展的历程与成就
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推动中国教育事业走上了快车道。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1.教育思想理论得到空前突破。从对“两个基本估计”的批判到提出教育要“三个面向”,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到“科教兴国、教育创新”共识的形成,从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到“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谐社会”教育观念的全面创新,从素质教育大讨论到启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教育思想理论的发展,全面促进了我国教育方针、政策法规的全面进步。
2.教育体制改革与发展成就斐然。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育转型为市场经济体下的教育;8部教育法出台,依法治教步入轨道;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三足鼎立;公办学校、民办学校比肩发展;基础教育投入由政府为主、社会集资为辅的办学模式发展到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学杂费的全部承担;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广泛开展,留学教育空前发达;民办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教育经费筹措机制不断的完善。
3.如期实现了“两基”目标。全国青壮年文盲率由60%下降到5%以下,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面积完成;人均受教育年限已由不足4年(1966)提升到12年(2006);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稳定,学历合格率达标,教师地位与待遇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和改善。
4.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从恢复到发展,全国大部分地级市建立有大学,全国大学数量和质量有了巨大发展;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高职大学、独立学院、成人大学均发生了结构性、布局性和级能性的历史性调整;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快速提升,研究生规模发展迅速,大学招生人数每年递增,在校大学生数量超过2700万,正式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5.素质教育取得重大突破,教育转型积极推进。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各种考试制度改革不断深入;教育质量评估、教育督导、学校德育、教育信息技术、教师教育等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教育形态已由满足普及型、数量扩张型、知识本位型向质量提高型、选择发展型、以人为本型转变。
(二)展望未来:应对发展问题的挑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教育工作存在的许多困难、问题和挑战。
1.教育内部问题。如教育发展的总体质量水平与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创新型国家的矛盾;教育不均衡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上学难、上学贵”权利诉求;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与区域、城乡、各类教育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素质教育与现行教育观念、教育体制与机制、师资水平滞后的矛盾;等等。
2.教育发展的外部条件和环境问题。如教育投入与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相比仍然严重不足,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亟待提高;城乡、地域经济差别以及社会保障能力差别对教育均衡发展的制约;教育的舆论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社会、家庭对教育的价值期望与教育自身发展方向存在较大偏差;网络信息技术的泛文化影响与学校德育的冲突;全民科学素养低下与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艰巨性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障碍;社会治安不善导致校园安全问题十分突出;社会道德风气不良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成长的负面影响;等等。
3.教育发展与创新问题。如社会转型与教育结构、教育内容、课程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等不适应的矛盾;教育结构冲突与社会和谐问题;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学校教育模式转型问题;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教育国际化发展多元文化的理解问题;创办世界一流大学问题;高新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人才培养问题;面对科学社会特征深化课程改革问题;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和资源调配机制建设等等。
30年来,中国已经创办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未来中国必须在全面提高质量的基础上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去追求高质量的教育,更有理由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总结、研究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就和经验,深入讨论当前和今后中国教育重大发展问题,对于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再创辉煌,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活动基调:和谐、创新、科学
本次系列活动和谐、创新、科学作为基调,坚持科学发展观,将主要学术讨论聚焦在建设教育强国问题上。从构建和谐社会、创新型国家为出发点,以历史变革的视角,见证中国教育发展轨迹,总结中国30年来教育改革发展经验教训,弘扬教育大国特色与优良教育传统,揭示现实重大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教育创新的
回
3、如何看待山东未来十年的发展?
山东在十年前还是全国GDP排名第二位的省份,然而网购的兴起直接成就了江苏对山东的逆袭,于是山东从被人追,变成了追别人。但是网购经济的井喷期已经过去,现在随着市场的沉淀和发展趋稳,山东与江苏的增速差距有望缩小。
山东是农业大省,这是不论任何年代任何发展模式下都不会衰落的经济,在此基础上,多元化经济模式培育已经逐见成效,接下来几年将是山东奋起直追的几年。全国百强市当中,山东独占15席,是入围城市最多的省份,青岛更是万亿俱乐部成员。人均可支配收入50强城市,山东6城入围,数量和江苏、广东持平,仅次于浙江省。
如今各大城市都在争抢人才,为的就是能够在未来有更大人口基数来推动城市规模,而山东作为第一人口大省,又是教育大省,未来在人才保有量和留住人才等方面都有足够的优势。
山东半岛三面环海,对于已经到来的海洋经济时代,山东的海洋优势会得以更好的发挥,尤其青烟威的可拓展空间会得到更好提升。此外旅游业的上升期已经开始,山东作为旅游资源众多的省份,游客接待量位居全国首位,可供开发的市场还非常大,未来的山东将不仅仅是农业大省,还会是旅游业大省,是多元经济大省。山东未来十年的表现会比过去十年更加亮眼。
我来说说在我们学生眼里,山东是啥样的。不管什么地方,发展都是以人为本,一个地区吸引不了人才,就没资格谈发展。
在我们大多数学生眼里,留在山东就业发展的性价比,远不如江苏。你就看看,山东的青岛烟台威海,这些号称沿沿海发达地区,给大学毕业生几个钱就可以了,在我们这边实验室出去的硕士博士,实在去不了别的地方了,才去山东。大部分学生都去了南方。别的实验室也大同小异。我想说,你一个大省想发展,吸引不住人才去你那,什么转换不转换,只是瞎折腾。
