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融合创新
1、如何选择德育方法?如何提高德育方法的有效性?
如何选择德育方法,如何提高德育实效性,既是一线德育工作者经常思考的问题,更是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的问题。因此,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明确提出德育工作特性和要求的同时,概括地回答了如何选择德育方法。即通过“两性”、“两力”排序,强调了德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必要前提,是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而德育“实效性”的提高,既是德育工作的落脚点,又是评价德育工作及其方法的标准。
《纲要》还要求“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从“育人”的高度,指出了当前德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即在具体工作和行政管理中,为了强调德育、突出德育,往往把德育从其它“三育”中“剥离”出来,以至影响了德育实效。通过加强“四育”有机融合的方法来提高德育实效,是今后的努力方向。让德育成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将成为德育工作的新境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则具体地提出了“三个贴近”“四个多用”,既原则、又具体地指出了怎样选择德育方法。在原则上强调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在方法上指出要“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强调“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
在德育工作与其它工作的关系上,中共中央在《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明确“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十分明确的强调了“文化育人”“全面育人”与德育实效性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明确地指出:“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不但进一步强调了“以人为本”“文化育人”“全面发展”在提高德育实效性上的作用,而且明确了选择方法的方向。
处于不同年龄段、不同社会阶层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即德育工作内容和方法的选择要考虑“针对性”。例如,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德育方法要有区别,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方法要有区别,农民工子女、富二代、官二代的德育方法要有区别……
德育方法的选择更要重视“吸引力和感染力”。无论德育对象有什么不同,在选择德育方法时,都要在确保方向性、科学性的前提下,重点考虑方法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为只有具有“两力”的德育,才能真正调动受教育者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才能引导他们在参与中得到感悟、得到提高。
德育方法的选择,既要防止“假、大、空”,又要防止专为“上面”看着热热闹闹的形式主义。德育方法要让学生感到德育亲切、可信、愉快、有用,能让学生感受德育的快乐。因为只有快乐的德育,才能对学生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才能完成教育与受教育的辨证统一,才能把外在的一定社会要求转化为个体内在品质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即德育落实在个体内在品质的形成上,成为有效的德育。
2、小学创新性的德育活动有哪些内容
小学创新性的德育活动有哪些内容
学校德育原则
(1)方向性原则。
方向性原则是社会主义学校德育的根本原则,它要求学校德育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这个原则是由社会主义学校德育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我们要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学校要培养“四有”、“两热爱”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必须坚持方向性原则。
(2)知行统一的原则。
知行统一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言行一致的人。
(3)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原则。
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依靠和发扬学生积极向上的一面,限制和克服学生消极落后的一面,长善救失、因势利导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优点和缺点、先进和落后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就是这种矛盾斗争转化的结果。德育的规律决定了发扬优点与克服缺点必须同时进行。
(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把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学生个人的尊重、信任和爱护结合起来,使教师的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严格要求是指教育者按照党和国家规定的标准,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和教育。尊重学生就是热爱学生,是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护和关怀。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他们的自尊心,相信他们的能力。
(5)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培养学生集体的过程中,通过集体的形成教育每个学生,又通过每个学生的进步促进集体的巩固和发展,把培养集体与针对不同学生特点因材施教统一起来。要培养坚强的集体,就要依靠集体,培养、教育和健全学生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关心集体,自觉地为实现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而严格要求自己。通过集体建立全班的规章制度,培养良好的班风,以影响集体的每一个成员。教师要把集体当作教育的主体,先向集体提出要求。引导学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自由与纪律的关系、民主与集中的关系。通过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学会处理各种关系。要加强个别教育,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6)正面教育和积极引导相结合的原则。
正面教育和积极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要向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思想认识入手,启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进步。贯彻正面教育和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应做到以下几点: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积极因素,及时教育指导。
在德育中要摆事实,讲道德,要以理服人。
培养典型,树立榜样。
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7)教育与学生年龄特征相一致的原则。
教育与学生年龄相一致的原则是指为了达到德育的预期效果,教育者应使教育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等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相适应,使每个学生品德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中小学生的发展大致经历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这几个阶段。每一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都各有特点,教育者必须研究掌握这些特点,特别要掌握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等方面的特点,从而使德育要求、内容和方法在保持系统性的同时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才能使德育取得较好的效果。
