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创新水平
1、消费信贷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
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的基本情况
1998年以来,我国消费信贷发展迅速,成效显著,为促进消费、扩大内需以及提高人们消费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消费信贷不仅刺激了消费需求,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商品销售,并成为国家对消费市场实施选择性调控的重要手段。截至2006年4月末,我国消费信贷余额为22655亿元,比刚刚起步时的1997年末增加了22465亿元,增长了118倍;消费信贷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也由1997年末的不足0.23%上升到10.2%。消费信贷品种呈现多元化发展。从消费领域看,已发展到住房、汽车、助学等多个消费领域;从信贷工具看,已出现信用卡、存单质押、国库券质押等多种信贷方式;从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的机构看,已由国有商业银行“一枝独秀”发展到有条件开办信贷业务的所有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都在经营此项业务。具体来看,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贷款总量逐年增长但增速趋缓
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贷款的指导意见》,消费信贷的发展从此步入快车道。2000~2005年,消费信贷的年均增长率为31.4%,但受到基数逐步扩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消费信贷增长率呈逐年走低趋势,2000年,消费信贷增长率高达205.4%,而到了2005年这一增长率仅为10.4%。消费信贷快速增长的原因,除了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等因素外,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及消费水平增长较快是近年来推动消费信贷增长的最重要因素。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493元,比2000年增加4213元,年均名义增长1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 2000年的37664亿元增至67177亿元,年均增长达12.3%。消费信贷的增长与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变化趋势是基本一致的。
消费信贷结构总体稳定但个别品种波动较大
个人住房贷款一直是消费信贷的主体。近年来,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个人住房贷款成为消费信贷发展的重点。为了支持和鼓励居民购买住房,国家通过重点支持经济适用房建设、对住房贷款实行优惠利率等多种措施,发展住房贷款。 2000~2005年,个人住房贷款占消费信贷总额的比重基本稳定在80%左右;截至2006 年4月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已达19069亿元,占全部消费信贷余额的84%。
助学贷款稳步发展。1999年以来,为配合高校扩招政策及收费制度的改革,国家出台了教育助学贷款政策。2004年,针对国家助学贷款业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人民银行配合教育部等部门出台了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经办银行、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等一系列新政策,使助学贷款业务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截至2006年4月末,国家助学贷款余额已达115.75亿元,加上商业性助学贷款,各项助学贷款余额已达137.9亿元。初步统计,此项信贷业务开办至今各金融机构累计发放国家助学贷款185亿元,约228万名学生得到帮助完成学业。
汽车贷款风险逐步暴露,波动较大。汽车贷款是商业银行较早开办的消费信贷品种之一。1998~2003年,汽车贷款业务迅速发展。2001~2003年,汽车消费贷款余额年均增长148%,占全部消费贷款余额的比例历年依次为6.2%、10.8%和11.7%。但从2004 年初开始,汽车贷款风险逐步暴露,金融机构开始控制汽车贷款规模,采取了更为严格的风险防范措施,汽车贷款发展步伐放缓。截至2006年4月末,汽车贷款余额为1011 亿元,比2004年末下降583亿元。
此外,耐用消费品贷款、信用卡消费等其他消费信贷发展比较平稳。截至2006年 4月末,其他消费信贷余额为2298亿元,占消费信贷余额的10.14%,其中信用卡透支消费成为一个新的亮点。
消费信贷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消费信贷发展的地域不均衡与整个消费增长的地域分布不均衡相吻合。据统计,占全国人口近60%的农村市场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近年来逐步下降, 2000年为38.2%,2005年则降为32.9%。销售进一步向发达地区集中,东部地区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已达60%,且比重仍在逐步提高。总体上看,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消费信贷规模越大。截至2006年4月末,消费信贷余额前六名的省市分别为广东、上海、浙江、北京、江苏、山东,其消费信贷余额占全国的比重高达66%,而西部十二省(区)市的消费信贷余额之和为3126.11亿元,仅占全国的13.8%。
推动消费信贷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当前宏观调控处于重要阶段,在继续搞好总量平衡的同时,要重点推进结构调整,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从国内外经济发展经验看,发展消费信贷,是促进消费需求增长的有效途径。
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是促进消费信贷发展的根本
随着社会公众金融意识的进一步提高,消费信贷已经成为居民优化储蓄及消费结构的重要工具。一般而言,对居民个人收入和支出的预期会直接影响到其进行消费信贷的深度和频率。近年来,虽然消费需求增长较为平稳,但投资需求增长加快,增速明显快于消费需求,导致消费率持续下降,从2001年的61.1%下降至2005年的50.7%。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导致总体消费倾向下降,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尚不完善,也使城乡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明显增强。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消费信贷的增长。因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应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千方百计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减轻居民教育、医疗负担,从而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支出预期,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扩大消费,为消费信贷的持续发展创造坚实基础。
