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创新发展
1、江苏智伯通科技创新发展有限公司怎么样?
江苏智伯通科技创新发展有限公司是2018-02-02在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地址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宁双路28号汇智大厦A区222室。
江苏智伯通科技创新发展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20114MA1W0Q3U3K,企业法人张振威,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江苏智伯通科技创新发展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科技会展服务;信息技术、计算机软硬件的技术研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推广、技术服务;互联网科技创新平台、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及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科技中介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互联网数据服务;互联网广告服务;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管理咨询;市场营销策划;展览展示服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江苏智伯通科技创新发展有限公司对外投资1家公司,具有0处分支机构。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江苏智伯通科技创新发展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2、苏州市创新发展有限公司怎么样?
苏州市创新发展有限公司是2003-02-21在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地址位于苏州市相城区渭塘产业园。
苏州市创新发展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20507746807716E,企业法人徐红星,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苏州市创新发展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投资开发工业园、出租工业厂房及配套设施;销售:建筑材料、苗木、花卉;绿化种植、养护;承接绿化工程;人力资源服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在江苏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3753761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100-1000万 和 1000-5000万 规模的企业中,共9408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优秀。
苏州市创新发展有限公司对外投资6家公司,具有0处分支机构。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苏州市创新发展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3、江苏4市入选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前20,科技创新对城市发展有何作用?
生活在21世纪的今天,可以说我们是非常幸福的,现在是一个和平的年代,同时也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而且现在对于我们来说,我们的生活是非常好的,比如说是我质量以及是我方式,与以前相比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信大家在网上也是看到了江苏4市入选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前20的相关。内容,所以很多人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就是科技创新对城市发展有何作用?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比如说这可以促进城市交通的发展以及生产力的发展,下面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
1 促进交通的发展
我们都知道相信大家在现在的生活中,我们可以与以前有一个很好的比较。以前我们出行大多都是通过步行或者是骑自行车的方式,但是现在我们的出行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比如说可以乘坐飞机,高铁,火车,汽车以及公交车之类的,现在我们的出行方式越来越多,选择也变得越来越多。这些都是来自于科学技术创新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所以我们都知道,其实科技创新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是非常有用的。
2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我们都知道一个国家和一个城市的发展,最主要的还是要看他的生产力我们都知道,一个国家的生产力的发展最终还是影响到他的。科技成果,所以其实科技创新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而且创新也是新时代的一个新特点,现在我们只有学会了创新,我们才能够赢得更好的发展。科技创新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物质条件,从而来满足生产的需要。因此,对于生产力而言可以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所以一个国家想要发展,那么就要发展他的科学技术。我们就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科学技术发展了。那么我们的生活水平才会提到得到提高,能不能生活才会得到保障。我去还可以给我们节省大量的时间,提高办事的效率,这对于我们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珍贵的一天仅仅就只有24小时。我们只有只有提高自己的创新。好科技技术,这才能够提高我们的办事效率,从而才能够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所以科技创新对城市的发展有多方面的作用。
4、江苏有哪些优秀企业被推荐到了央视的《创业英雄汇》?
