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对城市发展
1、如何创新城市发展方式?
? 我国城市发展方式面临的挑战
概括起来,目前我国城市发展方式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资源能源的粗放式利用,使自然资源和环境生态对城市发展的硬约束越来越明显。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土地高扩张、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式发展,使得城市资源能源紧缺状况日趋明显,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健康发展的“硬伤”。目前,我国城市的快速扩张和空间的无序开发,导致城市土地资源消耗过快,闲置、低效率利用等浪费现象较为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明显,能源消耗急剧上升,城市环境的持续恶化,尤其是空气、水质量堪忧。另外,城市固体废物排放量剧增,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较低,造成二次污染,对城市及其周边环境造成危害。
二是城市规模急速膨胀使“城市病”日益明显化、复杂化,形成阻碍城市发展的城市化症候。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城市病”的迹象日趋明显,主要表现为一系列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问题引起的城市化症候。除了困扰我国大多数城市的交通拥堵现象外,随着城市人口的激增,城市公共服务供需矛盾增大,供给严重不足,尤其是住房、教育、医疗普遍存在价格较高、区域分布不均、总体覆盖有限等问题,直接影响到城市居民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城市居民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另外,与城市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安全、公共设施安全事故频发,城市居民的安全居住、安全饮食、安全出行等均面临挑战。
三是城市建设方式粗放,城市整体形态、建筑质量和组成结构等城市“骨架”问题堪忧。城市的外观形态由城市整体规划、基建设施和城市建筑等要素组成,是城市发展的有形载体,更是一个城市的历史财富积淀。目前,我国粗放的城市建设方式,使我国城市建筑(住宅)普遍存在使用寿命短、使用能耗高、改造难度大等问题。城市的大拆大建导致资源能源消耗和建筑垃圾大量增加。城市建筑仍以传统建筑为主,绿色建筑、低碳建筑、生态建筑等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具备普及的条件。长期以来,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重地上、轻地下,地上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地下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导致城市内涝等城市安全问题频发,城市经营成本增加。另外,我国城市住宅建筑建设普遍存在重外在、轻内在的问题,二次装修产生的建筑垃圾、噪音、劣质建材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随意更改房屋结构和管线也造成新的安全隐患。同时,城市建设重单体、轻整体。从城市规划来看,我国缺少整体协调的建筑群体设计和建设,城市建筑风格缺乏历史文化含量和连贯性。
此外,城市发展方式上还存在着城市群发展尚不成熟、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等方面的问题。
? 我国城市发展应实现几大转变
其一,城市发展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强调城市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从城镇化的整体趋势判断,我国城市发展将进入到由量到质的转变阶段。在这个阶段,衡量城镇化进程的数量指标、速度指标和经济指标,将让位于突出城市发展质量的考核性指标和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从城市的发展质量来看,更加注重城市的建设质量(包括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城市建筑质量和风格)、管理质量(包括覆盖城乡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城市应急管理)、经济发展质量(包括产业结构的轻型化、集群化、高端化、生态化)等。从城市可持续发展来看,更加注重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提高,强调城市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深度融合。此时,城市的发展不仅表现在人口、资源、产业等要素的空间化集聚,更体现为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文明传承方式的整体性转换。
其二,城市发展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强调城市发展的集约和高效。外延式的城市发展方式主要表现为做大城市规模、拉大城市框架,强调的是城市数量的增长、规模的扩大和空间的拓展。而内涵式的发展则意味着城市结构的优化和质量的提升,强调城市发展的集约和高效,注重城市功能、城市承载力、城市创新能力、城市文化品质等城市内部价值的提高。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我国一些发达地区城市率先以集约高效的城市发展理念为指导,在城市建设中充分发挥城市生态服务功能、社会保障功能和承载历史文化功能。同时,在全国更出现了以“低碳城市”、“智慧城市”等先进理念指导的城市建设发展实践。
其三,城市发展由功能型城市向特色型城市转变,强调城市个性化和生命力。城市的特色是一座城市最具稀缺性和不可复制的财富。在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要避免陷入空间形态“千城一面”、经济形态趋同等“特色危机”。目前,许多城市已经开始反思这个问题,城市的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个性发展、传承发展成为城市发展的主题。除了传统的以城市历史文化为名、以自然资源条件和地理风貌为名的特色城市,更出现了以城市特色产业为名、以城市特殊功能为名的国际会展城市、国际旅游城市等。同时,部分城市的特色也呈现出多元化特点。这些城市特点的多重性为其持续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更为城市整体竞争力增添了砝码。
同时,在新的形势下,城市发展还应在强调城市功能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等方面迈出新的步伐。? 创新城市发展方式须多方入手
