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想西方
1、什么是创新的思维方式?
西方创新思维方式的研究不仅填补了我国思维方式研究的空白,具有重大学术价值,而且对我国理论思维水平的提高以及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现实指导意义。本书以哲学史、逻辑史、科学史、社会发展史为基础,以大量翔实、可靠的资料为依据,研究了西方原始形象思维、探索发散思维、神学信仰思维、游移怀疑思维、经验归纳思维、理性演绎思维、力学机械思维、唯物辩证思维以及直觉顿悟思维等九种具有创新价值的思维方式,具有立论和评述的说服力,饱含新论,笔墨得当,给人一种历史感和客观、真实感。
本书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和思考性,适合作大、中专学生和研究生创新素质培育的教材,也利于科学研究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的发明创造。
2、西方历史上的改革创新有哪些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具体回答如下:
1、文艺复兴。使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
2、宗教改革。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3、启蒙运动:它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4、自由主义。是一种自由主义经济模式,代表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3、近代西方国家创新精神旺盛的原因
我始终认为,航海的民族,比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民族,创新更好。所谓,专读万卷属书,不如行万里路。所以,不只是西方国家,你看日本的文学作品,也比我们现在多啊。看看我们的电视剧,金庸,古龙,四大名著都要拍烂了,玄幻类的更是,没什么滋味,千篇一律。
看看日本的漫画,海贼王,火影,猎人,虽然文学的表现形式不一样,但是人家的思维的确比我们活跃。想来想去,还是民族根性决定的。你到底是一个开放性的民族,还是一个自闭性的民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
看看西游记吧,这是一个旅行的故事吗?里面可有介绍半点当时外国的风土人情?孙悟空是农民起义领袖,猪八戒是小商人,沙僧是农民,遇见的只有妖怪,怎么没有遇见突厥人?怎么没有中亚民族?怎么没看到波斯的拜火教?吐蕃人没给唐僧制造麻烦吗?没办法,施耐庵是农民,虽然有文化,也只是一个有文化的农民,他没去过西域中亚天竺,你叫他怎么编的出来。我是很尊敬唐三藏的,不因为他是一个和尚,而因为他是一个旅行家,真正的走了出去,他的游记可比西游记精彩多了。至少不天天都是妖怪神仙,千篇一律。
4、弗洛依德的创新思想
弗洛伊德相信个体原欲的发展,如升华(sublimation)概念所示,为不断转换客体。人生来即属“多相变态”(polymorphously perverse),任何客体都可能成为快感之源。随不同发展阶段,人会固着于特定欲望客体——初为口欲期(oral stage)(如婴儿因哺乳产生的快感),继之以肛欲期(anal stage)(如小儿控制肠道产生之快感),随之为性器期(phallic stage)。孩童接着经历固着性欲于母亲之时期,即所谓恋母情结,但因此欲望的禁忌本质,必须予以压抑——较不为人知的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则是性欲固着于父亲。
弗氏希冀此模型能放诸四海皆准,故转求古典神话和当代民族志以为比较素材。弗氏恋母情结一词,原名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即取自著名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里斯之名作《俄狄浦斯王》(Oedipus Rex)。弗氏如是言道:“我从自己身上发现对我母亲的爱,对我父亲的妒。如今我认为此乃孩童遍存之现象。”弗氏尝试于心理动态层面落实此发展模式。每一阶段均为迈向成人的性成熟期之进程,该成熟期将产生坚实自我,并发展出延迟欲望满足之能力。(参见《性学三论》(Three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Sexuality))。弗氏视俄狄浦斯冲突为性心理发展与启蒙之型态,借此指出他所确信人性对乱伦的渴求,与压抑此欲望之必要。他并转求文化人类学对图腾崇拜的研究,主张此崇拜以仪式性演绎,正反映出部落型态之俄狄浦斯冲突。