加快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建设,为促进消费信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借款人诚实、守信是消费信贷得以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但我国建立个人信用制度的工作才刚刚起步,信用观念尚在推广过程中,借款人构造虚假的个人资料,骗贷、逃贷的情况屡有发生,严重挫伤了商业银行发放消费信贷的积极性。如,汽车贷款近年来持续下降与个人信用制度不健全有十分紧密的关系。从国外的实践经验看,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和商业化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可以增加居民资产负债状况的透明度,有利于防范贷款风险;另一方面可以降低金融机构管理成本,提高其开展个人业务的积极性。人民银行近年来在完善企业征信系统的同时,加快了个人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设。目前企业征信系统已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联网运行,为推动消费信贷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下一步的关键是要完善个人信息披露的法律依据,尽快制定征信法规,并出台相关配套办法,使征信发展和管理有法可依,为保障信贷资产安全、开展消费信用调查以及依法保护个人隐私等提供制度保障。同时,还应该完善个人信用评级体系建设,促进相关中介机构的健康发展,为金融机构更好地开展消费信贷业务提供服务。
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是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重点
消费信贷业务主要在城市开展,这与农村消费水平明显偏低直接相关。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仅为城镇的32.2%,比2000年下降了1.2个百分点。从消费结构看,2005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高出城镇居民8.8个百分点,农村消费结构明显落后于城镇。党中央和国务院已明确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发展农村消费市场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各金融机构应从促进消费信贷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大力发展大额耐用消费品信贷等直接推动农村消费升级的信贷品种,同时也要探索开发其他一些适合农村居民消费习惯的信贷新品种。
推动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是促进消费信贷的创新方向
消费信贷期限一般较长,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都较高。除了一般贷款都要面对的利率变动、借款人收入变动等风险因素以外,消费信贷风险的不确定性因素还表现在借款人工作、住所、健康、家庭变故等都可能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产生不利影响。与较长的贷款期限相比,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期限一般较短,一旦商业银行对经济金融变化估计不足,未能相应调整现金流量,“短存长贷”风险爆发,银行就可能被迫折价变现资产或高价紧急融资从而造成损失,出现流动性风险。从国际经验看,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经过实践检验的比较成熟的结构性融资工具,对推动消费信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证券化的途径,可以将长期的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及其他消费贷款打包出售,回笼资金,有利于降低中长期贷款比重,改善信贷期限错配状况,优化利率期限结构,形成合理的收益率曲线。目前,我国的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刚刚起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已经进行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试点工作,先后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了资产支持证券。下一步,在总结相关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可研究探索扩大试点的信贷资产范围,将汽车贷款、助学贷款、信用卡透支等进行证券化,同时加快推动个人住房贷款证券化进程,为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金融机构加快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发展拓展空间。-
2、银行贷款业务创新从哪些方面展开
关于资产业务的创新
1、贷款业务创新。
①大力发展银团贷款。为顺利推行银团贷款,至少应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严把项目关和合同关,确保贷款项目选择的正确性,明确银行与企业之间的权利、责任与义务。二是银团贷款发生的各项费用,银行与企业应合理负担;三是规范牵头行与参与行之间的责任和利益关系。
②并购贷款。并购贷款是为企业兼并。收购等资本营运活动提供的贷款。这种贷款与一般的企业贷款最大的不同就是贷款的用途既不是生产性的,也不是商业性的,而是用于资本重组,实现企业规模的低成本扩张。这种贷款的对象主要是投资性而不是投机性的并购活动。并购贷款要设立担保和抵押,用于抵押的可以是企业,但一般是资产。并购贷款的期限一般在一年左右。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来讲,发展并购贷款的前景是广阔的。
③保理贷款(应收账款抵押贷款)。保理贷款是指商业银行以应收款项为抵押,向顾客提供资金融通的一种贷款业务方式。这里银行实际取得了收取客户的应收账款的责任。由于这项贷款中银行承担了额外的费用和风险,所以它通常收取更高的贷款利率,而且以该客户应收账款账面价值的更小比例贷出;防范这种风险的主要措施是加强对所抵押的应收账款的信用分析。
2、投资业务创新