本周五晚上21:50,第五届“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初创企业组三等奖获奖者,苏州毫米波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毕欣将走上中央电视台二套《创业英雄汇》栏目,向全国的观众展示他的汽车智能驾驶系统。而毕欣仅仅是大赛组委会办公室推荐给栏目组的一个选手代表,从去年开始,累计有十余位参赛选手被推荐给央视并被选中录制节目,他们也展示出新时代江苏科技创业者们的亮丽风采。
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是由省科技厅等9家单位共同指导举办的大型科技类创业赛事,对接科技部等单位举办的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大赛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落实江苏十三次党代会“两聚一高”战略部署,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聚集和整合创新创业要素,搭建为创业创业服务的公共平台,弘扬科技创业文化,营造科技创业氛围,更好地支撑服务广大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大赛经过五年的精心打造,目前已成为我省规模最大、层次最高、辐射最广的创业类品牌赛事。
作为央视名牌栏目,《创业英雄汇》曾六次被国家广电总局点赞,评价其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标写注脚,为创业者搭建实现梦想、走向成功的平台。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2016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也曾点赞《创业英雄汇》,肯定节目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正是因为双方都作为为创新创业服务的平台,这两年越来越多的江苏企业走上国家级最高媒介平台展示江苏创新创业的成果和风采。
五年来,“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吸引了海内外超过1.5万个创业团队和企业参赛报名,217个项目在省内大赛获奖,39个项目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上获奖,参赛数与获奖数位居全国前列。大赛成功搭建了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国家、省地科技部门联动,给予100余个大赛获奖项目超过1.5亿元的科技计划经费资助;江苏银行为参赛企业提供了超过80亿元的授信额度;省高投等创投机构对获奖企业投资超过20亿元;500余位投融资及技术专家与参赛企业进行了有效对接;近20家获奖企业赛后在“新三板”挂牌,占获奖总数的近十分之一。一大批年轻化、高水平、高质量的优秀团队与企业因在大赛中崭露头角、获得支持而快速发展,成为江苏创新型省份建设的一支生力军。
5、如何创新驱动发展,打造现代新型产业体系
近几年来,我们坚持科学发展导向,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大力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转型步伐明显加快,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得到加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持续改善,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过去的五年,江苏经济年均增长13.5%。201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万亿元,人均达到7700美元;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占工业销售收入的2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3%,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40%;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4%,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两年位居全国首位;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覆盖率分别提高到20.6%和42%;社会和谐稳定。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江苏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较大,经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科技成果转化有待进一步加快,企业的创新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增强。 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之中,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科技与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科技进步与创新已成为影响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幸福的主导力量。未来五年,是江苏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将紧紧抓住新一轮产业和科技革命加速发展的新机遇,以“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把创新驱动作为核心战略,把科教与人才强省作为基础性战略,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依靠科技创新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 我们要坚持高端引领,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科技创新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紧密结合,增强产业的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以科技创新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集中资源,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六大新兴产业。主攻高端技术,加快推进重大产业技术研发和重大共性技术攻关,争取在掌握优势产业核心技术、前沿先导技术、产业化应用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要积极发展高端产品,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加强重大创新产品应用示范,努力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要突破高端环节,大力发展知识、人才密集的高附加值行业,加快向自主研发跨越、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打响“江苏创造”的品牌。以科技创新促进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物流、金融、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新一代网络服务、互联网内容产业、网络电视等新兴服务业。以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技术和装备水平, 增强企业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能力,提高产业层次和市场竞争力。
6、为什么江苏省发展这么好
去年前6个月,苏粤差距仅1500亿元人民币,2018全年落差4700亿元人民币;而今年1-6月,粤苏差距进一步扩大到2000亿元人民币,这么推算,2019全年江苏很有可能被广东狂甩6000多亿!江苏追赶广东,到2016年达到最接近的时候,突然又开始反转了,两个宇宙大省的PK,又出现了大逆转,江苏大有被广东甩开的态势,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反转呢?这是我们很值得深思的。江苏明明在文化、科技等各方面遥遥领先广东,却为何越追越难,颇有点力不从心的感觉了?小编以为,江苏最大的问题就是产业制度上的问题,第一,国企占比过高,第二,外企占比过高,这两种产业制度过度发展,导致江苏转型十分艰难,以为这经济结构,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性,导致转型的成本极为昂贵,而广东是转型最成功的,以为广东的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特别发达,商业环境和商业制度可以说是全国最好的,经济发展到最后,一定是制度的比拼,江苏如果无法扭转这种局面,估计还会进一步扩大!那么,又该如何转型呢?