任何对弗氏思想的讨论,若不触及其影响力深远又争议不断,关于女性角色与心理层面之议题,便无以称之完备。虽弗氏为早期提倡女性自由与教育之健将(参见其〈开化性道德与当代神经失衡〉(Civilized Sexual Morality and Modern Nervousness)),一些女性主义人士辩言,弗氏对女性性发展的看法,不过让西方文化中女性的进步倒退数十年,向男尊女卑的意识型态靠拢。弗氏相信女人为残缺之男,必须学习接受自身的毁伤(缺了阴茎),服膺想像的生理诫命。他据此提出如阴茎钦羡与进行阉割等术语,描述意欲于家庭以外场域,展其才学的女性心理,不仅“丰富”了歧视女性的辞藻,更造成1970年代以前,女性教育权的斲伤,并徒增女性进入传统以来由男性主导之社会场域的障碍。
虽弗氏论点受到关心女性平权人士质疑,然如朱立叶·米契尔(Juliet Mitchell)、南西·乍得罗(Nancy Chodorow)、洁西卡·班哲明(Jessica Benjamin)、珍·盖洛普(Jane Gallop)、珍·弗莱斯(Jane Flax)等女性主义理论家,认为精神分析理论与女性主义所谋者并不分驰,可如面对如其他理论传统,将其纳为己用,去除其中性别歧视成分。另一女性主义者舒拉米斯·费尔史东(Shulamith Firestone),也认同弗氏理论对女性主义运动仍有所用。在其〈弗洛伊德主义:误导之女性主义〉(Freudianism: The Misguided Feminism)一文,论及弗氏论点基本言之可谓正确,除一重要细节须作修正:即弗氏写道“阴茎”处,都可换为“权力”一词。
此外值得注意处,为弗氏早先认为歇斯底里症(hysteria),源自孩童时期之性逾矩(sexual abuse),但晚后舍弃此称为诱奸理论(section theory)的说法(参见其《性逾矩索引》(The Index of Sexual Abuse)),直言许多案例中均发现,孩童时期性逾矩之记忆,并非出自事实,多源出想像。弗氏转而重视俄狄浦斯理论,断言人潜意识均希冀与双亲发生性关系。 在其晚年作品中,弗洛伊德提出心理可分为三部分:本我、自我与超我(id, ego, and superego)。
潜意识的本我(拉丁字为“it”,原德文字则为“Es”)代表思绪的原始程序—我们最为原始,属满足需求的思绪;此字为弗氏根据乔治·果代克(Georg Groddeck)的作品所建。同属潜意识的超我(德文字为“Über-Ich”)代表社会引发生成的良心,以道德及伦理思想反制本我。大部分属于意识层次的自我(Ich)则存于原始需求与道德/伦理信念之间,以为平衡。健康的自我具适应现实的能力,以涵纳本我与超我的方式,与外在世界互动。认为心智并非具单一与同质性之物此一立论,仍持续深远的影响着心理学领域以外的人们。弗氏极为关注心智这三部分之间的动态关系,特别是三者间如何互相产生冲突的方式。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为解决超我与本我之间产生的冲突,会使用心理防卫机制。使用这个机制需要爱欲(Eros)——此为希腊爱神之名;罗马神话则名为丘比特(Cupid)。若适当使用,防御机制可减缓超我与本我间之冲突,但过度或过当使用,而不正视面对冲突,则会造成焦虑或产生罪疚(guilt),最终将导致如抑郁沮丧的精神失衡。弗氏之女安娜·弗洛伊德,在防御机制此一领域的研究相当杰出,但她将首开防御机制先河的荣耀归于其父。防御机制有以下数种:否认(denial),反应结构(reaction formation),转移(displacement),压抑/抑制(repression/suppression),投射(projection),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合理化(rationalization),补偿(compensation),升华(sublimation),及退化情感(regressive emotionality)。
“否认”为避免去意识到对自我产生威胁的不快之事实或现实。例如学生接到表现不佳的成绩单,而对自己说成绩并不重要——有早期研究者辩称,弗氏的“否认”,与尼采归为奴隶或畜群道德的“愤懑”(ressentiment )和“价值的再价值化”(revaluation of values)等概念,相似性极高。
“反应结构”为意识性的采取某种与潜意识所欲之完全相反的进向。例如某人强烈仇视某一种族,宣称其理由为该种族低下卑微,但潜意识而言,是其人感觉自身低下卑微才有此说。
“转移”为情绪从危险物转向安全物。例如击打枕头,以避免攻击某人。
“压抑”为下意识的将极度痛苦的经验(如战争创伤),强制驱离意识层次;“抑制”则为有意识的进行同样工作。
“投射”是将基本上本属自身一部份某种不快的思绪、动机、欲望、或情感,投射到他人或他物身上。例如A不喜欢B,但不想如此承认的A,便将自身情感投射到B身上,而说是B不喜欢他(她)。
“理智化”为在情感上让自我脱离压力事件。理智化通常不透过接受现实,而经由合理化解释来进行自我脱离。