①改进国债购买方式。建议决策部门在今后的国债发行对象选择方面进行适当的修正。
②购买企业债券。对于商业银行来讲,购买企业债券可能会遇到信用风险,即发行债券的企业到期不能按时全额兑付债券。化解这一风险的主要方式是加强对债券发行企业信用状况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分析。
③投资于资产支持的证券,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资产证券化将在我国广泛展开,从而,以贷款和其他资产支持的证券将不断推出。
3、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是当前扩大我国国内需求与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面临着个人信用制度不完备、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风险防范和风险转移机制缺失以及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的问题。对此文章提出,完善个人征信体系;大力发展农村消费信贷;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和风险转移机制;改进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市场营销手段;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人们转变消费观念的对策。
商业银行 消费信贷业务 个人信用制度
消费信贷,又称信用消费,是指银行、其他金融机构或商业企业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主要用来购买劳务、房屋和各种耐用消费品的信贷。消费者能够通过消费信贷的方式预支远期的消费能力,提升即期消费水平。1985年,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发放了深圳市首笔同时也是全国首笔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但之后十余年间发展一直缓慢,且业务品种只停留在单纯的住房消费信贷上。中国人民银行于1999年3月颁布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至此,消费信贷业务在我国才开始蓬勃发展。同时,消费信贷业务品种也由之前的单一品种发展到如今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汽车消费贷款、教育助学贷款、住房装修贷款、大额耐用消费品贷款等多种形式。
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个人信用制度尚未健全
个人信用制度,是指在对个人信用信息的收集、利用、提供与维护管理活动中所必须遵循的规则和准则。它包括个人信用登记制度、个人信用评估制度等。也有人认为,它还包括个人违约风险预警机制及风险管理和风险转嫁制度。
征信数据的使用机构覆盖面窄,只有为数不多的一些大型商业银行才能分享这些数据,外资银行、保险公司、村镇银行等许多金融机构目前仍无法参与数据库的共享,亦没有财力和权力建立与之相应的大型中央数据库。
个人信用内容不全面,数据更新不及时。目前征信系统中只涉及到极少数的信用内容,大多为银行资信记录以及一些最基本的个人资料,使得数据不能够全面有效地反映个人资信状况,加之数据更新比较缓慢,银行在授信时无法完全信任这些数据。
相应的法律法规滞后。无论是对于征信机构的准入机制或是规范,还是对于个人隐私的保护和个人违约的惩戒,法律法规的制定远远滞后于现实需求。
此外,居民信用意识不强、个人资信评估技术不高、征信机构发展缓慢等,均是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且城乡差距大
消费信贷业务在我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均衡:截至2006年4月末,消费信贷余额前六名的省市分别为广东、上海、浙江、北京、江苏、山东,其消费信贷余额占全国的比重高达66%,而西部十二省(区)市的消费信贷余额之和为3126.11亿元,仅占全国的13.8%。一方面是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银行开展此项业务时设置的门槛偏高,且倾向于那些收入较高的客户群,而忽视了欠发达地区消费潜力的开发以及消费对于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
在农村地区,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更为缓慢,原因如下:首先,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网点少,使得农民借贷极为不便;第二,由于农村经济落后于城市,加之商品流通渠道不畅,大多数银行都把信贷业务发展的重心放在为农民的生产提供资金上,对于农民的消费需求则不甚重视,消费信贷产品非常有限;第三,农民的消费信贷观念薄弱。总之,消费信贷在激活农村消费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还远远不够。
(三)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和风险转移机制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一直致力于加强制度建设,但是内部管理体系始终存在着缺陷。再加上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不完善,使得商业银行在开展消费信贷业务时面临较大的操作风险,从而无法有效地加以防范与控制。
缺乏有效的抵押品变现市场,信用担保制度不完善。商业银行在发放消费贷款时,往往要求借款人提供抵押品以降低银行受损时的损失程度,一旦消费贷款发生风险,银行通常会把贷款的抵押物作为第二还款来源。由于我国拍卖市场、房地产等二级市场尚不完善,抵押品变现费用很高,银行虽有最终处置权,却很难将其变现,贷款担保形同虚设。此外,我国担保机构缺乏,相关法律法规较少,《担保法》中多涉及公司贷款的担保行为,应用于消费信贷业务则操作性不强。
消费信贷风险转移机制欠缺,相配套的保险体系尚未形成。借款者个人的健康状况和还款能力的变化,商业银行往往很难把握。一旦借款者出现无力还贷的情况且未有任何风险转移的机制,那么所有的风险都要由银行自身承担,这对于银行开展消费信贷业务十分不利。
(四)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
现阶段我国消费信贷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相似的产品,拥有鲜明特色的产品较少,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这是因为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消费信贷业务品种研发与推广时不重视市场营销策略,缺乏有效的市场定位,从而不能为最有价值的客户提供其最需要、性价比最高的服务,并且导致商业银行在研发消费信贷产品时缺乏创新力。
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对策
(一)完善个人征信体系
以目前央行的个人征信系统为基础,尽快建立一个覆盖全国各类金融机构的个人征信系统,利用现代电子网络技术实现同业间的数据共享。同时联合各相关政府部门与商业机构,信息互通,充实系统内信用内容记录,使之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个人资信状况。
