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的创新
1、基于遥感资料的地质理论创新———“地球的圆涌结构与深源高能强爆热动力学”理论的年回顾展望
近40年来,航天遥感对地观测的宏伟发现和贡献就是直观形象地揭示并证实了地球表面到一定深度处存在不同类型、尺度规模、新老世代重叠、稠密交织、成群布列的圆环形地质结构。滤却了由于风水外动力作用、浮土、植被的干扰之后,使人们吃惊地发现,地球也如同月球、水星、火星一样满目尽是环形山的地质景观。其实表面满布环形结构的还有很多固体行星和卫星,不少表面为液态、气态的星体,同样也还存在流体旋涡,看来圆涌结构是太空星体的共有的动力物质形态。成因众说纷纭,如星体内热核爆炸圆筒涌射、火山爆发、小行星撞击等。
就地球地质科学而论,基于大量的遥感数字、影像信息,已有的地质矿产资料,现代地质学知识,参照超高能喷射流变力学原理、地下核试验的地质动力特征,对地球的圆环形喷涌结构进行了长期系统的分析对比研究,包括对圆环(筒)状构造的地质学研究、专题编图,青藏高原、长江中下游地带、哈密地区、白银厂、中条山等矿区的野外验证调查,于1977年提出“地球的圆涌构造与深源高能强爆热动力学”的新理论假设。认为这些源于地幔、下地壳岩石圈的竹笋形垂直筒状、饼状地质体,可划分为根基热核动力部,修长的管颈部,顶盖头部,以强大的热力、压力和气液固混合态,按流体力学规律,喷涌到地壳-岩石圈的不同深度,其中有部分头盖出露到地表,保有现实热动力源的,在海水中、大气圈中仍保持有明显的热动力晕梢,如同休眠火山。地球早期形成圆饼状原始地壳和结晶基底,后期根源逐步加深,直径越来越小,射喷动力越来越强,包括根基较浅,规模较小的金伯利型岩筒、强爆角砾岩筒、基性-超基性岩株、碱性和碳酸岩小岩颈,圆涌的定义范围,要比地幔柱(Mantle plume)更深广些。这一群地质体密集林立,新老包容,构成比地壳总质量大50多倍的岩石圈和上、下地幔,巨大的物质能量构成了地球的地质主力层。其注入形式为高能态的固液气混融的喷射流体状态,而不是中能态的固塑状态,更不属低能区的表浅固体状态。多数产生于急剧热核强爆灾变,是否有缓慢形成的,则有待考究。形成期内它们在岩石圈-地幔中吞蚀一切,自形程度和热力学独立性很强,根基部能量耗尽后停止喷涌,失去活力的躯体固化、消亡。不少个体长期处于休眠状态,后期还持续热动力效能。这类地质体对周边特别是顶盖部地质形态有极强的统领控制作用,即主力地质体,也是解析受控地质环境的强力核心。
这些遥感发现的圆形结构,多数在已有地质图件、资料中都能找到一定反映。地球物理的磁力场、重力场、电磁场、热力场、放射性场、地球化学场等资料中也有对应的显示。
深源强热动力的矿产聚集过程也很特殊,超高的热力可将地内根基部几立方千米,几十乃至几百立方千米的岩石充分熔融、析离、聚合,在强大的喷射动力推动下,运移到表浅部的特定地段,一次或多次地形成元素高度浓集,有用矿物高纯度的富矿,形成大矿和叠加矿床,如同一个高能的热分馏烟囱出矿口,众矿喷涌的“宝瓶口”,矿床成串的“烟囱”、百宝聚集的矿产树、矿产“百果圣诞树”。矿床可能是固态、液态和气态并存的多态系列结构,其中包括石油天然气的深源无机聚合,地下热能、深层地下水的上涌等。
无数实例证明,越是大型、超大型的多组分的富矿越与这种圆涌结构的特定部位高相关,而且成矿模式几何对称、对应性极强,预测的可靠性很高。
世界上很多知名的大矿、富矿都和特定的圆环形结构密切相关,与地内极高热强爆有关,与隐爆地域相关,例如加拿大的肖德贝里镍铜矿,澳大利亚的蒙特艾萨铅锌矿,奥林匹克坝铀矿,朝鲜的检德铜矿,中国的白云鄂博稀土-铁矿,中条山、白银厂的铜矿,长江中下游的铜铁矿床,金川白家咀子的镍铜铂矿,大庆油气田等。