老家山东威海,毕业之后是不太可能回家乡了,若不是生活所迫,谁愿意背井离乡啊。
民俗文化。齐鲁文化在这片大地上生根发芽,经过上千年传承至今,影响着每个齐鲁儿女。作为礼仪之邦,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出了孔子、孟子、墨子、孙武、孙膑、鲁班等一群古代圣人。山东人重视教育,尊师重道。勤劳朴实的作风,恰恰能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旅游发展。好客山东品牌近几年也是越来越响亮,当然也出现过不和谐的一幕。但总体来说,旅游环境还是不错的。山东东西跨度广,七区三带的旅游布局完全让人不用东奔西走,就可以领略海边风情,文化底蕴,古城风韵,田园风光,自然美景。旅游业发展欣欣向荣。
山东虽然具有发展的潜力。但是近几年,各地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产能过剩问题严重,发展缺乏动力。全省交通设施还是不完善,无法形成区域性协调发展,鲁西南等地区发展缓慢。一些地方思想保守,缺乏敢于人先的魄力。
4、山东创新集团的企业简介
<
5、山东东明石化集团的企业理念
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容纳人,培育人,爱护人,帮助人,成就人。
员工理念体现了东明石化对待员工的根本态度和管理思想。公司作为员工多年奋斗建立的组织,要想员工之所想,急员工之所急,关心员工疾苦,理解员工需求,尊重员工愿望和人格,充分认识是广大员工的无私奉献创造了东明石化今天的辉煌业绩。各级干部要做广大员工的知心人,通过基层座谈、谈心交流等方式和员工交朋友,我们反对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提倡密切联系群众的民主作风。东明石化要形成能够容纳各种思想的良好风气,共同的价值取向并非要求员工中不能存在各异的思想,我们尊重个性,但追求工作目标的一致性,认为没有一致的目标就不存在一致的行动。在工作实践中我们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容纳他们,并以共同的追求和价值观引导员工的行动,进而形成组织合力。
我们认为每位员工都是人才,尽管有着现有能力的差别,我们要努力创造人尽其才、公平竞争的用人环境,利用各种培训手段提高员工素质,关爱每位员工的发展。培训是一种激励,更是一个组织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明石化就是要不断给员工灌输新的知识和理念,不断提升员工的素质,从而达到提升企业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目的。
当员工遇到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或困惑时,企业有责任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组织的关怀会给员工增添战胜困难无穷的力量,这种帮助会增强凝聚力、提高战斗力、培养自信力。我们既要给员工精神上的力量,又要给他们物质上的帮助,不图形式,注重实效,让员工真正感到东明石化大家庭的温暖。
东明石化最终目的是让每一位员工都能成材,都能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成就人是公司不懈奋斗的目标。 依法管理和依德管理相结合; 人本管理和财务管理相结合; 刚性管理和弹性管理相结合; 制度管理和自我管理相结合; 程序管理和效率管理相结合。 东明石化是一列前进的列车,企业制度和道德理念就是两条约束企业运行轨迹和方向的轨道。我们追求依法治企,企业的规章制度是每位员工必须遵守的规范,按照标准干,沿着程序走是我们工作的基本原则。但是我们充分认识到人本质上的多变性、可变性和可塑性,只靠硬性的制度管理很难达到理想水平,因此我们要加强员工道德理念修养的培育和熏陶,在管理初期阶段形成的制度约束下,逐步形成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实现员工的自我管理,变企业或制度“要我怎么做”为我的道德标准“要我怎么做”。人力资源是企业各种资源中最根本、最活跃、最具有长远影响力资源,如何发挥人的积极性、能动性是企业是否具有活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我们重视人这一因素对企业发展的重大影响,采取如竞争上岗、动态管理、分配改革等有力措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本管理思想是我们进行一切管理的基石。
财务是企业经营状况的“晴雨表”。企业作为一个盈利性组织,关注的根本问题是自身的财务盈利水平,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根本目标。因此我们不但要提高财务管理自身的水平,而且要利用其“晴雨表”功能,及时发现企业各运行环节存在的或潜伏的问题,把财务信息转化为各专业的管理信息。财务管理的中心地位表现在信息的集结度上,而不仅仅是资金的控制权上。
我们认为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具有很多系统因素之外的不确定性因素,企业在对系统因素进行管理的同时,更多地是对不确定性因素的管理。更多情况下,我们也是在占有不充分依据的前提下进行决策,因此我们要注重管理的不确定性,即弹性管理。对系统因素的制度化刚性管理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弹性管理构成了我们管理体系的两个方面。
为了提高效率就要简化各种工作流程,取消不必要的管理环节,建立符合东明石化实际情况的管理程序,因此我们提出了速度的概念,认为只要速度才能适应目前企业面对的各种迅速多变的经营环境。在企业管理中,我们要下大工夫改革企业的组织框架,重组部门业务,整合企业资源,把一切因素纳入到扁平化的组织模式中,我们相信最成功的管理是简化的、信息流畅而失真度低的,这样的管理才会产生高效率、高效益。 实事求是的态度;立说立行的速度;民主集中的原则;开放求新的胸怀;公正无私的处事;只争朝夕的精神。
实事求是是我们对待一切事物根本态度。我们不回避改革过程中任何矛盾、问题。我们认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发现事物的根本矛盾,从而进一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速度决定了企业对变化的应对能力,我们要求每一个员工和二级组织,处理问题都要果断、雷厉风行,言必行,行必果,依靠速度尽量将一切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民主意味着一种开放的管理模式,更体现了我们海纳百川的胸怀。我们提倡并努力创造民主的言论、工作和生活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员工愉快地生活、舒心地工作。集中意味着对各种分散意见的整理和提升。在广泛吸收民主意见的基础上,我们拥有了决策的丰富背景资料,利用它们和领导者决策的能力、判断及思路,就可以相对科学的制定公司的发展战略。
创新是我们发展的永动力,但前提是我们必须拥有能够容纳新生事物的开放胸怀。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经济的腾飞,东明石化作为国家的经济细胞之一,同样要以开放的心态迎接一切挑战,这样才能使我们永远占领先机。
一个组织只有具有浓厚的竞争氛围、良好的竞争机制才能具有无限的活力,但是一切竞争的前提是公平、公正。我们要求员工,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公正无私的态度对待每一件事、每一个人,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竞争面前永远公平。公平是相对的,但我们要努力实现公平的最大化。
没有永远的胜利者,但有永远的努力者。我们相信成功最终属于那些永不放弃、永不言输的人。我们在发展前进的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但我们会珍惜光阴,怀着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朝着自己的既定目标奋勇前进。 爱国爱企爱家;守法守信守礼;敬业敬人敬己。
热爱祖国是一个人道德情操的基石,我们不能想象一个置国家利益于不顾的人是一个高尚纯洁的人。我们要求员工首先时刻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正如我们前面论述到的,个人的价值一定要符合国家和企业的价值取向。
我们不但要热爱祖国、热爱企业,更要在实际生活中热爱家庭,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在企业中做一个好员工,在家庭里做一个好丈夫(妻子)、好儿子(女儿)、好女婿(儿媳)、好父亲(母亲),尊老爱幼,和睦邻里,只有注重家庭“小事”,拥有了一颗与人为善的爱心,才能在工作中善于理解他人,从而能够和别人合作与沟通。我们提倡热爱家庭,就是为了培养员工的善良、诚信的良好品德,在此基础才能谈得上对企业、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我们不奢望一个连自己的家庭都不能以爱相对的人能为集体和国家无私奉献,这种自私自利的心态也不符合东明石化的价值观,没有了共同的价值取向也就失去了成为东明石化员工的基本条件。