借鉴他国成功经验,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估技术水平,建立适合我国应用的个人资信评估模型。例如可以参考国外常使用的5C评估指标,即品德(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担保品(Collateral)和行业背景(Condition of business)。
加快征信的法律法规建设,规范征信机构的准入与操作,保护征信过程中的个人隐私,合理地解决征信过程中的各种争端,为个人征信体系建设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二)大力发展农村消费信贷
农村消费信贷的发展不仅能够为商业银行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还是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以及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为了使消费信贷业务在广大农村地区健康快速地发展,应该适当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强与信用协会或信用合作社等信用共同体的合作,积极探索发展联合信用贷款。同时,加强金融产品创新,以农民的切实需求为出发点,推出真正为农民所需的消费信贷产品。商业银行还应进一步简化放贷手续,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借贷门槛,以方便农民贷款,使农民敢于贷款。
(三)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与风险转移机制
银行内部建立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体系。银行应加强相关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素质教育,从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管理三个环节入手,建立健全贷款管理责任制度、审贷分离制度和贷款检查制度,并将商业银行的利益与职员个人的利益捆绑起来,建立多层次的激励和监督约束机制。
建立完善的消费信贷担保制度。首先,完善《担保法》,应在《担保法》中增加消费信贷担保的相关条款。其次,加快培育规范的消费信贷二级市场,完善交易法规,降低交易费用,使商业银行在借款人无力偿还消费贷款的情况下,能迅速变现抵押物。再次,大力发展消费信贷担保公司,尤其是政府机构性质的消费信贷担保公司,对配合社会福利制度改革而发生的消费信贷业务进行担保。
建立消费信贷商业保险制度。将消费信贷与商业保险结合起来,不仅能够分散商业银行贷款风险,还能进一步推动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但在制定险种费率时要注意兼顾双方利益,不能因为费率过高而影响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
(四)改进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市场营销手段
首先,商业银行在经营战略上应该重视合理的市场细分与目标定位,并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与目标定位推出各种特色化产品,实行差别服务战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其次,要树立品牌意识,打造信誉优良的消费贷款品牌,必要时可以尝试异业结合与品牌联合,选择合适的行销渠道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正确地运用4P——产品(Pro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销(Promotion)战略,能够有力地推动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此外,银行应加速产品创新,实施业务扩张战略,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
(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人们转变消费观念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处于较低水平,一是受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的影响,二是受消费观念的影响。要消除老百姓消费的后顾之忧,让老百姓放心消费,就必须依赖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包括医疗、失业、教育及养老保障等各方面。同时,要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合理消费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居民消费的适度增长,是经济规模扩展与经济向更高层次进化的根本动力。要鼓励人们适度消费,把消费与劳动生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真正成为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银行贷款业务创新主要从哪些方面展开,请以实例为据加以说明
1、贷款业务创新。
①大力发展银团贷款。为顺利推行银团贷款,至少应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严把项目关和合同关,确保贷款项目选择的正确性,明确银行与企业之间的权利、责任与义务。二是银团贷款发生的各项费用,银行与企业应合理负担;三是规范牵头行与参与行之间的责任和利益关系。
②并购贷款。并购贷款是为企业兼并。收购等资本营运活动提供的贷款。这种贷款与一般的企业贷款最大的不同就是贷款的用途既不是生产性的,也不是商业性的,而是用于资本重组,实现企业规模的低成本扩张。这种贷款的对象主要是投资性而不是投机性的并购活动。并购贷款要设立担保和抵押,用于抵押的可以是企业,但一般是资产。并购贷款的期限一般在一年左右。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来讲,发展并购贷款的前景是广阔的。
③保理贷款(应收账款抵押贷款)。保理贷款是指商业银行以应收款项为抵押,向顾客提供资金融通的一种贷款业务方式。这里银行实际取得了收取客户的应收账款的责任。由于这项贷款中银行承担了额外的费用和风险,所以它通常收取更高的贷款利率,而且以该客户应收账款账面价值的更小比例贷出;防范这种风险的主要措施是加强对所抵押的应收账款的信用分析。
2、投资业务创新
①改进国债购买方式。建议决策部门在今后的国债发行对象选择方面进行适当的修正。
②购买企业债券。对于商业银行来讲,购买企业债券可能会遇到信用风险,即发行债券的企业到期不能按时全额兑付债券。化解这一风险的主要方式是加强对债券发行企业信用状况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分析。
③投资于资产支持的证券,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资产证券化将在我国广泛展开,从而,以贷款和其他资产支持的证券将不断推出。
5、信贷市场“创新与合规并行”已成趋势了吗?