小编认为,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进程中,江苏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各方配合协同,综合精准施策,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下好“先手棋”,打好“组合拳”,从而真正跨越“攻关期”,大踏步地走上高质量发展轨道。
第一,从“速度情结”转向“质量情缘”,在质量变革上取得新突破。增长不等于发展,分量不等于质量。没有一定的增速,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质量。因此,牢固树立“质量情缘”追求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
第二,从“GDP至上”转向“生态优先”,在绿色发展上取得新突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表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高品质特征,包括提供优质生态产品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因此,江苏经济的“转向发展”,还必须把生态放在优先位置。这不仅是重要内容,而且是衡量标准。
第三,从“规模扩张”转向“品牌提升”,在效率变革上取得新突破。江苏是我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江苏从制造业起步,以制造业见长,拥有我国规模最大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其产值约占全国的12%、全球的3%,居全国第一位。江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已经连续7年蝉联全国第一,并在全球产业链中拥有一大批行业排头兵。品牌的形成,是人们对品牌的精心投入、持久打磨和消费者对品牌认同度的结合,因此,品牌既是附着于高质量商品载体之上的、能够带来大量消费者从而使商品价格得以放大的标识,又是可以与国家(地区)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进行高度集聚、科学配置和合理整合从而带来溢价超额利润的载体。如此,品牌必须以质量为基础。质量是品牌的生命,离开质量谈品牌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有规模不一定有品牌,但有品牌就一定会有规模。因此,第一,必须强化企业的“品牌意识”;第二,必须增强全民对“工匠精神”的尊重和崇敬;第三,必须坚持质量文化引领,把文化传承融入产品创新之中;
第四,从“依赖技术引进”转向“依靠自主创新”,在动力变革上取得新突破。江苏对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掌控不够,科技支撑力不强,不少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仍然依赖进口从而受制于人,如40%的大型石化装备、65%的工业机器人、80%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70%的汽车制造关键设备、核电等重大工程的自动化成套控制系统,以及先进集约化农业装备等,目前依然严重依赖进口。
当前科技自主创新最硬的“硬骨头”有两块,一是原始创新,二是成果转化。江苏必须改变一遇到技术难题就“引进”的状况(真正高难度的好技术仍要引进),破除迷信,敢闯敢试,消化这两块“硬骨头”:
第一,以全球视野冲刺原创目标。江苏作为中国的科教人才大省,应当树立“舍我其谁”的精神,“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科技创新,首要的是科学发现。现在科学上的重大成果,都是以科学发现为源头的,体现科学发现、技术创新、知识更新的密切衔接和融合,是科技进步道路上的革命性变化。建议设立“创新家奖”,努力为科教人员创造宽松环境,把他们从烦琐事务中解放出来,鼓励他们海阔天空、奇思妙想,同时淡泊名利、潜心研究,走出书斋、实验室实行产学研相结合,推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齐头并进;
第二,打通成果转化的通道。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确立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创新精神融入企业发展血脉,重点抓好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两个关键。鼓励“创新家”与“企业家”抱团创新、联袂创新,发挥其“创新源”“主力军”作用,形成以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型上市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为骨干的创新企业集群,使创新活动普遍化、常态化、社会化。
7、牛年牛政策,江苏常州7大举措吸引人才促进创新发展
2月18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常州市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解读《关于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促进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若干政策》)。
近年来,常州聚焦科教创新明星城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了较好成效,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指数位居全国第16位。为进一步提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社会创新能力,筑牢我市在新发展格局中的优势和地位,经过深入调研分析,在充分借鉴国内先进城市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广泛征求各类意见建议,结合我市实际,形成了《实施意见》和《若干政策》。
《实施意见》围绕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明确了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提出到“十四五”期末主要指标争一流、创新要素翻一番、创新生态全构建以及智造产业新标杆四个方面的目标,并围绕目标在壮大企业创新主体、打造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引育创新创业人才、加强高校职校建设、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以及推进改革释放创新活力等八个方面部署了三十项重点工作。《若干政策》针对制约我市创新发展的痛点、堵点、难点,从人才引育、金融保障、企业培育、产业链创新、载体建设、院校创新、氛围营造等七个方面提出了二十条政策措施,以精准施策推动全社会创新突破。
《实施意见》、《若干政策》呈现以下四大特点:
明确目标定位,创新投入空前。《实施意见》明确聚焦“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发展定位,打造长三角特色鲜明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在创新总量、质量、增幅、增速、要素等方面明确了35项细分指标《若干政策》对各项细分指标针对性地配套了支持政策,形成政策合力,切实推进各项任务。为确保目标任务的有效实现,《实施意见》提出了“十四五”期间全市创新投入的总体规模,即全市设立400亿元科创资金,带动全社会创新投入达到2000亿元规模。在强有力的投入保障下,《若干政策》则侧重进一步细化提升政策的支持力度。
紧扣现实需求,解决痛点难点。本次创新政策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深入剖析我市创新存在的痛点、堵点、难点,力求找到人才、企业、产业关注的重点、焦点、热点,针对问题症结,找准施策方向,拿出切实举措。比如,人才引育方面,围绕青年人才关注的生活居住成本问题、高层次人才关注的收入问题,以及共同关注的就学医疗住房问题,设置了对新引进年薪30万以上的人才分类分档奖励;对“高精尖缺”人才发放“常商服务·龙城英才卡”,提供优质精准服务;对青年人才采取“生活居住双资助”的全方位综合补助;开展“人才优居”工程,在人才公寓中配套规划建设最长3个月免费住宿的“青年驿站”。
强化目标导向,政策务实求新。在《实施意见》的目标规划引领下,《若干政策》围绕目标达成采取靶向供给,立足常州实际,对标先进城市,增强政策强度,提升吸引力。比如,产业链式创新方面,针对锻造产业链长板的目标提出了“饱和式”投入的概念,市级层面择优确定2-3个产业链,与龙头企业、辖市区、常州经开区共同采用奖补、直投、基金等方式支持,以求实效;比如,创新载体建设方面,加大对闲置厂房、综合体的改造利用,重点引导利用生活配套好的现有建筑建设功能完备的双创载体,并根据成效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引导资助。
围绕成效奖补,突出激励引领。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明确创新支持政策要从“后补贴”转向“前激励”。在政策制订过程中,注重从创新全链条、全周期发展来把握这一要求,在产业链基础研究阶段,采用“借转补”方式分期给予研发前期支持,视项目成效借款可转为补贴或收回;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阶段,重点支持市内产业化且属于国内首次规模化生产和应用的项目,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支持;在企业提档升级阶段,重点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分档给予研发费用增长额最高10%的奖励。此外,本次创新政策关注创新增量,围绕企业对地方贡献增量进行奖补。
来源:中国常州网
8、如何发挥江苏科技创新优势加快经济转型
创新驱动是江苏转型发展的核心战略
国际上一种经济学观点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大致要经历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等阶段。一般来讲,在要素驱动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来自廉价的劳力、土地、矿产等资源。投资驱动阶段,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大规模投资带动。然而,随着投入量的增加,投资效益呈递减趋势。要破解这一难题,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唯一途径是推动经济发展进入更高层次的创新驱动阶段。一些创新型国家,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以上,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30%以下。这些国家的共同特点是,主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增长,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在不同发展阶段,支撑经济增长的动力不同,要素配置的方式不同,具体发展的特点也不尽相同。当发展达到一个新水平,原有的优势会逐步削弱,发展路径受到明显制约,必须调整结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发展转型。惟有如此,才能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朝着更高的发展目标前进。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经济发展曾经历了两次重要转型,现在正处在新一轮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第一次转型,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以发展乡镇企业为标志,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这一阶段主要是要素驱动,依靠低成本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加快经济发展。第二次转型,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民营经济,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经济国际化,这一阶段是投资驱动阶段,主要依靠扩大投资,增加出口,带动经济增长。新一轮经济转型,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转型,核心是实现经济发展由资源依赖、投资拉动、出口带动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变,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新一轮转型与前两次相比,难度更大。江苏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个比较大的规模,过去船小好掉头,现在块头大了,转身就不会那么轻松,进一步发展面临的矛盾和困难更加突出:一是资源和环境的制约日益加剧。在全国各省、自治区中,江苏人口密度最高,人均资源最少,单位面积承载的环境压力最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资源约束不断强化,环境压力日益增大,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换来高增长的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二是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层次偏低。制造业大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环节。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少,核心竞争力不强。三是国际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更为严峻。江苏是外贸大省,外贸出口额占全国的16.5%,外贸依存度达到70%左右,国际市场稍有“风吹草动”,就会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波及经济正常运行。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无论是高新技术产品市场,还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竞争都越来越激烈,依靠出口大幅增加带动经济增长受到了明显制约。另外,据有关部门分析,江苏对外技术依存度60%左右,许多关键设备、关键技术主要靠引进,对外技术依存度过高,影响经济竞争力的提升。