遵守法律是做一个合格公民的基本条件。法律代表了社会上绝大多数的利益和意愿,东明石化员工能够自觉遵守法律本身就意味着自己的行为符合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和社会的价值取向,证明了东明石化发展方向的正确性。
诚信为本、以诚待人、以诚待事是企业立身之本,也是每个员工的立身之本。我们认为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更是“信用经济”,企业无诚信在市场中无一席之地,员工无诚信在企业和人际关系中无立身之处。我们坚信诚信使我们的企业赢得市场,使我们的员工赢得信誉,二者的综合构建出共同发展的平台。
中华民族历来是礼仪之邦,守信重礼是炎黄子孙的传统美德。要想让别人尊重自己,自己首先要尊重他人。我们要求员工尊重别人的劳动,尊重别人的意见,与人为善,不亢不卑。尊重并不意味媚俗,守礼更不等同于迂腐。待人接物,处之有道,这是东明石化每个员工都要遵守的到的准则。
同时公司提倡对事业、对别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都要严肃认真,兢兢业业地做事,认认真真地做人,时刻保持健康平和的心态,积极向上的精神。 树立全球观念,参与市场竞争;
建立化工格局,实现企业转型;
依靠改革创新,增强企业活力。
发展才是硬道理。企业停滞不前的命运只能是灭亡,特别是现代社会瞬息万变,发展的步伐稍慢就有可能遭到淘汰。因此我们要树立崭新的、适应形势的、具有一定超前性的发展理念。
我们要树立全球竞争观念,参与全球市场竞争是因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单一的分割性市场不复存在;通讯、运输等企业与外部交往手段迅猛发展,“地球村”已经形成,使企业间各种资源的共享成为可能;世界范围内企业间的相互影响越来越明显,政府间、国际性组织或区域性国际组织的政策往往会对本区域之外的企业产生巨大影响,特别是中国在加入WTO以后,各种人为的壁垒逐渐消除,中国企业受全球范围内其他企业影响的程度越来越大。东明石化要顺应这种潮流,认识目前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在日常生产经营、管理和决策中,都要考虑全球因素的综合影响,自觉自愿地融入到世界的经济发展潮流中去。东明石化十多年的发展表明,企业的建立在政策倾斜基础上的前期辉煌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作为纯粹的“炼油”企业会受到国家政策、行业政策、国内大企业、国内外统一石油市场以及资源限制的共同挤压,既无规模效益支撑企业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又无国家的宏观层面的支持,因此适时进行企业业务重组已成必然。我们将利用本地天然气及已经形成的“油头”资源,大力发展化工生产,实现企业转型,既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又积极回避竞争中劣势。而且我们要考虑规模的经济性,向“大化工”格局迈进。我们借用一句话就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发展,一手抓好内部的改革与管理。企业管理千头万绪,因此要抓好重点,个别突破,以点带面。目前我们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就是认识到用好人力资源是进行一切资源整合的基础,只有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才能出现无私奉献的工作格局。东明石化的企业文化也充分体现了人的因素的重要性,一切围绕人力资源的效能发挥做文章。我们要在此基础上持续不断地进行各项改革,使企业组织架构、管理程序、文化理念等都能适应企业的发展。发展是强外功,改革是强内功,内功是“丹田之气”,没有内功一切工作都不能达到化境,我们要认识这个道理以提高我们的理念水平,利用这个道理提高我们的工作水平。 德者才者,以德为先;亲者贤者,任人唯贤;
用人适当,人人为才;优化上岗,竞争在前;
适者生存,强者发展;注重激励,突出贡献。
东明石化认为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是可造之材,但如何最大限度地用好这种资源是需要着力研究的课题。在德与才的选择上,我们把德放在了首位,因为我们认为,只有一个有德的人,才能拥有宽容平和的心态以应对市场竞争的得失成败,才能拥有与人为善的人性以具有与他人平等合作的精神,才能在关键的时候以大局为重,无私奉献,甘做人梯,才能形成与东明石化相同的价值取向。一个只有才而无德的人较之无德无才的人,将会给我们的事业产生更为巨大的阻力。我们选择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对有德无才者可以放到较为简单的工作岗位,并利用一切手段给他(她)们提供培训机会,促进他(她)们岗位成材。对于有才无德者,我们将努力改造他(她)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她)们能够走向正确人生道路,但对于与东明石化背道而驰的行为和个人坚决予以抛弃。我们生活在现实中,不存在人际关系的真空。我们不回避这种现实,但任人唯贤是我们的宗旨,同时举贤不避内,选择人才的唯一标准就是要符合我们事业的需要,能够和我们的企业产生前进的合力。通过竞争优化上岗是我们选择人才的重要手段。我们努力建立公平竞争的平台,为每一位员工提供展现自身才华的舞台。通过这种办法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把员工放到有能力干好、又愿意干的岗位上,实现人力资源的匹配性。东明石化为适应者提供生存与发展的机会,更为具有强烈事业心的优秀员工创造成功的机遇。我们希冀创造出适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让每一个员工都能在东明石化找到自己人生坐标,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公司提倡无私奉献并非忽视物质和精神的巨大激励作用。我们要建立一种机制,让每位员工的贡献和收获想对等,利用一切办法实施有效激励,并且把逐步提高员工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作为公司发展的目标之一。 创造竞争环境,树立竞争意识,
提供竞争条件,优化竞争机制,
强化竞争措施,扩充竞争范围。
竞争是东明石化优胜劣汰的主旋律。我们将致力于引导员工树立竞争意识,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通过有效的竞争机制,搭建人人争先的舞台。在实施竞争的过程中,我们要循序渐进,稳扎稳打,成熟一块改革一块,逐步地在全公司范围内形成竞争氛围。在竞争中我们要时刻明确竞争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选拔人才;明确竞争的前提是公平公正;明确竞争的原则是公开科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竞争的作用。 用全球观念研究市场, 用联系观念整合市场, 用长远观念判断市场, 用效益观念检验市场。东明石化的经营理念充分考虑了市场的重要性,强调企业的一切的行为要围绕市场运作,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是企业的最终和最高标准。正如我们前面的论述,全球观念的形成势在必然,企业面对的市场具有明显的全球性特点,我们在研究市场时必须把自身放到世界的大背景下思考。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事物也都会对自身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双重影响,因此我们在研究一个因素时要看到矛盾的两个方面,不能一叶障目,影响整体的决策。 同时我们要辨证地看待短期效益和长远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二者的得失,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特别是要考虑企业长远规划和发展的需要,用大局观对待决策方案,判断市场方向。效益是检验工作方向是否正确、方法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企业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效益,是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我们要把效益的好坏作为判断市场价值性的依据。但是我们不能把经济效益作为唯一的目标,社会效益、员工素质提高为长远发展的积累等隐性效益也是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追求。
6、中国未来几年哪个省最发达?
