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知识创新
1、企业创新都有哪些方面
企业创新的内容几乎包括了企业系统的每一个层面,然而于提到企业高层来决策的创新项目来说,则只涉及到与
企业的生存、发展悠关的重大问题。比如一个企业实施提高竞争力的战略,其决策的重点在于提高规模效益,增强竞争力,而且必须明确所追求的足"效益",而不是"规模",是为了"提高效益"而增强竞争力,而不仅是为了"扩张规模",所以,决策的要件是效益,关联的问题是规模。对企业的高层决策来说,创新决策包括如何寻找创新的突破口,对创新机遇进行预测;如何保证市场的份额,对以创新为基础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各种商业活动的决策;如何通过创新使企业保持良好的组织形式,建立最佳的激励机制激发企业活力的管理决策。
机遇预测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面临着许多环境条件随机变化的情况,由于条件的改变,企业将面临新的挑战与机会,企业的竞争地位会受到巨大的威胁,也会因此使员工丧失使命感而使企业的凝聚力被削弱。同时,将给企业的创新带来机遇,一方面是市场向着本企业发展战略所设定的方向发展,或者是激发企业原来潜在的创新活力,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各种商机;另一方面是由于员工在市场压力的条件下迸发出创新的欲望和激情,或者是环境变化给企业员工的创新带来新的机会。这内外两方面的创新机遇将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和跃迁产生可能性。因此,企业把握创新机遇,预测成功率,对于制定创新企业的经营战略和部署是关键的环节。
创新机遇的预测需要企业有良好的运作组织,高层决策者要有极为敏锐的观察发现能力。这是因为:不论是引人注目的创新还是微不足道的改进,大多数创造性活动不仅事先未曾计划好,而且完全出乎企业的意料。事实上,有可能存在的情况是员工在没有企业管理层直接授意和指导的情况下提出了创新或具有潜在用途的新尝试,如果企业的决策者没有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很可能企业的创新机遇在瞬间就会消失掉。因为这些创新萌芽都不是企业管理层规划的结果,任何人,包括管理决策层,甚至创新者自己先前都没有想到这些创意会有何特别的创造性。
创新机遇的预测和把握,对企业的决策来说太重要了,把握得准,可以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把握不准,则会给企业带来灾难。
营销创新
在市场经济时代,企业家和市场都认可这样的说法:那些不能创新的经营者,终将摆脱不了被淘汰的命运。企业通过创新经营,在市场的某些领域或层次能捷足先登,就能与企业对手拉开差距,这是确定企业优势的最重要的手段。如前所述,笔者认为,对于企业本身来说,只要企业没有做过的、为了达到发展的目的去设计以及策划并付诸实施的事情都属于企业创新。比如,某个从事电视机经营的企业,现在策划而且进入计算机设计和生产领域,这对于该企业来说,就是创新的行为。
基于这样的观点,我们认为,市场营销创新决策从不同的角度去考察就有不同的内容。例如,从企业的经营行业来看,商业创新决策包括单一经营行业的创新决策和多元化经营创新决策。多元化经营创新来说,并非仅仅扩大经营领域这么简单,对于进入一个陌生行业的企业,如果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则可能会碰个头破血流。
管理创新
管理决策是组织在内部范围内贯彻执行战略决策过程中的具体决策。它旨在实现组织内部各环节活动的高度协调和资源的合理使用。例如企业的牛产计划、销售计划、更新设备选择、新产品定价、资金筹措等问题的决策即属此类。管理决策不直接决定组织的命运,但其正确与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管理效能的高低,进而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管理创新决策涉及的就是管理范围的各个重要方面的创新的决策。
管理创新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早在20世纪70年代,从日本开始的以"全面质量管理"为核心的战后第一次企业管理大变革,是与工业化时代相适应的生产管理模式。而在信息化的今天,从美国掀起并涉及日本和欧洲的新的企业管理创新的核心,则是"企业重新构建",其主要内容是:一方面企业刮起国内和国际并购风潮;另一方面企业从"金字塔型"向"网络型"转变,即变纵向管理为横向管理。此外,还出现企业管理概念的创新、公司组织结构的创新、企业管理方法创新、企业社会形象创新和企业产品创新等新内容。
从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容可以发现,企业管理创新决策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重要,其重要性越来越接近企业的战略创新。例如,前面提到的企业的组织结构的创新,尽管并没有与企业的命运直接相关,但是组织的扩大对企业的生存影响程度已经很高;又如企业形象和文化创新是企业的精神状态、企业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形象的表现,而这是企业的生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所以,必须把管理创新决策列为企业高层决策的重要内容。
2、企业的创新行为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一)信息影响因素
用户是决定企业创新力形成的根本,企业的利润来自用户对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认可。因此,如何捕捉用户信息、了解并满足或超过用户所需便成为创新追求的目标。企业提供新产品的过程中,其研究开发一般要耗费很高的成本,但是精确地了解用户所需却并不容易,因为用户掌握着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信息(顾客所需)和企业掌握着解决方案的信息(如何满足用户需求传统)之间存在矛盾,而且其需求通常是非常复杂、微妙,快速变化的,企业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用户需求信息。为了减少企业研发成本,可以小范围地挑选用户使用创新样品,使其在使用中获得对产品的某种需求,企业对所获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并改进产品,经过若干次的循环改进,达到一个满意的结果。因此,产品开发过程是一个反复试验的过程。用户成为信息源可以缓解上面提到的矛盾,减少试验成本,使用户与企业之间达到双赢。此外,企业必须关注内外环境变化,综合收集有用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的创新能力,实际上是依附于以用户为主的信息收集能力。当然,企业还要有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提炼整理有效信息。同时,相关服务部门能否为企业及时提供各种创新信息,对企业的创新提升也有重要影响。因此,与用户的沟通和信息交流能力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桥梁。
