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新创业 » 无为创新政策

无为创新政策

发布时间: 2022-04-28 02:34:11

1、道家“无为”思想到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无为”究竟指的是什么?

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不妄为,能而不为 为而不争。积聚势能! 个人认为无为思想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就像上面所说的积聚势能。 但是消极意义也很明显,不敢为天下先,某些时候会显得过于保守。 凡事要从两面看,所有的思想都有两面性,道家的思想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智慧。 无为不是目的,无为制有为,手段而已。

2、什么是无为政治

无为指经过有为的思考,以时势、趋势的判断做出顺势而为的行为,即顺应自然的变化规律,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而不人为做作,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是中国先秦时期道家思想术语。根据处理问题不同,“无为”的态度即可用于政治的政策方针,政府无为,百姓自治;也可以用于修身养性。 无为谓之一人正而化天下正。无为不是无所作为,不是无所事事,而是不做无效的工作。不该干的不能干,该干的必须干,不能反着来;不然就是违背了道啊。《说苑·君道篇》载师旷言云:“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欲,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明道篇》有诗云:“自然之道本无为,若执无为便有为。得意忘言方了彻,泥形执象转昏迷。身心静定包天地,神气冲和会坎离。料想这些真妙诀,几人会得几人知。”《道德经》中有十二处提到无为。第三章称“为无为,则无不治”。

3、汉初文景二帝为什么要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如何评价这一政策?

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学者,除老子和庄子外,还有杨朱、关尹、列子、它器、魏牟、田骈、慎到、环渊、接子、季真、曷冠子、文子等人,他们的著作大多已散失,思想观点难以详考。其中对后来道家学说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战国时活动于齐国稷下学宫的田骈、慎到等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田骈、慎到、环渊、接子等人,“皆学黄老道德之说,因发明序其指意”;“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这些稷下道家的“黄老道德之术”,主要是齐国统治者服务的政治理论。他们与儒墨倡导的尚贤德治思想不同,而是以老子因循自然的学说为基础,吸收齐国管仲学派的法治思想,主张“去知去已”,“无用圣贤”,就是说不以自我偏见好恶或圣贤的思想标准治国,而以法律作为判断是非,治理国家的统一标准。君主官长及其亲属都必须遵守法律,这样才能做到“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法所在”。

老庄学派和稷下道家分别继承了古代楚国和齐国的文化传统,它们的思想理论形成于春秋末年至战国中期,是当时中国封建宗法制社会向君主专制社会转变的产物。到了战国晚期至秦汉之际,中国封建的发展进入新的界段,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成为历史发展的朝流。与此相适应,在思想文化方面也出现了“百家合流”的趋势。各家各派的学者,都试图吸收诸家学说之长而建立新的思想体系。黄老道家便是在时代潮流影响下假托黄帝、老子名义,在继承早期首家 思想理论基础上,吸收诸子百家学说之长而形成的新道家学派。这个学派的主要蓍作,有马王堆出土的《黄老帛书》,汉初淮南王刘安主持编写的《淮南子》等书。

汉初黄老道家继承了老子以道为万物本源的宇宙论,但又吸收了阴阳家的思想,以阴阳气化理论解释道生万物的过程。《淮南子·天文训》说:“道始于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元气;元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袭精(合气)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这一段话发展了老子思想,是更为完整系统的宇宙生成理论。

但是黄老道家学说的重点,是讲如何运用天道自然的思想来治理国家。他们所讲的治国之道,更多受到齐国稷下道家思想的影响。首先,他们认为治国者必须效法天道,建立一套完整而稳定的法律制度。有了法度,判断是非曲直,用人办事才有统一的标准,赏功罚过才能公正。人人都遵守法令,各安本分,不因自己的爱恶私欲违犯法律,社会才能统一安定。所以黄老家虽然也反对过多的繁礼苛法,但并不非毁仁义,废弃法令,不反对任贤使能,这与老庄的思想大为不同。其次,黄老家对“自然无为”思想的解释,也与老庄主张消极退让,反对主观人为的观点有所不同。他们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无为的意思不是消极地无所作为,而是指明人的思想行为都符合客观自然法则,因循自然,应时制宜,“循理而举事”。道家所谓的“无为而治”,也不是不要君主官长治理国家,而是“秉要执本,清虚自守,无为自化”,。即君主在上面把握政治刚要,但不过多干预臣下的具体施政措施。同时要克制自己的贪欲野心,不干扰人民的生产活动,省苛事,节赋敛,毋夺民时“。这样才能使人民自然安定归顺,收到“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的效果。