“合理化”为透过建构逻辑的正当性来作出某个决定,而此决定最初之所以成形,是来自完全不同于合理化的其他精神状态。例如甲为了听自我成长课程而购买MP3播放机,但却怕真正的理由无法被人苟同,而告诉友人是为了听古典摇滚才购买播放机。
“补偿”乃因无法达成某种行为,而代之以另一种行为。例如第一个小孩很会读书,第二个小孩便可能常逗父母开心来博取注意。
“升华”是将冲动导引至社会认同的行为上。如以黑暗阴沉之诗描写人生的女诗人爱蜜莉·狄金森,其创作活动本身即为一例。 弗洛伊德于不同作品中解释宗教起源。《图腾与禁忌》(Totem and Taboo)一书,提出人类起始以“原初部落”方式群聚,此多配偶制(polygamy)组合,包含了一男、多女、及其子嗣。依弗氏精神分析里论,男孩生命早期对母亲抱有性欲,此恋母情结为普遍存在的现象。父亲有保护部落的能力,因此男性爱慕他,但也同时因父亲与众母亲的关系而嫉妒他。儿子们了解独力无法击败领导者父亲,故合力予以杀害,之后以祭仪宴飨形式啖之,借此将父亲可怖力量纳入己身。然而众子之后背负的罪恶感,也使其强化对父亲的回忆,并予以祭拜。超我便如此取代父亲,形成内化的威权之源。部落内也由此产生乱伦与婚姻的禁忌,并以象征性的动物牺牲(献祭)(sacrifice)取代仪式性的活人宰杀。
《摩西与一神论》(Moses and Monotheism)一书,则根据弗氏里论重建圣经历史,然而圣经学者与历史学史家,因其说法与现存可信史料不符,不予接受。弗氏思想在《幻象之未来》(The Future of an Illusion)一书另有发扬。论及宗教为一种幻象(illusion),弗氏强调其为一幻奇结构,人若要成长入成熟期,必须脱离此结构。弗氏对潜意识的处理,则偏向无神论。
5、西方历史上的改革创新有哪些,对历史的推动体现在那
1、梭伦改革2、欧洲宗教改革3、穆罕默德阿里改革4、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5、明治维新。
梭伦改革:
①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
②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
③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
④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
欧洲宗教改革:
①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
②《圣经》翻译成德文,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③最终确立了“教随国定”原则,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④确立新教,冲击了罗马教会在德国的神权统治,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①政治上结束了埃及长期动乱、分裂、割据局面,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
②经济上推进了近代化进程,提高了生产力,发展了农业、商业,建立了近代工厂,使长期停滞的埃及社会焕发了生机活力,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③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壮大了国力,使之成为维护独立主权的坚强后盾。使埃及实际上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
④文化上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促进了文化繁荣。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俄国历史上重要转折点,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明治维新:
①内:使日本走上近代化道路(资本主义道路);
②外: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东方强国。为亚洲国家的仁人志士提供了改革的经验。
6、美国人民的创新精神是怎样形成的
美国人主要是从欧洲移民来的。当年(17世纪)他们到这块新大陆来的时候,美国作为国版家还不存在,生活权也很艰苦。这时候敢去的人都是比较有闯劲的,这与80年代初敢去深圳的人一样,都是有一股冒险精神的人。
开始,他们只占据了东部的一小部分地区,以后他们又逐步向西扩张,直到海边,这个过程也是需要冒险的。
有了这些经历,美国人民的创新精神就逐渐形成了。以后他们都很重视这种冒险精神,直到现在。
7、创新的思想是从西方引进的还是自己的?
