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新创业 » 先什么再创新

先什么再创新

发布时间: 2022-04-24 21:50:04

1、什么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举例说明

哈哈!引进就是学习别人的东西,消化吸收就是把别人的东西变为自己的,再创新就是推出比别人更先进的东西。社会上任何事物都是这样前进和发展的,否则时代就不会进步,永远停留在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了,说不定你这个年龄在原始社会就是高龄老人了。

2、企业中,求实重要还是创新重要

哈哈。。。。。,求实是基础,你都说了,还要什么破解呀,这就内是破解呀,没有求实,容怎么去创新呢?
做什么事都要先求实,再创新,开企业也好,做事也好,必须以求实的心才能去创新。这里不能偷换概念。所以要求实,再创新。创新是建立在目前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的。创新是相对于求实的一种提升,所以必须以求实为基础。没求实的心态,就根本不能谈创新。

3、创新的方法

1.好奇
1.好奇——创新意识的萌芽
黑格尔说过:“要是没有热情,世界上任何伟大事业都不会成功。”所有个人行为的动力,都要通过他的头脑,转变为他的愿望,才能使之付诸行动。如果一个学生仅仅记住了数学的各种定理与公式,而不能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发现新问题,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只学习老师讲的知识,只记忆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应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善于创新。那就是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理,这是唤起创新意识的起点和基础。
在英语教学中,我常常创设活跃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热烈讨论,各抒己见,常用简笔画,体态语言,故事小片段,或与其它学科联系起来讲解英语知识点,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例如:在教lie in, lie on, lie to (位于)的区别时,我在黑板上分别画了几个表示内含、相切、相离的几何图形,清楚地表达了这三个词组的不同意思。然后再画一幅中国地图、一幅日本地图及一幅俄罗斯地图,以它们在世界地图上的确切位置更加明确地显示了这三个词组的不同含义。学生们从好奇中掌握了知识,并逐步产生了创新的意识。
2.兴趣
2.兴趣——创新思维的营养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他特别强调兴趣的重要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感情的体现,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因素,事实上,只有感兴趣才能自觉地、主动地、竭尽全力去观察它、思考它、探究它,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容易在学习中产生新的联想,或进行知识的移植,做出新的比较,综合出新的成果。也就是说强烈的兴趣是“敢于冒险、敢于闯天下、敢于参与竞争的支撑,是创新思维的营养。
每天,我让值勤班长在黑板右边一小栏里写上“座右铭”(名人名言),让其在英语课开始时用英语说出这个“座右铭”。为了能在课上出色的表现,更加流利地用英语表达名人名言,每个学生在轮到自己当值勤班长的前几天就积极作好准备。每当值勤班长一说完,我总是用激励的话语:“Well done!”(真棒)。久而久之,大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口语表达能力。同时,每逢重大节日,我总是让学生自制英语贺卡,送给老师和亲朋好友。去年圣诞节,有一个英语成绩很差的学生送给我一棵自己用小树枝拼制出来的圣诞树,上面还挂满了“彩灯”、“红星”,还有一张贺卡,上面用并不漂亮的英文字母写着:“Merry Christmas”(圣诞快乐),我感动不已,在班上高度赞扬了他的这种创新精神。这一学生从此喜欢上了英语,到毕业时已成为班上英语成绩的佼佼者。
3.质疑
3.质疑——创新行为的举措
质疑——发现教学,是以智力多边互动为主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教学活动。质疑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多渠道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学习的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开启他们的创新思维的闸门。
我国古代教育家早就提出“前辈谓学贵为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从疑生,疑解则学成”。20世纪中期布鲁纳认为发现教学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智慧潜能,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和知识兴趣。