目前,我们很多人看一个城市的发展都会直接看GDP,但一个城市的发展不能完全依靠GDP。另外,居民的幸福感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还是居民生活幸福指数比较合适。今天,让我们来看看未来哪些省份会更加发达。
事实上,很多文章都提到了广东和江苏,这两个城市属于我。我摆脱不了你。如果你赶不上我,再讨论就没有意义了。今天,我们就把这两个省排除在外讨论。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最重要的是看三个圈,第一个是珠三角,第二个是长三角,第三个是京津冀,这三个地区无论从长远还是目前,都是未来发展最好的地区。如果说中国还有发展空间,那一定是山东半岛城市群。那么小编为什么说这些地方主要看两点。
首先,我们应该看看这些地方的潜力。从面积上看,山东不亚于其他城市,人口也位居第二。中国的经济发展也排在第三位。出生率居中国首位。而出生率代表着山东将逐步走出老龄化城市。从这个角度看,这意味着山东没有消费力将是巨大的,经济发展将是可观的。这就是山东省的潜力所在。
二是自身的不足。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弱点和弱点。问题越多,短板就越多。山东不像杭州和广东,它们都是互联网驱动的城市。山东缺乏部分产业的支撑。但山东有一个特点,它涵盖了能源、化工和黄金,是一个冶炼、机械、纺织等一系列产业。总体而言,山东更像是德国的缩小版,道路良好,城市发展均衡。然而,这也是山东GDP一直落后于其他城市的原因。
山东的发展是独一无二的。也有人说,山东一直是比较均衡的发展,这意味着在政府的帮助下,城市群的格局已经很早形成。我们应该知道,中国这几年只是确定了未来城市化发展的方向,严格控制特大城市,着力发展城市群,山东早就形成了这样的城市群。如果不考虑雄安、京津冀,除了珠三角、长三角,就只能看到山东城市群。
事实上,我去过山东的大部分城市,而且建设得很好。无论是铁路还是航空,都不比其他城市弱。山东的土地财政可以继续发展。山东要想转型成功还是一头雾水。但目前,“一带一路”也带动了不少地方的经济发展。从中短期来看,中日韩三国之间必须有一个自由贸易区,这是中国必须做的事情。
自贸区建成后,必将极大地促进一个城市的发展,而自贸区建设的首选地是山东半岛。具体城市有可能选在青岛。青岛具有航空、铁路、港口等优势。山东半岛未来能否赶超其他城市,关键在于此。
7、山东威海市经济怎么样
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对威海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机遇,全市上下对此认识高度一致。如何借助大势,赢得先机?威海很快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的蓝色经济区领导小组,6月8日召开的威海市委全委会提出了加快推进海洋经济六大基地建设的战略部署。对接全省规划,结合威海实际,威海将着力推进海产品生产加工、港口物流、船舶修造、滨海休闲旅游、新能源、石油化工等六个涉及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海洋经济产业发展。目前,包括发改委、海洋与渔业局等在内的“蓝色经济”办公机构在细化筹备中。 威海,得名于海,扬名于海,海岸线长达近千公里,占全省的三分之一,海上的蓝色疆域面积几乎是陆地的两倍,近海生物资源丰富,建港条件优越,清洁能源开发潜力巨大,沿岸自然风光秀丽,区位优势明显。凭借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威海市海洋资源科学开发初见成效,海洋经济已发展为威海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海产品生产加工、港口物流、船舶修造、滨海休闲旅游、新能源、石油化工等六大产业基础雄厚,潜力无限。 积极融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威海正蓄势待发…… 优势突出,渔业经济全力向高端产业登攀 “威海绵长的海岸线上遍布岬角和海湾,岸线曲折,岬湾交错,负15米等深线以内浅海和滩涂面积达到300多万亩。临近海域位于黄渤海结合部,是两大海区诸多经济鱼虾产卵、越冬、索饵、洄游的必经之地。”在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李国进的眼中,威海发展渔业经济有着其他沿海兄弟地市无法比拟的资源、产业和技术优势。 1991年,山东省提出了“开发半壁江山,建设海上山东”的跨世纪发展战略,开始了向海洋进军,开发建设蓝色疆域的历程。十几年间成果最显著的当属传统渔业经济。去年,全市实现水产品产量205万吨,渔业经济主要指标占全省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连续多年位居国内地级市首位。 威海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优越的海洋环境条件,显著的气候特征孕育了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威海出产的海参、海带、牡蛎,均取得地理标志商标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在国内有较高的声誉。威海还建有全省最大的远洋捕捞船队,全国重要的海水养殖基地和全国最大的海产品加工基地。海参、海带产量居全国首位。通过走规模化发展、集团化经营的道路,威海崛起一批渔业龙头企业群体,全市年产值过亿元的渔业企业超过40家。 “多年来,这些龙头企业积极探索、大胆开拓,在发展高端渔业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下一步的发展开拓了道路,搭建了平台。这是威海发展高端渔业的最突出的优势。”李国进掩饰不住内心的自豪和对未来的憧憬。 “蓝色经济区应该是生态型的开放经济。作为威海海洋经济的传统产业,在市场这个大杠杆的平衡下,威海的渔业产业应向名优养殖、远洋捕捞和海产品精深加工科学调整。威海渔业要续写“称雄省内”的辉煌,归结点在渔业结构优化,产业层次和区域竞争力提升上。”在亮出优势的同时,李国进也对威海渔业发展的“短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国内外高端渔业经济比较,威海渔业总体上处于产业链条的末端,尤其在高效集约、产业竞争力和生态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融入蓝色经济区,威海渔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从过去的规模扩张型向着质量效益型转变,惟有如此,威海渔业才会继续大有作为。” 目前,威海正加快推进海上养殖由传统品种向海珍品转变,捕捞业由近海向远洋转变,海产品加工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依托各类渔业经济区,威海正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品牌渔业,引导各地进行产品质量认证标志注册,发展远洋渔业以确立远洋渔业的优势地位,力争到2012年精深加工产值比重提高到80%以上 蓄势勃发,以自有特色打造现代港口物流区 威海地处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地带,西与内地京津相连,东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南下可直抵长三角,陆域海域辐射面广。这一独特的区位优势,为威海港口物流的蓬勃发展展现了美好的前景。更重要的是,威海的港口资源丰富,三面环海,港湾岬角不冻不淤,岸线地质条件稳定,适于建设大型专用码头和万吨级位。 港口物流业的发展注重陆域腹地。威海曾经陆域腹地狭小的劣势和制约港口发展的“末梢交通”瓶颈,正悄悄地发生着改变。随着外向型经济的迅速发展,威海逐渐形成了以运输设备、电子信息等产业群为支柱的产业体系,并打造了全国最大的渔具、轮胎、医用高分子等生产基地,这一切都为港口物流发展开拓了强有力的承载体系。 “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威海作为陆路末端的劣势正逐步演化为中国面对世界的前沿优势,构建全球范围的大物流格局,威海大有可为。”威海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唐宗岭对威海港口物流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非常肯定。 “‘蓝色经济区’战略的实施,让我们站在更高层面和更广阔视野来审视威海港口物流产业的发展。毋庸置疑,由于受历史原因、国际环境变化等复杂因素的制约,我们在承载设施建设、货源市场开发和现代服务意识方面,还需大力挖潜。”唐宗岭表示,尤其是现在,海上物流逐渐呈现出运输船舶大型化,集装箱化的趋势,对港口物流的综合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威海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契机。 过去几年,随着“兴港强市”战略的实施,威海港口建设飞速发展,现有商港达到17个。目前,威海正着重建设以威海港为中心,石岛港、龙眼港为两翼,文登南海新港、乳山口港为补充的港口体系。在各个港口的建设中,威海注重自有特色,力争实现错位竞争。作为区域中心港,威海港将以集装箱、能源运输、油品中转、客货滚装、整车物流等功能为主,建成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港区。 依托港口基础,威海还充分发挥毗邻韩日、已开辟21条国际国内航线的优势,坚持客货运并举、近海与远洋并举、综合运输与专业运输并举,大力发展海上运输业。目前,威海整合港口资源的步伐加快,正重点建设威海港新区、石岛港、龙眼港,争取“十二五”期间,港口等级达到30万吨,货物吞吐量达到亿吨以上,并建立一支以远洋大型船舶为主的现代海运船队。 强势隆起,船舶修造业构建东北亚重要船舶基地 在国际造船业界,有一种说法为大家所公认:世界最佳的造船区域是北纬36°附近区域,威海恰好处在这一区域。不仅如此,从地质条件来讲,威海有着绵长的深水岸线,沿海多是花岗岩结构,这些都是威海发展造船业的优势所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吸引了国内外船企前来投资。环视威海沿海,皂埠湾、龙眼湾、俚岛湾、石岛湾……在近千公里海岸线上,一个生机勃勃的造船带已强势隆起。 与此同时,船舶配套产业乘势紧跟,发展迅猛。荣成、文登南海新区、经区和工业新区船舶配套产业园区建设蓬勃发展,未来威海将重点发展船段、船用板材、风机等配套设备,加快船用主机电站、机舱辅机、通信导航等高科技产品研发。引导市场竞争力较弱的船舶修造企业向船舶配套转型,形成船舶产业链条和配套产业集群。 “经过几年的高速增长,威海船舶修造业实现了长足发展,但是产业配套集群需完善,市场竞争力普遍较弱。在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下,威海船舶修造业的突破点在于自主创新,实践证明,科技创新才是船舶修造业的生命力和助推力。”