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制瓷创新
1、明朝的瓷器有什么特点?
明代的日用瓷器,除了宋元时期的大窑场如磁州、龙泉等地仍有烧造外,不同程度的粗、细陶瓷器生产遍及山西、河南、甘肃、江西、浙江、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其中,山西的法华器、德化的白瓷和江苏宜兴的紫砂器更是这一时期的特殊成就。
法华又称珐华,是明代中期以后在晋南一带盛行的具有特殊装饰效果与独特民族风格的日用器皿。法华器的胎与琉璃器完全一样,釉的配方也和琉璃器大体相同,只是助熔剂有差异:硫璃以铅作助熔剂,而法华所用的助熔剂是牙硝。《南窑笔记》说:“法蓝、法翠……本朝有陶司马驻昌南,传此二色,云出自山东琉璃窑也。其制用涩胎上色,复入窑烧成者。用石末、铜花、牙硝为法翠,加入青料为法蓝。”这里的法蓝、法翠很可能就是指法华的蓝色和孔雀绿色。在古代华和花是一个字。为什么在色彩上要加一个法字,它的最早记载见于何时,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法华的装饰方法,是“采用彩绘中的立粉技术,在陶胎表面上用特别带管的泥浆袋,勾勒成凸线的纹饰轮廓,然后分别以黄、绿、紫釉料,填出底子和花纹色彩,入窑烧成”(高寿田:《山西琉璃》,《文物》1962年4、5期)。山西所制的法华器,一般都是小件的花瓶、香炉、动物之类。景德镇在嘉靖前后也仿制法华器,但它和山西法华不同。首先是景德镇用瓷胎而山西法华用陶胎,因而烧成的温度就不一样。景德镇的器物有饰以花鸟、人物的瓶、罐、钵等。在器物的底色上,琉璃一般是黄、绿二色,但法华则以紫或孔雀绿为主,缀以黄、白、孔雀蓝的花纹,就更能突出艺术效果。
德化窑的白瓷在宋代已有生产,但成为全国制瓷业中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品种,是在明代开始的。万历十四年(1612年)刊刻的《泉州府志》说:“磁器出晋江磁灶地方,又有色白次于饶磁……又有白瓷器,出德化程寺后山中,洁白可爱。”关于德化的古代窑址,福建省博物馆于1976年再次调查,据现有资料,明代的窑址计十八处:在浔中公社的有祖龙宫、屈斗宫、岭兜、后窑、西门头、大草铺、后所;在三班公社的有内坂、新乾寨、窑垅山、桐岭、旧窑、新窑、啤坝窑;在刈坑公社的有石坊、双溪口、苏田;在上涌公社的有许坑林等。
明代德化白瓷有其独特的风格,它不仅与唐宋时期其他地区的白瓷不同,而且与景德镇同时期的白瓷也不一样。它有如下的特点:
(一)瓷胎细密,透光度极其良好,为唐宋其它地区白瓷所不及。唐宋北方白瓷,是用氧化铝含量较高的粘土烧制的,粘土内含助熔物质少,故器胎不够致密,透光度较差。而德化白瓷则用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瓷土制成,瓷土内氧化钾含量高达6%,烧成后玻璃相较多,因而它的瓷胎致密,透光度好。
(二)就釉面来看,德化釉为纯白色,而北方唐宋时期的白瓷釉则泛淡黄色,元明时期景德镇的白瓷却白里微微泛青,与德化白瓷有明显的区别。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不仅与原料的化学组成,特别是氧化铁、氧化钛的含量有关,也与烧成气氛的性质有关。北方白瓷的特点是胎、釉中TiO2、Al2O3含量比较高,胎中的Fe2O3含量亦较高,烧成时采用氧化气氛。故瓷器呈现白里泛黄的色调;景德镇白瓷的特点是胎釉中Fe2O3、TiO2、 Al203含量均较适中,烧成时采用还原气氛,故瓷器呈现白里泛青的色调;德化白瓷的特点是胎釉中的Fe2O3含量特别低,K2O含量特别高(周仁、李家治:《中国历代名窑陶瓷工艺的初步科学总结》、《考古学报》1960年第1期),烧成时采用中性气氛,所以德化白瓷就比唐宋北方白瓷和景德镇同期生产的白瓷釉色更纯净,从外观上看,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因此有“猪油白”、“象牙白”之称。流传欧洲后,法国人又称为“鹅绒白”、“中国白”等等。