环境灾害也发生在现活动的强热动力圆涌结构顶部,如百慕大海空罹难区,1908年的通古斯大爆炸,1662年的北京王恭厂大爆炸,印度的死丘事件,1556年的华县地震,三河-平谷地震,山丹地震,唐山大地震,印度尼西亚地震海啸,2008年5月的四川汶川地震,多次火山喷发,大型、特大型的崩塌、滑坡、泥石流,每年多次的台风,异常气象灾难等。
在后来的研究中,我们还陆续推衍出: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态环境圈强热动力共驱链;矿产-环境-灾害垂直强热动力贯通协动链;深源强热动力成矿系列;石油-天然气深源无机聚合;地下热能、地内深水资源的上涌;地气控制天气,生物-人类兴衰背景强热动力谱,地球与天文背景的热共振谱等次一级理论,在这条理论链上有许多待探索的无穷奥秘。
30年来,我们结合遥感地质的推广,以培训、宣讲、座谈、会议论文交流、专题讨论咨询、对口探索等方式向社会和地质界宣传、介绍了新的深源高能强爆热动力学理论的科学原理和应用技巧,不少单位结合自己项目进行了试探性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河北省、云南省的地质工作者已应用本理论在进行矿床研究预测。
但是理论推广和提升工作却不尽人意,可谓鸡鸣早而起舞缓慢。理论假说的提出也已30多年了,当时可谓很先锋了,至少尚未发现类似完备的说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设立理论研究专题。
现在国内外地质界都在探索类似的地幔柱问题,但常规地质知识、物化探技术和深部钻探尚无法攻克这一难关。从研究策略上讲,以遥感圆环形结构为切入点,组织遥感、地质、物化探专业的多学科攻关项目,尚不失为一条快捷途径。围绕矿产开发、环境变迁、灾害研究等实用问题,将圆环形地质结构与已知地质矿产资料系统对比分析,提出一批预测验证方案,动员有关勘探、环保、防灾部门经过10年左右的探索,争取矿产资源储量翻番,重点解决环境灾害防治任务,还是有可能的。同时在理论研究上将得到进一步的充实提高。笔者深信本理论一定能快速发展起来,获得伟绩奇效,成为近期深部地质构造的统领性理论,在地质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优化、防灾减害,推动地质理论、勘查科技发展中为人类文明作出新贡献,不要再使原本创新的地质科学理论生长点继续停滞萎缩,错过时机,丧失机遇,给地质科学新发展带来损失。
(内部资料,2007-03-20)
[美]阿拉斯加卡特迈火山
2、遥感技术可以应用到哪些领域?
1、进行地面,航空,航天多层次遥感,建立地球环境卫星观测网络。
2、传感器向电磁波谱全波段覆盖。
3、图象信息处理实现光学-电子计算机混合处理,因入其他技术理论方法,实现自动分类和模式识别。
4、实现遥感分析解译的定量化与精确化。
5、与GIS和GPS形成一体化的技术系统。
发展趋势
“遥感技术并不神秘。简单理解,就像是在‘北京一号’这样的小卫星上,安装一台功能强大的照相机,通过图像分析获取想要得到的数据。”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农业调查处处长张群说。前面提到的一幕就是配合遥感开展的抽样调查。
我国农业统计一直相对较弱。2006年,借助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契机,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开始尝试引入遥感等空间技术,探索创新农业统计调查方法。到2009年,冬小麦、玉米面积、设施农业占地面积率先实现业务化,北京成为全国第一家实现统计遥感业务化运行的地区。
3、我国成功发射遥感三十号08组卫星,这次发射采用了什么样的模式?