谈到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黄海造船厂副总经济师、市船舶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周安昌告诉记者。 依托已形成的产业基础,威海规划在俚岛湾、皂埠湾和石岛湾建设三大船舶工业聚集区,构建沿皂埠湾、龙眼湾、俚岛湾、石岛湾、靖海湾、埠口湾、前岛湾、乳山口湾的沿海造船工业带。威海将重点以科技创新、机制创新为动力,依托省船舶行业技术中心,加快建立以设计为先导、总装船为核心、中间产品为导向的现代造船模式。着重发展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体系完备、环保节能的新型船舶工业体系,打造国内乃至东北亚地区重要的造修船基地。 在这一过程中,威海将重点扶持新船重工、黄海造船等十大造船企业,突出发展客滚船制造、汽车运输船等五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船型。其中,以黄海船厂为龙头打造全国远洋渔船生产基地。争取到2012年,实现船舶修造销售收入400亿元千公里海岸线是威海发展旅游的天赐良“源”,这里有海,有岛,有泉,有山,处处皆风景。威海旅游资源独特,既有丰富的古代文化,又有独特的现代海滨气息。千公里的海岸线上,自然与人文景观兼备,包括刘公岛风景区、成山头旅游区、石岛旅游区等在内的“大旅游”发展格局已具雏形。威海旅游业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连续多年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这个产业成为经济中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威海也由原来的滨海小城发展为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城市。 在高旭光心中,与这些优势条件相比较,他觉得更珍贵的是,威海发展旅游的政策和社会环境好。从各级党委政府到部门,发展旅游这个绿色产业已成为了“威海共识”。仅从2007年以来,威海就启动了大乳山休闲度假区等8个市级重点旅游项目。几天前,首届“威海杯·国际帆船邀请赛”签约仪式的举办更是为威海发展高端旅游项目———帆船休闲产业的发展开题。 “总体上,威海旅游业在保护与继承中探寻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与蓝色经济区的‘蓝色’理念相切合。随着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我们也不能忽视威海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城市配套设施完善度不高,休闲设施规模小、休闲娱乐品种单一,缺少地方特色等问题。这也是未来蓝色经济区建设中,我们的着重发力点。”高旭光表示。 以休闲度假目的地为目标,威海将进一步完善刘公岛、赤山等重点景区,加快华夏生态园等景点建设。威海还将提升环翠、银滩等四处省级旅游度假区功能,建设中心城市、海滨生态等六大旅游板块。滨海旅游与沿线产业的相互衔接很重要,高旭光表示,威海将打造旅游业与工业、农业等行业的联动发展。同时,积极发展海上旅游,开发适合游客参与的帆船等高端旅游项目,建设集经济、文化、品牌、消费等为一体的国际沙滩帆船基地。 依托温泉资源,威海正以宝泉路温泉一条街为基础,加快温泉大世界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天沐、汤泊等温泉项目,加大对“中国温泉之乡”品牌的宣传力度,努力打造中国一流的温泉休闲疗养基地。 威海是发展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的理想之城。这里海湾遍布、地质稳定、季风特点显著。以石岛湾核电站、国华瑞丰、中海油风电海上工程等为代表的新能源项目发展势头良好。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新能源的扶持力度,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步入春天。威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能源兴市’战略的实施,为威海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风电、核电、水电、太阳能和潮汐能等新能源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石岛湾核电站、国华风电项目等在威海落地并顺利推进。目前,威海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正逐步走向正轨,这就对相关配套设施及服务提出了要求,相关产业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市发改委副主任刘树伟表示。 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威海将重点规划建设核电、风电,其中石岛湾核电站的一台20万千瓦机组,争取2013年建成投产。全力推进文登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国华瑞丰二、三期,歌美飒文登等风电项目。 在有条件的区域,威海将因地制宜地推进一批太阳能发电和余热综合利用发电项目建设,加快地热能、潮汐能、农村沼气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步伐,建成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清洁能源项目。 石化产业不仅具有提供能源的优势,还构建有精细化工产业链,其辐射带动作用不可小觑,对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威海规划建设的镆铘岛石化基地项目是一个综合型化工基地。中石油集团确定镆铘岛石化项目总体规划按年处理委内瑞拉重质原油2000万吨标准建设。目前,配套码头项目已列入威海及山东港口总体规划,大部分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已完工。基地建成后,将形成从炼油到合成材料、有机原料、精细化学品的产业链和优势产品系列。这些项目的建设和投产,不仅可为威海乃至全省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同时也将成为全新的地方经济增长板块。 以此为依托,威海还将大力引进发展高端石化产品,重点发展新型合成材料、有机原料、精细化学品等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强、填补国内空白的石油深加工产品,力争建成山东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生产基地。
8、我要写一篇论文是关于公共资源管理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没有人可以帮帮我?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新一轮改革大潮中,以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特区开发思想为指引,一大批各级各类的开发区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成为经济增长的“领头羊”和动力源。中新苏州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就是其中一个光彩夺目的亮点。由邓小平同志首倡,1994年2月26日,中国政府和新加坡政府在北京签署《中新两国政府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创造了两国政府之间合作进行土地成片开发的案例,并由于协议中对借鉴新加坡公共管理经验的规定而使这次合作具有了非同寻常的重大意义。如今,八年过去了,园区不仅按照预定的设想运转正常,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而且由于其在寻求公共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方面所积累的实践经验及其理论价值而受到政府、经济界和社科界的广泛关注。我们认为,园区建设成功的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在借鉴新加坡公共管理经验基础上的创新。这种创新从内到外表现为三个层次,即理念创新——体制创新——行为创新——经济发展。
一、政府理念创新的三个纬度
理念创新是公共管理体制创新的内在动因,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首先体现为政府公共管理理念上的创新。它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1.从管制思维到亲商思维(服务思维)
在全球化趋势日愈凸显的大背景下,政府应转变传统管制思维,树立权利本位、亲商思维、服务理念。在亲商思维的指引下,政府行为由服务型方式取代命令型方式。所谓亲商思维是指园区行政部门以为客商服务为最高宗旨,把亲商思维消化在招商引资、日常管理服务的态度和价值观中,帮助客商获得满意回报率,同时使园区获得相应收益从而形成双赢格局。亲商思维是新加坡公共管理经验的核心,它认为政府并非真正的财富创造者;只有当政府成功地提供了一个适于工商业发展的环境,并使这些企业取得比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更高的投资回报率,才能吸引更多的优质投资,国家经济才能得到快速提高。亲商思维把政府——工商业——人民利益三者统一于工商业的发展,通过发展工商业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国家竞争能力,促进国家经济的持续快速的发展。
园区管委会将亲商思维溶入到公共管理实践中,具体体现为亲商观念的培育,园区各部门依靠高效的招商网络,建立了无微不至的客户服务体系,充分尊重客户的意愿,为客商提供快捷、简便的一站式服务体系。同时采用敲门法的“国际招商网络”,即有的放矢地主动招取优质投资项目;建立综合性的竞争优势,即园区管委会给予客商确定、清楚、快速的答复,一旦承诺,务必兑现;提供有吸引力的特殊政策;确立为我而用的招商标准。园区依靠新加坡经发局的国际招商网络,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由浅入深地逐步形成点一线一面一化的园区发展高新技术的招商策略。亲商思维改善了园区政府形象,提升了政府信誉,促进了园区经济发展,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世界产业巨头落户园区,从而形成了高科技。高税收、高就业的园区发展格局。