自2009年银监会颁发《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以来,消费金融市场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弥补了传统金融服务在业务下沉覆盖方面的不足。与会嘉宾一致认为,消费金融已经融入中国经济体系并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消费结构转型的重要因素。
与此同时,消费金融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也逐渐凸显。2015年起,国家政策对消费金融市场经历了从鼓励创新到规范发展的转变,尤其是进入2017年以来,国家更是接连出台政策严管。经过一系列整治,合规经营已是消费金融行业准入的基本要求。《2017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报告指出:消费金融已经成为促进消费增长和经济转型的重要因素,合规与创新是现阶段中国消费金融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
合规和创新应该如何做到并行?报告给出了如下建议:合规方面,一是将各类消费信贷企业纳入统一的监管体系,二是加强内部风险管理,三是建立完备的个人征信系统;创新方面,一是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消费金融公司融资途径,二是不断发掘长尾客户和利基市场,挖掘潜在客户需求。
6、如何提高贷款质量
(一)严把贷款准入关,从源头上防范信贷风险。
一是合理使用人才资源。县级联社营业部或区域中心网点要集中管理优势、人才优势,主要满足区域较大数额的金融需求。对大额贷款、项目贷款的审核,集中城区或区域中心部分优质网点办理,提高专业化水平。从近年来招聘的大学生中吸纳优秀人员到城区网点信贷岗位工作,严格大额贷款的审批程序。同时,充实客户部门、信贷部门人员力量,由客户部门对县联社营业部或城区中心网点审报的大额贷款,开展好联合调查。联合调查情况报信贷部门审查岗审查,审查后提交贷审会讨论。对信贷、客户部门提交的审查意见有疑问的,贷审会成员可以对借款户的情况进一步上门调查核实。
二是要加强对贷款发放的监督检查。坚持好每一笔贷款的发放都要按流程操作,防止逆流程操作。在贷款发放过程中,发挥好委派会计的监督职能,切实履行好委派会计的监督职能。在每一笔贷款发放过程中,切实核实借款人身份,防止假名、冒名贷款发生;对借款资料进行审核,防止资料缺失。对经委派会计审查符合贷款手续的贷款在柜面上办理转账,将贷款转入个人结算专户。对经委派会计审查,不符合条件的贷款申请不予发放。在业务量较大的网点,尝试新设立的信贷风险监督员岗位(一般由信用社信贷员兼职),明确了其在做好自身信贷业务工作的同时,又明确了作为一名信贷风险监督员的工作职责(主要是对将发放大额贷款进行上门核实调查),在年终时由县联社考核,如果考核在90分以上,给予一定的岗位补贴。
三是合理确定贷款权限和期限。根据各个信用社业务发展水平、信贷人员管理水平、确定不同的贷款发放权限。然后,再根据确定不同信用社的贷款权限,由信用社对不同岗位的权限进行划分。如确定信用社贷款审批小组、信用社主任、信用社信贷员等不同的贷款权限。超过基层信用社贷款审批权限的贷款报县联社审批。在做好核对各个信用社及岗位不同信贷权限的同时,我们对贷款的期限也要合理确定,根据生产周转周期,确定合理的贷款期限,对人为延长贷款期限,逃避任期管理责任的也要追究责任。如:对新发放的贷款连续三个季度未收过利息的,按借款户拖欠利息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责任人罚款。积极引导客户采取“分次还本付息”等灵活的还款方式。
(二)严把贷款结构关,坚持有保有压。一是做强做优抵押贷款。逐步压缩保证贷款比重,不断提升有第二还款来源保证的抵押贷款。积极开办好林权抵押贷款、住房商铺抵押贷款、质押贷款。对有规模、有效益、有市场的工业园区中小企业,发放工业产房、土地使用权等抵押贷款。对工业园区大额的质押贷款,对存放在工业园区内仓库的质押物,由农村信用社派驻仓库保管员看管。二是做细做实小额农贷。小额农贷作为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的品牌,必须做细做实做强。全县农村信用社充分发挥村组干部的积极性,协助好农村信用社认认真真开展好调查摸底工作,实事求是地开展好信用等级评定工作,恰好其分地确定贷款限额,从源头上防范好信贷风险。对已发放了小额农贷证的农户,只要符合小额农贷申请条件的贷款,尽快发放小额农贷贷款。三是创新好信贷品种。积极与地方政府汇报,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展好农民住房贴息贷款,即对农民在政府规划的新农村建设点内新建的住房,在建房期内向申请住房贷款的农户,由农村信用社发放住房贷款,政府给予部分利息补贴。
(三)把好责任追究关,落实好新增不良贷款责任。制定了新增不良贷款责任追究办法,即对2005年省联社成立以来发放的新增不良贷款进行了逐笔责任认定,对相关责任人员制定了具体的处罚措施:对2005年以来发放的从未缴息的贷款或连续三个季度未缴息的贷款或新增的不良贷款,按一定比例给予责任人罚款。对因贷款催收不力,造成丧失诉讼时效的贷款,对责任人处以100元/笔的罚款。县联社要继续抽调精干力量,对剩余的网点进行综合性大检查,重点之一就是对省联社成立以后各营业网点新增的不良贷款进行逐笔责任认定,再按制订的新增不良贷款责任追究办法进行责任追究。