(8)教育影响连续性和一致性的原则。
教育影响连续性和一致性的原则,是指学校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的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达到前后连贯地进行下去,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学生的品德是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长期教育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这些影响纷繁复杂,不仅相互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对立,而且往往前后并不连贯。如果不加以组织则必将削弱学校德育对学生的影响。尤其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学生活动和交往的范围扩大,通过书、刊、影、视接受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有效地教育学生,必须加强学校对各方面教育影响的控制和调节。以便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确保学生的品德按照社会的要求健康成长。
(9)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理论对于人们的行动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注重于理论,即用共产主义思想及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武装学生的头脑,帮助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革命的人生观。另外,思想政治工作要从被教育者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工作做到点子上,把思想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必须做到思想教育的系统性、开放性和针对性。
(10)循循善诱的原则。
学生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学生的年龄小,不是一下子就能明白大道理的,教师、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须遵循学生们的思想认识规律,反复地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11)思想政治工作与其他活动相结合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孤立地脱离其他工作来进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寓教育于疏导之中,围绕育人成材这个根本目标,实行德、智、体、美、劳相结合;各科之间教书育人相结合;校内各职能部门,各种教育力量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形成一股合力,齐抓共管,这种综合教育的原则才能收到显著的效果。
3、初中德育教育的创新方法有哪些
初中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创新
1.培养学生的整体政治、思想、道德的提升
道德教育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不能用强硬的态度进行道德指令和道德禁止,生硬的教学模式只会使学生产生更多地好奇心理趋势尝试犯错误。德育教育主要是运用道德事件的描述来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行为,由此规范学生的行为准则。初中阶段正值学生青少年期的发育阶段,应当运用倡议、激励的形式进行德育的教育,如树立目标,运用结果导向引导学生自发的遵守规则。要进行比喻形式的教育,考试不能作弊,要培养学生的诚信教育;要对老师尊敬不仅是尊师重道亦是长幼有序的教导;要爱护花草树木和公物,培养学生公德心的建立;要讲文明懂礼貌,待人接物要有一定修养,等等。通过整体的德育教,再进行面到点的细化育提升进行,激励着学生努力践行道德行为。要进行基本的道德规范,它包括行为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的建立。通过规则性引导,进行整体的培育。
2.注重课堂上的教学德育锻炼
初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德育的时候要运用一些方式、方法指引学生。首先,是进行内容的创新。可以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传记举例子进行引导,在挖掘人物发展的状态下用德育的教育进行描述。比如,讲述《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该人物在故事描写中守护唐僧去西藏取经,许多细节表示出了尊师重道的一面。其次,要合理利用校内的资源进行德育教育的匹配,要联合各学科的老师进行德育教育的培育,在学习各科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德育教育引导。再次,要充分的调动学校外部的资源进行互动,可以带领学生下社区、进农场,了解当地的生活状态更好地尊重社会每个工作岗位。进行户外的德育教育基地,多带领学生进入非课堂的地域进行德育的培养。最后,要根据初中学生的是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开展适用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学习课程,针对年龄的成长状态划分不同的德育培育课程,不仅要创新还要形成一定的特色。
3.通过组织团体活动进行德育教育的培育
初中阶段的学生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喜欢集体活动,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喜好进行团体活动组织,不仅能够形成初中学生的团队意识也能逐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情操。要在生活中加强对学生德育的主体状态,由此构建出以教师组织的团体活动体系。比如,进行户外的踢毽子活动,以分组的形式进行比拼,联动学生的运动状态培养其团队意识等。在德育教育本身,教师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通过教师自身的德育榜样引领学生组织团体活动,能够事半功倍。
4.与学生家长共同进行学生的德育教育
家庭教育的是教育的基础,加强家庭教育在德育生活化中的地位,同时借社会力量,参与德育教学。家庭德育教育的缺失能够严重影响学生,使得在成长过程中的难以辨别事物的真伪以及正确认识社会的过程。有些家长更注重学生学习成绩不在意学生除了学习以外的其他问题、有些家长甚至教导学生要以自我为中心处理问题。这样都是难以正确地认识道德的,更不用提学生成长以后担负的社会责任。因此,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的同时要多与家长进行沟通,要引导家长配合,进行良好地家庭教育,要多角度地感染家长的观念,使德育教育逐渐生态发展。比如,设立家长委员会,并进行工作职责的调配,将家庭德育教育纳入计划当中,教师要定时进行回访和督促。同时,可以拿出好的模范家庭德育教育进行宣讲,调动起家长级学生的积极性,正确促进学生在家庭中的德育教育发展。
5.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早已经是不再陌生了,面对现今的环境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现今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而德育教育的主要战场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操并侧重于预防学生的德育偏差。因此,要打造一支精良的心理教育师资力量进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通过专业的教导进行德育教育的教学。
6.运用互联网资源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
现如今的互联网飞速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教师可以运用互联网资源进行德育教育的培育,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更多的内容,或者通过有教育意义的视频观看进行德育教育的指导。但要值得注意的是,选好教育的角度,同时屏蔽互联网中负面能量的干扰,正确引导学生学习。
4、如何实现德育与数学教学的完美融合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都要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然而,这一环节也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一环。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呢?