2.从人治思维到法治思维
国际贸易中的公正观念。互惠观念、谈判协商观念本质上都与规则观念紧密联系。全球化时代下的公共管理就是要按规则办事,公正、公平、互利。通过协商谈判的途径解决纠纷和难题。政府应制定与世贸组织的原则相一致的游戏规则,完善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地把政府行为纳入法治化的轨道,使政府管理模式从个人权威转向规则权威,使政府理念由从人治思维到法治思维。新加坡是一个法治国,它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之内人人自由,法律之外没有民主,法律之上没有权威。坚持依法治理。严格执法是新加坡经济发展的重要经验。
园区通过对新加坡法治经验的引进一一借鉴——运用,以法治思维探索建立了依法治园的法规体系和执法机制,形成工业园区完善的法制环境。其内涵表现为:
首先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专家治园的规划管理体制。园区的规划管理体制推行专家治园,公开公布政府的园区规划,然后授权规划师分级管理,行政首长只处理违规申请和上诉案例。同时实行一套严格的监督机制以杜绝腐败。
其次,完善和明晰园区法规。结合中国国情和园区实际需要,园区管委会共编制了18项管理办法,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才十商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外商投资企业行政性收费目录搏动管理办法、公积金管理办法、国家公务员实施细则、预算外资金管理办法等等,将园区公共管理纳入法治化。公开化、透明化的轨道。
最后,执法透明化。园区制定的《苏州工业园区规划管理办法》明确规划管理的内容。程序和工作时限,执法人员严格依法办事,一视同仁,努力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园区投资环境,使客商清楚地了解园区管理依据、程序和方法,从而使执法主体与外商企业之间形成信息对称。管委会依法治园的精简、高效、廉洁的政府形象受到了普遍好评,增强了园区的综合竞争力。
3.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思维
“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公共管理既是对人的管理,也是为人的管理。公共管理的目标木单纯是公共物品的生产,而且也包括如何促进人的发展。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是园区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内容。“人力资源是新加坡唯一的资源”是新加坡人在经济发展中形成的共识。它将人的智慧和能力作为一种巨大的社会资源来开掘和利用,其内涵体现为:充分有效地发现城市内外、国内外人力,做到人尽其才;提供创造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条件,知识更新和再培训的条件;发展教育和智力投资。
园区通过对新加坡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借鉴,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简单粗糙的管理方式,把人视为经济发展中的第一要素,形成了“人力资源是工业园区最重要资源”、“人力资源环境是工业园区最重要的投资环境”的理念。园区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到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管理中,其基本特点体现为:寓简明于透明之中,寓灵活于规范之中,寓亲商于服务之中,寓动态于有序之中。这一管理方法在建立精干高质量的公务员队伍和复合型经营管理技术队伍的引进等方面效果显著,适应了园区开发建设、管理服务的需求,并使园区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从分散型服务向一条龙服务转变;从低层次服务向高层次服务转变。
二、体制创新是理论创新转化为实践的中介
政府体制改革动力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全球化的外力要求,一是由内向外地表现为政府发展区域经济的动机。政府体制创新亦是一个过程,表现为:由改革之初的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逐渐向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转变,最终过渡到与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相一致的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从而奠定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微观主体地位。
体制创新是理论创新转化实践的中介,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进行体制创新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政府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和政府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
1.政府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
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指出,“有效的政府——而不是小政府——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这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政府的作用是补充市场,而不是替代市场”。加人世贸组织必将加快我国政企分开的步伐,使企业逐渐脱离政府的行政控制,保证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在同一竞争平台上,并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同时,随着我国加入MO,政府经济职能又被赋予了新的内蕴,这体现为:引导,政府应研究和分析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寻找发展经济的最佳路径。调控,政府应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以维持经济的稳定和增长。扶持,在WTO制度规范的框架下积极寻求发展本国工业的途径,在全球化浪潮维护国家的经济主权。
园区政府经济管理体制的借鉴和创新优化了园区投资环境,吸引大批跨国企业落户园区,三资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已形成了适合国际经济发展战略的投资产业结构。
2.政府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
政府转变职能应以社会本位为导向,应以社会利益和社会要求作为自身价值的参照体系,不断依据社会变量决定自身的结构、权限及其运行方式的转变,把政府全方位控制社会的冲动减小到最低限度。政府主要是社会的服务者、协调者和一定范围的干预者,社会才是主导者,因而评判政府职能的标准将不完全依仗效益和效率,而主要取决于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政府管理逐渐趋向政府公共政策化、公共管理社会化从而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通过参与式民主给公民授权。”在这样的政府中,公共管理的职能部分地甚至完全地转移给非政府公共管理组织。政府从公共管理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不仅自身可以达到消肿减肥的目标,而且可以以旁观者的身份审视公共管理的质量和效果。
更小的政府——更好的服务是园区管委会政府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中轴。首先,更小的政府。园区管委会根据“精简、统一、效能”和“小政府,大社会”的原则,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仅设立七套常设机构共12个局和1个非常设机构,定编120人,却承担了相当于市一级党政机构和近百个部门和职能,实现了对外(新加坡20多个政府机构)接轨,对内(苏州市及省,国家)接口的要求。同时,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建立了高效的公务员管理体制,既有利于提高政府效能,又有利于实现公共管理的法治化、公开化、民主化。其次,更好的社会服务。园区管委会的社会职能就在于维护社会秩序,提供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营造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良好的园区生活环境。
三、公共管理体制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巨动
现代公共管理以社会需求为起点,以成本——效益分析工具,通过体制创新以满足社会福利需求,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最终形成公共管理体制创新与经济发展形成互动关系。它表现为:经济发展要求公共管理体制创新;公共管理体制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体制日益成熟,这又为公共管理在更高层次上的体制创新提供更佳的经济制度环境。
1.经济发展呼唤公共管理体制创新
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用脚投票选择投资领域。在全球化环境下,跨国公司根据区域投资环境可以随时将生产转移到法律透明度高、劳工法律松、市场机制完善的区域或国家。跨国公司这种用脚投票方式的微妙方式不仅仅要求而且迫使政府进行公共管理体制创新,改善投资环境,树立亲商理念、法治理念、从刚性行政转向柔性行政。
