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创新示范区
1、11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有哪些
11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深圳、江苏苏南、天津、湖南长株潭、成都高新区、西安高新区、杭州、珠三角。(新增三个:河南郑洛新、山东半岛、辽宁沈大。)
2、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共有多少个?
13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深圳、江苏苏南、天津、湖南长株潭、成都高新区、西安高新区、杭州、珠三角、河南郑洛新、山东半岛、辽宁沈大。
3、深圳双区是哪双区?
深圳双区是指“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相关简介:
粤港澳大湾区(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缩写GBA),位于中国华南地区,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九个珠三角城市组成,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世界四大湾区之一。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按照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不仅要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还要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4、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共批复多少个
数 量--17个(2016年7月19日)
2009年3月,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009年12月,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011年3月,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第三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014年6月,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第四个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也是十八大后第一个以城市为基本单位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014年10月,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第5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中国首个以城市群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不是以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高新区为主体,而是由9个国家高新区组成,横跨了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5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2014年12月3日,国务院批复 天津,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015年1月,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 获得国务院批复同意。根据申报方案,株洲高新区的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3大动力产业,长沙高新区的高端制造及新材料产业,湘潭高新区的先进矿山装备产业,都将被纳入国家创新型产业试点。
2015年2月26日致力于打造京津冀科技干线新节点的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揭牌,成为第七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天津创新示范区总用地面积达55.24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华苑、北辰、南开、武清、塘沽海洋5个科技园。
2015年6月19日,记者从省科技厅和成都高新区获悉,国务院于近日批复科技部、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是国家批复的第8个、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
2015年9月,国务院批复(国函【2015】135号)同意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西安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是继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等之后,国务院批复的第9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015年9月6日,记者从杭州市科委获悉,日前国务院正式批复(国函﹝2015﹞136号),同意杭州和萧山临江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统称杭州国家级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是继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等之后,国务院批复的第10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015年11月3日,国务院正式下发《关于同意珠三角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下称《批复》),广州、珠海、佛山、惠州仲恺、东莞松山湖、中山火炬、江门、肇庆等8个国家高新区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统称珠三角国家示范区)。据广东省科技厅介绍,这是全国第二个以城市群为单位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016年4月12日,国务院一日批复三省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分别为:郑洛新国家高新区、山东半岛国家高新区和沈大国家高新区。
2016年6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福厦泉和合芜蚌国家高新区分别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016年07月19日,国务院同意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区域范围为国务院有关部门公布的开发区审核公告确定的四至范围。
5、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包括哪几个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
以深圳为代表的粤港澳大湾区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创新资源在加速流入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全球的新硅谷,或者新的全球科创中心将在这里拔地而起,我们能不能建立科创中心的新标准,就看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创能力可以走多远。
1 粤港澳大湾区聚合全球创新资源的基础
第一,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产业完善,产业门类丰富,为全球创新资源在湾区集聚与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如广州开发区近三年通过引进钟南山、施一公等海内外高端生命科学人才达五十多位与高端生物医药产业项目近三十个,产值突破千亿元。