有一位物理老师做了一个实验,他用一小支蜡烛,并在蜡烛的底部粘上一个硬币,放在半碗水里,蜡烛刚好露出水面一小段,然后点燃蜡烛,蜡烛燃烧了一会儿,逐渐接近水面。当蜡烛烧到水里时便“熄灭”了,过了一会又突然燃起来了;一会儿又“熄灭”了,再过一会儿又燃起来了,这样连续了三次,他就问同学为什么?最终蜡烛真的熄灭了,他又问学生为什么?他让学生们相互质疑、相互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是与氧气有关。这一实验让学生从悬念中获得了知识,使其深深地记在脑海里。
4.探索
4.探索——创新学习的方法
创新性学习方法——探索学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直接式学习法。就是根据创新的需要而选修知识,不搞烦琐的知识准备,与创新有用的就学,没有用的不学,直接进入创新之门。
2.模仿学习法。就是指学生按照别人提供的模式样板进行模仿性学习,从而形成一定的品质、技能和行为习惯的学习方法。换句话说就是从“学会”到“会学”。
3.探源索隐学习法。学生为了积极地掌握知识采用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对所接受的某项知识出处或源泉进行认真的探索和追溯,并经过分析、比较和求证,从而掌握知识的整个体系,探源索隐学习法对于激发自己提出问题大有益处。
4.创新性阅读法。以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从而能超越作者和读物,产生出创新思考获取新答案的阅读方法。
5.创新性课堂学习法。通过老师的传授和指导,让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形成一定的能力。同时,学习也可以通过预习中对新知的自学和探求,以便上课时进入一种全新的精神状态,利用一切机会大胆发言,大胆“插嘴”,从而获得课堂学习高效率
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求知识的能力,发挥学习中的创新精神,我常让学生讲解英语课文中的某一段或整篇阅读材料。实践证明,学生在准备时会很认真地阅读材料和分析课文,把其中的重点找出来,然后一一理解后再给同学们讲解。讲解时他(她)会取老师之精华,方法往往很新颖独创、风趣幽默,常常收到出乎寻常、令人满意的效果。
综上所述
关于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或未来的教育不论作何种解释、何种作法,如果不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不通过创新性的教学,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发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就不可能培养出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也就不可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管理创新水平
《自主创新与管理创新》讲课大纲
精细管理工程创始人刘先明
一、创新、自主创新与管理创新的概念:
1.创新的基本概念
2.自主创新的基本概念
3.管理创新的基本概念。
二、自主创新的三大意义:
1.对国家的意义
2.对企业的意义
3.对个人的意义。
三、自主创新的三大种类:
1.原始创新
2.集成创新
3.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四、自主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关系:
1.自主创新强调的是创新的主体、形式和效果的三统一。
2.自主创新侧重的是技术、产品、品牌方面的创新。
3.可以把管理创新视作自主创新的一种。
4.管理创新侧重的是管理方面的创新。
5、管理创新影响自主创新。
五、自主创新,需要“六用好”:
1.用好政策
2.用好机制
3.用好人才
4.用好方法
5.用好成果
6.用好资金。
六、创新思维的方法和原则:
1.创新的常用五种方法
2.有效创新的五大原则。
七、管理要创新,规范是基础:
1.规范的概念
2.规范化管理的特性
3.体现规范化管理的两大指标:制度的有效性和实施率。
八、管理要创新,观念须先行:
1.管理=管人理事+管事理人
2.岗位主人翁
3.企业不可能是职工的家,但职工爱企业,要胜过爱自己的家
4.发现不了问题,并非是企业中最大的问题
......
九、管理创新的内容:
1.管理创新的内容
2.文化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技术创新等之间的关系。
十、管理创新实例——精细管理工程:
1.六精
2.五细
3.40多家单位借鉴精细管理工程。
十一、建好企业文化,促进自主创新和管理创新:
1.企业文化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建设特色型企业文化的技巧。
刘先明简介:
精细管理工程创始人,“岗位主人翁”、“捆绑式下井”、“让成批的人富起来”等新观念的首创人,40多家单位借鉴了其研创的精细管理工程。武汉工程大学客座教授。专长于为企业提供精细管理工程、企业文化、管理创新等咨询、培训服务。曾被评为中国十大企业管理咨询师、中国十大培训师。2008年入选“中国改革开放30年行业百名功勋人物”;2009年被推荐为“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或建国60周年创新人物”;入围2010“创业中国年度十大创新人物”。

4、做到创新的方法有哪些?