明代德化白瓷的品种,宋应星《天工开物》说:“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适实用。”德化的瓷雕和供器,如一些仿古的尊、鼎和香炉等明代制作确实较多,但日用器皿也还是有的,而且从屈斗宫窑址的调查来看,除了传世多见的梅花杯外,更发现了“杯身呈八角形,器身外壁棱面印有八仙的八仙杯,这种轻巧玲珑的小杯胎薄,特别是腹部,能映见指影。在灯光或日光下显出肉红色。这与文献记载的‘以白中闪红者为贵’是一致的”(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德化屈斗宫窑址的调查发现》,《文物》1965年第2期)。此外,如明末清初人周亮工在《闽山记》中提到的:“德化瓷萧笛,色莹白,式亦精好,但累百枝,无一二合调者。合则声凄朗,远出竹上。”这种瓷制乐器,目前尚有实物传世。
明代德化的瓷雕是颇负盛名的,一般说来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能于各种雕像中见性格,如达摩的庄严,观音的温柔,寿星、罗汉之类的诙谐。
(二)能充分运用对比的手法,装饰性很强,如雕像的衣服多取迎风飘举之势,一举一动,对比强烈;面部刻划细腻,衣纹则深而洗练,主次分明。
德化瓷质地优异,它的佛像大都追求单纯的雕塑美和原材料的质地美,摒弃彩饰,因而有独特的风韵。这些瓷雕背部往往有小小的“何朝宗”、“林朝景”、“张素山”等印记,其中以“何朝宗”最为著名。上海博物馆所藏带有“明朝天启肆年岁次甲子秋吉日赛谢”青花题字的白釉铺道瓶,是明德化窑稀有的记年器。
明代外销瓷的生产主要在福建,广东也有着相当大的规模。但是,就整个制瓷业来说,代表明代水平的是全国制瓷业中心江西景德镇。
明代景德镇所产的瓷器,数量大,品种多,质量高,销路广。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从品种和质量来说,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在元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成为全国瓷器生产的主流。明代釉上彩瓷的盛行,是我国陶工数千年实践的结果。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已认识到某些天然矿物如铁矿石、赭石、瓷土等,可以作为赭红、黑、白等彩色,在陶器表面绘成各种图案花纹,这就是著名的彩陶。汉代盛行的铅釉,是以铜和铁为着色元素制成的低温釉。到唐代,又进一步利用某些含钴、铁、锰的矿物在铅釉中的着色作用,从而制成了具有蓝、黄、绿、白等多种色调的唐三彩。宋代,我国北方磁州窑,采用毛笔蘸彩料,在已烧成的瓷器釉面上描绘简单的花纹,然后置于800℃左右的炉子中加以烧制,使彩料烧结在釉面上,这种彩称“宋红绿彩”。上述这些工艺上的发明,大部分首创于北方,后来陆续传入景德镇。景德镇的工匠们吸收了这些技术,并加以综合、改进和提高,在明清两代,他们对釉上彩的配方作了重要的改革。釉上彩是在低温色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低温色釉的化学组成属于PbO—SiO2二元系统。而釉上彩的化学组成则属于PbO—SiO2—K2O三元系统。这是人们为了适应工艺上的需要,又在上述二元系统的组成中以硝的形式引入了K2O的缘故。此外人们还将釉上彩和当时已经比较成熟的釉下彩结合起来,创造成功了别具一格的斗彩。以成化斗彩为代表的彩瓷,是我国制瓷史上的空前杰作;永乐、宣德时期的铜红釉和其他单色釉的烧制成功,则表明了当时景德镇制瓷工匠的高度技术水平。
明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在元代已经打下了基础。元代青花、釉里红新品种的烧制成功,以钴为着色剂的霁蓝和铜红高温单色釉的出现,以及描金装饰手法的运用,都为明代彩瓷和单色釉的辉煌成就创造了技术条件。但是,景德镇在元代的全国制瓷业中,还不能居于盟主的地位,因为当时的龙泉。磁州和钧窑等各大窑场仍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入明以后,情况就有显著的变化。景德镇以外的各大窑场都日趋衰落。首先是钧窑系的各种产品全部停止生产。龙泉青釉瓷器虽在明初仍继续大量烧造,但它已无法和景德镇的釉下彩、釉上彩、斗彩以及多种多样的高低温色釉相匹敌,所以在明中期以后它们都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磁州窑系的白地黑花器虽然仍为民间所喜爱,但是和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相比较,在胎、釉和制作工艺上都望尘莫及,最后亦归于没落。随着各大窑场的衰落,各种具有特殊技能的制瓷工匠自然会向瓷业发达的景德镇集中,形成了景德镇“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局面。
