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活力是
1、如何发挥青年员工的创新意识和青春活力
&
2、为什么不断创新,企业才有活力,动力、竞争力?
<
3、为何说中国创新的活力已闪耀全球?
据报道,日前有媒体报道称,随着创新智慧助力科研突破,创新应用提升生活版质量,创权新活力带动经济发展,中国创新已成为全球进步的新动力源,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专利、商标和工业品外观设计申请国,创新活力已开始闪耀全球。
报道称,日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表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专利、商标和工业品外观设计申请国,在国际专利申请方面,来自中国的申请量一年内增长了44%,中国专利申请量的实现了井喷式增长,中国的表现非同寻常。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今年8月发布的《中国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6》显示,中国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活跃度逐步提高,超过40%的受访企业有创新活动,创新在中国已经从指导理念转化为自主行动,如火如荼。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机构发布的“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也显示,中国在创新质量上再进一步,连续5年成为中等收入国家创新排行的“领头羊”。在国内市场体量、知识型员工、原创专利、高技术出口,以及原创工业设计等单项指标方面,中国都排名第一。
希望中国创新可以与时俱进,早日成为一流的科技强国!
4、创新管理是企业活力的源泉
一、创新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创新概念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皮特最早提出的。他认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和最根本的源泉就在于企业的创新活动。他说创新具体表现在:引入新的产品或提供产品的新质量;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包括新技术、新工艺;开辟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半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实施新的组织形式等。熊皮特理论影响了一大批经济管理工作者和技术工程专家。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对创新理论进行了大量研究,特别是强调创新的商业化过程,认为创新不仅是想出新东西,而且是要做出新东西,这就区别了企业创新与一般发明的不同。在地勘单位的体制转换和战略性结构调整中,也不乏创新的实例和创新的业绩,但是真正把创新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内容来抓还是不多见的。实际上创新管理是企业长盛不衰的要诀,是活力的源泉。
从发展过程看,企业也有建立、发展、消亡的生命周期。不同的企业的生命周期差别很大,有的昙花一现,有的经久不衰。企业的生命周期,与其核心技术的周期密切相关,任何技术或产品都会过时,它同人的生命一样,在市场上有一个发生、发展和最终被淘汰的过程。一旦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技术或主导产品落后了,企业就要陷入发展的低谷。只有通过创新,用新的技术替代过时的核心技术,企业才能闯过经营低谷期,获得再生。也只有持续不断的创新,才能使企业永葆青春。因为企业总是处在竞争环境中,正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是也应当看到,创新也是一种风险性很大的事业,无论在技术上、市场上,还是在经营上,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社会上因创新失败导致企业破产者也大有人在。因此,必须尽量减少风险,提高创新的成功率和效率。而要做到这一点,只有通过有效的创新管理来实现。大量的创新实践表明,只要把握好时机和企业内部的竞争因素,就可以一步步将创新引向成功。创新管理的任务就是要大力促进这种成功。因此,也可以说创新管理是一种决策,其中技术创新的创造性和不确定性,更决定了其管理本质上是一种非程序化的决策。这就要求企业决策者要有较高的判断能力和决策水平。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传统管理之下能培养出来的,它是在创新实践中通过学习培养出来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创新管理是一个试验——改错——完善的过程。管理者要善于及时调整不适当的决策,避免重大失误。
创新管理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这里结合地勘单位的当前现状,重点强调企业制度创新、生产技术和产品创新,以及经营管理理念的创新。