(1)寻找根源

要克服保守观念,就要找到根源,以便对症下药。一般来说,导致我们保守的主要根源有思想和社会两方面的原因。

从思想方面来说,主要我们是缺乏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还有骄傲自满,缺乏忧患意识。

在社会根源方面,主要是我们受到传统小生产习惯的影响。喜欢按老方式老办法老经验做事,缺乏开放性和创新性。

(2)大胆行动

我们要想真正克服因循保守观念,强化创新意识,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在我们的日常行动上,着力解决影响我们创新发展的各种问题。

(3)敢于实践

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当不断随之前进,不断创新。一定要坚持科学态度,摆脱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大胆尝试和探索,不断开拓进取。

(4)实际出发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我们决不能凭主观愿望和本本上的只言片语行事,更不能照搬照抄旧的思想模式,而应该一切尊重客观事实,这样就可以有效克服自己的保守思想。

(5)长远眼光

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整个世界正在并将继续发生许多新的变化,如果我们看不到这一点而固步自封,就只能被历史所抛弃。这就要求我们以广阔的眼界去观察和把握世界的主题和发展趋势,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展自己。

(6)接受创意

要丢弃“不可行”、“办不到”、“没有用”、“那很愚蠢”等思想渣滓。一位在保险业中表现杰中的人曾经告诉拿破仑·希尔:“我并不想把自己装得精明干练。但我却是保险业中最好的一块海绵。我尽我所能去吸取所有良好的创意。”

(7)实验精神

废除固定的例行事务,去尝试新的餐馆、新的书籍、新的戏院以及新的朋友,或是采取跟以前不同的上班路线,或过一个与往年不同的假期,或在这个周末做一件与以前不同的事情等。

(8)主动前进

成功的人喜欢问:怎样做才能做得更好?我们可以每周做一次改良计划。

我们可以每天把各种改进业务的构想记录下来,在每星期一的晚上,花几个小时检视一遍写下的各种构想,同时考虑如何将一些较踏实的构想应用在业务上。

(9)求知欲望

学而创,创而学这是创新的根本途径。我们一定要具备勤奋求知精神,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在自主创新中发挥生力军作用。

学习是基础,没有充分的学习就没有真正的创新。学习是我们进行一切活动的基础,也是我们创新的起点。没有知识基础的创新往往是不负责任的胡闹。

(10)好奇心盛

将蒙昧时期的好奇心向求知时期的好奇心转化,这是坚持、发展好奇心的重要环节。要对自己接触到的现象保持旺盛的好奇心,要敢于在新奇的现象面前提出问题,不要怕问题简单,不要怕被人耻笑。

(11)质疑欲望

有疑问才能促使我们思考,去探索,去创新。因此,我们平时一定要大胆质疑、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及最佳方法。从多角度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提出问题是取得知识的先导,只有提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从而认识才能前进。我们一定要以锐不可当的开拓精神,树立和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既要尊重名人和权威,虚心学习他们的丰富知识经验,又要敢于超过他们,在他们已进行的创造性劳动的基础上,再进行新的创造。

(12)多加思考

要有意识的从多种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说你拿到一个问题,很有争议的问题,那么除了看到现有的解决方式以外,时常想想有没有别的解决方式。然后再好好审视自己的思考结果,看看有没有纰漏。

我们一定不能满足于现成的思想、观点、方法及物体的质量、功用,要经常思考如何在原有基础上创新发明、推陈出新,大脑里经常有“能否换个角度看问题?有没有更简捷有效的方法和途径”等问题。

总之,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冲破传统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在实践中树立开放观念,增强创新意识,积极地调整自己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善于在广阔的时空中吸纳新思想,以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目的。

5、要怎样做才能够创新?