一、用教师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德育教育就是陶冶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师的形象和精神面貌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深远的。其中教师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感染学生,我们要以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上课时,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板书设计、语言表达、教师的仪表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感受了美的教育。辅导“问题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下,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熏陶和教育。若教师在教学中,老板着面孔,死气沉沉,则教室的气氛必然紧张、严肃,学生容易产生一种压抑感,他们学习的潜能就挖掘不出来。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将师生的感情、融于认知活动中,使学生在一个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
二、利用教材内容,渗透品德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十分丰富,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把德育教育贯穿于知识教学中。如:在复习“时、分、秒”的教学,以课件出示北京申奥成功人们的喜庆场面为画面。抓住这一素材,教育学生:中国申奥成功了,我们中国人期盼了多年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我们身为中国人,多么自豪,多么骄傲。在教学圆周率时,可以介绍祖冲之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小数的人,这一成果要比外国数学家早一千多年。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如六年级在复习“读数、写数” 的教学时,可以有选择地介绍一些本地有教育意义的数据。还可以介绍我国的地形地貌特征,如我国地域辽阔,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我国境内有世界著名的大河长江,全长6300千米。教学“应用题”时,可以根据应用题中所反映的日常中的生活、农业、科技、卫生等方面有说服力的数据,通过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
5、从一日常规到成长之旅,怎样促进德育创新?
从一日常规到成长之旅,
促进德育创新,
积极探索培养德育管理队伍的新途径,
建立健全班主任例会制度,
切实提高班主任思想道德素质,
通过各种途径提升班主任的知识能力和管理技能,
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6、如何在德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
知识化、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对人的素质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使每一个人能适应社会的生存环境,迎接未来社会各方面的挑战,更好地与社会中的人交往与合作,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立足于社会,服务于社会,贡献于社会显得尤为重要。少年儿童是未来的社会主义公民,他们的道德素质与能力将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因此,学校教育要体现以人为本,教学生学会做人,成为一个有用的社会人,这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生道德素质与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学生的活动,道德教育的理论核心是人格——活动——发展。人格发展的程度如何,发展到什么水平,要由学生的内化起作用。而内化与外显都以活动为中介实现的。活动是人格形成的中介。自主性德育活动为学生提供了适合人格发展的条件,帮助学生挖掘潜力,通过活动,促使其人格得到和谐、全面、充分地发展。创新教育的学生发展观认为,学生的生命本体能否不断获得健康发展,特别是能否不断增强自身的创新素质,主要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学生是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发展的,离开实践活动,学生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二是学生的发展是由自己自主决定的,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基于以上关于学生发展的观点,我们提出了“”课题研究,希望通过实践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概念的界定所谓“德育活动”是指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活动,是把社会的思想观点,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自主创新”主要表现为学生在活动中是主人,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出主意,有主见;是活动的主体;能对事物进行判断、比较、解决问题;在活动中敢于竞争、勇于创新、学会合作。活动教学认为,活动与发展是学习的一对基本范畴,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创新精神的培养,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实现的,而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正是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教育要改变学生,就必须首先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学生疯狂学习的自主活动中实现的,不是外界强加于学生的。从这个角度看,创新教育的关键或教学的直接任务,是要创造出学生的活动,是要给学生提供适宜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对象,以及为达到创新精神培养目标所需的活动方法、条件和环境。三、理论依据1、在德育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精神的意识自古有之。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的“儿童游戏场”强调给儿童讲故事,做游戏,通过音乐、歌唱等活动方式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儿童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18世纪法国启蒙教育家卢梭非常注重“直接经验”强调“世界以外无书籍,事实以外无教材”,主张适应自然的新的教育模式,实际上已经蕴含了“活动教育”的基本思想;现代意义上的活动教育概念的提出可以说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他认为道德教育不能只能灌输“关于道德的观念”,而要养成“道德观念”。认为让儿童参与共同的合作活动是养成品格的一条重要途径,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如何合理的组织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儿童的道德思维,丰富道德经验,形成道德行为习惯。2、我国在1992年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课程计划(试行)》,开始明确把“活动”纳入学校课程计划,并指出“活动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中同学科相辅相成”。活动式课程也成了德育课程中的主干部分和主导课程。3、德育教育规律提醒我们:“良好的道德素质必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道德实践活动积极建构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知道真理只有在被学生亲自获得,亲自体验,并成为他们自己个人的信念之后,才能真正成为他们的精神财富。”