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新创业 » 创新的普及

创新的普及

发布时间: 2022-05-21 10:44:54

1、未来五年科技创新发展和科学技术普及

近年来,学术界很多人在讨论中国是否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特别是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讨论更加热烈。我们的看法是,中国肯定能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这是因为中国在经济起飞以后,果断结束了跟踪模仿战略,及时实施了自主创新战略,即创新驱动战略。

经济起飞之后的“中等收入陷阱”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在经济起飞以后,不存在“中等收入陷阱”。但当后发国家经济起飞后、准备迈向成熟或消费阶段时,已经丧失了少数先发国家起飞时的优越条件,因此如果按照传统路径发展,必然出现“中等收入陷阱”。从这个意义上说,“中等收入陷阱”实际是后发国家现代化过程中才存在的“陷阱”。
当后发国家经济起飞以后,现代化的条件发生了两个重大变化。一是出现了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少数发达国家经济起飞时,面临的资源数量和环境容量是全球性的,近似无限供给;而大多数后发国家经济起飞时,如果按照少数先发国家的发展模式,资源总量和环境容量几个地球都不够。二是出现了少数先发国家利益的刚性约束。少数先发国家已经进入消费阶段或生活质量阶段,建立了先发国家主导的国际利益机制。而后发国家在经济起飞完成后,如果通过自主创新和提高生产效率进入消费阶段,国际利益分配机制必然发生改变。这是少数先发国家不允许的。因此,“中等收入陷阱”出现了。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创新起飞

“中等收入陷阱”就是后发国家的宿命吗?回答是否定的,后发国家完全可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跨越的途径就是在经济起飞以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适时启动第二次起飞,即创新起飞。
创新起飞是科学和技术要素大规模持续进入国民经济,并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带动工业社会向智能社会的跃升。
自主创新战略或创新驱动战略的实现,将经历前后相继的三个阶段,即创新积累阶段,创新起飞阶段,创新优势阶段。
(一)创新积累阶段,也可以称为创新起飞准备阶段。经济起飞基本完成,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或基本完成了工业化;国民达到中等收入水平;科技投入、科技人力资源、科技和经济基础设施等创新要素逐渐形成规模。这个阶段一般持续10年到15年。
(二)创新起飞阶段。科学和技术要素大规模进入国民经济,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社会生活民主化和法治化,国家从中等创新程度向高创新度跃升。创新起飞阶段在时间上略短于创新积累阶段,一般需要10年左右。经济体量较大,又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日本和韩国,创新起飞分别用了12年和8年时间。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创新起飞可能需要10年到15年。
(三)创新优势阶段。初步形成创新的比较优势,处于巩固优势并趋于稳定的时期。这个阶段较短,一般需要几年。

创新起飞的条件和特征
那么,究竟具有什么条件,才能完成创新起飞准备,启动创新起飞呢?
(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30%~40%。国际上通常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毛入学率在15%~50%,普及化阶段的毛入学率在50%以上。目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的国家,全球有54个;经合组织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5%。确定30%~40%的幅度,是考虑到人口规模和增长趋势的差异。
(二)研发投资强度。研发强度在1.5%~2.0%之间。目前发达经济体的研发强度都在3%左右,韩国、以色列超过4%。确定1.5%~2.0%的幅度,是考虑到经济结构和规模的差异。
(三)相对完整的基础设施体系。所谓相对完整的基础设施体系,包括覆盖全国的交通运输网,覆盖全国的供电网,覆盖全国的互联网和通信网,以及科学研究基础设施、设备和仪器等。
(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包括科学研究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应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以企业为主体就是以企业用户的需求为优先序,配置政府的、大学的、科研机构的、社会的创新资源。