我国成功发射遥感三十号08组卫星,这件事情也是在网上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这次的发射也是采用了多星组网的模式,来进行数据采集传输服务,是非常的有价值的一个科技创新。
一、关注我国的科技发展
我们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关注我国的科技发展,只有这样才可以让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加的强大,我们都知道我国的科技创新是非常的迅速的,我们每个青少年也是在不断的见证着我们祖国的发展是非常的有意义的一件事,同时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去关注这些科学家们的研究。
二、国家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
我们都知道他们用自己的青春热血与汗水来给我们祖国发展作出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也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去关注他们,同时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积极的投身于科研创作当中,只有这样才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美好,让我们的祖国发展更加的迅速,我们都知道一个国家如果想要发展那是离不开科技创新的,这些科学家们也是在不断的努力给我们带来更多不一样的精彩,我们也相信我们的国家一定会领先于世界的同时。
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我们经过这件事情也可以看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只有这样才可以用自己的青春来为我们的祖国发展做出更好的推动力量,同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生活中一定要严谨一些才行,因为我们都知道科技创新要求是非常的高的。只有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才可以让我们的祖国发展的更加的迅速,我们也相信经过每个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我们的生活也会变得越来越便捷的。
4、1999-2014国内外遥感技术的发展
遥感经历了60年代的奠基、70年代的发展、80年代的巩固、90年代的大发展,已为世人所瞩目。自90年代以后,一系列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新工艺正在酝酿和形成,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随着卫星技术的发展,遥感正在向高分辨率、高光谱等方向发展。
譬如1999年美国发射Landsat7,2013年又发射Landsat8;卫星技术有着很大改进,波谱范围在扩大,分辨率在提高,同年中国和巴西联合研制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即资源一号卫星也发射成功,2013年分辨率为2m的高分一号发射成功,2014年亚米级别的高分二号也发射成功。
随着航天技术的持续发展和遥感观测系统性能的不断改进,遥感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新的高潮,世界各国竞相研究、开发和发射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目前在轨运行的各种民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就有十多颗。其中法国SPOT6/7提高到1.5m,俄罗斯的Resource系列卫星所用的KVR-1000、DK-5和KFA-3000型的分辨率均达到了2~3m;美国数字地球公司继QuikBird系列卫星成功运作后,分别于2006年、200年发射了具备优秀机动性和几何定位精度、分辨率优于0.5m的商业卫星World-1和WorldView-2.而中国卫星的发展也是有目共睹的,1999年中国和巴西联合研制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即资源一号卫星也发射成功,2012年中国第一颗自主的民用高分辨率立体测绘卫星资源三号成功发射,2013年分辨率为2m的高分一号发射成功,2014年亚米级别的高分二号也发射成功。
此外,不仅高分辨率光学卫星发展迅速,高分辨率的合成孔径雷达卫星也得到不断发展。例如,加拿大的Radarsat系列雷达卫星在精细模式下已经能达到3m的分辨能力。而德国发射的Terra-SAR雷达卫星,其点模式地面分辨率达到1~3m,幅宽为10Km;而条带模式地面分辨率为3~15m,幅宽40~60Km;宽扫描式地面分辨率为15~30Km,幅宽为100~200Km.