(二)知识影响因素
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企业的知识积累是一个动态性和途径依赖性相结合的过程。Galunic&Rodan(2002)认为一件熟练完成的事情要依赖于这些在可接受范围内的变量,如完成者身体的各个方面,以及空气压力、光照、地心引力等情况。因此,知识的专用性与特定环境密切相关,对企业创新有很大影响。企业知识资源指的是为指导组织行为的资源的利用原则、技巧和流程。企业的知识资源与有形资源互补性相结合,通过整合作用把企业各部门组织起来,形成可执行生产性创新任务。根据阿罗建立的“干中学”模型,他认为,边干边学是经验的产品,经验具有递增的生产力,随着经验的积累,单位产品成本随生产总量递减。所以,扩大资本投入的同时,知识水平也随之变化,企业就有可能实现递增的收益。知识尤其是默会知识根值与企业的环境和文化内,部门间合作和信任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扩散,知识资源通过工作设计、工作轮换,使其在企业内实现有效地转移和积累,并在各部门之间准确传递,企业也就最大程度地获取创新所需的各种知识,大大加快了企业的创新的速率,反之又使整个企业的知识积累增强,增强成员间相互学习的机会,促进了信息的循环和反馈,加快了技术转移、扩散的速度,为持续创新注入新的动力,使企业创新水平形成一个极强的正反馈过程。因此,知识能力是形成和提高企业创新力的关键。
(三)组织影响因素
企业的组织因素包括:企业成员素质、企业文化、决策等。在整个创新过程中,企业家是创新主体的核心,其自身创新意识、营造创新氛围、决策和监督创新过程对创新成功与否具有很大影响。工程技术人员是技术创新中技术机会的重要发现者,也是新技术知识在企业内扩散的传播者,技术工人保证了按照新生产系统的要求形成新的综合生产力,并不断提出和实施各种创新改进,他们是创新过程的执行者,营销人员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能迅速捕捉市场信息,他们是创新市场机会的发现者,在整个创新过程中,企业的组织不断完善,保证成员各尽其职,相互理解基础上的和谐气氛以及充分发挥个人创新积极性的平等竟争环境对创新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创新活动在评价上较为模糊,对创造性劳动的准确评价计量较为困难。因此对创新人员的奖励不能偏废,不能只注重对后期人员奖励而相对忽视对前期人员奖励,只有建立合理的评价创新绩效,才能充分发挥企业成员的创新积极性。企业创新由领导层最终决策,但影响领导层作出最终决策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企业发展战略在一定时间内具有相对稳定性,它从整体上决定了一定时期内企业的发展愿景,以及为制订企业的创新战略提供了指导和依据;二是企业创新决策机制,从组织学上看,创新决策机制与不同的组织结构特征间有强相关性,而柔性和灵活性组织比机械性组织结构更能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因此,为了提高企业的创新力,最根本的是不断改善企业内部组织环境和创新激励制度,提高成员的素质,同时在掌握充分信息量的基础上形成合理创新决策。因此,组织结构是形成和提高企业创新力的保障。
(四)技术影响因素
技术是企业创新的根本手段,创新的过程主要是技术变化及其实现的过程。技术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企业整体技术水平、技术结构。企业整体技术水平包括物化技术和组织管理技术,其直接影响企业创新的全过程:企业快速的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使企业能及时准确地发现创新机会;较高R&D水平,保证企业能较低层次,较高层次上自我创新;广泛而灵活的销售网络为新产品的成功上市奠定坚实基础。合理的技术结构和技术力量配置,使企业的创新力得到充分发挥。创新的技术结构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创新活动技术构成,创新既要有主要技术对象,同时也需要相关辅助技术的改进配合,才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满意的效果。第二,创新活动技术力量配备。创新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概念,创新活动的投入产出引起企业内部利益分配变动,并由此决定了企业有关经济因素对创新力的形成和影响。企业创新投入资金不论是贷款还是自筹,可供投入资源增量和可调整利用资源存量等经济实力都直接决定创新规模强度,而创新规模强度又对创新决策优化与实现效益有直接影响。因此必须挑选各方面的精干人员参加,通过严格分工协作,形成强有力的创新班子。总之,企业整体技术水平、技术结构都直接影响到企业创新能力。只有充分挖掘和不断提高企业技术潜力,通过合理的技术结构,发挥各方面人员的创新积极性,才能为企业创新力的提高提供技术保障。因此,技术状况是企业创新力形成和发展的平台。
(五)外部环境与制度影响因素