二、企业制度创新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要按照产权清晰、职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党中央的这个决断,同样适合于地勘单位。地勘单位当前在体制上存在的实际问题,突出地说明了非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不行。虽然对地勘单位的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几年,并且取得了相当进展,但是同党中央的上述要求还相差甚远,也很不适应地勘单位面临的市场形势。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近几年来地勘单位在面向市场、开展生产经营中,为什么没有一个单位的资本得到有效积累和很快扩张,形成规模经营?二是近几年来地勘单位在战略性结构调整中,都分别投放了大量资金,兴办不少经营项目,为什么成功率很低?有的省局其成功率尚不足10%;三是既然地勘主业在市场经济逐步推进的情况下,早已发现大幅度萎缩,为什么没有一个地勘单位成建制地走出去,或宣布破产、关停?关键就是原有的地勘体制,以及随后进行的企业化改革,根本无法解决上述问题。因为第一,它还不是企业,根本没有实行资本金制度,即使资不抵债,也无“产”可破,国家承担无限责任;第二,它没有实行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关系极为模糊,下级办企业主要靠向上级要钱,即使银行贷款,也要上级担保,而下级向上级借钱是从来不还的。同时上级也基本不给下级应有的自主权。所以这种体制不改革,根据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地勘单位改革的方向应当是跨跃式的由企业化管理直接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化,这就是地勘单位的制度创新。
在我国,现代企业制度主要是公司制。公司制度与传统的工厂制度有很大的区别,这种区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司法人制度,与过去计划经济条件的“工厂、公司”法人制度在法律意义上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司法人的出资人对债务只负有限责任,而工厂法人的出资人,对债务负无限责任。
(2)公司法人以企业全部财产对债务承担责任,同时公司法人对企业拥有完全的经营权,并对企业财产拥有法人财产权,并有完全独立地使用、支配和处置权;而工厂法人既无法人财产权,也无完全的经营权,更不能以企业财产对债务负责。
(3)公司法人对出资人只保证企业资产价值形态的完整,而不保证实物形态的完整,通过企业资产的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两项管理的分离,实现了公司法人和出资人职权上的分离。而工厂法人对出资人(国家)既要保证其价值形态的完整,又要保证其实物形态的完整。出资人既拥有最终所有权,又拥有企业财产处置权和企业经营权。
(4)在公司法人制度下,经理为董事会所聘任,除董事会外,别无领导。出资人对企业的干部,具有严格的法制性(以法干预)和定期性(一年一次股东大会),而在工厂法人制度下,厂长由政府主管部门任命,政府的干预具有随时性和随意性。这就是尽管工厂法人企业已经进行了十几年的改革,仍然政企分不开、企业自主权不能落实的真正原因。而公司法人的科学性就在于拥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并据此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这个在出资人和债权人之间增加的一个公司法人,既成为他们之间的中介,又成为他们之间的屏障。作为中介,公司法人保证了出资人和债权人双方的权益和责任的落实;作为屏障,公司法人隔断了他们双方的联系,架控了出资人的过多干扰,使之退居幕后,坐享其利,而由公司法人独揽企业大权与企业债权人和交易对手打交道,保证了企业经营效率。
(5)公司法人制度下的治理结构是董事会、董事长、部经理和监事会之间互相制约,起制衡的作用。董事会和董事长对出资人负责,管理企业重大事项,并聘任总经理;总经理对董事会负责,并负责企业的日常事务,推请董事会聘任副经理、财务负责人;监事会负责检查企业财务,对董事、经理执行公司职务时违法行为进行监督。而工厂、公司法人制度厂长只对主管上级负责、党委起监督保证作用,缺少法律定义上的制衡关系。常常出现两种倾向:要么厂长没有必要的自主权;要么出资人不到位,内部人控制企业。
对地勘单位实行现代企业改革,可以实行以地勘局为单元、以地质大队为基础,把原来的工厂法人放在地质大队这一级,然后,通过产业关联、地域关联或以效益好的地勘单位为龙头,在法人之间互相参股、持股,组成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这种法人互相持股的机制有重要意义:①它使本来意义上的所有制发生重大变化,对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来说,通过法人持股改造之后,各法人股东的背后虽然所有者是国家股东,但由于各个法人股东代表着各法人企业的利益,这就使原来纯粹的单一的国家所有,变成若干既代表国家利益,又代表本企业利益的法人股东所有,使所有制大大人格化了。②它大大削弱了股东的权利,而强化了经营者的权利,同时又有法人之间的制约。③法人持股使企业经营者不容易被个人股东追求分红的短期行为所左右,而着眼于企业发展和长远利益。广西地勘局在拨款扶植困难地勘单位时,就不是让他们独资办企业,而是把投资作为困难单位的股份,同效益好的企业共同办有限责任公司,就体现了法人之间互相持股的作法。