综观国际经验和江苏的省情,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刻不容缓。根本的途径是,把创新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使创新成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2006年,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科技创新大会,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省份的目标,出台了三个重要文件:一是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二是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三是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政策意见。这些文件既提出了目标任务,又有明确的工作部署和政策措施,起到了有力的指导和推动作用。2007年召开的全省工业大会,进一步提出要以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2008年以来,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但全省上下坚持创新发展不动摇,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大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坚定不移走创新发展、科学发展的道路。“十一五”以来,是江苏科技进步最快的时期,也是经济发展质量和稳定性、协调性显著提高的时期,不仅保持了持续较快增长的好势头,而且为未来发展积蓄了强大后劲。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企业强,则市强、省强。“十五”时期以来,江苏着重从三个方面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第一,推动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
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调动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积极性。这些政策主要包括:加大财政科技投入,落实税收减免政策,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实行贴息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信贷支持,发展风险投资等。近十年尤其是“十一五”以来,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科技投资都有大幅增长。2012年全省财政科技经费和企业研发投入分别达到257.24亿元和1080.26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7.2倍和5.1倍。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达到80%以上。
坚持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积极推进自主创新,是创新型企业的主要经验。例如,昆山好孩子集团,曾经是一个濒临倒闭的校办工厂,经过20年的发展,已成为世界最大童车制造商。他们每年用于研发的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4%。现在拥有300人的研发团队、累计5000多项专利,平均每天有两个新产品问世。主导和参与了童车行业80%以上国家标准的制定,参与了30多个国际标准的制定。由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在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情况下,仍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五年来,年均增长12.9%。2012年,在国内市场占70%以上的份额,美国市场占有率超过50%,欧洲市场占有率24%,全世界有4亿左右家庭使用“好孩子”产品。
第二,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
过去,研发机构主要集中在大学和科研院所,企业研发机构数量少,规模小,创新能力弱。2005年,我们做过一次调查,全省只有25%的大中型企业设有研发机构。省委、省政府采取措施,实行创新政策向企业倾斜,引导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科研机构进入企业,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十一五”以来,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新增3082家,建有率达到75%。与此同时,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222家,引进外资研发机构410家。全省涌现了一批科技创新活跃的大企业。
第三,推动企业成为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集成环节。一项科技成果顺利“破茧化蝶”,产品“风行市场”,不仅有前期的发明、设计,而且包括了试制、批量生产、市场销售等过程,需要借助资本的力量、市场的培育和知识产权的保护。这些环节都需要企业来推进。如果企业不能成为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再好的技术成果也只能束之高阁。
为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成果应用主体,江苏加强了三个方面工作:一是科研选题突出企业需求。鼓励高等学校、院所的科研人员深入到企业一线从事技术创新工作。二是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力度。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向企业倾斜,吸引省内外的科技成果来江苏落户转化,形成科技成果应用先发优势。三是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成长性高、市场潜力大的项目,努力做到支持一个项目,突破一项关键技术,培育一家创新型企业。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引进和转化科技成果,形成了新的增长点。