中国创新起飞准备基本就绪
对照创新起飞的条件,中国创新起飞准备基本就绪,即将进入创新起飞阶段,即从中等创新程度经济体向高创新度经济体跃升的阶段。
(一)科技人力资源红利开始显现。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收到预期效果,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经超过7500万,连续几年世界第一。45岁以下科技工作者达到70%;30岁以下科技人力资源比重高达62%,而且成本比较低廉。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5%。从2014年开始,全国本专科招生总规模已达到当年年满18岁人口的46%。
(二)研发投入强度超过欧洲平均水平。2012年,我国研发经费首次突破万亿大关,研发强度首次超过欧盟28个成员国的平均水平(1.96%)。2014年研发强度达到2.1%,绝对量超过1.3万亿,研发强度超过了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等。
(三)规模化基础设施基本形成。已形成铁路、公路、民用航空、水运和管道组成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已建成国家信息通信基础网络和公用邮政网络;建设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比较完备的科研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体系。
(四)建立了市场化的技术研发体系。建国后建立了完整的科研体系;改革开放后又建立了市场化的技术研发体系。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开展研发活动。来自企业的研发经费超过全社会研发经费的70%。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开发类院所转为创新服务型企业;高校开展大量市场化研发活动。

2、科技进步的一体两翼分别是科技普及和科技创新吗

科技普及与科技创新,是科技进步的两个基本体现,是科技工作的一体两翼。正像人的两条腿、车子的两个轮子,不可或缺。科技发展必须做到‘创新’与‘普及’并举。

3、创新的重要性

1、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3、时代发展呼唤创新。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4、创新发展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国运所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
5、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更加呼唤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改革创新推动中国走向富强。

4、为什么教育部要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并要求人人都上创业课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网络整理的创新创业意识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以供大家学习。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创新创业意识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的背景
答: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具有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重要部署,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近年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积极进展,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高校重视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
为此,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突出问题导向,把握改革重点,在深入总结经验、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反复修改完善,形成了《实施意见》,经国务院同意,由国办印发。《实施意见》提出了9项改革任务、30余条具体举措。
创新创业意识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的原则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着重把握好三点:一是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培养质量。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二是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培养短板。丰富课程、创新教法、强化师资、改进帮扶,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突破人才培养薄弱环节,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三是坚持协同推进,汇聚培养合力。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全员参与,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
创新创业意识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的总体目标
《实施意见》提出,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取得重要进展,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
创新创业意识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的举措
答:主要是探索建立三个新机制。一是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完善学科专业预警、退出管理办法,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二是实施系列“卓越计划”、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多形式举办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三是打通一级学科或专业类下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

5、为什么要进行创新?

企业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才能适应新时代下新的机遇,也只有创新才能使企业产生突变,才具备“应万变”的适应能力,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企业要适应互联网时代下新的市场、新的商业环境,要转型发展,离不开创新。

而从宏观层面来看,创新可分为基础技术型创新、工程技术型创新、客户中心型创新和效率驱动型创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以用户为核心观念的不断深入,企业逐渐将关注点放到提效这件事上,用效率提升驱动企业创新改革的效率驱动型创新成为焦点。

所谓效率驱动型创新就是提出新思路、新方法颠覆现有低效的运营方式,借助互联网新技术将想法落地实现改革。云视讯就是在互联网背景下诞生的新技术,作为未来的基础通讯技术,解决了组织间远程沟通难、互动性差、效率低的痛点。云视讯技术的应用能优化企业内各个沟通、协作环节,对提高运营效率大有帮助。云视频会议系统具备让公司组织架构灵活化、人才引入全球化、培训体系完善化、客户服务精细化等优点。

组织架构灵活化

以往企业为保证部门间拥有良好的沟通、协作环境,大多采用集中部署办公区的方式,但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冲击国内市场,为适应业务分散化趋势,企业不得不推行分布式办公模式,传统低效的沟通、协作方式限制了企业发展。云视频会议系统完美解决了远程沟通难的痛点,全球领先的编解码技术保证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实现高清视频互动连接,全国各地的办事处、分公司通过网络就能进行实时面对面视频沟通交流,工作效率更高。

人才引入全球化

人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证,人才引入策略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线下面试的招聘方式受地域限制,HR只能在本市或临近城市招揽人才,使企业陷入“造血”能力不足的困境。远程招聘彻底改革了招聘方式,HR用云视频会议系统发起远程面试,将邀请卡通过邮件、短信、微信等方式发给候选人和用人部门负责人,各方用手机、电脑、微信小程序等一键就能加入其中,随时随地开启高清视频面试。远程招聘极大缩短了人才引入周期、扩大筛选边界,让招聘效率更高。