园区学习和借鉴新加坡公共管理经验和经济管理经验,正是希望通过对其借鉴、消化和吸收,在园区尽快形成一种全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制度创新来构造新的招商优势,并为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增长构造新的增长点。此外,园区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必须依靠体制创新为先导。园区要实现其战略目标,即成为国际最具竞争力的开发区之-,以及成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超前试验区,以“管理示范”和“产业辐射”有效带动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就必须“敢于试验,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以体制改革为先导,探索出一条以注重功能效益的体制供给来取代单纯的优惠政策,进而形成新一轮经济成长驱动机制的新路。
2.公共管理体制创新促进经济发展
公共体制创新的目标是完善政府过程功能,从而使政府输出功能符合社会生态环境并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体制创新赋予了政府理念、体制、行为新的内涵。
首先,高瞻远瞩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园区依据产业发展战略、人才资源战略和区域协调战略的研究,提出园区产业结构发展的原则是“先二后三到二三并重”,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适当发展高效益产业、高就业产业;提出园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立足苏州,依托浦东,带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开放开发。
其次,亲商思维下更快捷的服务。园区建立上海——苏州工业园区的海关绿色通道。在上海海关和园区海关之间建立电脑联网,使园区的进出口实现直通与口岸式管理,从而极大提高通关速度,方便了客商;园区建立起由网络化职业介绍系统、社会化的社会保障系统、市场化的劳动力价格系统、法制化的管理系统等等。
3.经济发展为更高层次上的体制创新提供更佳的制度环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体制日益成熟,这又为公共管理在更高层次上体制创新提供更佳的经济制度环境,从而形成体制创新——经济发展——更高层次上的体制创新的良性循环。园区在借鉴新加坡经济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一个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管理严格,借鉴新加坡裕廊镇规划模式建设的国际化、现代化的新城区已在金鸡湖畔初现。
园区对新加坡经验的大软件和小软件借鉴已基本完成,园区已经成为国内最具竞争力的园区之一。在此基础上,园区又树立了新的战略目标;通过体制创新继续努力把园区建设为与世界经济接轨、符合国际惯例的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园区。而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又要求通过更高层次上的体制借鉴和体制创新,从而形成制度供给以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样就形成了体制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否定之否定的良性循环。
四、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对外辐射的制约因素
园区八年来的实践证明,有选择地借鉴新加坡经验,以制度的创新营造一流的投资环境,从而为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建立新的增长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全国开发区协会、山东省开发区协会、江苏省对外经贸厅先后在苏州举办了“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研讨班”,对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的对外辐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应该看到,这种辐射的力度是有限的。园区经验的对外推广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正由经济领域逐步向政治领域扩展,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更是方兴未艾,加入WTO则构成加速这一改革进程的外部动因。在这种有利的宏观条件之下,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的对外辐射作为一种制度创新的要求仍要受到种种现实情境的制约:
第一,从体制创新的内在动力来看,园区经验的对外推广存在着一个“路径依赖”问题。体制创新是对现实社会关系的变革,而现实的社会关系恰恰就凝结在现行的体制框架当中,实际地调控着社会经济生活的运行。它们曾经有过存在的充分理由,并以其巨大的历史惯性作用于当下人们的活动。因此,地方政府及其官员自身对于体制转变的紧迫性的认识,对于改革将要带来的利益关系调整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更深层次的一定区域社会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运动状况和该地区的社会历史条件,成为制约体制创新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各地区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将影响到园区经验对外辐射的接受程度,同时意味着学习园区经验同样有一个如何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并有所创新的问题。
第二,从体制创新的外部条件来看,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的实践探索是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的,能否争取到有利的外部条件支撑构成园区经验对外推广的第二重制约因素。园区作为中外政府间的合作项目,一开始就获得了强有力的组织支撑。从中新两国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到双边三级联合协调体系的建立以及被赋予的一系列“不特有特”、“特中有特”的功能性优惠政策,为园区的运作营造了优越的外部环境。园区作为一个新建的城市实体,是按照一种全新的模式来设计和运作的,它的资金的投入巨大而先天的负担很小,使其得以高起点发展,高效能运转:园区以150人的机构编制规模创造了130多亿元的GDP。园区的实践告诉我们,政府机构和管理体制的改革任重道远。
第三,从体制创新的外部空间来看,我国目前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职权划分方式影响着地方政府对于体制创新的能动作用及其形式空间。园区的成功探索为发展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积累了新的经验,即这种互利合作也可以在两国政府之间展开,通过共组的国家财团进行运作,从而拓展了国际经济技术的形式空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新的思想解放和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由此推而广之,对我国的对内开放和地区之间的互利合作也不无启示。问题在于,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单一制——集权型的政府管理体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缺乏明确的职权划分①,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实行双重的垂直领导,这势必制约地方政府对于体制创新的能动性和这种创新的形式空间。园区经验的对外辐射推广有赖于地方政府积极发挥自身能动作用和中央政府的适当授权。
9、山东人民出版社初三政治知识点(全部)
第一课 责任与角色同在
1、责任的含义
包含两层含义:责任是一个人应当做的事情;责任是不应该做某些事情。
2、责任的来源: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
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他人的承诺、分配的任务、上级的任命、职业的要求、法律规定、传统习俗、公民身份、道德原则等。
3、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子女,学生,朋友,陌生人,普通公民,社会成员。。。。。
每个人都有多重角色,而每种角色往往都意味着一种责任,我们每个人都应尽到自己的责任。
4、自己对自己负责
自己对自己负责的表现:守时,守信,诚实,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用合理合法的方法,及时纠正自己的过失,也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
自己对自己负责的意义:“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能享有真正的自尊,也才有资格、有自信、有能力承担起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
5、自己不对自己负责任的后果
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整体,我对他人负责,他人也对我负责;我对自己负责,同时也就是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
6、正确对待承担责任的回报与代价回报
承担责任,伴随着获得回报的权利,同时也是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
回报:更重要的是无形的财富,如良好的自我感觉、他人的赞许、获得新的知识或技能、能积累宝贵的人生经验等。
代价:当我们承担责任时,会感受到责任沉甸甸的分量,意味着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意味着可能因做得不好而受到责备,甚至受到处罚。有时因坚持原则而遭到埋怨,甚至成绩下降。
对于人的成长来说,承担责任,是自尊自信的具体表现,是自立自强的必然选择,是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我们要勇于承担责任。
7、如何理解“我承担,我无悔”?