科学时报:创新型人才培养 路在何方

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担负着为社会提供创新人才的重任。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国家对创新型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何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了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命题。

什么是创新和创新型人才

创新应分三个层次

王梦恕:我认为创新有三个层次的内涵:首先是完全自主创新,即能够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全面的创新,这是最高级的创新;其次是集成创新,即将现有的成果进行重新的融合,从而产生新的成果;再次就是消化吸收再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最低级别的创新。

按照学习的规律来说,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是学生在创新中要走的一条必经之路,但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连这种最低级的创新都很难做到。

创新型人才需要“顶天立地”

钱锋:对于创新而言,一方面是要围绕国家的需求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则要围绕学科的前沿需要进行探索性研究。与此对应的,在人才培养上,我们也应该培养一种“顶天立地”的人才。所谓“顶天”是指能够围绕学科最新的前沿进行知识创新;所谓“立地”是能够立足于国家发展的现实问题,围绕国家的重大需求,进行高新技术创新。

我们并不要求目前高校所培养出的学生,每一个人都同时具有“顶天立地”式的才华,这样的“全才”即使有,也是非常少的。高校培养出的学生只要在某一方面能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才能,就能达到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的。对于那些在知识创新方面能够取得很大成果的人,我们并不能要求他们在应用方面对国民经济建设也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反之亦然。

学会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

刘经南:我认为创新型人才,要能够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前人的成果,发现前人的问题;并能够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见解或技术来解决他们所发现的问题。

葛晓音:我心目中的创新型人才,无论文理,都应该能够善于发现其所在领域内的前沿性课题,并能够提出较为新颖的思路和方法,切实地解决一些具有难度和深度的问题,推进相关学科的发展。

高校创新 问题何在?

人才培养忌浮躁

龚克:对于高校来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并不是短期内就能达到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颁布一两项措施、搞一两次活动并不一定能立竿见影。

我认为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高校还需要理性,一定要忌浮躁,防止急功近利的情况发生。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要不断启发,不断养成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根本方向是人的发展,是激发学生的潜能,拔苗助长只能起到相反的效果。

在当前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如果我们仅仅把教育方向锁定在知识传授上,把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作为考核学生评价标准,便很难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但如果把教育目标放在人的素质的提升上,相信会有大批的创新型人才涌现出来。

人的发展是人的素质的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发展,知识的发展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在大量的学生不是智商不行,而是情商不够,不能够与他人进行很好的协作,也不善于从全局观察问题,这不是某一个知识点掌握不牢所造成的,而是没有一种“大气”——真正进行科学研究,如果没有这种大气,想的只是自己的功名利禄,是不可能成为创新型人才的。

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当前一些高校的态度已经有些浮躁了,这也是社会浮躁的一个突出表现,而这样的心态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南辕北辙的。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些真正创新人才辈出的国家,他们并没有整天将创新型人才培养挂在口头上。因此,我们也应该认真思考,在体制、机制、环境等方面,我们究竟出现了哪些问题,才造成了相对于国外一些国家我们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如此不利。

重视不足 质量下降

章青: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便是促使高校正确认识自身的社会职能,而高等学校最重要的职能是为国家培养各方面的合格人才,但很多高校对此重视不够。

大学的“大”,是大师之“大”,而非恢宏的大门和鳞次栉比的楼堂馆所。西南联大没有大楼,有的是茅草顶土坯屋,师生的物质生活都极其艰苦。但是,它却培养了人文和科技领域的大批精英,其中有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有蜚声中外的学学术大师。高成材率的秘密就是教授不带片纸、如数家珍;学生学贯中西、文理兼通,知道向着目标而奋斗。在这个方面,高校应该认真研究70年前的西南联大。

葛晓音:近年来,作为创新型人才重要组成部分的博士生质量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这是一个很严峻的现实问题。尽管目前有不少博士生还是很优秀的,但依然存在着一些比较普遍的问题,比如一些博士生不能独立选择课题,或者有了题目却找不到思路,更有甚者,还要导师列大纲、改文字。经过多年发展,各个高校的学科整体水平在逐步提高,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在逐渐降低。对于学科本身而言,尤其是对一些传统学科而言,如果没有深广的积累,是很难发现问题的。

尽管针对这一问题,高校也普遍采取了一些激励机制,但是这些激励机制鼓励不了学生去真正地创新,我们还需要仔细研究一些辅导的具体方法。

应试教育 扼杀人才

刘经南:有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知识差距,尤其是知识创新能力的差距,大大超过了财富的差距。可见,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发展的决定性推动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大学的第一要务。

