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强国百科
1、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什么成为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的核心因素
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创新)成为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的核心因素。
2、中国的科技创新发展和趋势,是怎样的?
中国科技创新发展正处于非常关键的转型阶段,目前中国的核心任务就是在科技创新上、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上进一步加强。二零一九年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间点,在这个时间点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内外的形势都出现了新的变化,中国在科技创新上也出现了转折点。
中国的科技创新正面临着重要的战略机遇,随之而来的就是比较大的压力。所以中国在科技领域上必须要坚持创新,并且将科技支撑力提高。其中的具体任务就是要在核心技术上进一步加强,科技体制也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让创新驱动懂得发展战略能够更加深入实施。中国现要实现科技创新强国战略的最终目标,就需要把握住现代世界科技的发展趋势,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创新是关键,依赖于别人总归是有很大的风险的。
如今中国虽然已经在科技的创新中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但是中国仍然需要继续加强科技创新。中国在自主创新上的能力表现还是有一定的缺陷,在关键技术上还是会依赖于进口,所以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还是至关重要的。除了技术上的问题,企业的发展也是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说一些企业在创新动力上比较弱,对于科技知识的产权保护意识并不强等等。
总的来说,中国科技的创新能力和其它世界科技强国相比较,还有有一定的差距的。中国需要突破,科技体制需要改革,在这个阶段中国的科技发展非常关键。
3、厉害了我的国体现了哪些地方的变化
《厉害了,我的国》从圆梦工程、创新驱动、协调发展、绿色中国、共享小康、开放中国几个角度对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加以集中展现。
用高铁、桥梁、码头,5G技术展示了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等举世瞩目的成就。还有“慧眼”探索太空、C919首飞、开发深海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建设成果频频亮相。
与百姓生活相关的:生产总值增速稳居世界第一、全国银幕数量总和稳居世界第一、全世界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173项扶贫政策;
(3)创新强国百科扩展资料:
《厉害了,我的国》通过镜头将中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展现。大规模的航拍镜头记录下了祖国的壮美山河,特别是镜头中展现了中建一局建造的超级工程的珍贵影像。
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一个创新强国、研发强国、责任强国,更让观众深刻地意识到,身处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全新的时代。在未来的工作中,要像片中的中国梦的创造者那样,以更优的姿态投入到每项工作中,要坚决成为这个时代中一名坚定的奋斗者和奉献者。
参考资料:网络--厉害了,我的国
4、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了吗
央视网消息:新中国的成立点燃了中华民族科技复兴的希望。70年来,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到改革开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从跨越新世纪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到党的十八大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再到确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艰苦奋斗、不懈努力,中国科技实力伴随着经济发展同步壮大,实现了从难以望其项背到跟跑、并跑乃至领跑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已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大国,并正向着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一、奠定基础,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
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几乎从零开始起步。1956年,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在“重点发展,迎头赶上”方针指引下,国家初步建立了由政府主导和布局的科技体系,打破封锁,发奋图强,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注入了自强的灵魂。
(一)科技体系初步布局
新中国诞生之初,国家百废待兴,科技基础更是极为薄弱,亟待改善。1949年,以中国科学院成立为代表,各地区各部门相继开始布局建立一批科学研究机构。1956年,新中国历史上首次召开全国科技大会,制定了国家首个科技发展长远规划——《1956-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专题研究部署科技发展问题,拟定了多项当时发展急需的重大科技任务,成为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至“文革”以前,全国科研机构已经从新中国成立伊始的30多个增加到1700多个,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从不足500人增加到12万人,初步形成了由中科院、高校、产业部门、地方科研单位和国防部门五方面组成的科学技术体系。
(二)拼搏精神影响深远
新中国的建立,激发了大批海外学子的殷殷报国心,以钱学森、华罗庚、朱光亚等为代表的海外专家学者破除一切艰难险阻,怀抱对祖国的浓浓感情,纷纷归国效力,为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到1957年,归国的海外学者已经达到3000多人,约占新中国成立前全部海外留学生和学者的一半以上。他们中大多数人成为了新中国各个领域科学技术发展的奠基人或开拓者,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带领着全国科研人员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技奇迹,更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首创成果举国振奋
这一时期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下,迅速涌现出了一批追赶世界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1958年,我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试制成功。随后,半导体三极管、二极管相继研制成功;1959年,李四光等人提出“陆相生油”理论,打破了西方学者的“中国贫油”说;1960年,王淦昌等人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成功,第一枚自行设计制造的运载火箭发射成功;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1967年,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70年代初期,陈景润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这些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取得的重要成就,在我国科技发展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砥砺前行,科技事业在改革中发展壮大