培训体系完善化

新员工入职培训、企业文化宣讲、员工业务能力提升等都离不开培训,完善的培训体系是企业建立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措施。云视讯技术未普及前,企业培训多采用线下组会、文字材料自学、异步视频等方式,效果并不理想。讲师使用智能培训系统在总部培训室就能与全国同事建立高清互动视频连接,互联网环境下都能享受1:1真人沉浸式教学体验。在线答题、课堂反馈等功能让讲师实时了解课堂效果和学员知识点掌握情况。教学效果可量化让企业培训更高效。

客户服务精细化

强调以客户为中心是每家企业的宗旨,但真正将服务落到实处的并不多,精细化客户服务能力可以保证销量稳步上涨。以往业务员和客户多以电话沟通为主、出差见面拜访为辅,效果不佳。云视频会议系统颠覆了传统客户服务模式,不用出差,在工位就能和客户建立高清面对面视频连接,屏幕共享功能让云会议室内全部设备都能同步显示文件、图片、应用程序界面。沟通结束后还能在云文件夹内回看完整沟通过程,不错过任何重要细节。

互联网是效率的代名词,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也给企业生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老板们必须时刻紧盯业务流程和环节,利用新技术不断优化不合理之处,从而实现以效率驱动企业创新变革的目的。云视频会议系统因其高效连接的特性,已成为了企业提效强力有的抓手。未来,以小鱼易连云视频会议系统为基础开发的远程招聘、智能培训、视频客服、沟通会商、视频会议等应用场景将被广泛应用于企业和政府机构。

6、大学生科技创新对个人、学校、国家有什么意义?

对个人:

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指引下,大学生有能力在毕业之后,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根据所从事的工作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更好地达到完善自我和适应社会的目的,从而为终身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可以帮助大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更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作风意志。

对学校:

高校拥有丰富的青年人才资源,学术思想活跃,学科门类齐全,成为知识传承、创新和应用的主要基地。通过施行“创新学分制”、“科技创新奖”等方式,鼓励大学生在国家级、省级、校级各类竞赛中取得优秀成绩,这不仅有利于拔尖人才的培养,而且有利于创新意识、创新观念的普及。

通过设置“学习优秀奖”、“学习进步奖”、“社会实践先进个人”、“优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等方式,使更多的学生在求异性思维、敏锐观察力等方面得到培养和鼓励。同时,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使得科技创新活动得到最好普及。

对国家:

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国家支持经济发展,创业必然要经过创新,大学生的能力通过创业将得到极大的发挥。新公司的诞生意味着更多的劳动岗位,能降低失业率。

社会岗位供应不足,待就业人数多。社会体制发展不完善,供需不平衡,在现在这种全球经济疲软的背景下,就业率低的情况下,鼓励大学生创业无疑可以缓解就业压力。

(6)创新的普及扩展资料:

新创业教育包含了“创新”与“创业“两个点。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有别于传统教育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

而创业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事业心与开拓技能的培养,就是一个人开创性形成的教育。

把两者结合起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创新创业教育是基于创新教育基础上所进行的创业教育。近些年来,创新创业教育在各大高校开展起来,为广大的大学生提供一条新的道路,为社会培养自主创新创业人才。

7、为实现科技创新,我国采取了哪些措施?

1. 对科技创新的再定位

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间的综合国力竞争,将集中地体现在科技的创新上,一些重大科技创新所产生的产业辐射和带动作用,必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当今世界,在某些发达国家中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了70-80%,甚至更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21世纪谁拥有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谁就将牢牢地把握世界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主动权。

入世之后,我们固然可以利用wto所制定的对发展中国家有益的条款开展一些技术领域的交流和合作,但同时,wto规则对知识产权、科学技术项目的保护措施和有偿使用条款,也给中国的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集中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加入wto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将使我国普遍存在的“盗版”现象、“假冒产品”现象受到空前的制止和打击,这固然具有长远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但在当前我国人口众多、消费者购买力普遍不足的情况下,无疑将会使众多的科技创新成果普及失去广泛的群众基础,对企业而言,则意味着生产成本的空前增加,意味着产品竞争力的大大下降;二是加入wto后,我国产品的出口将受到大量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的影响。这就意味着,今后我国的技术商品在进入发达国家时,将受到涉及电子贸易、网上招标、商品标识、计算单位、条形码等领域的大量法律、法令、条例、规定、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制度等贸易壁垒的严格制约,凡不符合要求的,都将被限制进口和入关。这不但大大影响了我国出口贸易的增长水平,而且也使出口企业面临严重的市场销售危机。