优越的自然条件,是使景德镇能成为瓷业中心的一个重要因素。景德镇位于昌江与其支流西河、东河的汇合处,四面环山。明代,浮梁县境内的麻仓山、湖田及附近的余干、婺源等地,都蕴藏着丰富的制瓷原料。浮梁和附近地区,怀玉山脉绵亘起伏其间,山区多产松柴,可经昌江及其支流航运到景德镇,为烧窑提供了丰富的燃料。当时的民窑很多设于昌江及其支流沿岸,河水不仅可供淘洗瓷土,而且可以设置水碓,利用水力粉碎瓷土。
丰富的自然资源,成熟的技术条件,在国内外市场需要的刺激下,明代景德镇的制瓷业在元代的基础上突飞猛进,它不仅要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而且还担负了宫廷御器和明政府对内、对外赐赏和交换的全部官窑器的制作,成为全国的瓷业中心。
2、大明建文年制瓷器有什么特点
大明建文年制的瓷器有两个特点,具体分别如下:
1、大明建文年制瓷器属于明代建文年间瓷器纪念款。
2、清代瓷器寄托年号款。
安徽省博物馆收藏一件青花瓷砚,砚外底中心部位有长方形青花双框款,双框线粗细基本相同,框内青花料楷书“大明建文年制”六字双行款;
字体工整秀丽,笔法道劲,但结合器物造型、胎釉、纹饰等诸方面特征观察,此砚系清代雍正时的仿制品。建文(1399--1402)为明惠帝朱允坟的年号。
(2)明代制瓷创新扩展资料:
明代瓷器的造型除继承前朝的之外,也有因时代需要变化而新产生的,如永宣时期的压手杯、双耳扁瓶、天球瓶等。成化时期则以斗彩鸡缸杯、“天”字盖碗等为典型器物;正德、嘉庆、万历各朝的大龙缸、方斗碗、方形多角罐、葫芦瓶等也都颇具代表性。另外也有各式文房用具如笔管、瓷砚、水注、镇纸、棋子、棋盘、棋罐等瓷器传世。
明代瓷器装饰手法已从元以前的刻、划、印、塑等转为彩绘为主要手法。绘画纹饰的内容更加复杂多样,植物、动物、文字、山水、人物、花鸟、鱼及虫等无不入画。明代早期以写意画为主,画风自由、奔放、洒脱;明后期以写实为主,画面抒情达意,简约轻快,极有漫画趣味。
明代瓷器上的款式以书写为主,官窑款工整端庄,民窑款则多种多样,以吉祥语款为多见。
3、明代瓷器有什么特点? 他的线条柔和圆润是什么意思?
在博宝宝珍商城介绍说:中国瓷器的发展,由宋代的大江南北成百上千窑口百花争艳的态势经由元代后,到明代几乎变成了由景德镇各瓷窑一统天下的局面。 据中国古玩收藏鉴赏研究会会长卢鹤寿介绍,明代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无论官窑,还是民窑,在瓷器的烧制技术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特别是在继承了宋、元两代以单色釉为主这一传统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五彩、斗彩,以及各种色彩釉瓷器。景德镇的青花瓷在明代进一步发展和改进,由元代已经成熟的瓷器品种,发展得日臻完美和兴盛,成为全国瓷器生产的主流。明代制瓷业"官民竞市"的繁荣,不仅确立了明代瓷器在陶瓷发展史中的地位,而且为清代瓷器的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纵观明代各个时期,“天下窑器所聚”,精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明代景德镇的青花、白瓷、彩瓷,以及单色釉瓷等,集历代各地名窑之所长,兼收并蓄,在制瓷技术上不断改进和创新,取得了显著成就,使景德镇发展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明代除景德镇外,浙江龙泉窑和福建德化窑也颇负盛名。
明代瓷器造型,以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为共同特点,展现了质朴、庄重之美。同时,在明代270余年中,在每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生活习惯、审美标准、技术条件的差异,使得瓷器造型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你可以去博宝商城里问问在线专家!