地勘单位在实行相互之间法人持股、组成规范的公司制度时,应当对国有资产进行剥离,把非经营性资产和福利性资产剥离出去,同时把离退人员及富余人员也剥离出去。但新组成的公司应当按一定比例提取社会劳动保险金,交给原来地勘单位使用。实行这种分离时,地勘局最好按地区组成管理中心,负责离退人员和富余人员的管理,并经营一些物业。原来的地勘单位可逐步撤销。
对企业化程度比较高、经济效益比效好的地勘单位(大队),也可以单独组建有限责任公司,但不宜搞独资的,应当让职工人股,由工会行使职工股权的管理。浙江地勘局第十一地质大队就准备这样做。
三、产品和技术创新
产品或劳务是企业利用社会资源的最终成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谁能最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生产出最让用户满意的产品或劳务,谁就掌握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纵观国内外一些著名大企业的发展史,也就是不断用新产品占领市场赢得用户的历史。产品创新必然要求对现有技术、工艺、设备和材料提出新的要求,反过来,技术创新又为新产品的面世创造了条件。如果把产品创新称作生产技术创新的“感应器”,那么技术创新就是产品创新的“催生婆”。从生产本身讲,要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也离不开生产技术创新。所以一定要把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结合起来抓。
在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中,要正确选择策略。一般说开发新产品、研究应用新技术,不外乎运用两种长短不同的链条,其一是从研究新概念开始,经过研究、开发、技术创新,到出产品的长链条;其二是从技术成果开始,经过技术创新到出产品的短链条。前者的特点是需要大量投入人力和物力,成本高、风险大,周期长,一旦成功,回报比较高;而后者则以已有的技术成果为起点,一般投入少、周期短、见效快,可以说是一条实现技术创新的捷径。两者相比,地勘单位走后一条路子更切合实际。因为从总体上说,地勘部门及其主办的多种经营,技术层次比较低,研究力量薄弱,资金不足,赢得起,输不起。这就决定了地勘单位的技术创新战略,必须主要着眼于对现有产业技术的改造、升级、对国内外新技术成果的吸纳、应用,对适销对路产品或劳务的研究开发。即立足于实际,建立起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内部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其中主要包括项目决算机制、人才激励机制、资金投入机制、技术扩散机制。切实提高科技对地勘单位及其主办企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在创新策略上可作如下选择:
1.滚动策略。即技术创新定位于连续技术创新,以现有产业及其技术为基础,加强生产工艺及相关技术的创新,实现技术的滚动发展和提高。这种策略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尤其是地质找矿、探矿技术及其延伸、扩展,可以以现有技术为基础,加快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新理论、新方法,不断改进技术和工艺,提高科技含量,从而建立和保持地勘单位在这一领域中的技术领先优势。当前许多地勘单位在地质找矿上实行对原有地质资料的二次开发就属于这一类,而且有的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拿来策略。即不考虑自己最初的研究开发,对市场看好的技术成果和产品,以较小的代价拿过来,为我所用。地勘单位的多种经营企业,大多处在发展初期,经济实力脆弱,不可能投入很多,专业技术人员又缺乏,不妨寻求这种策略。实际上有些地勘单位办的工业企业,已经进行了这种尝试,效果很好,如四川地矿局的沪州碳酸锶厂就是这样办起来的。
3.嫁接策略。即选择在某个领域具有技术优势的单位,作为合作伙伴,联合开发技术层面高、起点高、附加值高的新技术、新产品,从而为地勘单位或主办企业经济发展输入新技术。中矿总公司与陕西的生物工程提金技术的联合研究开发,就是采用就是这种形式。
4.借鉴公关策略。即借助体外科技力量,解决地勘单位、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重大技术问题。随机性强,无固定模式。有的是根据生产经营需要,确定技术创新课题,委托科研单位或大专院校进行研究开发,出成果归出资者;有的邀请外单位专家到生产现场,就地研究攻关,支付研究费用和酬金,主办单位占有技术成果。
产品和技术创新,涉及到地勘单位和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各个层次,它要求在内部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主要做法是:
1.建立灵活、自主的创新组织形式。如:创新产品小组、创新技术小组、合理化开发研究小组等。其组织规模不宜过大。企业领导要充分授权、要有完善的支持保障系统。他们可以自己研究开发,也可以提出适合本单位情况的研究开发策略和实施方案,同外部联合开发。