黄老道家的这一套治国理论,对老庄学说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发展,由于它适应了汉朝初年民生凋弊,急需革除秦朝暴政苛法,使人民休养生息,社会恢复安定现实,因而得到汉初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相传汉初名臣曹参在齐国做丞相时,向黄老学者盖公请教治国安民之道。盖公告诉他:“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家”。于是曹参拜盖公为师,以黄老术治理齐国九年,百姓安集,称为贤相。后来曹参接替萧何做了汉中央的宰相,仍然无为而治,所以政事都遵循萧何所定的法规,无所更改。他选择的部属都是些不善言辞的老实人,而那些花言巧语,欲求名声的官吏则被斥退。曹参日夜饮用美酒,无所事事,有些官吏和宾客想来劝说他,都要被他用美酒灌醉后回家,没有机会张口说话。汉惠帝怪曹参不管政事,就让曹参儿子曹 去劝他,被曹参怒打二百鞭,斥之曰:“天下事不是你应该说的”。后来上朝时,惠帝责备曹参:“是我让他去劝你的”。曹参免冠谢罪,对惠帝说:“陛下您自认为德行比高祖皇帝如何?”惠帝说:“朕怎敢与先帝相比呢?”曹参又问:“那么陛下观察臣与萧何谁更贤能?”惠帝说:“似乎你也不如萧何。”曹参说:“陛下所说极是。高祖与萧丞相安定天下,制定了完善的法令。现在陛下无为而治,臣等安守职分,遵照执行他们的法规就是了,这不也是很好吗?”曹参就这样做了三年丞相,无为而天下大治。老百姓都歌颂说:“萧何为法,整齐划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人民安宁。”这个著名的历史故事被后人称作“萧规曹随”。

继汉惠帝之后的文帝、景帝也实行无为而治。据《史记》记载,汉文帝的皇后窦氏好黄老之学,所以文帝和太子都读黄帝、老子之书,以黄老思想治国。汉文帝提倡节俭。有一次他想建造一座“露台”,预先计算需花费百金。这相当于10户中等人家的家产,花费太大,于是决定不造了。文帝穿着次等丝料做的衣服,宫中爱姬的衣服不能长得拖地,屋里的帷帐不许绣花。为他建造的陵墓只许用瓦器,不用金银铜锡为饰。他对内提倡节俭,减免赋税,对外与匈奴和亲而不用兵扰民,刑法宽松,专务以德化民,中以海内殷富,礼仪大兴。汉景帝继承清静无为政策。几十年间,生产发展。国库里粮食太多,只好露天堆放。铜钱多得用不完,穿钱的绳子都腐烂了。文帝、景帝以黄老之术治国,使国家富足,人民安定,史书称之为“文景之治”。

汉景帝时,有些人企图以儒家思想代替黄老之学。景帝之母窦太后好读《老子》,有一次问儒生辕固:“老子书如何?”辕固答称:“不过是些做仆人奴婢的道理。”太后大怒,命令他与野猪搏斗。幸亏汉景帝偷偷给了辕固一把宝刀,他才未被野猪咬死。景帝死后,16岁的汉武帝继位,政权仍由太皇太后窦氏掌管。丞相田分等人好儒学,企图建立上下尊卑分明的等级制度,加强中央集权,让诸侯王都离开京城回到他们自己的封地去。于是这些人纷纷去太后那里说田分等人的坏话。这时御史大夫赵绾因为窦太后好黄老,就上书武帝,建议今后皇帝有事不要请示老太后。窦太后闻之大怒,结果赵绾被迫自杀,工戈草头右框七分等人被罢官。又过了6年,窦大后去世,汉武帝新亲政后,才重新起用儒生。后来又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以儒学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在汉初盛行近70年的黄老之学,从此失去了作为官方政治学说的地位