遥感的应用方面也已经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地质矿产、核能、冶金、石油、煤炭、地震、水电、铁道、城建、环境保护、土地、气象、海洋、测绘、综合考察、地理、土壤、沙漠、冰川、军事等部门。在遥感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的情况下,微波遥感应用领域的开拓、遥感应用成套技术的发展以及地球系统的全球综合研究等成为当前遥感发展的又一动向。具体表现为,从单一信息源(或单一传感器)的信息(或数据)分析向多种信息源的信息(包括非遥感信息)复合及综合分析应用发展;从静态分析研究向多时相的动态研究,以及预测预报方向发展;从定性判读、制图向定量分析发展;从对地球局部地区以及各个组成部分的专题研究向地球系统的全球综合研究方向发展。我国在这一时期,高度重视遥感技术发展与应用,跟踪国际技术前沿努力创新:建立了国家级资源环境宏观信息服务体系;建立了灾害遥感监测评估业务运行系统;国产GIS软件产品的开发与应用;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遥感前沿技术及应用系统;建立了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体系。
最后,再介绍下遥感技术前沿:
多源数据融合技术
多种遥感数据源信息融合是指利用多种对地观测技术所获取的关于同一地物的不同遥感数据,通过一定的数据处理技术提取各遥感数据源的有用信息,最后将其汇集(融合,fusion,merge)到统一的空间坐标系(图像或特征空间)中进行综合判读或者进一步地解析处理,通过多种信息的互补性,提高多源空间数据综合利用质量及稳定性,提高地物识别。解译与决策的可靠性及系统的自动化程度的技术。多源遥感影像数据融合在国际上经过多年研究,技术上日益成熟。目前,常用的遥感影像融合方法,主要以像元为基础的加权融合,HSI变换、K-L变换、比值变换,基于小波理论的特征融合,基于贝叶斯法则的分类融合以及以局部直方图匹配滤波技术为基础的影像数据融合。
协同反演技术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和对地观测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个以多时相、多分辨率、多传感器。多波段为特征的多层、立体、多角度、全方位和全天候对地观测数据获取体系正在形成,能够获取巨量的对地观测数据,这就为多种遥感数据的联合使用提供了便利条件。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遥感参数反演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单纯使用一种遥感数据进行参数反演的精度已经无法满足应用的要求,甚至无法进行一些参数的遥感反演,因此,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对参数进行协同反演就显得极为重要。
同化技术
四维数据同化(four dimension data assimilation,4DDA)简称数据同化,是指在考虑数据时空分布以及观测场和背景场误差的基础上,在数值模型的动态运行过程中融合新的观测数据的方法。通过动态模型改进天气和季节性气候预报,需要多学科的协调发展,并为地球系统的大气、陆地、海洋提供可靠的原始状态。20年来,通过四维数据同化提供大气初始状态,已经成为海洋、陆地数据同化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5、详细介绍一下遥感技术的应用前景
以下这些是全文的前三段,是关于遥感技术应用的文章,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面对新的世纪、新的形势,世界各国政府都在认真思考和积极部署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尽管各国在历史文化、现实国情和发展水平方面存在着种种差异,但在关注和重视科技进步上却是完全一致的。这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世纪,是以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决定兴衰的国际格局。一个在科学技术上无所作为的国家,将不可避免地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上受到极大制约。
卫星遥感技术集中了空间、电子、光学、计算机通信和地学等学科的最新成就,是当代高新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走过了多年艰苦探索与攀登的道路。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卫星遥感应用技术已经起步并正在走向成熟和辉煌。
众所周知,近十年来全球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表明,卫星遥感技术是一项应用广泛的高科技,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现在不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亚太地区的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发展这项技术,无论在政策、资金,还是在人力、物力上都给予卫星遥感以特别的重视和倾斜,寄希望于卫星遥感技术能够给国家经济建设的飞跃提供强大的推动力和可靠的战略决策依据。这种希望给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面对这种形势,我国卫星遥感技术如何发展,如何使卫星遥感技术真正成为实用化、产业化的技术,直接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好先行,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而且必须做出正确回答的问题,同样它也是当前业界人士关注的热门焦点。
6、遥感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呀?