2.建立特殊的激励制度。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冒险,希望任何创新活动马到成功,无异于扼杀创新,其结果只能使得组织内部形成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风气。所以对创新必须在激励方法上有别于日常活动,允许冒险,允许失败,给创新者以失败的权力;给创新成功者以丰厚的报酬。甘肃地矿局地质三队,这几年连续发现几处可供开发利用的金矿产地,就是靠给予少数几个人的优厚工作条件和高额奖励获得的。
3.在内部营造依靠科技振兴企业的浓厚气氛,同时提出主攻重点,组织精干小组攻关,让大家协力,都来支持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增加创新的压力和动力,促进创新的成功。陕西地勘局三队就是这样做的。他们在80年代找到一个大金矿,但是由于品位低,难以开发利用,面临严重的困难。面对这种情况,他们决心通过技术创新,攻克低品位金矿的堆浸技术关,打个翻身仗。于是他们把形势和困难以及解决的办法,向大家交待清楚,并组织以实验室技术骨干为主的攻关小组,全力以赴地攻关,结果很快取得突破。使这个大金矿的78吨储量,由潜在的资源变成了现实的资源,现已建成3座大型选厂,年产黄金4.8万两,使这个队从根本上摆脱了困境。
4.在内部组织各有关部门全面开展创新活动,群策群力,依靠科技推动企业发展。即把创新的任务,分别向所属的各生产部门作出部署,同时发动群众提合理化建议,形成人人向技术要发展后劲,保证企业高速度发展。湖北地勘局武汉测试所就是用这种创新的办法,连续十年创造了高速度和高效益。在主业测试方面,他们把引进设备同自已研究相结合,在我国较早地解决了金矿测试的微量分析,承担全国13个省(市)、100多幅化探扫面测试分析工作,创造收入1000多万元;在测试仪器方面,研制成功了发射光谱计算机自动译谱联机系统,提高测试效率10~20倍,销售设备51台;他们瞄准建筑市场,通过改进利用岩土物理测试技术和设备,承接了建筑工程勘察中的土工试验任务,生意十分兴隆,进而研制出武汉地区第一台2000吨级大吨位桩基静载试验设备,形成了配套较为完整的建筑工程检测手段;在多种经营方面,他们利用化验分析的优势,开办了化学试剂商店,不仅降低自己实验的进货成本,还安排富余职工9人,年创利20万元。他们组织富余女职工开办童装厂,年创产值120万元,安排38名职工。他们开办矿业公司,专门为武钢服务,年营业额100多万元。总之,把各个部门和全体职工都动员起来创新。
四、管理创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地勘单位和企业面对着各方面的挑战,企业管理必须创新。管理创新的目的在于更有效地整合企业的资源,提高企业的业绩。管理创新包括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创新,也包括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资本经营就是一种管理理念创新。资本经营的理念是对传统的生产经营理念的扬弃。运用资本经营理念,可以为地勘单位和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使其在机遇和挑战共存的时代里得到更大的发展。
资本经营是指对资本的筹划和管理活动。从微观层次说,资本经营就是对企业可以支配的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行运筹、谋划和优化配置,以实现最大限度资本增值目标。资本经营的内容,从其经营形式上划分,可分为实业资本经营、金融资本经营、产权资本经营和无形资本经营。资本经营相对于传统的生产经营来说,有如下特点:
1.资本经营是以资本导向为中心的企业动作机制。传统的生产经营是以产品导向为中心的动作机制。这种机制企业只注意产品的生产和开发,不注意资本的投入产出效率;只注意产品的品种、质量问题,不关心资本的形态、资本运行的质量、资本负债结构等问题;只注意产品价格和原材料、设备成本的变动,不注意资本价格和价值的变化。而资本经营是以资本为中心的导向机制,要求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始终以资本保值增值为核心,注意资本的投入产出效率,保证资本形态变换的连续性和继起性,资本经营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资本最大限度的增值。
2.资本经营是以价值形态为主的管理。资本经营要求将所有可以利用和支配的资源、生产要素,都看作是可以经营的价值资本,用最少的资源、要素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不仅考虑有形资本的投入产出,而且注意专利、技术、商标、商誉等无形资本的投入产出,全面考虑企业所有投入要素的价值,充分利用、挖掘各种要素的潜能。资本经营不仅重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实物供应、实物消耗、实物产品,更关心价值变动、价值平衡、价值形态的变换。
3.资本经营是一种开放式经营。资本经营要求最大限度地支配和使用资本,以较少的资本调动支配更多的社会资本。因此,它不仅关注企业内部的资源,通过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组合,来达到价值增值的目的。而且还要利用一切融资手段、信用手段,扩大利用资本的份额,重视通过兼并、收购、参股、控股等途径,实现资本的扩张,使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结合起来进行优化配置,以获得更大的价值增值。这就是资本经营的开放经营。这种开放式要求打破地域概念、部门概念、行业概念,把企业不仅看作是某一行业、某一部门、某一地区的企业,也不仅仅看作是生产某一种产品的企业,而要看作是价值增值的载体。企业面对的是所有行业、所有产品,面对的市场是整个世界市场,只要资本可以产生最大的增值。