传统德育教育最大的缺陷是人为地将德育从生活实际中剥离出来,使我们对德育的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德育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中走出来,回归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中去。开展自主性的德育活动,让学生自主地活动,在活动中成为主人,主动积极参与活动,通过亲身体验,积累自我实践的经验,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愿望,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培养自主创新的精神。四、课题研究目标、内容通过开展自主性德育活动,突破封闭的教育模式,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让学生在自我体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培养规则意识,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提高自我控制、自我保护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学会关心与合作,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具体目标:1、针对传统教育中重知识灌输,轻思想品德教育;重说教,轻实践的状况,通过开展自主性的德育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提高德育实效性。2、根据现代儿童存在的社会不适应性:例如独立意识差、生活体验少、责任心淡薄、交往能力下降、受挫力弱,以及价值观念有偏差等现状,开展体验性、探索性等自主性德育活动,提高德育的针对性。3、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应有的素质与能力,要不断完善和调整德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探索德育的适时性和现代性。研究内容:依据《小学德育大纲》、《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试行),根据我校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德育需求,结合本校积累的开展德育活动的成功经验,以晨会、主题班队活动、各类实践活动、学校传统教育活动等四大系列活动式德育课程为载体,运用新课程理念,研究“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德育为内容”的小学活动式德育教育。五、研究方法、手段、途径等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探索“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德育为内容,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的”的德育教育体系;并辅之调查法。 研究方法途径:1、运用调查问卷法,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进行调查问卷,以掌握学生对德育活动内容的需求,对德育活动途径的认可程度及规律性分析,确定课题研究内容的可行性。 2、建立德育活动课程网:一是依托班队活动和晨会,完善班队活动课程和德育晨会;二是依托少先队活动、重大节日纪念日、常规性主题教育活动。研究具体的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的设计与实施,使德育活动呈现其系统性和科学性及可行性。并通过等级评定法给予实效性认定。 3、教师进行德育活动方案设计与实施,提高教师驾驭德育活动课程的能力。通过对学生德育活动需求的了解,从学生实际出发,组织教师开展体现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教育思想的德育活动方案设计,通过设计、交流、研讨、修改、完善等步骤,确立适合我校的德育活动方案。六、研究的主要步骤1.起始阶段(2006.3.—2006.6.)。(1)文献研究、制订方案。(2)课题论证。(3)组建研究队伍,研究人员培训。(4)搞好实验前的前期测试工作,起始数据积累。2.全面实施阶段(2006.9.—2008.6.)(1)课题研究。(2)阶段性总结,调整充实方案。(3)继续研究、调整、完善。3.总结阶段。(2008.9.—2008.12.)(1)对研究中所获得的材料、数据进行整理、分析。(2)撰写研究报告、汇总、整理实验成果。(3)课题鉴定、结题。七、课题组主要成员周政龙、金菊八、预计研究的成果1、实验报告。2、研究论文。3、实施经验。4、活动方案设计。5、教学课见。6、其他
7、学科教学中如何融合德育
一、结合教材内容德育教育渗透
教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载体,在教材中挖掘教育切入点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德育教育,这是在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方式。寻找德育教育的契机进行德育渗透。对学生进行适时教育,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我们家乡取得的辉煌成就,从中体会自豪感。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结同时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把德育渗透到具体学科中,使传授科学知识与育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具有较强的可接受性。同时,教学中渗透德育方式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容易做到扎实有效。但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一定要抓住有机的联系,要找准教材中知识教学与德育的“结合点”,适宜、适时、适度地进行,做到水乳交融,不要硬灌,勉强,否则,便会顾此失彼,达不到预期的综合效果。
二、结合训练内容透、德育教育
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要接触大量的作业、练习、试题,这是向学生渗透德育的重要渠道。各科教师在编选作业、练习和命题时,要注意增强思想性,发挥其教育功能。如语文课在选取阅读练习的文章,给作文的材料、试题素材时,必须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或片断,使学生在训练中受到思想教育。树立“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的思想。坚持在教好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教专业知识与进行德育渗透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因为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必须有正确的学习目的和认真的学习态度。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使他们自觉地把个人学习与国家的前途、社会主义事业联系起来,因此,对于一个专业课教师来说,专业知识教的越好就越容易在学生中建立较高的威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结合起来,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越有利于对学生德育的培养。职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品德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做一个尽心尽责的人。作为专业课教师,。要注意和防止学生出现单纯追求专业知识的思想,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思想状况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帮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明辨是非,尤其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劳动习惯。有的人说专业课中没有那么多的德育工作可做,其实只要你认真去想,去琢磨,是完全可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8、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合德育教育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都要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然而,这一环节也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一环。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呢?