遥感服务市场快速增长
与国外相比,中国遥感应用产业起步较晚,遥感商用民用化要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2019年,中国遥感卫星的商用化率仅为21.4%,而全球遥感卫星商用化率为48.0%。
近年来随着卫星遥感及空间信息服务行业需求的增长和鼓励政策的不断落地,国内遥感卫星的发射数量逐年增加,中国遥感市场持续快速增长。2018年,中国遥感服务市场规模为130.7亿元,同比增长19.1%,约占全球遥感服务市场规模的15.4%。2019年,中国遥感服务市场规模为155.0亿元左右。
遥感行业发展趋势
——数据获取更为即时化、网络化、个性化、多样化
遥感卫星平台和载荷呈现出“三多”、“三高”、“三全”的发展趋势,“三多”指多平台、多传感器和多角度,“三高”指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三全”指全天候、全天时和全球观测。
——遥感大数据的处理逐渐走向智能化
海量卫星数据高效获取、天地一体化的空间信息网络为人类提供了无处不在的多层次、多角度、多谱段、多维度、多时相的遥感观测及其辅助数据,在数据层面上已经体现了体量巨大(Volume)、种类繁多(Variety)、动态多变(Velocity)、冗余模糊(Veracity)和高价值(Value)的大数据特征。
遥感大数据是针对传统遥感数据处理和信息提取方式的一种变革,它以多源遥感数据为主综合其他多源辅助数据,运用大数据思维与手段,聚焦于更高价值的信息和知识规律的发现。
遥感大数据的处理逐渐走向智能化,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智能算法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主要在目标检测和遥感覆盖分类方面研究较多。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遥感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7、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的未来思路
总体发展思路: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1.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为契机,建立遥感科学体系; 2.以服务国家航天事业为目标,建设航天遥感论证体系;
3.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建设综合信息预警系统;
4.积极推动跨部门、跨学科联合,促进学科交叉发展;
5.更加切实的重视遥感机理与基础研究;
6.实施人才战略,加强人才引进力度;
发挥遥感国家队作用;引领遥感技术与应用发展
具体发展思路:
n加强原始创新与集成
n放中间,抓两头
Ø不与行业竞争,提倡服务与联合
Ø为国家安全和综合部门提供一体化方案
Ø为地方、企业、公众提供空间信息服务
n走出国门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n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建设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为目标,确定遥感所的总体定位 n以加强遥感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进一步凝炼目标:
Ø开拓前沿遥感机理和遥感应用基础研究,取得国际领先的遥感科学基础研究成果
Ø开展新型遥感器概念设计和天空地一体化对地观测系统论证,提升我国自主遥感信息源的市场占有率和应用效益
Ø建立自主创新的遥感信息综合处理与应用体系,引领国家主要行业的遥感应用
n建成国际一流的综合性国立遥感研究机构
Ø培养和引进国际一流的遥感科技顶尖人才
Ø建设国际一流的试验设施和科研环境
Ø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科研管理体制
n面向应用的天地一体化遥感论证框架
n综合国情遥感监测与预警系统
Ø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建立资源环境遥感监测与预警系统,提高系统的监测、检测、验证和预警能力,提高国家对重大问题的预见和处理能力
Ø在区域、国家与全球三个层次上开展综合性的、多目标的资源环境遥感监测与预警,为国家提供其不受行政干预、不受部门利益约束的科学信息,为国家重大战略决策提供有效的科学支持
n地球系统的遥感模拟与同化研究
通过点面结合、瞬间和过程结合,实现遥感面观测与传统台站的地面点观测的信息同化,促进遥感数据到信息的有效转化。例如,台风预报麦沙台风预报不准,我们虚惊一场,因为遥感信息没有同化进数字预报模式……
Ø遥感辐射传输模型与遥感信息的时空尺度效应
Ø遥感模型、先验知识于一体的典型地物波谱知识库
Ø多源遥感数据的智能处理与综合定量反演理论
Ø地球系统的遥感模拟与遥感信息四维同化平台
n深耕两大行业应用领域
Ø环境: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卫星中心联合成立国家环境保护卫星遥感重点实验室
Ø海洋:与国家海洋局海洋卫星应用中心联合成立空间海洋联合研究中心
8、学过遥感的高手进!