4.资本经营注重资本的流动性。资本经营理念认为,企业资本只有流动才能增值,资产闲置是资本最大的流失。因此,一方面,要求通过兼、收购和租赁等形式的产权重组,盘活沉淀、闲置、利用率低下的资本存量,使资本不断流动到报酬率高的产业和产品上,通过流动获得增值的契机;另一方面,要求缩短资本的流动过程。如实业资本,由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再由生产资本到商品资本、到货币资本的形态变化过程,其实质是资本增值的准备、进行和实现过程。要求加速资本这些流通过程,避免资金、产品半成品的积压,就可以大大提高资本效率。
5.资本经营通过资本组合回避经营风险。资本经营理念认为,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的经营活动充满风险,因此资本经营必须注意回避风险。为了保证投入资本的安全,要进行资本组合,避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不仅依靠产品组合,而且依靠多个产业式多元化经营来支撑企业,以降低或分散资本经营的风险性。
6.资本经营是一种结构优化经营。资本经营通过结构优化,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结构优化包括对企业内部资源结构如产品结构、组织结构、技术结构、人才结构等的优化;实业资本、金融资本和产权资本形态结构的优化;存量资本和增量资本结构的优化;资本经营过程中的结构优化等,来实现资本配置的优化,最终达到资本增值的最大化。
7.资本经营是以人为本的经营。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是靠人来进行的,人的潜能最大,同时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资本要素。而资本经营将人看作是企业资本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把对人的管理作为资本增值的首要目标,确立“人本思想”,不断挖掘人的创造力,通过人的创造效益,获得资本增值。
8.资本经营重视资本的支配和使用,不是强调占有。资本经营把资本的支配和使用,看作比资本占有更为重要,因为利润来源于使用资产而非拥有资产。因此,重视通过合资、兼并、控股、租赁等形式,来获得对更多资本的支配权。即把资本这个“蛋糕做大”。通过战略联盟等形式,与其他企业合作开拓市场。获得技术,降低风险,从而增强竞争力,获得更大的资本增值。
根据上述资本经营的内含及其特点,联系地勘单位及其主办的企业的实际,可以看出,在地勘部门和地勘单位战略性结构调整中,以及其管理、改革和发展中,推行资本经营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资本经营可以促使地勘单位及主办企业的资本得到迅速积累和扩张;可以促使地勘单位盘活资产存量,激活呆滞资本;可以促进地勘单位优化资本结构,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可以推动地勘单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地勘单位的改革等。
五、处理好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三者的关系
经营管理创新的上述三个方面内容,是一个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矛盾统一体。地勘单位在开展经营管理创新中,应当把握和处理好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应当把制度创新摆在第一位,以创建现代地勘企业制度来带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这是因为地勘单位的改革还远未完成,现存的企业制度尚不能给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带来足够强劲的激励。历史经验表明,在社会相对平衡时期,技术创新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方面,而在社会转型期间,制度创新较之于技术创新,就会上升为决定性因素。因此,当前地勘单位必须加速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化,推进相互投股,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拓展必要的存在空间。
其次,创新经营应当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因为只有在技术上不断创新和积累,地勘单位才能够持久发展,永葆生机。从地勘单位的普遍情形看,往往在操作中对技术创新重视不够,尤其在发展多种经营中喜欢铺新摊子,忽视跟踪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所以很少形成产品成梯次结构,有足够发展后劲的象样企业。不少经营单位随着原有产品的老化和市场的萎缩,不是夭折,就是进退维谷,处境艰难,结果不得不重打鼓,另开张。如此周而复始,总是处在低技术含量的循环中,这不能不说是许多企业效益低微或亏损、经济发展长期迟滞不前的根本原因,从当今的发展趋势看,产品的竞争力已主要取决于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技术优势,技术创新将为企业效率和效益增长的基本驱动力。因此,不论从远谋还是从近虑哪个角度着眼,都应把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