城市发展方式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质量。因此,在坚定不移推动城镇化的同时,应积极探索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的城市发展道路。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我国城市发展方式。
一是创新城市发展理念。城市发展理念是指导城市发展的共识。创新城市发展理念,应借鉴国际先进发展理念,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指导城市发展,充分挖掘我国城市发展的多重内涵。包括面向未来的城市发展理念,城乡共赢的城市化理念,人文城市理念,生态城市理念,智慧城市理念,立体城市理念,特色城市理念等。
二是创新城市发展形态。城市形态是城市单体和城市群发展的“骨架”,是城市之间各要素高效合理布局的基础,更是城市自然特质和人文历史的有形载体。创新城市发展形态,应在保证城市空间结构紧凑、景观特色协调多样、就业与居住适度均衡的基础上,注重城市形态的差异性、传承性、艺术性和多重性。一方面,注重城市外观形态和风格的创新。另一方面,加强城市组成结构的创新。在内部,组团布局,设计多中心的都市空间形态,构建“紧凑型城市”。在外部,构成有机的城市关联体,实现大中小城市与现代乡村之间的互动关联,形成城乡交错、大中小城市相间、疏密合理得当的现代城市群发展布局。
三是创新城市组合功能。以城市群落发展的空间形态为基础,强调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和较大乡镇的功能区分和合作,从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乡生产生活一体化的多层次、多方面、动态的需求出发,构建以生产性、生活性和创新性服务功能为核心的城市功能体系,再造城市群落的组合功能。重点是加强中心城市综合功能,强化中小城市的产业功能,增强小城镇的公共服务功能和居住功能,以及乡村的生态涵养功能。
四是创新城市产业形态。从产业布局来看,注重城市群内产业布局的层次性以及与城市功能相匹配,在整合各城市优质存量资源基础上,城市之间的产业布局应突出特点,错位发展,发挥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的黏合作用,在城市群内形成大城市带动、中小城市支撑、乡镇保障的协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从产业形态来看,强调产业形态向高端攀升,着力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链高端环节。大力发展智慧型、科技型、创造型、生态型的产业集群,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从产业驱动力来看,从依靠人口、土地、资源等的“要素驱动”,向依靠知识、信息等的“创新驱动”转变。
与此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城市要素集成方式,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创新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方式。(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 陈文玲)
2、江苏4市入选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前20,科技创新对城市发展有何作用?
生活在21世纪的今天,可以说我们是非常幸福的,现在是一个和平的年代,同时也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而且现在对于我们来说,我们的生活是非常好的,比如说是我质量以及是我方式,与以前相比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信大家在网上也是看到了江苏4市入选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前20的相关。内容,所以很多人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就是科技创新对城市发展有何作用?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比如说这可以促进城市交通的发展以及生产力的发展,下面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
1 促进交通的发展
我们都知道相信大家在现在的生活中,我们可以与以前有一个很好的比较。以前我们出行大多都是通过步行或者是骑自行车的方式,但是现在我们的出行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比如说可以乘坐飞机,高铁,火车,汽车以及公交车之类的,现在我们的出行方式越来越多,选择也变得越来越多。这些都是来自于科学技术创新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所以我们都知道,其实科技创新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是非常有用的。
2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我们都知道一个国家和一个城市的发展,最主要的还是要看他的生产力我们都知道,一个国家的生产力的发展最终还是影响到他的。科技成果,所以其实科技创新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而且创新也是新时代的一个新特点,现在我们只有学会了创新,我们才能够赢得更好的发展。科技创新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物质条件,从而来满足生产的需要。因此,对于生产力而言可以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所以一个国家想要发展,那么就要发展他的科学技术。我们就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科学技术发展了。那么我们的生活水平才会提到得到提高,能不能生活才会得到保障。我去还可以给我们节省大量的时间,提高办事的效率,这对于我们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珍贵的一天仅仅就只有24小时。我们只有只有提高自己的创新。好科技技术,这才能够提高我们的办事效率,从而才能够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所以科技创新对城市的发展有多方面的作用。
3、创新城市发展模式,要统筹什么空间
遵循新发展理念,创新城市发展模式,是提高城市宜居性和发展可持续性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新区积极创新城市发展理念,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遵循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要求,积极推进城市发展模式创新。