目前,我国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还有一些本质上的问题需要解决。

中国的人口多,而优良基础教育的资源并不多,迄今为止,基础教育的环境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所以使得中国的学生从小开始就接受应试教育的模式。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善于考试,但不善于思考;适合于记忆,但不适合于探索,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创造性和探索性都是人的天性。而我国现在的应试教育、文理分科等教育模式却恰恰扼杀了人的这种天性,把人训练成了“机器”,抑制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高等教育要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过的一关,就是把“机器”还原成人。

郑兰荪:创新型人才要具备的素质应该包括全面的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活跃的思维。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就要从基础教育抓起,但现在的高中文理分科,却为学生全面掌握知识设置了障碍。

此外,目前奥林匹克竞赛在国内的中小学非常流行,为了拿名次,很多学校都对中学生进行专门的集中训练,这对学生的发展非常不利,也造成这些学生从中学起就开始严重偏科。

比如学生如果要想在市一级的奥林匹克化学竞赛上拿名次,他就必须一门心思地学化学,而将其他科目基本放弃;要想在省内比赛拿到名次,他就必须将大学相关专业的基础课学一遍;要想在全国比赛上拿名次,甚至连大学相关专业的选修课都要学习。

学生为什么愿意这样做呢?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在高考中赌一把:如果在奥林匹克竞赛拿到名次,就有可能获得高校的保送资格,我们不应该用这种方式来鼓励学生参加奥林匹克竞赛。

我在给大一新生上课时,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厦门大学的生源水平较高,有些学生曾在各种奥林匹克竞赛中拿到不俗的成绩,由于参赛的需要,他们在中学就学习了不少大学里的课程,进入大学后,这些学生对专业知识虽然有一些了解,但又有不少欠缺,这不仅给教学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投入产出不成正比

葛晓音:这几年,国家逐年加大了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投入,但是投入和产出未必成正比。

目前在高校中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倾向是,为了所谓的“创新”或者“意义重大”,往往提出一些无法在项目期限内完成的大题目。而研究者为了不影响后续项目的申请,又不得不赶着按时结题,其结果就出现了许多大而空或者人云亦云的选题。尽管可能申请到一些项目,还能够在项目期限内完成,但是最后完成的质量绝对不会高。有时候,要在一个科研项目中挑选出几篇有分量的论文来,都成为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资金投入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但现在的投入力度已经不小,我们更应该注意的是如何使这种投入变得更有效。追求大、空、虚是目前最大的问题,也因此制造了很多的学术泡沫。

我认为,科研人员在选择或审查项目课题的时候,应该本着“宁小毋大”、“宁实毋虚”的原则。即使某个问题在学术上并不能算是“大问题”,但如果能够切切实实地解决,比光搭一个大而空的架子要有价值得多。

但现实情况是,很多人都朝相反的方向走,都在拼命地造大船。长此以往,创新从何而来?

培养能独立研发的创新人才

王梦恕:在当前我国的经济结构中,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生产水平还不发达,这两大领域的创新还远未能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如果现在大谈知识创新,把优秀年轻人都吸引到知识创新上来,就会造成农业、工业领域人才的短缺,从而制约经济的发展。

假设我们有100亿元的资金,那只是一个数字,而不是资产,但如果是有价值100亿元的铁路,那才是国家的富强。因此,我们要引导更多优秀的学生学习农业、工业相关的专业,培养能够独立研发新技术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如何改进培养方式?

博士教育应“少而精”

葛晓音:我认为,在博士生培养的问题上,最关键的是要对博士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如果对于现成的问题能够很好地解决,这固然很好,但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在自己的学科方向发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有所创新。

我国的博士生数量已经居于世界第一,但是博士生质量却令人担忧。这与现在的高校扩招有关。上世纪80年代初,我的研究生导师指导我时,可谓是“手工作坊”式的精心培养,一届只招一两个学生,一直带到毕业后,再招另外的学生。我到现在之所以还能够从事一些创新工作,就是得益于我的导师。

目前比较好的一种培养方式应该是一届只招少量真正优秀、有研究潜力的学生,等这届学生毕业后再招下一届。招生一定要严格,培养一定要精心。由于每个学生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就需要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指导,这需要花费导师相当大的精力。导师的精力是有限的,一旦学生太多,培养效果就不会太好。