有些该做的事情,并不是我们自愿选择的,但我们仍然要为它们承担责任,如果采取抱怨、懈怠等消极态度,同样是缺乏责任心的表现。只要我们把他们当作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担在肩头,全身心地投入,同样能够把事情做得出色。
第二课复习
1、集体和个体的关系
① 集体的存在离不开个体
②个体只有紧紧地依靠集体,才能有无穷的力量
2、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只有维护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才有保障。保障个人利益是集体的责任,而集体利益是集体中每个成员努力的结果。因此,集体应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个人更应该积极关心和维护集体利益。
3、关爱集体人人有责
4、如何关爱集体?
关爱集体的表现:
①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服从集体的安排,积极主动地为集体建设贡献力量。
②发扬集体的好作风,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集体遇到的困难。。
⑶在集体中能求大同存小异,善于团结他人,让集体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承担对社会的责任
1、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
作为公民,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
(1)维护国家的尊严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2)国家处在困难时期,最能考验公民的责任意识。
(3)我国青少年肩负着铸造民族辉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2、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三、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1、(1)慎重许诺、坚决履行诺言。
(2)承认错误并承担错误所造成的后果
2、自觉承担责任
自觉承担责任,就是我要承担责任、我愿意承担责任、我主动承担责任,而不是要我承担责任、被迫被动地承担责任。自觉承担责任就要学会反思自己的责任
第二单元复习
第三课 认清基本国情
1、当前,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如何?
1)当今世界,中国是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国家之一;
2)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形象已经为国际社会所公认。
2、为什么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初步显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提高)
2)、我国的社会主义仍处于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①原因或表现: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
②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
③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
3、初级阶段的含义及起始时间
① 含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不发达。
②初级阶段起始时间: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起,到本世纪中期(需一百年左右的时间)
4、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只有一个,它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5、国家的根本任务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6、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1)、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①三个代表的含义:
A、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三峡工程,西部大开发…)
B、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文化艺术的发展,文化的世界交流…)
C、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送温暖活动,为农民工立法讨要工资,…)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A、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具体表现。
B、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C、是我们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和必然要求。
7、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课本37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党制定基本路线的依据及出发点:
依据: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历史任务
出发点: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内容: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意义:它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中国革命历史经验的总结,是经过我国革命实践证明的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战的共同政治基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政治保证。
(3)、坚持改革:
.原因:我国现阶段存在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内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的改革。
(4)、坚持对外开放:
1)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2)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3)中国已加入了WTO,我们必须抓住机遇;
4)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要求。
5)实践证明,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动力。
(5)、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经验的总结;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是实现社会主义事业最可靠的保证
(6)、“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
1.它们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
2.经济建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互相促进的;
3.两个基本点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发展生产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7)、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1)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相互促进,紧密联系的。
2)其中,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改革是动力,稳定是保证、是前提。
3)在现代化建设中,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只有在稳定的政治环境下,才能集中精力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被称为少数民族.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三项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另两项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5、我国宪法赋予了各族人民平等的政治权利、人身自由权利
6、为什么说维护民族团结,既是国家的事,也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由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的内部事务。我国宪法赋予了各族人民平等的政治权利、人身自由权利。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2)维护民族团结也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自觉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生活中和少数民族同学和睦相处。主动帮助少数民族同学。
7、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1)一个国家: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
(2)两种制度: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后的稳定繁荣和发展证明:一国两制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8、两岸关系
(1)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2)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3)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第四课 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
一、为什么要对外开放?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世界一天一天变的更加开放,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中国要发展,要进步,要富强,就要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坚持引进去和走出来相结合。总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1、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2、正确认识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的关系
1)对外开放有利于现代化建设,在对外开放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立足点;
2)要正确理解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的含义,对外开放并不等于一切依靠外援,甚至依赖外国实现现代化;独立自主也决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
3)对外开放可以增强我国独立自主的能力。
3、对外开放中如何正确对待外来东西
1)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2)敞开国门的同时要维护自身安全:既要借鉴吸收一切先进的东西又要抵制一切腐朽的东西。
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一、我国的人口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之一
人口特点:
1、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
2、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人口的分布不平衡,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等
人口问题就是发展问题
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1、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具体要求: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3、意义: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深刻影响着生产力各要素,对经济增长起主导作用.2、生产力三要:生产工具、劳动者、劳动对象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 技在人类历史进步中的作用:科技发展推动经济变革和社会进步
(2)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
4、“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根本区别在哪里?(自主创新)
应如何提高“中国创造”的能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鼓励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培养创新人才。)
5、我国为什么要重视科技进步与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
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如果我们的自主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难以摆脱技术落后局面。
6、我们该如何做?
1)认真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知识;
2)积极宣传科学技术,在生活中和学习中提高创新意识。
3)积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1)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A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B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C接受良好的教育,已逐渐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和终身受益的财富,甚至决定其一生的命运。
(2)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我国的资源现状
①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我国资源国情)②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科学,浪费 、损失严重。
2、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要求含义: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要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尽的责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就是要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相协调;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协调中促使经济持续发展3、树立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4、循环经济模式
第五课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灿烂的中华文化
1、如何认识中华文化?(1)、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2)、中华文明为什么能源远流长?
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中华文化的构成: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道德伦理
(4)、中华文化的深刻影响
①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远影响。
②对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作用。
2、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3、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什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
新时期: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4.如何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第六课 参与政治生活
一、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1、人民怎样行使权力? 人民 — 选举代表 —— (组成)人民代表大会 —— (产生)其他国家机关( 行政、 审判、检察等机关 —— 管理国家、 维护社会秩序( 从左至右)
2、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机关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位最高,权力最大。
②其他中央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接受它监督。
③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要向它报告工作。
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可以对国务院及其各部门提出质询案等。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最高、权力最大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
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立法权;任免权,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国务院总理等的选举或任命;重大事项的决定权、监督权
10、山东菏泽三十年来的变话谁告诉我?拜托了各位 谢谢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改革开放的 30年,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30年!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010万,录取新生达567万名!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8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30年!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自此之后,中华体育健儿奋勇争先:2000年悉尼奥运,中国代表团收获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绩;04年雅典,中国军团更是将金牌总数扩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而今年,在108天之后,奥运大幕将在中华大地上拉开,我们将成为奥运的主人! 我们坚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必将出现一个又一个辉煌的30年!中华民族的崛起,必将让世界为我们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