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其一切活动离不开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同样,企业创新能力作为国家创新能力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市场联系最密切,其成功和外部环境密切关联。企业的外部条件包括制度环境、政策环境、市场与法制环境、教育培训环境、情报信息与服务环境,以及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环境企业的产权结构、经营制度、要素配置、利益分配等。同一制度模式下,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决策者所执行的政策体系可能会相差很大,对于企业创新来说,制度环境不仅规定了要素运动原则,更重要的是决定了具体的运动方式。利益分配政策决定了企业与国家、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创新效益分配方式和具体分配数额比例,是切实关系到企业和职工切身物质利益的根本政策。利益分配政策直接制约着企业创新系统的主体——人的行为。设立专门的风险投资机构、对高新技术项目投资给予优惠、国家财政拨款筹建新技术开发园、对风险性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等,都为企业创新提供较为宽松的环境,以促进创新成果扩散和产业化。是否有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企业在同等创新条件下是否享受同等的政策待遇、是否有公平的技术知识产权与贸易保护法律体系,也极大左右企业创新热情和创新能力。因此,外部环境与制度是提高企业创新力的孵化器。
(六)教育培训和国家创新影响因素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但有一点则是共同的,就是对技术研究与开发的人才需求快速增长。80年代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大量传统产业技术和资本涌入发展中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还引进了大量先进技术设备,如何消化吸收这些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是它们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在这方面,多数国家都经受着研究与开发人才不足的困扰。中国正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面向市场的自主创新,一方面许多企业存在着大量人才积压,另一方面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研究与开发人才严重不足,影响了企业创新进程。一个国家的全民教育水平高低,决定了企业就业人员文化技术素质水平,而人员的知识能力是企业创新力提升的关键因素,教育培训可以保证源源不断的创新人才的出现,同样对于国家创新系统来说,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是重要的要素,它主要为企业提供最新科学知识和技术发展信息,接受企业委托,帮助企业进行研究与开发等。因此,教育培训和国家创新水平是提高企业创新力的强大后盾。
总之,企业的创新力形成和提高不仅是一个在企业内部创造新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从企业外部吸收信息和知识的过程。除了企业的内部因素外,企业的外部因素也是创新成功与否的重要原因。与外部组织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一个企业获取相关信息、资金和知识等资源的能力,影响着企业的创新绩效。因此,企业在创新力的培养和提高的过程中必须关注其影响因素,通过建立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内外关系网络以获取所需的各种资源,提高企业的创新力,培养企业的竞争优势。
3、从知识管理的角度谈怎样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如何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策略
加强知识管理制度化规范
管理制度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管理过程中,企业在生产加工以及运用方面出现了新的形式,推进新型管理制度会加快企业管理制度化的规范和创新。在知识管理推行过程中,要想成为知识流动和运动核心的体系,就要规范知识管理,网络以及投入方面的工作,依靠组织和经济的力量来创建知识管理的目标以及制度结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在推行知识管理工作中,应该创建科学考评制度规范,从生产知识,管理以及应用方面下手,来科学考评知识管理工作的细节,让知识管理变得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起到很好的鼓励作用。在推行知识管理工作中,需要设立奖惩制度,利用市场化制度和新型支付方式来增强知识的价值,用物质奖惩来完成对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
完善创新制度
企业的创新制度规范着企业大多数部门,这要求企业各部门之间要相互配合,积极沟通。各个企业都会拥有自身的创新制度,完善创新制度,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工作质量。企业的创新人员的文化知识水平决定了企业创新能力的高低,企业通过完善创新机制,不但积累工作经验,也帮助了企业新员工积极参加创新活动。知识管理的过程不仅仅是对知识进行归类整合,而是把知识和企业活动结合起来,让企业活动变得规范化。以便企业工作人员快速掌握创新知识,提升工作人员的创新能力。企业可以根据市场环境的改变,随时完善企业创新制度,适应市场的发展要求。
提高创新体系能力
企业进行创新能力通常是根据项目的形式来实现的,需要依附整体的力量配合来完成。提高创新体系能力需要先进科学技术,完善的理论知识,创新的设计方案,具体的操作流程,严谨的组织能力,严格的审查制度。所以,创新体系能力水平直接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高低。
培养创新人才
提高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是新时期社会经济进步对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员工创新能力的培养涵盖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和技能、创新品质等几方面的内容。应该从培养模式、实践平台、评价体系等方面着手建立一套系统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切实提高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4、企业创新的意义