因此,无论是我们自身的发展需求,还是入世后外界对我们的压力环境,都促使我们把科技创新放在一个事关存亡的战略高度,也只有这样的定位,才能促使我们充分发挥自身潜力,积极地为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创造一切有利条件。

2. 科技创新的发展潜力评价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们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指引下,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中,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同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按照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标准来衡量,我国的科技实力从总体上来看还是相当落后的。据统计,当前我国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有30%左右;中国企业中的生产设备仅有24.6%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却有30%处于国际落后水平;中国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5.3%,研究与发展人员投入占全部职工的比重仅为1.09%;中国每万人的授权专利仅为0.73项,等等。这些数字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有些甚至低于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这就是当前我国科技发展的基本国情,也是我们推进科技创新的根本立足点。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乐观地看到,在21世纪,在我国加入wto并进一步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大环境中,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潜力是非常巨大的。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认识:

2. 1 政局平稳、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创造了科技创新赖以发展的良好环境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和平与发展是人心所向,增加收入和改善生活成为老百姓最朴实的要求。在这样的氛围中,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无疑具有最广大的群众支持基础,而有了最广泛的群众支持,科技创新就有了最根本的保证。

2.2 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最广大的需求空间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能保持7%以上的速度增长,可以说科技创新功不可没,而进入21世纪的中国经济,同样离不开科技创新所提供的巨大支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包括农业、基础产业、加工工业、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内的各主导产业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几乎是全方位的、无止境的,这就为我国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提供了最大的市场需求。

2. 3 多渠道、全方位的投资格局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支持

加入wto后,国际投资更容易、更多地进入中国,我国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资规模也日趋扩大,加之逾来逾多的大中型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具有了更大的投资能力和更多的投资选择,中国科技创新所需要的风险投资资金已经得到了最充分的保证。这种多渠道、全方位的投资格局,不但提供了科技创新所必须的物质支持和资金保障,也为科技创新创造了一个资源流向更合理、竞争环境更激烈、科研成果转化更有效的良性发展条件。

2.4 科技发展水平的落后使我们同时具有了“后发优势”

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在对外开放中与世界各国将进行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其它国家一些成熟的科学研究体系、科学研究方法,甚至一定范围内的科技创新成果,都应该成为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对象,使我们在这些领域的探索中少走一些弯路,从而降低我们的研究成本,这种“后发优势”在一定时期内对像我们这样的落后国家是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我们一定要打破过去在姓“资”、姓“社”问题上的种种困惑,主动出击、扩大交流与合作,尽快赶上世界科技发展的步伐。

3. 科技创新与多种要素的良性互动

科技创新事业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社会发展总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促使其它要素变动的过程中,同时也受到其它要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与多种要素的良性互动。

3.1 思想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前提

这里所说的思想,不仅仅包括一个自然人在进行科技创新过程中所必需的智力因素,更重要的是指一种观念、一种意识。如,wto是以一整套国际贸易规则为基础的世界贸易组织,因此,“规则意识”就需要我们在原有的意识体系中进行创新并树立起来,从而适应一种全新的模式。思想创新是创新的前提,也是创新的源泉,在当今世界,谁最先、最好地进行了思想创新,谁就掌握了包括科技在内的一切创新的先机。

3.2 资源流动是科技创新的动力

“流动才有活力,流动才生效益”这是市场经济的法则,也是科技创新的动力所在。无论是人力资源还是资金资源,只有通过流动,达到它所能发挥最大效力的最佳位置,才可能创造出最大的科技创新成果。因此,我们必须尽快建立健全一整套促进人才和资金充分流动的机制和途径,最大限度地为科技创新提供有效的动力支持。