大力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
产学研结合是高效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重要机制,是协同创新的重要方式,也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相融合的突破口。江苏科教人才资源丰富,是大学和在校大学生最多的省份,也是科研机构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科研与生产“两张皮”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不少科技成果“养在深闺人未识”。其主要原因是“三缺”:缺少有效的合作机制,缺少足够资金支持,缺少创新服务平台。推进产学研结合,关键是必须解决这“三缺”的问题,打破各种有形和无形的阻隔,促进科技与产业融合,通俗地说,就是要采取“科学家+企业家+金融家=大赢家”的模式。循着这样思路,江苏从三个方面探索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路子。
第一,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积极推进开放型创新,面向省内外配置科技资源,构建长期合作、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协同创新的战略同盟,在实践中形成了三种主要的合作形式。
一是各级政府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技术创新战略同盟。江苏分别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使江苏科技创新站到更高的起点。江苏与中国科学院的合作项目有1218个,中国科学院已有100多家院属单位、6000多名科研人员活跃在江苏创新创业第一线。中国工程院帮助江苏开展多个重大项目的科学论证,鼓励和支持院士参与江苏科研攻关项目。清华大学与江苏合作的项目有700多项、北京大学与江苏合作的项目有100多项。各市县政府也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例如,苏州市与省内外50多所高校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无锡市与中国科学院和省内外七所重点大学构筑“7+1”政产学研合作框架,在微电子、软件、电气工程、生物医药等方面开展一系列合作项目,有的项目纳入了国家863、973重大科技项目。南京与东南大学合作共建“无线谷”,打造通信与网络技术创新基地和产业高地,已经有1500多名科研人员进驻。连云港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共建能源动力研究中心。这些合作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二是开发区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共同建设创新基地。“十五”时期以来,各类开发区进入二次创业阶段,省委、省政府提出,开发区不仅要成为产业高地,而且要成为创新高地、人才高地。按照这一要求,开发区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创建了一大批产学研联合体。全省各类创新载体在孵企业2万多家,居全国第一。例如:苏州工业园区与中科院共建纳米技术研发和产业基地,已经集聚了5500名专业人才、160多家纳米企业,形成了微纳制造、纳米节能环保和纳米生物医药3个优势产业。无锡工业设计园,原来是传统工业小区,由加工制造向设计创造转型,已引进250多家工业方面设计机构,聚集设计研发人员3000多人,累计获得授权专利1000多件。昆山开发区与清华大学合作,共建清华科技园昆山分园和昆山工业研究院,既出科研成果,又带动了产业的发展。清华大学研发的OLED技术在昆山开展中试,并建成生产线成功投产,该项目获得2011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常州科教城园区坚持“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理念,实施“金凤凰计划”,创办和共建研发机构100多家,引进和孵化高科技企业500多家。泰州国家医药高新区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学和医药研发机构50多家,成为医药科研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
三是企业与大学和科研单位“无缝对接”。企业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对市场需求、新技术应用最敏感,在产学研合作中处于关键环节。推进产学研合作,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形成协同创新的合力。江苏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各类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实现科研与生产无缝对接。截至2012年,江苏企业与省内外970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企业院士工作站326家,博士后工作站500多家,结成各类“技术联盟”7000多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60多个,年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3万多个
第二,突破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制约