第二,产业创新平台不断成形。粤港澳大湾区在香港与广州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拥有八个国家级高新园区,十六个863基地,对利用内资,吸收外资以及扩大城市经济效益与经济规模,发挥着非常巨大的作用。同时,拥有两百多所大学与两百多万在校大学生,包括港大、港科大、港中大、中大、华理等名校。
第三,形成了跨境创新核心走廊。可以试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可共同打造“古洞北科研发展区——落马洲河套港深创新及科技园——福田保税区——深圳南山科技园——深圳前海地区科技金融区——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园区——广州科学城”的跨境创新核心走廊。
第四,出现了持续显现创新人才集聚的现象。粤港澳大湾区不断优化与提升的营商环境水平促进了人才的集聚,以作为湾区的重要的核心城市广州、深圳、东莞为代表,二零一八年分别增加40.63万人、49.83万人与15.2万人,分别占到二零一八年广东新常住人口的22.9%、28.2%与8.59%。特别是深圳计划引进10名以上诺贝尔奖科学家,组建10个以上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建设10个以上海外创新中心。
2 粤港澳大湾区聚合全球创新资源的不足
第一,尚未梳理湾区科技资源状况并制定路线图。由于湾区内部的产业同构现象突出,市际竞争加剧,内部存在的三个相互独立关税区,行政分管分治,让湾区内部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不利于整体聚合创新资源与布局创新链与产业链。
第二,存在“卡脖子”问题而需要突破。通过系统分析湾区重点产业、特色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对技术约束明显的领域与环节,就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第三,尚未建立起复杂多样的协作分工体系。湾区的大多数企业热衷于搞贴牌生产,产业技术进步依然依赖国外,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相对缺乏。
第四,企业资源整合者的作用还有待加强,促进科学家的实验室与企业家的联系通道,促进更多科研人员参与到湾区产业发展加速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提升高校学科方向与地方主导产业契合度,为湾区注入活力。
3 粤港澳大湾区全球创新资源聚合举措
第一,持续推动湾区产业创新生态圈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聚合全球创新资源需要形成人才流、技术流、信息流、物质流和资金流的创新网络从而实现复杂的创新空间分工,相应地也就需要构建高新产业网络、创新基础设施网络、空间载体与平台网络、全球创新价值网络等。突出产业链前后与上中下游的,特别是“隐形冠军”和行业巨头企业的逐渐聚集,有利用于产业创新生态圈的构建。
识别创新的种子企业,通过孵化机构促进有潜质的初创型科技企业和创业团队在整个生态圈里逐步成长与壮大。一方面,这些为东莞带来了不少重大项目,为构建产业创新生态圈注入新动能,同时这些重要的创新资源的集聚也形成吸引基础科技基础,大学、风投、研发机构的形成与发展,进一步完善生态圈。
第二,推进多层次互联的科研机构网络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需要集聚创新要素,更需要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科技基础设施、科研院所、实验室以及科技工程中心。特别是争取布局更多的综合性国家科技可心(如散裂中子源、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备、天琴计划综合研究基础设施等)和国家实验室(再生医学与健康、人工智能与神经网络、新能源、新材料)等。
粤港澳大湾区聚合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以及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创新环境与政府、企业、大学的水平和努力是分不开的,任何一方存在短板都会影响整体。这也就意味着未来粤港澳大湾区还需要持续地构建起科研机构网络,通过聚合全球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科研机构到大湾区开展合作与发展,进一步布局创新链、产业链与技术链。
第三,构建开放型创新合作机制。一定程度上湾区开放型创新的突破是由于大学、政府、企业共同推动了新技术的运用,因此,湾区创新是大学、企业等有关机构的复合体制,相关有益的6政策有助于提升创新能力。如在高技术人才的收入税收制度上有更大的突破,将可以吸引到更多的高技术人才进入湾区工作与生活。
同时,需要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对外交往便利的优势,加强与海外高新技术园区与一流大学院所之间的合作,通过链接这些高端的创新资源,打造产业高地。特别是创新粤港澳大湾区产学研相结合的体制机制,鼓励大学和科研机构对外与企业,科技人员可以更加便利地产业界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
第四,培育与壮大更多的创新主体。当前,粤港澳大湾区需要更多的具有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龙头企业和富有创新性、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企业是创新的重要力量,也是最直接的推动者。突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政策与服务都有助于使企业成为新一轮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增长点与新引擎。
围绕着创新主体所需要的产业创新服务的公共平台建设,特别是在创校报企业的初创和成长过程中,加大对这些企业急需的共性技术研发、工艺流程提升、核心技术集成、产业配套和工艺配套的支持,将会进一步激活企业的活力,为湾区进一步发展提供力量。
第五,营造优质公共服务配套的宜居空间环境。粤港澳大湾区的宜居适度的人文环境对创新资源是最重要的支持,以生态、教育、医疗、交通、休闲等配套设施的进一步完善是必然要求。
在生态环境建设上进一步构建国土空间合作开发与保护体系,完善湾区生态安全格局,针对粤港澳大湾区自然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区、沿江林草资源、湿地、岸线等加大保护力度,营造宜居的生态空间。在优质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强化优化发展原则,通过建立完善优质的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交通等体系建设,为湾区企业与人才提供优质的保障水平。(林先扬,谈华丽,2019)
在全球经济中心加速向东亚转移,或者更确切的说,是在向中国转移的过程中,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创水平,达到全球领先标准将是我国的扛鼎之作,这对我国未来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引领作用。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在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在深圳。
深圳成为先行区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机会。对于在深圳的普通工作者来说,也会带来一定的新的就业方向和新的产业就业机会。如果把握住也是可以实现自己的进步的。当然,也意味着深圳将进一步繁荣。
建设先行示范区的四大中心体系包括:
1、提升金融总部集聚区功能,着力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
2、提升深港创新融合发展引擎功能,着力打造更具辐射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3、提升人文高地功能,着力打造更具软实力的“文化教育中心”。
4、提升城市会客厅功能,着力打造更具影响力的“服务交流中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发展目标:
到2025年,深圳经济实力、发展质量跻身全球城市前列,研发投入强度、产业创新能力世界一流,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到2035年,深圳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国典范,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世界领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到本世纪中叶,深圳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深圳。