创新应与实际相结合

王梦恕:造成目前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科研和实践的脱节,我曾经接触过一些企业,它们不愿意与高校合作研发新技术的原因是,将一笔钱投进去,最后得到的只是几篇论文,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见不到实际效益。

我对学生的要求,首先是品德端正,现在高等教育对学生品德的教育非常欠缺,学生首先要把人文学科学好,有爱国精神、事业心、责任感;其次是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才是理论水平。

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我首先让他们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问题解决后,再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进行理论总结。这样才能有所创新,而且实践证明也是有效的。

不管是创新还是创新人才培养,都要跟实际的工程相结合,具有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很重要。培养创新人才,要教会学生研究方法,而不是读死书、钻牛角尖,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龚克:我们所说的学习不单单指书本上的学习,还包括实践中的学习,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发掘已有的知识和待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这就是创新空间。所以大学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一定要搞科研,而且是高水平的科研,通过科研实践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刘经南: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问题上,我们应该建立一种以探究为特征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与科研互动,促进教师与学生互动,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方式。同时,也要建立以能力为取向的实践模式,通过加强实践教育和创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强化师资 找准定位

钱锋:大学的任务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而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我们需要一批能够培养人才的人才,即我们的教师。近些年,大学普遍进行了扩建,从硬件条件来说,高校普遍得到了改善。但高校应该是“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对于高校而言,建大楼比较容易,但拥有一批本身具有创新意识,并能够将这种意识传播给学生的老师则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高校首先要给予这些学生一个明确的定位,即一定要弄清楚,高校培养这些学生,是需要他们围绕知识创新来解决前沿科学问题,还是立足于解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技术创新,并将技术转化成为生产力,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至少在高层次的人才方面,我们应该找准这样的定位,这与中小学教育不一样,中小学教育更多的是讲究全面发展,但大学则要分很多专业,并对学生有意地进行一些侧重,培养他们在某些专业上的特长,“顶天立地”的全才是很难培养出来的。

重视人的教育

龚克: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在这个问题上,如果不育种、不施肥、不浇水,一心只盼着开花是不行的。我们一方面要有定力,同时也要看准方向,对于需要改革的东西,一定要作有力度的改革。从教育的角度讲,我认为应该做以下一些转变。

第一,我们目前的高等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以学科专业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现在大学中有很多的提法都将学科看得特别重,但教育的目的到底是发展学科还是发展人?其答案应该显而易见。

当今的高等教育是在工业化的背景下兴起的,而工业化的特点便是把人当成工具,这一点相对于封建社会的教育来讲,是一个进步,因为它结合了社会的需要,可以做到经世致用。但是,它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其中最大的局限便是限制了人的发展,而在目前我们所处的后工业化时代,面对着世界发展新的形势,我们的教育也应该有所改变。教育既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也要适应人的发展,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对于高等教育来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转变。

第二,要把知识教育,转变成素质教育,在我们的教育观念中,很多时候是把素质教育放到知识之外的,比如目前很普遍的一个的提法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在这种三元化的架构下,素质被放到了对知识、能力的补充地位,这不是素质教育,而只是补充了的知识教育,素质是一个更高层面的概念。一个人如果没有知识、能力,当然谈不上具有高素质,但如果只有知识、能力,也谈不上高素质,因为这中间还包括品德、作风等其他因素。

我们现在的高等教育,依然是以知识传授体系为主,大学中评价学生优劣、评奖学金等,依然把分数高低作为决定性因素,而分数高低又是由知识的掌握程度决定的,此外,学校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人文知识的考察同样也会转化成分数,这些“素质教育”的内容最终也都会变成了对知识的考核,这方面,我们必须有一定的改变。

在我看来,我们目前的考试制度实行的是“千分制”,即以百分制加小数点后一位计算成绩,这就会造成学生过多地在分数高低的问题上纠缠。我在欧洲上学时,实行的是五分制,其结果就是在知识考核上形成了一个大平台,在这样的平台上,学生是否有合作能力,是否有创新意识,就能够形成一个比较了。