遥感学习书籍大全
《遥感》
作者:赵振远
《遥感 遥感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研究》
作者:[日]卡农公司图象研究室
《遥感地质学》
作者:陈华慧
《遥感地质学》
作者:李永颐 李斌山 陆成
《遥感概论》
作者:马蔼乃
《遥感文选》
作者:国家遥感中心
《农业遥感》
作者:寇有观 萧鉥
《遥感专辑(第三辑) 矿产勘查中的遥感方法》
作者:地质矿产部情报研究所
《遥感与非遥感地质信息复合应用中的计算机处理》
作者:谭海樵 余志伟
《微波遥感 第二卷 雷达遥感和面目标的散射、辐射、理论》
作者:[美]F.T.乌拉比 R.K.穆尔 冯健超
《遥感研究文集》
作者:吉林省遥感学会论文选编
《大气微波遥感》
作者:张瑞生
《微波遥感理论》
作者:王宝发
《遥感精解》
作者:[日]遥感研究会
《宇航遥感物理基础》
作者:孙星和
《航天多光谱遥感》
作者:韩心志
《高等学校教材 水文遥感》
作者: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魏文秋
《环境遥感技术简介》
作者:龚家龙 阎守邕
《遥感手册 第一分册》
作者:汤定元 陈宁锵 等
《资源遥感研究文集》
作者: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 编辑
《国外遥感技术的发展》
作者: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国土资源遥感技术》
作者:马鸿良等
《遥感地震地质文集》
作者: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编
《航空物探遥感论文集》
作者:熊盛青 唐文周 姚正煦
《巡天千里眼遥感入门》
作者:[加]D.D.哈珀
《英汉遥感地质学词汇》
作者:张世良 张炯 姚彦之
《环境遥感与地理制图》
作者: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
《航空摄影测量及遥感》
作者:西南交通大学 刘文熙 许伦 北方交通大学 魏志芳 吴景坤
《遥感图像对地定位研究》
作者:李树楷
《地球物理勘探遥感原理》
作者:R.D.里根 J.V.塔拉尼克 S.I.古特曼
《遥感地质学实习指导书》
作者:刘允良 邢立新 杨德明
《遥感地学分析》
作者:陈述彭 赵英时
《遥感图象的数字处理》
作者美)J.G.莫伊克
《遥感图像处理与应用》
作者:宁书年等
《遥感手册 第八分册》
作者:[美]吉尼·索利 查尼斯·波尔顿 等
《遥感图象信息处理》
作者:许殿元 丁树柏
《遥感手册 第五分册》
作者:[美]迪特尔·斯坦纳 等
《遥感手册 第七分册》
作者:[美]罗伯特 G.里维斯 等
《遥感手册 第三分册》
作者:[美]理查德 K.穆尔 等
《遥感手册 第六分册》
作者:[美]约翰 E.埃斯蒂斯 弗雷德里克 J.多伊尔
《遥感手册 第四分册》
作者:奥尔登 P.科尔沃科雷塞斯 等
《遥感中的自适应雷达》
作者:[美]D.T.吉辛
《全球环境、资源遥感分析》
作者:李树楷
《遥感遥测及计算机应用》
作者: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新技术室
《大气微波辐射遥感原理》
作者:周秀骥
《微波遥感技术与应用》
作者:谢寿生 徐永进
《遥感地质应用文集》
作者:地质部书刊编辑室
《遥感找矿的原理和方法》
作者:刘燕君
《大气微波辐射及遥感原理》
作者:周秀骥等
《实验遥感模型及地面基础》
作者:张仁华
《遥感手册 第十一分册》
作者:李文彦 熊允泰 等译
《遥感技术译文集 第一辑》
作者:华瑞林
《黄土高原遥感调查试验研究》
作者:姚岁寒 刘卓澄
《职工技术培训读物 遥感基础》
作者:胡崇金
《遥感数字制图原理与方法》
作者:赵锐
《遥感技术译文集 第二集》
作者:国家测绘局测绘科学研究所
《中国遥感技术系统的软科学研究》
作者:阎守邕 郑立中等
《内蒙古准格尔旗资源遥感研究》
作者:倪绍祥 姜永清等主编
《电磁散射和热辐射的遥感理论》
作者:金亚秋著