3.3 教育的发展进步是科技创新的基础

没有人才就没有科技的创新,而没有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就无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因此,科技的创新必然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基础。当前,我国在教育投入、教学内容设置、在校师生比例、教师学历、教师工资水平等各方面都同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在这种条件下,要求我们的教育部门培养出像发达国家那么大比例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几乎是不可能的,又怎能要求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在短时间内就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呢?因此,我们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地加大对教育的支持力度,为科技创新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3.4 制度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保证

这里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没有制度创新,持续的科技创新规模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二是没有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即使已经完成,也不可能顺利地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生产力,从而使科技创新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反之,积极的制度创新,不但为科技创新的完成提供了方方面面的制度保证和实现途径,也为科技创新事业的健康、公平、有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8、如何创新普及法律常识工作?

第一, 普及民众法律常识、提高民众法律意识乃依法治国之基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到了总人口的70%左右,这群人的法律意识得不到提高,其他30%左右的人口和法律工作者的法律意识提得再高也不能根本提升我国的法治水平。依法治国的关键在于形成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而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的基础少不了生活在其中的民众具备一定程度的法律意识,这是基础中的基础。现在我深感我们的这个基础层次太低有待提高,如今它成了阻碍我国法治化进程的症结所在。当然普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但是我们必须充分重视普法这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环节。

第二, 普及民众法律常识、提高民众法律意识有助于提高我国基层法院法官的办案质量和民众的满意率。

如今,基层法院的法官常被指责办案质量低,当事人满意率低等。我感觉近年来的司法改革已使法官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不能老把问题的责任归咎于法官,其实导致这样的结果当事人也负有一定的责任。我国基层法院特别是郊县或比较偏僻的地方的法官接触的当事人普遍法律意识比较低:他们中不乏法盲,言行举止无不表现出对法庭、法官的害怕,完全不懂其实法院也是他们主张要回自己权利的地方,打官司是一件丢脸的事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他们的观念之中;他们中也不乏刁民,无视法庭,完全不遵守法庭秩序,甚至随意在法庭上侮辱法官或动手打人,还有拒不签字等等。我深感在这种环境中工作的法官实在很不容易,一方面其作为法院系统中的一名法官他受着错案追究制等一系列法院内部严格的考核制度的压力,另一方面在如此一群几乎没有法律常识的当事人面前运用法律断案阻碍重重。暂且不说其听不懂法言法语要费力地一遍遍解释,一些和他们自己内心的道德标准相背的法律准则他们完全听不进,情绪一激动就导致当庭谩骂法官甚至动粗。在这种环境中办案的法官还何来威严感和职业荣誉感?所以要提高法官的办案质量,要提高当事人的满意率,提高法官素质是一个方面,提高当事人的法律意识同样也是相当重要的,而且,当事人的法律意识的提高对法官素质的提高还会有自然的促进作用,因为法官在有着很强法律意识的当事人面前也不敢乱来。

第三, 普及民众法律常识、提高民众法律意识和提高法律工作者的素质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优化我国的法治环境,提高法律工者的素质是一个方面,关键还是要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因为后者涉及的面要广得多,正因为面广所以普法也是困难重重。我们可以采用小平同志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先努力提高法律工作者的素质再逐步提高整体民众的法律意识。我感觉近年来由于司法改革的原因我国的法律工作者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强调提高这一小部分人的素质的同时我们不能对民众的法律意识采取太过听之任之的态度。一味强调法官、检察官素质的提高而对民众的法律意识持放任态度必然会使两者之间产生落差而不匹配。就算有了高素质的司法工作队伍也很难使其充分发挥作用,所谓“秀才碰到兵,有理说不清”。打个比方,就好比一个身体单薄的人你给他吃再好的补药也没法改善他的体质,因为他的现有体质根本没法吸收你所提供的补药,所以要让补药起作用必须要使其体质达到一定的标准。我国现在的司法改革所进行的一系列研究和探讨都是建立在一个相对比较发达的法治环境中的,在一个民众法律意识比较低的环境中是很难实际操作的,这样在这些地方谈司法改革就显得其改革意义不是很大。要想使司法改革收到更大的成效,那么我们必须要重视普法,要尽可能地把普法提到与司法改革同样的高度,这样才能有助于两者协调而发挥各自最大的效用。