第三,从以教为主转变成以学为主,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我们现有的考核体制全是在考核“教”,我们需要教师提供好的教育,如果学生没有积极性,不可能有好的教学质量。

教和学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在人的幼年时期,主要是以教为主,而成年之后,主要通过自学达到终生学习的目的,而这种由教到学的转变就是要在大学阶段完成。

大学一定要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但现在我们对“学”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学质量的好坏完全在教师的身上,而事实上学习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如果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能帮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何谈创新型人才?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刘经南:当前,为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很多研究型大学都采用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通识教育,是对所有大学生普遍进行的共同内容的教育,即“通”、“宽”、“全”式的博雅教育,旨在克服专业教育的狭窄和不足,努力造就知识宽广、基础深厚、博学多才、素质全面,能对不同学科或专业进行融会贯通的人才。

通过通识教育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创造比较宽松的学习环境,提供更多实践、更多接触社会和走向国际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获取持续发展和厚积薄发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和多视界思维模式的创新人才。

不可否认,当前世界各国大学的主体仍然是专业教育,但是只有把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具有全面素质基础且精通某一专门学问的创新型人才。

提出通识教育并不是要否定专业教育,而是从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全面发展的人出发,希望将通识的理念贯穿在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中。专业教育以通识理念为指导,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和前提。只有建立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才是高水平的。

高校社会如何互动?

龚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单单是学校的事,对于创新能力的形成而言,学生阶段一定是一个重要阶段,但是职业生涯中的经历也同样重要。在这方面,学校首先需要更新教育观念,如果不重视教育观念的更新,便无法构建起一个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在老的观念下,无论什么样的改革,都只是在修补这样的体系,这样即使有个别创新人才出现,也无法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全面发展。

社会也应该为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一些支撑,比如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并不是高校不愿意让学生实践,而是学生很难走出去,企业也不愿意让学生实习。

在欧美国家,企业不仅乐于接纳学生实习,还要给学生一定的报酬,现在我们的情况是:学校需要给学生的实习进行补贴,因为毕竟实习的成本要比课堂上高很多。学校的实习费用有时并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这方面还需要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通过一些制度化的建设,解决企业的一些顾虑,打通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渠道。

《科学时报》 (2009-3-17 B1 大学周刊)

6、创业最应该先做什么呢?

一是团队精神,找到一些有共同精神的人,还有就是创业点子要好,产品有差异化,在激烈的市场中保证有一席之地,还要专注再专注,创新再创新。你可以百度一下“创设天下”,这个网站提供许多创业投资的资料