4、明代的瓷器有什么特色?
在瓷器方面,各地皆有窑址,其中江西景德镇是当时最大的制瓷中心,在造型、釉色和装饰方面都有新创造,以宣德的青花,成化的五彩和嘉靖的青花、五彩较为突出。
5、明代时的制瓷工匠在实践中得出了什么理论?
明代时的制瓷工匠在实践中逐渐掌握了进口青料和国产青料的适当配比及进口青料和国产青料的深加工,从而烧出了高质量的青花瓷。他们在配制釉料中,还认识到钴土矿用多了,会使颜色泛紫(由于铁、锰氧化物的增加);若是矾土石用多了,则会使研磨加工变得困难(矾土石主要成分为氧化铝)。他们根据经验,对国产钴土矿采取了一系列富集挑选等加工手段。
6、明代陶瓷和清代陶瓷有何传承关系?在发展上各有什么特色?
明清彩瓷都是以景德镇为中心,这在窑口地理位置上是一种延续和传承,这是本文研究的基础性要件――从空间与时间的维度去分析两者的传承性才更显得科学性。到了清代康熙时期,景德镇御窑厂日趋恢复完善,彩瓷的产品质量更加优化,康雍乾三朝的彩瓷发展,不仅是对元代时期制瓷工艺的延续和传承,更多的是一种改进、完善和创新,使得彩瓷的发展超越了前朝,达到了顶峰,瓷器品质千姿百态,造型古拙,风格轻巧俊秀,技术上讲求精工细作、不惜工本。
艺术审美的传承性。中国陶瓷美学对
加入雪白的颜色。这里使用的雪白,是含氧于宋代青瓷与明清彩瓷有着截然不同的评
价:宋代青瓷淡雅脱俗,有着“出水芙蓉”的韵致;明清彩瓷奢华精致,堪称“错采镂金”的雍容华贵。从中国人的审美心理来看,淡雅与雍容在传统文化概念的区分中就极其容易产生审美境界的高低:深受儒家文化思想影响的传统文化本位下,“芙蓉出水”比“错采镂金”往往更受推崇的本质原因是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情感认知,淡雅也好,雍容也罢,这两种美感的关系并非对立,而是并行不悖且互为周济与参融――错采镂金也同样可以借助陶瓷的神韵透出高雅的境界。明清彩瓷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它的审美价值一样是维系着民族情感与传统文化的进步与升华的。
装饰风格的传承性。明清两代,时间跨度长达五百四十余年,在陶瓷装饰风格上表现出较好的传承性:五彩瓷历经明嘉靖、万历、天启到康熙五彩,运用黄、红、绿、紫、孔雀绿、黑彩等色,有的还加饰青花、金彩等。在嘉靖青花五彩中,图案的蓝色部分先以釉下青花描绘,上釉烧成后再用釉上彩料彩绘其它部分,最后入炉烘烧而成。青花只作为一种颜色,而不以其勾画轮廓,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清代康熙时期,并在清代康熙朝以前,瓷器上的蓝色大多用青花来表现,所用的回青料具有发色浓艳,所烧制出的青花五彩具有红浓、蓝郁、绿翠的热烈表现效果。
明清彩瓷的发展演变不仅记录了历代陶瓷艺术家的艰辛开拓,创新变革,更是反映了我国陶瓷文化艺术的一脉相承、薪火相传的传承性。这就要求在陶瓷研究中不仅要断代细致地把脉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特征与时代差异,更要串联性、系统性地研究发展脉络,从而对明清彩瓷有更为全面、系统的认识。
7、明朝瓷器的艺术成就
中国瓷器在元明之前的发展,往往是名窑辈出工艺水准大都在伯仲之间。从明代起,景德镇便成为名副其实的瓷都。虽然此时河北彭城(邯郸)、浙江处州(龙泉)、福建德化、江苏宜兴都有特色瓷器的大童生产,但都不如景德镇器瓷器业的全面发展。
明代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体现在全面继承了青瓷、白瓷胎釉的烧制技术,还把高温、低温色釉充分用于彩瓷的烧制之中,从明代起,各种彩抽瓷和彩绘瓷(其中以青花瓷占有主要地位)逐渐流行,彻底改变了明以前以单色瓷为主的局面;在器形方面也丰富多彩,达到无物不备的程度。明代景德镇的民窑也兴旺发达,形成了官民竞市的局面。
明代官窑的艺术成就突出,如:永乐官窑以鲜红釉、甜白釉和青花瓷早我过陶瓷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宣德官窑则以青花瓷在我过陶瓷发展史上两颗相映的灿烂明珠。成化官窑仿哥窑五彩彩瓷,精妙绝伦,成化斗彩则达到了历史顶峰,典型器物有鸡缸杯,高士杯等,以后各朝斗彩瓷望尘莫及,以致留下“明看成化,清看雍正”之说。弘治官窑的娇黄釉瓷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为历朝黄釉瓷所不及,并又出现了黄釉绿彩和黄釉青花等名贵彩瓷。万历官窑以品种丰富多彩,达到了“制作日巧,无物不备”的程度而著称,是明代瓷器的鼎盛时期。
8、明代瓷器有什么特点?