一、用教师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德育教育就是陶冶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师的形象和精神面貌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深远的。其中教师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感染学生,我们要以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上课时,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板书设计、语言表达、教师的仪表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感受了美的教育。辅导“问题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下,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熏陶和教育。若教师在教学中,老板着面孔,死气沉沉,则教室的气氛必然紧张、严肃,学生容易产生一种压抑感,他们学习的潜能就挖掘不出来。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将师生的感情、融于认知活动中,使学生在一个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
二、利用教材内容,渗透品德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十分丰富,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把德育教育贯穿于知识教学中。如:在复习“时、分、秒”的教学,以课件出示北京申奥成功人们的喜庆场面为画面。抓住这一素材,教育学生:中国申奥成功了,我们中国人期盼了多年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我们身为中国人,多么自豪,多么骄傲。在教学圆周率时,可以介绍祖冲之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小数的人,这一成果要比外国数学家早一千多年。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如六年级在复习“读数、写数” 的教学时,可以有选择地介绍一些本地有教育意义的数据。还可以介绍我国的地形地貌特征,如我国地域辽阔,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我国境内有世界著名的大河长江,全长6300千米。教学“应用题”时,可以根据应用题中所反映的日常中的生活、农业、科技、卫生等方面有说服力的数据,通过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
三、结合教学过程,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数学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也不是少先队活动,它有其自身的特点,不能够整节课对学生进行品德、说理教育,只能结合教学过程抓住有德育因素的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一图一表,进行渗透。如,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可选取一些好的事例:如做好事、节约用水、用电、改革前后的人均收入等,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又如:教学“时、分、秒”时,教师可在学生初步建立了时、分、秒的概念后,通过让学生数心跳、读书、写字、拍皮球等,让学生感受1分、1秒有多长,到底可做多少事情,一节课40分钟里有多少个1分钟。从而适时地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在教学“元、角、分”时,可教育学生人民币是国家的财产,代表着国家的尊严,我们应该爱护好人民币。另外就拿教学方法来说,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我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要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
四、严格要求,强化训练。
数学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要求学生学习要一丝不苟,在教学训练中应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习惯主要是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实现。通过严格训练,使学生形成对待任何工作都认真负责的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正确、积极地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渐进,又贯穿始终。如在进行计算能力训练时,我先要求学生认真审题,边审边思考:“题目有没有抄错或者抄掉的现象?先计算什么?再计算什么?能否简便计算?”在计算时要求学生一步一回头,自觉进行检查,做错及时纠正,自觉分析错误原因,防微杜渐,养成认真学习的好习惯。同时要求学生对题目中的数字、运算符号、小数点等必须写清楚、规范,做完作业后要养成自觉检查的习惯,端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五、联系生活实际,收集有关信息。
数学是一门联系性极强的学科,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有关德育信息,及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教学“时
9、传统文化和和德育结合,能够采用什么方式?
引言: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结合时代的要求,不断与时俱进,充满新鲜活力。新时期的我们要充分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产生的强大德育力量,利用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来弘扬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用优秀的文化来熏陶学生,感化学生,塑造学生,培养学生的行为美、德育美。
从目前的教育态势来看,教师讲课往往对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和考试来说过于困难,教育目标过于单一。特别是与道德规范密切相关的语文教学等文学、语文教学、政治教学等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创新,要有效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和红色古典教育。我们要改变教学方式,改变枯燥的知识点灌输。将传统的教育模式与信息化手段相结合,深刻挖掘文学教育的德育资源,使学生不再枯燥被动地学习文学文化。
积极营造校园道德教育的文化氛围“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加强青少年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阵地。通过课后文化活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更有利于学生培养情感,净化心灵,净化纯洁思想,对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可以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节日、重大节日、重要事件、人物进行主题班会教育活动或郊游活动,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和文化遗产。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宣传传统文化道德教育今天,媒体网络的发展已经不容忽视。利用好网络平台,一定会加强传统文化传播,促进德育发展。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数字图书馆。例如,通过编码,可以登录阅读界面,选择阅读种类。也可以利用大学开放平台、微信平台、类QQ群等传播优秀的文化成果,或者推送优秀的文化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