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产品,再走向市场,每个环节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科技成果转化出现“梗阻”,缺少资金是重要原因之一。为解决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制约的瓶颈,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财政拨款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2004年起步就拨款3亿元,以后逐年增加,2008年增加到每年10亿元。为用好这笔资金,专门成立项目评审委员会,由科技、金融、工业等多方面的专家组成。凡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产业化前景好、江苏发展需要的项目,无论是来自省内还是省外、国企还是民企,都给予支持。这些专项资金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催化剂”,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应,带动全社会科技投资1088亿元。自2004年至2012年,共支持839个项目,这些项目共获得授权专利5407件,其中发明专利1702件,在物联网、新能源、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纳米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突破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形成了一批产业链配套的重大项目群,80%的项目居全国同行业领先水平,部分进入世界先进水平。二是促进金融信贷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省里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以信用担保的形式,引导银行支持中小科技型企业发展。目前,全省已有39个县(市、区)实行了科技转化风险补偿资金的办法。三是积极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全省拥有各类创业投资机构超过450多家、管理资金规模1200多亿元,成为全国风险投资机构和管理资金最多的地区。苏州沙湖股权投资中心,管理资金规模近400亿元,累计投资高科技企业300多家,已有16家企业成功上市。
第三,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改革高校和科研院所人事管理体制,鼓励科技人员走出科研院所和高校创新创业、兴办企业。允许在校大学生休学创办企业。在政策激励下,一大批科技型企业应运而生。南瑞集团是南京自动化研究院科技人员创办的企业,现有员工18000余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30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学历的员工3400多人。公司创办以来,有62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级科技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获专利授权577项,大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继电保护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2012年销售收入达到270多亿元,已经成为继电保护设备生产全球五强之一。
发展新兴产业与自主创新互动并进
世界经济发展实践表明,每一次产业革命都与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密切相关。当前,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和兴起,突出表现在能源革命、生物技术进步、新材料开发和信息技术突破,必将引发一批高速度、长周期增长的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也将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前一轮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产业革命中,江苏主要靠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现快速发展,但总体上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环节,掌握的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少,竞争力不够强。新的一轮产业革命,我们与发达国家处在同一起跑线上,面临难得的机遇,只要抓住有利时机,就有可能赢得主动,实现跨越发展。
“十一五”以来,江苏选择具有一定基础的六大新兴产业,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不仅构筑产业先发优势,而且抢占技术制高点。
新能源产业,围绕光伏、风电、智能电网等关联产业,突破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打造新能源研发、制造和应用基地。光伏产业,重点在提高转换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核心装备制造方面进行技术攻关,全省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100多项,是全国光伏发明专利拥有量最多的省份。风电产业,着重突破较大功率机组制造技术,构建从关键配套件到兆瓦级整机的产业链,关键零部件占国内市场50%的份额,整机生产能力占全国的30%的市场份额。自主研发制造的6兆瓦机组是我国目前单机容量最大的风电机组,标志着风电装备制造业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智能电网领域,成功突破电网安全稳定在线分析预警、电网调度自动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继电保护等关键技术,高电压输变电工程控制与继电保护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新材料产业,拥有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8个国家和省属研究院所、20个国家级产业基地,每年新增授权发明专利近千件。近5年,全省新材料产业年均增速达到59.2%。在纳米材料、碳纤维、硅材料、精密合金、光纤等领域,取得一批重要技术创新成果,并形成一定产业优势。纳米技术研究和应用总体处于全国先进水平,累计申请专利1500多项,有些技术创新成果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碳纤维领域,攻克生产设备和碳化工艺两大难关,高性能碳复合纤维实现国产化,打破了发达国家的垄断和封锁。硅材料领域,着重围绕提高纯度、提高转换率、降低能耗,攻克核心技术。目前,在节能环保、低成本制造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半导体关键材料、新型建筑节能材料、电磁功能屏蔽材料等领域研发也取得多项成果。
9、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对江苏未来的发展有哪些意义?
江苏省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近几年飞速发展,产品技术能力不断提升,骨干企业引领发展格局正在形成,产业生态融合特征明显。江苏省未来还会创建信创产业基金和信创产业园。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将为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为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