企业创新的意义在于决定公司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发展速度。
企业创新的内容几乎包括了企业系统的每一个层面,然而于提到企业高层来决策的创新项目来说,则只涉及到与企业的生存、发展悠关的重大问题。
比如一个企业实施提高竞争力的战略,其决策的重点在于提高规模效益,增强竞争力,而且必须明确所追求的足"效益",而不是"规模",是为了"提高效益"而增强竞争力,而不仅是为了"扩张规模",所以,决策的要件是效益,关联的问题是规模。
对企业的高层决策来说,创新决策包括如何寻找创新的突破口,对创新机遇进行预测;如何保证市场的份额,对以创新为基础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各种商业活动的决策;如何通过创新使企业保持良好的组织形式,建立最佳的激励机制激发企业活力的管理决策。
(4)企业知识创新扩展资料
企业创新的涉及:
1、组织创新,任何组织机构,经过合理的设计并实施后,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如向生物的机体一样,必须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变革,才能顺利地成长、发展,避免老化和死亡。
2、技术创新是以创造新技术为目的的创新或以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创造的资源为基础的创新。前者如创造一种新的激光技术,后者如以现有的激光技术为基础开发一种新产品或新服务。
3、 管理创新(Management Innovation)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于1912年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 创新是指以独特的方式综合各种思想或在各种思想之间建立起独特的联系这样一种能力。能激发创造力的组织,可以不断地开发出做事的新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新办法。
4、战略是以未来为主导,与环境相联系,以现实为基础,对企业发展的策划、规划,它研究的是企业的明天。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5、如何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企业生存、发展和提高综合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要求,是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当务之急。近年来,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迅速增强,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要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工程,综合运用政策、投入、金融、服务等多元化的支持方式,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一是完善和落实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进一步落实《规划纲要》配套政策及其实施细则,特别是与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相关的税收优惠、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等政策,加强政策的宣传和培训,使企业能真正享受到政策带来优惠,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做好政策实施的评估督促,建立政策跟踪研究和不断完善的长效机制,在实践中健全和完善政策体系。
二是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支持企业更多地承担国家及地方重大科技项目。鼓励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面向企业开放共享科技资源。建设一批面向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帮助企业开发新产品、调整产品结构、创新管理和开拓市场,提升核心竞争力。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和风险投资机制,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扶持和壮大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
三是加强企业研发条件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在具备条件的企业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基地,鼓励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共建各类研究开发机构,支持企业研发能力建设。鼓励企业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开展各类人才的培训,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培养技术人才。鼓励企业探索建立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和措施。
四是组织和动员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技人员深入企业开展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服务。利用科技中介机构、技术转移机构等搭建科技人员与企业双向选择的信息交流平台,形成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从科研院所和高校选派一批科技人员进入企业,研发技术、开发产品。特别是鼓励科技人员带技术、带产品进入企业推广应用。鼓励科技人员直接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促进科技创业。
6、企业如何鼓励创新(举例说明)?