创新的思想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土特产,不是从西方引进的。《礼记•大学》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 正因为此,中国房子,道路等等是拆了又建,建了即拆,房价一涨再涨,反正公家的钱和老百姓的钱不赚白不赚,赚了也白赚。 人家西方人的信仰是几千年来几乎不变的基督教,西方人认为房子越老越有文化和历史价值,可以表述为:“苟日旧,日日旧,又日旧。”
8、15世纪中西方新思想
从十五世纪出发
宣威与冒险:
广阔无垠、物产丰饶的大陆系住了郑和的船队,而范围有限的伊比利亚半岛却成了冒险家们跨越海洋的坚强后盾。
大国与小邦:
清以天朝上国自居,把其它国家称为“蛮夷小国”。当西方把目光投向广阔的海外在全球开拓市场时,中国却闭关锁国、孤芳自赏起来。当欧洲的科技革命蓬勃展开时,中国却在顽固地阻止新事物的出现,扼杀新思想的萌生。这种相对静止使中国的传统农业文明远远落后于西方工业文明。傲慢的统治者在不久以后品尝到了苦果。在乾隆盛世之后50多年,西方列强破门而入,中国逐渐失去了独立和自由。100多年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覆灭了。
马戛尔尼使团的自由贸易的要求被乾隆帝严辞拒绝,英国人试图通过自由贸易来倾销本国商品的目的没有达到。“我们进入北京时像乞丐;在那里居留时像囚犯;离开时像小偷。”这是使团在中国的感受。嘉庆时英国人再提出自由贸易的要求,嘉庆帝责令英国使节回国,并强调:“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劳跋涉,但能倾心孝顺,不必岁时来朝,始称向化也。”
黄海战役日本舰队伊东佑亨给他以前的同学中国丁汝昌的信:“当贵国与外界隔绝时候,这一制度可能是好的,现在它已经过时了。”
收缩与扩张:
中国传统社会似乎具有某种超稳定的结构,呈现出内敛性的收缩状态。中国的社会生活有个稳定的中心,这就是宫廷所代表的皇权,它使一切事物围绕自身而运动,不能脱离预定的轨道。西方社会具有外向性的扩张态势,使得西方国家在世界日益联成一体的形势下,大肆向外扩张和掠夺,竭力进行海外殖民活动。
专权与民权:
“民主”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即多数人的统治。古希腊人集体参与政治管理的良好政治风尚是通向西方文明的源流。古代中国自秦汉以来皇帝一人专权的政治传统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并有逐渐加强的均势。17、18世纪皇帝一人专权达到了历史的顶峰。而同一时代的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原则开始确立,人民的权利得到承认和彰显。与皇帝一人专权相比,资产阶级的“人民主权”思想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它提倡民主和公正,有利于充分发挥公民的主动性和聪明才智。
王朝与国家:
中国历史在分合更替和治乱循环的怪圈中打转时,西方已经产生了近代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
起义与革命:
明末农民战争、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等规模浩大的农民起义没有真正催生出新的生产关系,历史在农民起义之后似乎又从终点回到了起点,依旧在陈迹上踯躅。与此相反,英国、法国和美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却迎来了崭新的社会政治制度,其影响之大远胜过中国的农民起义。通过革命,英国、美国、法国摆脱了传统的发展路线,突然加速飞升,跃上了世界文明进程的制高点。
重农与重商: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是对立的两极。中华文明是起源于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农业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并通过抑制商业来保证农业的发展。西方有重视商业的传统,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机遇。航海发达的国家依靠商业和贸易独步欧洲,发展成为地区、国际的金融中心。重商主义曾经是欧洲现代化的利器,它把一个个落后的国家变成了富有的强国。