4、什么叫无为政治

无为指经过有为的思考,以时势、趋势的判断做出顺势而为的行为,即顺应自然的变化规律,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而不人为做作,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是中国先秦时期道家思想术语。根据处理问题不同,“无为”的态度即可用于政治的政策方针,政府无为,百姓自治;也可以用于修心养性。
道家中的“无为”一般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崇尚天道(自然法则),即人与自然界之间的自然无为。提出“道法自然”、“天地生万物,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二是崇尚人道(人事规范),即人类活动应与天道般自然无为。提出“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其中在崇尚人道方面又有两层意思,一即提倡人应顺应自然界,随缘而动,不要随意破坏自然的和谐与平衡;二即社会人际关系方面,提倡应统治者效法“道”的自然无为精神,尽量简化社会的各种制度与规范以保持民间民风单纯朴实。
因此无为不能理解为无所作为,《淮南子·原道训》:“无为为之而合于道”。 道家的“无为”,是清静自守之义,是道家以“道”修身所要达到的“合于道”的理想境界。能达到这种理想境界便无所不能为(“无为而不无为”)。
儒家所讲的无为而治,如《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认为“圣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为也”,实为儒家的“德治”主张,其是汉代道家结合了老庄中的“出世思想”和儒家“经世致用”结合起来的政治理念,该思想强调的是社会的和谐与自然、与民休养生息而不扰民、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因此与道家的“道”所倡导的“无为而治”实不相同。

5、汉武帝时期的治国政策由"无为"转变为"有为"的历史背景及影响

秦人统一中国后,由于历史的惯性,继续奉行严酷的法家思想,法家虽然强调依法治国,但仅仅是把法律作为君主专制的工具,而黄老道家“道生法”的理念,则被他们架空和悬置起来,以致于无道之法横行,民怨沸腾,最终导致秦朝二世而亡,西汉建立后,基于历史教训,统治者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治国策略,同时,由于秦末农民战争和四年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社会迫切需要通过休养生息来恢复社会生机,另外,当时天子、诸侯、军功阶层三权分立,天子无法独断专行,使得道家清静无为的治国策略受到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时的丞相曹参从稷下黄老学派的发源地--齐地,找到了黄老思想的星火,并将其引向全国,成为了当时整个国家的指导思想。面对严峻的形势,他们一面全盘接受前朝的法律制度,并任用循吏来严格执行这些制度,坚持了依法治国的原则;另一面又回到了依道生法的立场,不断用道的原则修正前朝的法律,宽刑简政、休养生息,终于造就了一个前所有为的盛世--文景之治。经济如此繁盛,民众如此自由(私人也可以自由发行货币),司马迁还空前绝后地讨论了经济运行规律和企业家的精神。同时,由于统治者采取了黄老道家清静无为兼容并包的政策,使得整个国家的思想界开始活跃起来,儒墨名法阴阳等诸子百家重新兴起,百家争鸣的局面重新形成。

西汉中期,随着七国之乱的平息,推恩令的实施,诸侯势力被消灭,同时随着周亚夫等人死亡,军功阶层也随之衰落,汉武帝皇权独大,再也不能容忍黄老道家对自己的约束,外施仁义内多欲的他转而独尊儒术,开始以仁政的名义扩张公权力,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破坏法治、摧毁民营经济,全国人口半数死在他手里,幸亏晚年改弦易张,否则就是秦始皇第二。至于有人说匈奴是他打败的,也是无稽之谈,在他晚年,派出去的李广利16万将士全军覆灭,直到威宣之治,部分恢复黄老道家思想,才彻底打败了匈奴。所以民间有治世道、乱世佛、由治到乱是儒家的说法。

6、什么是无为

无为
“无为指中国先秦时期道家思想术语。“无为”的态度用于政治的政策方针,政府无为,百姓自治;最后是事无事,为无为。无为、不争,是老子对君王的告诫,指君主不与民争。”

7、什么是无为?