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比如介绍企业最新的创新成果,让员工实实在在感受到创新就在自己身边。在企业举办创新论坛时,管理层也应该积极参与,不只是发表欢迎致辞,而是作为表率深入参与创新,让员工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并积极将之落到实处。搭建网络交流平台,鼓励全员建言献策。
人是创新的主体
要把全员的创新潜能挖掘和释放出来,形成企业创新的整体实力,重视员工的建议,为员工提供平等沟通和充分表达观点的机会,走出“创新是专家教授的事,普通人做不了”的认识误区。给员工提供针对性的培训学习机会,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再好的创新,都需要技术的支撑
企业要与时俱进,结合自己的业务,引进新的技术,加大生产技术、产品技术、管理技术、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建立好的奖惩机制
比如在非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引入股权激励后,对公司业绩的考核不但关注本年度的财务数据,而且更关注公司将来的价值创造能力。
7、谈谈企业如何通过知识管理,实现企业知识的生产,共享,转化和创新
全新一代积分制管理 微认可 通过积分认可币的形式帮助企业在员工的业绩、行为、创新、成长、协作挂钩,全面评价员工价值。对于你所述的企业知识的生产,共享,转化和创新,都可通过积分认可币的形式把企业所倡导的知识文化进行积分量化 。通过把企业所倡导的行为 进行设计成一些徽章,当员工的行为匹配这些徽章的行为的时候 企业组织以及团队都可对这类行为进行认可 这样子好的行为就能广而告之,更好地帮助企业进行文化推广。
8、如何在企业管理方面进行创新
在企业管理方面进行创新的方法:
一、树立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科学管理观念
1、树立 “信息至上”的观念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全球信息网络化等高新技术正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信息管理已渗透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不停地与外界环境交流信息如:科技发展信息、市场行情信息、竞争对手信息和科学管理信息等;在企业内部还有一个人、财、物、产、供、销等各个管理环节的信息。这些企业内外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传输和使用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前提。企业必须首先树立“信息至上”的观念,以开放的头脑及时地把握各种不断变化的企业内外信息,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企业管理创新。
2、树立知识是关键生产要素的观念
在传统经济概念中,生产取决于所用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资本、设备和资源的数量,知识被视为外部要素,并不是生产函数的完整组成部分。而在经济增长的新概念里,经济增长更直接地取决于知识的投资,这是因为知识所包含的价值越来越大。具体说来,就是知识作为全社会能够共享的无限资源,它不仅在使用过程中不被消耗,而且可以通过创新不断增值;不仅可以扩大传统生产要素的生产能力,而且可以提供调整生产要素创造革新产品和改进生产程序的能力。因此,在知识经济中,中小型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不仅取决于投入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有形生产要素,且更取决于进入或创造与知识相关的市场的能力,以及将这些知识以快捷的方式融入产品或服务中提供给用户的能力如何在企业管理方面进行创新如何在企业管理方面进行创新。由此说来,改变对知识的传统观念,确立知识是创造价值主要的、直接的因素的新观念,对于我国中小型企业来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决定企业经济连续增长、报酬递增的关键性要素,产品中组含的知识量(知识产权)成为企业竞争中最有利的武器。企业应改变传统狭隘的重视有形资产,轻视无形资产的观念,要强化无形资产意识,树立知识是关键生产要素的观念。首先,要重视知识要素的开发。在企业中,应当建立和完善研究与开发机构,以便结合经营进行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推进企业的技术、管理创新。目前许多企业机构庞大,非经济人员过多,而研发机构缺乏或形同虚设,对此,企业应当从经营战略高度给予重视和改变。其次,注重无形资产的保护和管理,加大无形资产投入。企业应当建立专门的无形资产管理机构,负责无形资产的创新、设计、引进、应用,并设立知识主管,实施对无形资产的分类、评估、投资以及建立知识档案,为无形资产投资交易和共享创造依据,为企业资产的流动创造产权细化条件如何在企业管理方面进行创新文章如何在企业管理方面进行创新。企业应积累和扩大无形资产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不断拓展无形资产的范围,要注重对知识产权类和流通领域的无形资产的积累和投资,同时,要充分认识到科技人才是知识的创造者,是实现企业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的决定性因素。企业要建立良好的研发环境和激励机制,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注重对人力资本中无形资产的积累和开发使用,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人力资本的知识含傲,以提高人力资本的效率和增值能力。