(四)把好考核考评关,严格考评激励机制。考核不是最终目的,关键是要通过考核,引导广大员工特别是信贷员牢固树立贷款质量意识,在追求贷款业务发展的同时,优先保证好贷款质量。一是增加信贷质量考核指标。今年我县在对基层农村信用社考核时强化了对到期贷款收回率指标、到期贷款利息收回率、不良贷款“双降”指标等考核。同时,在对信贷员考核时,增强了其对履行职责情况的考核工作力量。二是严格考核问责力度。对不良贷款的考核既要考核不良贷款占比下降指标,更要考核不良贷款绝对额下降指标,对不良贷款不降反升、“双降”工作不力的单位的相关人员进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完不成清收目标任务的不提拔、不评先、不晋级。对因在一个信用社任信贷员期内造成大量不良贷款的,调回原信用社进行专职清收不良贷款,专职清收期间,发放生活费。
1、抓住四个关键,提高执行能力。一是抓班子。督促辖内联社班子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切实增强领导力、战斗力、凝聚力,时时事事成为员工的模范。二是抓引导。各社的经营情况不同,,根据不同类别的社要采取不同的指导措施,通过“抓两头、带中间”工作思路引导协调发展,加快业务发展,创新产品,实现好上加好;对部分落后的社,制定具体帮扶措施,加大帮扶力度,使他们尽快走出经营困境。三是抓检查。充分发挥稽核职能作用,展开序时检查、专项检查,杜绝各种弄虚作假行为。四是抓机制。引导辖内联社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和营销考核办法,形成良好的执行机制,调动全员积极性。
2、抓住四个重点,改善资产结构。一是抓“两头”贷款清收。依托不良贷款四级台账和信贷管理系统,督促各联社抓好“两头”贷款清收,消灭零星小额的长期“睡眠户”;对50万元以上的大额贷款,包户到人,责任到人,考核到人。二是抓抵(质)押贷款清理。在去年抵(质)押贷款全面清理的基础上,加大对违规抵(质)押贷款的清收和保全。三是开展依法清收。加强与公安经侦、法院的联系,依靠司法力量维护信用社权益,打击不诚信的行为,净化信用环境。四是巩固员工自借、担保贷款清收成果。督促各联社继续抓好员工自借、担保贷款清收工作,密切监控清收动态,确保清收全面到位。同时督促各联社充分利用纪检、监察、司法、银监等手段,全面清收党政干部和金融系统员工欠款。
3、抓住四个环节,突破规范瓶颈。
一是抓好流程培训。分专业、按岗位组织开展操作流程的再培训,使每一位员工都能适应岗位要求,熟练掌握风险要素和操作要点。
二是抓好流程落实。全面开展各项流程落实情况检查,使按流程操作成为一种日常习惯。三是抓好委派会计建设。加大对委派会计的培训,着力提高委派会计素质。加强对委派会计考核管理,客观真实评价委派会计工作情况,兑现相应奖惩。
四是抓好监督。,一级抓好一级,层层抓落实,促使规范化水平的整体提升。
4、抓住四个层面,加快发展步伐。一是抓好小额农贷。延续去年的小额农贷提升工作,结合实情,一季度补好贷款手续、贷款档案、贷款证、贷款授信四课。以获得国际质量服务体系为契机,切实提高辖内小额农贷质量。二是做优农业产业化贷款。围绕“双十、双百、双千”工程的产、供、销各环节,有重点地支持在当地反响较大、发展潜力大、项目前景好、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龙头企业。三是抓好林权抵押贷款、农民住房贷款和信用共同体贷款推广,满足各类分散经济组织对信贷资金的有效需求。
没有发展一切都是空话,如果不能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就会丧失信用社的发展前景。因此,我们要坚定必胜的信心和决心,做到:
在规范操作中求发展。一是完善委派会计制度。加强对委派会计的培训、监督管理和考评,提高委派会计的能力和素质,客观真实评价委派会计的工作情况,充分调动委派会计工作积极性,发挥委派会计监督、管理的作用,促进委派会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二是规范费用开支管理。继续实行以收定支制度,有效控制费用支出,努力降低经营成本,加大呆账贷款核销和损失准备计提力度,进一步提升风险拨备覆盖率。
在经营创新中求发展。一是运用客户中心,实现双层经营模式。充分发挥客户中心的经营优势,规避信贷风险,规范贷款管理,适时优化贷款流程、提高服务水平,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加安全、稳定、便捷、全面、实时、高效的金融服务,最终实现信用社可持续发展。二是大力发放农村党员贷款,提高农村党员“双带”能力,为农村党员特别是困难党员创业致富开通一条快捷、便利、有效的信贷绿色通道。三是立足资源,凸显优势,做好做活林权抵押贷款。我们将进一步规范操作流程、完善管理制度等措施精心打造这一信贷品牌,将林权抵押贷款纵深推进。同时立足于我县竹木资源优势,推出竹木加工企业信用共同体这一金融产品,发掘信贷机会,充分满足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
在弘扬文化中求发展。一是认真落实省联社制定的员工在职学历教育管理办法,加强员工学历教育。二是巩固VI建设成果,重点做好办公、营业场所内部标识、标牌等的达标改造以及精品网点装修工作。三是继续推广“星级员工”评选活动,健全激励竞争机制,完善评先评优制度,营造全体员工“人人争先进、个个学标兵”的良好氛围。
在确保安全中求发展。一是充分发挥信贷管理系统优势,规避信贷风险。我们要充分利用信贷管理系统,密切监督各社,真实、动态反映贷款质量,增强农村信用社风险预警能力。二是充分发挥稽核内审的作用,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完善的违规处罚机制,加大对各项违规操作的查处力度,建立扣分台账,深入开展案件专项治理稽核检查,充分发挥信贷、财务、信息技术等部门开展非现场监督的作用,促使每一位员工养成按规操作、照章办事的良好习惯。
7、如何提高新增贷款质量
。