《遥感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
作者:陆登槐等
《航天遥感信息 在地质中的应用》
作者:A·B·裴伟等
《航空航天遥感技术地学应用研究》
作者:张雍
《遥感手册 第十分册》
作者:[美]昆廷L.威尔克斯 维克托I.迈耶斯 等
《遥感技术研究与应用资料汇编》
作者: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国家科委科技成果管理办公室
《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 农业遥感》
作者:林培
《遥感图象目视地质解译方法》
作者:张樵英 闻立峰
《遥感手册 第十二分册》
作者:[美]R.W.佩普里斯 H.H.阿什曼 等
《农业遥感(农作物估产的理论与方法)》
作者:郭德友 吕耀昌 等 1
《遥感图象的计算机处理和模式识别》
作者:郭德方
《国外农业工程 (第九辑) 农业遥感》
作者:中国农业工程学会 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
《重大自然灾害遥感监测与评估研究进展》
作者:何建邦 田国良等主编
《航天光学遥感辐射度学》
作者:韩心志 焦世举
《航天遥感CCD推帚式成象系统》
作者:韩心志
《小流域水土流失与综合治理遥感监测》
作者:李壁成
《北方地区遥感水文地质应用文集》
作者:《北方地区遥感水文地质应用文集》编委会
《普通高等教育地质矿产类规划教材 遥感地质学》
作者:朱亮璞
《微波被动遥感在海况监测中的应用》
作者:陈向东
《空间遥感技术综合应用预测及效益分析》
作者:国家科委国家遥感中心
《高等学校教学参考书 遥感技术及地质应用研究》
作者:庄培仁 赵不亿
《第七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作者:中国宇航学会空间遥感专业委员会编辑
《遥感专辑 第二辑 图象处理和地质应用》
作者:地质矿产部情报研究所
《慧通丹田气功及其遥感治病原理》
作者:张玉磊
《景观光学特性 (在航空遥感中的应用)》
作者:[苏]Ю.С.杜尔切尼科夫著 明世乾 吴焕宁译
《陆地和海面的雷达波散射特性(雷达遥感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美]M·W·朗
《三北防护林地区再生资源遥感的理论及其技术应用》
作者:徐冠华
《再生资源遥感研究——新疆沙漠绿洲农田防护林区》
作者:孙司衡
《三北防护林及荒漠化遥感监测——理论研究和技术应用》
作者:张玉贵
《新疆北部固体地球科学系列书 新疆北部地质矿产遥感》
作者:郭华东
《卫星遥感技术在暴雨洪水监测及预报中的应用(译文集)》
作者:水利电力部水文水利调度中心国家气象局卫星气象中心
《实用遥感图象光学处理方法相关掩模技术及其应用》
作者:阎守邕 张圣凯 孙建国
《青藏高原隆升与东昆仑地区金矿遥感地质研究》
作者:于学政等著
《彩色红外航空遥感技术 在天津市土 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作者: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等
《长江中下游鄂城——铜陵——带遥感地质及成矿规律研究》
作者:翟裕生 姚书振等著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集刊 第5号 大气遥感探测问题的研究(一)》
《遥感专辑(第一辑) 矿物岩石的可见——中红外光谱及其应用》
作者:地质部情报研究所
《区域地理信息分析方法与应用——以腾冲航空遥感试验区为例》
作者:陈述彭
地球系统科学--中国进展·世纪展望
ERDAS遥感图像处理教程
地球信息科学与区域持续发展
地理元胞自动机研究
洪水灾害系统分析与评估
地理学的数学模型与应用
海洋渔业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应用
遥感影像地学理解与分析
城市化与城市地理信息系统
数字地球导论
遥感在计划、管理、决策中的发展与应用