再次,经营管理创新应当以管理创新为基础,这不仅是因为地勘单位目前的管理水平尚低,需要尽快改进和提高,更因为制度创新也好,技术创新也罢,都必须依赖有效的管理才能产生良好的效益。现阶段地勘单位首先开展制度创新,理顺产权关系,当然非常重要,但这本身不能代替管理,如果管理工作跟不上,再好的产权关系和制度也难以发挥作用。同样,即便有再好的先进设备、产品设计和工艺方法等,也不可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因此管理创新的基础地位到任何时候也不能动摇。
5、活力是创新之源是什么意思
只有活力才能有创新
6、如何激发创新思维的活力
思维是开启人们智慧大门的“金钥匙”。记者思维的结晶是新闻作品,新闻佳作是记者创新思维的物化。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强化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思维的活力,是做好新闻工作的必要条件。因为新闻工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新闻工作的职业特点就是不断探索新情况,研究新问题,传播鲜为人知的新鲜事实和解决问题的新鲜经验,探寻体现事物发展规律的最新趋向。新闻工作者犹如在百花丛中采集花粉的蜜蜂一样,通过精心采撷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素材,经过创造性劳动,“酿造”出精品奉献给受众,以精神产品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新闻工作的创新思维,实际上就是新闻工作者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对自身具有的能动性、创造性的确认。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来看,记者的采访写作活动是报道主体与报道客体之间的矛盾运动。诚然,作为报道的客体的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报道主体无疑要尊重客观事实,然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它对客体的认识并非是机械模写或刻板复录,而是包涵了对事实的认识、评价和它的发展趋势,回答客观事物是什么、怎么样、今后怎么样等问题。新闻报道不仅要忠实地反映客观实际,而且要力求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使受众获得综观全局和预知事物发展前景的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记者发扬主体意识,激发创新思维的活力。一个创新思维能力强的记者,往往具有强烈的探索精神,能“沉”到事物矛盾的漩涡中解剖问题。当发现有价值的现象后能“跟踪追击”,把自己的思维向纵深推进:既“由表及里”,透过现象探究其本质,又“由此及彼”,联想到与这一现象相关、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深入采访。这种创新思维,使记者在报道中既不重复别人,又不重复过去,因而能出奇制胜,先声夺人。一些“敢为天下先”的独家新闻,一些充满新意、富有创见的新闻佳作,一些视角巧妙、内涵丰富、手法独特的新闻精品,都是记者创新思维的结晶。
二
现代思维学把人类的思维分为再现性思维与创新思维。
再现性思维是用惯常的方法去研究问题的思维方式。著名科学家卡·鲍尔把这种思维方式比作“水桶式思维”。因为用以思维的“水桶”是规定死的,水桶的容积决定了装进来的都是等量的水,尽管客观事物丰富多彩,但由于注入“水桶式”的思维模式,就陷入了模式化的“套子”。我们常说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三国演义》中司马懿被诸葛亮的“空城计”所愚弄,都是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而造成判断失误。采访写作中的“先入为主”,带着主观色彩强烈的“眼镜”去看待客观事物,用既定的思维去取舍事实,就挖掘不到有价值的新闻。
美国有一个名记者,在他刚开始记者生涯时曾遇到一件事:一天晚上,他被派去采访一个大牌明星的演出,到了剧场门口,广告牌上写着女明星因故停演。这位记者认为无新闻可发,就回家睡大觉了。可到了半夜,编辑部得知许多报纸的头版都将刊登女演员自杀的消息时,夜班编辑火了,把这位记者叫醒训斥了一顿。这位记者为何漏发了重要新闻?恐怕主要是思维定势的影响——不演出就没有新闻可采访。而那些嗅觉灵敏的记者却来了个逆向思维——不演出也有文章可做,从而在广告牌后寻觅到了大新闻。
可见,只有突破思维定势,激发创新思维活力,才能透过普通现象抓出有价值的新闻。再现性思维运用在报道工作中,常见的弊病是:趋同从众,人云亦云,刻意模仿;两眼向上,崇上唯书,脱离实际;拘守传统,封闭循环,提不出新问题;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好坏被置于两极;因果单一,只讲一点,不及其余,把事物发展归结于单一的动因。