技术与科学:
15世纪以前,中国科学技术一直走在世界前面。四大发明是中国科技的杰出代表,然而先进的技术并没有给中国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中国的古老文明发明在西方人手中,经过改造创新之后,迸发出巨大的威力。它预言了西方封建制度的终结,改变了西方的社会进程。
15世纪以后的几个世纪,刚刚脱离了野蛮状态的西方人使伟大的“天朝”黯然失色。近代科技文明的创造者,不是处在文明中心的中国人,而是被中国人视为“名不见经转”的西方人。其中的种种机缘,非是向来以老大帝国自居的明清君主可以洞见。不过,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四大发明无一不是与应用层次紧密相连的技术。中国人缺乏科学,尤其缺乏西方人那种探究世界的科学精神。古代中国人的思维从孔子时代开始,就被纳入了伦理—尤其是政治伦理---的范围,从来不用方法论来指导自己观察身边的客观世界。
官城与商城:
在封建社会,传统的中国城市完全被淹没在辽阔的农村之中。同时,这些城市归根结底是皇帝及其奴仆地方官员的城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城墙虽然分割了城市和乡村的地理范围,却无法改变城市和乡村同为皇帝和地方官员治下的土地。
西方的城市似乎注定要承担反封建的重任。从15世纪开始,在一些工商业发达的城市,富有的商人取得了实际统治权,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工商业的措施。在城市中,市民的思想和才智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贯彻、发挥,商品经济的观念支配着社会活动。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正是这些乍看粗鄙的西方小城竟然后来居上,率先迈进了现代化的门槛。
太学与大学:
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称作太学。这是沿用西周时候的名称。明清时期的名称为国子监。太学制度体现了中国官方教育的特色:通过传授儒家经典制度来培养统治者所需要的人才,而科举制度更加强了这种政治色彩---学生成为行政官僚的后备军。明清时期,国子监同时也是教育管理机构。中国古代的民间教育,一直处在官方的控制之下:官方根据自己的需求对之采取挟持和压制的政策。在这种教育体制、环境中,学术自由、文化繁荣往往成为空谈。
在西方,最初的大学不是有教育主管机构批准建立的,而是自发形成的。“大学”一词源于拉丁文,指综合性的研究场所,或指有权决定学校事务的学生或教师联合会。这是一种类似中世纪行会的制度,保障了教师和学生自由授课、求知的权益。
微波与巨澜:
中国古代的人们习惯了按圣人孔子的教条来思考。这一状况到明清时期有所改变,出现了象李贽这样的反叛思想家。但是,李贽等人的思想并没有让中国社会跨过近代的门槛,反而象湖面上漾起的微波一样,渐渐趋于沉寂了。
与此同时,西方出现了一股强大的思想潮流,像大海上涌起的巨澜,排空而来,冲毁了中世纪的神学大厦。
被动与主动:
中国是被动地走向世界的。中国人长期处于封建专制的统治下,以内敛为美德,缺乏主动精神。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的炮声终于惊醒了迷梦中的中国人。
走向近代的中国,等待启蒙的这一天已经很久了。
近代世界文明的曙光,照到了18世纪的欧洲。这一结果与西方人长期以来形成的积极追求的主动姿态是分不开的。如果说文艺复兴摧毁了中世纪教会权威的话,那么启蒙运动批判的目标就不仅是教会,而更直接地针对封建专制制度。
9、请问中外“创新(创业)思想”的根源
马哲: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事物有旧事物没有的活力。
赫拉克利特:运动是必然的,万物推新。
西塞罗:历史是前进的。
等等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