7、先模仿后创新的名言

1、任何单调都会使人乏味、厌倦。——扈中平
2、模仿虽能惟妙惟肖,终有根本的缺憾——没有心。——张抗抗
3、即使面对大师,也不应当模仿和重复。——谢冕
4、一意模仿古人和外国人,无丝毫可以光耀祖宗者,是一笨子孙。——潘天寿
5、艺术的事情大都始于模仿,终于独创。——叶圣陶
6、成熟之为用,亦不能保持,久则腐朽。——徐悲鸿
7、模仿是人的天性,虽然人们不承认自己是模仿。——歌德
8、没有变化,再好的歌也会叫人厌烦的。——艾青
9、模式化的东西是最无生命力的。——杨晓珲
10、一味承袭昨天,便不能在明天的世界里生存。——陈祖芬
11、凡富于创造性的人必敏于模仿,凡不善于模仿的人决不能创造。——胡适
12、重复是衰落的标志!——吴冠中
13、创造只是模仿到十足时的一点点新花样。任何别人的经验和自己的以往的经验,都不过是一种参考,不可能重复。——张乃光
14、模拟算得了什么?猎犬也会追随它的主人,猴子也会效法它的饲养者,马儿也会听从它的骑师。——莎士比亚
15、如果学习只在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也不会有技术。——高尔基
16、模仿不是创作,但创作不能不有模仿。——周谷城
17、“会模仿”又加以创造,不是更好吗?——鲁迅
18、复制的东西与真实的东西是永不可同日而语的。——林白
1、非经自己努力所得的创新,就不是真正的创新。——松下幸之助
2、光看别人脸色行事,把自己束缚起来的人,就不能突飞猛进,尤其是不可能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年代里生存下去,就会掉队。——本田宗一郎
3、或者创新,或者消亡。尤其是在技术推动型产业,再也没有比成功消失得更快的了。——比尔·萨波里托
4、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出了创新的第一步。——李政道
5、企业的成败在于能否创新,尤其是当前新旧体制转换阶段,在企业特殊困难时期,更需要有这种精神。——黄汉清
6、人类的创新之举是极其困难的,因此便把已有的形式视为神圣的遗产。——蒙森
7、如果你要成功,你应该朝新的道路前进,不要跟随被踩烂了的成功之路。——约翰·D.洛克菲勒
8、如若说,在创新尚属于人类个体或群体中的个别杰出表现时,人们循规蹈矩的生存姿态尚可为时代所容,那么,在创新将成为人类赖以进行生存竞争的不可或缺的素质时,依然采用一种循规蹈矩的生存姿态,则无异于一种自我溃败。——金马
9、若无某种大胆放肆的猜想,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识的进展的。——爱因斯坦
10、凡是创新的时代总会有人死在半路上,但是这些失败或者遇到困难的公司并不代表他没有价值,他的价值就是告诉大家其实这个领域是可以一试的。——李学凌
11、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爱因斯坦
12、要创新需要一定的灵感,这灵感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长期的积累与全身心的投入。没有积累就不会有创新。——王业宁
13、一个人想做点事业,非得走自己的路。要开创新路子,最关键的是你会不会自己提出问题,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开了创新的第一步。——李政道
14、一些陈旧的、不结合实际的东西,不管那些东西是洋框框,还是土框框,都要大力地把它们打破,大胆地创造新的方法、新的理论,来解决我们的问题。——李四光
15、有了精神的实验和观测作为研究的依据,想像力便成为自然科学理论的设计师。——廷德尔
16、在创造家的事业中,每一步都要三思而后行,而不是盲目地瞎碰。——米丘林
17、在科学上,每一条道路都应该走一走。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就是对于科学的一大贡献。——爱因斯坦
18、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发达,同时由于发达之后导致很多人感觉无聊,当这个世界变得出奇无聊的时候,有些人就变得出奇聪明,把别人的无聊变成现金,这就是想象力。——江南春
19、只有先声夺人,出奇制胜,不断创造新的体制、新的产品、新的市场和压倒竞争对手的新形势,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黄汉清
20、想出新办法的人在他的办法没有成功以前,人家总说他是异想天开。——马克·吐温
21、保守是舒服的产物。——高尔基
22、创新就是创造性地破坏。——熊彼特
23、创新是科学房屋的生命力。——阿西莫夫
24、聪明的年轻人以为,如果承认已经被别人承认过的真理,就会使自己丧失独创性,这是最大的错误。——歌德
25、独创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人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联系或相似之点。——贝弗里奇
26、致富的秘诀,在于“大胆创新、眼光独到”八个大字。——陈玉书
27、对于创新来说,方法就是新的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路。——-郎加明
28、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如果能够打破常规,完全自由进行创作,其成绩往往会是惊人的。——卓别林
29、凡能独立工作的人,一定能对自己的工作开辟一条新的路线。——吴有训
30、对新的对象必须创出全新的概念。——柏格森

热点内容
我要开店淘宝 发布:2020-09-09 12:06:51 浏览:854
十大相机品牌 发布:2020-08-29 10:57:46 浏览:788
淋浴器十大品牌 发布:2020-08-29 01:52:31 浏览:627
开店宝支付 发布:2020-09-15 10:25:50 浏览:560
技术专利申请 发布:2020-08-27 21:42:43 浏览:545
怎么扫条形码 发布:2020-08-29 10:28:31 浏览:538
怎么保护知识产权 发布:2020-08-29 01:30:26 浏览:535
济南创新谷 发布:2020-09-10 04:19:14 浏览:533
淘宝开店照片要求 发布:2020-09-09 12:08:29 浏览:532
开店美发 发布:2020-09-02 20:04:55 浏览: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