创新思维是一种敢于探索未知领域、敢于直面现实、敢于提出新见解、新问题的进取性的思维方式,是人们思维发挥到极致的表现。其表现是思维异常活跃,呈发散状与多向型,能突破笃信通行的樊篱而另辟蹊径,能穿透扑朔迷离的表象而攫取其本质,具有敏捷性、特异性、批判性等特点。具有创新能力的记者,善于涉足未知领域,善于从尽人皆知、微不足道的现象中寻觅到有价值的新闻,善于用新的视角、新的手法报道事物,能在报道中突破窠臼,超越自我,超越别人。
三
在改革开放与传播格局、传播技术发生变化的新形势下,记者如何培养、增强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作为人们理性、能动的高级思维活动,必然要受到自身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支配与影响。作为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要激发创新思维的活力,就要坚持无产阶级世界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有胆识和勇气,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实事求是,敢于从实际出发,不信邪,不怕压,不怕得罪人,满腔热情地支持新生事物,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敢于伸张正义,标新立异。许多成功的新闻实践证明,那些脍炙人口的创新报道,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都是坚持真理、鞭挞谬误的产物。
中国改革是从农村变革拉开大幕的。农村的这次大变革,深深触动了“左”倾思想对人们的禁锢,有人指责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倒退”,是走“独木桥”。许多记者顶着压力,冲破阻力,倾听来自实践的呼声、农民的意见,写出了不少讴歌农村这一新生事物的创新报道,从舆论上热情支持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推行鸣锣开道。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记者们冲破计划体制下形成的思想观念的束缚,敢于创新,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帮助人们从所谓姓“社”姓“资”、姓“公”姓“私”的思想羁绊中解放出来,用新的思想,新的材料,新的手法,描绘和反映了这场波澜壮阔的伟大变革。
实践之树常青。创新思维的源头是生生不息的社会实践。记者唯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善于从实际斗争中吸取丰富的营养,才能激发创新思维的活力。
我们欣喜地看到,记者们在近几年的“走转改”活动中,转变采访作风,走进基层,深入群众,捕捉鲜活材料,写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报道。例如新华社的记者们“沉”到第一线,采集了大量鲜活材料,并把大主题融入“小切口”中,见人见物见思想,写出了《土疙瘩成了香馍馍》、《世界眼中的历史方位》、《舟曲化蝶》等创新性报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可见,创新性报道之“源”在实践,唯有“沉”到改革开放的“源头”,在调查研究上下工夫,真正了解实情,了解下情,注重在实践中吸取营养,才能获得创新思维的“源头活水”。作风漂浮的记者与创新思维是无缘的。目前有些记者中还存在着浮躁之气:热衷于“赶场子”拎“马夹袋”者有之,靠东拼西凑的书面材料写稿者有之,“吃点、拿点、写点”的“三点”式记者有之。就如新闻界有人抨击的:“朝发宾馆彩云间,百里方圆一日还。群众呼声听不见,小车已过万重山。”不扫除这些漂浮、浮躁乃至不正的风气,创新性报道是断然出不来的。
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一方面,由于经济、社会处于转型期,报道对象趋于纷繁复杂;另一方面,受众的思想、心理、需求以及知识素养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再也不是单纯接受“灌输”的对象。因此,记者要做好新闻工作,鲜明生动地反映多姿多彩的现代社会,满足受众多元化的需求,就要变革陈旧的思维方式,使自己的头脑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满足于照抄照搬某些条文,缺乏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囿于旧事物的断壁残垣,对传统的信条不敢越雷池半步;对新事物缺乏探求的热情,安于闭门造车,当“两脚书橱”式的学者……凡此种种,都不能在新形势下当好一个记者。马克思说:“那些发展自己物质生产和物质交换的人们,在改变这个现实的同时,也要改变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适应新时期的新变化,记者要保持创新思维的活力,就要变革自己陈旧的思维方式,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与跨越。