“文革”期间,我国科技事业受到了极大冲击,发展陷入停滞。改革开放犹如一场及时雨,涤云荡雾,我国科技事业由乱到治,由衰到兴,迎来了新的春天。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使全国上下统一了思想,明确了目标。此后一系列科技规划、计划相继实施,科技体制改革大幕开启,科技实力伴随经济发展同步壮大,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科技规划相继出台
改革开放后,为尽快改变科学技术落后状况,中央审时度势,对科技发展进行全面系统规划。1978年,国家制定了《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8个发展领域和108个重点研究项目,为新时期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随后,《1986-2000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完成,首次强调了科技发展要与经济建设相结合的战略方针,促进了技术成果在生产建设中的应用。上世纪80和90年代,国家又相继研究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1991-2000年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等,进一步明确了未来我国科技发展的前景和方向。这一系列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成为改革开放后直接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快速向前发展的驱动器。
(二)重大计划顺利实施
为保证各项科技规划落地生根,加强对科技活动的管理和引导,有效配置科技资源,国家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科技计划。如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集中解决重大问题的科技攻关(支撑)计划、推动高技术产业化的火炬计划、面向农村的星火计划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国家累计向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投入资金超过310亿元,科技攻关(支撑)计划投入近700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累计安排资金约350亿元。各项计划顺利实施,成为这一阶段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标签,也为科技事业的不断进步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不断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原有的科技体制在新的历史时期已难以适应发展需要,科技体制改革势在必行。1985年,中央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启了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大幕。此后相继推出了科技拨款制度改革、科研机构改革、高等教育改革等重大制度改革举措;制定了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以及自主创新等重大国家发展战略;探索形成了科学基金制、科研课题制以及技术合同制等先进科研管理机制。创建了科技园区,开辟了技术市场,优化了科研资源布局,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的产生、推广和应用,加速了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的结合。时至今日,科技体制改革仍在不断深化和完善,改革为我国科技事业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内生动力。
(四)科技支撑作用不断彰显
科技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辅相成,互为支撑。我国科技力量结构和布局得到优化的同时,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也大幅提升。这一时期,我国高技术制造业、新兴产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领域科技能力持续增强,重大产品、重大技术装备和重大科学设备的自主开发能力以及系统成套水平明显提高,有力地支撑了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奥运会、世博会等重大工程建设和举国盛事,“中国制造”走遍世界。科技在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专业服务、促进社会发展和对外交往方面发挥了先导作用,在应对和处置传染病疫情、地质灾害、环境污染、国防安全等重大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
三、创新引领,迈向科技强国新征程
进入新世纪以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我国科技发展再次面临重大机遇。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国科技发展再次提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显著成绩,实现了从过去的追踪跟跑逐步向并跑领跑的历史性转变,踏上了从科技大国迈向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
(一)科技投入大幅增加
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首位。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使我国科技创新队伍不断壮大;改进项目管理评价机制、扩大科研人员自主权等政策使科研人才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不断完善。2018年,按折合全时工作量计算的全国研发人员总量为419万人年[1],是1991年的6.2倍。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在2013年超过美国,已连续6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研发经费规模和强度实现历史性突破。随着经济实力跃升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实施,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快速增长,2018年达19657亿元,是1991年的138倍,1992-2018年年均增长20.0%,远超同时期按现价计算的GDP年均增速。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更是屡创新高,2014年首次突破2%,2018年提升至2.18%,超过欧盟15国[3]平均水平。按汇率折算,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证。
政府扶持力度不断加大。2017年国家财政科技拨款为8383.6亿元,是1980年的130倍,1981-2017年年均增长14.1%。一系列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政策实施效果凸显。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和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的企业分别达到2.44万家和2.42万家,分别是2009年的3.3倍和3.5倍,减免金额分别达到570亿元和1062亿元,对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研发创新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科技产出量质齐升