第四, 普及民众法律常识、提高民众法律意识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共同重视。

要让百姓去主动吸收枯燥乏味的法律常识似乎是不可能的,除非他/她需要运用法律常识去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们才会主动去了解,既然主动学习有困难,那么我们就应当用宏观调空的方式来被动灌输。下面我简单谈谈我的构想:
首先,我们应当完善我们的法律援助体系,提高法律工作者的素质,使碰到法律问题的老百姓能够方便有效地获得法律援助。这样老百姓能在得到法律援助的同时获得相应的法律常识。同时基层法院在碰到典型案子的时候要适当作一些相关的法律宣传,扩大影响面,对百姓起一个警示作用。基层法院具体的承办法官也要主动承担起法律宣传工作,基层法院特别是派出法庭很多案子往往是调解结案的,此时法官应当有针对性地给予一些法律上的教育,使当事人以后能有所受益。简而言之就是以点带面,通过法律工作者来带动社会大众的法律意识。
其次,电视、报纸等各新闻媒体在加大法律宣传工作的同时,要适当考虑大众化问题,要吸引民众的目光,如果太过专业化恐怕还是不能达到法律宣传的目的。现在案件聚焦、法律与道德、社会方圆、东方110、终极对话、今日说法等节目都是比较好的节目贴近百姓生活,希望能充分发挥这些节目的作用。
再次,希望演艺圈能多产出一些国产法律类影片,电影的影响力往往比刻意的宣传要有效得多,像《秋菊打官司》那样成功的有关法律的影片实在太少了,我们的老百姓不能再把今天的法治环境理解成秋菊打官司那个年代的样子了,可我发现很多文化层次比较低的老百姓的观念还是停留在那个年代,我们需要新时代的法律影片来刷新老百姓头脑中的打官司概念。国外有很多优秀的法律类片子,像《失控的陪审团》等,引进国外优秀的法律类片子对于文化层次比较低的老百姓而言效果恐怕不会很明显,国外的片子往往不是他们感兴趣的领域。所以我希望我们能像打造《英雄》等国产大片一样来打造一些高质量的法律影片来刷新我国民众的法律观念,唤醒民众的法律意识。
最后,我建议我们现在的中小学都应该开设法律课程,其内容应该是实用且贴近生活的,比如有关刑法、民法、婚姻法、继承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有关内容,可以以案例形式把有关法律理念零零碎碎地慢慢传授给他们。不能把法律课程只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法律课程也应该纳入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中,甚至要作为中考高考的内容之一,让大家充分重视法律。大学才开设法律课程太晚了,要让孩子从小树立起法律意识,同时孩子在课堂上所学的生动的案例和相关法律常识回到家往往就充当起法律宣传者的角色,一人受教全家受用。我认为这是普法比较有效的途径之一,希望有关部门能考虑考虑这个建议。

总之,司法改革是面向司法机关、司法工作者的,他们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中坚力量,必须加以重视;普及民众法律常识、提高民众法律意识是面向社会大众的,它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也必须加以重视,两者不可偏废。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我国现在人口众多,众多人口中受教育程度高的比例又比较低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要走“法律平民化,法官精英化”的路线,如果两者都平民化显然和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相背,如果两者都精英化势必会把大部分民众排斥在司法保护的范围之外,这会直接导致社会的不稳定。所以为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了优化我国的法治环境,实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我们必须在强调司法改革的同时把普及民众法律常识、提高民众法律意识提到同等的高度予以充分重视。

热点内容
我要开店淘宝 发布:2020-09-09 12:06:51 浏览:854
十大相机品牌 发布:2020-08-29 10:57:46 浏览:788
淋浴器十大品牌 发布:2020-08-29 01:52:31 浏览:627
开店宝支付 发布:2020-09-15 10:25:50 浏览:560
技术专利申请 发布:2020-08-27 21:42:43 浏览:545
怎么扫条形码 发布:2020-08-29 10:28:31 浏览:538
怎么保护知识产权 发布:2020-08-29 01:30:26 浏览:535
济南创新谷 发布:2020-09-10 04:19:14 浏览:533
淘宝开店照片要求 发布:2020-09-09 12:08:29 浏览:532
开店美发 发布:2020-09-02 20:04:55 浏览: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