一是思维要从求同型转向求异型。记者要善于从相同的事物中寻找不同点,从一般性中寻求特异性,从比较中寻找个性,善于抓角度、抓特点,善于多侧面、多层次、多色彩地反映客观事物。有些报道之所以是“老面孔”,就是因为记者局限在求同思维中,主题相同,视角相同,找不出新思想,新问题,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求异思维能使记者的报道不落俗套,它在认知过程中,往往把目光凝注于客观事物的差异性与特殊性、现象与本质的不一致性以及已知事物的局限性上。这样的思维方式善于“同中求异”,有自己的特色、视角和“音调”。屠格涅夫有一句名言:“在一切天才人物身上,重要的是有敢称之为自己声音的一种东西,这种音调在其他人的喉咙里是发不出的。”
求异思维,要求记者在相似的事物中寻找不同点,紧紧抓住事物发展的新趋势,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用自己独有的“音调”,唱响主旋律。新闻报道面临的难题是,有时要重复报道现实生活中本质相同又十分重要的事物,对中央的重大决策和方针政策,也要连续不断地重复地加以宣传,以便为广大群众所接受,这就需要记者发挥求异思维的功能。比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农村通过清除“左”的思想影响,落实农村生产责任制,发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变化。记者围绕农村变革带来巨变这一同类主题,在相似事物中寻找不同的特点:有的写党的富民政策像“磁石”,把“游子”一个个吸引回来;有的写农民的粮囤冒了尖和餐桌上的变化;有的透过从家乡寄来的邮包的变化来反映改革的成果,等等。
二是思维要从单向型转向多向型。单向思维习惯于在已知的路上徘徊,思维呈收敛状,致使思维呆滞,反映在报道上就是平淡无奇,不善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多向型思维呈发散状,能帮助记者从事物的相互联系交叉中挖掘新闻。多向思维能启动创造的闸门,使思维沿着横向、纵向、逆向联动,由某种事物联想到其他相似、相关甚至相反的现象和事物,捕捉到别人寻觅不到的新闻。
比如,过去我们有些政务报道,往往是用自上而下的单向思维来采写,使报道呈居高临下之势,充斥着工作性、程式化的内容,与群众不贴心。创新政务报道,就要从多向思维着手,既要从上向下看,更要从下向上看,也可以从横向比较中看,把群众最关切的问题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把解决社会热点和党、政府的工作重点结合起来,从领导与群众的“交叉点”上做文章。善用多向思维,转换新闻视角,以百姓最关切的角度为切入口,即使是一些主题重大、内涵厚重的时政报道,也可以举重若轻,写得轻松活泼,引人入胜。比如,新华社过去播发的《新一轮改革将给百姓带来什么》一稿,内容博大精深,总览全局,但由于从领导与百姓的交叉点上切入,解释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既诠释了上层关于改革的战略思考,又回应了群众的关切与要求,围绕“个人创业天地更阔”、“个人财产和投资将受到更好保护”、“织就社会安全保障网”等热点问题展开,一下子拉近了与百姓的距离,用贴近性的魅力征服了受众。
7、什么是创活力
“创活力”是社会创造活力的简称,是指各个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是指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行业和领域的创造力。2005年,胡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指出,“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社会活力,首先表现为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只有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和谐才有可靠的经济保障。如果要求一个社会既充满活力又保持和谐,必须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激发经济主体的活力。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我国社会的创造活力不断增强,各行各业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但是,影响我国社会创造活力的因素还在相当的范围内相当程度地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是紧密联系的。和谐社会一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增强创造活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和必然要求。
8、2016年G20主题创新,活力,联动,包容有何深刻含义
一是创新增长方式,重在推进改革创新,开辟和抓住新机遇,提升世界经济增长潜力。
二是完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增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提高世界经济抗风险能力。
三是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发挥其对增长的推动作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四是推动包容、联动式发展,力求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