一、转变经营管理理念,由贷款管理向风险管理转变,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贷款风险分析、控制与防范机制。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的本质是对信贷风险的管控。首先,要建立风险预判机制和“风险提示牌”制度,对信贷操作流程中可能出现的和已经出现的风险点逐条列明,做到早预判、早发现、早预防、早规范。同时,对重点区域设立“风险提示牌”,及时提醒信贷人员注意操作中的风险隐患,以便能够迅速进行风险的识别、衡量、防范、处置。其次,根据客户的财务状况、还款能力、偿债能力、还款意愿、信用状况、履约程度等基本要素,建立贷款客户风险监测平台,提升风险预警能力,并根据借款人的实际情况作出实时的调整,动态监控借款人的风险级别,为农村信用社提升信贷资产监测能力、保全信贷资产提供依据。第三,建立独立的风险管控部门和风险监测队伍,其主要职责就是对信贷业务操作流程中的风险点进行逐条分析、估算,计算每一个风险点的风险损失率、风险发生率等,并据此对各风险点进行排队,提醒信贷人员注意风险损失率和风险发生率均较高的隐患,提出自己合理化的防范建议,确保防患于未然。第四,强化风险细化、量化管理,依托风险监测台账,加强对借款客户风险因素的收集,建立每一个客户的风险管理档案,作为信贷人员判断借款客户的风险等级水平的依据,继而确定合理的信用等级、利率水平、借款期限等,在源头上控制贷款风险,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和效益型。
二、建立完善的信贷人员“进出”机制,始终保持信贷队伍的高效性、专业化,切实提升信贷人员整体素质。信贷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村信用社新增贷款质量的好坏,其具备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是农村信用社提高信贷业务市场竞争力、加快业务创新的重要举措之一。首先,要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有序的信贷队伍,优先选拔文化层次强、整体素质高、相对年轻化的人员,特别是近几年新进大学生,充实到信贷岗位锻炼,提升年轻员工的实践经验,始终保持信贷队伍不断能够补充新的血液,促使其向年轻化、专业化、高效化方向发展。其次,坚决执行轮岗制度,轮岗不仅包括信贷人员之间相互交流,更重要的是内外勤的轮换,扩充信贷人员的知识面,彻底改变信贷人员“内外”知识割裂现状,促使信贷人员“内外”兼修,及时了解所有业务的操作风险点,打造一支更具知识性、专业化、风险意识的信贷队伍。第三,不断强化对信贷人员的培训,通过建立更加完善的培训机制,从培训流程、对象、内容、考核等方面不断规范,保持信贷人员文化层次、知识水平、实践经验、交流锻炼等各项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重点培育信贷人员贷款经营的理念、业务创新的意识、市场营销的手段、查找风险的能力。第四,信贷人员自身也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和防范风险的能力,每个信贷人员要树立主动学习、“我要学习”的理念,不断丰富个人综合知识面,才能把控信贷风险和开拓市场有机结合,开创信贷工作新的局面。
三、坚持审慎经营的原则,严格选择贷款客户,加强对借款人的监督和检查,及时了解借款人的生产经营状况,防控风险的出现。借款客户的选择是提升新增贷款质量的关键,只有选择那些资信状况良好、具备发展潜力的优质客户,才能有力提升农村信用社新增贷款质量。首先,要学会如何了解客户,通常信贷人员了解客户要经过贷款面谈、信用调查、财务分析等三个阶段,再辅以对客户所在行业、市场前景的分析,从而确定客户是否符合农村信用社的信贷申请条件。其次,及时关注借款人的生产经营状态,通过对其资金账户的变动、财务报表的编报,掌握借款客户的发展动态,判断其能否按时结息、按期归还贷款,一旦发现风险隐患的存在,及早采取应对和保全措施,如增加担保、提前收回等,防止借款人将风险转嫁给信用社。
四、持续优化信贷结构,扎实做好信用工程,确保信贷资金的投放张弛有度。信贷结构的不断优化是农村信用社适应县域经济发展,不管提升新增贷款质量的必要手段,是农村信用社不断稳健经营、稳步发展的重要举措。首先,要对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必要的分析,提出合理的信贷品种投放配比,既能达到支持县域经济不断为其输送血液的目的,又能保持农村信用社良好经营,达到良性互动、实现全面双赢。其次,在现有信贷投放额度范围之内,持续增加信贷支农资金,不断做大做强有第二还款来源地贷款,有条件地逐步压缩保证贷款、信用贷款的比重,积极开办多种形式的抵质押贷款。第三,做实做细信用工程,信用工程作为一项富民工程、为民工程,只有做细做实做强才能巩固扩大农村市场,才能使农村信用社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基层信用社要及时成立信用评定小组,结合所辖村信用初评小组,保障了信用工程建设的整体推进。
五、严格执行“贷款三查”制度,切实做到“五岗”分设,“三权”分立,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规范信贷操作流程,杜绝违规操作的存在。首先,贷款“三查”制度是农村信用社开展信贷业务的基础,必须严格执行,通过实施贷款“三查”,有利于贷款人较为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借款人经营状况以及贷款的风险情况,及时发现风险隐患,采取相应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保障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安全。其次,要严格实行“五岗” 制,切实做到“三权”分立,信贷“五岗”,即调查岗、审查岗、审批岗、检查岗、审计岗,是农村信用社办理信贷业务的岗位设置,而“三权”,即审、贷、查,是农村信用社办理信贷业务的操作流程,明确规定,凡新发放的贷款,不论金额大小必须实行五岗操作,通过审、贷、查环节方能发放,违者追究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五岗分设和三权分立,形成了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有效机制,增加贷款透明度,确保新增贷款质量。