从发展成就看,深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最佳选择。
就经济发展水平来讲,深圳在一线城市中保持领先地位。
按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深圳在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方面居于全国领先地位,是中国最接近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城市。深圳创新发展能力不仅在国内领先,成为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而且开始在全球显现其巨大的影响力。另外,其在生态文明建设、开放水平等方面均有亮丽的表现。
从创新精神看,深圳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以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天然的优势。
深圳是我国人口最年轻的大城市,其多元包容的文化造就了深圳人创新、敢为天下先的品质,富有敢想敢干的精神。我国改革开放许多先例都是起源于深圳。深圳自建立经济特区以来,一直是改革的“试验田”、开放的“窗口”,承担为改革开放先行探索的使命。
尤其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智慧和“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央作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决定,其要义就是要继续发挥这一关键性作用。
从发展自主性看,深圳干部群众一直具有强烈的危机感和发展的超前意识,这是做好先行示范、发挥先行示范作用的先决条件。
战略定位
1、高质量发展高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构建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上走在全国前列。
2、法治城市示范。全面提升法治建设水平,用法治规范政府和市场边界,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国际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3、城市文明典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成为新时代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引领者。
4、民生幸福标杆。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建成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
5、可持续发展先锋。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打造安全高效的生产空间、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碧水蓝天的生态空间,在美丽湾区建设中走在前列,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中国经验。
8、建设先行示范区的四大中心体系包括什么?
1、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支持深圳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优势,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支持深圳建设5G、人工智能、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实验室等重大创新载体,探索建设国际科技信息中心和全新机制的医学科学院。
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夯实产业安全基础。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规范有序建设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支持深圳具备条件的各类单位、机构和企业在境外设立科研机构,推动建立全球创新领先城市科技合作组织和平台。
支持深圳实行更加开放便利的境外人才引进和出入境管理制度,允许取得永久居留资格的国际人才在深圳创办科技型企业、担任科研机构法人代表。
2、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未来通信高端器件、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领域创建制造业创新中心。开展市场准入和监管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建立更具弹性的审慎包容监管制度,积极发展智能经济、健康产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
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研究完善创业板发行上市、再融资和并购重组制度,创造条件推动注册制改革。支持在深圳开展数字货币研究与移动支付等创新应用。促进与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和金融(基金)产品互认。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上先行先试,探索创新跨境金融监管。
3、加快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格局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探索完善产权制度,依法有效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公民财产权。支持深圳开展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支持深圳试点深化外汇管理改革。
推动更多国际组织和机构落户深圳。支持深圳举办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和文化交流活动,建设国家队训练基地,承办重大主场外交活动。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按程序组建海洋大学和国家深海科考中心,探索设立国际海洋开发银行。
4、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进一步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不断提升对港澳开放水平。加快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探索协同开发模式,创新科技管理机制,促进人员、资金、技术和信息等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推进深莞惠联动发展,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创新完善、探索推广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体制机制。
(8)深圳创新示范区扩展资料
先行示范地区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任务,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紧紧围绕破解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制约,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并以确定的制度创新点为重点,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力争取得重大突破,为地区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积累有益经验,树立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