科学论文成果丰硕。2018年,国外三大检索工具《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和《科技会议录索引(CPCI)》分别收录我国科研论文41.8万篇、26.6万篇和5.9万篇,数量分别位居世界第二、第一和第二位。论文质量大幅提升,根据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论文被引用情况,2018年我国科学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名世界第二位。
专利发明量大幅提升。2018年,我国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分别为432.3万件和244.8万件,分别是1991年的86倍和98倍。专利质量得到同步提升。以最能体现创新水平的发明专利为例,2018年,发明专利申请数达154.2万件,占专利申请数比重为35.7%,比1991年提高12.9个百分点;平均每亿元研发经费产生境内发明专利申请70件,比1991年提高19件,专利产出效益得到明显提高。
知识产权产出取得长足进步。经过多年的深耕厚植,我国已成为世界知识产权产出大
5、我国创新型国家三步走战略目标有哪些?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我国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结合建党一百周年和建国一百周年的战略构想,创新驱动“三步走”战略可以看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
创新驱动战略第一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在此期间,创新型经济格局初步形成;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创新体系协同高效,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到2021年建党一百周年时,中国将开始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道路上高歌猛进。
创新驱动战略第二步,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发展驱动力实现根本转换,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为建成经济强国和共同富裕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在此期间,新兴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不断创造新技术和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新需求和新市场,总体上扭转科技创新以跟踪为主的局面;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8%;国家创新体系更加完备,创新文化氛围浓厚,创新法治保障有力,全社会形成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源泉不断涌流的生动局面。
创新驱动战略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为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支撑。在此期间,科技和人才成为国力强盛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创新成为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的核心因素;劳动生产率、社会生产力提高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国防科技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中国将成为全球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重要聚集地;创新的制度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更加优化。到2049年,建国一百周年之际,中国将以世界科技强国的面貌诠释创新兴国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创新兴国“三步走”的核心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立新生经济体制,就是要建设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的生态系统。所以,要明确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社会组织等各类创新主体的功能定位,构建开放高效的创新网络,建设军民融合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平台;要改进创新治理,构建统筹配置创新资源的行政机制和市场机制;要完善激励创新的政策体系、保护创新的法律制度,构建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从而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6、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性
建设创新型来国家,核心源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学院作为科技国家队,必须在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中起到火车头作用,必须要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不断贡献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一流的创新人才和系统前瞻的科学思想
7、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三步走是什么?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三步走的内容如下:
第一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第二步,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发展驱动力实现根本转换,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为建成经济强国和共同富裕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为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支撑。
以上内容参考:中央人民政府网- 提出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
8、以色列,一个创新强国是怎么炼成的
五大创新途径
以色列的创新生态系统极富活力,吸引了数以百计的跨国公司、中等规模公司以及一些小型初创公司,这些公司或已和以色列的企业建立了伙伴关系,或已在该国建立了组织机构。
新型模式百花齐放,非以色列公司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把握以色列硅谷——“硅溪”——的机遇。
1. 在以色列开展研发活动
目前,超过250家外国公司在以色列设立了研发中心。例如,英特尔在该国设立了四个研发中心和一家芯片工厂,总产值几乎占以色列技术出口额的10%;围绕英特尔在以色列的创新基地,一个由1000多家初创企业和供应商组成的半导体产业群蓬勃发展起来。尽管运行研发中心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与资源,但开展研发活动仍是跨国公司利用以色列创新能力、有效应用科技人才的主要方式。
资料来源:罗兰贝格
2. 通过企业并购和战略投资获得技术和人才