六、建立到期贷款提示制度,完善考核追究机制,把新增贷款质量纳入绩效考核,从而引导信贷人员重视新增贷款质量。第一,要建立贷款到期提示制度,月初对本月到期贷款进行整理分类,下发到各基层信用社,督导客户经理按时收回贷款,对确实清收有困难的要及时采取保全措施。第二,增加新增贷款质量考核指标,对基层农村信用社考核要强化对到期贷款收回率指标、到期贷款利息收回率、新增贷款不良率指标等考核。第三,严格考核问责力度。对新增贷款质量的考核既要考核到期贷款收回率,更要考核新增贷款不良率,对新增贷款形成不良的严肃追究相关责任,及时下达清收目标,完不成目标的不提拔、不晋级,切实加大对新增贷款质量的考核力度。
8、浅谈新形势下农信社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信贷市场
信贷业务作为农信社传统的、主要的盈利项目,其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信社的经营业绩和发展速度。如何在新形势下继续发挥信贷业务的传统优势,并结合实际不断地发展创新,发挥其潜在优势,不论对于农信社的自身发展,还是对于县域经济的持续增长都至关重要。 一、农信社信贷市场发展的环境分析 农村信用社信贷市场发展的环境主要包括三方面:同业发展环境、自身发展环境、客户需求环境。 首先,同业发展环境多元、复杂的特点,使农信社在信贷市场的面临更多的挑战。 其次,自身发展环境。当前,农村信用社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对传统信贷业务进行规范和整合,不断研发信贷新产品,进一步扩大贷款资金扶持经济的力度,进而降低贷款业务的经营风险,提高贷款业务的经营效率,对于农信社实现跨越式发展至关重要。 再次,客户需求环境已经发生变化,农信社应发展和培育大量新的客户群体,这也是分散经营、降低经营风险的需要。 二、农信社进一步做大做强信贷市场应采取的措施 (一)转变思想,正确认识农信社和客户之间的关系 农信社和客户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关系,所以农信社和农户之间应实现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在这种良性互动中,农信社为客户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和信贷支持,客户取得自身发展,整体县域经济水平提高;客户成为农信社各种业务发展的载体,给农信社创造可观的利息收入。同时在这种良性互动中,充分利用各种资金,助推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各种资金供需平衡。 (二)推广信贷产品零售模式 农信社信贷业务已经由粗放式管理模式转向精细化管理模式,以往的放款模式已经不适合当前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和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适时因地适宜的推出和推广信贷产品零售模式是必然的。信贷产品零售模式,是指将信贷产品常规化、日常化,这些产品往往具有额度较小、风险低、操作简单、发放面广的特点,且系统风险较小。推广信贷产品零售模式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充分挖掘信贷零售产品中的“潜力股”。农信社结合当地实际,深入开展调查,发掘并积极拓展发展潜力较大的零售信贷产品。 二是为客户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信贷服务。农信社应形成主动营销的观念,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开拓市场。在贷款营销上,信贷人员要综合考量,在深入了解商户的基本情况及贷款需求的情况下,为潜在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信贷服务,争取更多的客户资源。 三是开发多样化的信贷产品。农信社在零售信贷产品创新上应抓住两点:一是特色,农信社面向农村市场的信贷产品都应贴上醒目的“农”字标签,建立起自己的品牌优势。而在城区市场,要结合农信社的实际开发面向城区客户、有农信特色的畅销产品。二是实用,不同零售信贷产品之间仅要有名上的区别,还应有质上的差别。农信社应深入分析农村市场和城区市场的异同,细化客户群体,研发针对性强的零售信贷产品,增强对客户的吸引力。 四是提高信贷人员整体素质,完善考核机制。把提高信贷队伍整体素质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抓实抓好。除强化培训外,还应针对信贷人员的不同特点打造专业化信贷队伍,让信贷人员术有所专。建立并完善权、责、利相对应的营销考核机制,在营销“甜头”和责任“苦头”间找到平衡点。同时,提高风险系数低贷款的计酬系数,引导信贷人员向营销零售信贷产品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