推进新能源新科技应用,着力打造低碳新区。城市建设只有把握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一体谋划、统筹推进,才能实现宜居宜业的目标。正定新区在建设中运用新思维,科学统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整治,着力打造创新、宜居、魅力之城。在轨道交通建设中,围绕构建高效快捷、低碳环保的综合交通体系,实施地铁建设工程。在市政道路建设中,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努力体现低碳、生态、智慧的城市建设理念。与道路项目同步实施污水处理厂、地下水厂、变电站建设及给水、燃气、电力等市政管线铺设,为新区快速、有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推进环境绿化建设,着力打造生态新区。确定城市发展定位和规模,应以环境容量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基本依据,在坚持科学合理开发的同时注重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把城市建设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家园。正定新区遵循低碳、生态、智慧的城市建设理念,根据新区实际,将发展定位于建设市级行政中心的现代服务基地、科技创新集聚区、生态宜居新城。在建设生态宜居新城方面,充分利用滹沱河、周汉河等自然资源禀赋,扩河挖湖、绿化美化,构建网络化城市绿地系统。启动周汉河园博园段景观整治工程,修建地下暗渠将县城污水引入新区污水处理厂。在此基础上,高标准实施沿岸绿化。依托滹沱河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占地70.62公顷的滨水公园,打造新区特色街区。通过大规模、广范围、宽尺度的园林绿化建设,建成区公共绿地面积达到458.3公顷,绿地总面积达到4090公顷,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到45%和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
推进信息网络资源共享,着力打造智慧新区。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是彻底改变粗放治理方式、提高城市治理水平的重要突破口和有效抓手。正定新区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将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纳入新区城建规划和道路交通建设规划,加强覆盖重点路口、重点区域、重点部位的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以现代方式统筹城乡社会治理。积极发展智慧城市服务,整合部门内部业务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推进网络、电子政务、视频监控等统一规划、管理和运行,实现部门内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以及社会治安视频监控资源互联互通。
4、以深圳为例,论述其如何依靠创新谋发展的?
像深圳这一类的城市,之所以会实现如今的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一个比较独特的经济上升方式,其实都是来依赖或者来源于国家政策的辅助。而在脱离国家政策之后,其实深圳的经济发展也有他自身的有利条件。具体操作为:
深圳的政府给予了很优惠的政策。比如说在人才引进方面,深圳的人才引进政策是十分有利的。对于那些有真正技术或者高端前沿性的人才施行比较好的引入政策,争取在优质的人才储备下,创建出一个具有创新型的创业生态链,也能够让这些高端型人才来组建和构成深圳的生存是经济发展模式。
同时,在深圳的科技型产业和金融产业进行高速增长的同时,其实他同样没有忽视对于社会大众所关注的民生事业的发展。对于一个相对于高科技术人才差不多的地区而言,其社会民生也可以说是占有重要比重的,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发展城市上面,都会对于他给予更多的关注。
其中就业,医疗和公共支出以及教育行业为主,尤其是教育行业成为了深圳如今想要重点发展的基础性行业。
深圳靠创新谋发展做法的借鉴意义:
其实这种政策对于大部分地区是非常管用的,尤其是在一些西部经济发展地区,以省会和较发达城市为主所进行的辐射经济发展,成为了区域经济进步的主要方向。
在深圳未来的经济发展目标当中,是要着重打造宜居城市和智慧城市,也就是技术型占比在深圳各行业以及各企业当中的比重是逐渐提高的。因此需要更多的政策以及进行产业的升级,这样才能够促进深圳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
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有他固有的有利条件,也有国家政策的帮助。在深圳成为如今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同时,也需要进行进一步的产业升级和经济模式的开发。
在未来,我们需要更多的关注深圳在深层次经济开发当中所遇到的问题,积累出一定的有效经验,为之后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模式支持。
5、如何以创新为抓手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新型智慧城市”是以为民服务全程全时、城市治理高效有序、数据开放共融共享、经济发展绿色开源、网络空间安全清朗为主要目标,通过体系规划、信息主导、改革创新,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现代化深度融合、迭代演进,实现国家与城市协调发展的新生态。其本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措施与体现。
一、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方向
1、信息网络宽带化
推进光纤到户和“光进铜退”,实现光纤网络基本覆盖城市家庭,城市宽带接入能力达到50Mbps,50%的家庭达到100Mbps,发达城市部分家庭达到1Gbps。推动4G网络建设,加快城市公共热点区域无线局域网覆盖。
2、规划管理信息化
发展数字化城市管理,推动平台建设和功能拓展,建立城市统一的地理空间信息平台及建(构)筑物数据库,构建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统筹推进城市规划、国土利用、城市管网、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市政基础设施管理的数字化和精准化。
3、基础设施智能化
发展智能交通,实现交通诱导、指挥控制、调度管理和应急处理的智能化。发展智能电网,支持分布式能源的接入、居民和企业用电的智能管理。发展智能水务,构建覆盖供水全过程、保障供水质量安全的智能供排水和污水处理系统。发展智能管网,实现城市地下空间、地下管网的信息化管理和运行监控智能化。发展智能建筑,实现建筑设施、设备、节能、安全的智慧化管控。
4、公共服务便捷化
建立跨部门跨地区业务协同、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信息服务体系。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发展城市教育、就业、社保、养老、医疗和文化的服务模式。