以色列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初创企业收购市场。对于吸纳人才、填补技术缺陷、引进创新文化而言,收购初创企业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许多跨国公司将其收购的以色列企业转型为研发中心和创新实验室,或将收购的初创企业整合到其在该国的现有研发活动中。企业风投也正大量涌入以色列。
3. 构建创新实验室、加速器或其它模式的新型平台
以色列的孵化器与加速器数量持续大幅飙升。孵化器和创新实验室等早期平台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培育新的创意,便于母公司挑选并进行开发和拓展。大多数的加速器项目都是非盈利的,但也有一些项目要求创业者以公司股权换取跨国公司的技术指导、产品和消费者资源。
对跨国公司而言,这种与初创企业的合作方式高度灵活、成本低廉,有助于将新兴公司的新鲜血液注入跨国公司的企业文化中,并巧妙规避一些往往会阻碍企业快速发展的繁重流程。
4. 将以色列作为管理创新活动的基地
以色列拥有强大的全球联网创新产业,企业可在此建设创新生态系统互联基地,通过在该国的经营活动更加方便快捷地接触关键参与者、决策者及其公司,并与之建立非正式联系。在全球范围内,像以色列特拉维夫一样汇集关键科技和商业相关企业的城市为数并不多。
5. 推动以色列高科技移民
以色列科技公司正在迅速全球化,在国外建立子公司甚至直接向国外迁址。这种企业移民(国外的以色列公司及其子公司,或在国外创办公司的以色列企业家们)通常会在以色列保留开发团队,或成为两国创新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创造了一种促进以色列的团队和技术参与创新的新方式。
五大创新启示
以色列正在转型成为科技强国,这不仅给公司和企业家创造了机会,而且给全世界希望促进本国初创企业发展、提升本国创新文化的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宝贵经验。
1. 构建智库
以色列始终大力发展教育和科研,具备全球竞争力的研究和学术机构培育高新人才、鼓励新鲜创意,是其初创企业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该国民间在科技研发上的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1%,是欧洲平均投入(1.9%)的两倍多。此外,以色列拥有七所研究型大学,其中两所大学的自然科学学科位列世界前50名。
2. 改善移民与安置政策,弘扬企业家精神
以色列汇集了来自70个国家的移民,已经成为一个富有活力、文化多元的大熔炉。在多种措施的支持下,这些移民成为以色列创新体系多元化人才的组成部分。在全世界范围内,以色列人口中的工程师和博士比例最高。国家需要为移民提供成功机会并助其真正扎根于此,避免人才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
3. 不畏风险,不惧失败
以色列科技企业家非常重视敢想敢为的精神,也凭借这种无所畏惧的精神,以非凡的速度和敏捷度推行自己的理念。充满创新和冒险的文化——包括不惧失败的精神——已经成为以色列基因的一部分。缺失这种精神的国家可以通过明智的政策进行弥补,包括企业家项目、学校教育、简化与灵活的破产规定等。
4. 集中激励制度及明智的创新支持政策
以色列政府通过集中激励和创新政策为企业家提供支持,助其迈出第一步。国外投资商的研发中心、孵化器和创新实验室也从诸如减税、拨款等激励政策中受益匪浅。更重要的是,政府应减少对企业的干预,让企业家更自由地实践其创新理念。
5. 化弊为利
由于自然资源匮乏、安全环境不够稳定,以色列必须重点发展科技,弥补不利条件。各国不应单纯模仿他国,而是应因地制宜,发展本国特色技术与服务。高科技集群的建设也非一日之功,需要现有的行业、大学和富有创造力的城市环境共同努力创造。
总之,多元化是创新之源。对于企业而言,创新方式多样且复杂;多元化的方式方法也适用于整个创新生态系统。随着数字化的快速发展,企业需理解多种创新生态系统,创造性地结合自身独特优势参与其中,最终获得成功。
9、“三步走”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十五大“三步走”战略 十五大把第三步战略目标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 第一步,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步,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三步走”的战略和步骤更加具体明确。 新时代的“三步走”战略 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战略安排,特别是,分两个阶段来安排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这三十年,实际上也构成了新“三步走”。 第一步,从现阶段到2020年,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步,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三步,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拓展资料:一、强军“三步走” 在十九大报告中,为强军建设规划了“三步走”。具体来说: 第一步,确保到202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战略能力有大的提升。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全面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 第二步,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二、乡村振兴“三步走” 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分三步走: 第一步,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第二步,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第三步,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三步走” 第一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第二步,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发展驱动力实现根本转换,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为建成经济强国和共同富裕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为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支撑。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 第二步,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10、创新三大战略是指哪三大战略
指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三大战略目标。明确了未来30年创新驱动发展的目标、方向和重点任务。
其中一大亮点是对产业技术体系进行了系统部署,具体明确了包括信息、智能制造、现代农业、现代能源、生态环保等9个重点领域的技术发展方向。
要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国家的优先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以高效率的创新体系支撑高水平的创新型国家建设。同时提出了“紧扣发展”、“深化改革”、“强化激励”、“扩大开放”四项基本原则。
在“战略目标”方面,《纲要》按照2020年、2030年、2050年三个阶段进行了部署,每个阶段的目标都与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目标相互呼应、提供支撑。
第一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第二步,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为建成经济强国和共同富裕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为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