明代瓷器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六种:
一、造型:一般都显丰满,浑厚,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二、胎体:一般都比清代的厚重,弘治以前注重修胎,接痕不大明显;正德以后及明末各朝接痕特别明显,胎体更为厚重粗糙,民窑器物尤甚。多有“火石红”的现象,俗称“黄溢”。
三、釉面:最大特点为釉质肥厚,滋润。青花瓷器中,大多皆为青白色,俗称“亮青釉”,贯穿于整个明代的始末。
四、纹饰:主要有龙,凤,麒麟,山水,人物,花鸟,走兽等。画面豪放而潇洒,笔意酐畅而纯熟,构图疏简而高古。
五、器足:大件器物多为砂底,常有塌底,粘砂,跳刀痕。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平削圈足,壁型圈足,高足等众多形状。
六、款识:明代以前,景德镇瓷器多不署款。永乐以后,开始在官窑器上书写本朝年号款,干支款,图记款等。多以青花书写,兼有暗刻,凸印等。
(8)明代制瓷创新扩展资料:
瓷器品种
明代景德镇瓷器品种按其制作工艺可分为:釉下彩,釉上彩,斗彩,五彩及单色釉,杂色釉。
一、釉下彩,主要指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蓝地白花等。
二、釉上彩,可分为釉上单彩和釉上多彩。
三,单色釉和杂色釉,品种繁多,绚丽灿烂,在中国陶瓷史上大放异彩,与青花彩瓷并重。
鉴定方法
如何鉴定明代瓷器,具体说来,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造型
明代瓷器的造型,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这是因为各类器型多能确切表现本时代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风俗面貌和技术成就。若能谙熟并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掌握了一种比较可靠的鉴定方法。
二、纹饰
瓷器上的纹饰,也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明初永宣青花器上的晕散下凹斑痕等特有现象,在后代的仿品中都不能准确再现。在断代和鉴别真伪时,观察、比较同时期与相近朝代其他工艺品的图案画意等特征也很重要。
三、胎釉
就瓷器而论,胎为骨,釉为衣。细致观察胎体和釉面也是断代和鉴别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鉴定胎质时,可从器足的无釉处观察,注意胎土淘炼的纯净与烧结的缜密程度。
四、款识
明代瓷器各代款识千差万别,凭款识特点来断代和辨伪也就相当重要。体会各代款识的不同风格,首先可以从研究笔法入手,然后将真假实物款识,相互比照,结合实物,反复审度其字体的结构、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泽的深浅浓淡等。
9、宋元明清的瓷器是怎样发展的?
宋代瓷器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烧瓷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艺技术上有了明确的分工,是我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宋代闻名中外的名窑很多,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越窑、建窑以及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的汝、官、哥、钧、定等产品都有它们自己独特的风格。
元代由于战乱,打击了制瓷业,但制瓷业工艺仍有创新,出现了青花瓷和釉里红技法。
明代瓷器造型极为丰富,以青花瓷为主。这个时期的青花瓷,前期敦厚凝重,中期轻巧俊秀,以碗、盘、瓶、高足杯、僧帽壶为主。
在釉里红瓷器的基础上,明代烧成了斗彩和五彩等瓷器。斗彩瓷的主要成就是开创了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的新工艺。
清代初期制瓷技巧更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清代初期和中期,从整个社会来说,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社会经济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我国制瓷工艺达到了历史高峰,造瓷技术有了更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