5、产业发展现代化
加快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推进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推动电子商务和物流信息化集成发展,创新并培育新型业态。
6、社会治理精细化
在市场监管、环境监管、信用服务、应急保障、治安防控、公共安全等社会治理领域,深化信息应用,建立完善相关信息服务体系,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二、“六个一”建设理念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六个一”建设理念即“一个体系架构、一张天地一体的栅格网、一个通用功能平台、一个数据集合、一个城市运行中心、一套标准”。
1、一个开放的体系架构
遵循体系建设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构建开放的体系架构,通过“强化共用、整合通用、开放应用”的思想,指导各类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2、共性基础“一张网”
构建一张天地一体化的城市信息服务栅格网,夯实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实现城市的精确感知、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惠民服务;
3、一个通用功能平台
构建一个通用功能平台,实施各类信息资源的调度管理和服务化封装,进而支撑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智慧化,有效管理城市基础信息资源,提高系统使用效率;
4、一个数据体系
建立一个开放共享的数据体系,通过对数据的规范整编和融合共用,实现并形成数据的“总和”,进而有效提高决策支持数据的生产与运用,进一步提升城市治理的科学性和智能化水平;
5、一个高效的运行中心
构建新型智慧城市统一的运行中心,实现城市资源的汇聚共享和跨部门的协调联动,为城市高效精准管理和安全可靠运行提供支撑,更好对城市的市政设施、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宏观经济、民生民意等状况有效掌握和管理;
6、一套统一的标准体系
标准化是新型智慧城市规范、有序、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需要通过政府主导,结合各城市特色,分类规划建设内容和核心要素,建立健全涵盖“建设、改革、评价”三方面内容的标准体系
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断推进,随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随着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 行动计划的实施和“数字中国”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新的要求,这不仅推动了传统意义上的智慧城市向新型智慧城市演进,更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金鹏信息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6、怎样认识城市管理创新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管理与制度创新是城市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性、保障性、引领性作用。
创新是一个价值实现的过程,创新过程中各层次、各环节以及各要素之间复杂交互作用中,不仅有技术性要素,更有大量的非技术要素,并且非技术要素带动的管理创新、管理制度创新有时会起到决定性作用。信息技术引领的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推动了城市管理创新,这既包括宏观管理层面上的创新——制度创新,也包括微观管理层面上的机制创新。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无疑是我们所在这个时代创新的主旋律,也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信息化,正是一个科技和管理与服务融合和互动的典型过程。
信息通信技术的融合与发展,为组织的流程再造、业务整合、服务创新以及管理重新塑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再造了实时企业和流畅政府。管理与服务是一个事物的两面。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不仅有利于解决政府内部以及政府与市民、与社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也为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和谐互动的城市管理与服务新格局提供了新的契机[19]。城市管理信息化不仅在于及时获取信息、实现高效良性互动,还在于进一步依托智能感知、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信息传感与分析技术,完善城市管理的数据标准、信息规范、日报采集、智能感知、体征识别、预警预报、政策模拟、专家会商和方案优化,实现科学管理、高效服务,实现人人参与共建、共治、共享智慧城市的美好图景。
信息化体系以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设为载体,着眼信息化城市管理与服务重塑,面向智慧城市发展需求,整合数据信息资源,强化感知,重塑流程,优化服务,支撑决策,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实现规划、建设、运行一体,决策、执行、监督协力,政府、企业、市民互动,并通过智能感知、无线技术、泛在网络的广泛应用做到城市管理与服务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社会化、动态化、智能化,使城市运行科学、高效、充分、有序,推动公共管理与服务创新,实现城市管理信息化向信息化城市管理的嬗变,实现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信息化城市的嬗变。北京市以东城区为试点,创建了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20],构建了基于电子公务模式的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19],并初步建设了常态与非常态、管理与服务、日常运行与应急管理一体的面向智能感知、预警分析、科学决策、高效服务的城市运行系统[21],探索建设了面向知识社会的城市管理应用创新园区,实现了由传统城市管理向现代城市管理的跨越,为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做了最好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