再生资源遥感研究
天然文岩流域遥感应用研究
大比例尺综合地质填图中遥感地质方法和应用
SP0T卫星译文集
广州市航空遥感综合调查译文集
国外区测一普查的遥感地质工作例案
卫星遥感地质应用
第二代资源卫星应用研究资料汇编
遥感概论
遥感手册
陕西省国土资源遥感应用研究
资源遥感纲要
遥感应用的实践与创新
高效工作遥感集成技术系统
中国雷达遥感图像分析
遥感图像目视地质解译方法
遥感图像对地定位研究
雷达图像分析及地质应用
遥感动态研究
冰雪遥感
资源环境动态遥感与梗裂分析研究
空间遥感图像的分析应用
冲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
中国地方遥感应用进展
高效三维遥感集成技术系统
山西晋成矿区遥感综合应用研究
遥感信息梗型
城市遥感技术
青藏高原降升与东昆仑地区金矿遥感地质研究
卫星应用现状与发展(上下册)
2001遥感科技论谈
多角度与热红外对地遥感
Modis遥感信息处理原理与方法
感知天地
遥感影像地学理解与分析
遥感图像获取与分析
遥感图像信息系统
再生资源遥感研究
遥感原理和判译
遥测学
遥感概论
遥感应用的实践与创新
遥感地震地质文集
遥感地质应用文集
黄河遥感研究
国外区域一普查的遥感地质工作例案
SP0T卫星译文集
国外区例一普查的遥感地质工作例案
9、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的发展战略
以遥感科学与技术创新为基础,面向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安全和社会大众对空间信息的巨大需求,着力打造天空地一体化遥感论证和综合国情遥感监测与预警两大重点领域和遥感科学与试验、遥感技术前沿与信息挖掘、遥感综合应用、遥感信息工程四大科研方向,全面提升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自主创新能力。
战略定位
成为我国遥感领域具有开拓、导向、培训、示范作用的国立研究机构;成为我国遥感科技的引领者;成为国际上有重要前沿科技创新能力的遥感科学技术研究基地。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科技目标
以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为发展契机,在未来十五年中,我所将以提高遥感创新能力为主线,攻克制约遥感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地球系统科学中应用面临的关键科学技术难题,取得国际领先的遥感科学基础研究成果,开展新型遥感器概念设计和天空地一体化对地观测系统论证,大幅度提升我国自主遥感信息源的市场占有率和应用效益,建立自主创新的遥感信息综合处理与应用体系,引领国家主要行业的遥感应用。
事业目标
围绕科技创新目标,遥感所在人员队伍、学科布局、科研产出、研究环境、管理方式应逐步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形成学科齐全、科研成果国际一流的综合性遥感研究机构,成为国际先进的遥感科学基础研究中心、国家天空地一体化遥感论证中心、国家级的多源遥感数据融合和空间信息同化研究中心、国家安全与资源环境遥感综合应用中心、遥感与空间信息产业化和国际推广中心。
加强培养国际一流的遥感科技顶尖人才,力争培养出10-20名领衔式将帅人才,并形成以他们为核心的5-10个国际一流创新研究团队,在人才总量与质量上达到世界同领域一流研究所的水平。
建设具有国际一流的实验设施和科研环境,借助国家航空遥感系统大科学工程建设,拥有完备的地面遥感试验场站和大型遥感数据处理设备等国际一流遥感装备。
建立既有中国特色又能与国际接轨的管理模式,实现科学家民主化管理,营造团结互助和踏实勤奋的研究所氛围。
所可持续发展的“6+1”计划
1)原始创新计划;
2)综合集成应用计划;
3)大众应用产业化计划;
4)走出国门计划;
5)创建和谐创新文化计划;
6)人才培养、引进计划;
+1)加强国家级成果奖项的凝炼。
提出了“抓两头、放中间”的发展战略