3、树立“能本管理”的观念
信息时代的到来,迫使企业具备“以快应变”的能力,以最快速的反应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集中体现员工的创造性和主动精神的智力资本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资源。同时企业的管理方式也在发生历史性的演变,从物本管理过度到人本管理,进而深化为以人的能力为核心的管理,更确切地说就是能本管理。在信息时代,知识、信息、智力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人作为知识的载体,作为知识的创造者和技术的运用者,其智力资本的贡献率是人力资本贡献率的主导成分,并远远高于非人力资本的贡献率,企业间竞争的实质就是高素质、高创新能力的人才的竞争。企业的管理核心也应该演化为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发挥人才的创造性,侧重于人的智力和创新能力开发的管理,走向人本管理的高级阶段。
4、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队伍
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是最具有创新能力和影响力的人,他们不墨守陈规,不遵循循环流转的轨道,却常常创造性地改变这种轨道。目前我国企业管理创新效率不佳与企业家缺乏不无关系,要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必须注重企业家队伍建设,培育和造就一个主导管理创新前沿和领导市场竞争潮流的“企业家阶层”。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必须具备这样的素质:一是创造性思维,善于洞察和想象,使管理工作有合理的前瞻性、科学性;二是风险意识,有远见、不怕失败、敢做超前性的工作,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三是创新的技巧,在创造思维和不怕风险的同时,还必须有科学依据,有可行的操作措施;四是新时代的风格,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要善于学习,敢于实践,善于团结合作,尤其要善待创新失败者,永不满足,经常自我挑战。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是实现企业管理创新的关键如何在企业管理方面进行创新论文。有人指出,企业家活动具有一定程度的公共产品性质,因为其风险由白己承担,而他们的成功却往往使全社会受益。因此,国家应使一些措施制度化来扶持和鼓励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政府在制度设计上,应着眼于为企业家提供一个开放和宽松的环境,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在责、权、利不一致的原则下,完善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建立一套科学、公正的考核、晋升体系,使经营者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在人事制度上,引进竞争机制,建立经营者人才市场,使企业家这种生产要素,通过市场机制合理配置。国家要采取措施建立企业家人才交流市场、资格认定系统、继续教育培训机制等,以促进我国企业经营者职业化。
5、推行全员创新
企业家的活动只是企业整个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部分,企业管理创新应当是以企业全体人员为主体的全员性创新。实际上,在人性化、民主化管理普遍推行的今天,企业员工已不是被动的受雇者,而是企业管理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已成为企业管理活动的主体。因此,企业管理创新没有员工的理解、合作与参与,是无法取得成功的。企业管理的逻辑特点最终反映在如何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上,按照国外的研究,积极性的一般发展规律是“参与——负责——创新”。“参与”是积极性的形成阶段,表明员工介入某项工作,承诺某些规定责任,完成一定任务定额;“负责”是积极性的上升和稳定阶段,表明员工明确了责任感,能自觉地履行职责;“创新”是积极性的高涨阶段,表明员工己主动“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自觉为企业出谋划策,倾心倾力,贡献力量。企业家要充分认识积极性的一般发展规律,尊重员工、关心员工、依靠员工、激励员工,让企业员工积极投身到管理创新中来。
9、企业为什么要创新 ?