无为就是:一切顺应自然,按照客观规律运行,任凭潮起潮落、花开花落、寒来署往、阴晴圆缺,无忧无虑,无思无想,“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碍。”远离颠倒梦想,心无挂碍,心无恐怖,心无所住,随遇而安,随缘而化,随性而动,随机而作。与其相反的有为就是:充分发挥和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欲望和所求,用自己的意志来影响、促进和改变周围的一切,使之按照自己的意愿变化转移。无为是海洋,有为是浪花。

8、开拓创新的意义是什么?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创新史。如果没有第一件生产工具的创造,人类至今仍然是茹毛饮血的灵长类动物;如果没有冶铁技术的创造,人类就不能进入农业文明时代;如果没有第一台蒸汽机的发明,人类就不会进入工业文明时代。

我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尤其是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曾为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这些发明如果没有了创新,是不可能产生的。因此,创新能推动社会的发展,更能改变自己的生活,使生活越变越好。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人总是喜欢保守,从来不愿接受新事物,对于别人的创新更是嗤之以鼻。

然而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保守是无法生活下去的,只有敢于接受新事物,勇于创新,才能很好地适应这个社会。

如果我们认为这件事值得一做,那么就不妨试试,完成几项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已在不知不觉中步入了成功者的行列。

当我们改变以往对自己的认定,很可能就此超过了过去所贴在身上的一切标签,这样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自我。

今天,成功者不是继承型的人,而是创新型的人。因此,让我们学会积极地创新,抛弃以往保守的想法,这样才能大步迈向成功。我们永远要记住一句话:保守使人碌碌无为,大胆创新才能不落俗套,出奇制胜。

9、评价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有哪些?

评价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
“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人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变“乱”为“治”;“ 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一、“无为而治”的思想观点是什么
老子首倡“无为”的道家观点,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为世界本源的思想,认为万物产生于“道”又复归于“道”,而“道”是永恒的;还认为“道”是普遍法则,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
老子在《道德经》的开篇就讲:“无,名天地之始;有,万物之母。”这是老子为“无”和“有”的阐释立下的原则,也就分别指出了“道”的两种特性,“无”指“道”无形而不可见,“有”指“道”虽无形而实存。
《道德经》中的“道”,是指宇宙,是本体和万物的根源;也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和人的行为准则,如果这样理解是否是老子的原意,就须透过“无”和“有”的解说来领悟了。也就是说,只可领悟,而无法言明和讲透彻,即“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了。故此,历来的史学家和哲学家,都称老子的“道”学为玄学,但是“道”学又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无为”思想的内容
要理解老子的“无为”思想,应该说必须从老子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生体验、哲学观点、政治主张等等多方面去进行综合考察和思辨,必须要从《道德经》的五千言字中去品读和领悟。
老子所阐述的“无为”思想的三层含意:
1、顺应自然“不妄为”。“道法自然”,这是“无为”思想的根基,即“有生于无,无生于有”。
2、遵循自然规律去“为之”。老子倡导“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道德经》的结尾语,也可以认为是老子在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3、老子著《道德经》所倡导的目的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也就是说,这是老子按自已的政治主张来设计的治国方法,主要是针对当时的统治者而言而著的。
三、现代人应如何对待并运用到企业管理中的态度
毛泽东提出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吸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观点和政策,是非常适用于去阅读老子的《道德经》和辨析他的“无为而治”思想内涵的。这可以说,这是总的指导思路。
同时,应该根据新时代的要求,剔除在小农经济和封建专制基础上所形成的消极因素,对“无为而治”思想的道德观念以及其中的管理内容,进行创新思维并赋予时代的内涵。这样才能使“无为而治”思想在传统道德观念和管理思辨上具有生命力与价值,也就能在新时代的企业管理中得以继承与弘扬,当然这也针对性的,主要是企业的领导层。
综上所述,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如能辨证地析思,吸精华而于企业管理中还是具有一定“无之以为用”的。

热点内容
我要开店淘宝 发布:2020-09-09 12:06:51 浏览:854
十大相机品牌 发布:2020-08-29 10:57:46 浏览:788
淋浴器十大品牌 发布:2020-08-29 01:52:31 浏览:627
开店宝支付 发布:2020-09-15 10:25:50 浏览:560
技术专利申请 发布:2020-08-27 21:42:43 浏览:545
怎么扫条形码 发布:2020-08-29 10:28:31 浏览:538
怎么保护知识产权 发布:2020-08-29 01:30:26 浏览:535
济南创新谷 发布:2020-09-10 04:19:14 浏览:533
淘宝开店照片要求 发布:2020-09-09 12:08:29 浏览:532
开店美发 发布:2020-09-02 20:04:55 浏览: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