“不创新就会被淘汰”,是过去20多年许多成功企业所奉行的信条。我们想成为成功企业,我们想做百年企业,所以需要持续的创新。
创新不是一种时尚,它是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当今时代,生存是经营企业的至高境界,企业就如同一个人一样,只有首先生存下去,才能为社会做贡献。比如说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问题,对于我们的企业其实60%的社会责任是在企业内部实现的。第一层责任是我们目前直营店1000余名员工的生存吃饭与成长发展问题。只有企业存在,这些人生活才能有保障,只有企业发展,我们的员工才能得到成长;第二层责任是在加盟店、农家店、书报亭就业的2000名社会员工,他们也需要就业,也需要成长;第三层责任是员工的家庭,按每个家庭三口人计算,我们承担着近万人生活的社会责任。外部社会责任占企业社会责任的40%比重。第一层是对顾客的责任。在城市,我们担负着每日近10万名顾客安全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的责任,提高顾客的生活品质,围绕着居民的生活永不停止的创造便利需求,是我们应尽的社会责任。在农村,我们也担负着净化农村消费环境,提高农民消费品质的责任;第二层是我们供应链上游的供应厂商,我们有责任通过企业的发展,让他们能够与我们共同成长;第三层是我们承担的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责任。我们所选择的经营领域都是低毛利,低回报的行业,因此我们企业经营本身就可以看作一种公益事业,因此在这里,我明确的提出一个观点:“把公益当成事业来经营。”以上阐述的是企业存在的社会意义。那么,企业怎样才能生存下去呢?那就需要发展,需要创新。发展是企业经营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发展一方面是扩大企业的规模,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提升企业的经营品质,耗用最少的资源,产生最大的回报。发展就如同一个人的成长一样,它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瓶颈与难题,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用创新的办法来解决。
创新不是“点子大王”,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要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活动起于创新意识,没有创新意识就没有创造性活动。创新意识主要有好奇心、求知欲、怀疑感、创造需求、思维独立性与创造性思维所组成。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都离不开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一种求变意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法”也是一种创新。第二,鼓励全员创新。创新不仅仅是几个人的事,而是全体人员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范围,创新就是在以前的工作方法、工作习惯的基础上,多问几个为什么,做一下改变,就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第三,执行力是创新成败的关键。仅有几个点子,而不注重操作,不重视执行过程,创新是不可能成功的。要注重创新的风险管理,据统计,创新的成功率在20%左右,也就是说,有十个金点子,往往只有两三个点子能变成现实。是什么原因呢?关键问题在执行。要树立一个这样的观念:想点子人人都会,谁能把点子变成业绩,变成成果,谁才是真正的创新者。第四,完善创新机制,建立创新型的企业文化。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阶段性的一场运动,创新是一种企业基因(DNA),柔性企业最主要的核心基因就是创新,我们需要建立一种取之不竭,用之不完的创新的源泉。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学习是创新的源泉。我们要建立一种学习型的组织,学习型组织涉及到两个学习能力的问题:一个是组织的学习能力,一个是企业内部每个个体的学习能力。组织的学习能力就是它对周围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其实质就是创新能力。组织的创新能力是当代新型企业最主要的核心能力。接下来讲一下组织内个体的学习能力问题。我认为学习能力就是一个人的消化吸收能力。胖子与瘦子吃的东西一样多,为什么一个胖一个瘦呢?关键是吸收能力不一样。在我们的企业流行着一个知识折旧律,折旧期是一年。比如新来的三个毕业生,一个是中专生,一个是大专生,一个是本科生,最初的一年,在工资的待遇上是有所区别的,但一年之后的起点就变成了同一个起跑线。接下来比的不是知识多少,而是学习能力的强弱。有的中专生经过努力已经当了主管,有的本科生还是店铺的员工。原因就是学习能力不同。学习能力代表创新能力,学习力强的人创新力就强,就能在岗位上干出成绩来,就能得到晋升。读书是学习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全部。学习力强的人读书一小时胜过学习力弱的人读书一个月。学习力强的人拿到一本书,看一下书名,看一下书的前言,精读一下目录,顺便根据目录把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一下延伸阅读,总共不到一小时,就找出了改进工作的若干个金点子,这就是读书的学以致用原则。学习能力不强的人读书一个月,逐字逐句终于把书读完了,但就是对工作一点启发也没有,这就是读死书,死读书,装了一脑子的垃圾,一点也变不成营养。未来的竞争力就是学习能力、学习速度的竞争。要想出人头地,就需要尽快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创新分两种,一种是商业模式上的创新,一种是技术上的创新。
商业模式上的创新,就象网约车,订餐网等,将原来的行业,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整合,形成新的领域。
技术上创新,则是技术研发的突破,但技术上的创新并不意味着能有新的市场和经济效益,新的技术能否受用户青睐,能否带来良好的市场回馈,不是单纯从技术角度考虑的。
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也是很难的事情,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人力、财力。由于和市场相关联,也少有公司能有实力做到技术上的创新,多数公司的创新是技术上的整合,例如将GPS加入到汽车上。
这样的整合是国内企业最容易做的,也是导致国内企业原生力差的主要原因,模仿,整合,抄袭。
然后,创新未必是创业的先决条件,也就是说这个是个伪命题。举个例子:市面上这么多做美女视频直播的,他们都是在复制这个模式,谈不上什么创新,顶多是以自身流量来圈用户,做做差异化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